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2024-12-20

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精选8篇)

1.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一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通过常见的事例或者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和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2)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维教学目标

8.1力

(1) 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弹簧测力计,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2) 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力作用的相互性,对使用弹簧测力计中的零刻度的校正、拉力的方向、1N力的大小、量程的限制等有直观的体验。

(3) 通过对力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概括”的科学方法,知道物理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抽象出来的。

(4)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间配合、协作的精神。

8.2重力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检查平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知道重力有大小,知道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不同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不同,会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位置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5)通过重垂线的应用和测量重力的活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和重力的大小有具体的体验,并可以从活动中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6)通过对地面物体和月亮同样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介绍,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面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的一致性,自然界的和谐性,破除对天体运动的神秘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和建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初步观点。

8.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 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增大和减少摩擦的一些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基本要素的认识。

(4) 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并从探究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8.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知道什么叫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正确找出支点和力臂。

(2) 知道什么叫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4) 从各种形式的不同杠杆及其应用中,认识到物理模型的意义,体会到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8.5探究滑轮的作用

(1) 知道油轮分为两类,能根据滑轮转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滑轮。

(2) 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好处,能根据杠杆原理对滑轮的工作进行理论分析,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 知道滑轮组,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4) 通过对滑轮工作的理论分析,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5) 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的精神。

2.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篇二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物理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m/s=3.6 km/h

3.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三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xx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说课稿】相关文章:

1.《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2.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4.《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6.《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7.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8.物理《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4.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四

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授课教师 王金笑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辅导

教育理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沟通理念: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学习理念:相互学习共享知识

工作理念:快乐工作 有效执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密切相关。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于桌面而言)

增强学生学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问题

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

(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 “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图一

图二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2)交流、讨论

结论: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

(3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图三

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直线运动、路程,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4)学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根据此图像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经历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2究的重要作用。

(3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

讨论得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课件和学生实验的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进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运动种类。而则是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录像以及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数值,对速度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会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通过类比、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图像来分析某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具体的方法是:用视频展示两个不同的运动情景(地铁列车进站和自动扶梯),提出两个引导性的问题(提示问题:1.运动的路径;2.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再由对玻璃管中乒乓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和课件的观察以及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轨迹的实验,认识到乒乓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理解为分母为“1

简单回顾基础上,按照活动卡上活动2通过对学生所绘制的、然后将此图像与前述函数图像进行比较,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类

的分析归纳,并利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感受物理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数学方

第一课时

1.2.什么相同点和

3.运动和匀速直线

(一)引入 播放录像:自动扶梯和地铁进站。提出问题:这两个运动(提示从运动路径及运动快慢角度观察)有不同点?

(二)新课 讨论,交流。相同点:运动的路径都是直线。不同点:运动的快慢不同。引出直线

4.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演示实验

观察乒乓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初步认识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

(2)课件演示

拍摄频闪照片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重要方法,以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

(3)学生实验

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结论: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5.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1)问题

(2)讨论交流

乎没有,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

(三)知识应用

6.1.(二)新课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动时间越短的,(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

(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3.速度概念的形成(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函数图像

展示若干函数的图像,说出其名称。

(二)新课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1)作图

活动卡p46,以时间为横坐标,路程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将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将该图像与前面展示的图像相比较,发现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相同。

(2)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将s=vt与y=kx相比较,路程相当于应变量y,时间相当于自变量x,速度相当于斜率k,路程是结果,而速度与时间都是影响运动路程的原因,在表述它们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定。

(三)知识应用

(1)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的解读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1)提出问题:

(2)制定方案:

(3)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物体的运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引通过交流、讨论,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

1(1

(2

(3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5)会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6)会用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3)通过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通过对摩擦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

法。二力平衡条件等小实验,加深

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方法是:通过diss—t和f—t图像,组织学通过实例讨论,即明确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作

dis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3课时。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各种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对各种运动进行分类,引入物体的平衡状态。

2.问题

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③若物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可能满足哪些条件?

