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08-0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14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指导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选用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周世华、狄志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适用专业: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学前教育类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开设时段:第二学期

一、课程目标

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实际,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注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指导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识目标: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教育专业知识,成为适应现代学前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能力。通过说课、试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

应用目标:

强化实训成果。以如何上好一堂课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试讲较好者职业能力考核通过。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设置的目的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有关知识,为正确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背景,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内容进行阐述。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讲述讲解法、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适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课程总体安排的说明

1.按教学计划规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学前教育科专业的必修 课程,课程教学总计36学时,在完成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要求完成与理论教学对应的实践教 学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上课教师可灵活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扩展学生的 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3.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适当篇幅的、反映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动 态的课外阅读资料。

4.学时安排:

课堂讲授学时分配建议表(参考)

章内 容学 时

单元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4 单元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

单元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

单元四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4 单元五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4 单元六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4 单元七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4 单元八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4习题讨论及测验4

5.实施本大纲时,在不影响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本大纲所列各单元讲授顺序和课时安 排,面授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作适当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掌握并能科学制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

2、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评价;

3、会选择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4、能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教育活动

【基础理论】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案例评析】

案例一集体教学活动:中国茶

案例二活动区活动:上海老街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二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了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内涵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2、理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作用;

3、掌握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途径;

设计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识教育活动

【基础理论】

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二自我意识与学前儿童的教育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活动的类型 【案例评析】

案例一大班儿童独立性培养活动设计:自己管理自己

案例二小班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培养活动设计:评评我自己

案例三中班儿童自信心培养系列活动设计:认识我自己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三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基本理论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类型

3、会设计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方案并能进行反思评价

4、能完成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常规教育组织任务

【基础理论】

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类型

【案例评析】

案例一小班社会活动:大家一起玩

案例二中班综合社会活动教案:我的朋友多(社会、艺术)案例三大班社会活动:大手牵小手

案例四大班社会活动:马路上的“红绿灯”

案例五大班社会活动:宝宝从哪里来

案例六大班社会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七中班社会活动:拾到东西还给别人

案例八小班社会活动:好朋友的生日

案例九中班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案例十大班社会活动:让我来帮助你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四 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在观察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掌握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2、通过说出具体事例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概念

3、通过听课、阅读等方式,了解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绪情感的研究

4、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教育的意义

5、研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解情感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年

龄段的要求

6、通过多种研修方式,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7、在学习不同课程形态下教育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讨不同课程形态喜爱情感教育的实施特点

8、尝试设计一个教育方案来体现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教育

【基础理论】

一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情绪情感

二社会性情绪情感的研究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情绪情感教育

【案例评析】

案例一小兔的花园(中班)案例二老师,我喜欢您(大班)【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五 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了解影响社会交往的基本因素

2、明确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发展规律与特点

4、能够用不同方法了解分析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5、掌握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6、能够设计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教育活动

【基础理论】

一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含义及意义

二影响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因素

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四了解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存在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评析】

案例一胆小的敏敏

案例二委屈的达达

案例三不想人园的超超

案例四争抢玩具

案例五一起玩更快乐(小班)【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六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正确认识在学前期培养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2、了解儿童社会适应的表现,并能客观判断儿童是否具备社会适应能力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理论】

一培养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表现与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案例评析】

案例一分离焦虑问题有效解决的途径

案例二如何正确应对儿童的反抗期

案例三儿童社会适应不良产生的原因

案例四面对不自信的儿童怎么办?

案例五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案例六如何看待幼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案例七小班社会活动:我会穿脱鞋袜

案例八中班社会活动:请谁来帮忙

案例九大班社会活动:整理我的小书包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七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正确理解个性的含义及其结构

2、正确认识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儿童的表现,客观正确地分析儿童的个性特点

4、能根据儿童个性需求,给予适宜的个性教育

5、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相关教育活动

【基础理论】

一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

【案例评析】

案例一小班社会活动:我不怕黑了

案例二中班社会活动:输了也不哭

案例三大班社会活动:坚持就会成功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单元八

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掌握文化与多元文化内涵

2、理解多元文化视野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质

3、会选择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

4、能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基础理论】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案例评析】 案例一大班社会活动:多彩的少数民族

案例二大班社会活动:欢度圣诞节

【实践活动】

【拓展练习】

五、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主题活动为主线,理论学习、交流、讨论、表达相结合,通过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带动课程教学。

讲授、观看录象、课堂讨论、学生实践观察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说课、学生试讲等。

六、考核形式

由平时成绩、作业、课堂模拟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作业占10%、课堂模拟教学占20%、期末考试成绩 60%。

1.平时成绩:由班委会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上课纪律、主动回答问题情况等。

2.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布置几次作业

3.课堂模拟教学:每人准备一至两堂社会教育课,模拟课堂教学并说课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8-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高专院校中,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 但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内容、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二)讲授法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内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的机会。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缺乏融合,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讲授法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是本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则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其特点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负责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反思案例;学生负责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和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力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会经过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讨论、总结五个阶段。以下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的一章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说明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选编案例时,主要选编幼儿园语言领域典型的并包含有问题发生的实践。本门课程所选编的案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名师设计并实施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其来源途径包括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等学前教育类网站、幼儿园教材、幼教类期刊、幼教类书籍、幼儿园公开课现场录像等)。二是学生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来源于学生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作品、学生见实习或课内外实践所设计的案例)。

就具体的案例选择而言,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体包括:幼儿园文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内容中应综合考虑幼儿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实践的融合。基于以上要素,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选取了小班同课异构活动“拔萝卜”,活动设计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出各有特色的教案。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三大教学环节:讲故事、理解故事、表演故事。另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已经学习过歌曲“拔萝卜”,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讲故事、理解故事、音乐游戏。

(二)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纸质材料的呈现、录音或录像的呈现、口头描述呈现、情景表演呈现、多媒体呈现等。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案例本身的特点。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且基本了解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规范、基本步骤、原则等。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并不提前讲授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另外,就其案例“拔萝卜”而言,包括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选择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教案,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活动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人或小组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分析案例,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上,学生人数以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用小黑板记录关键性发言。为避免讨论过于封闭,教师可预设开放式问题:你怎么看这两份案例的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不断的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讨论结束,由各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

