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12-03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一

《诫子书》教学设计

学 科:语文 课 题:《诫子书》 上课时间:2017年4月28日 上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白雪丽 授课班级:初一·六班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篇目,谨遵现代教育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为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要扮演好课堂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2016年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探究、总结与概括、交流与分享来感悟人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文本简析: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是一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既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有限,不能设置难度太大的探究内容,问题设计应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既让他们收获知识,也让他们收获人生。

【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训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殷殷期盼,感受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本文是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必然是重点,本文内容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所对感悟与体会这种情感既是重点亦是难点。【教学难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高尚的的人格,感受传统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重在培养学生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探究法

体会法

拓展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以感受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教育意义为主,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重在学生对主题的体会与课内外的拓展与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堂我们开始学习了《诫子书》,从体裁来说,这是一篇书信,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的《诫子书》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诫子书》,走近诸葛亮,体会他的智慧、品德与对后代殷殷期盼。

二、复习前课,回顾内容。你还记得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作者、字音、节奏、释义、翻译”方面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学生活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情。

1、你理解了吗?

说说诸葛亮想告诫他的儿子什么道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以用“应该”“不应该”来表述。

如:应该淡泊、节俭、宁静、专一等。

2、你感受到了吗?

(1)、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么。作为父亲,作为提出要求的人,诸葛亮自己做到了这些要求与训诫了吗?请同学们结合他的事迹说一说。

(2)、诸葛亮的《诫子书》历经1700多年的变迁,还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吗?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它的现实意义。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说说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结合现实,谈谈诸葛亮语言的现实意义。并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加深印象,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并结合”兰溪诸葛村”的实例,感受《诫子书》的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诸葛亮的事迹与社会现实,感受并四人一组交流诸葛亮对《诫子书》中训诫的践行与现实意义,并选出代表来阐述想法,并能有感情品读相关语句。

教师结合诸葛亮的经历与事迹强调:诸葛亮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他对儿子的“言传”与教诲,如勤俭、淡泊、专

一、学习、贡献等。言行一致的影响着他的后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四、拓展延伸,深入感受。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名人家训的资料,供学生拓展。并启发学生明白这些家训的意思。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训诫。

1、你听过吗?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关羽《诫子书》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书》)(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诲学说》)

(4)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司马光《训子孙文》)(5)训以宽厚恭谨,无令与浮薄相处。(陆游《万金家书》)

2、你家有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和训诫。学生活动: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家训”。

五、课堂总结,巩固积累。

请同学们从作者、朗读技巧、重点词语、启示、经典名句等方面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学生活动:概括课堂所得,积累名句,背诵经典。

诸葛亮的《诫子书》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诸葛后裔,也熏陶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在《诫子书》的引导下,我们也能成为君子,我们的国家也能成为浩浩的君子之国。【作业布置】链接考点,课后作业。

设计理念:通过与中考题型相链接,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关注学生对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个短句只标注一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解释下列的加点词语。

君子之行()

无以致远()

不能治性()

遂成枯落()

3、、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B之: 君子之行

学而时习之

C与:年与时驰

我寄愁心与明月

D去: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4、翻译下列语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读完本文,你能说说“君子”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彰显文章主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明确指导。

诫子书

有德→有才→贡献→君子

2.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篇二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中心思想

3.《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熟读成诵。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精确翻译句子。3.理解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感悟情感,升华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朗读音频 【教学步骤】

A.激趣导入

a.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a.解题,介绍背景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b.简介作者

诸葛亮(181—234),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号卧龙先生,谥号武乡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诫子书》。

c.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B.听读课文,感音悟调

a.学生听录音,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正音)b.学生听录音,注意词句停顿,感知语调。(正调)c.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C.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a.叫生读课文,感悟语感。b.齐声朗读课文,加强语感。D.品读赏析,理解内容

a.读句子,理解文言字词,翻译句子。(ppt)E.问题探究,升华思想 a.探究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b.课堂练习(ppt)

c.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F.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a.说出立志修身、勤学、惜时的名言警句。b.作业:

1.选读诸葛亮的故事,整理与他有关的名言俗语,感悟其思想。2.搜集有关“立志、勤学、惜时”的名言警句,下节课与其他同学共享。板书设计

诫子书

立志 学习惜时 静(正)←→躁(反)

4.《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诸葛亮家书内容,体会其教子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讨论明确】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设计意图】交代背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赢得更多品读课文积累词语的时间。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服务,简洁洗练,富有语文味。

二、读准家书

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帮诸葛亮准确读家书。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注意正音和并做节奏指导。

字音: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节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注意语气。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朗读指导,符合初一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学生个读,教师设计情境指导朗读,容易进入状态。且朗读训练有层次,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三、读懂家书

在古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家书的字里行间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期待八岁小儿将来成为谦谦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还告诉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就是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师明确:这就叫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

【投影展示】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学生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关于节俭,本文虽略讲,但写在开篇,可见节俭对做人的影响之大。因此,拓展了曾国藩家训,突出强调了节俭是君子要修炼的美德。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劝诫儿子,要永远保持学习力,才能不断增长才干。而学习的态度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师引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夫”和两个“也”也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你们怎么看?

活动:比较读,体会虚词“夫”和两个“也”字之妙。

【投影展示】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须静,才须学。【讨论明确】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引发议论:才与学、静的关系。

中间的“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果去掉,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结尾的“也”还有肯定的意味。以诸葛亮自身的成就足够证明,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见,语气词也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 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投影展示】 双重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改成肯定句读。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

【讨论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诸葛亮这样劝勉儿子,其实,他也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 关于淡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关于节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补充材料: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

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课中小结: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设计意图】采用聚焦法,围绕诸葛亮“智慧”展开讨论,问题集中,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讨论热烈,理解内容深刻。其实,智慧的背后还凝聚着父亲这一角色深沉的爱与期待。做适度的拓展,丰富了课堂,丰满了诸葛亮形象,让短文丰教。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从正面进行教导,还从反面进行劝诫。

【投影展示】

活动:1分钟快速背诵词语及解释。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这里用逗号吗?)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活动:反复朗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体会诸葛亮讲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叮咛中的严肃,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

【投影展示】

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

放纵对();懈怠对(); 轻薄对();浮躁对()。

【讨论明确】

诸葛亮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其实,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

课中小结: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设计意图】这两句理解比较困难。我设计快速背诵重点字词解释和反义词组合法(反义词不唯一,意近即可),既能高效积累,又让学生轻松明白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劝儿立志,行动还要早,要珍惜时光,方能成就学问,早日成才。

他说:时光匆匆,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像枯叶一样衰败零落,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所,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结合书注重点引导理解“驰”和“去”“接世”在语境中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朗读与比较中揣摩了诸葛亮家书,他对儿子用情至真至深。请大声朗读老师编的七言小诗,好好体会。【课堂小结】

诸葛家训情切切,智慧之语传千古。静以修身是核心,淡泊节俭品自高。学习谨记静为先,方可增长大才干。成学更须早立志,志存高远换新骨。时光意志如叶落,吾要珍惜年华过。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做人治学写文章,孔明自是好榜样。

【设计意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者的化身,我尝试着自编七言,从内容、形式、语言和情感上进行创新提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突出诸葛亮家书中传递出来的智慧和爱子之心,以诗解文,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灵动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2.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深切体会诸葛亮家书中蕴含的人生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诫子书》全文虽只有短短86字,但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背诵全文,回顾第一课时探讨的诸葛亮智慧,两课时衔接自然。同时,节省更多时间留给理解诸葛亮人生理念。

二、“静”字见活法与教法

1.自主找出带有“静”字或含有追求“宁静”之意的语句。

2.反复提及“静”字,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投影展示】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讨论小结: 静是治学之基,静是修身之本,静是明志之根,静躁对比鲜明。静是孔明活法,活法也是——

