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10-1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共13篇)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一

2型糖尿病是什么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著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专家说,治疗讲究个体化用药,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选择、安全使用降糖药。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现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注意事项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错误的对待

1、忽视药物治疗

由于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又担心长期用药对肝肾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患者拒绝用药,完全采取非药物治疗。事实上,治疗糖尿病靠的是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均须药物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建议,在糖尿病患者诊断明确之初即应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

2、不当联药

口服降糖药分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导致“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不良反应而不是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不复查

服药后,患者一定要经常检查血糖,以了解服药效果,并以此作为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的重要依据。临床发现,许多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的疗效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即磺酰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4、频繁换药

一般说来,降糖药物须达到有效的剂量和一定的时限药效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2~4周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这样做法十分轻率。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当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合应用。

如何治疗2型糖尿病

1、饮食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

2、运动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药物

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下降来治疗糖尿病。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常有消化道反应

4、胰岛素

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说来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但是临床约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要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时的病情监测项目主要有尿酮体、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三多”症状及低血糖症。

5、教育

糖尿病教育,只有了解一定的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6、监测

定期做好血糖监测,及时发现血糖动态,及时控制血糖,把危险降到最低。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二

1 情志失调与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

1.1 情志失调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阴虚燥热, 产生这一基本病理改变的原因, 情志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曰“郁则气滞, 气郁久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 初伤气分, 久延血分, 延及郁劳沉闷。”生动地描述了情志失调产生的气滞-热郁-津伤这一病理变化过程, 与阴虚燥热这一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相符合。尤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情志失调的易患因素往往高于饮食与劳欲。所以情志失调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情志失调与2型糖尿病的发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起病缓、病程长、后期病情变化复杂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在阴虚燥热的阶段若得不到有效控制, 进一步可发展成瘀血内阻, 形成血管病变, 肾脏病变及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出现瘀血表现, 是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而瘀血的产生总离不开气血运行的紊乱。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 气非血不和, 血非气不定, 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情志失调往往导致气血运行的紊乱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情志失调首先出现气机郁滞, 气滞血瘀直接产生瘀血;另一病理转归是气郁化热伤阴, 阴虚燥热是消渴血瘀的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认为2型糖尿病出现瘀血表现, 与长期、持续的情志失调有密切关系。

1.3 五志过激产生糖尿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若五志中任何一种情志长期、持续失调, 均可导致产生本病。“怒伤肝”:肝主疏泄, 在志为怒。怒忧伤肝而至肝气郁结, 郁久化火, 火炎于上, 灼伤肺胃津液, 下耗伤肾, 致愈炽, 遂成阴虚燥热之消渴。若阴虚燥热进一步发展, 热煎熬营阴, 血液固涩, 运行缓慢而成消渴夹瘀血。“喜伤心”:心主血脉, 在志为喜。《灵枢·天问》指出:“悲哀居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不仅能换散心气, 影响血脉运行, 且其他情志失调均可致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 致血气不畅, 郁而化热, 成为阴虚燥热之消渴病。“悲伤肺”:肺主气, 在志为忧。长期悲伤忧虑能使肺主气的功能失常, 肺气郁结, 除不能使正常宣发外, 郁而化热伤阴成为阴虚燥热之消渴病。另外, 肺气虚弱, 卫外不固, 易感外邪, 邪热入侵, 耗气伤津, 亦可成为阴虚燥热之消渴病。“思伤脾”:脾主运化, 在志为思, 长期忧思, 脾的运化生清功能障碍, 既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 又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 为致肌肉瘦削, 故《灵枢·五变篇》认为思虑伤脾, 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而为消渴。“恐伤肾”:肾藏精, 在志为恐。长期惊恐以致肾气不固, 气陷于下, 失于固涩, 而小便频数量多。肾气不固, 肾阴肾阳均受损, 肾阴亏虚, 阴阳失调, 阴虚燥热遂成而为消渴。

