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白鳍豚导学案(共13篇)
1.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一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自主预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1、给下列词语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3、熟读课文,找出(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3)“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5)“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6)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我的疑惑】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内解决)——---------------------------【合作探究】我合作,我收获;我展示,我快乐!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盘点收获】对照“学习目标”,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拓展延伸: 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几个要点。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作业:以《假如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达标检测】 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我的反思】(请学生从“自主预习是否充分、课堂是否积极参与、分层目标是否达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2.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二
一、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 “学案导学”模式与这一理念要求是相吻合的。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的练习,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化学课是到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在初中阶段, 受中考时间、分数、学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化学课教学具有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等特点,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历年化学中考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只懂得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机械性的学习, 不懂得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针对这一现实, 教师应在效率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上做文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实现有效教学。
二、化学课“导学学案”设计的几个步骤
在学案教学中, 学案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备课时, 要备出适合学生的学案。学案中应涉及经典名题、学习策略、误区点拨、古今励志故事、趣闻轶事、科学发展、社会时事等方面, 体现“既研读贤书, 又关心天下事”的教书育人理念。
第一, 设计课前预习活动, 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应将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可设置如下问题, 进行预习活动: (1) 你认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个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2) 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案一]磷燃烧和[方案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和结果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验[方案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和[方案四]镁带燃烧的现象和结果又说明什么问题? (3) 质量守恒定律在课本中有几种运用, 你还能举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吗? (4) 就本课题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问题中找问题, 提供的问题留有较大的空间, 这样就可充分照顾学生间的差异, 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需要教师的指导, 才能定出恰当的目标。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解读教科书实验的用意,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能力认识到应该学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己确定能学到什么程度。第四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馈。
第二, 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 包括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等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不仅是对化学知识的生动阐述, 更是师生间的一种有效的双边交流活动。因此必须备好实验课的学案,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实验, 然后师生、生生间互相交流结果, 否则学生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结果收效甚微, 甚至一无所获。
(2)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案中要设计“短平快”式的随堂练习, 主要是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 以达到及时反馈矫正和夯实基础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常常说“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其症结就在于淡化了“实践”这个环节。只有经过实践运用的知识才能牢固地印在自己的头脑里, 历久弥新。对于学生来说, 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 在“练”中学, 在“考”中学, 通过高效率的“练”和“考”, 查漏补缺, 强化知识与技能。
(3)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课堂上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操练, 梳理教材, 去粗存精, 突出有效信息,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 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反思中不断感悟, 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过程, 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 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第三, 学案中的课后部分是练习题, 包括课时达标训练、自主选修园地、本章中考链接三部分。
(1) “课时达标训练”应以课时为单位, 以题型为模块设置, 基础训练、思维拓展、难点突破应按比例控制为7∶2∶1,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巩固基础, 又要为有提高愿望的学生提供理想的练习平台, 同时也能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
(2) “自主选修园地”主要是设置一些综合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以满足部分学生深化学习的需要, 设置既要突出过程的体验, 又要注重方法、策略的探究,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物质”准备。如学生在学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程后, 可设计这样的“自主选修”题目:设想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上, 没有了化学制品, 你的生活会怎样?
(3) “本章中考链接”是让学生“触摸”中考、体验中考、融入中考, 及时感受中考氛围, 减轻中考压力, 树立“中考在平时”的战略思想。通过自我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策略, 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信心, 消除考试焦虑。
三、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学习目标的确定不能只有集体目标而没有学生的个人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 , 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 包括集体目标和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学习目标是课标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个人学习目标是学生在预习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具有弹性的目标要求, 一般有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种, 并可根据掌握情况适时调整, 这样不同的人就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 提倡自主学习, 不是取消教师的有效讲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角色转变, 既不能大包大揽地讲授, 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要实现讲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效结合。应注意: (1) 有规律性的内容, 教师可进行“提示性”的讲授, 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 (2) 讲授要及时、恰当、巧妙, 在学生出现知识“空白”或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的及时讲授就有“一点即破”的功效。 (3) “讲授”的途径除了教师讲授之外, 还可以有家长、亲友、同伴、文本资料、媒体等讲授。
第三, 学案的使用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学质量不仅蘊含分数、升学率等“硬性指标”, 更应包含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 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 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第四, 学案要符合学科特点。例如化学课学案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相联系, 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窒效应、白色垃圾、土地沙化、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等问题;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知识;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健康知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等热点知识, 都应该与化学联系起来。
“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 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学, 所要解决的重点是“学什么”、“怎样学”, 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和主人翁地位上。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学好,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3.地理课导学案——利用经纬网定位 篇三
利用导学案,设计地理活动,能让学生边做边学,创造高效课堂。
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如何利用经纬网判定位置,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地理教师经常反映,课堂上反反复复讲过多少遍了,初一学生还是很难学明白。为此我与几位地理教师共同研讨,设计了这节导学案。
三、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学会,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学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通过简易图自我寻找总结规律。掌握了规律,难题自会迎刃而解。