该环节在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困惑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四)案例的总结。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肯定合理的讨论结果,同时,对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指正。对于讨论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另一方面,总结环节也要总结出案例所体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通过案例小班同课异构活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活动)“拔萝卜”,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总结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作品;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价值;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活动目标出发,活动环节中主要环节的架构应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出整合的语言观、活动的语言观,又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是千变万化的,活动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在充分考虑幼儿经验的前提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学前儿童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技能及理论,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为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在仿真教室或幼儿园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试教。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自己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案例库建设。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编是基础,只有当教师选编出有价值的案例才能保证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工作非一个教师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再选编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要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案例库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价值的案例库。

(二)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主要采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除了案例教学法还采用了“尝试实践法”、“观察分析法”、“说课、评课法”等。从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尝试实践法,说课、评课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技能。

(三)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案例的选编、呈现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为主体地位。在分析、讨论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学生讨论,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总结环节应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好自己的地位,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践中,它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升理论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0)

【作者简介】覃 丽,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考试科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列举学前儿童家庭品行教育的任务。(15分)

答:学前儿童家庭品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感,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要求:首先,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其次,应培养孩子的合群性

二、简述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的主要方法。(15分)

家庭情商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情商的健康发展。所谓的“家庭情商教育”就是通过家长的教育提高孩子的社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等实际情境中练习使用这些生活技巧,形成孩子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营造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环境

1、破除旧观念,重视家庭情商教育

2、创设好环境,重视家庭陪伴

3、提高自身修养,重视情商陶冶

(二)加强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训练

1、情绪管理训练

随着孩子神经中枢开始发育,这个阶段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坏习惯进行抑制锻炼。

2、合作能力训练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能与他人融洽相处。

3、自信心训练

自信心是孩子在参与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自信心训练的机会。

4、人际交往训练

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情商发展的重要标志,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训练。

主要方法:

1、示范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体验法;

5、想象法;6风暴法;7记录法;8评价法。

三、简述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评价内容。(15分)

答:(1)观察孩子的动作(2)观看孩子的作品(3)倾听孩子的声音(4)洞察孩子的心理(5)透视孩子的个性

四、如何贯彻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原则?以实例说明之。(15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性的原则:

1、更新价值观念

2、树立开放意识

3、构建学习环境

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价值观念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家长的家庭观、子女观和价值观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抛弃传统的世俗偏见,不与人攀比物质上的享受,以把家庭改造成为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西庄子村有73户家庭321口人,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50名大、中专学生,平均1户半就培养出1名大、中专学生;在这个“秀才村”里,家长们的价值观是:不比谁家盖洋房、红白喜事有排场,只比谁家娃娃强。

2.树立开放意识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为了使孩子能被社会所接纳,家长要摆脱世俗偏见,以开放的心态,给孩子提供自由、快乐、信任和支持的环境,让孩子用独特的方式去尝试各种事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应引起我们的警戒,如:山东省济南市少年宫在组织40名6岁左右的儿童到柴家村进行“手拉手捐助活动”时,曾出现了众多家长“围追堵截”、设下重重“封锁线”,以求陪同孩子的现象:在少年宫里的大客车上,20多位家长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不肯下来;组织者将他们“赶”下车以后,又有5位家长拍打车窗,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让他们帮忙拿道具,后经同意让他们在少年宫大门上车;当车子行到少年宫门口时,一大群家长围拢过来,使车门无法打开;车子突围以后,带着道具的那几位家长很快乘着面包车赶到了,没开多远,又一辆面包车载着7位家长堵在了前面;在捐助活动刚刚结束时,又有4位家长赶来了,他们说“刚才下了雨,孩子没带雨衣,来看看”。据组织者反映,孩子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很出色,家长们该给孩子松绑了。

3.构建学习环境今天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终身教育不仅有利于“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而且还有助于“铸造人格和发展个性”。家长要注意通过家庭环境、生活方式、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精神,提高孩子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太行山革命老区山西省盂县家长“富了口袋富脑袋”的做法值得提倡:现在重视文化教育、崇尚科学知识、追求精神富有的家庭越来越多,形成个人藏书、读书、著书的热潮,据报道,1999年全县个人藏书量已达到600万册,人均20余册。

五、学前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游戏活动包括哪些?以实例说明之。(15分)

游戏活动包括: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有过家家等;

2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六、论述学前儿童家长应该如何了解、认识孩子的能力?(25分)

答: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他包括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儿童观定义: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应树立的四个基本观点:

1.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孩子处于年幼时期,只是经验少,能力弱都是正常现象.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家长必须负起抚养和教育的责任,而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2.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当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幼儿阶段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已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有对事物的初步体验,因此不可能像容器一样接受家长的一切,因此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

3.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当信任和培养他.幼儿阶段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给予正常的生活,学习条件,他就能不断成长,而且由于时代的进步,它极有可能超过长辈,但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培养,更需要孩子个人的努力.4.孩子与孩子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每个孩子出生时的遗传素质不同,成长又有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特殊环境,因此,每个孩子必然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父母要认真发展他的优点并鼓励,表扬他.也要廉洁孩子的弱点,帮助他不断改进。

现代儿童观“六解放”:

1,解放其“脑”,让孩子活泼敏捷地思考,启发创造型思维;

2,解放其“眼睛”,让孩子多看书,多观察,扩大视野;

3,解放其“耳朵”,让孩子广泛地听,听大自然里的虫声鸟鸣,听有优美音乐,听

动人故事;

4,解放其“嘴”,让孩子有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朗读,讲故事,发表自己的想法

和看法;

5,解放其“手”,让孩子练习自己操作,将来有一双灵巧的手;

6,解放其“脚”,让孩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与小朋友交往,与社会交往,勇于

实践,锻炼才干。

教育观定义: 学前儿童基于对儿童发展当然认识形成的对儿童教育养育的理解及家长角色与职能的看法,它直接支配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行为及方式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教育观:

1.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应当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在家庭中,父母应当少包办代替,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存在,重自由,展个性,让他们通过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体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并尽早养成独立意识.2.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发展应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合性的发展.父母应承认其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尽可能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机会,使其获得在该社会条件下作充分的发展.使儿童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实现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个性化过程中开发其全部潜能并最终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

3.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起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虽时常表现其稚嫩和脆弱,却有其独立的人格,并正在形成自己的个性;他们虽常处于被照料的状态.却有其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儿童需要尊重,需要精神抚慰.因此,引导孩子内在的教育需要,使儿童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人才观定义 :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它与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取向有密切联系.@家长的观念应与时俱进,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要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五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科学

(一)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二、科学教育

三、学前儿童科学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 2.全面性 3.生活化 4.探究性 5.合作性 6.多样性

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3-4岁

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2.4-5岁 A、好奇好问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

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3.5-6岁

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

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

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教学内容:

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

(一)身心发展规律

(二)学科教育目标

(三)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四)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一)纵向目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

(二)横向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科学情感态度内容

2.科学方法的内容

3.科学知识的内容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一)观察认识动、植物

(二)探索自然现象

(三)操作各种材料

(四)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五)掌握科学方法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二)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广泛性和代表性

(四)地域性和季节性

(五)时代性和民族性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

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 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上课时数:1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科学小实验

3.劳动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1.玩中学 2.做中学 3.想中学 4.试中学 5.用中学 教学反思:

第五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形式

上课时数:1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

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

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二、渗透性科学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

3.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教学反思: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的整合研究,编号:JJ1212062研究成果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的。运用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音乐的教育。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的。他认为人类与生俱来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八种智能都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且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挖掘学生的智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全球教育界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评价观念、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内,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理论之一,对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学前儿童教育阶段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素质教育的摇篮,同时也是幼儿智能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形式,对人们重新审视音乐在人的整体智慧建构、发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理论参照,即儿童音乐学习是大众化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音乐家,而是作为人的智力和基本素质来培养。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在多数领域中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的。但在一些艺术领域幼童的能力可以达到惊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早期之后艺术发展呈反U曲线,神经系统中认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由此可见,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促进儿童大脑发展;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促进儿童感知力、记忆力、联想力的发展;促进情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等,但如何才能把这些作用发挥出来,这不仅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还需要有一个理论作为参照。多元智能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存在形式,且认为音乐智能是多元智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前儿童的音乐智能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则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和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整合起来,其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如何确立,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本论文运用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研究。

教学实践模式是指经过在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这种经验经过加工整理概括简化,并将其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实践模式,它使其教学方式结构化、合理化并形成可推广使用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只能组合方式不同,在课上每个孩子所表现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基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教授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既要设计丰富多彩内容又要适应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多元能理论整合教学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境创设模式。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其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心理结构的整体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创设模式在开发幼儿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靠声音塑造形象,所以音乐教学中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的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感染、陶醉启迪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在幼儿的音乐情境教学中儿歌中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可以使幼儿领悟的情境。这些情境也可以让幼儿用肢体、感官、情感来表述体验感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歌词意境。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时幼儿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殿堂,理解和感悟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2)合作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合作是音乐表现和表演的重要特征。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通过音乐为幼儿提供一种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幼儿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合唱声部的协调配合,舞蹈时对动作与队形的协调配合,打击乐器演奏时各个声部的协调配合等,还有在音乐活动中集体、个人合作所进行的讨论交流或相互配合等学习方式。

(3)互动探索模式。互动探究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幼儿通过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这种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音乐教学过程并非是单纯地将现成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而是要引导幼儿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想象和表现去体验感悟音乐的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以上教学模式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并不是将幼儿音乐教学模式标准化,它们是一个动态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发现、探究和总结,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音乐的教育。

参考文献:

7.论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画的教学 篇七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画的局限性

第一,对学前儿童画还不够重视。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们经常用同一个物体来作为创作的模板。这样,创作出来的儿童画没有了儿童该有的独特气息,过于沉稳老练。而简笔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绘画丧失了儿童画本应具备的纯真和质朴的特点,极大地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让他们的画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而是更加地“规范化”,成为合乎成人标准的儿童画。

第二,教师热衷于插手孩子的绘画观察过程,喜欢将自己的绘画观察经验告诉儿童,让儿童跟着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观察,甚至是去画画。他们常常告诉儿童:应该整体把握全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不要遗忘。嘴巴怎么会那么大呢?头发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去画等。其实,学前年龄段的孩子更乐于表现自己感兴趣的、认为最好表达的身体的某一部位,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去引导孩子按成人的方式和标准去观察,必然会影响儿童的表达,甚至会干扰到儿童从自我出发去认知世界的能力。

第三,目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绘画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欠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多差异,这也就造成了未来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偏差,他们很容易以符不符合客观规律、像不像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儿童绘画。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儿童画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学会听“画外音”

孩子们的绘画是有自我情绪的,是一种重要的自身情感宣泄的方式。作为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表现技能外,还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格和喜好,以及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更应去了解画背后的故事。不同的孩子对于同一物体用画面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的画却是那么的美好,在欣赏他们的绘画作品前,仔细听听他们的故事,让成人感受他们的纯真世界,可以带我们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去理解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与他们分享儿童画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二)学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表现欲望。如果教师总是说“你真棒!”“画得真好,太好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话语,其实作用不大,我们应多去与孩子们交流,去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为什么这么去表达画面。如果能再细致一点,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画中的细节,比如说:我认为这个地方画得最棒,运用的色彩最漂亮;这个地方表现得很到位,夸张了它的特点,但又恰到好处等。这样孩子不但从你的赞美中受到了激励,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绘画创作的激情。

(三)学会尊重儿童的自我感受

儿童绘画与成人画完全不一样,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去追求画面的美感,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表现自己的体会和情绪,是一个很自我的绘画体验和体现的过程。儿童的作品可能没有成人作品来得写实,但是他们有着比成人更敏锐的感觉,这就是很多美术大师提倡绘画应向孩子学习的原因。所以说,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儿童画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和评论儿童画。