孔明教子之法。过渡: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投影展示】 活法一:写作

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主要著作有《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上先帝书》《答关羽书》《与孙权书》《将苑》《诫子书》等。一生功绩可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对联概括:

【投影展示】 活法二:报恩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影响着诸葛后人和今天的我们。

【设计意图】知文识人,知人识文。一个人的气质里,一定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一个人的文章自然是他气质的最佳体现。本环节以“静”为抓手,结合他的生平及贡献,提炼出“静”字本质:“静”就是他的活法。他的活法也成了他的教子之法,以身作则,劝诫效果更强。

三、“志”字见厚望与情怀

辩论:《诫子书》中首次指出“学习”“立志”与“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才。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1.亮观点,并举手表决;

2.小组合作找论据,辩论。

辩论小结:

比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要想成才,立志很重要。

【投影展示】 关于志向名言: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王守仁

生、死、穷、达不易其志。——苏轼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朱棣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诸葛亮《诫外甥书》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举手表决,积极辩论。老师的观点和诸葛亮的观点一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向是明灯。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诸葛亮还说过,志当存高远。他这一思想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而学习是关键,勤奋地学,保持宁静地心境专注地学,不好高骛远,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专,就一定能成就学问。

诸葛亮其实将为学与做人又紧密联系了起来:学习除了跟志向有关,还跟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因此,一个人要想成才,立志和学习都十分重要,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是成才的关键,缺一不可。齐读——

【投影展示】

正如曾国藩家训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向。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课中小结: 志向是明灯,志立则功就,志当存高远,生死不易志,志向是金丹,读书换骨相,金丹换骨——

殷殷父亲情。

【设计意图】理解重点语句内涵,以及志与学与成才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果光凭老师讲解,收效甚微。因此,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找论据,反复揣摩,就会达到理越辩越明,情越辩越深的效果。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

【投影展示】 隐居隆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山以后: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诸葛亮的志向,报答先帝效忠后主,忠肝义胆,一片赤诚。

课堂小结:是的,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今天,他的精神理所应当地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

四、朗读文字,结束课堂

【投影展示】 诸葛瞻: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

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还有无数个“诸葛瞻们”——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陆 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设计意图】结尾做了拓展,拓展内容既是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家书的总结,又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升华:不是一代忠烈,而是三代忠烈。诸葛精神,代代相传。以诵读史料和爱国诗词结尾,形象易感。且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余韵。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的精髓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其实就是将宏愿暗藏家书之中,是期待儿子和后人能修身养德,治学做人,珍惜时光为蜀汉政权继续效力,让天下太平。作业:

1.背默课文,积累重点语句翻译。

2.搜集诸葛亮故事,请你以诸葛瞻的口吻给父亲写一回信。

5.《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五

自身文本的理解不够。在上课之前,我对这篇课文有较高的期望。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能够真正明白一些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些看法。在学习的路上可以不要这样辛苦,少一些内心的负担,多一些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快乐。或者说,我希望他们能体会一种恬静的生活方式,能在这样的喧嚣的社会里活得真诚些、洒脱些。

而事实证明,我自己也不能将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正体会到,这样的我如何将如此美好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学生。空将侃侃而谈的话告诉学生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如同跟他们说教一样。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来说,无非又给了他们一次叛逆的机会。于他们而言,也许会觉得我矫揉造作,也许会觉得我讲的是一些空谈的道理,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所以,没有我自身体悟在里面的教学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对学生的认知认识不够。在《诫子书》第一课时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在翻译全文后,我顺势将本文的中心论证句、论证方法、以及成学成才的方法一起完成,在第二课时时,我就可以用全力将文本的理解讲好,不需要再花时间来将写作成文的方面的内容。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认知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在跟周老师聊过以后,周老师建议我这堂课让学生提出读不懂的句子然后全班一起理解。在学生读不懂的全文的时候,对于任何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都会畏畏缩缩的,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错的。此时的课堂将会是无效的课堂。在听取了周老师的建议后,第二班级上课时,我及时做出了调整,明显这一堂课是较为有效的,学生有真的学到,而我在整一堂可中也是较为轻松的。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和学生之间有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那种感觉实在太棒了!