四、本节课的设计内容:
学习目标: 1.会在经纬网上找点的经纬网坐标或根据坐标描点。
2.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3.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的相互位置。
重、难点: 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
五、导学过程:
前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是如何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有无数条,任意一点都有一条经线和纬线经过(而且是唯一的)。所以说给出任意一个地理坐标(经度+纬度)都能找到具体地点。我们就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经纬网在军事、航空、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认知经纬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的报道后,在地图上(另找同学在地球仪上)指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另找同学在地球仪上指出)。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在经纬网上找点的经纬网坐标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二:请同学先完成一些基本训练。阅读课本P7~8,图册P6内容,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知识为会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作准备。供学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通过简易图自我寻找总结规律。)
(一)1. 0°纬线又叫做______。它以北的纬度称______,它以南的纬度称______。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2. 0°经线又叫做______。它以东的经度称______,它以西的经度称______。 经线指示______方向。
3. 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下列经纬度:
北纬30°______南纬23.5°______东经160°______西经20°______
[注意:定位时纬度必须标注南纬或北纬(常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经度必须标注东经或西经(常用英文字母的方式表示);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不要标注,就是0°。]
4. 通过赤道可以把地球划分为______半球和______半球,也就是说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______。
5. 请看图完成任务:
在 A图标出南北半球; 总结出纬度的变化规律:
判定B图C图的纬度分别属于北纬还是南纬?写出理由。
(二)1.通过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可以把地球划分为______半球和______半球,也就是说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______。
2.请在下图把160°E和20°W涂重色,并标识出东西半球。
请你看上图总结出经度变化的规律:
3. 请看图完成任务:
A图B图分别属于东经还是西经?写出理由。
4.请结合上图判定以下经度的东西半球。
学习任务三:读图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注意:首先纬度是北纬还是南纬,再定东经或西经)、半球位置、相互位置。
(设计意图:结合以上的基础知识和判定规律,读图判断经纬网上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评价。)
1. 写出A、B、C、D四地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 D
2. 从东西半球看:A 在_______半球, B在_______半球,C在______半球, D在______半球。
3. 从南北半球看:A 在_______半球,B在_______半球,C在_______半球,D在______半球。
4.从方向上来看: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方向。 C点位于D点的_________方向。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现。力求解决学生的困惑与质疑,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学明白。)
后记: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得很多,也教得很辛苦,但是学生“不感冒”,记不住、学不明白,课堂效果不好。通过运用导学案,设计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所有学生都在做中学,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过程中学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判断南北纬和东西经的方法:向右手方向增大的经度数,就是东经度数;向左手方向增大的经度数,就是西经度数。向头的方向增大的纬度数,就是北纬度数;向脚的方向增大的纬度数,就是南纬度数。判断方法形象好记忆,学生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双方都觉得“教有所教”,“学有所学”。
E-mail:114153580@qq.com
编辑/岳凤
4.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四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唁、浒、囫、囵、佣 ”五个字,会写“悼、浒、囫、囵、搞”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
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教学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学生出示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读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说说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3.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板书:深受爱戴 畅谈读书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深入文本 品读感悟
1.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含义深刻且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2.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这个疑问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找到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来理解鲁迅是什么样的人。)
引出文章开头,结尾,加深品悟鲁迅高尚人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鲁迅图像
2.同学们,这就是——(生:鲁迅),板书: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板书: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她为什么称“伯父”了还称“先生”?
二、深入文本 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深受爱戴。
(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3)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你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可以是不同的人群,可以是人们在送葬时的不同表现。)
(4)对于鲁迅的逝世,谁都悲痛万分,作者也不另外,你从哪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心情?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朗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5)读着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生;沉重、悲痛)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
4.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注在旁边。
5.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谁的小标题更简洁更合理。6.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小结后相机板书: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拓展延伸 主题升华
1.自读自悟。选自已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读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画出来一会儿交流。
2.集体交流:你学习了哪件事?你的体会是什么? 3.交流:谈《水浒传》
(1)谈《水浒传》这件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3)伯父鲁迅先生送书给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4)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吗?他关心的是——(青少年)(5)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4.交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文中还写了他对谁的关心?(车夫、女佣)
(2)他是怎么救助车夫的?圈画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找出描写鲁迅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鲁迅严肃的表情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3)适时渗透读相关的语句。
(4)他又是怎么关心女佣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车夫、女佣吗?他关心的是——(劳动人民)他关心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6)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5.交流:说“碰壁”
(1)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参考资料:
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3)分角色朗读对话,加深体验。
(4)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6.你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提出来交流交流吧。
7.拓展:从收集的资料和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还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爱国、惜时、爱书如命等)
8.教师总结: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多人怀念他,许多人写了文章来纪念他,如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臧克家的《有的人》。同学们课外可以去.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等,它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的。
四、积少成多 学以致用
1.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2.选读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品。板书设计: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受爱戴
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反思:
5.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五
课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知识目标
1.联系数轴知识、统计图知识,经历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的过程;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2.能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以及根据点的坐标找出它的位置、由点的位置确定它的坐标;通过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3.通过学生积极动手画图,达到熟练的程度,并充分感受直角坐标系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1.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的方法.
