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2024-07-06

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1.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

2013-11-28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目前县级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地

方。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未按照要求将所有非税收入收缴都纳入收缴系统中运行,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处于一种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如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个别罚没收入未纳入收缴系统,通过财政局综合科(股)直接上缴国库,不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导致了多种信息系统、会计核算途径,财政部

门难以通过同一系统及时掌握整体非税收入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2、系统中的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不能按照每年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时调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每年都会有所调整,但是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不能相应的及时作出调整,造成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收入信息和预算科目编码、名称不一致,不能正确划转国库和财政专户,不利于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

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

3、代收银行的预审功能不足,不能发现收费项目代码不符、科目名称错误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代收银行经办人员素质不一,在代收非税收入时不认真检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是否填写完整,部分收入数据传送到财政部门后,因为不能确认缴款单位、收入项目名称等非税收入信息造成系统无法确认记账,待结算收入金额较大,查找收入单位,收入

项目的工作量非常大,不能保证非税收入信息的实时、准确。

4、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对账不及时。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财政部门通过执收银行传递过来的信息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但是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未建立定期对账的制度。财政局的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足,只能做到每1-2个月银行与对账一次,不能主动与执收单位对账,部分未达账项金额

较大且长期存在,未能及时进行处理。

二、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长期积累形成的。从长远看,必须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的深层次矛盾,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从近期看,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非税收入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1、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将改革推进到所有执收单位和收入项目。建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数据收缴管理体系,清理仍在系统外运行的非税收入,按照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目标要求逐步完善,确保所有的非税收入均通过统一的系统收

缴、核算。

2、明确非税收入范围和分类口径。

科学界定非税收入范围,统一非税收入的分类口径,是做好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每年统一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调整非税收入科目编码、科目名称,确保非税收入能

准确缴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正确划解、入库。

3、加强对执收单位和银行的业务培训。

执收单位错填缴款书和银行的预审功能不足是造成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待结算收入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执收单位和银行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让执收单位明确缴款书填写的规范要求,银行明确重点审查的几个项目,如缴款单位及编码、收入项目名称、预算科目和编码等是否缺项,才可以有效的减少无法确认记账的收入,减轻核查的工作量,提高非税收入入库效率。

4、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定期对账。

银行与财政之间、财政与执收单位之间应建立定期对账制度。非税收入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的与执收单位核对收入项目、金额,可以采取寄送电子对账单的形式,由执收单位核对后寄回非税局,发现差距及时查找原因,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收入频繁的单位,每月至少对账一次,其他单位可以每季度或者每半年对账一次。每月和银行对账,查明未达账项的成因,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真实、完整。

2.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党内监督,体系,党内民主,监督意识

一、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 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不出事”。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是同人民群众相联系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 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 但是, 党内也出现了诸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 对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也是保证各级领导机关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使用权力, 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旧比较严峻。腐败行为隐蔽化、手段多样化、反腐的成本上升化。这说明, 我国的党内监督体系还不完善, 仍有缺失, 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 深化反腐倡廉工作, 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先进性。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可以加强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能力, 净化党的肌体, 使得党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得党克服各种不良现象与行为,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是党内生活的保障。党内民主是一种非国家形态意义上的民主。党内民主意味着权力最终归属于党员, 但同时也意味着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党员亲自参与。这时, 委托权对受委托权的监控, 便需要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监督,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密不可分,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使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党内监督,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与此同时, 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党内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意识是党内监督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 党对领导干部习惯于“自律”, 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领导干部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监督而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监督。他们拥有特权心态。还有不少人认为监督太麻烦了,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监督也不利于安定团结;监督属于软招数,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监督漠不关心, 即使发现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总之, 党内监督的意识并不浓厚。

党内监督制度法规不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 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比如,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有些规章制度仅限于号召性, 缺少具体实施策略。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有些制度程序性不够合理, 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以致在发现问题之后, 也没有响应部门去监督执行。此外, 监督机构也缺乏权威性。党内监督机构, 就目前状况来看, 没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没有独立考察权、也没有制约权, 监督没有权威性。

党内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党组织存在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党内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有些党组织的党内生活流于形式。虽然会定期举办党内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活动, 但是, 这些活动的举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流于形式、拖延时间、走过场等, 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三、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路径