2 调理情志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2.1 未病先防

人生进入中年以后, 脏腑功能逐渐走向衰退, 气血阴阳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如何调理情志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中年人是社会的脊梁, 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 既要应付社会的挑战, 又要使自己内心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 这就要求自己要有比较高的修养。个人欲望不能太强, 不能追逐于名利, 不能一味地追求某一样东西而绞尽脑汁, 并随时间调整自身的情绪, 避免大怒、大悲、大喜等起伏较大的情绪波动, 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 故美其实, 任其服, 乐其欲,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2.2 调理情志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已被重视。控制食量, 禁食肥甘厚味等, 已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但调理情志往往被医患所忽视。由于情志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故调理情志对该病的治疗, 应与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有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人感到孤独、绝望或忧郁时, 胰岛分泌减少;当糖尿病患者感到安全和满足时, 血糖则有所下降, 尿糖减轻。做为医务人员, 应尽可能向患者讲清楚该病是如何发生的, 目前患者处于疾病的哪一个阶段, 应注意哪些情绪变化, 同时针对患者的思想状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并把情志失调可能产生的后果如实告诉患者, 使患者对该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消除紧张的心理, 树立信心, 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 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 以期达到满意疗效。

3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竞争力的加大, 发病率亦越来越高, 深入研究情志因素在2型糖尿病病因学中的作用, 对充实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提高疗效无疑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3.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效果分析 篇三

关键词:社区责任医师 2型糖尿病 防治模式【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0-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为肥胖和2型糖尿病提供了很多的发病契机[1,2]。如今,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成为医学界和广大群众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64例,以及未经规范管理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的64例,以及未经规范管理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范围在46-78岁之间,平均52岁。选取研究对象时排除使用胰岛素治疗、卧床、具有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和中途由于自身原因退出研究的患者。将经社区管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未经规范管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实行社区医师的规范管理模式防治,标准参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对照组患者未经规范管理,主要有患者自主管理为主。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一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和各项糖尿病指标。

社区医师规范管理防治模式内容包括:社区医师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将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病情变化,大血管与微血管的损伤对全身多个器官的病变影响等讲解到位,使患者能够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以便于充分的配合医生进行综合防治工作。为患者制定完善的三级管理方案,尤其是采取及时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增强患者对糖尿病防止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患者充分掌握预防知识和技能,实现对疾病的科学治疗和管理,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3]

1.3 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一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即FBG)为6.5mmol/L,对照组的平均空腹血糖为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糖为8.7mmol/L,对照组为11.5mmol/L。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2%,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疾病,当前尚且没有能够将之根治的药物和方法,通常是当疾病出现急性病变症状或者是发生并发症的时候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患者发病稳定以后,则是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定期的随访调查,对患者进行随时的监督、督促和提示,减少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误区,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其改变或者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能够发挥综合、连续、协调、人性的特点,使患者在社区中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方便患者的长期科学治疗[4]

为此,社区医生必须加强自身培训和定期测评,使患者全面掌握关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知识,进而为2型糖尿病患者做出正確的、全面的防治教育,做到早发现、早监护和早治疗。为了更好的预防2型糖尿病,社区医师应高关注高危人群。社区医师可以在下乡巡诊过程中进行一对一上门教育,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检查,随时监督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和错误的防治手段,给予及时的教育和指正,并且能够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调整治疗和服务方案。这种更加综合化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使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都对糖尿病有基本的认识,使之对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升降指标具有更好的警觉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的规范饮食、注重锻炼,使患者在人体常生活的自我管理意识方面明显增强。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中64例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接受社区医师的防治模式管理,一年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的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与未经规范管理的64例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以社区医师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型糖尿病防治模式,能够较好的帮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是2型糖尿病患者科学防治的良好选择,值得信赖的保健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畅.社区2型糖尿病前期的防治效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2);1414-1415

[2] 赵锦,梁成竹,谢昌辉等.社区医疗机构干预对老年人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的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药报,2011,31(2):65-67

[3]贾趁,王朝松.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预防教育与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6);284-285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四

一、引言

本指导原则仅针对如何证明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提出建议。

本指导原则仅视为推荐性的建议。

二、背景

近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了流行的程度。与糖尿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计占医疗费用支出的相当大比例。尽管目前已有几种糖尿病治疗药物可应用,但仍然需要新的药物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例如:药物和治疗性生物制品的开发)。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者二者并存引起的高血糖症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也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的重要表现。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为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的或特发性的)或者2型糖尿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合并有渐进性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衰竭)。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基础。糖尿病还可能与妊娠激素环境、遗传缺陷、其他的内分泌疾病、感染和某些特定药物相关。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出现了显著变化,从预防近期死亡到缓解症状,再到目前公认的目标,旨在使血糖水平正常化或接近正常以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已经明确证明,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慢性糖尿病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进展。在糖尿病干预与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study,EDIC study),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的长期随访证实了血糖控制对大血管结局产生有益的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这些研究中的血糖控制是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来判定的。该终点指标反映了糖尿病的直接临床表现(高血糖及其相关症状)的获益作用,降低HbA1c可以合理地预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长期风险。因此,在批准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药物时,可以将HbA1c作为主要疗效终点指标。然而,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升高,是导致这些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尽管这种过高的心血管风险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存在,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使其必须将胰岛素治疗作为直接挽救生命的治疗,对其进行长期的心血管风险评价可能不切合实际。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在胰岛素治疗前更广泛的控制高血糖的治疗手段使得有机会去评价这些治疗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从而使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三、建议

