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精选8篇)
1.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一
2022年上海高考分数线预测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看,上海市2022年的本科分数线预计为405分,专科分数线预计为120分。
2022上海志愿填报规则
志愿填报数量与志愿性质
(1)综合评价批次设置4个平行志愿。
(2)零志愿批次设置3个平行志愿。
(3)本科提前批次设置4个顺序志愿。
(4)本科艺体类设置甲、乙两个批次,各设1个顺序段志愿和10个平行段志愿。
(5)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批次设置4个顺序志愿。
(6)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针对零志愿批次设置1个志愿,针对本科普通批次设置3个平行志愿。
(7)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
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填满各批次所有可填志愿,也可以只选择填报部分志愿。
征求志愿
本科艺体类甲批次和本科普通批次设征求志愿,其他批次不设征求志愿。
本科艺体类甲批次的征求志愿含在本科艺体类乙批次中,在本科艺体类甲批次录取完毕后填报,未被甲批次录取的艺体类合格考生具有填报资格。
本科普通批次录取完毕后开展两次征求志愿。高考成绩达到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未被录取考生具有填报第一次本科征求志愿的资格;第二次征求志愿实行降分录取政策,是否同意降分由高校自主决定,高考成绩满足本科降分要求的所有未被录取考生具有填报第二次本科征求志愿的资格。
专业志愿设置
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考生在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均须选择愿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2022上海哪所学校好
2022年上海大学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这几所大学的实力在同级别的高校中也是比较强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科建设都是不错的,也受到全国各地的考生和家长的欢迎。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 由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是一所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
2.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二
根据以下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题】
可从“认识论”层面论说“自由”与“不自由”。考生应该以材料中“穿越沙漠时的自由与不自由”这一特定情境为论说起点并合情合理类比联想开去,进而深入思考:该如何从理论层面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种种与材料相似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从“小我”或“大我”角度切入均可。比如,可谈“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而言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自由时会有不自由,不自由时会有自由”,“世上沒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自由源自可以自主选择,不自由源自内在的责任道德和外在的环境条件”,“自由体现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自由体现在受到客观制约”,“在被决定了起点和终点的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自由’不在‘不自由’的沙漠结束以后的地方,它就在你穿越‘不自由’的沙漠的此时此刻,就在你‘自由’选择道路和方式的刹那中”,“不自由,在天不在我;自由,则在我不在天”等。
可从“方法论”层面论说“自由”与“不自由”。考生可以在正确认识了与材料相似的种种“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该如何从实践层面正确处理”与材料相似的“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关系。
当然,从“小我”或“大我”角度切入均可。比如,可谈“要在不自由的人生际遇中自由前行”,“要在规则和限制中寻求更大的自由与突破”,“对那些暂时打不开的枷锁,我们要以乐观心态对待它,从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在枷锁中舞蹈;对那些我们可以打开的枷锁,我们当然要通过打开它获得更大自由”,“不与外在的‘不自由’对抗,也不为了外在的‘自由’而圆滑媚俗、失去自己,而要在外在的‘不自由’中永葆自己内心的真正平和与自由”等。
【范文】
吾行吾道,虽艰必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身于沙漠,周遭是波澜起伏的沙海,漫天黄沙高傲地席卷一切,抹平一切来访者的足迹 ,好像从未有人来过。是振长策疾驰,是亦步亦趋彳亍,是日夜兼程早日穿越,还是且行且思谨慎独步征途?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可以自由挑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穿越。
这是多么大的困境!我们掌握了过程的自由,却又被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从眼前的高考,到人生纷至沓来的成败、兴衰、荣辱皆只可尽人事以面对,不可期天意而逃避。甚至整个人生,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难免生死人灭。穿越人生这片沙漠,我们向死而生。
然而,我们却被上帝赋予了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和道路的权力。我梦见过西西弗斯,他受天惩,推石至山顶却终将滑落,但就在他徒劳无获走下山时,他却给我欣赏他信手捕捉的一叶蝴蝶。这里蕴藏着人类全部的幸福感。客观上,我们必须同唐僧一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修成正果,必须直面人世的不公、社会的阴暗、生命的困顿,在天不在我。然而主观上,是卑贱的生存哲学,还是高扬的生命意志,则在我不在天。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沉吟,有所深思,有所经历,有所创造,有所使命,有所理想,有所践行,有所超越,即便是撞向铁幕的鸡蛋,也有其价值。
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寐于月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张载说:“士人臣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却认为,只要是心怀着惠世济世之心,纵对黑暗之时局一无所念,却也不怍于父母授来的身体发肤。方孝孺深知其对燕王铮亮佩剑的弱小,却仍旧傲然于君王前玉碎,决不伏身于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但却用选择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仅有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
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为逆旅,人世无处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拜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我们仍可在黑暗中葆有那些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作主,我说了不算。
3.2009年高考作文复习与预测 篇三