(四)把创作教学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实习的机会,在幼儿园多向一线教师请教,学习教学经验。有机会多下到幼儿园去听幼儿园老师是如何给学生上课的,多去了解幼儿园美术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这样,未来的幼师们把这些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课堂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画的创作,并对学生的儿童画创作进行方向正确的指引。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表达情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也是引领我们走进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该如何引导幼师重视儿童画的教学并注重其教学方式,使当前儿童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画,学前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徐苗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2]韩平花.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余保华、刘晶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3期撰文指出,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侧重儿童理性思维、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儿童生活经验与人类普遍性问题。其课程主题在基于对人类状况与问题的反思与追问中形成,它们分别是:“什么是真实的”“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以此为学生提供探索和解决当下或历史视角下的普遍性与世界性问题。课程包括三个阶段和六个单元,其中每个阶段围绕经典问题展开,然后在各个单元中引申出具体的学习要点与任务。其课程发展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首先,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其次,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即它不仅可以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可通过与其他学科课程或活动融合进行。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nlc202309041135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和个体发展特征为依托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资源利用不足,主体欠缺,实践技能匹配不足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介传导及交互参与等方面为课程构建优质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高职院校;优化路径;课程改革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杜威提出的新型教育管理思想与课程认知规律,其所建构的“认知学徒式”课程学习模式旨在从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准、专业发展诉求以及个人特征等层面出发,通过对相关教学情境模式的优质构建,来促进学生在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延展能力等层面的全方位推进。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托,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特征,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讲评课、项目体系设计以及成效反馈机制,来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规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将课堂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群体,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课程把握等层面出发,保持自身对特定专业知识的根本性认识。大体来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实施特征:第一,注重师生共同参与,保证“探究式”认知对接。为有效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学生群体的课程实践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积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向“协同参与”机制的有效转变,并着力通过课堂模拟教学、交互教学、媒介引导教学以及学生主体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来真正响应新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同时,在协同推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改革目标为标准,逐步由传统的知识灌输与理论讲解转变成兼具实践指导与情感技能提升等双向功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力争通过在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的相关任务进行有效调控与指导,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维度融合,以期促进学生思维认知水平和科学实践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第二,教师示范与个体模拟相结合,推进个体价值发展。模拟教学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要实践支撑,能够在借助现实教学经验和群体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层次地对课程发展地位、思维品质、学科探究素养以及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多向性评估,促使其努力强化自身的基本学科要素与延展思维,以此来推动科学经验与学科技能的综合掌握。在示范项目活动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以示范活动的直接成效与阶段性理论为着眼点,不断补充现有的学科资源与建构机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班级学生容量,构建科学的系统合作课堂。同时,在课程成效审核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模拟教学和示范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收集与机制评估,积极鼓励学生多方位表述自身想法并对现有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成效评价,本着“交互性”与“互促性”的相关理念,不断完善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指导、项目延伸以及成果审核等模块,以此来促进更为系统、科学、多向的课程实践活动的优质构建;

二、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1.专业认知程度低学前教育专业不被学生喜爱和认知。一是很少考生自己主动报考此专业,多数是别的`专业调剂。二是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不被人们重视,而且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故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学生主动进行的,它们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学习。他们在学校就没有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教学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小学生在学习时极大的降低学习兴趣,脱离了其现实生活,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其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该做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满足其需求,不超越其现有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小制作以及小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思维与能力。2.教学主体不明确现在提倡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进行引导、监督。可是现在有的课堂,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语言的交流。教师知识是完善的,但是他讲解的内容学生未必全理解,因为他把每个幼儿都理想化,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让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能肩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的教师,提升幼教从教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从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幼教从教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虽然有实践课程,但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课程聆听、观摩。学生只是做观众,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来投身于幼儿教育就没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单一的、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不能让他们获取真正的从教能力。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建议

(一)结合理论学习提升科学教育理念

我们要紧紧围绕课改内容,深深领悟课改精神。以社会需要、人才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树立超前意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并且将课改精神恰当的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理论的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以前的区别,一是重视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注重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取。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乐学、会学、会用,并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个别活动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课前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活动,促使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是教师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

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课本知识是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我校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状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他们将来成为幼儿教育领域合格的引领者。具体的做法:对课程内容做调整,增加科普类、科学领域、环境创设课等。同时,还要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校外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倡导每位同学必读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社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小百科)”和电子版“超有趣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读物,通过学生课外阅读自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竞争意识都特别强,谁都怕落后,都争先恐后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头脑,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外面进行参观。总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开课程、组织自学、听取讲座、走出学校等渠道,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把课程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教材为根本,对案例进行剖析;二是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幼儿园进行观摩、研讨;三是在学校进行模拟实践。第一种模式,我们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大多数是利用课件来展示案例,学生通过观看案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结合课本的理论,自己捕捉更多的教学信息,并自己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难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避免一言堂,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避免教师权威性,尽可能的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只有他们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将来才能在自己的幼儿教学中采用。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向---探究式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不间断接触,才能使教师更加的了解幼儿的生活脾性,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以及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情的原由是因为教师在对于幼儿的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开自我,摆脱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这样一个角色,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幼儿的科学活动当中去,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够放开的去玩耍,去探究,去培养自己的开创新思维。第二种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讲解的同时,不可偏离案例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到身边的幼儿园去走走、看看。将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比照,看看二者的异同,以免今后犯错误。这也是第二种模式的重要所在,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中科学活动区的创建、利用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我们通过实践观摩就会发现,活动区的创建对于幼儿科学活动得开展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美荣.幼儿教师职前科学教育活动能力培养初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6):76-79.

[2]马运朋.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4):60-63.

[3]钱晓玲.优化本科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1):104-106.

[4]王向前,张小培.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1):25-28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教基20号,2001.