步骤。

.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1)学生实验1 学习活动卡p55学生实验(物体静止)建议:①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研究对象,阅读实验

②可增加一个实验,把两块用细线相连的木板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使研

究对象静止后,剪断相连的细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交流归纳

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结论。

说明:在表述中要强调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1)dis演示实验

学习活动卡p58(2)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三)应用

5.应用

②课本p791—3

(一)引入

(二)新课

2.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方案1:支撑法

教师点拨:(如图)薄板能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是由于薄板受到的重力与桌面的支持力平衡,如果桌子面积变小,薄板能否保持静止?桌面变成一点时,薄板能否保持静止?

方案2:悬挂法

讨论

.摩擦现象(1)问题 上述三个摩擦现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2)交流(各小组交流观点,教师定义三类摩擦。(3)阅读理解

p78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4.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学生实验4 学习活动卡p61活动(2)交流归纳

①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确定摩擦力的大小。②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5.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 ①小实验

a

b

②问题

(2)讨论、交流实验方案(3)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5

学习活动卡p61(4(三)应用

高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

平衡等知识为基础,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验探究,力。

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

(1有关。(2 2(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里略斜面演示实验、ppt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过学生实验—木块从斜面上滑下,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点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利用ppt精心讲授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惯性;运动物体、然后系。

(一)1.片段,提出问题“发现冰山、‘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不能马上停止前进?”引出课题“惯性”。

2.同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乘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的感觉;百米赛跑到终点后要继续向前冲等。完成活动卡p62画情景。

(二)新课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1)问题

轮船有惯性、汽车有惯性、人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吗?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2)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气体也有惯性:手拿装满水的杯子突然向前;手拿装满水的杯子向前突然停止;用吸管吹肥皂泡、用可乐瓶吹烛焰等。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也有惯性:小车上放木块、小车突然运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纸飞蛋落(该实验也可教师演示)。

(3)大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各实验分别表明了什么。

(2)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解释教科书上图3-6-4相扑图片和活动卡上p64的漫画图片。

(3)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行驶中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倒向车行驶的方向;要想击中地上的目标,飞机飞到离目标上空一段距离提前投弹;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

4)归纳解释顺序:①研究对象和相关物体原来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仍将怎样?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运动状态的改变

(1)问题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为什么会改变运动状态?你能否使运

为什么?分析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3)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如果表面更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速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5)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分析: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大,运动距离最短;玻璃表面最光

滑,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小,运动距离最长。即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结论:如果水平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3)演示实验2

5.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五

一、运动与静止》

1、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竹排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的,“青山两岸走” 是以_ 为参照物的。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 为参照物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 为参照物的。

3、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 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以 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 为参照物。

4、“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是以

5、毛泽东诗词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 为参照物。

6、月亮在云朵中穿行。7、乌云遮住了太阳。

8、小明乘车回家,小明看到窗外的树木、房屋在往后退,9、乘电梯上楼,透过电梯房的玻璃看到楼房在向下降,这是以

10、小明同学乘坐在运动的翻滚车中时,感觉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取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_____。

11、在一个无风的上午,体育课上老师组织百米竞赛,他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

12、甲乙两辆汽车同向、同速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是_______ 的;如果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_______ _是_______ _的。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发现座舱里有一只“昆虫”在蠕动,他顺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不禁出了身冷汗,力呢?

14、坐在甲列车内的旅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列车正在向 行驶。

旅客从车窗看乙列车,却觉得乙列车好像停在那里一样,参照物的,乙列车正在向 行驶,并且乙车行驶速度跟甲车相比迎面又驶来一丙列车,旅客感觉丙列车飞驰而过,为什么?