自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命题权力下放以来,语文试题可谓百花齐放、面目一新。各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各显神通,经典的题目层出不穷,这种势头仍在发展。纵观五年来语文试题,新课程标准理念得到了全面、深刻而又各具特色的体现,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作文题目。考察这几年的作文命题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习模仿为主,以全国卷作文题为榜样模仿,话题作文占主导地位,体现在2004年至2005年的全国各省市作文题中。第二阶段重在探索尝试,自主命题的省市都在探索命制适合本省市、体现本省市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的作文题上作了大胆的尝试,题目形式不再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也不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材料作文稳坐钓鱼台,命题作文如雨后春笋,话题作文已是强弩之末,在2006年至2007年的全国各省市作文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第三阶段进入了成熟创新的轨道,话题作文已经渐行渐远,也许几年后要淡出人们的视线,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显神威,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日趋增多。这些作文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特征抢眼,题目新意闪耀,已经走向成熟,我们从2008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可以感受得到。这是从命题形式上分析,如果从内容上分析,这些作文题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四大教育目标,即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规划人生。我们把2006年以来的作文题按这四个目标分类,以便分别指导审题思路及立意方法。也以此为基础,预测2009年及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
这个分类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比较简洁、清晰,没有十几类那样繁琐,操作起来容易。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是命题者的首选,因为它的内容丰富,角度众多,依然是今后考查的重点;认识自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将继续演绎它的精彩;规划人生,初看是一点星火,但是燎原之势不可阻挡。课标中的四种类型的题目,都要进行专题攻坚训练,不可偏废,更要详细地知道审题与立意的思路、方法。那么,这四种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审题和立意呢?要避免哪些误区呢?下面作一些简要分析,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认识自然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自然也就是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种认识不仅仅是一般的保护环境,而且是环境意识植根于人的灵魂,把自然的一切都看作生命的有机部分,把自然的一切流动都看作是生命的变化形式。认识自然就要有万物皆有我生命的道德品质,有了这种认识,人就会融入自然之中,人就会与自然相依为命,就能在自然之中自由生存,能自觉地保存生命。
从自然中能悟出哪些生命的道德品质呢?
(1)自然界的万物都有人的情感、思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黄鹂”是有生命的,它们在为寂寞的丞相祠而展现春色与歌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树阴”都有人的感情,会珍惜,懂得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中的物象也都含有人的思想感情。
(2)从自然的生命上见到人的意志、品格。“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不是写蝉,而是写人的高洁品格,蝉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已经有人格特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人不怕任何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住清白、刚直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了人的坚定顽强、不媚权贵、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风骨。“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表现了人虽然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处境艰难、景况凄凉,但是素质很好、不怕埋没、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
(3)从自然规律中发现人生的规律或真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包含了新老交替、新陈代谢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明人生的变化、挫折、兴衰际遇是不可避免的,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规律,人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人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其实就是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天合一的生存境界。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振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北美洲的一次地震或海啸,说明自然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类作文,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会把现象汇成山、汇成海,从工业革命排到臭氧空洞,从水土流失谈及山洪暴发。没有对生命尊重的彻悟,没有对人生价值的珍视,没有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文章内容流于芜杂而缺乏灵性,文章立意失去厚度而显得单薄,文章笔法陈腐而难有创新。怎么办?首先,要冲破世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其次,要善于捕捉体验的亮点,可以是痛苦的一瞬,可以是欢欣的一刻,可以是挫折的一页,可以是顺意的一天,把这些亮点变成智慧的叙述。在叙述中抓住一点,精雕细刻,在细节刻画中,彰显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感悟深刻。再次,要向名家求教,用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与领悟能力。
二、认识社会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社会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一叶障目。首先,要认识社会的主流,抓住主要矛盾,不被一些枝叶迷住双眼。其次,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长处,又看到短处,懂得残缺与完美的寓意,理解挫折与坦途的真谛。第三,要学会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纵向比,发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用谦虚的眼光横向比,找到我国与外国的差距,明白我们的奋斗目标,鼓舞我们的斗志,焕发我们建设祖国的活力;用自省的眼光全面比,认识我国的国情,知道我国的优势,体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第四,要学会欣赏,以肯定的眼光欣赏美的事物,就会歌颂时代主流精神;以批判的眼光欣赏丑的事物,就会找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认识社会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境界问题,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对社会的认识就全面、深刻,对社会现象就能辩证对待,思辨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高。
这类作文容易步入以下误区:(1)空泛议论,没有深度,缺乏说服力。很多人会讲许多大道理,会发教训人的论调,而缺乏典型精当的事例来证明、阐发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对事物本质、规律的透析。(2)人云亦云,观点陈旧,没有启发性。表现为:罗列事例,不会分析,缺乏逻辑性;没有作者的真知灼见,没有从列举材料中揭示生活的真谛、抒发人生感悟。(3)不会提升主旨,立意流于肤浅。也许是语言的贫乏,也许是思想的浮浅,不会从人的思想、国家的利益、时代的进步等角度去分析。在文章的总结处不能及时升华主旨,提升立意。
