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电影观后感(共16篇)
1.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一
故事开始于1976年,我国发生了一连串重大变故,“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目光和希望都投到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身上,早春二月,邓小平同志开始在叶帅等的帮助下,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环节,把十几位在各地接受劳动改造的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老教授请进北京,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凡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使我记忆犹新,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进生产车间里一间阴暗、破旧,堆满了厚厚稿纸的房间,对蜷缩在一角偷偷看书的数学家陈景润说,是邓小平派人来看望他,他可以继续搞科研时,陈景润什么都没说,立即坐到书桌前。干部走后,大滴大滴的泪珠从他的脸颊滑落到了演算稿纸上,溅开了一朵朵墨花。然而,在果断摘掉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帽子,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的背后,是一些人对邓小平“违背毛泽东思想,不讲政治”的指责。对于批评,邓小平说:“什么是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完整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一些人成天说高举毛泽东思想,可什么是真正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真正地实践了毛泽东思想。”
1978年5月11日,针对“两个凡是”,《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邓小平因势利导抓住契机,与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领导了一场全国性讨论,这一讨论为解放思想,推进实事求是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打下了思想基础,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训,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提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举步维艰,受到了各种阻挠,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事实说话,通过一步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发展。邓小平通过鼓励工商人士办实业吸引外资,试办经济特区等决策,使中国走上至今已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在他的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大学生在天安门前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字样的横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当农民实行大包干时,仍有人反正,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关情况汇报到中央时,邓小平深知包产到户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鼓励干部们说“黄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要及时对农民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引导。80年代中后期,全国改革如火如荼。经济特区的争论、雇工**、股票**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邓小平深谋远虑,带领人民冲破重重难关,把中国经济引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并对一度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拍案而起,疾呼稳定压倒一切,领导人民共和国渡过了又一道难关。1990年,退休后的邓小平来到上海,做出了浦东开发的重大决策。1992年初,他开始在南方各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一曲“春天的故事”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了又一新的阶段。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生机勃勃,而他却年事已高,在上海杨浦大桥上,89岁的邓小平驻足眺望这片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感慨万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邓小平:“一般来讲,出色的革命领袖都不是优秀的国家建设者。革命领袖必须摧毁旧体制,国家建设则必须建立新体制,在我看来,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建设者。” 《时代周刊》认为:“无论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他都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顽强地让五千年的东方古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他致力为十二亿人民带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并且要向西方世界证明,实行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样可以取得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出色的经济成就。”法新社表示:如果拿破仑的确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的话,那么邓小平就是将这头“睡狮”弄醒了的人。
2.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二
这部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 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普遍性主题, 讲述了一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 给人们带来了眼泪、欢笑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在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独特的“以死为美”观点, 使死亡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不断出现在影片中。
浅黄的草, 深黄的桥, 银灰的树林, 苍灰的河水, 独自凭栏的人, 逆水游动的鱼, 雪山, 蓝天, 鹤…那色调, 那景致, 每一处都似乎是闲闲的一抹, 却分明有些意味在里边。淡雅, 忧郁, 沉静, 内敛, 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典型日本式的审美。这部电影, 其实不像电影, 倒仿佛一篇舒缓的散文。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 因乐队解散而被迫放弃理想, 携妻子美香返回山形乡下的老家。阴差阳错间, 他进入入殓师这一行当。所谓入殓师, 是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送往安乐之土的人。小林为生活所迫, 瞒着妻子和乡亲们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当然更多的是逝者家属真诚的感谢, 慢慢地大悟理解并真心接受了这个工作, 让死者美丽祥和地离开, 让生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在澡堂老奶奶去世的入殓仪式上, 小林终于获得妻子的理解, 而在自己六岁时候就和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 看到父亲临终时紧握在手里的石头, 那是小林六岁时送给父亲的唯一纪念, 小林终于被亲情所感染, 放下心头对父亲几十年的怨恨, 真正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林的记忆中, 父亲只有身影, 面容却是模糊的, 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再没见过父亲, 那个抛妻弃子随情人远走的男人。小林只记得关于石头的说法:“以前。很久以前,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据说, 人们会寻找与自己心意相仿的石头, 然后把它送给对方。收到的那方, 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 解懂对方的心意。比如说, 如果表面光滑的话, 就能联想到一颗沉稳的心。如果表面粗糙不平的话, 就会为对方担心。”这是父亲告诉小林的, 当时父亲送给他的正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他给父亲的是一枚滑溜溜的鹅卵石。父亲还答应每一年都要互赠石头, 但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一场空, 故居中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一枚粗糙的小石头, 因此小林是一直在恨着父亲的。
而如今, 一封来信宣告了父亲的死亡, 一具陌生的身体摆在面前要小林接受。小林在复杂的情绪中为父亲入殓。父亲独身一人, 靠在港口给人帮忙, 而得以寄居于值班室。父亲的日子显然过得很艰难, 可他为什么不肯转身回家呢?果真是像也曾抛弃孩子的公司女职员说的那样“很想见, 却见不了”的自责、痛悔与矛盾吗?当他在揉搓中慢慢掰开父亲的手时, 一个原本被紧紧攥着的东西掉了下来, 是石头, 那枚小小的鹅卵石!原来小林的父亲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 到死都握着小林小时候送他的小石头, 这让小林重新感到了那些久已失去的爱。
泪, 慢慢坠落, 是藏了二十年的泪, 是恨了二十年的爱啊!泪光中, 小林刮去父亲满脸的胡茬, 抚摸着那眉那眼那鼻翼的纹路, 记忆中的面容渐次清晰, 温暖慈爱一如心中想要的模样。小林哽咽着说:“是我爸。爸爸……”
如果时光能够停驻, 我愿意就是这一刻, 就在小林不能释手地抚摸着父亲脸庞的这一刻, 愿所有曾经亏欠的都补偿给这在运命中挣扎的大孩子!但导演显然比我理性, 他让小林握着美香的手, 共同握着那枚鹅卵石, 郑重地放在美香的腹部, 那是孕育新生命新情感的地方。小林送别了父亲, 也在心里放弃了积怨。小林送走了父亲, 他自己也将成为父亲。与过往和解之后, 小林也得到释怀和解脱, 生命得以更新, 爱也因此得以延续。
