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024-08-21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16篇)

1.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一

教师如何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的兴趣

《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儿童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克服了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强调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儿童自由探索,培养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愿望。这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坚持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因此,教师需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孩子从周围生活的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以及各种实验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求答案,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和喜悦。

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有关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儿童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儿童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儿童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儿童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中最常借助的就是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和墙饰等,让儿童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秋风一吹,就收集种子、果实进行种植,捕捉秋虫;陈列各种贝壳、标本等。此外还准备有动植物的观察记录本,引导儿童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游戏材料;电珠、电池、金属丝、塑料棒和碎纸等有关电的游戏材料;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风车、降落伞、扇子等有关风的各种游戏材料; 投放了各种关于车速与路面,垒高,纸桥等游戏材料;还设有许多“动手玩科学”的试验台,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科学专用室里设置了标本世界,有趣的哈哈镜,小木工,皮带屋等以及有关光、声、电、力、化学、人体、动植物奥妙等方面的材料,做到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更好地引导儿童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在墙饰方面,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活动,季节特点,布置更新墙饰内容,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图片,画的美丽漂亮的画,剪剪、画画、贴贴的作品布置出来,共同感受着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互存关系。

二、创设自主探索活动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的知识是要对客体作用后方能取得的,是要在操作活动中经过人的大脑抽象方能形成经验。这说明儿童自身的探索活动对儿童的发展相当重要,没有儿童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学习。

新颖、丰富、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儿童的视野,满足儿童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更要反映时代信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就特意选择了“有趣的复制”,“我们的好帮手”,“遥控”,“公益广告”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儿童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只有为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发掘。允许儿童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允许儿童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当儿童自主地参与科学活动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相互关系。教师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向,即向儿童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儿童独立地发现并研究新的问题。

三、注重儿童科学探索的过程。儿童的科学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儿童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方法是让儿童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儿童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在探索中发现,而不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

1、探索中发现。

操作活动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儿童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探索的愿望更加强烈。如“空气在哪里”的寻找活动中,有的儿童用手抓,有的用衣服兜住,有的借助了塑料袋。原本瘪瘪的口袋瞬间就鼓了起来。“哈哈,看呀!我找到了空气!”于是,他们高兴地寻找和发现,教室里有空气,花园里有空气,大树下、花坛边有空气,到处都充满了空气。他们明白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它确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又如在平时饲养角里,他们发现可爱的蚂蚁在蚂蚁工房里分工、挖洞;蚯蚓的钻土本领能力很强;同样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的生长也会不同;几颗小豆子的根居然可以将硬硬的蛋壳顶破掉,都是因为根的生长……在发现问题后,他们还会自己去百科全书和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再带来和同伴分享交流。这些全因他们觉得自己在发现,在获得。

2、在操作中交流。

在儿童探索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开拓思路,启发联想,将自己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共同学习。如活动“转动”中,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进行转动的同时,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同样的物体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转动它,风车还能用嘴吹,人带着风车跑动以及用手拨动的方法。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从而更辩证和科学得获得转动的相关经验。

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而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儿童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有趣的内容,丰富的材料,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心理上有了安全感,能使他们无拘无束的集中精力探索和发现。

其次,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儿童真正的转动探 索是从有了疑问并寻找答案开始的。对于他们五花八门的提问,不能胡乱的解释搪塞,不能一口回绝,而应该耐心地回答并引导他们探索和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少做权威,少给预定结论,少追求纪律的统一。如“影子有多长“的活动中,孩子们就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使用绳子,有的使用画纸,有的则用上了书包里的笔。在最后的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得到了两个共同经验,一是影子会随着光照而变化,二就是不论用什么工具,都是用了首尾相接的方法,但这些测量结果都未必精确,测量的最佳工具应该使用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论孩子们的举动有多荒唐,多可笑,但只要是安全的,都应该给与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和理解。

另外教师要用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来感染孩子,启发性地引导他们操作和思考。对于爱提问的孩子们要有耐心,要认真、正确地解答;对于把材料“弄坏”的孩子,不要急于训斥,而是要弄清“来龙去脉”,引导他们纠正和掌握方法,甚至在某些科学意义上给予支持,以免挫伤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索本身就难免失败,而正确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成功才会更加珍贵和让人兴奋。