要走出这些误区,除了要深入体验生活、磨炼思想外,首先要学会用提问法构思,即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他人写过吗;列举的例子是哪些,都典型吗;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本质、社会规律;揭示了人的什么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奏响了时代的什么旋律。其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提炼观点,从中选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即独树一帜,展开深入分析。第三,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从结果出发,对发生的情况作深层的原因探析。第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质量互变的观点,阐发事物的本质。
三、认识自己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一点也不认识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从本质上、认知上认识自我,从宏观与微观上认识自我,从社会需求、发展的角度认识自我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痛苦与幸福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真正的“我”,才能充分展现“我”的人格魅力。认识自我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首先,要认识自己,要学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反省中,发现自己的优劣。并善于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发展自己的优势,使之成为一种才能,能够为社会服务。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劣势,不回避它,而是尽量利用它为优势服务;或者通过学习、借鉴,减少自身劣势的负作用;或变劣势为优势,闯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事业。第二,要找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即通过父母、亲朋、同事、学生、领导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样才会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第三,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对照,看能否符合实际;把自身的优势与社会的发展对照,看是否过时;把自己的作为与人们的期望对照,看是否言行不当;把自己的成绩与时代的要求对照,看得失、荣辱是否不均。第四,站在自然和宇宙的高度认识自己。把自己当作自然之子,与其他自然生命同等对待,希望自己的生命也像自然生命一样得到完美的体现;还要从自然的规律中体会自己的养生之道,用自然法则约束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实践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写这类文章要求当然更高,文章品位的高低取决于作者思想境界、道德人格、审美水平的高低,应走出下面的误区:(1)只是叙事,缺乏深刻议论。作者的深刻见解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周全,使文章流于肤浅。在议论抒情时也只是表达常人的内容,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个性特征。(2)找不准选材的切入点。这是许多作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每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人生阅历已不浅,生活体验已不少,那么每一个感触点都是最佳的选择,可是常常是事与愿违。(3)语言平淡无奇。首先是句式呆板,缺乏灵气。其次是全文没有亮点,显得暗淡无光。
要走出这三个误区,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审美能力。首先,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在实用的部分与科学的部分中发现美感的部分。艺术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美。因为,“人生本来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在生活中显现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逆境中见证人格的力量;在美的事物中发现人生的价值,在丑的现象中悟出创造的需要。这就是懂得生活。第二,要培养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做人境界才会不断提高。“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同上)。第三,用文章记录自己的情趣与个性,反省自己的生活。“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随地变迁而生长发展……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同上)。
四、规划人生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规划人生,就是要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作自己人生的主宰,不断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仅仅认识自然还不够,还要思考以什么形式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自己与自然的同一;仅仅认识社会还不够,还要思考以什么形式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仅仅认识自我还不够,还要让自己的才华、理想以什么形式变成生活的价值、生命的载体、人生的主题。
规划人生,首先要反省过去,总结出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规划人生,重要的是对现在、今天的珍视与把握,不论做什么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只有把握了“今天”,人生才充实,生命才有意义。规划人生,还要设计自己的将来,自己要做一个什么人,走一条什么路,干一番什么事业,都要以“今天”为基础去规划,这样才能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以规划人生的基础是“能入”,即深入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而审美体验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出”,即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反省自己的生活,以清醒、淡泊、坦然、乐观的心态,发现自己以往生活的缺陷,才能更好地设计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创造出更美的人生,这样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体验。因此,把人生体验表达得较具体、完整,乃至淋漓尽致,文章自然极有个性特征。
要规划好人生,就得学会审美。审美,不仅仅是发现美,关键是提高审美认识水平,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各种人生经历中体验美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可贵、生命的价值。不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一缕炊烟一丝鸟影;不论是挫折与痛苦的旅途,还是畅通与快乐的行程,都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都能认识自己生命的轨迹,都能把准生命的脉搏,都能领悟生命的珍贵,这不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吗?所以,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确如此。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美,实际上是跳出自己的生活,观察、审视自己的生活,以便高瞻远瞩、目标明确地规划未来。