2.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难点:探索特殊点的坐标特征.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如图是一条数轴,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每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这个实数叫做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例如,点A在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在数轴上的坐标是-2.5.知道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
合作探究
一、教材第34页
你去过电影院吗?还记得在电影院是怎么找座位的吗?
因为电影票上都标有“×排×座”的字样,所以找座位时,先找到第几排,再找到这一排的第几座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电影院里的座位完全可以由两个数确定下来;例如,××同学在第3行第4排.
小组讨论:(3,5)和(5,3)所代表的位置相同吗?
反思小结:(3,5)和(5,3)所代表的位置,有序数对表示是的.
二、教材第34页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为此,在平面上画两条原点重合、互相垂直且具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如图),这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总结:通常把其中水平的一条数轴叫做
轴或
轴,取向右为
方向;
铅直的数轴叫做
轴或
轴,取向上为
方向;
两数轴的交点O叫做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对
来表示.
三、教材第35页
图中的点P,从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和N.这时,点M在x轴上对应的数为3,称为点P的横坐标;点N在y轴上对应的数为2,称为点P的纵坐标.依次写出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3,2),称为点P的坐标.这时点P可记作P
.
在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如图所示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分别称为、、、象限.坐标轴上的点
任何一个象限.
四、教材第35页
试一试
观察你所写出的这些点的坐标,思考:
(1)在四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征?
(2)两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x轴上点的纵坐标等于
;y轴上点的横坐标等于
.
自主尝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5,3)和(3,-5)表示同一点;
(2)点(-4,1)到x轴的距离是4,到y轴的距离是1;
(3)坐标轴上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至少有一个为0;
(4)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正数.
2.在图中,确定A、B、C、D、E、F、G的坐标.
3.如图,求出A、B、C、D、E、F的坐标.
【方法宝典】
根据点的坐标进行解题即可.当堂检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2,1)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如图的坐标平面上有P、Q两点,其坐标分别为(5,a)、(b,7).根据图中P、Q两点的位置,判断点(6﹣b,a﹣10)落在第几象限?()
A.一
B.二
C.三
D.四
3.若点M(x,y)满足(x+y)2=x2+y2﹣2,则点M所在象限是()
A.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
B.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
C.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
D.不能确定
4.如图,在5×4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点O,A,B在方格纸的交点(格点)上,在第四象限内的格点上找点C,使△ABC的面积为3,则这样的点C共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点P(2,﹣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2,5)
B.(2,5)
C.(﹣2,﹣5)
D.(2,﹣5)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4,4)在第 _________ 象限.
7.点P(﹣2,3)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_ .
8.点P(2,3)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_________ .
9.若点M(3,a)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点N(b,2),则(a+b)2014= _________ .
10.已知P(1,﹣2),则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_________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1,5),B(4,2),C(﹣1,0)三点.
(1)点A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A′的坐标为,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的坐标为,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C的坐标为 .
(2)求(1)中的△A′B′C′的面积.
小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B2、D3、B4、B5、B
6.二
7.(﹣2,﹣3)
8.(2,﹣3)
9.1
10.(1,2)
11.解:(1)∵A(﹣1,5),∴点A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A′的坐标为(1,﹣5).
∵B(4,2),∴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的坐标为(4,﹣2).
∵C(﹣1,0),∴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C′的坐标为(1,0).
故答案为:(1,﹣5),(4,﹣2),(1,0).
(2)如图,∵A′(1,﹣5),B′(4,﹣2),C′(1,0).