整个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潮, 一直都是在平淡中娓娓道来, 剧情简单, 语言简洁, 人物表情不算丰富, 故事没有什么跳跃。但是, 总有些意味在里边, 有力量一步一步进入人的心灵。因为入殓师的职业缘故,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遗体、葬礼的场面, 死者有异装癖的男青年, 有交通事故的青春女孩, 有丢下女儿和丈夫的中年妇人, 有遗容上印满后辈唇印的老爷爷, 还有多年不知去向的父亲…, 每一个死亡都令人哀伤, 因为有了入殓师, 每一个死者又都是有尊严的离去。在影片最后, 影片所宣扬的爱和温情, 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打动众多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重要原因吧。观看完影片, 心情不是关于死亡的沉重, 亦不是关于存在的选择下责任的承担和痛苦, 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像一块石头的传说那样长久地压在心头, 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 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死亡的解读, 亡者的尊严, 繁琐的礼仪, 严格的程式化, 唯有日本人才能创造这样一种特异而有力量的美, 也唯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深刻参悟死亡文化的内涵。日本文化, 固然有其岛国封闭偏狭的一面, 但也有正好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面, 上古遗风, 汉唐礼仪, 还是有些精髓流传下来了。日本人繁琐的礼仪后面确然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必须思考了。
摘要:《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 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 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 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 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 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 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入殓师,以死为美,人性,情感
参考文献
[1]小山薰堂, 2009.入殓师, 世界电影 (5) 。
[2]凌洁, 200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13) 。
3.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三
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政治风波、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读懂《邓小平时代》,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心理
艾琳·R·萨克斯/著
李慧君、王建平/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2月/40元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在大学时期,艾琳的精神分裂症渐渐慢慢恶化。但她仍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去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不得不停课接受住院治疗。书中她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与此相对在美国的就医经历则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药及药量问题的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思想
萧三匝/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46元
《左右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
这本书是萧三匝专访李泽厚、徐友渔、许纪霖、汪晖、陈明、萧功秦等九位当代中国思想界比较活跃的学者的实录,这几位访谈对象都是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派别。
访谈内容多涉及政改、国学、思想争锋等热点话题,文字比专著轻松,可读性强,且兼具专业性深度。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界的思想能够抵达怎样的广度与深度,留下了一份饶有意义的备忘录。
小说
冯唐/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12月/23元
《万物生长》
秋水是北京一所著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学校有女友,又认识了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人柳青,在帮助她堕胎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感情。书中的议论与描写机智而尖锐,尤其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正统价值观和伪善的生活习惯的颠覆上,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一部堪称上乘的成长小说,本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一种不合俗流的幽默感。
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本书却实在是我们青春的镜子。
养生
武国忠/著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年3月/32.8元
《皇帝内经使用手册》
本书提供了最适合中国人的养生方案,里面既有皇帝内经的理论,又有简易的操作方法。尤其是个人养生该注意的各方面以及一些重要穴位的应用都有提到。
作为普通人,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很难领会,更难应用,因此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易于操作的方法,甚至不需要懂得为什么,就可以直接知道怎么去做。独到的道家医术,《黄帝内经》养生宝藏的古法今用,很多疾病都可以从中找到治愈方案,祛病养生。
4.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四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姓名:XXXXXX
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
改革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作者:周瑞金《永远的邓小平》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于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邓小平》。影片是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讲起。影片的开头,是一声声“小平您好”,排山倒海的呼声,是当时人们对小平同志发出的内心最真诚的崇敬。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后,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首先意识到了科教的重要性。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派人去看望陈景润的感人细节,听到了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言论。为了让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他于1977年8月4日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并听从了广大重要科学家的建议,不但推翻了“两个凡是”,还为众多在文革中被错判的冤案错案平反,让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系列的创举,源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大智大勇。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秩序混乱、问题成堆。在千头万绪中,他废除了“两个估计”,把恢复高考作为突破口。力排众议,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后农村的情况,也是相当严峻。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缺乏活力。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是为了整个共和国的命运,邓小平亲自来到农村实地考察。邓小平来到四川一个山村,在村头碰见一个赶着两只鸭子的老人,于是就问她:“老人家,为什么只养两只鸭子啊?”老人家回答说:“多了不让养,要犯错误的。”邓小平感慨道: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是资本主义,怪得很。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接下来邓小平看到了学大寨运动中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全面一刀切的种粮食;适龄儿童无学可上,教育落后。邓小平有了第一手资料,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刚刚上台不久的邓小平站了出来,提出了在广东搞特区,引进外资办实业的路子。伟大的改革开放终于拉开了序幕。在的改革中,邓小平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怎样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思想道路,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同志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代新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奋发向上、崇尚创新、人才辈出,因而更加充满希望。他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作风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5.观电影《百年小平》有感 篇五
最近看了电影《百年小平》,该影片对我的影响很大,以前只知道邓小平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着闻名的三落三起,但是其中的具体细节还是不得而知;以前只知道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是其中的发展过程还是不得而知,甚至还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一下子就提出来的;以前只知道同志为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作出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是不了解其中的坎坷和曲折。总之通过电影《百年小平》的观看,我更全面的认识了邓小平同志,更加详细的,具体的了解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三落三起,也正是从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超人的敏锐和超前到洞察力,也正是从这部影片中,我更全面的了解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更加佩服他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更加为他的为人气魄所折服。
在香港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的是在国际政坛中有着“钢铁妇人”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但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唇枪舌战后,最终这位钢铁妇人还是被折服了,我国也顺理成章的取得了在香港问题上的全面胜利。