写这类作文最容易步入的误区是:只见他人,不见自己;套用材料,牵强成文。怎样走出误区呢?首先,让“我”成为文章的主角,即紧扣作者自己的审美体验来写。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孤本,每个人的感悟都闪烁着独特的灵光。因此,通过新颖构思出来的文章也就具有了作者的个性。这样的内容,写起来就会激情澎湃,读起来会倍感亲切。最忌套用他人的材料,最忌以旁观者身份叙述。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化腐朽为神奇,即在平凡甚至平庸的事物中悟出生命的意义,真正点石成金。第二,高举个性的旗帜。感悟是独特的,也就是有个性的。高举个性的旗帜,就会使感悟常见常新,文章也就有了个性魅力。在内容上要有创造性的发现,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他人司空见惯的问题,从中发现新的意义;用自己的感情去比照他人常有的感情,从中发现新的激动;用自己的处境去推想他人的遭遇,从中产生新的感悟;用自己的体验去设想他人的感受,从中产生新的联想。在形式上也要有创造性的表现,要敢于独抒己见、抒发激情、创新文体,不人云亦云、压抑感情、因循守旧。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托物言志、象征抒情的手法,如《白杨礼赞》、《绿》;二是采用抑扬互用、对比表达的手法,如《荔枝蜜》。
4.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材料,选准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指导】:“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园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佳作赏析】
我是那样地喜爱月光,清冷。带着些许忧伤。
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抬头仰望,本以为清幽的月光可以化解心中的失望,可每每注目,只会感觉更加悲伤。
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湾茂密的芦苇丛,撩拔着我心中的伤。如银月光下,它们疯狂地拔节生长。
驻足湖旁,想起那“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樽清酒,不知是否滴进了他的愁苦泪?吟罢,他踏上那一叶扁舟,那样决绝的身影,被那片湖水剪辑。
失意,是他后花园的杂草,他试图忽视它的存在。可那藤蔓纠结在心里,成了不能愈合的伤。于是,他从西湖撷得莲花,种在自己园中。
生活中。我们无法用忧伤治愈忧伤。如果生命正在黑夜中踟蹰,我们应该让阳光在心怀里流淌。如果在失败中受了伤,我们就要顽强地寻找成功的希望。如果想要抛弃失望,就只有努力划动生命之桨!
终于明白,只有那明媚的阳光才能化开我心中的忧伤,让我在快乐里舞动、飞翔。
如果月光是满腹愁情的易安,那阳光就是意气风发的霸王。太多的忧伤,使生命迷茫,于是用利剑划破长空,跨上战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让呼啸而过的风撕破我的忧伤,生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
曾经的失败,是内心那割不尽的苇草。激情进发的大火将它燃成友烬,可是火熄了,它重又萌发。于是,我在失败的脚下躬行,精心地埋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月光的忧伤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它的内心,有热烈的阳光在流淌。等那种子开出一朵朵娇羞的鲜花,那些杂草也必会羞愧地灭亡。
曾经的失败,亦是抹不去的一缕忧伤的月光。可是淌在胸怀的阳光时时给我希望,让我的种子激荡着生命的力量。
我不再仰望月亮,抛开凄美的忧伤,敞开心房,让明媚的阳光洒进,让顽强的奋斗驱散失败的彷徨!
5.202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预测 篇五
广东高考录取分数线
一、本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非军检本科院校)
(一)本科各科类
普通类(历史):总分44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32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47分,体育术科19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325分,美术术科200分。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文化科总分325分,音乐术科185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260分,舞蹈术科178分。
广播电视编导类:文化科总分405分,广播电视编导术科193分。
书法类:文化科总分325分,书法术科205分。
艺术类校考:文化科总分260分。
(二)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含强基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
普通类(历史):总分54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三)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51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09分。
(四)高水平运动队
普通类(历史):总分492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80分。
二、专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专科院校)
普通类(历史):总分16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16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210分,体育术科18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195分,美术术科150分。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文化科总分190分,音乐术科15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170分,舞蹈术科150分。
广播电视编导类:文化科总分310分,广播电视编导术科150分。
书法类:文化科总分195分,书法术科150分。
艺术类校考:文化科总分160分。
三、军队本科院校
(一)军队提前本科批次院校(含空军招飞、武警工程学院、武警警官学院、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武警海警学院)
普通类(历史):总分54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二)军队本科批次院校
陆军工程大学(人防系统定向)
普通类(物理):总分480分。
四、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普通类(历史):总分54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五、本科院校订单定向培养农村教师人才(教师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472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60分。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普通类(历史)总分528分;普通类(物理)总分519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47分,体育术科19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325分,美术术科20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325分,音乐术科185分。
六、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卫生专项计划)
(一)本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52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60分。
其中,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普通类(物理)总分519分。
(二)专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42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12分。
七、本科院校少数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少数民族班)
普通类(历史):总分408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392分。
八、预科班
本科院校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
普通类(历史):总分368分。
6.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六
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诸如此类之事,何可胜道也哉!