五、培养儿童坚持探索的精神。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和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不仅要在儿童成功时给予表扬,更要在他们遭遇失败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练习,让他们懂得通过不断地尝试,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伙伴等都可以由儿童自由选择。在淡化成人的权威后,孩子们就能放开手脚自由的做,自由的想自由的创造。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孩子,可以怎么去做,怎么去想,怎么去发现,不必一味的追求结果。如在“落体”活动的结尾部分,我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纸,谁能和同伴的纸的落下样子不同呢?”简单的问题,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办法。此时,我仍然不动声色的继续鼓励他们,同时观察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精彩瞬间。当发现一个孩子的方法有些突破了,我故意夸大地介绍给其余的同伴,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不一会儿,他们的思路好像泉涌一样被打开了,各种有意思的方法也在陆续地被发现和尝试,最后终于在交流中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经验。那一刻,正是教师的耐心等待、敏锐捕捉和孩子 们的坚持和大胆尝试,造就了活动最后的精彩。

六、重视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发展不仅存在年龄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前者,我们较容易注意到,但对于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差异则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发现的内容有多有少,但只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提高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如认识“沉浮”活动中,一个不爱动手、碰到问题常常哭鼻子的小女孩很有兴趣地摆弄着物品,最后在交流中仅能说出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底下。虽然好多孩子已经开始着手尝试新的挑战“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而她才刚刚起步。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进步了,周围的同伴都为她感到高兴。又如“找影子”的游戏,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向他们提出:“什么时间的影子最长?什么时间的影子最短?”而能力弱的孩子则帮助他们进行影子的寻找和发现,让他们以感受为主。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探索机会和表现,满足了各自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体会和经验。

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发现着身边的科学,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对科学充满了好奇。而教师正确地引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将会让更多的孩子都成为科学的朋友。

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二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

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其中, 学习动机认识论者认为:学习动机是介于环境与个人行为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个人对学习事物的一种看法, 因这种个性化的看法而产生求知的需求。以认知论为基础的学习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认知失调论、成就动机论和归因论。

1. 认知失调论。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Festinger, 1957) 认为:个体心理场中有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当个体对同一事件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矛盾的认知时, 就会产生心理紧张的失衡现象, 产生一种压力感。为了减轻这种压力感, 获得心理平衡, 就会做出某种探索性行为, 即认知失调是人们行为的动因。

2. 成就动机论。

人们有追求较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的需要, 这些需要就是成就动机。阿特金森 (J.W.Atkinson) 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 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影响其任务的选择。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积极地向中等难度的任务挑战, 并选择有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可能选择不适当的学习任务, 即或者太难或者太易的任务, 而且经常变动所选择的任务。

3. 归因理论。

归因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 (B.Weiner, 1974) 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难度、方法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 (可控与不可控) 、稳定性 (稳定与不稳定) 和原因源 (内部与外部)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对学业成绩的归因方式往往联系在一起, 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成就动机低的学生, 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 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这类学生, 由于认识不到自己的潜力, 常常对学习丧失信心, 放弃努力, 不愿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 则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对这类学生来说, 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将来成功的期望, 反而会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

当前的动机理论特别强调, 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 是在他们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支持的学习环境中, 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即使那些看似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 也可以重新获得这种先天的能力, 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洞察那些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心灵世界, 努力探索克服学生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以激发学生固有的学习动机。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积极的方面, 并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和活动的推动力。如何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是每一位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1.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植物保护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密切联系的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够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知识、技能去解释各种生命现象, 学生就会感到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力量, 就会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极大热情。例如, 为了广泛普及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知识, 方便学生获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解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蔬菜、苹果等7种作物病虫害及草害、小家鼠防治技术。

2. 感情投资, 激发兴趣。

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真情付出,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 切实帮助他们。我相信, 教师的真情投入, 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课余时间老师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交流和沟通, 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 进而喜欢这门学科。

3. 通过实验, 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观察、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因此,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展示直观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来创设直观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 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转化。例如, 学习“花的结构”时, 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不同的鲜花, 在我的引导下, 他们对花进行解剖、比较, 从而达到了认识花的结构的教学目的。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 一个不知道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学生, 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当他明确了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时,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 推动他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 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学是比较枯燥的, 教师可向学生阐明: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草鼠害,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是关乎国计民生、人类健康的大事, 学好植物保护技术学,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 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学的重要性之后, 就会对学好这门学科有了良好的期待,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1.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们发现, 学生如果将失败结果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性因素时, 则难以克服造成失败的内部因素, 对未来的成功将会失去信心, 期望降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 让学生进行成就归因练习,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植物保护技术学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经常布置作业或进行测验, 而且要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作业、测验试卷, 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 找出与自己学习成绩关系最大的因素。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分析反馈, 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 对归因方式不当而导致行为不适当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在成功情境下, 让学生作出能力、持久努力等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归因;而在失败情境下作出由于心境、临时努力等不稳定的原因归因, 使其维持相当高的成功期望, 不产生消极的情感。

