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

2024-12-08

世界经济(9篇)

1.世界经济 篇一

教案﹙14﹚世界经济

教学时数:2节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解答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成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懂得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性。

②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立足自身,关心社会的观念。

③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解,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1905年,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新课教学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产取一致的立场。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经济体(或谓“经济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性质上说,区域经济集团是一种国际经济组织。

1.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生读课本小字和卡通问答,回答课中题:“你知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有哪些?”

重点介绍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三大集团。

2.区域集团化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师归纳补充: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衡的局面转变。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引导学生回顾欧盟成立意义,从而导入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的分析。

3.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区域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它在促进参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多极世界的形成。

生阅读本目课文最后大字,分析: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

1.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生读课文了解:(1)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2)世贸组织现在有多少个成员国?(注意:中国是第143个成员国。2001年多哈会议加入。(3)该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义务是哪些?(4)它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明确: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指出: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2.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跨国公司如雀巢公司、大众汽车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介绍,认识它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师分析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明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

师指出: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组织学生讨论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师生共分析。

修改一——小组活动]

假如你是海尔集团的老总,你的常住地址在上海,你要指挥北美海尔企业的生产情况,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指挥?这些方式有哪些不便之处?而如果采用网络技术,会有什么优势?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

①各国、各区域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

读课文了解矛盾和斗争。可介绍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及贸易战、倾销与反倾销等。

思考: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第三世界国家为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发展本国经济,主要应进哪些方面的努力?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得全球文化交融、全球民俗和生活方式趋同,全球文明共同体和人类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⑦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负面影响: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2.世界经济 篇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 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

厉以宁教授表示,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 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四种原因造成:第一, 原材料短缺, 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 农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 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使成本增加。“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 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 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既然已经上升了, 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所以,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此次中国经济年会上, 与会代表们认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后, 2011年将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趋利避害, 有所作为,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代表们认为, 当前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搞好总量调节的同时,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及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支持。

同时, 代表们也指出, “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五年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希望与会代表加强经济发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针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标本兼治之策, 为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世界经济态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有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并存,总体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从有利因素看: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将达到4.8%,略低于2006年5.4%和2007年5.2%的水平,但仍将是世界经济连续第6年增速超过4%以上。从2003年起的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二是国际贸易更加活跃。2007年世界货物与服务贸易增长率达到6.6%,今年一季度达到6.7%,延续近十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失衡状况有所改善,2007年美贸易逆差总额出现近6年来首次下降,今年贸易逆差总额将继续减少。三是国际投资流量加大。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3060亿美元,增长38%,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同比增长54%。2008年,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四是国际产业转移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日益体现为产品工序环节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制造业及相关技术加快向新兴市场转移,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从不利因素看:有些指标呈下降和减速趋势,经济产值增速低于前两年水平,全球贸易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巨头美国、欧盟、日本经济也呈低速运行。美国经济维持2%左右,连续3年低于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欧元区经济从2007年的2.6%降至2.3%;日本经济从2007年的2%降至1.7%。世界三大经济巨头特别是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其趋缓的经济增速必然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负面影响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美次级房贷危机。一般估计,美次贷规模大约在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违约和失去偿还能力的贷款规模介于2000-4000亿之间。今年问题更加突出,并牵连到大银行。传染渠道也从资本市场向银行信贷体系和实体经济蔓延。二是全球通胀加剧。2002年以来,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铜、锌、黄金、铝的价格分别上涨2.6倍、2.9倍、1.3倍、1.9倍和0.6倍。今年油价已经超过每桶130美元大关,全年平均价格预计达到100美元,高于2007的73.5美元。一旦中东地区爆发战事或国际上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油价甚至可能升至每桶160美元以上。三是美元大幅贬值。2002年以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整体贬值约36%。美联储曾连续降息,美元呈继续下跌走势。世界28个主要经济体有15个减持了美国国债。美元大幅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我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难度。

二、世界经济负面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面分析世界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衡阳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港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波及国内市场,导致水、电、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运输费用增加,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通货膨胀加剧,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据匡算,今年1—4月份,衡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原材料上涨,导致企业利润减少1.3亿元,增速同比下降43%。出口型企业造成汇率风险加大,美元贬10%的话,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就下降10%。今年1—4月份,衡阳产品出口总额为29300.01万美元,因美元贬值导致企业损失300万美元以上。衡阳出口排名靠前的主要产品无缝钢管、铅矿沙及其精矿、未列名冷轧管、钨铁等四种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9.39%、53.57%、61.12%、45.15%。主要产品出口量下降,导致衡阳进出口下滑。