1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2008-11-24 21:04:45【大 中 小】阅读次数:45

5摘 要:文章从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背景入手,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同时对学前教育教材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改革背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从原有的课程体系来看,中师课程体系属于“技能型”,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有人认为中专的幼儿师范学校准确地应叫艺术师范学校,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知识也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早在1983年,舍恩(Sehon,D)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就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从目前的的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根据我们对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调查,目前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正是这些具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娴熟的、有发展潜力的专家型人才。由此可见,原有中师的“技能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师教育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原有的培养体系进行新的结构凋整。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和学校教学实际,以教育部专家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为指导,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紧贴“以人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突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的系统定位、统筹安排。

从整个布局来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一个原则,二个阶段,三个技能块,四个理论平台”的特点:

(1)一个原则是与时俱进原则,即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

(2)二个阶段为前一年的“宽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开设:职业道德与指导、法律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历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程和教师口语、乐理、唱歌、舞蹈、琴法、美术等技能基础课程;后一年的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幼儿卫生学、幼师英语、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幼儿文学、幼儿园科学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及幼儿专业艺体技能课、音乐综合课、美术综合课、幼儿园五大领域综合课等专业方向课程;

(3)三个技能块,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主体的“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

(活动设计与学科教学)、综合技能(主题活动及特色课程)”模块;

(4)职业文化公共课,专业必备技术课,专业方向特设课和“相关知识选修课”则构成了四个理论平台。

2、改革实施方案

1.1 教材改革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多元化办学或受地区经济制约的特征,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针对性、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原则。

(1)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我们在第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普通话口语交际》这门课,安排普通话正音、口语表达、儿歌朗诵及故事讲述等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充分体现实用性原则。

(2)技能训练课程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唱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改革后的唱歌课第一学年打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维持不变,第二学年安排儿歌演唱、创编及唱游、歌表演等综合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3)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总之,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保持教材的主基调的相对稳定,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

1.2 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升对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技能课教师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懂幼儿园上课的方式方法,不能身体力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缺乏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谈不上掌握一技之长。因此,教师必须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实践的示范者,具备“双师型”能力。形象的说,不仅是能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型教师,更是技艺高超能问能武的教练和师傅。

1.3 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不再单纯地被看做是指导学生的方法或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方法。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1.1“问题式”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

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在文化基础课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1.2 “互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活动,学科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唱歌》教学,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讲故事、情景创设等方式导入新课,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1.1.3 “小课题研究” 教学法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如:幼儿教育学内容《如何指导幼儿结构游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下列环节获得知识:

(1)确立课题:“调查我区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的情况”、“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的方法”、“模拟结构游戏教育活动计划《飞机》(中班)设计一个幼儿结构游戏教育活动计划”(以上方向任选两个);

(2)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包括搜集并观看一些以往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的录像资料,利用网络查资料,阅读有关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关于游戏指导的有关理论,拍摄实践活动照片,收集幼儿结构游戏的录像资料,搜集有关积木游戏的儿歌和有关童年游戏歌曲等;

(3)总结汇报:采用小组提交结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归纳的策略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小课题研究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来开展活动,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方法。

1.4 实践教学

原有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与学科课是并行独立的,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将实践环节安排在学程中期和后期。实践课(实习、见习)、技能课与文化课相互脱节,特别是学科课程多

数不重视实践环节或没有针对性。学生的技能训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学校、任课教师的诸多要求,是一种工具性、技艺性、程序性的操练,这样的趋向很难将“实践教学”中的操作纳入幼儿教师课堂、幼儿教师的行为、幼儿教师的生活等生命意义中去。

11.浅谈孤残儿童学前教育的阅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孤残儿童;学前教育;阅读教学

如果能在当前大力倡导阅读的前提下,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条件下,在我国大力推进孤残儿童社會福利背景下,结合学校孤儿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管理中,在平时教学中,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改变对阅读的看法,使学生有阅读意识,有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在阅读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那么对于我们集中养教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提升,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形式上改变特殊教育的模式,更要在本质上给这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一、孤儿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

1、孤兒学生的阅读状况。在这些孤残儿童学生中,很多孩子上学后表现出阅读方面的明显滞后。这些孩子有的聪明伶俐,但每当语文课上需要识字、书写及阅读文字时,一他们都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小学生主要表现为记不住字,识字困难,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上三年级以后还不能运用学过的词汇写文章,也无法流利地读出一段文字。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他们己经升入初中,平时说话和交际的能力很强,心智较为成熟,但其阅读能力却相当于一个有正常阅读能力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针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认为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或是认为学生不认真听课导致的。所以,有些老师就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大。显然,这些孩子存在阅读障碍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仅是从平时意义上说的“差生”“落后生”角度对他们置之不管,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成为学习困难学生,那么就会延误孩子的一生。

2、孤儿学生阅读状况的成因调查。孤残儿童学生在阅读时,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比较木呐,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平时也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热情。特殊的身世和不适宜的生活环境,给这些孩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性格。阅读一段文字对他们来说是很费劲心思的事情,在课堂中,有些孩子尤其拒绝朗读。因智力发育有些延缓,有些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也没能走进课堂。这些孩子在阅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识字困难、书写困难、理解困难。

3、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断的阅读,与亲人共享阅读的乐趣,这些都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小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不成熟,孤儿孩子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这些念头会在他们长大后一直伴随着他们。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孤儿孩子,如果是较早失去父母,他们基本没有得到早期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和家长一起阅读、游戏、交流。没有阅读经历,也没有接受更多书籍的给养。在心理年龄上,他们似乎过早地成熟了,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逃避。

二、培养孤儿学生阅读能力

1、利用集中养教模式。采取小组阅读的方式,把阅读水平相近的孩子分成一组,让他们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儿童的识字熟练程度还不够,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也还不善于将视觉图示信息转化为思维语言,其内部语言与外部行为还不能真正划分。所以儿童最初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出声朗读。阅读室内不便大声朗读,小学生可以小声阅读图书。大声朗读的机会留在课外或阅读课堂上。在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把学生在阅读室里读到的文章或文字片段打印出来作为阅读材料。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朗读后,再把故事朗读给其他组员同学。经过两次朗读和几次听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慢慢地他们会生成一种能力,即把对词和句的发音与理解统一起来,这样理解能力就会逐渐增强,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会提高其阅读兴趣。程度相近儿童的分组阅读,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彼此的阅读中看到自己。当同组的学生流利地读出故事内容时,其他学生会产生模仿和羡慕的心理,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他,并鼓励其他学生对他的帮助,这样阅读的氛围就会慢慢形成。

