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共8篇)(共8篇)
1.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学常识汇编
《诗经》(《氓》选自《诗经·卫风》,《采薇》选自《小雅》)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中国最早教育家,提倡‘礼’‘仁’,核心思想是“仁”。《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语录体散文,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史,历史散文。《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孟轲(《寡人之于国也》)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人称亚圣,提出性善论,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善用比喻
庄周(《逍遥游》)
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和老子合成‘老庄’,主张‘无为’。文章想象力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善用寓言故事。《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只有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
荀况(《劝学》)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提倡性恶 《荀子》大部分为荀况所作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开创了浪漫主义。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他创立了“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离骚》我国最长抒情诗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贾谊(《过秦论》),世称贾生、贾长沙,西汉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
《汉书》(《苏武传》)
作者是东汉的班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录西汉之事
《后汉书》(《张衡传》)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晔。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编的《文选》。《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称它为“五言之冠冕”,代表着五言诗的成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六义为“风雅颂”(内容)“赋比兴”(表现手法),“风”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风骨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
李密
西晋时期文学家,代表作《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李密曾在蜀为官,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陈情表》。
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名潜,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东晋时期田园诗始祖。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
《孔雀东南飞》又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诗歌,作者不详,女主人公式刘兰芝。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王勃(《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之一(王、杨、卢、骆)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维、孟浩然
唐朝的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是古体诗)
杜甫(《秋兴》《咏怀古迹》《登高》)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诗风沉郁顿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琵琶行》歌行体古体诗)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韩愈(《师说》)
字退之,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昌黎,中唐代表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晚唐代表诗人。李商隐诗《锦瑟》《马嵬》
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他通晓音律,经常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苏轼(《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苏洵(《六国论》)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宋四家,宋代文化集大成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仙”,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瑰丽绚烂。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
陆游
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
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点的男性)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
关汉卿
号已斋叟,元代(金末元初)伟大的戏剧家。他与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合称“元曲四大悲剧”。《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
传奇(称明清的戏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的汤显祖,《桃花扇》的作者是清朝的孔尚任。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
是明代(元末明初)人,课文是清朝人金圣叹的删节本。
古代四大名著
施耐庵《水浒》
明代(元末明初)(金圣叹评《水浒》)罗贯中《三国演义》 明代(元末明初)吴承恩《西游记》
明代
曹雪芹《红楼梦》
清代
(脂砚斋评“红楼梦”)
蒲松龄
字留仙
《聊斋志异》全书近五百篇,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国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并通过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趋势。
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出自《呐喊》)
小说集:《呐喊》、《彷徨》(内有《祝福》)、《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纪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集有《踪迹》
散文集有《背影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郁达夫(《孤独的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
陆蠡(《囚绿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
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现代剧作家,《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作者是现代的蔡元培。
巴金(《小狗包弟》选自《随想录》)
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曹禺(《雷雨》)
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家》《原野》《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老舍
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因作品繁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龙须沟》
徐志摩(《再别康桥》)
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
戴望舒(《雨巷》)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被称为“雨巷诗人”。
沈从文(《边城》女主人公翠翠)
现代作家,湖南凤凰人。作品描写湘西风情。
钱钟书(《谈中国诗》《围城》)
字默存,号槐聚,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艾青
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曾主持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契诃夫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海明威
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
塞万提斯
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卡夫卡
生于奥地利,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代表作是《变形记》。
欧·亨利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外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是《警察与赞美诗》
雨果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选文为结束部分)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16世纪)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莫泊桑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普希金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小说集为《人间喜剧》,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和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是恩格斯。
《我有一个梦想》作者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被种族主义者枪杀。
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是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2.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二
1.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1) 新教材用“章”取代了旧教材的“单元”, 这使得教材内容的条理性更强。
(2) 旧教材必修一中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是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4、5 节, 新教材“地球上的水”则自成一章, 是继第一章“行星地球”和第二张“地球上的大气”后的第三章。