鉴于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主要有:强化党员监督意识。党员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是否坚强有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党员的监督意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 可以对党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 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 使其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地进行党内监督, 勇于并善于进行监督。尤其是对于党员来说, 对其进行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使其放下包袱,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履行自身的监督权利, 勇于进行监督。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可以使党内监督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 可以结合实际来建立监督制度, 包括奖金分配制度、选拔干部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可以指定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我国已经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制度法规, 来完善和健全党内监督, 保障党内监督的顺利、有效进行。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监督不分职务高低, 没有特殊党员, 一律接受党内外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强调对领导干部应重点监督, 确保其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通过干部任用票决制度、差额考察制度、信访处理制度、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些规定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 提升了领导干部民主的观念, 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也起到了相互监督、制衡的作用, 使党内监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3.关于如何完善幼儿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 连续性 体育教育 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59

在当前幼儿教育中,通过哪些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注重幼儿生活的连续性

幼儿园不是孤立的存在,幼儿教育更不能脱离家庭生活而单独进行教育。因此,凡是好的幼儿教育,都会注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打通和连接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这就是注重幼儿生活的连续性。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意图或教育目标与内容隐含在环境中,力图使每个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这就是说,应该把幼儿园变成让幼儿体验自身生活的实践场所。如果把幼儿园视为属于幼儿的生活场,那么这个生活场就是与社区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各自的功能,考虑两者的互补性和交互影响。

教师需要细致的观察,在了解每个幼儿家庭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精心规划设计幼儿园生活,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及时调整。例如,幼儿园规定,所有幼儿一律不准带玩具来园,有些幼儿在家睡觉时习惯抱一个布娃娃,没有布娃娃的陪伴,在幼儿园入睡就很困难。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而不是生硬地将幼儿纳入成人的规定中。我们要重视幼儿家庭、社区、幼儿园生活经验的关联性,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和教育活动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与幼儿园相关的家庭、社区等因素。某幼儿园的墙上绿化,原本只是简单地将种了花的竹筒挂在墙上,并插上班级名称,孩子们很少去关注这些花草。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增加幼儿与植物的互动性,幼儿园发起了亲子种植活动,让每个家庭认领一个盆栽。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选择雨靴、铁罐、草帽、可乐瓶等各种生活废弃物来种植,还在上面插上带有亲子照片和宣传图画的姓名标签。这个看似简单的举措,却让幼儿园的“墙上园”,成了使幼儿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建立联系的一个媒介。每天入园后,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家长到“墙上园”去看看自己的植物有什么变化,离园时必定要跟家长一起给植物浇水,由此还衍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活动。

二、注重幼儿的体育教育

幼儿教育的体育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开展幼儿体育显得很随意。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幼儿也不例外。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鍛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

在和幼儿一起玩乐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场地中,有的幼儿从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而有的幼儿从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今天,玩梯子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老师,在这个适时的时候,就要对幼儿提出指导和帮助的方法,让幼儿对玩梯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发展并延伸这个内容,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让幼儿的兴趣点达到最高程度。我走过去提醒幼儿,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轮胎上玩以外,还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说,放于垫子上玩,试一下,不行,垫子太软,梯子陷于垫子中,玩起来没劲。有的说,把梯子竖起来,两边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间隔中钻来钻去,试一下,行。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串起来一起玩呢?”我和孩子们拿着梯子走向大型运动器械,试了几次,终于给梯子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把它架于绳索栏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证安全,梯子的两头牢牢地斜扎在绳索栏杆上,形成一个斜坡度。孩子们纷纷欲试,新的兴趣点又出现了,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维持和锻炼的目的。当幼儿试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攀登和翻越栏杆才能达到终点?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试了没行,但是,在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下,决不气馁,终于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成功的翻越了栏杆。在这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勇于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困惑:当前不提倡幼儿知识教育,那幼儿园做些什么,才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情感呢?开展主题活动不失为一种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教育活动。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并且在每一个主题中都运用了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动耳等多种感官手段使幼儿从思想上到情感上再到行动上都有了不同的转变。

例如,主题活动“他怎么了”,目标是培养幼儿辨别不同的情感表情,体会他人心情与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活动从一副表情图开始引发了幼儿对表情的兴趣,我们首先进行了“表情分析”的活动,请幼儿观看表情图,分析不同的表情,再通过游戏“猜猜我怎么了”让幼儿表演不同的表情。接下来就请幼儿说说不同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感受,推理一下发生了什么不同的事会有这种表情。然后,我们又通过讲述故事的活动让幼儿分析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心情,体会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的情绪和感受。再运用情感追忆法,焕发幼儿生活中已有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的区别各种情感。而后再通过情感换位法让幼儿对某件事进行情绪情感体验。又如:“手绢找不到了”“刚才不小心摔倒了”“生病了”“玩具被小朋友弄破了”“别人得到小红花了”等等。让幼儿在反复的直观强化后逐步形成良好的关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4.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四

[摘 要]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关键词]