2.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办法, 使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如果取得成功, 就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 就能在集体中赢得较高的地位, 提高自信心。研究表明, 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有关, 成功的经验能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失败过多, 则会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 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植物保护技术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仅仅关注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 更重要的要看学生平时的表现,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学习档案, 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平时的作业情况、昆虫病害标本的制作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等等, 学习档案的填写由各小组的成员轮流来完成,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成功感, 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3. 利用适当的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作业, 除了给予分数和评定等级外, 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添加恰如其分的评语, 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又不失去学习的信心。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 利用适当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在竞赛过程中, 获得成就和声誉的动机表现得更为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就会增强,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竞赛的结果只是少数人获得名次, 多数人为失败者, 失败者必然遭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 过多的竞赛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据此, 在植物保护技术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进行竞赛, 如多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 使每一位小组成员减少失败的体验,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赛, 让学生从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进步中获得学习的动力, 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 今年成绩比去年好,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前,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弱, 如果我们能更新教学观念,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 化厌学为乐学, 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中职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探索 篇三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教师应着力创设符合写作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去观察思考、去发现认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写作活动,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比如,教学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时,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看着一片片随风飘落的黄叶,听着秋风送来的各种虫鸣鸟啼,呼吸着秋天特有的爽朗空气,学生自然就能产生写作需求。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回忆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并顺利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在写作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抒写真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

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指导学生充分讨论,把要写的话题说透、讲明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再投入思考,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材料从容地写作了。我在写作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先进行辩论、讨论。比如,“我的青春谁来做主”“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在哪里”“手机在我生活中的作用”等话题,都是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学生对这些话题有自己的独特想法,通过辩论或讨论,既启发了他们的心智,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把收集整理到的材料融合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加深了对话题的理解,明确了自己的写作主题,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拓宽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我常常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名著,或者名家的散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利用课堂进行佳篇赏析。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对许多名篇加深了理解,也愿意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读得越多,优秀语言文字的积累越多,自己的精神世界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出色。学生得到了正面的激励,就更有兴趣投入阅读和写作了。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用摘抄、随笔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写作能力。

四、结合专业,贴近学生择业实际状况

中职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强计划、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会写作设计创意书,把自己美术设计的思路和意图介绍清楚。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学会写求职应聘信等。

五、制定原则,建立适合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广。写作内容不仅要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应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养、价值观念,不能空发感想、无病呻吟,更不能背离道德、观念错误。

评价形式要活。在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无论是参与演讲、辩论,还是参与阅读、讨论,只要是在各项写作活动中有大胆表现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激励。还可以组织师生评、学生互评等形式,让每一个闪光的思想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

评价方法要明。学生都希望在写作中获得别人的认可,在评价中教师应明确方法,在公认的标准下,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选出来。

另外,教师在批阅时要认真发掘学生文章中的优点。比如合理的选材、工整的字迹、精彩的语段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的内容。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就会激发写作兴趣,更自觉地完成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四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王安松

【摘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

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激趣功能,让学生主动学 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爱学 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好学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乐学 【关键词】

情感因素 动机 激趣功能 主动学 探索者 研究者 发现者

探索精神

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兴趣,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教学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阴影,从而造就许多“失败者”的心态,并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这是我们今天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在这里本人就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激趣功能,让学生主动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而这种结构特征又不只是体现为形式化的处理,它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连结和转换,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 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即就是说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看起来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挥好教材内容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喜想、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33—35页例

1、例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前本人认真研读教材、参阅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教学时,我直接从算式出发,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反思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爱学

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的经验更多、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校外的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为什么水面的波纹呈圆形向四周展开?车轮是圆的,如果改成正方体,长方体或其他形状行不行?为什么?等这些与数学 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这些问题一旦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成为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了学生爱学数学的动力。