(3) 新旧教材正文和非正文所占比例不同。旧教材正文所占比例较大, 新教材非正文所占比例较大。例如, “海水运动”一节, 新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比例是1:4, 旧教材的正文与非正文所占比例是4:1。新教材正文部分用“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编写,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供了便利。
2.教材内容的变化
(1) 旧教材关于“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在第三单元, 分别是:第三节“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第四节“海水运动”、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新教材这部分内容自成一章, 一共三节, 外加一个“问题研究”, 即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为“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2) 旧教材中有而在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陆地水体类型。 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旧教材中关于厄尔尼诺的知识只是文字性的表述, 新教材中不仅添加了拉尼娜现象的表述, 还辅之以图, 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3) 新旧教材的图表有变化, 主要表现在:旧教材有17幅图, 一幅表;新教材有18 幅图, 因教材内容的变动新加了15 幅, 删除了旧教材的14 幅, 保留3 幅, 即“ 水圈的构成” (旧教材中图题为“陆地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 、“水循环示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对旧教材的“洋流模式图”做了补充, 因“活动”栏目的需要添加了全球风带, 合并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新教材的图大多都分布在非正文部分。
(4)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活动”栏目占的篇幅较大, 且均位于正文部分, 一共有五个“活动”, 其中有四个就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 且设计的案例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问题设计也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
(5) 新教材用章末的“问题研究”来深化本章内容, 较之旧教材章末的“自学园地”更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旧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 晦涩难以理解。而新教材内容的变化,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的思考
1.新旧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很大, 新教材非正文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大多内容以“活动”、“案例”等方式呈现, 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 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教师应努力研究如何把握好教材, 如何整合好教材。
2.新教材编排的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理念在新教材中的体现就是“地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探究”版块的设置和增多。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设置的模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解决学生活动过多和课时不够的矛盾?
3.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图表的变化很大, 只保留了较少的图表, 绝大部分是依据课文内容新增的。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解读这些图表?如何运用这些图表来为教材正文服务?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4. 教师应思考在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材设置下, 学生的作业如何布置?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
5.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更加突出了人地关系, 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三
纵观整个高中阶段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在人教版“必修本”中,“阅读鉴赏”栏目下分文体组合选文单元,五册“必修本”中共精选范文91篇,除此之外,编者在每篇课文后面精心设计了若干阅读鉴赏思考题或训练题;在每个单元的前面设计了“单元提示”,以说明单元的文体特点、学习内容、要求、方法、重难点,提示单元学习的终极目标。“表达交流”栏目编者按照“听说读写”系统地编写了25篇知识短文,并在每个知识短文后精心设计若干个训练题。“梳理探究”,依次系统地编写了若干篇“语言基础知识”短文,并在每篇知识短文后设计了若干个与知识点相应的探究训练题;在此栏目中,编者还煞费苦心地撰写了与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短文,“名著导读”栏目里,五册课本里精心选择古今中外10部名著作简要介绍。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但不同之处在于,本册课本是针对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它必须考虑到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所以课文的精挑细选,单元导语的订正,“研讨与练习”题目的精心研究,“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下面笔者就从不同文体的“阅读鉴赏”单元对“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在开篇的单元提示中,编者明确介绍了新诗,这种介绍比较简单易懂,适宜初学者的认知能力。接着编者介绍了学习本单元的目的:“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初学者会对“意象”产生一些疑问,这些提示也就向教师提出了隐性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意象为何物,选文中意象新颖在哪里,意象如何才属于“新颖”等等问题。第三,编者介绍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反复朗诵”、“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其中“反复朗诵”和“发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训练和要求,对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另外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朗诵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以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所以说“表达交流”的“朗诵”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和辅助作用。教师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朗诵”以后预习本单元的选文。
“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单元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
最后编者在单元提示中又点明诗歌与青年人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习写新诗,这些话语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和激励,从学生自身出发,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选读课文,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来分的,这首先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单元中精读课文是《沁园春·长沙》和《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比较学习,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更能够了解和领会到中国古诗和新诗的各自特点和区别。选读课文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中外短诗五首》是长篇诗歌和短篇诗歌的比较,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这些经典的情感丰富的古今中外诗歌。
诗歌单元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诵课文,通过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境,探索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思想和艺术美。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初学者,教师首先要把单元提示的学习作为一个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去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学习诗歌的方法是“反复朗诵”,在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我们就能够发现有关朗诵的相关知识。从单元提示中我们就可以明晓“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鉴赏”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表达交流,而“表达交流”又为前提(方法)和平台(实践)。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提示中,编者向我们介绍了山水游记的一般内容和写法,这就把山水游记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 接着编者针对阅读本单元的方法作了提示:反复阅读文章,联系作者和时代,品味作者情感和文章旨趣,体会文章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文言语感和审美能力。这一系列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过对于教师也提出了隐性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类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课文选了古代经典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四篇,这类散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因为这些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和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上进行教学,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朗诵”的学习,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也可以向学生进行提示,由于是刚学过的内容,不可进行过多的重复。笔者又发现“表达交流”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与本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说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学生在这种比较中学习和实践,更能体验到散文写作的方法,体悟到今古名文的迷妙之处,进而爱上文言或现代散文也未可知。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本单元的文体也是散文,不同的是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事,单元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编者告诉学习者作者如何写作这类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学到什么,如何学习这些文章。编者还明确提出一个学习方法:对于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对于进入高中后的学生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