公务员

考核制度

完善

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是录用的前提,是培训、奖惩、职务升降、辞退等各项管理的依据,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考核的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其他的各项管理。政府曾投入大量精力积极致力于考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没得到解决。本文从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含义说起,探讨了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对策和建议,以此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含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1994年3月8日人事部颁发),以及其他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考核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按照管理权限,对所属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阶段性考察与评价制度。[1] 公务员考核,重点是考核公务员的工作实绩,考核工作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公务员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参加考核的人员包括考核者(单位领导、考核小组成员、上级主管领导、监督人员)和被考核者。少数考核人员认为“考核年年搞,年年老一套”,考核形同虚设,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考核者情面观念重,怕得罪人的思想很深,是非观念淡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做“好好先生”;或者大搞远近亲疏,感情用事,以偏概全。另一方面,被考核者不重视考核,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公务员认为只要有关系、有人情,一切都可以搞定,不是以职位要求为工作准则,而是努力与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以期通过考核。

(二)考核方法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按照规定,公务员考核应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领导考核,轻视群众考核,使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脱节。在公务员考核实践中,我国十分重视直接领导对下属的考核评价,往往会忽视了群众对公务员的评议和考核,使公务员自觉接受民众监督成为一句空话。二是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由于有关公务员考核结果等次的基本标准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笼统,一些单位和部门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对多种考核要素进行量化,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而是随便定几条,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三是重视考核,忽视平时考核。目前我国仍缺乏一套系统且实用的平时考核办法,许多单位和部门也不重视平时考核,致使平时考核弱化,无法为定期考核提供参考。[2]

(三)考核的标准模糊,不确定 公务员制度论文:

关于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不发达,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划分还有不完善之处,对于众多工作性质相关性极高的非领导职位没有完全划分。在这种情况下,某一特定职位所要求的职责和权利没有完全理清,这使得公务员考核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衡量,无法判定公务员是否完成了本质工作,抑或完成到什么程度,工作的质量如何。同时,由于现行的考核制度将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四个部分(即将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法》中还包括了“廉”的考核 [3]),并且注重考核工作实绩,考核标准只是定性地做了些说明,并没有明确进行细化,许多单位仅依此作为考核依据,考核内容大体相同,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即便《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其作过较为详尽的阐释,但普遍没有针对组织及职位特征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处于同一考核层面。由于各部门、各职位之间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往往无所适从。

(四)考核的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监督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第十八条对考核主体的责任作了一般性要求,但并未明确规定各个考核主体在各个考核环节应负何种责任,如认真履行了责任有何奖励、失职失误如何追究。[4] 结果导致在考核实践中,一些考核客体(被考核者)未履行岗位职责或有严重问题的仍能在考核中轻松过关。考核主体或碍于面子,做好人,或与被考核有私交,在考核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放水,使得公务员管理的一个重要把关环节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政府依据这样的考核结果用人治事,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五)考核的程序规范性不强,民主性、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不足

按照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规定,考核先由个人总结,再由主管领导人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的意见,经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审核后,由部门负责人确定等次,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然而实际的执行中,许多部门、单位对考核程序并不重视,让群众参与民主评议的意识淡薄,存在“以评代考”、“平均主义”和领导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考核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有时也得不到考核部门的足够尊重,使民主程序徒有形式。相当多的单位以写条子举手或抓阄的手段来区分公务员考核等次。或者即使搞了民主测评,又很少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往往是为了测评而测评,搞纯粹的形式主义。此外,部分单位和部门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对公务员只反映考核等次或领导评语,而不说明原因及改进意见,有的单位甚至不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者本人考核结果。在考核结束时,档案入档经常发生考核表格缺项,无本人签署意见,填写潦草等现象。

(六)考核结果等次偏少,结果使用缺少激励性、刚性和反馈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实际上不称职的公务员只占极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出现称职等次的大平台,考核评价效果不明显,而优秀人员一般只占本部门公务员总数的10%以内,最多不超过15%,在考核中出现了部门不分绩效优劣一律按比例(一般都按上限)分配评优名额,公务员中轮流坐庄当优秀的现象。这也是社会普遍反映等次偏少的原因所在。

从考核结果的使用上看,公务员考核的激励功能是通过考核确定等次,根据工作成绩进行奖惩来体现,然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使用仍然缺乏力度,没有把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无法调动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秀和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公务员考核结果兑现环节上缺少刚性。奖励等各方面没有拉开距离,也影响了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5] 公务员制度论文:

关于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此外,就我国目前的简单反馈方式而言,考核并没有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许多单位只是将考核结果简单的通知被考核者,而并没有进行必要的面谈,也没有将被考核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所以被考核者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也就不可能谈改进。

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和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考核理念

