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1篇)
1.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一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2.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二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为以后八年级说明文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初次接触科普文, 对于这类文章还比较陌生。缺乏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太强。所以, 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学法指导应注意贴近学生实际, 做到具体而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培养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 以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疑点】
本文层次清楚, 有纲有目。文章语言优美,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教师应结合云与天气的关系,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文章要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是教学的重点。
结合文中丰富的字词品味科普文生动的语言, 从语文的角度学习、欣赏科普文, 而不只是停留在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这一层面上, 这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科普文, 在筛选信息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如提取主句法、组合要言法等,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运用微型话题的形式展开对文中语言的赏析, 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用词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自主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以下谚语:
(1) 满天乱飞云, 雨雪下不停。
(2) 云布满山底, 连雷带雨滴。
(3) 天上乌云盖, 大雨来得快。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谚语, 这里的谚语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前半句是有关云的, 后半句是有关天气的, 这就是说云与天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中, 我们是可以“看云, 识天气”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科普文《看云识天气》。
二、速读课文, 筛选信息
(一) 提取关键句
请大家速读课文, 选取文中的关键句子, 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
屏幕显示:关键句指的是文中的总说句、首括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的句子。 (能找出一个关键的句子也可以, 全部都找出来更好。)
关键句:
1.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 天空的薄云,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 推测天气的情况。
4. 云, 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 预知天气变化, 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组合要言
要想知道这篇文章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把关键句子组合起来就是文章的缩影。
屏幕显示:组合要言, 就是着眼于摘取文段的重点词句, 将其进行组合, 加以综合性的表达, 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如: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天空的薄云,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 推测天气的情况。云, 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 预知天气变化, 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核心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这句话最能说明云与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章就是在这句话的统领之下进行说明的。归纳出主要内容: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色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我们如何看云识天气: (1) 观察云的形态来判断天气; (2) 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
三、精读课文, 品析语言
1.话题一:品一品多姿多彩的雅词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绘云的雅词, 说说它的妙处。如:
一个描绘云朵优美姿态的词 (如:轻盈)
一个描绘云儿形态特点的词 (如:鳞波、丝丝缕缕)
一个描绘云块排列特点的词 (如:匀称)
一个总括云儿特点的词 (如: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一个极写云儿变化之快的词 (如:迅速)
一个赋予云朵动感的词 (如:聚集、推进、崩塌)
一个写出乌云布满天空时的情态的词 (如:弥漫)
……
示例:我喜欢“轻盈”一词, 它写出了卷云像女子一样轻巧优美的姿态, 生动形象, 富有美感, 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2.话题二:说一说丰富多样的修辞
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个运用修辞的句子, 说说欣赏的理由。
请以“我最欣赏……这一……句, 因为……”为话题来阐述。
一个描写云朵姿态万千的比喻排比句 (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奔马)
一个形象写出云与天气的关系的比喻句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一个生动描绘云朵形状特点的比喻句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一个让人倍感亲切的拟人句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
……
示例:我最欣赏“云层越来越低, ……朦胧不清”这一比喻句, 因为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卷层云到高层云的变化, 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给人的视觉感受。
3.话题三:赏一赏生动优美的精段
现在我们把视点放在第一段上, 大家读一读, 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以“这里有……, 你看……”为话题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可以选择字词或句子来品味) 示例:
这里有云朵的万千姿态
这里有云的变化无常
这里有无穷的遐想
这里有雅致的用词
这里有精妙的概括
……
示例:这里有云的变化无常, 你看“刚才还是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变化前后的天空反差极大, “一瞬间”极写云的变化之快。
四、再读课文, 揣摩运用
云是天气的“招牌”, 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好, 请同学们再读第3-6自然段, 认真揣摩“云与天气的关系”。
接下来, 我们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任选其一来做。
(一) 老师出示各种云图, 然后请一位同学用文中的语言描述天空云的特点, 当一回“天气预报员”, 根据这种云的特点, 来推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活动细则:推选几位同学上讲台描述, 播报天气。描述时尽量多用文中有关描述云的语句。
示例:这是卷积云, 它好像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
天空出现这种云的时候, 天晴,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二) 模拟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 用主持人的口吻介绍有关“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这一科学知识。
【反思与强化】
1. 摘录文中有关描写云的优美句子, 作为积累。
2. 课后仔细欣赏天空的云, 看看能否找到与文中描述相吻合的云。依据你的眼前所见, 写一段有关描述云的话。
3. 本文结构清晰精美, 我们还可以从结构入手进行欣赏。
如:一种遥相呼应之美
一种纲目分明之美
一种段内清晰之美
……
示例:纲目分明之美,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后三段分别是依照“薄云”到“低而厚的云层”的顺序来展开的。
4. 试分析“云上的光彩”一段的段内层次并根据文段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图表, 列出“云上的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预示的天气情况。
3.《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三
上完《看云识天气》,总体上感觉还不错,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比如抓住了“看云识天气”和语言赏析的重点,同时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事实总不如理想的美好,这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首先,个人对学情估计不足,导致课堂开始进展僵硬。学习这篇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是最基本的工作。我把这项任务放在了预习作业里面,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云彩的种类、特点,并绘制表格。从学生预习作业来看,整体做的很不错,我因此以为学生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应该已经比较清楚,所以上课直接从默读熟悉、云彩介绍开始。没想到实际上几乎所有同学之前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一概不知,所以问题抛出来之后同学们一时“无从下手”,导致课堂进入僵化状态。我极力引导同学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费了很大功夫才突破了这一环节。
其次,个别环节重复,从而冲淡或者占用了其他环节的时间。例如在云彩介绍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那点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介绍即可,我让同学们逐一介绍,显的`重复乏味。语言赏析环节,学生一直在强调语言“生动”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科学”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只是捎带提了一下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而且最后还有一个拓展训练环节也没有来得及开展,只好留成作业。
再者,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缺少文学气息。不时出现“啥”“怪怪的”等比较随意的字眼,缺少语言的美感,同时就使语文课堂的言语熏陶能力大打折扣。
4.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教学反思 篇四
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李艳清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在说明的过程中,由于选取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因此课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喜欢探索自然科学奥秘。但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十分贫乏,因此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不易把握。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说明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征兆、轻盈、崩塌、弥漫、一霎时”等词语。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认识8种云和4种光彩。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4.了解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学会看云识天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活跃”探究、“快活”表现、“灵活”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根据本文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认识各种云彩。解决措施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云的图片,写作练笔等方法抓住特征辨云,识云。