课文所选的都是名家的名文:《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四篇,这些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事迹的描述,进而所作的评价,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阅历,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的意义。
本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交相回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后学习“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可以说是学习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学习大家们的写人记事文章后,自己学习写作这类文章可以说轻车熟路,不过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点明新闻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密切关联,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编者接着介绍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最后介绍了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和目的。
选文紧密地结合了时代时事,选取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品:《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些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的教学要求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和了解社会生活的“阅读鉴赏”文章与“表达交流”中的“‘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相互照应。可以说本册课本的“阅读鉴赏” 与“表达交流”是紧密结合的,也可以说是听说读写的严格结合。
“阅读鉴赏”单元都是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3个板块组成。“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3~4道题,略读课文2~3道题,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是开放的,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拓展的空间。如第一单元中的几篇选文的“研讨与练习”中出现了“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有什么看法?”“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有人说《断章》……你说呢?”“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等等都是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题目。
在“研讨与练习”中还出现了很多与选文相关的延伸性知识,如《沁园春·长沙》的“研讨与练习”〈三〉中安排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词。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文学视野的拓宽,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这些知识也是高中教学与将来的学习内容——大学教育相衔接,并为大学教育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研讨与练习”的学习,合理地利用延伸性知识。
本册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初学者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本册中教师应首先考虑到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情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本册的教材安排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初学高中语文兴趣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4.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四
必修1-
5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7月8日
必修一
(21)锦瑟(1)沁园春·长沙
(22)马嵬
(2)雨巷
(23)寡人之于国也(3)再别康桥
(24)劝学(4)烛之武退秦师
(25)过秦论(5)荆轲刺秦王
(6)记念刘和珍君
必修二
(7)诗经·氓
(8)诗经·采薇
(9)离骚
(10)涉江采芙蓉
(11)短歌行
(12)归园田居•其一
(13)兰亭集序
(14)赤壁赋
(15)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16)蜀道难
(17)秋兴八首•其一
(18)咏怀古迹•其三
(19)登高
(20)琵琶行
(26)师说
必修四
(27)望海潮(28)雨霖铃(29)念奴娇(30)定**(31)水龙吟(32)永遇乐(33)醉花阴(34)声声慢
(35)廉颇蔺相如列传
必修五
(36)归去来兮辞(37)滕王阁序(38)逍遥游(39)陈情表(40)论语(41)老子
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必修二
(7)《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9)《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0)《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5)《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必修三
(16)《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7)《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8)《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9)《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
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1)《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龞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龞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3)《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4)《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必修四
(25)《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6)《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7)《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8)苏轼《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9)《水龙吟》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30)《永遇乐》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1)《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2)《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必修五
(3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5)《滕王阁序》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6)《逍遥游·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7)《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8)《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9)《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0)《论语》十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归仁焉。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1)《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5.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五
be good to 对….友好
add up 合计
another time 改时间
get sth done 使…被做
calm down 镇定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walk the dog 遛狗
make a list of 列出
share sth with sb 和某人分享某物
go through 经历;仔细检查
hide away 躲藏;隐藏
set down 放下;记下
a series of 一系列;一套
be crazy about 对…着迷
on purpose 故意
in order to/ so as to 为了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according to 按照;根据…所说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
pack up 收拾,打理行装
have trouble with sb/sth 同某人闹意见;做…有困难
fall in love 相爱
throw away the friendship 放弃/终止友谊
try out 试验;试用
join in 参加(活动)