2、课堂教学阅读方法指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对预读文本的分析讲解,而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阅读中的同化作用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智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来正确实施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地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育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心智,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学习。根据认识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进行辅助式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进行到一定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问题、思考及质疑讨论会。会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做的阅读理解卡片,相应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对于大家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暂时存疑,等阅读完全部文本时,再做进一步探讨。有时候,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课堂外辅助阅读,把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搭配分组,既锻炼了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语言组织及理解能力,以优带差,取长补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缺少主动性的问题。因为阅读时,学生越主动,阅读的就越好。

三、结语

孤残儿童学生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一些给养,感受到亲情、友情的温暖。孤儿学校属于集中养教管理,给学生建立阅读空间,培养阅读意识,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对于孤残儿童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形成很有好处。从小培养阅读能力很关键。小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基础阅读能力,那么,初中以后的阅读训练起步会很艰难,进步也很缓慢。严重的话,部分学生会表现为阅读障碍。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孤残儿童孩子在精神层面有一个提升,可以与古人,与作者、文本、教师和同学交流,并有助于塑造坚韧的人格。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如何帮助阅读障碍的儿童[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 马云鹏.教育研究方法[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3]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J]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07).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二

场景一:某幼儿园的美术兴趣小组里, 一位老师给幼儿进行简笔画的涂色练习, 老师再三叮嘱涂色不可以涂到外面去, 可一位年仅5岁的幼儿还是涂到外面去, 而且是又黑又脏, 直接招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场景一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及其真实的一面, 我们部分地区的少儿美术教学依旧沿用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简笔画, 用抽象概括的线条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 供我们的孩子摹仿学习。这种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 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 自然会受到欢迎。

场景二: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低俗的模仿

某个培训班里, 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 只见她在黑板上非常认真地一笔一画给学生作风景示范画, 下面一群10余岁的儿童无不统一步骤小心翼翼模仿老师的画, 学的象的学生洋洋得意, 学的不像的儿童哭丧着脸, 全班学生的风景作品都是蓝蓝的天, 绿绿的草地, 红红的花, 并以老师的画作为学习和评价的标准……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 儿童画学习的目标, 是对不同年段儿童形象思维认知图式进行改造, 而不是低俗的模仿, 要引导孩子们逐渐从其死板、拘谨的线形表现的记录模式中走出来, 逐渐转化为奔放、自由、生动的形态感知和表现;让儿童明白自己在自然状态之下能够产生随意的、富有情感的形态表现, 而非照着成人表现模式低俗摹仿。模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 严重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 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阻碍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是独特, 有创造性的, 只有摆脱模仿, 建立儿童的意象性目光, 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笔者认为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越位, 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 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 儿童的生活就只剩下外在的目的, 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因此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 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作为学前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更要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才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美术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 鼓励他们探索、体验和创造, 经验垒实为潜在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智成长的足迹!

一、关注不同时期儿童生命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 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 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 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 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幼儿美术教学应该重生命成长的认知过程,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因而进行年龄阶段不同的美术教育。0~3岁儿童, 善于涂鸦, 感受运动与痕迹的快乐。3-6岁儿童善于心理投射从而进行主观的情绪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如“蝌蚪人”, 把圆圈当做头部, 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 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 创造出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也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分, 特别在意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时候画我的爸爸、我家的小狗等题材启发儿童对物品所属感的追求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睛看世界的, 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 根据不同时期生理成长的兴趣点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 重视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生理成长, 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激发儿童对多种物质媒介的探索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使将材料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语言作品, 通过媒介得以实践情感的升华和思想观念的表现, 多种物质媒介的运用是众多当代艺术所共有特征, 艺术家们用各种物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 重视形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璀璨的物质外界, 亲抚身边的物质外界, 眼与手逐渐架设出孩子与生活世界的一条条“血管”。身边的一切, 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消化, 渐渐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抓、撕、摔、贴、扯, 扎、包……) 。其心智的真正开启就是源起于孩子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属性认知。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 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那么美术材料就一定指望着美术材料店里的那些陈列材料?这始终是有限的范围, 而且承载育人的信息元素也是有限的。作为心智开启目的的儿童美术教育, 其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其实早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缤纷的材料世界, 我们只要把材料稍加处理、巧加利用, 进行加工与改造, 便会促动孩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认知与阅读, 当这类信息逐渐在心灵沉淀, 越来越厚实时, 孩子渐渐明晰物质的意义与价值, 也明白了物质的审美价值。那么他们所感悟的经验也就一次次升华。成长也就是必然。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 而更应该有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装潢、木工、铁艺、服装等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可以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唤起课堂创作对物的生命意识

(1) 游戏性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2) 故事性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是语言的艺术, 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 使儿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 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二者虽具有不同审美形式, 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活动初期, 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 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一3个,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 《不爱洗澡的小猪》、《丑小鸭的故事》让幼儿发挥想象, 并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表演,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

(3) 情感性通过链式美术, 挖掘儿童身边熟悉的素材, 比如我的爸爸、菜市场等, 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绘画对象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和关联, 画地域性的隆山塔, 对不同儿童情绪的采访和了解, 通过情感的宣泄与所表达的对象产生关联, 引导儿童画出《开心的隆山塔》、《愤怒的隆山塔》、《悲伤的隆山塔》等, 激发学生对物的生命意识, 感同身受的表现物象, 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四、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的幸福生活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 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 引领孩子的思维、情感的触角, 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 经验的认知迁移, 情感赋予上去, 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 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 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儿童美术教育走向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积极整合。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儿童, 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同时, 儿童接受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也必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术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 儿童也是这编织梦想的高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使他能够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眼光, 有了眼光, 就会有追想梦想的动力, 人类才会有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唤起孩子们的梦想, 关注不同时期孩子们的生命特征, 利用媒介材料、游戏、故事想象、童话、儿歌、产生情感的迁移和探究教学, 寻找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生命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关照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让纯净、天真、质朴、自然等本质在孩子们身上重新回归美术课堂, 杜绝儿童画创作中的抄袭现象。让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真正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才能起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 2007, (23)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3 篇十三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操作性问题p250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理论性问题 是一种需要高度的理论来解答的问题,或者是它的答案相当复杂,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