公务员考核制度要真正行之有效,首要的是公务员观念的转变,只有把对考核的重视提高到推动和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考核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此,要加强考核者的教育,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措施作为考核者任职学习的主要内容;把考核工作列入考核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范畴中,从机制和制度的高度来加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同时,公务员要不断提高对考核的认识,切实确立一种考核的理念——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以德为先”的理念和全面考核、突出绩效的理念,以此保证考核目的的有效实现。

第二,建立多样化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方法,力求客观、公正、民主、公开

科学的考核方法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实行“三结合”的方法对公务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首先,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既要做到以领导考核为主,体现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考核效率;又要走群众路线,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侧面的考察,对公务员做出全面评价,要注意杜绝领导个人说了算或极端民主化的倾向,增加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其次,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要认真实行公务员工作纪实手册制度和工作日报制度,详细记载公务员平时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考核提供依据,真正做到考之有据。最后,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进行考核时,可以参照其他国家记分考核方法,将德、能、勤、绩几个指标都进行量化,分解为若干要素,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和权数,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层次职位各要素的等级标准和分数线,加总即得出某一职位的公务员的分数,对照相应的等级标准,即可得出被考人的等次。对于公务员的思想、动机、信念、价值和态度等不能量化的要素仍采用定性的方法考评,采用先分项评分,后综合评语,这样就能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及其科学性,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务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第三,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体系,实行分级分类考核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对公务员的要求日趋提高,考核的内容也日益增多,考核的触角延伸到德、能、勤、绩,甚至于廉等各个方面。在实际的考核中,考核标准是考核工作的主要评价依据,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核工作的成败。

为此,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这是制定考核标准的直接依据。其次,要增强现行考核标准的针对性,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要求制定适于不同层级公务员的考核标准,特别要符合职位职责要求。再次,要根据公务员管理权限不同,实行分级分类考核。[6] 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应当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职务性质和业务要求,依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从而形成一个不同类别、层次公务员考核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最后,增加公务员考核等次。前面已经讨论过,即将实施的新《公务法》还增加了一个“基本称职”的等次(现行的操作中有时也采用了这样的做法),但我国公务员考核等次仍然过少,不能反映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影响了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可以将中国公务员考核等次设定为五档,重新确定每个档次的基本标准,使公务员考核更有意义和价值。

公务员制度论文:

关于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第四,实行公务员考核责任制,明确规定,加强考核过程监督

我国建立公务员考核责任制,就是要从制度上明确一个责任机制,以此对公务员考核的各主体在考核过程中的表现做到有功赏功,有过究过,功有人领,过有人当。[4] 所以,必须明确规定在各种公务员考核的各个环节中考核主体应负的责任以及考核结果失真失实时,考核主体必须承担责任,进而保证考核进程和考核结果客观、公平、公正。过去公务员管理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公务员考核制度不完备不无关系。要加强对考核人员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为此要建立公务员考核举报、考核申诉和考核结果反馈制度。此外还要加强群众监督。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评估,才能进一步切实加强对公务员考核工作的监督。

第五,规范考核程序,健全考核的反馈制度和监督机制

公务员考核能否达到既定目的,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与考核程序的规范性密切相关。在实际的考核中,考核程序必须做到严格、严谨,且与公开、民主相结合。

首先,要强调对考核程序的重视,采取一切措施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在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考核小组、人事部门、监察部门的作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考核。其次,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按照绩效管理要求,结果反馈应该体现互动性,主管领导与被考核者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反馈的过程,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被考核不仅没有申辩说明或补充的机会,而且也无法了解到自己的表现和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考核失去了改善被考核者绩效和加强组织与被考核者关系的重要意义,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各单位应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与被考核人的沟通,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和评估,使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还必须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需要有监督考核人员的法规和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第六,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加强刚性,提高考核功用

考核最终是要通过对结果的使用来发挥效用,实现意义的,对公务员进行考核确立等次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提供依据。因此应该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加强刚性,以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要有真正的区别。[6] 对于考核优秀的公务员,在允许的情况下,各部门各单位还可通过其他形式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一些奖励;对考核中不称职的公务员要坚决予以处理,该降职的降职,该辞退的辞退,从而使公务员考核制度真正的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

但如果我们只是以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实现对其工作和行为的控制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出发点,为考核而考核,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仅要具有人事效用,还应满足公务员自身需要。对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需求层次是多样的,其需求实现次序却并不一定是依次递进的。因此,在考核中要充分注意到公务员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员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充分发挥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导向作用。[7]

公务员制度论文:

关于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考

总之,将考核作为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奖惩等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关系着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使其创造更优异的成绩。在考核制度的推行中,只有努力去发现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适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保证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推动整个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理明