三、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好学 激励,在心里学上指激发、激励人的良好动机。我们知道,学生都自己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适时的、恰当的、真诚的、由衷的鼓励和表扬能推进学生的发展。如在计算99×16时,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法则进行计算或者把99看成是90加9进行计算,这样就比较繁杂。但有少部分同学却把99看成是100减去1进行计算,很快正确地计算出得数。这种算法不同于常规算法,但优胜于常规算法。我及时表扬了这部分学生,还请他们说清了算理。成功给了这部分学生愉快和满足,同时也激励了他们去实现新的成功。

四、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乐学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

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83—84页“三角形的分类”时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角的分类、复习三角形的特点;

2、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

2、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把手中的三角形分类吗?(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得出:三角形按角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

3、我们前面是按角分的,还能 怎么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短,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乐学的目的。

【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用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注:本文于2013年04月发表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的第54期上。国际刊号:ISSN1005—4197,国内刊号:CN11—4350/G4。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王安松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五

乐学好学才能有好成绩,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逐渐获得了一些感触:

1.“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人,你所担任的课才能被他们所喜欢。

2.主动接受才是有效的接受式学习。

在设计以掌握知识和搜集信息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的问题是主动发现与间接接受知识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间接知识,但是间接知识也需要主动地学习接受,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接受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最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3.激发学生兴趣是主动学习的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爱学乐学,效果当然会很好。记得有一次公开课,给六年级的学生上四年级的课程,因为是旧知识,料想学生会索然无味。做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神情,是不是对你们手里那本新书感到奇怪呢?”学生回答说是,老师说:“不要奇怪,因为在你们拿到这本书的瞬间,你们已经和老师一起完成了时空穿越,来到了2011年的3月19号!那时的你们在上——”“四年级——”孩子们面呈豁然惊喜之色。“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全新的知识——分数的意义?”洪亮的声音整齐的响起:“愿意——”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

4.设疑(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问题的创设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由课外归结到课内,也就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一种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基础,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对自己的信心越足,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

6.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六

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作文是非常让人苦恼的,也是语文老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作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7.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七

一、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之间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比如老师给学生第一个印象是:精神振奋,服装整齐,口令洪亮;对学生说话和蔼可亲,像亲人,像朋友,自然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另外,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也很重要,比如说一句发自内心的“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并将这种喜爱的情感贯穿全课,实现师生心灵相通,感情交融。

二、勇于创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新鲜感

教师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对教学方式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我在教学“织网捕鱼”游戏的时候,学生刚做觉得有意思,慢慢地觉得单调、乏味,不再吸引人了。为了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我就把游戏名改为“灵活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大海”的景象,将跳箱作“礁石”,垫子作小鱼的家。并在游戏中启发学生通过集体的智慧,如何不被网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始终处于兴奋、欢快的状态,忘记了疲劳,感到有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进行锻炼,又达到教学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这样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我想学”“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教学目标。

三、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得阶段性成就感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刀切”教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注意到把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强弱不同分为男女A、B、C各三个小组,根据学生技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再加,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并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8.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八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额和谐融洽了,学生才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有师生关系额和谐融洽了,才能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因此,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例如,在教学“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讨论如何评价华盛顿。虽然有的学生的分析没有谈到关键点上或很片面,但我仍对学生给以鼓励,希望他下次多思考,争取回答的更好。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缩短师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新课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功的导入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很多,有复习导入法、平铺直叙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典故导入法、名言导读引入法、现实联系法、谈话导入法、音乐导入法、随机应变法、创设情境法等等。这里,以“设疑导入法”为例加以说明。例如,在教学《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辉煌的工程建筑)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出长城、赵州桥、故宫的图片,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你们到过这些地方吗?你们想去吗?”在大多数学生疑问重重之時,我讲到:万里长城、赵州桥和北京故宫都是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建筑,它们都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道去游览。我随即板书课题-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这样,通过创设情景、设疑问难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极大兴趣,并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电教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它可以把历史事件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教材插图增强形象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抓住课堂,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而又充满活力,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9.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主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导入的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巧妙的开讲,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于是在导入新课时问学生:“小红出生到现在共过了三个生日,可是她的妹妹今年已经8岁,谁知道小红今年几岁?