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在政治生涯中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我:年轻的时候就打出国门,来到了法国,与一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又被迫转移到莫斯科,从此开始了认真系统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日后遭中国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又遭到了三落三起,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中国走向实惠主义现代化的推动者,走向世界的开拓者。
我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
汇报人:xiexiebang
6.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六
邓小平一出来工作, 他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就是错综复杂的, 他需要对国际局势和国内状况作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集中精力, 首先破除“两个凡是”,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让思想冲破牢笼。他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从思想路线、理论原则上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1.1 提出“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最好的总体把握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继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之后, 对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又一重要理论概括, 对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局势, 研究对策, 提供了最好的判断标准。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东西问题。”“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但是, 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 我看这个问题就是世界发展问题。”这就是说, 当前, 不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种战争与革命的形势, 只有顺应潮流, 争取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2“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
如果确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对世界格局的最透彻分析, 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则是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 是对四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它正确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 用新的观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1年6月, 在小平同志主持下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第一次正式使用“初级阶段”。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物质文明不发达”。1986年9月,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进行了阐述。党的十三大, 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十三大报告的立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个含义: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切都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的理论, 不仅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找到了钥匙, 同时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坚持这个理论才能保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1 确立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早在1978年, 小平同志就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同时最早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 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深刻地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 决不能干扰它, 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 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之后, 他在多种场合, 反复强调一个中心, 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到1987年1月他完整地明确地同时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观点, 并强调两个基本点是互相依存的。两个基本点不是简单的1+1的关系, 是互相制约、依存、贯通、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无论忽视哪一个基本点, 都将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 直接破坏“一个中心”的实现。因此, 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改革开放, 强调“两手抓”,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 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小平同志特别强调,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 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即使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的时候, 他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不要惊慌失措, 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 没有了, 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其核心就是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2.2 实现三个伟大历史性转变
2.2.1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同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目标。工作中心的转移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 就其实质而言, 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变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真正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 使经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根据小平同志的建议, 在全会决议中提出了,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到1980提12月, 邓小平明确把这个思想概括为“对外开放”, 接着又提出“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2.2.2 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特别是七八十年代, 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 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变革力量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振兴,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反映了邓小平对时代特点所作出的敏锐把握。在这个基础上,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提出了“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述第二次战略转变, “如果说,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2.3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为了使经济建设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邓小平同志不囿于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0年底, 他又强调, “必须从理论上搞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 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 自甘落后, 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 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他一再强调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尤其强调, 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他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而只是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机制或手段。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作为生产关系的动态形式的理论, 为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所有成绩的取得, 都雄辩地说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 的确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 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 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35-36.