(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利用玉米、小麦,甚至用大米等粮食提炼优质燃料(乙醇)取代石油,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量。加之中东国家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美国、泰国、乌克兰、越南、印度等产粮大国开始控制粮食出口,由此更加刺激粮价上涨,带来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衡阳粮价也随之急剧上扬,今年4月份,衡阳大米价格普遍比去年同期上涨30%以上。衡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但由于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以及劳动力价格同期上涨幅度更大,增加了种粮的成本,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差,种粮积极性并未得到充分调动,粮食生产水平基本维持现状。

(三)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供应急剧紧张。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出口减少,加之少数不法油贩囤货居奇,导致石油市场供应趋紧。去年底以来,衡阳就曾出现两次大的“油荒”事件,导致司机排长龙加油,交通堵塞,秩序混乱,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二是房地产市场变冷。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十分火爆,房产价格一路攀升。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房价急剧下滑,一线城市最高跌幅达到40%以上。作为三线城市的衡阳,房价跌幅虽然不大,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却不容低估,就象股票市场一样,越是上涨,买的人越多,越是下跌,买的人越少。因此,一度十分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趋于冷寂,有的房地产企业因有房卖不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三、应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的战略性举措

在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中,区域经济特别是衡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挖掘区域比较优势,承接积极因素,摆脱负面影响,启动自身资源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化,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积极引导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衡阳的无缝钢管全国闻名,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资源型矿产品及初级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比较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对资源型产品逐步实行紧缩性政策,资源型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不容乐观。因此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逐步形成以钢管及其深加工产品为龙头,资源型矿产品及其它优势产品为扇形的出口产品群。二要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7]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与以往规定相比,突出表现在实行区域差别政策,一方面会增加东部沿海省份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成本,促使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政策调整后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衡阳在区域、劳动力、土地、交通、发展平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同时,省政府已经决定,将粤港奥直通车在衡阳等湘南三市先行试点,届时通关效率将大大提高,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这些优惠条件将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衡阳投资办厂。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进核心企业和关键企业,提高产品层次和产业配套化程度,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辐射和带动衡阳乃至周边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三是引导和鼓励扩大进口。衡阳进口一直滞后,今年1—4月,进口仅为4946.15万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16.8%。从这一个侧面反映出衡阳工业利用先进设备组织再生产能力不足,企业规模小,缺乏高附加值、生产型大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衡阳企业急需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的升级换代。四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改善结汇方式,通过提前结汇或使用硬币(欧元等)收汇,规避汇率变化影响,切实提高抵御世界经济风险、防范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同时强化资本意识,巧用资本平台,借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撬动衡阳经济实体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形成巨大压力。中国的粮食储备虽能应对世界性的“粮荒”,但加强粮食生产是最有效的应对之策。衡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巩固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地位,抵御汹涌而来的全球性粮食风险。一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该给农民的中央支农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要一分不少,全部发放到位。二要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财政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采取由相关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政府组织招标,市场运作,把钱真正用到为民办实事上来。三要增强农民承包的责任意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只讲承包,不讲责任,承包经营户与当地政府可以签订责任状,明确规定其责任,履行责任的,政策补助资金按期发放,不履行职责的,除了不给补贴,而且应给予一定的处罚,未发放的补贴以及处罚金在银行开设专项帐户,资金用于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农村经营无序、土地抛荒的现象。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如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消费市场出现动荡,价格急剧上涨,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工业、民生等重要领域,使资源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能降耗,挖潜节约,控制生产成本,增加设备投入以增加产能,降低区域经济对外资源的依赖程度。

(四)坚持扩大内需,不断刺激衡阳市场投资消费需求。衡阳属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而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衡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外贸依存度)虽持续增长,但自身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在衡阳的经济增长率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贡献。因此,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投资需求,通过启动消费市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是促进衡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举措。我们应紧紧围绕扩大内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刺激衡阳市场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当前要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进一步发展三产服务业,提升市民消费水平。

(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维护消费市场正常供应秩序。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实行“有保有压”,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要进一步扩大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要加强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政府、企业、金融部门联动,积极争取信贷额度,帮助企业破解当前资金“瓶颈”难题。要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行业垄断、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列化运行,抑制投资膨胀,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均衡稳定增长。

4.世界经济 篇四

理机制及其借鉴

摘要: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关键词: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11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场,为民众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提供了便利,但也为网络谣言的泛滥提供了平台。研究表明,网络谣言社会危害大,已成为高危社会风险,它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研究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对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