6.11课《敬畏自然》导学案 篇六
温馨寄语:高效学习,快乐成长!第1段: 人们要()的想法是不自量力的。学习目标:第2段: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11课《敬畏自然》导学案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2、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
3、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学习重点: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一、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预习反馈”处。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 本文体裁是议论性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预习自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鹏斥鴳()蓬蒿()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2.解释下列词语蓬蒿:咫尺:狼藉:自不量力:相形见绌:佳肴:3走近作者:4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思考:(1)、“敬畏”是什么意思?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反问是一种()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预习反馈】整理小组内的疑惑问题,班内交流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学习建议】: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独立思考下列问题,不会的小组内交流
第3段: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是人类()。第4段:在宇宙中存在着比我们的智慧()的生物。第5段:()与()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第6段:()也是()所赋予的。第7段:()是(),而我只是()。第8段:宇宙是()。第9段: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是()。第11段:作者指出(),就是(),(),就是()所以说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第1段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第5段比较()与()是一层,第6段指出()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5-6段)的论“智慧”到(7—10段)的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 探究点二:你知道人们做了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将用哪些最实际的行动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我的收获】:(可用“手抄报”的形式整理你的收获)-------------
三、训练案------------【达标测评】 要求:独立完成。本试题共5个小题,3、4号做对4个为达标,1、2号做对5个为达标,组员全部达标的小组为优胜小组。
1、本文谈论的是()。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应该()。
2、品析关键句:(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例: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分析:运用比喻表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7.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七
一、直接导入法
即在导学案开篇时直接给出所要学习的课题,直接把要解决的问题和新的知识提出来. 其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 如“直线的相交”可以这样导入:
如果两条直线 只有一个 公共点,就说这两 条直线_____. 该公共点叫作这两条直线的_____.
如右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四个角: ∠1,∠2,∠AOD,∠BOC.我们把其中相对的一对角∠1和_____,∠AOD和_____叫作对顶角.
这些问题直截了当地针对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相交线及对顶角的概念,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做好直接的准备. 当然如果通篇一律地直接导入,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间接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内容. 这种导入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 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 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1) ”这样导入:
1.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 ( 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及对角线回忆)
2. 除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外,我们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方法指导】我们可以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先逆向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举反例来证明猜想1是假命题,接着用证明的一般步骤来证明猜想2是真命题,继而引出本节新课.
运用复习导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先重新回顾一下,接着探索新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类比导入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由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特殊性质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的课堂导入方法,就是类比导入法. 如“分式的乘除”可以这样导入:
1. 根据分数的乘除法则计算:
2. 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计算:
3. 猜想分式的乘除法则
通过类比导入分数乘除法,让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很容易得出分式乘除法法则. 类比导入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帮助学生记忆,还有利于学生对于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向未知的知识迁移.
四、图示导入法
图示导入法的基础是Ausubel( 奥苏伯尔) 的学习理论,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例如“实数”复习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回顾旧知】
从中可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直观区别,也增强了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接着只要通过相关的问题解答就可以巩固旧知.
五、归纳导入法
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导入:
2. 探求规律,形成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归纳、猜想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课堂上只需要师生之间再对法则的内容作一个深入的分析,学生便能掌握法则.
8.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物理;习题课;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1.高中物理课堂应用“导学案”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涉及的知识点更多,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在学习中会有越来越多不到的问题,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此外高中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师无法兼顾的每位学生,难免会有疏忽,课堂开小差、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常有的事,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导学案”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学生在课前学习时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导学案可以有效的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可帮助老师尽快的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一份优秀的导学案,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同学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在课前学习中将不懂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高了同学互助效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导学案是对课本知识的高度概括,条理清晰,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准确到位,为学生创作更有利的学习条件。
2.高中物理习题课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目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物理习题课自主学习模式,深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喜爱。教师是在同学对相关知识把握的前提下,对物理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导学案按到问题进行质疑,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老师对同学们争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切实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长期的实验教学,使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主要包括:知识梳理、问题探究、预习自测三个方面。知识梳理环节的设计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温习,多以填空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问题探究是教师充分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自测,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加以标识,在课堂上教师单独将这些问题提出进行重点讨论,增加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2]。
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导学案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例如以巩固知识为主导学案,根据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把握程度,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通过典型习题的呈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专题训练为主导学案,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专门的练习,通过大量习题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了解。
3.高中物理习题课自主学习导学案的实施策略
3.1把握好发放导学案的时间
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发放时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发的过早,学生会遗忘导学案的内容,课前再发,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导学案,不能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此外教师在发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对下节课的具体任务做说明,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做哪些习题,为学生做好引导,要明白导学案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学生不可完全依靠导学案来完成学习任务,必须以书本为基础。
3.2把握讲解习题的方法
教师的课堂用语既要规范简明、又要通俗易懂,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教师在讲解习题首先要考虑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尽量用最通俗的方法讲解知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理解透彻,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统一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3]。此外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把握好重点,收放自如。对问题讲解过浅,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讲解过于深奥,虽然可以展示你的个人学识,学生不仅没有理解知识要点,也不知道该怎样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3.3把握课后练习的强度
并不是说课堂教学结束了,教学活动就结束了,适当的课后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高中生学习任务中,学习压力大,对于很多课程的学习都停留于课堂,课后老师如果没有布置作业,对这门课的学习就放下了,当下次在上的时候,上次所学的知识已经忘掉差不多了。因此通过导学案对同学进行适量的课后、课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
4. 结语
高中物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所帮助。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把握好导学案的发放时间、对习题的讲解方法以及课后习题量,一次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秦然.“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物理习题课自主学习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吴园园. 学案教学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
师范大学,2015.