7.邓小平回顾“二野” 篇七
回想战争年代,我们二野在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比较好。
整个解放战争,二野都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的最前面。晋冀鲁豫是华北解放区的大门,敌人要进攻首先就得从这个口子来。果然,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敌人从两路来。一路是阎锡山,我们就手打了个上党战役。另一路是马法五、高树勋,又打了个平汉战役。阎锡山进攻上党区有三万八千多人,我们就是三万出头,而且装备很差,弹药很少,可以说是一群游击队的集合。还有就是临战前没有指挥作战的将军,那时只有李达在前线。我们乘坐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运输机回太行。那时仗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我们一下飞机就上前线。在那样的情况下,把阎锡山的进攻部队完全消灭可不容易,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随后就是平汉战役,国民党第十一战区两个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带的三个军,还有一个乔明礼的河北民军纵队,几个部队打过来。当时我们队伍没有到齐,敌人就进攻了。我叫苏振华坚持五天,等后续部队到达指定地点。那次他们打得真不错,完成了阻击任务。这样,后面的队伍才赶上。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义。如果硬斗硬,我们伤亡会很大。他一起义,马法五的两个军就被我们消灭了,只跑掉三千人。这个政治仗,我们下的本钱也不小。我们派参谋长李达和王定南亲自到马头镇去做工作。他们一到那里,看见所有的汽车、马车都是头向南,准备撤退的。他们见面后,一谈就合拍了,高树勋决定起义,并且第二天就行动,把部队开向西北面的解放区。起义的第二天,伯承就到马头镇去看望高树勋。这样,马法五惊慌了,命令他的两个军南撤退。结果,我们在漳河北岸,把敌人截住了,又打了一个胜仗。
所以说,抗日战争时,全国各个解放区都有摩擦战,但集中在晋冀鲁豫地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进攻,我们才开始真正形成野战军的格局,编成纵队。打完上党战役编了四个纵队,从东向西数,一纵杨得志、苏振华,在冀鲁豫;二纵陈再道、宋任穷,在冀南;三纵陈锡联、彭涛,在太行;四纵陈赓、谢富治,在太岳。接着,又编了六纵、七纵。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我们完成了中央军委规定的歼敌指标,就二野所在地区来说,也超额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因此战略反攻的时间比预定的不止提前一年两年。那时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这好比是扁担的两头。我们晋冀鲁豫在中间,虽然不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却是一个挑扁担的地区,伯承同志讲的是“扁担战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我们打电报给军委,说趁势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歼灭一些敌人。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那时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北方人到南方,真不容易。一过淮河,好多人拉肚子,许多南方人,在北方过了好多年,也不习惯了。往南一下就走一千里,下这个决心,真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过黄泛区,重装备带不走了,只能丢了。过淮河,天老爷帮了一个大忙,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否则虽然能过河,但伤亡会很大,以后的斗争也会更困难。整个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大别山这场斗争,主要是我们政策对头,包括军事政策。军事政策就是坚决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战部队地方化,搞军区、军分区。这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胜利不在当时消灭多少敌人,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这是个真正的胜利。
大别山战略机动范围不大,容不下我们习惯于在平原地区搞大开大合的作战。所以,把部队分开建立军区、军分区以后,主力就逐步向北面转移。中间还有些插曲,就是部队的同志着急,总想打个歼灭战。我当时提出要避战。后来刘伯承率领一纵和野战军的司令部、直属队到淮河以北,指挥全局。南下大别山的两个后续部队王宏坤、张才千的十纵和十二纵向桐柏、江汉两区展开。我、先念、李达,带着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带来回不知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动,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大别山斗争的胜利,主要是对几个问题的判断比较准确,处置也比较正确,我们伤亡不算很大,种种艰难都克服了,把战线从黄河延伸到长江。经过大别山斗争,二野受到削弱,只有秦基伟的九纵,保持兴盛的旺气。
迎接淮海战役的时候,总的形势很好。东北战场取得了胜利,这对全国鼓舞很大,西北也稳住脚,中原三足鼎立。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这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而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我当书记。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
二野的内部关系是非常团结的。每一次的具体作战,指挥的都是各纵队的头头,刘邓没有亲自到战场上指挥过。羊山集战斗是陈再道指挥的,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也有是陈赓、杨勇、苏振华、王近山、杜义德指挥的。我们没有发现过下面有什么不对,也没有纠正过任何纵队领导同志指挥的战斗。如果对指挥有意见就电话联络。野战军的领导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二野所以能锻炼成一个了不起的部队,主要靠的这一条。
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进军西南,同胡宗南那一仗打得很容易,同宋希濂也没有打多少仗。真正打了一场的是剿匪战斗,打得很漂亮。打土匪本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声威雄壮,把他们打怕了。后来二野增加了一个十八兵团,十八兵团原先也是晋冀鲁豫的部队。
8.邓小平观后感 篇八
今天看了电影《邓小平》,电影主要讲述了“文革”之后的邓小平,我们熟知的邓小平其实也就是这一时期的邓小平。通过电影我领略到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平您好!”好一句亲切的呼唤,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尊重和热爱!
随着国产“红旗”轿车的缓缓驶入,电影画面仿佛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我尽力去想象轿车中的主人公是谁,那唯一能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电影色彩和经典画面使我不用去猜想是何许人,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影片中真实展现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小平同志紧密联系的事件,以及他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 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般的辉煌建设,体现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的光辉形象。
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中了解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做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例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当《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胡耀邦针对党内外人士和群众对文章的犹豫和徘徊的时候,发表意见“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来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心,随即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极大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这也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富裕的时代。影片中小平同志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小平同志随即一步步的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从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一步一步地使神州大地走上辉煌建设的时代。
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小平同志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后来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他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此刻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着祖国的改变,此后对香港的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国两制” 的创造性的构想,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然而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9.《邓小平传奇》观后感 篇九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每当这首深情的歌声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历史的长河如同天地星轮般,恒久不熄。都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历史上就有那么些能让人铭记其丰功伟绩的英雄般的人物。有人说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中国历史上最闪亮的名字当属“邓小平”三字。他亦是一代伟人,做他人之不能做,为他人之不敢为。
我认为与其说是历史成就了邓小平这个伟人,不如说是邓小平用他的智慧、豁达与强硬,成就了新中国灿烂的明天。他的一切荣耀都来自于他的丰功伟绩。历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精神书籍,学习历史会让人变得渊博。此刻,还能遥想起父辈曾讲给我,他们孩提时代的故事,大公社运动、文化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等。一个又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让我从小便养成了理性思考,学习历史知识,丰富自身的习惯。历史书上无疑是毛主席最为让人铭记,但是从我内心来说,我对邓小平的事迹更为向往,想起来,总会叫一句“小平爷爷”。因为他给了我们新的生活,给了祖国新的希望!