communicate with sb 和…交际
far and wide 到处
look to sth 注意,留心某事
cheat sb (out) of sth 骗取某人某物
have the/a habit of doing sth 有做…的习惯
be ignorant of 无知的
1. I wonder if… 我想知道是否….
2. It’s because… 这是因为…. 此从句中because不能用since或as 代替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你认为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4. While walking the dog, you were careless and it got loose and was hit by a car.
=While you were walking the dog, …在遛狗时,你不小心让狗挣脱了绳子,结果狗被车撞了。
(当while, 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去。)
5.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你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吗?
6.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我已经很久不能去户外,所以我变得对自然界的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7.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我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段时间,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使我心醉神迷过。
8.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9.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 如果您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谢的。 (I would be grateful if… 委婉客气提出请求)
10. It’s a good habit for you to keep a diary. 记日记对你来说是个好习惯。
11. S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ttle and…
12. This series of readers is very interesting.
13.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14. People are told that their actions should be as gentle as the wind that blows from the sea.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n…ways 在…方面
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play a role/ part (in) 在…中担任角色;在…中起作用;扮演一个角色;参与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art 在…中起重要作用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such as 例如
believe it or not 信不信由你
come up (vi) 走进;上来;发生;被讨论
come up with 提出
come up to a place 参观某地
ever before 从前
at the end of 在…末期
even if/ though 即使
be based on 在...基础上
close to 距离…近
make (good/ full) use of (好好/充分)利用
change…into 把…变成
in the early days 在早期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从一处到另一处
take…with…随身携带
the same…as 与…相同的
at present 目前
as a rule 通常;照例
be present at 在席;出席
carry out a rule 执行规则
be absent from 缺席
be a native of 是…人
present sth to sb / present sb with sth
be native to 是…的土产动物/植物
at sb’s request 应某人的要求
have a command of掌握
make a request 请求
give commands 命令
request that …(should)+v原形
in one direction 朝一个方向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一门国际语言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一个国际组织
in the 1600’s = in the 1600s
as we know 正如我们所知
1. However,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然而,他们可能不是什么都懂。)
2. This i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
3. 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当不同文化互相沟通时,所有的语言都会发生变化。)
4. What the British call “petrol” the Americans call “gas”.
(美国人把被英国人称作“petrol”的东西称作“gas”。 此处what引导宾语从句)
5. Actuall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present day English.
(实际上,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
6. …those who reported the news were expected to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7. The US is a large country in which many different dialects are spoken.
(in which= where, 其引导定语从句。 美国是一个大国,国内说着许许多多的方言。)
8.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in the world.
(more than one+单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
9. 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person to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把英语说得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好是不容易的。)
句型:It is + adj/n+ for sb to do sth 对于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扩充:It is + adj+ of /for sb to do sth
当句式中形容词修饰to do sth 时用for; 若形容词修饰sb,则用of.
eg: It’s kind of you to help me carry the box.
附:
1. either…or…和neither…nor…连接两个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采取就近原则。
2. be different in
强调在某方面的不同
be different from 强调在各方面的不同
3. in the end 最后,最终 后无of 结构
三个表示最后最终的用法:
⑴finally: 按照顺序的最后,常与first, secondly 等连用
⑵at last: 经过长时间等待直到最后
⑶in the end: 经过长期曲折斗争努力,终于… 如:战争等
4. 与人交谈,常会有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口呢?