[3] 肖亚男. 高中物理规律学案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D].山东
9.第17课 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案 篇九
一目标导航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热衷探索物理学。
二名师引领
1、显微镜要经过两次放大;望远镜要经过一次缩小,再经过一次放大。显微镜的反光镜和望远镜的物镜也常用凹面镜。
2、视角:
1)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2)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越大。
三师生互动 共解难题
例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指点迷津]物镜是凸透镜,放在载物片上的物体,在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经过物镜后,成一放大实像,放大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目镜也是凸透镜,放大实像处在目镜的1倍焦距之内,成一放大虚像。选项B正确。[答案]B [实战攻略]要观察像细菌这样的细小物体,需要放大的倍数很大,仅靠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达不到的。显微镜的设计思路是放大两次,一次是放大的实像,后一次是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两次放大倍数的乘积,这样放大倍数能达到2000倍。
例2: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维分析]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物体通过物镜成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所以观察者最终看到的是虚像。所以A是错误的;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放大虚像。观察者看到的是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所以B是正确的;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成为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因此C是错误的。[答案]B 例3: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经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B、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C、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投影仪 D、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思维分析]显微镜的主要构造是镜筒,镜筒内有两只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将被观察物体成一放大实像,然后再由目镜成一放大的虚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答案]D
四积累运用 举一反三
1、如果眼球的______,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_______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造成近视眼。
2、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焦点前35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利用平行光源可以找到焦点,直接测出焦距,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如何利用凸透镜来测定凹透镜的焦距?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将出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得不到实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6、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f处移向5f处,在移动过程中物体的像如何变化()。A、先放大后缩小 B、先缩小后放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7、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焦点的距离是10 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该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 B、当该蜡烛距凸透镜10cm时,可成一放大的像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cm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8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8、有一副眼镜,如何能知道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如果知道是凸透镜,又如何能估测出它的焦距?
9、显微镜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
10、显微镜是由____和____两组凸透镜构成,物镜是____成____、____的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的像。
11、望远镜是由____和____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是____成____、____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像。
答案:
1、前后径过长、晶状体、前面
2、答案:A 解析: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的性质,可以判定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物体位于焦点前35cm,则物距应为50cm,由于35cm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在物距大于2倍焦距的条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选择A项。
3、解析:要测出凹透镜的焦距,需要平行光源、凸透镜、刻度尺、光具座等辅助器材。如右图所示,其操作与观察方法是:让平行光源通过凸透镜的焦点F的位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1,再在凸透镜的后面安上待测凹透镜,并在光屏上画一个与凹透镜等大的圆,移动凹透镜使光斑与圆正好重合,测出凸透镜与凹透镜间的距离s,凹透镜的焦距大小为f1-s。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在透镜另一侧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条件,一定是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如果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物距变为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为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则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5、答案:C 解析:因为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可以显示在光屏上,我们看到的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人觉得光是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的,但实际这一点并没有光线发出,故不能显示在光屏上,所以选C。
6、答案:D 解析:u从3f变到5f,像都是缩小的,但随物距的增大,像距将减小,像也变小,所以选择D。
7、答案:C 解析:当透镜距焦点的距离是10cm时,成放大的实像,说明物距在f与2f之间,蜡烛到焦点的距离应在1倍焦距以内,即10cm<f,所以A、B、D选项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当u=20cm时,u一定小于2f,所以不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C选项的判断是错误的。因此,应选C。
8、解析: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同,成像情况也不同,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有实焦点,能成实像;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没有实焦点,也不能成实像,利用它们的这些性质,就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来区分它们。例如把它们对着太阳光或者远处的电灯丝,看它们能否把光线会聚在白纸屏或墙壁上。
如果把眼镜对着远处的电灯丝,在光屏上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实像,眼镜就是凸透镜,如果在光屏上得不到灯丝的像,这个眼镜就是凹透镜。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方法1:太阳光会聚法
使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量出透镜到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2:二倍焦距法
原理:当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可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将物体放在光具座上,物体和光屏分别放在透镜两侧到透镜相等的位置上,同时移动物体和光屏,直到屏上出现物体等大的像,量出物体到光屏距离除以4就是透镜的焦距。
方法3:几何作图法
如右图所示,画任意线段BD,在B、D两点处,按合适比例作两条垂直线段AB、CD,使AB=u,CD=v,连接AD、BC相交于E点,作EF⊥BD,则线段EF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9、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
10、目镜、物镜、f<u<2f;倒立、放大;正立、放大
10.第4课 孙权劝学 导学案 篇十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及()鲁肃过寻阳 .(6)即更()刮目相待 .(7)蒙乃()始就学
.(8)权谓()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孙权劝学》选自《 》,《 》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文本精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提高训练】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拓展延伸】