《邓小平传奇》让我感受到小平爷爷处理每件事情的英姿和澎湃的热情。通过观看《邓小平传奇》,又一次让我的心变得激动,那种澎湃的热情感染了我,一个从小就想为祖国的未来做一丁点功绩的我。
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发展迫在眉睫,而其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但其中的矛盾与摩擦不可避免。影片中邓小平就是中国发展的润滑剂,他寻找实践中隐藏的矛盾,并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他的智慧令我折服。他,没有伟岸的身躯、英俊的面容。但是,他用“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最强音诠释他作为领导者说该有的王者之气。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影片让我从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再现,领略那种壮丽,似乎我也融进了那个时代,心里的弦跟着小平爷爷一起跳动。小平爷爷是全中国儿女说敬仰的精神领袖。他客观公正,抛弃了个人恩怨,在对待毛主席的事情上,他用最为正确的方式阐述了毛主席的历史地位。记得那句话“我们要把毛主席的画像永远挂在天安门,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们不能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誉。
历史无疑是公正的,小平爷爷也是公正的。邓小平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翻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还为被打成优派和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平凡,为他们恢复了名誉。想想我们的无忧无虑的高考,在联想那个时候的社会,我才明白了小平爷爷重视教育的问题,他排除万难,果断地恢复了高考,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呈现了一篇繁荣的气象。祖国在停滞了近十年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机遇,新的繁荣!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许这正是邓小平打不倒的真正原因。电影看过无数,伟人的故事也听过不少,但如此平易近人的伟人形象却是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在天安门前走过的人民队伍打出了“小平您好”的红色标语,打着标语的人们兴奋而又庄重的表情和邓小平高举示意的右手,像是一幅画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邓小平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创造性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小平同志从“农民养两只鸭子是黑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中发起了对毛主席思想的真谛之时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推翻那些所谓的“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的照本照搬,教条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的情况。“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来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心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的富裕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一句句经典入耳的话让我心情澎湃之极。他孤立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作风,同时还从中得到启发,开设特区,记性经济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迈向了重要的一步。“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小平同志深刻地明白,科学技术对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于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应运而生。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的伟大决策。设立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一步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吸收当今世界上现今的生产技术为我们所用,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那一句“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让我即便在电影中也能感受到当初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会晤时的热烈气氛。说句贴心的话就是:真长中国人的脸!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制度让香港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也为后续的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埋下伏笔。他那句“我们的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不是李鸿章”真正地说明了小平爷爷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散发出的刚烈,有这样的领导人实乃全中国人民之福也。
影片中最使我过目不忘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说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还是不能彻底理解,但我深信这在当时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抉择是何等艰难,更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全过程的影片,从中收获颇多,感受如此澎湃动人的历史大片,我的心也被震撼了。
10.解读邓小平名言 篇十
“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邓小平爷爷这一句名言让我们没齿难忘。是啊!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一个不发达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要靠全体人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富强的国家。我想,我们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觉得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呼吸后,你创造的一切还能为人们服务。不是吗?青年人正处在求知欲强烈的人生阶段,要抓紧时间学习,要为未来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像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献给祖国。
郫县二中甘骏骄
记得邓小平爷爷在与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谈话时说:“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作为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而作为一个人,更不要自我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限制自己,应该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广泛交流,从别人那里汲取养分、优点。
解放自己的思想,广泛交流,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敢想,敢做,去实践,同别人合作,参考别人的方法,予以加工、融合,将别人的思想为我所用。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俩交流,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11.邓小平金融理论体系试析 篇十一
理论, 即概念、原理的体系, 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 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现在, 称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已经毫无疑义了, 但邓小平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构建方面的论述能否被称为邓小平金融理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论述“不是普通的业务指导, 不是一般的货币金融学说, 更不是金融业务的操作教程。对于金融问题、经济问题, 邓小平同志多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角度, 从国民经济宏观战略的高度来论述的”。邓小平金融理论是在其几十年的武装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形成的, 是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 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一、邓小平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邓小平金融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总体来说, 学术界关于邓小平金融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并不是特别多。特别是在2004年以前对于“邓小平金融理论的研究, 还是一个正在开发的领域, 目前为止还未见很系统、很成熟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于邓小平金融理论的研究,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起步阶段 (1997年之前) 。