⑴Pardon?
⑵I beg your pardon? I don’t understand./ Sorry, I can’t follow you.
对不起,我没听懂,请再说一遍好吗?
⑶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请再说一遍好吗?
⑷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请你说得慢一点好吗?
5. include ─ including; included
identity ─ identify
actually ─ actual (adj); rapidly ─ rapid (v)
government (n) ─ govern(v)
wide (adj) ─ widen (v); broad (adj) ─ broaden (v)
foreign ─ foreigner;
solve (v) ─ solution (n)
6. petrol------gas ;
lift------elevator;
flat------apartment
film------movie; sweets----candy;
post------mail
Unit3 Travel Journal
one-way fare 单程票
round-trip fare 往返票
dream of/ about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graduate from 从…毕业
go for long bike rides 做长途自行车旅行
persuade sb to do sth=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 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做某事
get sb interested in 使某人对… 感兴趣
insist on (one’s) sth/ doing sth 一定要;坚持要
the best way of doing 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干某事的最好办法
at an altitude of 在…海拔上
attitude to/ toward(s) 对…态度
care about 忧虑,关心 care for喜欢,照顾
care to do愿意/同意做某事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
to my mind = in my opinion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决心干某事
determine to do sth ( 动作) /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心理) 决心干某事
give in (to) 投降;屈服;让步
give in (vt) 上交
give up 放弃
give up doing/sth
as usual 像往常一样
at midnight 午夜
make camp 野营,宿营
put up one’s tents 搭起帐篷
sth be familiar to sb某事为某人所熟悉
sb be familiar with sth某人熟悉某事
can’t wait/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想干某事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用来引出某事的理由)一则… 二则…
take one’s breath away 使某人大吃一惊
1.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强调句基本句型:it is/ was…. that….其中指人时可用who(主),whom(宾)。
2.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we (should) fi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insist that….(should)+ v原形 坚持要;坚持要求
insist that….陈述语气 坚持说;坚持认为
3.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metaphor)
4. To climb the mountain road was hard work but to go down the hills was great fun.
5. 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
6. The lake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moonlight. (simile)
Unit4 Earthquakes
have time to do 有时间做某事
happen to do 碰巧做某事
shake hands with sb 握手
burst into tears/ laughter
burst out crying/laughing
突然哭/笑起来
in ruins 成为废墟
cut across 穿过、横穿
blow away 吹走、刮走
fall down 倒塌
rescue workers 救援人员
be pleased to do 乐意做某事
make/ give a speech 发表演说
judging….from 根据……来判断
tens of thousands of 成千上万
dig out 挖掘
a great/ large number of =a great many/good 大量的
be trapped in/ under 陷入……/ 陷在……下面
the high school speaking competition 高中演讲比赛
have sb do sth= make sb do sth= 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
come to an end (vi) = put/ bring sth to an end = put/ bring an end to sth 结束某事
be proud of / take pride in 以……而自豪
invite sb to do sth 邀请某人做某事
think little of 对……评价低
invite sb for/ to sth
think highly of 对……评价高
one-third 1/3 two-thirds 2/3
seventy-five percent 75%
agree with sb
give out 发出(气味等);分发;耗尽
agree to sth
give off 发出(气味等)
agree to do sth
give away 赠送;泄露
agree on sth 达成一致意见
give back 归还
right away= right now= at once= immediately 立刻
as you know 正如你所知道的
be known as 作为……而知名
as is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
be known for 因……而出名
as could be expected 正如可以预料到的
it is useless doing sth 干某事是无用的
happen= take place= come about= break out
偶发 有计划偶发 战争等爆发
1. It is always calm before a storm.
2. Now, imagine there has been a big earthquake. 此句为There be 句型
3. 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 现在分词表伴随
4.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5. 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 to get.