君可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人间的浮沉、国家的兴亡后,创作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诗将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妙哉!妙哉!
君可见,一代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创作出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名句,以直白重复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接抒发愁之初。再看,“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化作有重量的事物,别出心裁。她在生活的苦难中,将诗词之花扎根下去。待他日回首,春满园。善哉!善哉!
君可见,爱民诗人杜甫在经历宦海浮沉后,创作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这是何等的爱民思想。杜甫之苦,何可胜道也哉!
可如果他们没有经历人生的苦难,又会如何?
南唐多了一份安宁,却少了诗歌的花朵。李煜夜里不再愁苦,或许会寻欢作乐,那么他还会是诗人吗?
杜甫若仕途顺达,在他当上_后,还会这般忧国忧民吗?
正如,罗曼·罗兰曾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_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便是如此。
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他并没有一振不起,而是更加超脱、更加向上。
大雨滂沱时,他一人仰天长啸,对着老天爷喊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对苦难的态度,可赞!
苍颜白发时,苏轼仍意气风发,自信地说道:“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这是他对无情岁月的态度,可敬!
7.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七
一、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综观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其试题设计特色鲜明,具体特点如下。
1. 围绕核心概念,考查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整张试卷知识覆盖面广,基础题与拓展题的比例分配合理,在知识要求上与考纲和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没有偏题和怪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第I卷第5小题考查四种常见分离方法与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本题侧重考查分离方法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内涵理解透彻。对学生而言,对试题中涉及的升华、萃取和重结晶三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存在困难,但“纸上层析”内容只在高三拓展教材中出现,部分学生由于片面理解“纸上层析”只与扩散速率有关,从而忽略其与溶解度有关这一本质,因此导致该题得分率较低。此外,多项选择题和压轴题与往年相比,都避免了烦琐复杂的计算,侧重考查具体的反应过程、过量问题和守恒思想,突出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与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可见,强调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是高考化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呈现创新题型,考查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综合题的题型推陈出新,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直接考核,而是设置情景代入分析,提供数据力求科学,俨然形成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第Ⅱ卷的第25小题要求学生结合“合成氨工艺中铜洗”的反应信息,简述吸收一氧化碳以及铜液再生的操作步骤。此题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它把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和周期律等规律加以整合,不仅说明迁移重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实际上,类似问题在教材中也屡有出现,如合成氨工业中氨液化分离器的装置和原理等。但平时按“老套路”复习的考生却被耳目一新的铜洗工艺所困,未能发现该试题考查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意图。结合对该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题题型的创新着眼于考查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思考,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考虑凸显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3. 依托开放型试题,考查学科思维能力
今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开放型题明显增多,旨在考查学生多元思维,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对学科思维的理解与应用。例如,第24题中氨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第29题如何利用石油化工废气中的H2S回收单质硫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氯气中是否含有空气”,该题不仅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更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动手实验技能。学生对此类试题的完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其失分原因有很多,诸如考虑问题不周全,文字表达不严密等。此外,该类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学生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简答题和实验探究题变得越来越开放和灵活是未来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学科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简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多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基于新高考改革方案和高考试卷分析的教学启示
上海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多种解读在教师中引起不同反响。笔者结合对201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谈谈应对化学不同分类考试的教学策略,供各位参考。
1. 研读课程标准和考纲,加强学科基础教学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依据,考纲是考试的依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两者不仅要了解,而且要研读,这样才能明确不同类型考试的内容指向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往往依据课程标准但超脱课本,但一般不会超过考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标准和考纲将会按照《方案》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所以,对每一位化学教师来说,这将都是新的事物,都要认真地从头研读。研读方法有很多,如关注改革新动向,参加课程标准或考纲的解读研讨会,主动查阅试题评价意见,掌握命题最新动态等。同样,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把握课程标准与考纲中的核心内容。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重点掌握,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知识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亮点之一就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正因为学生选择空间增大,化学教师首先要牢牢把握化学的“基础和能力”,有序推进基础型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进而系统思考提供能够适应学生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选择性化学课程。此外,在进行化学总复习时,先要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全面过关。