6.《诫子书》《鸟》教案设计 篇六

1、自读课文,圈划生字词;

2、听读课文,标注字音及语气停顿;

3、提问范读,听范读字音、停顿是否有误;

4、随录音轻声跟读课文,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5、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文意疏通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互助解难。

3、班级内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重点关注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研读赏析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志、学、才。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无以···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名句积累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课外作业>

1、完成本课《伴你学》;

2、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3、《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一、教学时间:2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适当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2.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

四、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聊一聊:鸟是我们最熟悉的大自然的生灵之一,鸟在我们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很多鸟特别漂亮。尤其羽毛特别好看,各种花色的都有。(师: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说一下)金黄色,淡绿色,深灰色,黑色等等。(黑色是彝族的经典颜色,所以他们觉得黑色也很好看。)

生2:鸟可以吃虫,这样很多的庄稼和树木不至于被虫吃光。生3:鸟的叫声很好听,各式各样的。(让他模仿鸟的叫声,大多同学也参与,教室里立即“鸟声”喧沸)

生4:我们可以捉起来玩,尤其是捉鸟的时候,会给我们很多乐趣;(师:玩倒是可以,但不能折磨小鸟。要不然就成了可怜的小鸟啦!同学们嘻嘻哈哈……)

师:好的!看来鸟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还挺不错。有体会到捕鸟乐趣的,有喜欢用耳朵去倾听鸟儿叫声的,也有去仔细观看鸟儿长的怎么样的。似乎鸟儿带给我们的大都是快乐,但是有一个人,有一个作家叫梁实秋的,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里面诉说了一些他关于鸟的认识和感情,我们来看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的作品《鸟》,品读一下作者与鸟之间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见ppt)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要求:1.勾画出生字词。2.结合课文注释学习掌握。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喙(huì)——鸟兽的嘴。鸢(yuān)鹰——老鹰。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褴褛(lánlǚ)——形容衣服破烂。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3、勾画出体现作者喜好的语句(爱、酸楚、俊俏、喜悦、单纯、悲苦、哀、令人触目……)找出上面这些词语的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让学生谈谈体会。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犹如我们的彝族美女,“月亮女儿”。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又如:“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这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有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1.集体默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课文主要内容。2.分析理解: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问:“我爱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爱”字,表明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 结构上——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3.朗读第二部分: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个层次: 第一层(2)写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第二层(3—4)写令人喜悦的鸟。

第三层(5)写令人憎恶的鸟。第四层(6)写令人悲苦的鸟。

4.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后答:笼中鸟,即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5.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写“鸟”叫声和形体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6.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憎恶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7.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悲苦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8.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结尾的好处。9.归纳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10.板书设计:略。11.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鸟》之课后反思 12.教学后记:“鸟”的苦闷,我们可曾知晓?我们的困境可曾觉察?我们的生命是否依然值得尊重?我们的大凉山,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切,孩子们,我们不努力,谁替我们贫穷?(第1~14每题2分,15~38每题3分)1.__________,以观沧海。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3.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4.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

5.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7.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8.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10.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12.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14.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16.《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诫子书 篇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少年中国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诫子书》说课稿 篇八

《诫子书》说课稿1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为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正音释义。

4、组织学生倾听《诫子书》的配乐朗读并注意其节奏、语速和语调。

5、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

三、展示交流

1、诸葛亮创作《诫子书》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非志无以成学。学:名词,学业。

(2)非学无以广才。广:动词,扩展。

(3)非志无以成学。志:动词,立志。

(4)夫学须静也。学:动词,学习。

3、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1)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要宁静,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问题: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2、教师点拨:

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六学生小结:

组织学生以“通过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习感悟

七、检测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夫学须静也。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片的举手,断断续续地看过也行。相信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谈谈你的看法,交流对其中人物的印象。

2.师: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3.师介绍:《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请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由唐国强演绎的请葛亮就能感觉到:果真是气度不凡。请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出示课题1)

二、走进诸葛亮

1、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剪影(第2张幻灯片)找一生读

看完了诸葛亮的人物剪影,我想同学们一定也非常的钦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下面我们看看唐朝的“诗圣”杜甫在《蜀相》中是怎么才评价他的(第3张幻灯片),在大诗人陆游的心中,也只有诸葛亮才有于千钧一发之时,化解危机的锦囊妙计。(第4张幻灯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不尽对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诸葛亮先生的《空城计》(第5张幻灯片)

2、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人间传奇,他的一个个经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语,犹如苍穹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这样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对儿子的教育上。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正所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第6张幻灯片)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一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第7张幻灯片)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第8张幻灯片)

扫清了拦路虎,前进的动力就更足了,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集体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虽然只有86个字,但字字都是智慧,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和老师黑板上的提示,来疏通文意。(第9张幻灯片)。

2、由于我们初一的同学刚刚接触文言文,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翻译起来还是有难度,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老师就知道你们遇到难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译文。(出示第10、11幻灯片)了解了这封信文意之后,我们更加的体会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诫子书》,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读完之后小组讨论。(出示第12张)

【明确】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它是几千年前的话,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你怎么理解?(出示13张)

4、《诫子书》中的话,有很多人一直奉为座右铭,时时的警醒自己。我想同学们也很喜欢这里面的名言警句,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加以背诵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积累,与你们共勉。

《诫子书》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习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诫子书》说课稿6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1.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习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7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习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习诸葛亮的“智”,或学习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9.15、《诫子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过程。

3、通过品读课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品读赏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疏通文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阅读诗歌《蜀相》,猜猜他是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赤壁之战、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二、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夫(fú)

淡泊(bó)淫(yín)慢 遂(suì)庐(l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解释字词:

从注释中划出下列词语及其解释:

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

补充解释:

(1)子:品德高尚的人。⑵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3)以:用。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背诵以上解释。

五、翻译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要想有)才干就必须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华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凋落、衰残,成了枯枝落叶,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六、理解文意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生活节俭,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修身——静(正)躁(反)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A、要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要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要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也就是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修身,以志成学,以学广才,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所以造就人才,必须从“静”和“俭”的修养开始。

5、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说说你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课文后第二题)(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1)这句话的核心是“静”,因为屏除杂念和干扰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生活中,我们只有内心沉静,才会看淡名利,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内心恬淡,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平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告诉我们:守得住淡泊,耐得住宁静,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课文后第三题)

文中提到“志”的语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志与学的关系:

人首先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些志向、理想,才能保证自己会去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才能学业有成。

二、拓展延伸:为本文补充论据

1、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2、事实论据:(1)立志:

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新中国。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2)治学: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范仲淹苦学成才。

(3)宁静: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宁静的反面论据:

薛谭学讴(ōu,唱歌),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例证。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惜时: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10.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十

《诫子书》教学反思。

诫子书的设计主要是:复习巩固,有“读”共生,以“静”悟意,达标测评。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首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与俭以养德有何关系?三,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用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又是想到了哪些诗句?是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的启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第一块的复习巩固所用时间过多,而对于第二板块的四个问题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任务并没有完成。由此我反思,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把握准确,上课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进行设计。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注意:要重视,注释的默写,翻译的默写,并与理解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把握文意。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不说多余的话,拓展的相关问题,一定要精选,注意把握好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当。

上一篇:万字检讨书下一篇:寻找知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