[1][2][3][4][5][6]下一页

”这时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小红今年3岁。”有的说:“怎么可能呢?小红的妹妹已经8岁,小红肯定不是3岁。”更有一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可能小红与她妹妹不是亲姐妹,按辈份小红是姐姐。”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觉得很奇怪,与同桌相互讨论起来。有些知识比较丰富或已经预习过的学生高举起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教师先暂时不让他们说穿,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教师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探索。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时,由于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又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教师直接揭示例题:147×60、180×50、130×67,让学生读出算式并列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产生“会做”而“跃跃欲试”的心理,教师就让学生尝试中学习,并巡视寻找正误例子板演:

147147 147

× 60× 60 × 60

000 882 8820

882

8820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⑴ ⑵ ⑶

然后问:到底哪个式子正确?为什么?(这是教学关键,说明算理)学生们很快排除⑵,但对⑴、⑶争论不休,有的说都对,有的说⑴不对。这时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先算147×6=882,再计算882×10=8820这样比较简便。教学完三个例题后,教师又可进一步设疑:这些算式有何特点?计算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们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外,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拿出直径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圆,同桌合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们兴致很高,同桌两人想各种方法进行测量,动手又动脑,最后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有倍数关系的感性认识。但是圆周长究竟是圆直径的几倍呢?是否每个圆的周长与其相应的直径都存在相同的倍数?学生还不清楚,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四、精选练习,发展兴趣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做到由理性上升到感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时,教师先后选择了一些铺垫练习、模仿性练习、综合性练习,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从开始的模仿到能熟练读出任意一个多位数。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数学兴趣,教师又精心设计了一个发展练习。在黑板上摆6张卡片,其中三个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0”,三个“5”,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①一个“0”也不读的数;②只读一个“0”的数;③读两个“0”的数;④三个“0”都读的数。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口答。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你说一个数,我说一个数,他再补充一个数,讨论十分热烈。很快把①DD③三个小题解决了。可是第④题学生们怎么摆也摆不出,只有一生举起了手。教师让他上黑板前摆,他摆出了“050505”。不少学生马上笑了,表示这样摆不对,教师便请笑的一位同学讲一讲摆得对不对,为什么?通过回答,那位同学很快意识到了错在哪儿。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摆不出三个“0”都读的数?学生们通过这个发展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又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10.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11.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

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投影,播放音频、视频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马上被吸引,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秀的写景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很多学生没有到过桂林,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视频,让优美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热爱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在低年级教学识字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一节课可教6—8个生字,而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新授课时间缩短,练习时间大增,练习形式多样,至少可以学12—14个生字,学习效率提高了。有时用投影出示象形字的“象形”,能帮助记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他们识记。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我用低沉的语调深情的朗诵:“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就准确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學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暮江吟》,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天空,水平如镜,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可抓关键的情节,故事的梗概,课文题目等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例如一些情节感人的文章,可以编排剧本,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讲《万里长城》时,让学生做“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课内适当增加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听别人讲解等,兴趣就更浓了。如在作文教学中想描写一景物,可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十二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 他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这样抓住这些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设疑、解疑, 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有疑问才有思维, 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 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教师给予解惑, 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 能讲究一点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是在讲解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能加深印象, 加强巩固。

四、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 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的语言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

五、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发人深思, 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多,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的同时, 注意备学生、备方法, 选择灵活多样、结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1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十三

大丰市第二小学刘惠芳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4.如何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篇十四

经过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做的414名学生做的调查,有55%以上的学生对英语阅读有厌烦情绪,3 1%的学生为一般,只有14%的学生喜欢,试问,这样的心情怎么能做好阅读理解呢?归其原因,我认为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采取的就是“板鸭”的制作过程,首先是“赶鸭子”将学生赶进课堂,再是“填鸭子”强行将知识填进学生的脑中,接着是“烤鸭子”最后学生变成一只只的“板鸭子”。《新课标》中也指出 “英语阅读的重心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了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能力呢?