(一)健全法律规范

1.健全法律体系。在互联网立法方面,德国于1997年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信息与通信服务法》。此后,德国《民法典》和《防止对青少年有害信息传播法》等法律都有相关规定,适用网络诽谤与谣言管制,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严格立法,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美国相继制定了《电信法》和《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严格规制网络传播;在地方层面,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等45个州相继制定应对网络谣言的法案。[1]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网络谣言治理有法可依。

2.严厉处罚措施。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罪与其他犯罪相比要重,处罚措施十分严厉。在欧洲,德国对诽谤打击力度最大。根据德国《刑法典》,在人群中传播谣言,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危害公共秩序,造谣者将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若致人死亡,将处以5年的监禁。[2]美国惩罚网络谣言的做法比较成熟,法律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加大对诽谤、谣传的惩罚,而且将有关诽谤案例的判决援引到网络空间。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他人散布谣言污蔑,起诉对方诽谤罪,法院判决被告赔偿1130万美元,创下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3]近年来,韩国不断加大打击网络谣言、诽谤行为力度,依据韩国法律规定,传播网络谣言或者实施网络诽谤行为,将被判处7年以下徒刑,或者处以5000万韩元以下罚金。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的处罚极为严厉,最大限度地以法律威慑造谣者。

3.强化权利救济。发达国家在对网络谣言实施严厉处罚的同时,注重强化网络谣言受害人的权利救济。依据美国法律,如果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不清楚造谣者,同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的通讯记录。若经过法院裁决诽谤言论属实,原告可以要求法庭发出禁令,要求网站或者被告撤销已发表的诽谤言论,否则追究其刑事责任。[4]

(二)完善政府监管

1.设立专门机构。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基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需要,先是设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然后又成立“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同时,白宫任命一批新媒体技术人员为网络顾问,对外称为白宫“新媒体小组”。[5]在德国,由内政部负责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查,为给警方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内政部成立了由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组成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下属的刑警局和家庭部下辖的青少年有害媒体审核署负责审核网页内容。

2.健全监管制度。为过滤和控制有害信息,英国《调查权管理法》规定,凡通过网络方式传送电子邮件和加密电子数据等文件,必须通过政府技术支持中心发送信息包。政府设立公民咨询局,让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权威信息,有效预防网络非法信息侵害。[6]美国颁布的《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授权总统可以宣布“信息空间的紧急状态”,政府可以部分接管或禁止对部分网站点的访问。[7]

3.运用技术手段。为有效打击网络谣言,发达国家重视运用技术措施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控和跟踪。网络安全监管包括内容监管、行为监控和网络状态监控三个方面。美国拥有高效互联网监控系统和强大的网络过滤技术,为实时跟踪分析网络谣言的来源与走向,美国推出“谣言机器人”软件和“地雷式”可嵌入软件,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有效追踪和监控。

(三)严格行业自律

1.行业把关。发达国家互联网行业协会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美国现有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系统审查与控制协会等9个互联网行业协会组织,政府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推进行业自律,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切断网络谣言传播渠道。[8]英国政府支持互联网行业加强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强化对网络谣言的监管。1996年,英国成立互联网自律协会(IWF),在英国贸工部组织下,IWF与内政部代表、城市警察署、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网络监管行业性规范――《R3安全网络协议》,“R3”分别代表分级、检举和责任。IWF是英国互联网的主要监管机构,推动网络服务商自律,鼓励服务商对网站内容进行分级、过滤,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法信息的警惕意识。[9]

2.网媒自律。美国政府倡导并鼓励网络传媒自律,注重强化网络传媒的社会责任,对自律较好的网络运营商依据法律给予两年免征新税的待遇。美国各大网站通过制定张贴规则要求张贴者自律,对网上论坛予以分级,禁止出现虚假信息。

(四)强化媒介素养培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与修养,理性的媒介素养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长效手段,是防治网络谣言的根本。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成为全球最早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1997年有近2/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目前大多数大学和学院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澳大利亚通过法令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确定下来,拥有完整的基础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

二、我国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法律体系不完备

1.网络立法欠缺。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分散。我国现行的《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有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相关内容。但是,立法过于分散,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法律适用和执行比较困难。[10]二是专门立法欠缺。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专门立法,但大多数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相对较低,而且侧重于互联网媒介管理与行为调控,专门性和针对性较强,适用范围有限,有的规定互相冲突,因而难以操作。