国家公务员制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P60 [2

朱玉知

乐治洲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P41 [3]

近期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J] 工商行政管理

2005.10

P6 [4]

秦立春

关于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 第5期(总第203期)

P28,P29 [5]

李晓倩

论公务员考核制度[J] 理论界 2005.6 P10 [6]

刘晓辉

王红艳

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J] 哈尔宾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总第78期

P59,P29 [7]

杨炳君

李启康

美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分析及其启示 [J] 行政与法

5.做好监狱社会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五

笔者认为,监狱的社会化工作,其实就是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或者依法让罪犯提前离开监狱,到社会上去服刑。做好监狱社会化工作的主要举措,是依法提高罪犯假释率、建设开放型监狱、加大监狱开放力度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

第一、依法提高罪犯的假释率。

假释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刑罚执行制度,是对罪犯接受教育改造成果的最高肯定,起到了促进罪犯自新、重新做人的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假释均保持了较高的适用率,在我国香港、澳门的假释率也分别达到了48.4%和20.9%,但是,在我国内地假释制度的使用始终保持较低的水平,比如内蒙古某监狱2011年共有23名罪犯获得假释奖励,占押犯总数的1.53%;前几年,罪犯假释率更低,从2004年截止到2008年,河南省全省的假释比例分别为0.13%,0.07%,0.01%,0.01%,0.046%。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假释条件很高,而且有的条款的可操作性很差。在我国提倡监狱工作社会化的背景下,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罪犯的假释力度,适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罪犯假释率,降低监狱行刑成本,减轻监狱工作压力。从立法上科学修改罪犯假释的适用条件,这是提高罪犯假释率的最佳途径。

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以上规定中,“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这一条规定,笔者认为不尽科学,一般情况下,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无法确定罪犯是否有再犯罪的危险,这就如社会人有没有犯罪危险一样,如果这个能预测,公安机关可以重点监控那些有犯罪危险的人。由于这条规定的存在,很多监狱考虑到符合假释的其他条件的罪犯的残刑较长,所以,一般不会冒险为这些罪犯提请假释建议。笔者认为,立法部门应该将这条规定去除,换成其他可操作的规定。至于其他规定,因为考虑到对罪犯的必要的惩罚,所以是很难修改的。

第二、建设开放型的监狱。

茂盛的树林里有一条通向哥本哈根的高等级公路,公路旁边有一片错落有致的红顶白墙房舍,房舍之间是碧绿的草坪和停满轿车的停车场。环境幽静,交通便利。这是一座高级疗养院还是乡间度假村?都不是,这是一座监狱。监狱?闻听此言你肯定会大吃一惊,没有高墙、没有电网、没有哨兵,怎么会是监狱?没错,这确实是监狱。是丹麦10座开放式监狱中的一座,名叫Horserφd的国家监狱。193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开放式监狱。自此以后,西方欧美国家陆续建设了本国的开放型监狱。

开放式监狱的优点是:

1、给予犯人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在接近于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进行矫正,有利于帮助受刑人适应社会生活。

2、戒备设施较少,可以节省管理和建设费用。

3、便于消除犯人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对立,使他们互相信任,改变犯人的反社会观念。其缺陷是:没有有形的防范脱逃的设备,容易诱发受刑人脱逃,而且会引起该机构所在地居民的不安。当然,开放式监狱里关押的罪犯,是严格筛选出来的,如果筛选不当,不仅影响刑罚的公平正义性,甚至会引发想象不到的严重事件。2011年1月1日零时前后,英国福特开放式监狱大约40名囚犯砸碎窗户,纵火焚烧监狱建筑,触发火警。英国狱警协会说,这起暴动事件可能缘于监狱囚犯不愿接受酒精呼吸测试。

建设开放式监狱的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而不是对罪犯的放纵。在中国这个人情大国,法制没不健全,如果建设开放式监狱,在押罪犯的筛选必须经过法定的科学的公平公正的程序。