1.你读了这篇短文有什么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1)推辞、事务、(2)只、(3)了解、(4)认为、(5)等到、(6)重新、(7)才、(8)对„„说2.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涂:通“途”,道路。3.(1)“博士”,古义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2)“往事”,古义是“历史”,今义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3)“但”,古义是“只”,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4.①吴下阿蒙,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可就要成为吴下阿蒙了。②刮目相待,几天不见,她的谈吐竟然如此不凡,真让人刮目相待。5.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②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③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④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对待。⑤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6.(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2)《易》 《书》 《礼》
【文本精析】
1.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3.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4.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5.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的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6.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了到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提高训练】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拓展延伸】
11.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 导学案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15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学案的运用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一是课程三维目标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好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学习。
二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三维目标,设计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目标。抓住重点,不要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得不偿失,一无所得。
2.课前预习导航设计
由于新课标高中地理课文相对简洁,是对某些地理现象的罗列,并没有对地理现象或问题做过多的解释和对知识规律性做出总结,而学生的课前预习大多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阅读,具有盲目性,不知哪些是该掌握的知识,导致时间花了不少,问题却找不到,知识也掌握不了,因此教师要设计好课前预习导航,用以指导学生预习。可根据教材的地理事象或事件,提出几个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问题,让学生学习尝试解决问题,并从中试着总结出知识的规律性,带着问题预习,使预习具有目的性,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3.课前自我检测设计
为了让学生自己检验预习效果,教师要针对预习课文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些试题,让学生在预习后自我检测,难度不能太大,测试后应该有一定的成就感,并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但也要有一道以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依托相对有点难度的试题,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探究不出结果即可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真剖析重难点,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效果。
4.重难点剖析设计
由于课前自主学习和检测遇到了实际应用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和本章节的重难点进行剖析。
一是教材重难点的确定。重点就是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是围绕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个节点,就能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所以重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度大的地方。
一般来说,整个教材有重点章节,每节有重点课时,每课时有重点内容。重点具有相对性,它可能不止一个,但也不能太多,多重点则无重点。重点具有相对性,非重点课时也有其相对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既是教师“教”的重点,也是学生“学”的重点,抓住重点,就可以灵活处理教材,集中精力攻克难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点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两方面因素,一般是由于学生难学导致教师难教或由于教师难教而造成学生难学,两者是相互影响的。难点亦有相对性,要根据学生水平来确定,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同时注意,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或两者兼是。
二是教材重难点的剖析。重难点确定后,应考虑对重难点进行剖析,要分析清楚重难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但对于难点的剖析不能过细,以免对重点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在对重难点剖析时尽量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内容上严谨的科学性与讲述上的通俗性相结合,形象的语言、通俗的实例、恰当的比喻、透彻的讲析是使学生对重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
5.课堂及课后达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前预习、课前自我检测、阅读重难点剖析、课堂上合作学习和教师剖析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有必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进行检测,以验证学习效果,试题设计应以章节的重点知识为主。
6.教学后反思
教师的教后和学生的学后都要进行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教师教后要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导学案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难点剖析是否到位,教学过程是否顺畅,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学后要反思通过课前预习、课前自我检测、阅读重难点剖析、课堂上合作学习和教师剖析讲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基本的规律掌握了多少,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学才能学得更好。所以导学案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教师或学生写教学后反思。
二、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的应用
1.分发导学案,学生自学
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课前自我检测,讨论交流
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查反馈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对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协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
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讲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讲的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避免满堂灌、满堂问,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训练的试题要精,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导学案的收集检查
没有检查就没有效果。课后一定要及时收集导学案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影下,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导学案,并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导航预习和课前自我检测,尝试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重难点剖析的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精神;通过教师的课堂释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综合素养;通过导学案的检查,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深信,只要教师对导学案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思俭,等.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1(2).