句型:主语+ be + adj + to do 其中to do 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6. All hope was not lost. all 与not 连用 表示部分否定
7.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附:分词用法 之 作定语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的叶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fallen leaves 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 boiled water 开水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lose heart 丧失勇气
worry about 担心(动作)
lose one’s heart to sb/sth 爱上,喜欢上
be worried about 担心(状态)
in trouble 处于不幸中
be sentenced to 被判处
be out of work = lose one’s job 失业
be equal to 相等的,平等的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 actually 事实上 beg for 乞讨
blow up 充气,爆炸
set up 建立,创立;设置,竖起
send up 发射,使上涨
set about 着手做某事 (set about doing sth)
go up 上升,增长;被兴建
set off 出发,动身
set up 设立,建立;设置,竖起
set out 陈列,摆出;开始(set out to do sth)
be active in =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在……活跃
keep sb from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die for 为……而死
stop sb (from) doing sth
die from 死于(外因)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die of 死于(内因 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put sb in prison= throw sb into prison= send sb to prison 把……投入监狱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某事
advice 不可数 a piece of advice
advise doing sth
fight for 为争取……而斗争
advise sb on sth
fight against 为反对……而斗争
advise that (should)+ v原
fight with 同……并肩作战/ 同……斗争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with sth
work out 算出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in) doing sth have a go= have a try
be willing to do sth 乐于做某事
realize one’s dream of 实现…… 的梦想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以暴制暴
break the law 违反法律
come to power 当权,上台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活动
equal (adj)------equally (adv)------equality (n) violence (n)------violent (adj)
cruelty (n)------cruel (adj)------cruelly (adv)
educated (adj)------education (n)
willing----unwilling 不愿意的
active----inactive 不活跃的
1.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only 放在句首且后接状语时(作状语: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要使用部分倒装------才用一般疑问句语序。
Only yesterday did his father tell him the truth.
Only when his father came back did he go to bed. (从句无需倒装,主句要倒装)
2. 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
他主张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3. I felt bad the first time I talked to the group.
the first time 用法相当于连词用法,用来引导从句
链接:It’s the first time that 现在完成时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过去完成时
4. He taught us during the lunch breaks and the evenings when we should have been asleep.
should have done 本应做而未做
needn’t have done 本不应做而做了
6.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六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记作:
—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例1.(教材P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数的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的依据;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第1、2题,(B组)第1题. 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定义:; 对数恒等式:; 新课教学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设,求;
设,试利用、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5例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
(,且;,且;). 学生活动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课堂练习
教材P79练习4 已知
试求: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设,,试用、表示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3 ~5、11题; 提高题:
设,,试用、表示;
设,,试用、表示;
设、、为正数,且,求证:. 课外思考题: 设正整数、、(≤≤)和实数、、、满足:,求、、的值.
课题:§2.1.2对数函数
(一)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1)
(2)
(3)
(4)
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思考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83例7). 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2). 例2.(教材P83例8)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渗透应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注意:本例应着重强调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3). 例2.(教材P83例9)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题意的理解,把具体的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注意:本例在教学中,还应特别启发学生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教材P86习题2.2 A组第6题).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小节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小节的重点.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7、8、9、12题. 选做题:教材P86习题2.2(B组)第5题. 课题:§2.2.2对数函数
(二)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哪个函数对应于哪个图象,并解释为什么?
(2)函数与
且有什么关系?图象之间 又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以的图象为基础,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4)已知函数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
. 教 完成下表(对数函数且的图象和性质)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填空.
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应用举例
比较大小:,且;,. 解:(略)
例2.已知恒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解:(略)
[总结点评]:(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解:(略)
注意: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4.(1)函数在[2,4]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的值;当时,.当时,;
.
;
;
(2)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复合函数最值的求法.
例5.(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解:(略)
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方法,规范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步骤.
例6.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略)
注意: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求法及规律:“同增异减”. 练习: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作业布置 考试卷一套
课题:§2.2.2对数函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
教学重点:
重点
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创
设
情
境
材料一: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
(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材料二: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是把指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的对应值表里的和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对应值表,如下:
表一
.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3-2-1 0 1 2 3 „
„2 4 8 „
表二
.