第三、加大监狱开放力度让罪犯更多的接触社会。

6.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六

2007-12-11 13:08:11

访问次数: 126 通过对当前监狱民警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归纳和揭示,提出提高当前监狱民警培训工作质量的几点思考,以期引起广大监狱工作者对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民警培训工作的效果,为民警的高效履职、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题词:监狱 警察 培训 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更加注重培训的效果,摒弃传统培训中一些只重形式不求效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良做法。笔者就当前监狱民警培训工作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制约和影响当前民警培训工作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⒈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少数领导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培训工作不重视。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培训工作对单位工作推动发展上的基础性和长期性作用,抱临时观念,认为只要在几年任期内抓好安全和效益,就可立竿见影获得上级肯定和好评,而培训工作是花钱多见效慢的工作,吃力不讨好,故而懒得问,不重视,搞应付。二是民警层面对培训工作有种种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少数年轻民警自视头脑活,接受知识快,认为自学可以取代培训,尤其是现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普及,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参加专门培训;少数中年民警则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已经够用,培训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没有必要继续参加培训;而五十多岁的民警认为自己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抱“学而无用”思想,混混等退休,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这些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少数民警不愿意参加培训;有的民警虽然被安排参加培训,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培训期间往往仅限于在课堂上听一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考试一抄了之,有的甚至借口工作忙不参加学习。这种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⒉培训内容与民警的实际工作脱节。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由于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没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这就使许多培训的内容不是参训民警所需,学非所用自然影响培训效果,民警培训只能是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应付。

⒊培训的方法单一。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这些培训大多采用“大呼隆、一锅煮”式的上大课、圈定复习题、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套用老办法,在培训的形式上缺乏创新举措,没有深入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分析民警培训的需求,故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⒋培训经费保障不足。培训工作需要投入足够的经费作保障,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在年初就没有制订培训资金使用计划,造成培训时因费用得不解决降低了培训质量,有的为应付上级检查,就在本单位找一些土专家给大家上课,有的没有培训专用的场所,临时指定,有的就连学习资料也舍不得购买,我讲你听,一听了之,不做笔记,不写心得体会,更不搞什么学习交流,花最少的钱办最少的事,把提高民警能力的培训搞成了差事式的培训。

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想依赖人的自觉性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培训工作同样如此,对培训工作要求不高,考核不严是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培训纪律不严,考试一抄了之,学习效果好孬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关联不大,这样怎能让参训者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对学习加以重视?由于培训没有任何压力,致使现实中许多人把培训看成是休息疗养的好机会,尤其是参加系统外行业举办的培训,往往被人戏称为:“养神、串串门、认认人”,培训成了公款旅游。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 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⒉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⒊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

(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通过对国际警察培训的考察,结合我国监狱实际,对培训工作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我国监狱民警的培训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⒈更新培训理念,提高思想认识。理念是一切工作的先行者,决定你工作的方式方法。先进的培训理念可使培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要通过对培训管理者和参训民警开展培训理念更新教育,让广大民警切实从思想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培训理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培训工作对提高岗位履职能力、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更好地适应监狱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端正学习态度,由“单位组织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提高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⒉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分类分层培训。在目前的状况下,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基地尚需时日,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我们应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尽量减少培训成本上做文章,可建立省和监狱两级培训基地,省一级培训基地应与当地有师资条件的政法院校进行联姻,借助院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省级培训基地培训对象应是监狱领导、监狱后备领导、科监区主要负责人,监狱级培训基地培训对象应为监狱科监区以下民警,分监区一线民警和新警应列为培训重点。

3.增加监狱警力,适当延长培训时间。我国当前监狱警察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布很不合理,主要是直接从事罪犯管理的民警数量不能满足繁重的改造、生产任务的需要,基层警力紧张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大多数一线民警是8小时的报酬,12小时的工作,24小时的责任,身心疲劳。鉴于此,国家应大幅增加监狱警察编制,最终要配备现有警察数的2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警囚比例严重偏低状况,也只有这样,民警的培训时间才有保障。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使每名民警每年受训不少于一次。这样才可及时更新民警的知识储备,提高监狱工作效率。

4.改良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在培训内容的确定和选择上,要把与监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作为基础,以提高岗位履职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学科的培训,尤其要强化实战性科目的配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课程设置要考虑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其实践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具体的监狱工作需要实行课程的动态调剂,尽量避免片段式的培训课程设置。

5.加强经费保障,创新培训方法。把培训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创新培训的手段和方法,采用网络、电化教学、视频系统等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学,这样既可节约培训成本,又能节省单位警力,如现在开展的“5+x”公务员能力培训,就可以由省局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辅导,制成碟片下发,或通过内网视频收看。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民警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对新警培训,可采取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脱产培训,让他们切实增强警察的身份意识,强化对罪犯的惩戒意识。对一线民警的培训就要和科监区以上民警的培训区别对待,主要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开展体能训练和能力拓展方面的训练,通过培训达到提高其实务操作水平的目的。