为了确定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的安全性,并确保该治疗将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心血管风险的增加,开发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几点。

(一)对于处于计划阶段的新的临床研究

 申办者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终点委员会,要预先确定用盲法对所有Ⅱ期和Ⅲ期试验的心血管事件进行裁定。这些事件应当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肌梗死和卒中,还可包括因急性冠脉综合症而住院治疗、紧急血管再造术以及其他可能的终点指标。

 申办者应当确保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恰当地设计和实施,以便在这些研究完成时能够进行荟萃分析,对重要的研究设计特点、患者情况、研究水平的协变量给予合理的说明。为了获取足够的终点事件以进行有意义的风险评估,Ⅱ期和Ⅲ期的开发计划应当入选具有较高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如相对晚期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和具有一定程度肾脏损害的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可能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如果获得批准,该人群比年轻和健康人群更加适合进行药物安全性试验的其他方面的评价。

 申办者还应当提供一个研究方案对拟定的荟萃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包括拟评价的终点指标。此时,合理的荟萃分析应当包括所有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联合治疗试验(即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进行药物与安慰剂的比较)以及阳性对照试验;应当保证研究水平上的随机化比较;但在荟萃分析时,若有可能,应纳入研究差异的重要指标或其他因素(例如:剂量、暴露持续时间、附加药物)。为了获得足够的事件,为了给慢性治疗提供长期心血管风险相关数据(例如:至少2年的数据),对照试验可能需要持续3到6个月以上。

 申办者应当针对Ⅱ期和Ⅲ期对照临床试验的重要心血管事件进行荟萃分析,若有可能,应当针对亚组(例如:年龄、性别、种族)之间的相似性和/或差异性进行探索。

(二)对于已经完成的研究,在提交新药或新生物制品上市申请之前

 申办者应对研究药物组中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中同类型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以表明所估计的风险比的双侧95%臵信区间的上限低于1.8。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实现该目的。可以使用上述针对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的综合分析(荟萃分析);或者,如果作为荟萃分析组成部分的所有研究数据的本身不能够表明所估计风险比的双侧95%臵信区间的上限低于1.8,则应当进行一项附加的单项、大规模的安全性研究(单独进行或加到其他的研究中),使在NDA/BLA提交前能够满足该上限的要求。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申办者都应当考虑到可能风险增加的幅度与风险增加的臵信区间及点估计值保持一致。例如:即使95%臵信区间的上限低于1.8,也不保证点估计值是否到1.5(所谓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

 如果在上市前申请中,临床数据表明所估计的风险增加(即,风险比)的双侧95%臵信区间的上限介于1.3与1.8之间,并且总体风险/受益分析支持批准该申请,则通常需要进行一项上市后研究以最终表明所估计的风险比的双侧95%臵信区间的上限低于1.3。可以通过实施一项具有足够统计效能的单独临床研究或者将上市前安全性研究的结果与类似设计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结果合并来实现上述目标。该临床研究将是一项必需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

 如果上市前申请包含能够表明所估计的风险增加(即,风险比)的双侧95%臵信区间的上限低于1.3的临床数据,而且总体风险/受益分析支持批准该申请,则通常不需要进行上市后的心血管临床研究。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五

原花青素对2型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nNOS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procyanidin, PC)对2型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型糖尿病单纯脑缺血组及PC组(100 mg/kg),分别于术后3、6、12、24、48 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nNOS半定量分析. 结果脑缺血后海马区有大量nNOS 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缺血后3 h开始表达,6 h达高峰,12 h后逐渐降低;在相同的时间点,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PC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C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海马组织nNOS活性的作用.