12.17课白鳍豚导学案 篇十二
关键词:导学案,复习课,做法,实效
一、课前学生的自主复习
借助导学案, 让学生课前自主复习, 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这部分的导学案设计分两步, 第一步:把要复习的章节内容, 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等, 以“挖洞”的形式形成简单的填空题, 对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第二步:每一个知识点对应设计一题简单的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这些题目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 突出基础性。
例如,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时可设计如下:
自学导入, 要点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对应的练习为:把方程 (x+1) (x+2) =3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其中a=_____;b=_____;c=_____;
2.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练习为:分别用上面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4 (x-1) 2=36; (2) x2-4x+1=0; (3) x2-2x-6=0; (4) x2-x=0;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根的判别式Δ=______;当Δ>0时, 方程有______, 即x1, 2=______;当Δ______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即x1=x2=______;当Δ<0时, 方程______。
对应练习为:不解方程, 判别方程x2-x+3=0根的情况。
利用导学案, 课前准备好, 让学生自主完成, 而后阶段的工作更重要, 教师应当课前进行批改, 统计错题, 分析学生知识的缺漏点, 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讨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
二、课堂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 教师为主导, 建立知识体系。
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 学生把整章的知识点一一罗列, 让学生感到内容繁多, 无所适从, 复习完了没有头绪, 星星点点, 似懂非懂。如果能够结合前面的知识点, 通过知识的形成和联系, 建立知识框架图, 使得知识条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 从而减少学生记忆量。如果说前面的知识点是一粒粒珍珠的话, 用丝线串成项链才完美。第一步, 理顺信息传递的思路, 以知识形成的过程为线索, 形成章节的知识总框架。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教学思路连贯流畅。第二步, 让教学信息沿明确而连贯的线索逐步展开, 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入繁的原则, 把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都放到合适的位置, 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完整性。有的教师不重视这一点, 只是把整章的知识点一一罗列, 上课时“满堂问”变相“满堂灌”;或者有的老师抛开课本以练代讲;也有的老师让若干学生总结, 而老师不整理, 显得散乱;或是条目不够清晰, 内容呈现不够详尽, 课堂效果自然不好。
2. 学生为主体, 突出复习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让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复习课堂不必面面俱到, 重点是学生知识体系的补缺补漏, 通过课前练习统计出错误, 分析学生知识的缺漏点, 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老师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精讲, 少讲,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摒弃“满堂灌”,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靠自身完成。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 教师则要精选典型例题对章节难点进行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兴趣孕育希望, 兴趣滋生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才能调动起来,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导”。教师可利用导学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完成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问题把握“小坡度, 密台阶”的原则, 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求知欲, 激活思维, 层层递进, 逐步深化, 通过问题的提出, 紧紧地抓住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 在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中,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夯实知识, 平衡当堂训练和分散训练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不少教师忽视这一点, 或都是课后布置大量练习强化训练, 学生做作业累, 教师批改累, 花时费力, 易错的题型过一段时间后, 旧病复发, 效果不好。我的做法是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循序渐进, 量不能多,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 逐步训练, 形成规律和经验, 提高解题能力。我的做法分两步, 第一步是当堂训练。像考试一样先独立按时完成, 不准抄袭, 教师也不指导, 学生做完后, 教师提供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 相互批改、交流, 及时订正。第二步是分散训练。课后教师要把当堂训练的导学案再次收上来, 统计错误, 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 对易错的题型进行分散训练。例如, 解分式方程时, 去分母漏乘、去括号的符号问题、忘记验根等等诸多问题, 不是集中一天训练, 而是针对错误每天只练习2~3题, 分散重复训练, 并且要求学生收集一本错题集, 不时警示自己。
四、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的润滑剂, 因为有了师爱, 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 教育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越是喜爱教师, 越会学好教师所教的课程。调查发现, 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 课后无所不谈, 该教师的成绩就更好。相反, 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课堂上不苟言笑, 学生很尊重他, 但也怕他, 平时与学生交流少, 成绩不见得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劳。”教学效果在于学生在什么状态下听课, 怎么学, 能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情绪高昂, 课堂效率会不高吗?
参考文献
[1]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育教学.2009 (9)
[2]严新顺.提高科学课课堂效率的反思与坚持.学苑教育.2012 (9)
13.《老王》公开课导学案 活动单 篇十三
《老 王》 杨 绛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写人叙事散文的特点。
2、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感受语言的魅力。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二、预习
1、用40字左右,整理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非常学案》P41“相关知识”)
2、正确识读重点字词
伛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3、思考:结合全文,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三两个词概括。杨绛认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杨绛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原文回答)为什么?
三、课文赏析
(一)再读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杨绛善待老王(把春天送给老王)的具体行动。
2、老王的处境(从身心和生活等方面)如何呢?为什么说杨绛这样做是把春天送给他呢?