15、甲乙两辆汽车都向东行驶,且乙车行驶速度比甲车快,如果以甲车为参照物,是向_______ 运动的;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

1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匀速向南,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

为参照物。,其中“坐地日行八万里” 这是以 为参照物。为参照物。这时他选张军同学跑步时感到风迎面扑来,___的,乙车的;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试说子弹为什么变得毫无杀伤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他是以________ ___________。

乙车_______运动的。

试分析这三辆车相对于

是甲为

地面的运动状况。

17、刮着南风,甲乙丙三人骑车都由南向北行驶。甲说:“我感觉不到一点风。” 乙说:“我是顺风行驶。” 丙说:“我是逆风行驶。” 为什么三个人感觉不一样?

18、观察烟和小旗的方向判断:

6.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六

第四节 力

榕江二中:王 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视频和图片引入课题,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拉弹簧。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的视频,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用心

爱心

专心(2)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②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挤压气球,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4)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5)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6)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用心

爱心

专心 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两个分别放有磁体的小车,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一个车运动另一个车也运动,说明两个车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2)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3)学生实验:学生穿旱冰鞋推墙(学生运动起来)

(4)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反馈,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八、随堂练习

九、布置作业(p

用心

爱心

专心

43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3、4题)

达标训练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0、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用心

爱心

7.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七

一、选择题

1.在图7-36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2.下列情况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书对桌面的压力和它受到的重力.B.静止在桌面上的墨水瓶受的支持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C.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运动员与伞的总重力和空气阻力.D.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的牵引力和它受到的重力.3.假如地球失去引力,下列设想不正确的是()

A.物体将没有质量.B.人跳起后,将不再落回地面.C.即使杯口向下,杯中水也不会自动流出.D.各种球类活动将无法进行.4.如图7-37所示,跳伞运动员在匀速下降的过程中,关于运动员的受力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B.C.D.5.A.B.C.D.运动员受到向下的力略大于他受到向上的力.运动员受到向下的力略小于他受到向上的力.运动员受到向下的力等于他受到向上的力.运动员受到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下.下列各种情况中,有害的摩擦是()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雪橇滑行时,雪橇与雪地间的摩擦.机器的机件在运转中的摩擦.自行车刹车时,闸皮与瓦圈间的摩擦

.6.如图7-38所示,弹簧测力计及细绳重力不计,砝码重G=50N,静止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所受的合力分别为()

A.50N,50N.B.0N,0N.C.50N,0N.D.0N,50N.二、填空题

7.球落到地面后会向上跳起,这是因为篮球和地面撞击时,___________对_______有力的作用.8.图7-39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_;图乙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距离移动一块石碑时,人们常在石碑下垫上滚木,这是采用_________的方法来实现达

到_____摩擦的目的.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车匀速行驶时,小车内车顶悬吊的小球,如图7-40甲所示.若突然发现车中的小球如

图7-40乙所示向运动方向摆去,则表明小车正在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F1=60N,F2=80N,当__________时合力最大,合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N;当__________时合力最小,合力的大小是

_________________N.三、作图题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某运动员踢的足球质量约为0.5kg,根据图7-41中所给出的标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

足球所受的重力.(2)如图7-42所示,重为1200N的木箱静止在斜面上,在图中画出木箱受斜面摩擦力的示

意图.(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为3.4N.请在图7-43中标出指针的位置

.四、设计、问答题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同学做了如图7-44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应使木块在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下做____________运动,因为这样可用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2)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3)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4)上述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5)上述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常常是人被撞伤,而汽车却安然无恙.所以在发生事故时,只是汽车对

人有力的作用,而人对汽车没有力的作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图7-45是一个演示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装置,其中有小砝码、小木片、固定在底座上的支

柱和弹性钢片.请你说出:在演示物体具有惯性的整个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的两个物理现

象及其对应的物理知识(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1)物理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论述题

16.有一台电子秤的最大称量是25kg,用这台电子秤能否称出重力为200N的物体的质量?