6.加强培训纪律约束,建立长效考核评估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改变目前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处境,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采取强制手段让对培训抱无所谓态度的人转变观念。一是严肃培训纪律,加强培训过程和效果的检查考核。将学员的出勤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同时,对教育培训的实效进行硬性考核,狠抓考试这一重要关口,杜绝考试中的作弊行为,采取高考式的方法也不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参加培训的人积极努力去学习。二是运用正负激励手段,调动民警的学习积极性。每期培训班都要根据培训的目标设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并按照每个民警的学习培训情况,依据教育培训的内容、标准和具体要求进行详细的考核,对在培训考核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学员,应该在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前提下,优先提拔重用。将培训考试成绩与个人竞争上岗、任职、考评相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记入个人档案。对在培训考核中不合格的学员,应该实行诫勉,并与当年考核挂钩。通过量化、细化考核的方式,真正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7.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七

1. 企业概述

唐山开滦赵各庄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31日, 是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绝对控股、职工个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原煤开采、洗选加工、销售;铁矾土加工、销售;电气机械及器材修理;矿车加工、修理、制造、销售;水泵、阀门制造、销售;货物装卸;机械零部件加工;矿用设备、房屋租赁等行业。公司下设13个机关管理部门和13个基层生产单位。

2. 对外合同管理工作负责部门

我公司的对外合同管理工作由经营管理部的法律事务组负责, 并配备了两名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专门负责对外合同的签订工作, 进一步规范了公司合同管理行为, 有效防范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不当差错, 使公司的合同管理逐步走向正规。

二、企业近两年对外合同的签订情况

我公司是集团公司控股的独立法人单位, 对外经济业务比较多, 近两年合同签订情况如表1所示。

三、合同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合同管理关系到企业安全

企业在投资合作、引进重要技术设备和大批量购销活动中, 如果签约不慎, 就会出现严重失误, 上当受骗, 跌入陷阱, 会给企业的资产造成大量流失。

2. 合同管理关系到产品质量

企业产品质量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设备的质量和原材料的质量, 如果签约把关不严或履约验收不严, 甚至根本没有合同约定, 就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使企业蒙受严重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 并危及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合同管理关系到企业效益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整个社会生产靠市场调节, 但单个企业的生产则是有计划进行的, 要随时根据市场供求变化作出调节。为此, 企业必须依据产品订单即销售合同来科学组织生产, 包括科学制定阶段性生产计划、合理组织调度流动资金、适量竞标采购原材料等, 如果不对此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合同管理关系到企业信誉

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它会给企业带来商机与财富。有具有法力效用的合同作为保证, 企业的信誉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由此可以看出合同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加强合同管理, 是加强企业各项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和突破口。

四、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 合同订立时的前期准备不充分

在合同签订前缺乏对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的调查了解, 有时仅凭一张名片、几个电话或者熟人介绍, 就盲目签约, 致使合同出现纠纷后找不到对方当事人, 或者对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约能力, 最终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2. 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煤炭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虽然有一整套规章制度, 但有很多制度不能落到实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合同法律意识淡薄, 时常发生不签订合同, 或补签合同现象; (2) 人情合同、关系合同比重较大; (3) 法制观念淡薄, 擅自搞人情担保, 给企业造成损失; (4) 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致使合同签订程序倒置, 削弱了合同管理部门的把关作用, 使其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5) 忽视合同签订前对对方的了解, 造成经济合同无效或无法履行合同; (6) 在合同验收、履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3. 对合同的内容审验不严格

体现在对合同条款中的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文字审核不严格, 对违约条款叙述不明确。如果出现单方的违约行为而进行诉讼, 合同文字的歧义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4. 缺乏对合同的后续管理

合同的后续管理工作往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 如:对合同履约情况的跟踪管理、对合同签订前期和中期的分析评价、对合同签订过程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资料的归案保管等。

五、解决企业合同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1. 健全机构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合同专管部门要统观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 把握好合同签订的每一个环节, 对企业重大合同的调查、谈判、起草、签约等环节,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 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及合同把关。对有损于企业利益的情况要及时果断制止, 避免合同纠纷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纠纷的合同, 应在有效诉讼期间内督促相关当事人按照法律程序解决, 依靠法律法规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2. 建立相关制度

要建立符合煤炭企业合同管理要求的相关制度, 健全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 是使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开展的一道防线, 是使合同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有效手段。煤炭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应该根据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款, 依照合同文本管理、客户资信等级管理、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合同审验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统计分析等几个重点环节, 结合从合同洽谈、草拟、签订、生效, 直至合同终止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制定, 并要在其中加入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条款, 使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程受控。

3. 加强教育和培训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为合同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 使其掌握相应的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行合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 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

4. 实行合同签约全程跟踪管理

(1) 加强调查管理。合同签订前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资信程度、履行能力, 做到知己知彼, 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2) 预审。由审计人员根据签订合同项目进行全面审查, 确保合同符合国家标准, 为下一步谈判、签订合同建立基础。

(3) 重视洽谈环节。从各方面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 争取主动, 保证所签合同的质量。