2、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3、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 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 相一致。

4、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 要求而设计的。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 心理学习环境。

6、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前儿童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体。

7、科学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讨论活动 操作 活动、发现活动三种。

8、按教师指导程度,以及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 和偶发性活动等

9、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 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10、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 园地。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

A、活动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B、目的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C、形象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

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2、幼儿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C)。

A、简单性问题

B、操作性问题

C、理论性问题

D、直白性问题

3、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

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B、个别性、潜移默化性、开放性、灵活性

C、亲密性、开放性、潜移默化性、灵活性

D、潜移默化性、联系性、随机性、灵活性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A)。

A、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B、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天然资源

C、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组织资源

D、组织资源、人文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中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儿童发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

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3、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如下特点:(1)家庭科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性

学前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是专门化的,而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综合影响。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和家长一起学科学,自然、轻松、生动、有趣,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学教育的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理的社会资源

要充分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

(二)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例如:在参观植物园以后,可以引导学前儿童种植一些花卉,并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试验和讨论。

五、设计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十四

主讲:周革生

1246614483@qq.com

hi.baidu.com/石狮吉他/home

第五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 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数的概述

(一)数

1、自然数和自然数列

自然数的本质:是一类等价非空有限集合的共同特征的标志,表示其元素的个数。

自然数列的性质:有始、有序、无限。

2、零和扩大的自然数列

3、基数和序数

基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的次序

(二)数字

中国数字:一、二、三、四、……

罗马数字:Ⅰ、Ⅱ、Ⅲ、Ⅳ、……

阿拉伯数字:1、2、3、4、……

(三)数制

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二进制

(四)计数

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表示。

计数的五条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抽象性原则、顺序无关原则。

(五)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指数的结构,包括组合与分解两个过程,反映了总数和部分数以及部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等量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

(六)数的运算

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计数能力的发展

(一)内容方面(四个阶段)

口头数数――2-3岁:凭机械记忆,按一定顺序背诵自然数的名称,唱数,手口不一致

按物点数――3-4岁:说不出总数,手眼口脑并用

说出总数――4-5岁: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幼儿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按群计数――5岁后:以数群为单位(两个两个数,或五个五个数)

幼儿的计数活动有三个水平:

1、死记硬背

2、理性计数

点数的同时还容易受物体的大小或排列形式的干扰

3、持久等价的计数

获得了数的守恒(物体的数目不因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2.语言动作

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一)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1、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

2、会口头数数,但一般不超过10;

3、逐步学会5以内点数,但说不出总数。

(二)4-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

1、点数后能说出总数,即有了最初的群数的概念;

2、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

3、能桉数取物;

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数的大小;

5、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合与分解。

(三)5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

1、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2、大多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个别的可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观点一: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观点二:

掌握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的守恒

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小班

1、会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初步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含义。

2、能按数(4以内)取物。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正确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顺接数和到接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学习按数群计数。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1、教幼儿学习点数后说出总数

2、用比较两个相邻的数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的数

3、相邻两个数的比较和转换

4、按范例数量取物和按数取物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学习数守恒,主要要求幼儿懂得不论是什么物体,不管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摆放形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数都是一样的。

教学时可先用同样颜色、大小、形状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如: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然后再用不同计数对象、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三)学习接数和倒数的方法

应先学习10以内的顺接数,再学倒数,最后学倒接数。常用方法:

1、卡片游戏

2、口头游戏

3、拍手游戏

(四)教幼儿认识3个相邻数的方法

认识3个相邻数,不仅要知道10以内某数(1除外)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是什么,还要知道它们的关系是中间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比后一个数少1。

3个相邻数的教学一般从复习2个相邻数开始。

常用卡片游戏和口头游戏“找邻居”。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1、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1、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2、运用直观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3、教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4、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5、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第五节 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大班)

1、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2、懂得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比它分出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比原来的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二、教学方法

1、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2、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3、运用组成的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4、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操作为先,体验为主,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第五节 认读与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中班:能认读1-10阿拉伯数字,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学习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和我比方法正确。

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能认读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1.数字的认读最好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同时进行。

2、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如“数字歌”。

3、区分形近数字,多做比较和练习。

4、运用各种游戏练习记读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含义。

(二)教幼儿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1、书写数字宜在大班开始

2、讲解、示范正确书写的姿势和要领

书写姿势、书写格式和笔顺

3、幼儿书写练习

书空练习、试写、书写练习

附录 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中班活动:5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

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 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出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

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的相邻数就是和?”。。。。。。

活动结束。

附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熊难坏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5号房的邻居。一个是4,一个是6,兰蔻清脂酵素怎么样,可是两个房间,到底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呢?结果用钥匙一试,没有打开6号,却打开了4号,小熊的家原来是4号房,从此小熊也知道了,原来5号的邻居有两个,一个是4号,一个是6号,它自己住在4号房间。

大班活动:学习7的组成

活动目标:

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个答案,能够在6个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做标记表示。

活动准备:

教具:

7个贴绒苹果,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放大的幼儿操作材料。

学具:

1、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的两色片片12份,每份8个,记录单若干张,铅 笔12支。

2、记录单若干张、每组一盆相同的小花片、铅笔。

3、记录单若干张、格子纸、剪刀、浆糊、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学习7的分合。

① 请一名幼儿将7个苹果分成两份,分完后进行记录,要求每次分的结果都不一样。

② 引导幼儿检查其进行的每次分合是否有重复和遗漏的,确认7分成两份有6个答案,如有错误,引导幼儿进行改正。

(2)引导幼儿给相像的两组答案做标记。

① 请幼儿观察6个答案的记录,找一找有哪两个答案相像(如:3和4与4和3)。并讨论:“能否给它们做一个标记,让人清楚地看出哪两组是相像的。”

② 请个别幼儿尝试为两个相像答案做标记表示(如在3和4与4和3这两组答案后的空格里各画1朵相同的小花表示它们相像)。讨论:为什么他要画两朵相同的花表示呢?