作 者:宋晓伟 闵连秋 SONG Xiaowei MIN Lianqiu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锦州,121001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0(1)分类号:Q813关键词:糖尿病 脑缺血 原花青素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本院的15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伴糖尿病组, 另选取同期的150例脑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为不伴糖尿病组。不伴糖尿病组年龄50~64岁, 平均 (44.9±9.8) 岁;伴糖尿病组年龄52~67岁, 平均 (45.8±8.8) 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准: (1) 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 (2) 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类疾病; (3) 配合完成随访者; (4) 上报本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者[4]。

1.2 方法

给予不伴糖尿病组患者常规临床基础治疗, 指导患者吸氧、合理降压、保护脑功能、纠正水盐及酸碱平衡, 严格控制患者饮食外, 结核患者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以控制患者血糖。在此治疗基础上, 给予伴糖尿病组患者相关干预措施。 (1) 药物防治:给予患者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立普妥等。 (2) 康复锻炼:以抗痉挛体位行有效的功能性锻炼, 包括简单的屈伸运动及有效的关节活动, 注意规避肌肉和关节的损伤, 可每隔4~6 h对患者行按摩, 帮助患者恢复;要求恢复后期的患者家属应定期指导患者完成功能训练, 严禁长期卧床导致病情反复。 (3) 卫生措施:维持患者所在环境的安静、整洁, 保持口腔、双足、会阴的个人卫生以防感染, 降低外伤几率避免伤口迁延不愈, 防治褥疮。 (4) 饮食防治:给予个体化饮食护理, 减少胆固醇摄入, 注重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选用高纤维饮食以促进排便, 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即刻给予糖水。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周的治疗, 评定临床效果。分析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包括意识障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患者比例, 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红细胞压积等血脂情况。

1.3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 将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无效、好转、有效及痊愈共4个等级: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有所改善, 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超过Ⅰ级为好转;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显著改善, 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超过Ⅱ级为有效;患者可以生活自理, 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 瘫痪肢体肌力改善超过Ⅳ级为痊愈[5]。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 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选用t比较;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伴糖尿病组中的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糖尿病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意识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糖尿病组的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红细胞压积高于不伴糖尿病组, 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较

经过相关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证实,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且以中小梗死居多, 患者多数情况下的梗死灶不超过0.2 cm, 且无显著临床症状, 初步表现为肢体发麻、无力等, 部分患者偶发记忆力衰退、神情冷漠、抑郁、精神异常、语言及行为障碍等, 临床预后不佳, 需及时接受科学、有效的临床防治, 以控制病情发展[6,7,8]。

相关报告提示,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异常, 加重栓塞危险, 胆固醇、甘油三酯、红细胞压积等血脂普遍偏高, 本次研究中的伴糖尿病患者的指标均显著异常增高, 于报告结果相符[9,10]。另外, 本次研究中的伴糖尿病患者中的意识障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等症状比例普遍升高, 提示了患者临床病情更为复杂, 需多加关注。此次, 伴糖尿病组患者主要给予阿司匹林、立普妥两种种药物。研究证实,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阻止血栓的形成, 可较有效控制动脉血栓危险因素, 临床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11]。立普妥具有干扰胆固醇合成、从理论上抑制肾上腺和或性腺类固醇物质合成同时可以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12]。临床实践表明, 上述两种药物的小剂量的长期用药均不会造成中毒现象, 具有优秀的降糖、降脂、软化血管、抗凝等功效, 避免了大脑梗死等相关大血管病变, 临床优势明显。本次研究中, 接受上述药物防治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佳, 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13,14]。。另外, 部分研究结果提示, 加强患者的卫生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建立科学、良好的生活生活习惯和治疗方式, 可进一步改善治疗结果, 也被作为本次研究的辅助方案中[15]。遗憾的是, 本文只为回顾性分析, 以后可以考虑开展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 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 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可行性高, 临床患者可考虑加大推广治疗应用范围。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30日-2014年1月30日本院的150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伴糖尿病组, 另选取同期的150例脑梗死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为不伴糖尿病组。给予不伴糖尿病组患者常规临床基础治疗, 在此治疗基础上, 给予伴糖尿病组患者相关干预措施, 分析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伴糖尿病组中的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糖尿病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意识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糖尿病组的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不伴糖尿病组, 治疗有效率80.00%高于不伴糖尿病组的5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 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可行性高, 临床患者可考虑加大推广治疗应用范围。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七

本人32岁,上周查血糖为16.6retool/L,尿糖为“++”,本周复查血糖为12.4mmol/L,尿糖为“+++”。医生诊断我是1型糖尿病,以后要永远注射胰岛素,这使我心理负担很重。请问?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是如何区分的?