2. 关注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化学试题可以选择多种视角考查化学实验,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即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教师也不能忽视为学生提供走进实验室亲手体验的机会。特别是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查阅文献资料,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设计实验,真实演练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和体验实验过程,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深刻体验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在《方案》中,化学学科考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等级考的分值从原来的150分降低到70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增加化学课堂的魅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化学予以关注?这都将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考验。毋庸置疑,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研究,必将成为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抓手。除此之外,由于等级考成绩只描述了一个学生在同类考生中的相对位置,高校招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选拔,而面试、动手实验等方式将会是各高校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遴选学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必将更为凸显,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阶段都应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3. 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树立学科核心价值观
今年试题的亮点还体现在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充分结合,没有纯粹说理,没有把知识游离在具体应用之外,而是将知识与具体情境有机融合,侧重考查绿色化学思想的活学活用,如要求学生设计流程的简单操作、绿色环保等,帮助学生树立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在高三阶段复习过程中要精心选编生活中相关的化学试题和练习,将核心内容融入生产生活实际,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和探索,使得知识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得来。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关心自然、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健康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8.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八
一考生
“自由是什么?”我试着去找寻可能的答案,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处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这种渴望异常强烈。可是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我们便可能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泾渭分明。但绝对的自由于我们而言,如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一度等同于炼金或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等同于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若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束缚下的多元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引起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进而废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与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驰骋。
[点评]本文作者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题目的要害。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意味。在行文中,该考生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实例,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于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起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就体现在词语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之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适当”二词,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平衡”二词,都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具思辨的张力。
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一考生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简短的一句话,揭示出了生活中的现实困境:每个人主观上都在追求自由,然而客观上我们又必然遭遇不自由。那么,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困境呢?我想起了一位法学家曾说过的一句话:“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作为群体生活中的一员,必然要受到各种限制,遵守一定的规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规矩、人伦道德,正如材料中的“沙漠”一样。我们可以在其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以越过这些限制,这无疑又是不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规则之内,似乎我们失掉了自由,但进一步想,这些框架、规则不也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吗?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杀人、放火,我们没有剥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权利和自由;同样地,我们自己也拥有生存的自由,拥有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权利。
同时,这种框架、规则却能让人的行为趋正、品德完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区分好界限,那你就会做一个于己于人都有益处的人。为人正派、乐善好施、拾金不昧,必定受人敬重;为人自高自大、痞气十足、冷漠自私,当然遭人鄙弃。所以,“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是很切合实际的。假如我们丝毫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遵守基本的人伦规范,毫无顾忌地去触犯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等待我们的当然便是失去更多的自由。而法律、道德的“条条框框”在限制每个人的同时,不是让更多人的自由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吗?否则,强者肆意挥霍自由,弱者又有何自由可谈?
回眸历史,可堪回首!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帝王可以凭一时之喜怒,毫无理由地当众廷杖、侮辱一个人,甚至剥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生命。还有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侵略者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乱麻,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成为了屠刀下的冤魂。而正是因为缺乏“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缺乏对君王权力和侵略者行为的制约,才让他人的自由被无情地剥夺了。如此看来,这些限制难道可以因满足暴君与刽子手的所谓自由而消失吗?
因此,限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点评]该考生由分析题目材料入手,很自然地引用了法学家的名言“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以此为文章中心论点,既简明扼要,又自然地点题,给阅卷老师留下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这在考试作文中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作者很有思辨意识,一方面论述必须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限制,因而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又阐明“这些框架、规则”“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此外,正是因为有了制约,才让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大的完善人格的自由。倒数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对少数人的限制才是更多人的福音,封建社会的暴君与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事例给人以警醒的力量,使论证趋于深入,也更令人信服。综观全文,审题精准,思路清晰,逐层递进,行文流畅,将相关道理阐释得头头是道。endprint
自由与约束
一考生
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游戏有规则,社会生活有秩序,伴随自由的一定是“约束”。试想一下,上有宪法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环,下有林林总总的规章、条例、制度;内有道德理性的监护,外有社会规范与群体利益的制约,怎么可能人人都随心所欲呢?也正是这些“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