1997年之前, 对于邓小平金融理论的研究, 大多散见于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中。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专题文章主要发表于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后, 表达了金融界深刻缅怀这位伟人的情怀;第二, 针对中国金融体制与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众多不相适应之处, 理论界、金融界开始用邓小平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及“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等著名陈述来指导当时的金融体制改革, 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金融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2、发展阶段 (1998~2003年) 。
从2000年开始, 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200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同年12月,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既标志着我国经济和金融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之中, 也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文章仍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即邓小平金融理论对于当时中国金融体制构建上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二, 对于邓小平金融理论体系的组成, 也就是邓小平金融理论的内容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第三, 开始探究邓小平金融理论的历史演进。
3、深化阶段 (2004年至今) 。
2004年适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全国各界, 上至党中央, 下到普通老百姓,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 研究邓小平金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 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历史渊源;第二, 文章更多地来自学术界, 学术的色彩更浓厚一些;第三, 针对当时金融体制改革出现的许多问题, 文章开始探讨邓小平金融理论对于银行业监管工作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金融理论体系
邓小平关于金融工作的论述博大精深, 涉及金融领域中诸如指导思想、金融体系、体制改革、工作方针、融资政策等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这些论述系统而完整, 内涵极为丰富。
1、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经济问题和金融问题。他把经济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 认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要求我们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 要用经济办法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重要, 金融则是重中之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和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邓小平, 在论述财政与金融关系时则强调金融不稳定, 财政就不可能稳固。在邓小平所有关于金融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中, 最精炼也最精辟的当然还是他在上海浦东视察时“金融很重要,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讲话, 这一讲话是邓小平金融理论的精髓, 道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调控作用, 深刻揭示了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辩证关系。
2、中国金融体制必须改革, 要坚决地试。
我国的金融体制脱胎于中国计划经济, 在建国初期,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中国金融体制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他首先从思想上入手, 卸掉了金融界身上的包袱, 号召他们解放思想, 破除思想禁区, 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金融行业必须加快并深化改革, 才能发挥自己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只有深化改革, 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还针对如何具体实施金融体制改革明确指出了金融行业“要坚决地试”, 要创新, 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要积极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坚决地试”大大激励了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意愿, 试出银行的分业, 催生了我国的股份制和证券市场, 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探索和发展, 扫清了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3、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之高是公认的, 在改革之前, 中国人民银行一度包办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金融资本化的高涨, 传统的银行明显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认为中国传统的银行只是“货币发行公司”、“金库”, 距离“真正的银行”还很远。由此, 他明确提出银行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邓小平强调银行的角色要迅速从行政性的领导机关转变为适应经济生活发展需要的商业性银行, 而原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则应成为纯粹的国务院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他要求银行大力支持能立即见效的好项目, 不要把资金卡得死死的。他强调银行拨款制度必须改革, 国家对企业的建设项目不要用财政拨款的办法, 而要用银行贷款的办法, 收利息。他设想把银行建设成为发展经济、更新技术的杠杆, 逐步建立现代金融体制。
4、大胆开拓资本市场。
邓小平深知资金短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大力利用国内外资金, 大胆开拓国内外两个资本市场, 尤其要注重利用外资。为此, 他倡导建立经济特区, 并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等地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答复外商在中国投资可以有直接的拥有权, 可以分享利润;补充并完善有关投资的法律等等。大力利用外资, 就必须面对外债问题。邓小平对此作了具体指导:一是要勇于借外债, 大力利用外资;二是借外债要适度, 不能借得太多;三是借外债要用于发展生产, 不能用于解决财政赤字。
5、必须培养大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专业人才。
人, 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部分。邓小平一贯主张要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 金融人才必须深入工作第一线,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成才。其次, 必须培养大批的、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专业人才。他批评金融战线干部结构不合理, 严重缺少专业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各种专业人才。第三, 金融从业人员要成为人才, 必须加强学习, 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要向懂行的人学习, 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另外, 邓小平还提出金融行业应该聘请外国专家以弥补国内人才的不足, 以及提高金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措施以更大限度地发挥金融人才的作用。
6、制定政策必须以人民的福利为出发点。
邓小平无论是制定金融政策时, 还是在做具体的金融工作中, 他都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加以考虑。首先, 他认为政策的制定, 必须以人民福利为出发点。在革命战争年代, 他就强调银行工作人员要把贷款真正放到受灾抗属身上、生产者身上。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面对通货膨胀, 他对江泽民提议要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要管住金融, 免得老百姓受损失。其次, 在选拔、使用金融人才的政治标准上, 邓小平认为主要是为人民造福, 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他将为人民造福置于很需要位置, 执政为民的思想得到了显明的体现。第三, 邓小平强调金融事业的壮大, 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 没有广大人民自愿的、积极的参加, 都是得不到结果的。
三、结束语
12.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篇十二
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驰骋于国际舞台中,结束了几十年的政治**,并使中国这个过去只晓得贫穷的国家开出了第一支繁荣之花。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邓小平与家人保持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他喜欢听子女叽叽喳喳的说话,与夫人相濡以沫,过着平常人一样简朴而又有规律的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说我是中华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无数中国的榜样。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我心目中唯一的政治偶像。