2.处罚措施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刑事处罚较轻。依据《刑法》规定: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构成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用于制裁网络谣言罪名的刑期规定偏低,在实践中很少给予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种配置。处罚措施不力必然会造成违法犯罪成本偏低,难以给造谣者和传播者以足够的法律威慑,反而会纵容其继续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3.诉讼举证困难。网络谣言侵权案件的受害人,如果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依据诉讼法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被告”或者“有明确的被告人”,否则不予受理。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仅凭受害人的个人力量,难以查清谣言制造者及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不易确定被告,依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就无法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此外,承担举证责任的受害人,由于网络谣言证据的取得、固定难,面临着无法举证或者证据不充分而权利无法救济的困境。

(二)政府监控较弱

目前,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预警能力不足,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谣言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筛选并剔除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欠缺,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准确,透明度不够;政府未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网络谣言的联动处置能力欠缺。

(三)行业自律不够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此后相继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公约》(2003)和《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2012)等行业规范,以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并打击网络谣言,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积极发挥网络信息传输“把关人”的作用。整体而言,上述行业规范对于推进行业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由于规范内容属于道德性要求,约束力和强制性效力欠缺。

(四)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目前,我国在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和教材开发不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不够,缺乏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

三、我国网络谣言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法律制度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网络谣言治理实践表明,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强立法,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一要加强互联网专门立法,尽快出台针对网络谣言治理的专门法律,健全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净化网络环境。二要修改或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将一些运行成熟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化,提高法律效力,使其更具有权威性。三要制定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根据司法实践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注重与《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相衔接,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2.明确网络谣言定义。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界定网络谣言的定义,明确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不仅要依法治理网络谣言,而且要注重保护公民正当的网络言论。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谣言的含义应界定为: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通过聊天软件、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介质发布和传播的,无事实依据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给个人、集体、国家等主体造成实际损害的信息和言论。

3.加大处罚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大刑事处罚力度,构建对网络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给造谣者、传播者以更大的法律威慑。一是提高法定刑。建议在网络谣言犯罪的条款中增加“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如诽谤罪的法定刑修改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特别严重”,可以结合制造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和损害程度等加以考虑,如造成企业破产或者巨大经济损失、致受害人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等。二是增设附加刑。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增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通过限制相关权利最大限度打击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刑罚配置。

4.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针对我国网络谣言诉讼法律制度的缺陷,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首先是对被告主体的问题的修正,建议将民诉法以及刑诉法中“有明确被告”扩大解释为“有明确的网络注册账号”“有明确的IP 地址”的人,允许谣言受害人根据造谣者、传谣者的注册账号或者IP 地址先行起诉,待立案后由法院查明造谣者、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确定被告,并追究法律责任。关于举证责任,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要求网络服务商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和传播者的通讯记录,协助受害人举证,以最大限度维护受害人的权利。

(二)强化政府监控

1.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要从根本上遏制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网络谣言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变化,准确把脉网民情绪和社会心态,重点筛选、过滤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做到对网络谣言的及时防范和全面准确掌握。

2.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为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依法行使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职能,建议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进和开发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和软件,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屏蔽,利用合法有效的辟谣渠道消除网络谣言的影响力,及时依法妥善处置网络谣言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预警机制顺利运行。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治理网络谣言的核心在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真相。为了遏制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消除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需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共信息通报机制,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透明度。一要主动发布信息,把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畴,牢牢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二要及时发布信息,把握住关键时间点,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以最快捷、高效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三要准确发布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把握住舆论的方向,控制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

4.建立网络谣言联动处置机制。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靠政府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建立由公安机关、互联网协会、社会团体和公民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联动处置机制,以有效应对并处置网络谣言,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

(三)严格行业自律

1.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严格的行业自律能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政府监管的必要辅助。加强行业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应扩大自律范围,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把关人”使命,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把好信息发布关,确保网络信息合法、无害性,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构造预防网络谣言的第一道“防火墙”。

2.强化内部监管机制。中国互联网行业协会等网络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格规范信息核查、发布和传播流程,进一步加强对网站媒体内容筛选,保证及时删除或屏蔽虚假网络信息。加强对聊天软件、社交网站和网络论坛等的管理,坚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

(四)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1.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网络媒介素养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培养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和鉴别能力,增强网民的免疫力。

2.加强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必须对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强化责任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文明上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当看到网络谣言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把网络谣言消解于日常生活中。

3.加强对易感人群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老年人、社会闲散人员等网络谣言的易感人群,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教育引导,使他们逐渐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和本质,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参考文献:

5.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篇五

小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很多课文和诗句,其中有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在我进修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课程后,我对小学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正所谓政治的真正意义是 对国家的党政权、民政、社会安定等政治领域具有推进及促进意义的事件、决策。政治的某些事在表面上看似不是政治范畴的事,但它若与政治有着密切相关的我们也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有着政治意义的。打个比方吧,地区发展经济我们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强大的政治问题,经济和政治两者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若说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依据因果关系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过低又反馈地影响政治安定的问题。总言之经济和政治是两兄弟的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让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人,特别是 我们大好四有的知识青年,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的人生任务不仅仅是一味地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要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大小事,与群众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遇事时一定要镇静,要多角度的想问题,不能毫无主见,跟随着主流随波逐流。在这一点上我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就在那次我亲身经历的px工程拟建工程事件中...那天是5月30号我正好回校,在一个里充满着人群非常空旷的草坪里,我看见有很多人在高高的举牌,他们连续不断的高呼:反对px。他们的反对声一声比一声高,也有些人完全是借机捣乱、破坏公共设施。我看见很多人看着看着就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当然这明显是“跟随者大众的脚步走了“,作为知识分子,我想我们应该是别参与,要站在清白的立场上想问题。正如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论证关系中,论证问题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义,分不清人生的方向那什么都会白费的。在这px拟建项目的反对游行里我们首先是别参与,先静下来想想问题、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一切的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做客观事物的第一人!之后再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己意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跟着逐流干,更不是参与搞公共设施的破坏不良活动中。从战争到和平,以矛盾斗争状态来看,即是由精神因素具有极大能动性、精神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进入到精神因素回归常态、物质建设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时代。在战争时代,革命群众身受剥削阶级、官僚阶级和外国势力的残酷压迫,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斗争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在这种非常态的矛盾解决方式下,人往往能被激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可怕能量。可以说,在物质(武器装备)一定且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提升战斗人员的战斗精神,因此,在战场上指挥员都很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战斗精神,提升战斗力。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伴随精神因素的瞬间提升也得到了放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得到了指挥员们极大的重视。

进入和平年代,压迫阶级被人民所推翻、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和平竞争、和谐共存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状态由极端的锐化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在解决冲突表现并不剧烈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已不再面对过去那种非此即彼、无中间道路选择的境况,而主要是采取更持久的稳定的完善制度法规的办法。应该看到,和平时代,人们对精神因素的特殊强调愈来愈少,物质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发挥主体作用。与此相对应,战争年代映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光环也逐渐散去,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其作为日常内部矛盾处理方式之一的本色。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矛盾数量巨大,而且内容更加纷繁迥异而已。

二、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的维度

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以党的任务看,即是由领导人民从事否定批判活动的时代,进入到现实地全面管理社会、从事肯定维护活动的时代。党领导革命时代,中国处于旧官僚极度腐败,人民群众忍无可忍、期望变革的时期,这时由先进的觉悟者组成的共产党虽然占有权力资源不多,但顺乎民意,在通过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政策,让群众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推翻阶级压迫,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人。为了这一美好理想,无数革命战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把美好理想变为人们坚定不移的追求和精神动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领导革命的时代,是争取群众铁心跟党走的一个主要手段,为新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执政时代,党开始担负管理全社会、维护全社会利益的职责,但是随着苏联模式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党在革命时期的那种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执政需要,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未竟事业,其中成功与失误的风险同在。尤其是在经历过人民公社、“文革”等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之后,人们发现党在领导革命时代预期的许多利益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而且,随着执政之后的教育者从觉悟者变成职业者,面对权力诱惑,有相当数量教育者的先进性缺失,甚至出现少数言行不

一、腐败变质的分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日趋丧失,教育效果便不如革命时代出色;相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执政党有了更多的调控资源和手段,诸如政治权力的、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的、组织约束的、文化教育的等等,与执政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

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那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导致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伴随经济状况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引导、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领域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四、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总量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

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对信息的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产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工夫。

五、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

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方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理念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与法治的衔接中才能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定位与作用发挥,必须接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

6.《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篇六

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③研究对象: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低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

④经济地域系统的产生:人类的产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地域上进行,各个地域的条件因素与产业结构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与地域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间地域体系即经济地域,进而形成一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

⑤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层次性(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区系统)、开放性、系统性(各影响条件及各子系统统一于世界经济地语句系统之内,每一地域都占有其一席之地)条件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