陕西赵某

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其次是I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有下列主要临床特征(如右图):

从上述临床特征可以看到,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控制疾病,否则容易出现酮症和(或)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生命。但是,即便患上1型糖尿病也不要紧张。首先,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只是治疗方式不同而已,缺乏胰岛素的分泌就要补充胰岛素,这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现在可选择的胰岛素类型非常多,从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从超长效到超短效;注射的模式也很多,从一日一次到一日多次,从有针到无针;另外还有使用方便的胰岛素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作不同的选择。真正学会了如何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的生活仍然是很方便的。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是建立在自我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学会血糖监测和调整胰岛素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学会并应用好这两项技术,患者就可以享受正常的人生。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卞茸文)

Q腹部不适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我初患糖尿病,医生建议服用拜唐苹。服药后第一天有腹痛,并大便3次,但自第二天起一直未排大便,到现在已经4天了,腹中十分难受(服药前每天排便一次)。请问这种现象是服药后的反应吗?我还能继续服用拜唐苹吗?

广西苏某

答:这种腹部不适、腹痛、未排大便是拜唐苹的一种不良反应。拜唐苹(阿卡波糖)是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它结合。—糖苷酶竞争性和可逆性地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慢,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胀气、肠鸣响,偶有腹痛及腹泻。这是因为在用药期间,碳水化合物在结肠中发酵引起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肠胀气严重时可出现疝气、肠梗阻及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在服用拜唐苹期间,一定要遵照医生规定的糖尿病饮食进餐,否则如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可加剧肠道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感通过缓慢增加剂量和控制饮食,大多数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消失。患者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缓解腹部不适,若效果不明显,可以调换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杜玉花)

Q脚趾变黑必须截肢吗?

我爷爷今年70岁,已患糖尿病多年。现在发展到左脚第三脚趾变黑,不敢走路。有的医生说需要截肢,请问必须要截肢吗?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江苏李某

答: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外周血管病变。左脚第三脚趾坏疽,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内科用药保守治疗、外科搭桥手术。是否需要截肢应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等情况具体分析,最好找专业医生就诊。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怎样用药?

我今年80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2004年又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去年8月检查肌酐为139umol/L,尿素氮为1 4.1mmol/L,尿酸为596umol/L。现被诊断患有肺结核,但到防疫站领取药物时医生不敢给开药,请问专家我的情况该怎样进行抗结核治疗呢?

广西杨某

答:根据检查结果,您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肾病,而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需要经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有一定影9向。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不给您开抗结核药物。但是,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谨慎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肾功能,肺结核还是可以治疗的。可以应用的药物有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这类药物不会直接损伤肾功能,不易在体内蓄积,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必要时可减小剂量。建议您到医院肾病科,与肾病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您血糖高,应该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用胰岛素以控制好血糖。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我的尿为什么有臭味?

我今年56岁,已患糖尿病十余年,现应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并无明显并发症。近七年来,我每天的晨尿都有一股腐臭味,特别难闻,平时如果憋尿2小时,小便也会有臭味。为此,我到处看医生,不知吃了多少药,都没有任何效果,心中非常苦恼。请问专家,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我该怎样治疗?

新疆陆某

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尿中含糖量较高,利于细菌生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某些感染的细菌能产生尿解酶,分解尿中的成分,从而使尿液有特殊的气味,有时还会产生气体。据您的描述,考虑此病可能性较大。治疗方面可作尿液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若感染程度不重,细菌培养可能为阴性,应重复培养三次。明确感染细菌后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治疗。如菌株为耐药菌,对多种药物均耐药,可行无菌盐水或蒸馏水冲洗(目前不主张冲洗液中加其他药物),此法较难耐受,常用于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顽固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另外患者应作尿流动力学检查及超声检查残余尿量,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导致残余尿量增加引发的细菌感染。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泌尿系统感染均应多饮水,注意休息。多饮水能稀释尿液,起到自身冲洗的作用。单纯的下尿路炎症(膀胱炎,尿道炎)并不可怕,只要没有肾脏、输尿管上尿路感染,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也很少影响生存期限。

(北京西山医院泌尿外科刘铁军)

Q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

我今年65岁,二十几岁时被诊断为高血压病,但从未服药治疗。三年前发现患有糖尿病,服用太罗、糖适平,目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却降低了,经常在90760mmHg—100/70mmHg之间,心率平均55次/分。请问,我未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会下降昵?这和服用降糖药有关系吗?