2、幼儿操作活动

(1)分花片

请幼儿每次将7个花片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做记录,要求每一次分的结果都应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2)剪贴格子

请幼儿每次拿一条格子纸条,纸条上格子的数量与记录单上的总数相同,将格子纸条沿线剪开分成两份贴在横线上,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样,分完后用数字记录下来。想想怎么分才能分的又快又对,一组都不漏掉。最后再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给它们做上标记。

(3)翻片片

请幼儿将7个片片排成一排,然后翻动前面一部分片片变化颜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每次翻出的另一种颜色的片片数目都不能相同,并用数字记录,再在后面的空格里给相像的两组答案画上相同的小标记。

3、评价活动

展示一份放大的“分花片”的操作记录,集体检查其答案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看见这两个标记(如两个圆点)怎么就知道这两组答案是相像的呢?以及根据同一标记是否能找到相像的两组答案。

数学主题活动:有用的数字

一、活动的生成

开学初,保健老师为全班幼儿测量身长体重,为了记录幼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老师在一旁记录每个孩子的测量结果。这时一些孩子围了过来,对老师写的数字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你写的’124’是什么呀?”孩子的这一问题是对数字及测量兴趣的表现。是呀,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生活中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幼儿能感受到的,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联想到近期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对相邻数、单双数、顺倒数及序数的认识,使我思考到能否将幼儿对数概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呢?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常常与生活分离,教师也经常苦思冥想设计活动,但孩子学起来还是不易理解、掌握,而生活中有许多数概念的内容蕴含着极大的教育价值,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决定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开展“有用的数字”的主题探索活动。

二、对此主题活动教育价值的思考

1、对周围事物中的数字感兴趣,了解数字的种类及在日常活动中的运用,加深对数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乐意参加有关数字的探索活动,发现数字的不同用途。

3、学习正确地书写数字1―10,姿势正确并对书写数字有兴趣。

4、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5、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系列活动―― 1、长高了吗?长胖了吗?

准 备:

每名幼儿在中班和大班的身长体重测量结果卡(中班、大 班用不同颜色区分,身长、体重后留有空格让幼儿做标记)

组织策略:

⑴谈话引起幼儿对保健老师体检测量身长体重的回忆。

⑵出示幼儿体检记录卡,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内容。

⑶幼儿比较自己中、大班的体检记录,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长。

⑷展示幼儿的记录,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我找到了数字

准 备:

笔、纸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出话题:你找到了数字吗?

⑵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⑶展示幼儿的记录,采用结伴及小组交流的方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幼儿园里的`数字

准 备:

选择晴朗的天气

组织策略:

⑴提问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数字?哪里有数字?

⑵幼儿自由结伴在幼儿园里寻找数字。

⑶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有哪些数字?

准 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探索的记录单,实物投影或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用视频探头分别展示个别幼儿和家长探索发现的记录单,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和家长探索的结果。

⑵小结归纳幼儿与家长的发现。

⑶将幼儿与家长的探索结果放大,展示在活动室中,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加深对数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5、我家里的数字

准 备:

幼儿自己的探索记录卡或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视频探头。

组织策略:

⑴结伴交谈:我家里也有数字

⑵展示幼儿探索的记录卡并请幼儿介绍数字表示的用途。

⑶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实物,讨论: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

6、汽车上的数字

准 备:

事前与梁超小朋友的爸爸(汽车司机)取得联系,兰蔻清脂酵素官网,做好介绍汽车上位置、不同部件上数字用途的准备

组织策略:

⑴提出前一次活动中的问题,引发兴趣。

⑵介绍前来做客的梁叔叔。

⑶幼儿向叔叔提出自己探索中遇到的有关汽车上许多有关数字的问题。

⑷参观叔叔的汽车,了解汽车上不同部件、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用途。

7、书写数字1―10

准 备:

笔,日字格纸,书写在日字格中数字卡1―10,黑板,粉笔。

组织策略:

⑴观察数字卡片,了解数字的书写要求

⑵教师示范数字在日字格中书写规范。

⑶幼儿练习,正确地书写数字1―10。

8、数字连画(区域活动)

准 备:

数点图(提供的图片按序连接后呈一个具体的物体形象)

组织策略:

⑴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数字?

⑵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

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⑷按照数序连线,看看是什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9、数字变形画

准 备:

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的藏有数字的图画和由变形的数字组成的画

组织策略:

⑴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

⑵找一找1―10 的数字躲藏在哪里?

⑶按照数序顺数和倒数。

10、数字的加减(结合主题探索活动:超市购物活动进行)

11、音乐中的数字(哆嘞咪)

准 备:

汪明子和妈妈收集的音乐教室里的音阶图,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收集的乐谱。

组织策略:

⑴观察幼儿收集来的图片和乐谱。

⑵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

⑶用唱名读一读乐谱中的数字。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音乐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2、我做的……上有数字

准 备:

笔、纸、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浆糊、胶带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我想做……”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想制作的物体以及上面数字的意义。

⑵幼儿自由交谈,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设想。

⑶幼儿用笔画出自己的设计。

⑷幼儿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件有数字的物体。

13、我们来测量

准 备:

幼儿收集的各种测量工具。

组织策略:

⑴认识各种测量工具,了解量尺上的数字的作用。

⑵讨论:怎样测量

⑶探索:我是这样测量的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测量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4、认识时钟

准 备:

幼儿收集的各种时钟

组织策略:

⑴小小时钟展

⑵时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⑶自己做时钟

⑷我设计的时钟

此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围绕时钟进行的主题探索活动

15、举办“有用的数字”展览

准 备:

幼儿收集的有数字的实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的有数字的物体,办展览需要的材料(纸、笔、泡沫板、大头针、回形针、胶带、积木等)

组织策略:

⑴谈话:你们还想用大家收集的和自己制作的有数字的物品做什么?

⑵讨论:在哪里办展览?

⑶自己动手,为展览作准备(选择场地、物品分类、布置展览等)。

⑷举办“有用的数字”展。

谢谢观看!待续…… Tel:18959896777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上一篇:示范园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河南理工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