⑥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极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⑦地域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⑧基础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⑨学习本学科的意义: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性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他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为合理组织我国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⑩学习本学科所需的基础学科及知识: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学、经济地图学和计量地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化工具基础:遥感、数学模拟、计算机辅助等。

3.阅读第一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的思考

这一章首先从综述的角度回顾了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历史,着重阐述了“地理大发现”和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影响条件的新变化;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产业的地域分布的新变化);最后深及国家政治层面,划分了国家的经济类型。

①关于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具体内容:由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绕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几大历史事件。

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两个方面。把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来源(在美洲掠夺金银;从事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促使新旧大陆间农畜产品种类的交流,进而影响了世界产业的分布与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欧洲主要国家在原始积累上的影响。历史就是会这样靠极其不平等和极度残酷的掠夺实现了欧洲主要国家发生产业革命所需的财富基础。

②关于产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史由于轮船和蒸汽机的发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世界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工业社会从此开始。

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生产力的增强,明显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变化。)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又有很大的发展,产业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密切经济联系为特色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场最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这场变革还在继续,它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后工业社会,最后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地域生产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⑥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从条件的变化谈起,向上至产业结构的变化,再次,提升至产业分布及其与经济地域系统的新变化,最后以“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为终了。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系统化的认识论方法。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的的任何变化都可以深及条件变化,并从中找出更本质的原因。

其实读书读什么,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我从这几年在高中的执教生涯中得到实践和深化的。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把握特定学科的认识论逻辑是我觉得最应该学的。学问大家的闪光之处可能也就在于此。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不应该是考试卷纸上特定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是我们怎样从容、有条理地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方式。

⑦关于对“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的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社会总是以这样残酷的极不平等和极不平衡的方式在延续他的历史,我们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没有“吞象”之祸心,尚可自保。世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这一事实,是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外化,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得接受之,面对之,迎战之。

4.第二、三章的读书思考讲解和《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阅读做出,另文详述

5.关于“世界经济地理”在认识国家或区域上的认识论逻辑上的再认识现列举出来本书对世界的若干大国的认识结构,再作进一步分析。(略)

日本;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一点思考

7.美国在绑架世界经济 篇七

2010年5月17日, 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 2010年3月我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规模扩大了177亿美元总量达到8952亿美元, 我国继续稳居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的地位;数据也显示2010年3月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长期证券 (包括股票和债券) 的金额达到1405亿美元 (1085亿美元为国债、220亿美元为美国机构债券、160亿美元为美国企业债券、112亿美元为美国股票) , 创下历史最高, 几乎是2010年2月购买量的3倍;寻求避险的私人投资者购买了802亿美元的美国财政部债券和票据;作为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的日本2010年3月的美国国债持有量由2010年2月的7685亿美元净增持164亿美元至7849亿美元;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大多继续增持美国国债, 如英国2010年2月的净增持规模为455亿美元, 继续巩固其美国国债第三大持有国地位;只有巴西和俄罗斯则继续其减持美国国债的策略。

2010年3月我国增持美国国债, 这是2009年10月以来我国首度月度净增持美国国债, 这是过去6个月来我国第一次重新购买美国国债。事实上, 自2009年9月以来, 我国一直在减持美国国债, 在2010年2月我国还净卖出115亿美元美国国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下行, 美元的走弱使得美元外汇资产缩水, 美国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端,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国债, 其发行利率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息作用下一直走低, 因此世界很多国家一直在抛售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为了经济复苏和经济运行, 采取以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应付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开支, 并一直在世界各地推销美国国债:2009年2月刚上任不久的国务卿希拉里奔赴日本、中国, 使命之一就是兜售美国国债。在2009年2月22日临上飞机结束亚洲之旅前,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我确实相信, 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个聪明的决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2009年5月31日, 继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率团访华不久后, 作为奥巴马总统的特别代表、财政部长盖特纳也开始他履新以来的首次中国行, 其主要目的也是推销美国国债。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发难人民币汇率也是为了推销美国国债。世界各个金融市场上现在四处可见到美国国债推销员。

“美国国债几乎成为美国进攻他国经济无往不利的武器。”英国智库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马丁·惠尔说。美国每次向他国兜售国债时都表示, 这是彼此经济紧密合作的表现, 但实际上这些国家都受到了美国经济收缩、国债贬值的连累。马丁·惠尔认为, 在英美20世纪争夺苏伊士运河的争斗当中, 美国政府让美元贬值, 致使英国拥有的大量美国国债贬值, 从而迫使英国最终屈服退出。20世纪80年代, 拥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日本一直在疯狂购买美国国债, 1985年以前美元一路走强, 美国国债利率高得惊人。但到了1985年, 美国为挽救自身经济大幅降息, 由于日美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美国为确保贸易平衡而让美元狂贬, 令日本手中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大规模缩水。