山西常某

答:你二十几岁时发现患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现在血压降低,首先应该明确你当时的高血压是否确诊,是否仅凭一次不当的测量就盲目诊断。因为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不可能不治而愈,而且通常服用的降糖药物并不会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可以排除诊断有误,那么你有可能是同时伴发了其他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异

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血压下降。所以,建议你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便及早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

Q平时血糖控制稳定,为什么会突然升多?

我爸爸有8年的糖尿病史,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之前血糖还算稳定,但是这两年出现了几次无故血糖突然升高很多的情况,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湖北林某

答:您讲的情况是血糖波动。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有餐后高血糖、人体应激状态(如发热、手术,外伤、情绪波动、饮食)等因素。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不当造成低血糖后,再用含糖药物升高血糖时也有可能出现。血糖波动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原因是血糖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凋亡加速,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和变性反应增强均使血管并发症加速发展。所以,您应该尽快陪您父亲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为什么我的尿液直泡沫?

我患糖尿病6年了,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0mmol/L左右,平时双手有麻木感,无其他不适。最近发现在排尿时尿液起泡沫,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吉林陈某

答:你的尿液起泡沫考虑是尿糖阳性所致。当血糖较高,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尿糖,这说明血糖控制不佳。虽然你的空腹血糖在7.0mmol/L左右,但你可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建议到医院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明确诊断。此外,双手有麻木感说明可能已经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这种情况不容轻视,建议到神经科就诊,尽早防治,避免病情发展。

(北京石景山医院内分泌科郭仕林)

Q为什么饭量减少了,血糖反而升高了?

我今年56岁,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8年。5年前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每天吃150克主食,一个柴鸡蛋,250克奶和500克蔬菜,下午和晚上还要加餐吃些水果,血糖一直稳定。可是最近我食欲不振,饭量明显下降,血糖反而升高了。空腹血糖达到了9.0mmol/L。请问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山东张某

答:您所说的“饭量减少了,而血糖升高了”,可以有许多原因:首先,要了解您目前的体重是否有变化,体重对胰岛素使用量有指导作用;第二,要了解您的饭量相对平时减少了多少及持续时间;第三,要了解您近期血糖总体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只是血糖偶尔有变化,需进一步观察;第四,近期运动规律是否有变化?是否运动量减少了?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血糖代谢;第五,您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和剂型是否有变化;第六,是否仅空腹血糖升高,如果是,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较好,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③苏木杰现象,即夜间曾有低血糖而在睡眠中未发觉,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夜间多次(0:00、2:00、4:00)测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如果以上您都注意到了,需监测至少一天的血糖(7次),如果血糖仍有异常,建议到医院内分泌科找专业医生咨询。

(山东省临沂市矿物局医院内科诸葛欣)

Q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要作哪些准备?

我患糖尿病8年了,最近出现牙齿松动、疼痛等情况。我想拔掉它,请问糖尿病会对拔牙产生影响吗?拔牙前我应该作哪些准备?

重庆夏某

答: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否则拔牙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不容易控制病情。建议您在拔牙前先到医院向医生说明自己的病情,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让糖尿病专科医生为您调整药量,将血糖控制理想后再去口腔科拔牙。

(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王治宽)

Q血尿素氮值升高怎么办?

本人男性,57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近三年来血尿素氮值一直上升,目前为13.0mmol八,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数值不再上升并恢复到正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辽宁金某

答:糖尿病史多年,三年来血尿素氮一直上升,目前达13.0mmol/L,不知道您其他方面的情况怎样?如血糖控制情况、是否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尿检是否有蛋白尿?不过,根据您提供的情况,首先应排除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改变。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可分为5期:Ⅰ期为肾脏体积增加,但无肾病症状;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Ⅳ期为糖尿病肾病期,本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0.5克/B),非选择性水肿及高血压;Ⅴ期为终末期,出现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增高。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饮食控制、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治疗。

(广西省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湘东)

Q患者脸浮肿宜服用什么药?

两年前,我父亲越来越瘦,我劝他去做体检,结果发现他患了糖尿病。经人介绍,他服以用了一段时间的“苦乐康”,效果很不理想,脸都肿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苦乐康”是假药,会伤肾脏,让他停止服用!父亲停服“苦乐康”以后,改服优降糖和二甲双胍,但身体还是不见好转,脸又肿起来了,而且无精打采。请问专家,我父亲使用什么药物治疗为宜?