影片中,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说的一句话让我热血沸腾,让我心中燃烧起一种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他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稳固,属于一个新起的国家。而在这句话中邓小平流露出了绝对的信心,胸有成竹和意志坚强。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总是敢于犯颜直诤,他是一个务实的思想家,是一个有力量的人。邓小平在访问时面对强国总是谈笑风生,表达出强大的自信心和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而现代生活的我们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时会迷失了自我的原则,从而随波逐流。趋于迎合别人。在面对比我们优秀的人时,我们自卑,认为自己总是低人一等,我们把自己置于一个与他人不平等的地位,我们显得畏畏缩缩。这时我们要想想邓小平,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一些原则上的问题绝不妥协。面对比我们优秀的人时,不要轻易的看清自己,拥有绝对的自行,我们要做的不是贬低自己,而是在同等的位置下向别人学习优秀的方面。
影片中,邓小平的一身经历了三起三落,无辜被打为二号走资派,流放江西监护劳动,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面对这种种的艰难困苦,邓小平没有放弃,依然心系中国的发展。有人说,邓小平是一个乐天派的人,对此我完全赞同。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依然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经历重重磨练之后,他成功了,而这种成功是必然的。邓小平临危不惧,具有鲜明的乐观个性,他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是一个超级体育迷。他在经历一番磨练后在耄耋之年演绎”春天的故事”。邓小平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不屈不饶、敢于挑战、勇往直前以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乐天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而我自己呢?遇到生活上学习上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想放弃,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以消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这样的我可以成功吗?影片中的邓小平教会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影片中,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拘泥与某一个人的思想,他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提出了中国要走属于自己的特色现代社会主义道路,他创新创办了经济特区,他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他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伟人。他告诉所有人面向世界并不是盲目的照搬外界所有东西,而是把别人的好的东西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邓小平创办深圳特区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就拿我自己来说,一直都只是在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和知识,并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个影片让我知道我需要我自己的想法,需要创新,并把它付诸于实践。
有人说,邓小平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伟人。
有人说,邓小平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
有人说,邓小平是一个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坚持斗争并斗争到胜利的对抗主义者。而在我看来,抛开他所有的政治上的贡献,它是个极具优良品质的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绝对自信,他吃苦耐闹绝不放弃„„
1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篇十三
值此,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于本月8号开始每晚黄金时间段在全国首播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每晚两集连播,截至今日已经播出20集了,剧情很感人,拍得很有水平。
此剧由始至终围绕&ldqu;文革&rdqu;结束后复出的晚年邓小平是怎样把&ldqu;文革&rdqu;时期&ldqu;四人帮&rdqu;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力争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拨乱反正;为高级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为被打倒的老干部平反昭雪;恢复高考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等等,从剧中使我们看到在那样特殊历史时期(极其困难时期)一位老革命家党的优秀干部心系祖国、坦荡无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英雄气魄,极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力挽狂澜、不断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奔向小康奔向二十一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是位难得的实干家。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感触颇深,很受教育。该剧主要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剧本写的好,演员演的好,写的不拖沓,演的不做作。尊重历史事实,拍的很好拍的很有水平。
邓小平真不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真不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新中国功不可没。邓小平观察睿智,做事果断,原则性强用毛主席的话说是位难得的人才,满脑子里面装的&ldqu;都是钢铁公司&rdqu。
事实胜于雄辩,今日强大的中国而绝非是昔日贫穷积弱的中国。今天的一切改革开放成果应归功于邓小平。
中国有幸出了个毛泽东,中国有幸出了个邓小平。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莫大的福!
14.论邓小平与党性修养 篇十四
一、思想解放是提升党员修养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各领域思想僵化的问题十分严重,本本主义以及教条主义盛行,党员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受到多种束缚,许多人不讲原则、不讲党性,部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出现滑坡。为此邓小平指出:“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认为,思想僵化问题不破除就无法解放思想,党员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新时期的党性修养教育必须要大胆突破片面发展的思维定势,积极解放思想,鼓励党员干部自觉抛弃错误的利益观,牢固树立绿色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公正的决策观,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才能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实现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
二、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自觉维护党的纪律
中国共产党铁的纪律首先要建立在党性自觉上,拥护党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严格遵循、自觉维护党的纪律才能使党员干部的思想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才能增强党的核心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攻坚阶段,党员的流动性较大,对于党员的监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恰恰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则更需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能够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执行党纪的自觉性。党员干部必须要处理好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实现内在自省,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党性原则克服消极思潮,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严守党的纪律,践行共产党人的服务承诺。
三、党性修养要突出民主与法制特色
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依法治国背景下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主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共产党员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之一,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做到知法守法。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必须要包含民主与法制内容。一方面,党员干部必须要积极维护法律权威,牢固树立科学、正确的利益观与权力观,自觉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坚持依法行政,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要进一步接受人民群众的广泛考察与监督。党员干部要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不断强化自身的权利与服务意识,从而在服务改革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发扬民主与法制精神,更好地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四、党性修养要强调参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色