众所周知, 真正为世界各国外汇青睐的储备货币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少数如瑞士法郎等传统上被认为具有“避险”功能的货币, 由于日本央行长期奉行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因而储存日元的收益极低, 因此, 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实际上只剩下美元、欧元和英镑。2009年10月以来,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过去6个月一直减持美国国债, 美国国债销售出现危机进而影响美国经济复苏。西班牙《起义报》2009年2月3日曾发表了题为“金融界预测将爆发新泡沫”的文章, 这个“新泡沫”指的就是美国国债。世界媒体上唱衰美国国债的声音一直层出不穷。

我国这次停止减持美国国债并转而增持美国国债, 根本原因在于是美国一手导演的欧元危机:由于迪拜债务危机引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2010年2月初在一家美国纽约曼哈顿私人会所里举行了一次“私人聚会”, 在那场晚宴上SA C Capital A dv ISors LP、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几家基金公司的代表等一些资本大鳄都讨论了一些外汇问题, 其中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后, 一批对冲基金开始部署行动以狙击欧元。在晚宴后的一个月中, 豪赌欧元下跌的欧元空头头寸规模从70亿美元迅速增长了73%达到近121亿美元。最著名的空头来自金融大鳄索罗斯, 索罗斯通过媒体向市场释放信号宣称看空欧元。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元资产持有者抑或说是美元的利益。欧元区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致使欧元一路疲软, 美元顺势走强, 美元资产再次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世界各国此次增持美国国债, 无疑是基于经济利益考量的结果, 无疑是美国政府打击欧元的结果。法国巴黎银行的外汇投资战略家塞巴斯提安·格尔利表示:“因希腊危机感到不安的投资者正在购买美元资产。投资者在3月份以后大量抛售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国债, 形成了抛售欧洲国债, 买进美国国债的氛围。”

美国政府估计2009年10月~2010年9月的财政赤字为1.26万亿美金;2010年~2019年赤字总额则为7.1万亿美元;未来75年美国未作拨备的社会保障计划负债已上升至51万亿美元。对美国而言, 发行巨额国债是不得已之举, 对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来说被迫性更强。正如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所言, 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 美国人“用别国的钱致自己的富”;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美国人“用别国的钱来分担自己的风险”。美国之所以能这样做, 主要因为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数十年来, 美国一直利用本国国债绑架世界经济, 这次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深刻的变化。美国推出了后工业时代规划和新能源革命, 我国在绿色技术方面多个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欧洲经济体和日韩在低碳领域拥有一些技术优势, 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在展开等等。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各国都处在探索阶段。把握新技术领域的主导权关系未来的经济竞争。

对我国而言, 在改革开放初期把钱投到美国国债风险相对较小, 另外购买美国国债量可以很大而且在市场上进出都很方便, 但现在购买美国国债的量太大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依存度更高, 这对我国是巨大的风险。因此, 采取稳健的措施解决美国国债可以考虑:一是先把国债卖掉再买股票。债转股是化解国债危机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二是购买粮食、棉花、小麦和原油等战略性资源进行储备。2009年4月初,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曾在香港表示, 中国应当停止购买美国国债, 同时应该把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购买棉花、小麦和原油等战略性资源, 以备不时之需。三是“走出去”投资。把外汇储备适时花在“走出去”的投资上。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前景》)

编辑后记

8.世界经济 篇八

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需求增长率有可能保持或者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投资需求增长率有可能略低于2007年的水平;出口需求增长率有可能低于2007年的水平;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略低于2007年的水平。

在刚刚举行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家战略论坛上,诸多专家指出,2008年以来,中国尽管面临着出口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加大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但这些专家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形势仍保持乐观估计,并认为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中国经济增长十分乐观

经济学人全球总监、著名经济分析师大卫·克莱顿在会上表示,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非常乐观,2008年大约会增长9.6%,可能比最近几年稍弱但将是全球最高增速,第二位可能是印度。”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杨帆也表示,股市暴跌使很多人不仅对股市丧失了信心,对中国经济发展也丧失了信心,这种态度并不应该。“中国经济很有潜力,按每年增长10%计算,7年翻1倍,到2006年底中国经济是20万亿人民币,可以有把握地说2013年中国经济40万亿GDP已成定局。”