„-3-2-1 0 1 2 3 „
„2 4 8 „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生:仿照材料一分析:与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
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材料二:以与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师:说明: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
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2)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
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 3 4 5 7 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2 3 4 5 7 9 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 f(a)+ 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 b)= f(a)·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答案: 1.互换、的数值. 2.略.
课外活动
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且与对数函数,且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
问题2 取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的图象上,为什么? 问题3 如果P0(x0,y0)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且及其反函数,且也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
7.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七
一、用词不恰当
1.P18, “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破成碎块的;零碎的”, 日常使用时更多地是指立体的大块东西变成零碎的小块的东西。而城市用地是平面的, 用“破碎”一词来描述城市用地不太恰如其分。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往往比较零散, 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2.P20, “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 ”。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一词使用不恰当。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但也可能会形成多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例如上海就形成了陆家嘴、淮海中路、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心区、虹桥、南京西路静安寺、五角场新江湾城等七个风格明晰、个性迥然的CBD。建议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修改为“一种”。
二、定义不确切
3.P8,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定义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内涵上缺少具体的明确的质的规定, 造成了外延过宽, 使“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同于“人口移动”。建议把原定义修改为:“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长期性的改变。”
4.P41,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这一“农业”定义外延过窄。这是因为: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可以不直接利用土地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获得农产品; (2) 现在人们已广泛通过栽培木耳、香菇、平菇等菌类作物获取农产品, 而菌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微生物。因此, 建议把上述“农业”的定义修改为:“人类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
三、概念不明确
5.P4, “目前,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减少, 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根据前后语意, 这里把“俄罗斯”作为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形的典型代表, 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 从经济上来讲, 俄罗斯不属于发达国家;再者, 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和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减少原因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人口减少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 社会福利制度健全, 人们衣食无忧, 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不愿意要孩子, 所以生育率低。而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 住房、医疗、教育等没有社会保障, 人们生活比较紧蹙, 养不起孩子, 所以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气候寒冷, 酗酒成风, 平均寿命短, 离婚高等原因, 造成生育率低。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中的“俄罗斯”删除掉。
6.P5, “阅读”中, 文字说明有三句话, 前两句讲的是“人口大国”怎样, 后一句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怎样, 前两句里的“人口大国”是属概念, 后一句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是种概念, 前后概念游移不定, 易引起人们思维上的混乱。为了前后概念统一, 语意连贯, 建议在“所以, ”后添加“人口大国、尤其是”。
7.P10, “案例2”介绍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 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目前, 在美国人口中, 白人占82﹪, 黑人占12.7﹪;华人有100多万, 印第安人有100多万。”我们都知道, 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因此, 对于美国来讲, 除去100多万印第安人外, 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而P24“案例1”介绍到:“纽约市内约有1筑4的人口是国外移民的后裔, ……”言外之意, 纽约市内约有3筑4的人口是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据资料表明, 纽约市现有人口1800万以上。据此推算, 现在纽约市约有1350万印第安人。显然, P24“案例1”介绍的内容与P10“案例2”介绍的内容相矛盾。造成两处内容相矛盾的原因是两处“移民”的标准不同, 即两处“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建议编者将两部分内容统一起来。
8.P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 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段内容中, “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后表述概念不同,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为,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外延大于“东南沿海地区”, 而且, 事实上农民工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 也在向其他沿海地区流动,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批农民离开田地, 走出家乡, 源源不断地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9.P50, “案例3”介绍到:“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筑10, 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筑5。”这段内容中的上一句是“玉米带面积”与“美国耕地总面积”作比较, 从逻辑上来讲, 下一句就应该是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作比较, 但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数据, 实际上却是在与全国玉米总产量作比较。因为, 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不可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筑5。由此可以看出, 这段内容前后比较对象不统一、不清晰, 易引起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建议编者将这段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0.P53~54, “活动”的标题为“西欧的乳畜业”, 内容介绍的也都是西欧乳畜业的情况, 但在第一句中却冒出“和中欧一些地区”。为了表述上的清晰, 前后概念的统一, 建议把“和中欧一些地区”删除。
11.P83, 图5.7的标题“浙江嘉兴略图”语意表达模糊, 所指范围不明确, 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浙江省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所以, “嘉兴”有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嘉兴”仅指嘉兴城区, 广义的“嘉兴”除所辖城区的2个市辖区外, 还辖2个县、3个代管县级市。因此, 根据图中所绘内容, 建议图的标题修改为“浙江嘉兴城市略图”