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自由是让人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迈开腿走路,放开手干事业,敢于闯新路子;而约束则告诫人们,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必须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也就是说,不论职务高低,不论穷人富人,大家都只能在某些约束下享受自由,谁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那些按照人类与社会发展规律迈步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英国散文家、文艺批评家罗斯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一段极为深刻的话:“上自天使的职责,下至昆虫的劳作,从星体的均衡到灰尘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都归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位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反,如果各部位都自行其是,则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以篮球比赛为例,首先是场地的限制,运动员不得越过四周的白线;其次还有不许两次运球,不许带球走步,不许回中线,不许带球撞人,进攻一方不许篮下三秒,防守不许堵截、撞人、打手等等,限制与约束多多。可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却能在诸多约束的范围之内,如鱼得水,获得篮球场上最大的自由。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权力愈大自由度愈高,以权势扩张个人的自由,甚至剥夺他人的自由,把权力与自由划为等号,实际上是仗势欺人。这种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人以牺牲他人的自由获取自己的自由。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小区里的绿地本来是全体居民所有,有的人却圈围一块独家种花种菜;还有的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独霸公园长椅呼呼大睡,不遵守交通规则,排队加塞,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一而足。这些人总是任自己的性子说话做事,并美其名曰:“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任性也能叫自由吗?如果叫“自由”,那也是非理性的自由,损害了公共道德的自由。那种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日本现代思想家池田大作有针对性地指出:“不尽责任(义务)的自由,只能产生无秩序的混乱;不重视伦理的个人主张,只能是对人性的蔑视。”
[点评]这篇优秀的议论文,写法上具有如下优点:(1)认识深刻,思路开阔。在作者看来,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恰恰是种种“‘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这样的理解透彻而辩证。开门见山亮出“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一中心论点后,该考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多个层面有力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先由正面作出论证,谈“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议“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评说“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各层之间,绝无交叉、重叠之处;再从反面予以提醒,一是“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二是“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2)事例典型,引证丰富。文中既有“点”的实例(“以篮球比赛为例”),又有“面”上情况的概述(“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点面结合,富于说服力;引证法的运用同样出彩,罗斯金之言与池田大作之语,本身内涵极为丰富,表达又极具韵味,作者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为全篇增色不少。
传统文化的末世新生
一考生
浮躁的年代里,它像末世荒城的一只鹰,停栖的地方再不如旧。于是如约出现了一群勇士,但他们不免沦为苦行僧。
这只鹰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她虽被誉为中华之瑰宝,如今却渐渐衰老,被置于一望无际的沙漠。的确,它处于最美好的时代,却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面对这民族的根,有人弃之如敝屣,有人漠然视之,有人徘徊不前,剩下的对之欣喜又悲戚。只是在这样的人口基数下,后者少之又少,他们在一条孤寂而悲凉的“守魂”路上踯躅着,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理想家”。
走在这条路上的,自然也不乏实干家。我们曾听过钱理群教授振聋发聩地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学等传统文化,这样一些“上了年纪”的东西,到如今该是我们最为敬重的。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或是源于新鲜文化的入侵,“理想家”与“实干家”在传扬中华文化的路上历经坎坷与磨难,最终也没能达成目标。
事实上,“守旧派”的方法确有其劣处,持一些旧理论,在新时代自然迈不开步伐,即便他们深谙我们必须穿过这片沙漠。“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三毛的话我是极为赞同的。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确实会受到重创,个中缘由我们都知道。传承于我们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没有理由将它抛到脑后,因为传承是一种义务,只是如今大多数人都不再重视这种义务。的确,在此我们受到了种种约束,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
穿过这片沙漠,看似艰难困苦的问题在庞大的人口面前微乎其微,于是,这看似文化的末世却可能是它的新生。如今大多数人所做的,更多的是无奈之举,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来保护汉语言文字,申请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要少过洋节日……这样的政策或是呼吁一出现,往往是骂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让文化陷入更深的沙漠腹地。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似乎于今世,再有一百个鲁迅从文也难以促就全民爱文化的局势,更多的唤醒成了形式主义。抛却文化的是我们,也必须由我们自己将之捡拾回来。endprint
我们有很多途径穿越沙漠,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这不是文化在求生,而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之义务。新文化或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该是冲击或取而代之,更应该是融合交汇,那样才会带来中华文化的新生。
该有的觉悟必须有,而如何穿越沙漠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我们不自由地自由着,而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
[点评]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夺人眼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可谓有深度的论题;“末世新生”,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真实困境。考生开篇设喻,形象地引出论题;全文紧扣“传统文化的沙漠”这一物象,不断挖掘,反复引申,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作文考题的核心内涵。“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作者在不断转折中推进议论,体现出不俗的思维品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针对传统文化的新生开出了两剂药方,一是“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二是“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其思考的高度与表述的精准,明显高出一般考生一筹。
不可或缺的方格
一考生
人心驰骋的疆域可以有多宽广?可以说是无限,而这无限却也应囿于方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格”。人可以自由,可终究有一个局限的道德方格,只要脚出了界,人便失去了“格”;一旦做了出格的事,人便丧失了基本的人格。
道德的约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方格——就像在面对沙漠时,我们虽可以自由地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却必须穿越那片沙漠;而这“必须穿越”,就是人生的方格。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确实,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自在人心,它客观存在,它难以名状,它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君王都是人们咒骂的无道昏君,比如商纣王,比如隋炀帝。而人们自己所追求、崇尚的境界也多是“得道成仙”,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幻想。可见,道德在人们口中的地位从未动摇,但是人心,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判定的,世人对他人的评判,或许总有那么一部分与自己的本意有违。悲哉!怪哉!如今,人的道德观念在日益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却不升反降。