克莱顿表示,欧盟、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速将远落后于新兴经济体,他预计,2008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3.7%,而2007年是4.8%。他说,据调查,60%的可能性是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将会继续下去,并且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影响,30%的可能性是美国经济会慢速增长,拖延衰退步伐,但无论如何通胀将持续存在,威胁全球。

7、8月份后物价整体回落

克莱顿指出,通胀正威胁着世界,资产价格、商品房价、股指可能过高,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全球产业利润受到较严重威胁。“未来石油价格还将持续走高,这是由于新发现石油储存越来越少,同时发掘成本越来越高,政治不稳定因素也在影响着油价。”克莱顿说。

杨帆则认为,这种世界性的资源价格大幅度上升,实际上源于美元贬值,是美国在向全世界转嫁其经济危机,受美国的影响,2008年中国物价下半年可能有所回落。

中国CPI2008年1季度上涨了8%,近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未来随着中国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的不断增加,食品类价格将会有效回落,从而带动CPI的整体回落。

美元贬值将在年底结束

克莱顿估计,美元贬值将在2008年年底结束,同时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有利,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出口减速,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的压力下,“走出去”正当其时,可以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

克莱顿称,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美国的状况并不是很好,不过服务业还存在机会,而欧洲的投资成本和门槛也较高,主要吸收跟医疗和高科技行业相关的投资,相对来说,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机会比较多。

“如果按照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将世界各国排队,那么最容易合作的国家就是在排列中和中国比较相近的国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在会上指出,按照跨国投资的慢半拍原则,中国企业走出去,创建中国工业园区,应该是在那些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地区,东欧、东南亚比较符合条件。

9.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篇九

一、彰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视野和博大胸怀,展示了中国对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态度,彰显了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凝聚了广泛共识,激发了各国的参与热情。

诠释丝路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结晶,是当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东方智慧。和平合作需要加强对话沟通、平等交流,开放包容需要在开放中发展、在融合中共存,互学互鉴需要博采众长、共同提高,互利共赢需要互惠互利、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面向全球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也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有关决议。

总结4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4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国合作意愿日益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拉动各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合作和技术传播,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2016年,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

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沿线国家的产品、技术、服务、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人心,朋友圈越来越大。

描绘“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愿景,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中国主张。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平之路着力推动合作共赢,建立彼此尊重的伙伴关系;繁荣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加强产业和金融合作,推动设施联通;开放之路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创新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文明之路着力深化多层次人文交流,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五个之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擘画美好蓝图、指明前进方向。

宣示合作共赢的重大举措,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担当。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在发展经贸伙伴关系、推动互联互通、加强创新合作、加大建设资金支持、援助民生项目等方面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这释放出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积极信号,表达了中国愿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展示了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决心。这些举

措的逐步落实,必将帮助参与国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目前,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经济治理滞后三大矛盾远没有得到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各国发展需要,为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未形成。在这种形势下,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扩大利益汇合点,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增强全球经济增长活力。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7500亿美元。其中,将从沿线国家进口2万亿美元的商品,对沿线国家投资1500亿美元。这将为各国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共赢共享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

分突出,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贫困及其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意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承诺未来3年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未来5年将为参与国提供1万个来华研修和培训名额,帮助参与国加强能力建设。

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碎片化问题突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习近平主席指出,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家共同商量,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了新模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高峰论坛期间,我们发起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成为广泛共识。

三、扎实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

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扎实推进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把广泛共识转化为共同行动,把系列举措转化为实际成果,让高峰论坛各项成果落地生根、早见成效。

落实《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合作倡议是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对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沟通,全面做好合作倡议后续落实工作。利用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合作机制,推进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抓好促进贸易增长、振兴相互投资和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系列举措落实。

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中国扩大开放,也有助于各国贸易发展、全球贸易增长,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积极响应。要抓紧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做好规划设计,创新办展方式和合作模式,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打造高水平、影响力大的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

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落地,加强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合作,打通国际大通道。加快实施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通关一体化。推进中欧班列健康有序发展,畅通亚欧贸易走廊。积极与更多参与国商签投资协定。

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统筹推进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转型。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打造一批规模效益好、辐射作用大、就业带动力强的合作区。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推动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经贸成果,建设和发展好贸易投资机制。落实亚太经合组织北京路线图各项措施,推动未来议程。推进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化、具体化。

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讨自贸区建设,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早日全面生效实施,与相关国家开展自贸区升级谈判,增加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

上一篇:实验室废水调查报告下一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