(4)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合同签订后, 按项目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履行时间顺序建立台帐, 对当事人在合同已到履行期限而未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的、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与对方交涉, 以保证企业权利的实现。

8.关于完善监狱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篇八

摘 要:学校食堂是保障中小学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后勤部门。学校食堂应该树立起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理念,因为一个学校食堂的好坏会直接对学校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对如何加强、完善中小学校的食堂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9

食堂是学校后勤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虽然当前中小学都在提高后勤的工作质量与水平,使得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饭菜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中小学校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原因在于忽视了对学校食堂的管理,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学校的声誉受到损害。因此,应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改善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使师生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

一、目前中小学校食堂管理现状

(一)学校食堂管理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

学校食堂只有有了严格、明确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食堂管理正常有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校食堂没有在学校食堂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准则、行为规范等,多数采用人治的方式而非法治,在采购、制作、卫生检查、清洁卫生保持等方面的整个流程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得机会主义盛行,食堂公共财物丢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一些学校食堂在食材的采购环节中,没有按照规定向供货商索取相关的票据、证件等等,单纯贪图便宜,一味地采购价格低廉、散装的无任何QS标志的食品以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还有一部分学校食堂虽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规定,但是却由于保证其得到实施的机制相对缺乏,使得那一套看起来比较完善的规定如同虚设。

(二)学校食堂严重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少数学校为节省食堂消耗的资金,在对消毒、冷冻设备的投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使的食堂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学校食堂的冷藏设备损坏、老化现象严重,保鲜食品的温度常常达不到要求,食堂工作人员也没有及时发现设备问题,使得食品变质的现象常常发生,严重的时候使得学生在食用变质的食物以后出现中毒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食堂没有固定的清洗消毒池,尤其是一些乡镇中小学校,洗菜与洗碗池共用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淡薄

少数学校并没有开展有关食堂卫生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部分食堂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工作要求规定穿戴工作服装上岗,没有对食品、用具等严格进行消毒、摆放,使得食材长期裸露在室温温度下,比如使用劣质食用油,食用发芽土豆等。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食堂管理的策略

(一)加大对学校食堂管理的认识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有助于促进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加强食堂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对于中小学领导来讲,需要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将食堂管理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并要将之放在与教学管理工作相同的位置,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学校师生能够吃的安心,营养均衡,让学生与家长都能够真正放心。同时还需要注重食堂管理的宣传工作开展,利用各种实例来对食堂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且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以及日常工作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对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法律的权威性都有清楚的认识。

(二)完善学校内部食堂管理制度

食堂的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因此,不能够轻视。良好的食堂管理制度能够使得学校食堂朝着规范、合理、安全的方向发展。想要确保食堂在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出问题,严格的管理制度与要求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完善的食堂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食堂管理条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完善的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当严格的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情况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学生在食堂安心地就餐。因此,还需要在学校中配备专门的人员对制度进行执行,并开展监管,学校中需要成立起食堂卫生监督小组,对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对于食堂的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执行卫生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发现带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会影响到食品健康安全的疾病,都需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安排。同时还需要从着装、指甲、头发等方面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规定,确保食堂卫生。必须要有完善的食堂食材采购制度,要从食材上把好第一道关。为此,还需要对所采购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票据审查与质量检测,禁止使用“三无”产品与劣质产品。

(三)加强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一天学业的学生需要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来就餐、休息,因此,能够得到学生认可且满意的食堂才能够算得上一个成功的食堂。各地的政府预算以及学校自身建设都需要加入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对食堂建设进行专门的规划与立项,并成立起专门的资金项目来负责采购学校食堂相关的设备。特别是学校食堂的冷藏、消毒、净化饮用水设备以及三防设施等都必须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食品存放室、加工室以及就餐室等,防止出现问题。要需要加大投入做好培训工作,让食堂中的工作人员能够经常参加培训,多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提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素质

中小学食堂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后勤服务质量。要做好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就需要增强从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业务技能。为此,需要在优化食堂管理人员以及炊事服务人员上下功夫,做好培训与管理工作,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操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拥有相当丰富的烹饪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尽可能创新与更新菜肴品种。因为,中小学食堂炊事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在开学之前就需要组织食堂管理人员,做好对炊事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晚上的个人健康档案,做好健康检验工作,未体检的与体检不合格的都不能够上岗,而对于身体不合格的人员则需要及时调离,要做到持证上岗。

总之,优秀的食堂管理,不仅仅是有利于学校食堂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学校的声誉、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食堂的经营者都需要从各种案例中汲取经验,做好食堂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晨筱.中小学食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48).

[2] 汪晓茜.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上一篇:培优辅差工作总结免费下一篇:在职人员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