17.如图7-46所示,用30N的力沿水平方向把重20N的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处于静止状

8.物理八年级下力和运动 篇八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机械运动现象,知道机械运动。

(2)能判断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参照物,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身边物体的位置变化,体验和认识机械运动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观察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运行情况,感受、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感受宇宙中的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来了解物质运动的普遍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认识,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中理性思考的兴趣。(2)通过观看科教片《宇宙》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领略宇宙中物质运动的美妙与和谐,产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及其普遍性。(2)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难点:

(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在描述物体运动时,正确判断参照物和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电脑及电子投影设备等。

四、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体会,分析启发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1:《自然界的运动》(视频中有山、水、云、树木,有草原、乡村、都市、海滨,有校园、街道、公路、机场,有动物、人、车辆、飞机等。有静止的、有运动的)。

【教师提问】

1).试概括,刚才播放的视频主题是什么?(学生:运动和静止)

2).在视频中你看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给出课题】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1、机械运动 【教师提问】

想一想,你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 【学生小议】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依据。【教师启发】

请观察一下站着的老师和走动的老师在地面上的位置情况有何不同?现在再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学生:是根据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的)

【学生体会】

1).再次播放视频片段1《自然界的运动》,体会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与物体位置是否改变的关系。

2).观察和体会放在书桌上的物理课本静止时和被推动时,位置的改变情况。【教师指出】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也简称运动。(板书)

【考一考】

你见到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学生:„„)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师引导】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简单吗?(学生:„„)

播放flash动画:《女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女孩坐在火车上,车窗外的物体在向后 移动)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2:《片段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两辆靠近的小轿车相向运动、电影特辑——背景运动造出的气球上升的特效、跑步机上的运动、跳伞运动)(无声播放)。

【教师提问】

1).看了上面播放的视频,对于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

2).设想一下,如果只有一个物体,你能判断它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吗?为什么?(学生:„„)

【学生小议】

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做什么?

2).你观察到的物体怎样运动或静止是绝对的吗?为什么? 【教师指出】

(1)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时,要事先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板书)(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对其运动情况的判断和描述是不尽相同的。(板书)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

【播放视频】

1).flash动画:《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两架速度不同的飞机在空中》 2).视频片段3:《片段3:参照物》(再次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做做想想】

把自己的笔袋放在物理课本上,拉动物理课本,观察并判断:

(1)以地面为参照物,课桌、物理课本、笔袋、笔袋里的物品是否运动?(2)以物理课本为参照物,地面、课桌、笔袋、笔袋里的物品是否运动? 【考一考】

1).播放片段4:《片段4:联合收割机》。然后提问:分别以收割机、汽车、人为参照物,判断别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2).举个其他的例子说明一下物理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是普遍的 【播放视频】

视频片段5:《片段5:宇宙》(截选几段播放,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和运动的 其他形式)

【展示图片】

1).珠穆朗玛峰的抬升。2).地壳板块的运动。【教师指出】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的世界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运动。(板书)

(三)回顾收获、巩固所学 1.小结:

回顾一下这堂课的过程,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2.作业:

1).复习本节,完成物理课本1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2).预习下一节“运动的快慢”。

七、板书设计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也简称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时,要事先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对其运动情况的判断和描述是不尽相同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普遍的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的世界一直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运动。

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本节教学主要涉及的是《课标(修订稿)》中,科学内容一级主题“2.运动和相互作用”里的二级主题“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课标》中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标准是:“2.1.1 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 动的相对性。”和“2.1.3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规定的相关内容标准,本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特别的设计。

1、使用了4个视频片段和2个flash动画。主要是用丰富的、真实的、生动的机械运动现象或实例,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积极地观察和思考。

2、就地取材,做了2个演示实验和2个学生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同时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提出了9个引导和启发性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不但形成了必要的物理认知,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促进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他们理性思维的习惯。

4、紧紧抓住“位置及位置的改变”这一关键性线条,由浅入深、由狭及广地开展教学,逐次递进,完成“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和“机械运动是普遍的”三个主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一节,教学内容虽少,但它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教学的入门和基础。这一节的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三分之一”教学的成败。为此,不能不精心设计,用心落实。

这一节中,最困难的地方是让学生区别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相对性。要突破这个难点,就会让教学超标,最好是模糊处理,不要明确提出。

上一篇:中秋好词下一篇:党校学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