邓小平主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改革中不断完善,要在广泛的建设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党性修养。邓小平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到:“解决思想教育问题,不用说理、讨论的办法,不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实践者,其党性修养必须要与群众路线相适应,要与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进程相统一,更要全方位体现出现代化建设的特色。邓小平历来主张求真、务实与实干的党员品格,邓小平一生的革命斗争与领导实践使他真正地实现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承诺,这种坦荡并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人生态度值得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认真揣摩,深入学习。当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要增强领导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本领,始终坚定政治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持续对外开放的探索中大胆实践,从而开阔自身的国际视野,提高应对特殊时期发展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的科学理论,重点研究其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的经典论述,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服务群众、明辨是非、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从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念指引前进的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社会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任务对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益于共产党人在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中解放思想、自觉维护党的纪律,使党性修养能够体现民主与法制特色,最终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党性纯洁,进一步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探访邓小平故居 篇十五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问,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故居的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1998年2月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就在这里用餐。紧挨饭厅的那间房屋是小平当年的起居之所,约20平方米,里面存放着小平当年降生的雕花木床及衣柜,靠窗户边摆着十分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一张桌子和凳子,小平当年读书习文用过的油灯和纸、笔、砚至今尚存于桌面上。邓小平虽然在故居生活只有短短的15个春秋,但养育之地却令伟人终生难忘,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故居内原设有3个图片展室、7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8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新的陈列室已于2004年建成开放。新陈列室占地6亩,建筑设计风格融合了川东民居特点和现代气息。室内设有门厅、序厅、缅怀厅、音像厅、信息中心、展厅和休息厅,室外塑有雕像和丰碑。
邓小平故居,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多年来,故居每年接待游人40余万人次,成为中外游客参观瞻仰的胜地。
温馨提示
从南昌去四川广安可采取两种方式:①共有3趟火车(K1268、K804、K1078),费时19小时至22小时不等;②自驾,走沪瑞高速(起点为上海,终点为云南瑞丽),全程1660公里,费时15小时左右。
16.邓小平读后感 篇十六
作者:赵晓光 刘杰
本书简介:题目虽未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实为是写邓小平的一生,只是侧重写三起三落。看邓小平是如何从困难中爬起有被打倒再次爬起……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不只是他伟大的事迹,更是他的精神、他的心态。
阅读网址: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41820
读《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学习他打不败的精神
一直比较崇拜邓小平,其实我最崇拜的并不是他所做了那么多伟大的事情,像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一国两制,我崇拜的更是他被困难打不倒的精神以及他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起三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在第一落当中,党中央要他作过四次检讨,他每次检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始终没有屈服,直到他后来的信仰被宣布是正确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是不能坚持的,往往是对的事情,经过别人说后就觉得不对了,然后就放弃了。我们是否更应该像邓小平学习呢?我们应该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下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要放弃。我很喜欢这么一句话:自己认定了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
在第二落当中,在他的祖籍邓小平被监管3年,也是他第一次落难的地方——江西省。在省会南昌市西南方向新建县,有一片丘陵,因为地势较高,可远眺南昌城区,故称为望城岗。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就设在这片绿树环抱的土岗上。军校内有幢原校长、政委住的二层小楼,叫做“将军楼”,“文化大革命”开始,人去楼空,1969年10月26日,邓小平和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被安排住了进来。他们一家还必须去“劳动改造”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邓小平的信仰并没有被磨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这期间,邓小平更多的是忍耐和镇定。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造谣中伤,他看着,听着,承受着,忍耐着;面对大儿子的不甘受辱,坠楼致残,他镇定沉默;面对疯狂的攻击和诬蔑,他无畏无惧。试着假想,要是换成是我们自己,每天被人监管着,像对待个囚犯一样,还有自己的才华不被重视。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去厂里面劳改。你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吗?你能笑对困难吗?在这里我做个自我剖析吧。我的心态就很不好,一旦遇到困难,心情就会低落,人也变得烦躁。很多事情其实可以很轻松的解决的,但是因为心态问题使得困难解决起来更加困
难。邓小平的这种心态是我们所不能及的。在此期间,上面要邓小平做思想汇报,他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原则。后来日本政坛上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河野洋平来到北京,当面向邓小平请教:我想阁下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生活着的,我们很想听听您是怎样坚持过来的,有什么秘诀?没料到邓小平否认有什么秘诀,转而说:要说秘诀,那就是因为我是共产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可见一个乐观的心态对自己的信仰极其重要。因此,在我们以后的日子,一定要学会在困难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既能打倒困难,又能坚持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目标。很喜欢邓小平说的一句话,他说:“从我参加革命到现在,经历过那么多的风浪都熬过来了。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
第三落在邓小平刚复出不久,刚在岗位上做出一点成就再次被打压下去,其实换做是我,早已经垮了,一个人能够被连续打压三次还能爬起来,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看看古今历史,有多少个能够像邓小平那样被打击无数次还能从困难中走出来。从来没有因一时之冤屈而丧失信心,从来没有失去希望,从来没有放弃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挫折、经历低谷,在人生的每一次低谷,却依然可以无所畏惧,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邓小平同志做到了,他用他的坚忍,用他的不屈战胜了黑暗,把光明带给了自己,更带给了祖国!对于邓小平同志,我们大多以伟人来形容,确实,他,是一个伟人,一个划时代的伟人!但更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论文09-04
观《邓小平》有感09-15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09-22
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10-16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06-28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06-29
邓小平的1975年整顿07-14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08-27
观小平您好有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