3、对我的善意,老王是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他还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我,你觉得他的回报最感人的是哪一处?
(二)三读与鉴赏
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更多的感受,著名戏剧家夏衍先生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曾说:“第一遍读完,我大笑;第二遍读完,我沉默了;第三遍读完,我哽咽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三读课文,把那些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出来。想一想,你选读的内容为什么拨动你的心弦?
找一找:你最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语段。
读一读:你认为富有感情的片段或语句。
评一评:你认为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
说一说:你对文章有疑惑的问题。
(三)学习心得:
四、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朋友给我讲了一件真事。
说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经满是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牛的眼睛里泪如雨下。屠户从事宰业已十多年,倒在刀下的牛不计其数,牛在临死前掉泪他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然后,对牛剥皮开膛。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小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啊!
思考:
1.文中的“犊”读作,文中“震撼”一词的近义词是。
2.当屠户向牛举起屠刀时,泪如雨下的牛的两条前腿为什么跪下?(请用文中语句回答)3.文中写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根据上下文,揣摩理解:他“沉思”的是什么?他将会作出怎样一个决定?
4.请为本文拟一个小标题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6.本文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老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学会善待他人。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预习: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译著有世界名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课文中的默存乃是钱钟书的的字,著名小说《围城》是钱钟书所著,并拍成电视剧。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重点字词正确识读
伛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3、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三两个词概括。杨绛认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不幸者”)杨绛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幸运的人)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必须让他们提出理由,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无外乎“苦”与“善良”。
观点:学生必然说,杨绛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总是幸运的。明确:解释有待于探讨,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 3
难)不幸对于不同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而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瞎眼的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多美的诗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瞎眼乞丐的无助与茫然。多美的举动,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而且施以援手。我相信他的举动让瞎眼的乞丐知道生活中是有黑暗,但也有温暖。雨果送给他的不仅仅是诗句,送给他的是温暖,是春天,对吗?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老王一个春天呢?
(二)再读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杨绛善待老王(把春天送给老王)的具体行动。
2、老王的处境如何呢?为什么说杨绛这样做是把春天送给他呢? 教师总结:(1)具体表现在: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关心老王的生活;
女儿也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真诚的同情能给不幸 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温暖和关爱。
(2)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如果说这个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寒,精神上呢?
“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如果说地位相当,处境差不多的人,这样做可能是礼尚往来,是联络感情,是丰富生活的调剂品,那么对于另一些人,处在温饱的起跑线上,处在生死的边缘,这种救助就是送给他一个春天。
3、对我的善意,老王是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他还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我,你觉得他的回报最感人的是哪一处?
临死前送我香油和鸡蛋。(让学生有时间细细体会老王死以前要送我东西时的情感。)注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地位卑贱,被人凌辱忽视的老王,面对我的关心,尊重,同情和帮助,他送的难道仅仅是香油鸡蛋吗?他捧出的是一颗心,感恩的心呀。
(三)三读与鉴赏
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更多的感受,著名戏剧家夏衍先生 4
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曾说:“第一遍读完,我大笑;第二遍读完,我沉默了;第三遍读完,我哽咽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三读课文,把那些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出来,想一想,你选读的内容为什么拨动你的心弦?
找一找:你最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语段。读一读:你认为富有感情的片段或语句。评一评:你认为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说一说:你对文章有疑惑的问题。
(教师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文本的探究,对于这样一篇充满感情的散文,朗读是必须的,只有从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杨绛对于老王这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愧怍之情。同时,杨绛的文章语言上是独特的,淡雅的,文中有很多语句是很值得品读的,所以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佳句进行品析。新课标同时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基于这一点,我让学生对于他们在读书过程中的疑问进行全班探讨,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这样,不仅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且他们智慧的火花也在大胆的质疑中得到体现。)
(四)总结: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去往春天的道路。
六、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朋友给我讲了一件真事。
说有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经满是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子。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牛的眼睛里泪如雨下。屠户从事宰业已十多年,倒在刀下的牛不计其数,牛在临死前掉泪他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然后,对牛剥皮开膛。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小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啊!1.文中的“犊”读作 dú,文中“震撼”一词的近义词是。震惊 2.当屠户向牛举起屠刀时,泪如雨下的牛的两条前腿为什么跪下?(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
3.文中写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了一个决定”,根据上下文,揣摩理解:他“沉思”的是什么?他将会作出怎样一个决定?(沉思的是母爱,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啊!)5
(决定:将母牛的尸体安葬,将子宫里的小牛人工分娩出来。)
4.请为本文拟一个小标题。《生命的跪拜》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伟大的母爱
6.本文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17课白鳍豚导学案】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