教学难点是了解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学会看云识天气。解决措施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列图表、观察图片等方法,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优美的云的音乐短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二.整体感知:学生听读精美的课文朗读录音,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把握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三.重点研讨:同桌合作填写有关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利用多媒体课件检验成果,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慧眼识云:教师演示云的图片,学生看图识云,既形象直观,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大显身手:学生任选一种云,进行自我介绍,实现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知识盘点:课堂小结,由学生畅谈收获。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以主体”的教学思想,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李艳清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传统篇目,以往讲授此文时,我在前面讲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枯燥无味,昏昏欲睡,尽管本文语言十分生动优美,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究竟差在哪里呢?怎样才能让说明文教学也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吸引学生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我决定尝试着在本课的教学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1.视觉冲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它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了一组云的短片,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着美丽无比的云彩,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本文的重点是抓住云的特征识别云,难点是云与天气的关系。虽然云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但对于云的种类,云与天气的关系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精心制作了一组云的课件,通过多媒体一幅幅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云的特征,识别云,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结合各种云图进行演说,更加明确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3.搭建平台,展示才华,培养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所以,这节课,我把教师“讲”的成分降到最低,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的平台,为更多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合作填表、展示成果、辨云、识云、说云,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的各种活动占领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眼、耳、口、脑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5.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五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上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能力。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峰峦(luán) 燚(yì) 一霎(shà)间? 崩塌(bēng tā) 绫(líng)纱? 日晕(yùn)
2.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出示问题: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6.《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六
看云识天气
泸县五中
罗玉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观察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理清结构,把握说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导入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竹根、蚂蚁、潮气、云……)
对,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竞赛图例:(多媒体显示)
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担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体验反思
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
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
一、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
二、赏美句——生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
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本文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3、仿句练习。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词——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学反思
7.《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七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一霎间()弥漫()晕头转向()月晕()
崩塌()匀称()笼罩()薄云()谚语()
点缀()顷刻()预兆()轻盈()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卷()幕()
凌()唬ǎ┠海ǎ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8.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精选) 篇八
一、教学背景:
1.面向主体:七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课前准备:a.老师准备:配套课件;搜集天气谚语、各种天气的图片 b.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
二、教学课题:《看云识天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4)积累有关谚语。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四、教学方法
《看云识天气》为我们描画出了一幅美丽的云图,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缺少观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以及丰富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资料以给学生具体的经验,帮助理解。
六、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owerpiont课件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①出示《竹枝词》,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幻灯片
2、幻灯片3)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幻灯片4)
环节二 诵读课文 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②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幻灯片6)③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回答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2.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
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模仿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6)“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3、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附:板书设计 看云可以识天气云就是天气的招牌卷云、卷积云看云识天气积云、高积云----轻、高、薄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卷层云、高层云晴雨层云、积雨云----低、厚、密雨雪光彩:晕、华、虹、霞学看云早识天气预报天气服务工农业生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在安排这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在现实生活中就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作者简介:
一、第一作者:
省份:陕西省
学校: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 姓名: 章 媛
职称: 小 一 电话: ***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 个人简历:
章媛,女,汉族,本科,中共党员,生于1983年1月。2008年教学设计《看云识天气》获商洛市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相应的课件获市级三等奖。2011年参加陕西省“国培计划”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论文、教学设计等也多次在当地教育教研刊物上发表和获奖。
二、第二作者:
省份:陕西省
学校: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 姓名: 何 娟
职称:小一 电话: *** 电子邮件:hj91487755@163.com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 个人简历:
9.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九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10.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清文章思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3.通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 体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重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昨天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一位老农一边装玉米一边说:“明天要下雨了,今天得抓紧时间把玉米收到家里!”让我们来猜一猜,他是靠什么预测到今天天气情况的?(学生回答:看云)的确,让我们抬头望一望那高远的天空上漂浮的云彩,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文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展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四、讨论探究,理清层次
1、关于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主要是从云的形态和光彩两个方面说明的。粗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了那些形态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
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形态: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光彩:晕 华 虹 霞
2、精读课文,分析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A.明确任务:分组选择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课文中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B.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自说自讲;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发言,课堂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
D.小结
3.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他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说明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A.学生发言
B.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引用谚语的好处
C.要求学生搜集并积累生活谚语(多媒体展示)
4.小结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但我们读来却条理清晰,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所介绍的内容了然于胸,但最主要的是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五、品味语言
1. 齐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明确:美)
2. 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了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而本文采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比喻在说明文里俗称打比方,是本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
3. 联想拓展:尝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摹事物(多媒体展示)
六、课外延伸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学生讨论发言。
七、布置作业
请细心观察,并留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笔记。
●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招牌
总 云 ----天气
高薄
形态:
分 低厚
光彩:晕 华 虹 霞
总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课文内容设计
★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 看云识天气谚语
★ 初中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小学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语文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11.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liuxue86.com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0-16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探07-19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难点10-02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10-24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探究11-10
初中语文教学重点11-16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07-20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07-22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07-24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