一、找出兴趣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学生在内在动力驱使下, 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图片引入法。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图片作为引例, 举出人物和一些关键词, 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介绍中故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查找结果, 学生在任务和兴趣的双重驱使下进行阅读, 必然受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授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Have you been to Singapore?”中, 首先通过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新加坡的人文,地理,美食的图片, 同时引入文章中的相关词汇。学生们都对新加坡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语言和美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时让学生们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谈话引入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说明文, 议论文等等, 在阅读前引导学生从他们现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出发, 讨论和文章有关的话题, 同时教授部分文中的重点词汇。例如, 在教授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中, 我先录制一段短的VCR,由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儿子,讨论是否要成为一个运动员。围绕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 这个主题, 首先问同学们是否想成为一名运动员,接着就让他们讨论成为一个运动的advantages 和disadvantages, 引导学生就成为运动员工作的两面性展开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从而通过讨论的内容引入到课文。在英语阅读课上, 教师应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 在引导设计上, 力求简洁明了, 切入主题;在

课堂节奏上坚持: 低起点, 小台阶, 快节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二、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仅仅激发他们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给与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给与指导, 并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摸索。1, 略读(skimming)。通过对主题的引导, 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个指导性问题, 该问题应涉及课文主题或重要事实, 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力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答案。通过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学生能快速获取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速度。2.细读(scanning)。在把握了文章大意后, 可让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 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细节,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 如以who, what, when, where, why 开头的问句。如在教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第九单元reading “If I am an athlete, will I be happy?”中, 通过VCR引入主题, 然后问学生: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n athlete? What is the disadvantage of being an athlete? 让学生们快速的略读,他们带着问题再细读一边全文,并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质量中了解到他们对该文章的理解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3.限时阅读。所谓限时阅读即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阅读部分并达到老师规定的阅读目标。目前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阅读理解的分值在全卷中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阅读量也比较大,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速度。限时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前面提到的略读和细读都应向学生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 如三分钟, 五分钟等等。这样学生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而且长此以往还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读后的巩固

在阅读课教学中,“阅”是信息的输入, 而“读”是信息的处理和输出。只有信息的输入而没有信息的输出不能说是一节完整的阅读课,更不能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因此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读”出意思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 给学生提出一个紧扣主题的拓展性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话题进行讨论, 然后每组派一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也可以通过这一单元的教授到达一种情感教育,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下第五单元reading “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3部分, 在拓展延伸(阅读后)环节中就设计了一个言语交际的练习, 提出问题“Why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know are in danger”, 展示几幅图片有关稀缺动物和人类

屠杀动物的图片,最后以广告“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结尾,让学生的感情再一次的得到升华,并且让学生愿意就这一话题去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不仅复习巩固了刚刚在文章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在自然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提高了言语技能, 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口头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再进行笔头练习, 如: 短文填空, 句子翻译等。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创造性运用本课掌握的语言形式, 这一环节做得好, 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会使他们感到学了就能用, 从而焕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15.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十五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单招制度的推行,同一专业文理兼收,导致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上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面对“理论抽象”的高等数学,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在重实训、重技能培养体制下,不断删减高等数学学时,造成教师一定程度上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从而使部分学生接受困难,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师讲、生听”的讲授式仍是高等数学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种种原因,造成了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差。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兴趣的途径

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方法。

(一)上好高等数学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是学生对老师产生印象的关键时候,是学生认识课程内容、作用和重要性的关键时候。第一节课效果好坏,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一节课除了别致的自我介绍之外,还应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了解课程考核方式、要求(出勤、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作业)和期末成绩的核定,明确应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对课程形成整体印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是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第一节课如果按教材详细讲函数,学生高中都学过,上大学的新奇感顿时锐减,更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一定要通过课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比高中数学“高等”。可从几何问题谈起,让同学们说出规则图形的面积、周长的求法,进而提出问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我们如何求解?”可举例说明高等数学就能解决,它可以从规则到不规则,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简单”的工具,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欲望。除此以外,第一节课还要注重树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和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说从小数学就不好,有学生说数学真学不会,有学生说听上一届说高等数学特难,从而产生了恐惧心理,甚至还没开始学就放弃了。所以,第一节课一定给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不适应。用威尔逊的名言激励学生:“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二)构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内容。

1.构建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实用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选取专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和生活实际有关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在解决专业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的应用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一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2.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增加数学史的内容,借助数学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曾经说过:“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微积分的发展历史,微积分基本公式的命名等;对极限概念,很多同学不能理解“无限的接近”“任意小”等概念,就可以结合数学史跟他们讲“刘徽割圆术”、“芝诺悖论”等。可适时介绍三次数学危机,有很多人和事,他们对数学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选择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手段。

1.与学生基础相衔接,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教学,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内容和要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不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能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信心,避免过高要求使学生失去信心,造成学习上的失败。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好的方法,可以通过写批语对该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抽象概念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引入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a等来演示,例如在学习无穷小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形直观解释“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仍为无穷小”。图1是利用Matlab绘出的函数y=(1/x)sin x的图形。