12.P91, “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因为,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地关系, 但是人类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是否对人地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是另外一回事。所以,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四、判断不准确, 推理不合理
13.P83,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至少有一个商店。”这一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可能是集聚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也可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 可能是法定性的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 也可能是世代繁衍、自然形成的小山村。现实社会情形是, 这些小村庄、小山村可能有商店也可能没有商店。因此,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一般会有一个商店。”
14.P83, 正文第2自然节介绍到:“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判断缺少前提条件, 不够准确、恰当。因为, 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有多种,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在人口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交通运输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但是, 当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人口密度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的影响依此类推。因此, 不好无任何前提条件地断定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者, 这节内容从P84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与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的比较中, 得出因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结论, 推理上不合乎逻辑。因为从图中观察可以看到, 山区与平原相比不仅“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且人口少, 因受地形、河流、耕地面积等条件制约, 居住分散, 人口密度小;还有, 一般来讲, 山区比平原地区经济落后, 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 省吃俭用, 购买力弱。由此可以看出, 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不是造成“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唯一原因, 而是还有其他原因,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所以, 把“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原因归结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未免以偏概全, 牵强附会。建议编者调整图5.8、图5.9的绘制内容, 调整到两图人口密度、可能具有的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 再来比较交通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5.P84,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这段表述不完整、不全面, 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 自然是“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那么, 一般来讲, 商业网点就应首选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 其次选择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 然后选择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16.P86, “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建议修改为:“大部分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由全称量项改为特称量项更符合集镇形成的客观实际。
17.P91,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段内容语序上存在问题。一般来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五、文图内容不统一
18.P8, 正文介绍的我国人口迁移的时间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 即可理解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 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P9图1.8绘制的我国的人口迁移是从“1949年以来……” (图的标题) , 即可理解为1949年1月1日以来, 也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期”。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表述不一致, 时间有差异,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和认知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 建议图像和文字上的时间规定和表述要统一, 都统一为文字介绍中的时间划分和表述。
再者, 图中把“80年代后期”人口的迁移仅仅认定为是“民工潮”, 这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除了民工外, 还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工人和大学生等迁移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此, 建议把图例的文字说明由“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 (1949~1986年期间) 和“民工潮 (80年代后期) ”, 修改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9.P27, “案例2”介绍到“上海市能够成为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的原因时讲:“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但是, 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 上海市并不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 而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中间位置。所以, 为了避免前后文图表述上的矛盾, 建议P27“案例2”对上海市的位置表述修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岸、长江三角洲的中东部……”
20.在P44、P46、P48、P49、P50、P51等多处文字内容中涉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也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种因素, 但是, 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却没有“科学技术”。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内容不统一, 显然不妥。为了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使教材内容前后对应、统一, 建议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添加在图3.3中。
21.P58~59, 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把“技术导向型工业”单独列为一种工业类型, 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P59教材文字内容“工业区位的选择”中特意强调:“近年来, 科学技术进步很快, 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同时, 在P61还特意强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 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 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没有标注“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教材文字中十分重要十分突出的内容图4.2中却没有对应标注, 显然有失偏颇。所以, 建议把“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标注到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86.
[2]韦克难.社区管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5.
[3]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36.
8.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必修5人教版09-28
2022高中数学教案 2.4 等比数列(第1课时)(人教A版必修5)08-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09-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0-14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作文10-13
高中英语必修1第3单元10-0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7-19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10-26
人大版高中英语必修2单词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