我们谴责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我们指责在“非诚”中公开拜金的马诺,我们……我们总是在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可我觉得,那是社会在质问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正在走向集体的隐性出格。我们站在方格的边缘,脚还在界内,却将身子倾斜着探了出去。总是揣摩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社会的反应,却不思考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是的,我们都认识到沙漠必须穿越,都了解方格的不可或缺性,可是,我们也都习惯了将它放在脚边,用脚趾指指点点。
现在,是时候把自己的责任挑起来了,是时候把自己倾斜的身子立正了。人之“格”,那不应只是地上的圈套,那应当是无形的一堵幕墙。训练有素的骏马,它懂得驰骋之道,可脱了缰绳放纵了心,肆意狂奔的结果只能是坠崖的粉身碎骨。对于马来说,脱缰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人的危险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的沉沦。人“格”,这“格”不该仅仅说说而已,而应成为人们所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试想,站在方格的边界,你以为那是在探索“格”的最大限度吗?不,那已经出格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出格了。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人都在“格”中生活,那么人性不是要泯灭了吗?不要紧,“格”本来就是方的,“格”内的舞蹈是圆润中的棱角。守住人格,并非禁锢自己,而是让自己在正确的地方更撒得开手脚。
“人格”是个奇妙的东西。你愈站在边缘想要冲破它,你的手脚越常碰壁;你愈站在方格的中心坚守人格,你的舞蹈愈是潇洒而舒展。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针砭时弊,有的放矢。作者明确指出现实中存在着隐性的“道德出格”,即人们习惯性地站在道德的边缘,手持道德标杆,指指点点,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白居易曾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现实,代表了你的眼光与胸襟,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当然希望能够选出紧贴时代脉搏发表见解、具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优秀学子。文中将富于隐含意义的人生必须穿越的“沙漠”与人们必须拥有的人生之“格”相对应,角度具体而新颖,并且合情合理。作者选点切入的意识,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给野马套上缰绳
一考生
两百多年前,美国人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毫无顾忌地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壮言,展现了一种政治的诉求和人生的希冀——我们需要自由。
以后的每一天,人们时不时地将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用来抵抗一切的“枷锁”和“镣铐”,去昭示一种存在的姿态。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像风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和蓝天相融,无拘无束、没有一丝牵挂。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有传统文化的约束,我们有惯性的集体思维方式,我们有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故事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为此有人说,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锅粥,在每个日子里不停地沸腾,将每个人搅来又拌去。可我更想说,我们必须在这锅粥里沸腾。我也想决绝地逃离,我也想我的世界我做主。但是,当我在心中歇斯底里地喊出“要自由”这个口号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似乎在说:“人生而自由,但枷锁无处不在。”
可以说,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间万物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我们需要在不自由的夹缝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体无法彻底地自由,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
很喜欢《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六十岁,一辈子未获升迁,既无较多的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情感疏离。有一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友的来信。在亲自寄送回信时,他不由得思考着现实的种种,并越走越远,一直从英国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正如作品中所说:“他明白了,在这段旅行中,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一个在精神上禁锢已久的人,跳出了自己原本乏味的生活圈,走出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旅途。我们似乎可以把这种旅行称为一种灵魂的释放。生活让这个老人太过压抑,他用一次“出走”告诉大家,灵魂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自由地飞翔起来。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endprint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是挣脱某种束缚、争取一定的自由的过程。只是,别忘了,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
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点评]本文开篇引述“不自由,毋宁死”的名言,凸显自由的美好;接着笔锋一转,用精彩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自由总是要受到限制的,现实社会中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一层,又辩证地提出“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下文就此作出阐发,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升华文章的主旨。结尾点题,再次用比喻的方式说理,紧扣材料内涵,富于形象性地指出,“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而“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文章论证手法丰富多样,剖析事理从容不迫,是一篇有理有据、启迪人心的议论文佳作。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一考生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方独有的天空。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有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地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使《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还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跌入低谷。他无数次坐着轮椅来到地坛,似乎要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某种启示,追问生命的意义,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生路漫漫,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需迷茫、徘徊,甚或消沉,因为命运执掌自己手中,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开辟自己独有的天空。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典型的议论文。作者紧扣“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的观点,选用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层次非常清楚。文章语言成熟老到,自然流畅而又耐人寻味。如“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等剖析事例的文句,均能切中要害、言之成理。
【预测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推荐阅读:
上海预测范文07-19
202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终极绝密预测07-13
2022作文预测07-07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09-19
2024年烟台成人高考评卷与录取政策预测06-19
高考作文预测:留下余地07-23
高考英语作文话题预测08-16
高考作文预测家风家训09-08
海南高考英语作文预测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