从图1容易看出:x→+∞,(1/x)sin x→0。绘图语句如下:x=0.001∶0.1∶100;y=(1./x).*sin(x);plot(x,y)。可见,利用MATLAB绘制函数图形简单,最主要的让学生直观理解,充分体验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魅力,从而知道不必刻意追求复杂的计算和技巧,只需要掌握其思想和方法即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插入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到高等数学,很多同学自然想到抽象的概念、众多的定理、大量的公式、繁杂的计算。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上老师插入兴趣点,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谓兴趣点,是指学生不知道又想知道又很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趣题、打油诗等。安插兴趣点要结合教学内容,主题要健康向上。

(四)课堂上老师注重言表妆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位面带微笑、谈吐幽默、知识渊博、饱含激情的高数老师,毫无疑问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课堂语言艺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描述抽象的概念,如积分———无穷小量的累加,容易记忆,便于联想。同时,教师要充分与学生交流互动,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学生的优点、取得的成绩,教师及时的鼓励、具体的赞扬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果能让大部分同学认为数学有用且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和睿,文开庭.高等数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3,8:68~69

16.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篇十六

【关键词】探索激发 学生学习 汽车电气课程 兴趣 方法

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差学,没有学习兴趣;而汽车电气课程却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这种状况对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下面就如何激发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汽车电气课程兴趣的方法作具体探索。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整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巧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需要,巧设学生感到新鲜的教学情境。如用一台柳微车,设置转向灯故障让学生观察,现象是左前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不亮,其他灯都能正常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另外一台转向灯都亮得正常的车,再将两台车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和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产生求知的兴趣和疑问以及求知的欲望。

二、 恰当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大脑的活动,集中注意力,克服惰性,提高学习效率。观察现象后老师接着提出:灯不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灯正常亮起来?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才能进行转向灯故障的检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学习目的会更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兴趣更浓厚。

三、理论与操作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还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中职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组织他们观察、动手操作,特别是要多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转向灯电路组成时,发给每一位学生闪光器、灯泡和灯座各一套,电线20米,安装板一块,电源一个,让学生在安装板上将上述原件安装和联接成转向灯电路,并结上电源,扳动转向灯开关,观察灯是否正常亮起来,如不能正常亮起来,想办法使其正常亮起来,然后,再让每一位学生想办法设置左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不亮故障,看能有多少处可以设置出相同的故障,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只要能设置出相同的故障都给予肯定,予以表扬。这样学生对自己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整个过程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不但弄清了转向灯不亮出现故障的地方,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人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其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趣基础上的,而这种兴趣和情感正是其自觉不断地探索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生动、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界面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它通过摄影、录像和计算机等技术所形成的具有图、文、声、像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感应力,而且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使原先繁杂、枯燥内容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新颖别致、饶有兴趣的娱乐形式中,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供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动画材料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即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多媒体教学正是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对于汽车中的转向灯工作原理难以理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图像、动画的特点,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后续的故障诊断和排除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电路中的电流经过的线路)的讲解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条件,而且将课程的难点以图形、图像和动画形式进行展现,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由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例如在讲解转向灯电路工作原理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转向灯电路的工作过程、电流流过的线路用动画在显示器上展现,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又直观容易懂。

五、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造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动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下达学生完成排除上述柳微车转向灯故障任务,即排除左前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不亮的故障。学生拟订出排除故障的方案,然后按方案进行故障排除。

六、正确评价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确评价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一种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有所得,不断地尝试到学习的甜头而受到鼓舞,有成就感。中职学生同样有自尊心,教师要懂得去尊重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如在讲转向灯电路接线的时候,有个别同学不懂接线,把线路联接错了,灯不亮,或者短路把线和灯烧废了,我没有说他真笨,把线和灯烧了,而是说没关系,你离成功不远了,好好查找烧线和烧灯的原因,如果查找到烧线的原因,就等于成功。并表扬他们胆大,做事快。这些同学受到鼓舞后,经过引导后,很快就能把线路接好,灯能够正常的亮起来,从此之后,这些同学就对汽车电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识和技能得倒了很快的提高。

七、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在学习转向灯电路时,要学生在同一线路上设计出多种故障,多种线路设计出同一故障,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上一篇:劳务合同解除下一篇:远程非学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