黑龙江叶某

答:由于你没有提供可靠的病例资料,如血糖、HbAlc、肝肾脏功能等检查结果,所以不便指导你父亲的用药。但从你的叙述看,如有面部浮肿症状,应查尿微量白蛋白等,以确定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肾病。如果肾功能有早期损害,在治疗上可以选择格列奎酮(如糖适平)及阿卡波糖控制血糖。当然,最好还是赶紧到正规医院去看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先查清楚是否有并发症再选择用药。

糖适平是惟一一种不以肾脏(尿液)排泄为主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它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大部分经过肝胆管由粪便排出体外。除此之外,糖适平在体内吸收较完全,作用时间较短,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明显,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相对较低,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也较小。因此,早期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该药。

8.从“基因”角度认识2型糖尿病 篇八

第一类是孟德尔遗传。根据孟德尔遗传理论分析,目前已知有四种单基因变异可引起2型糖尿病:第一种是胰岛素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区基因的点突变,导致胰岛素肽链上氨基酸密码的改变,产生氨基酸排列顺序异常的胰岛素分子。第二种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目前已发现40余种基因点突变类型,临床上可分为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抵抗,如A型胰岛素抵抗等。第三种是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现已发现20多种基因点突变类型,与2型糖尿病的亚型,即成年发病型青少年糖尿病有关。第四种是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其基因多态性也与成年发病型青少年糖尿病有关。

第二类是非孟德尔遗传。目前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属非孟德尔遗传,为多基因或多因子遗传疾病。

第三类是线粒体基因突变。这是目前国际上惟一能进行发病前正确预测的一类糖尿病。早几年,我国就已经在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分子生物学诊断部门,可以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在基因水平上诊断2型糖尿病,并且已经在基层医院开展诊断工作。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易感性外,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膳食营养、生活习惯等都属于环境因素。在各种环境因素中,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过度肥胖的危险在于:您的体重越重,就需要越多的胰岛素来维持体内的血糖浓度达到正常水平,因此,您的胰岛组织很可能会由于超负荷运作,分泌大量胰岛素而逐渐变得失去功能。肥胖者应关注自己是否是向心性肥胖(腰围与臀围的比例大于0.90的肥胖)。此种肥胖的危险性更大,因为这种肥胖是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生,在这种肥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目会减少,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作用。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研究类型:选取随机对照试验, 对于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研究文献选取全文文献, 所选文章语种不受限制。 (2) 研究对象:年龄大于18 岁, BMI>25.0kg/m2, 并且被诊断为2 型糖尿病 (2013ESC和EASD共同推荐的诊断标准) 的病人, 对于种族及性别不受限制。并且排除病理性因素的肥胖、有精神性疾病的、嗜睡或药物滥用的患者;有重症感染、创伤以及重大手术的患者;身体情况差以及处于妊娠、哺乳期的妇女。 (3) 治疗措施: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比常规降糖治疗。 (4) 监测指标: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不良反应等。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立时开始至2015 年12 月。中文检索关键词包含2 型糖尿病、肥胖、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等;英文检索词包括obesity、GLP-1 analogue、diabetes、T2DM等。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并且手工探求纳入文献所参考的文献, 从而获取一些必要的相关文献信息。

1.3 资料提取

两位研究者互相检测所纳入研究的结果, 当对某一研究结果有分歧时, 通过深一步的讨论或参照第3 位研究者的意见以决定是否纳入该研究结果。对于某一研究所缺乏的资料通过联系通讯作者来进行补充。所提取数据包括: (1) 一般资料:文章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日期和文献来源; (2) 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各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性及干预措施; (3) 监测指标:通过讨论或结合第3 位研究者的意见来解决遇到的分歧问题。如果试验报告不详或资料缺乏, 通过电子邮件或打电话与作者进行联系获取。

1.4 质量评价

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估采用Jadad表进行分析, 从随机方法的选取、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是否用盲法、盲法的方案、是否使用意向性 (ITT) 分析等5 个方面进行评估计分, 每个方面计1 分, 共5 分, 得分大于或等于3 分的文献为高质量文献, 得分小于3 分的文献为低质量文献, 要求所纳入的文献Jadad评分要大于或等于1 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 Man 5.3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的处理采用比值比 (odds ratio, OR)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 而对于计量资料的处理则采用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 MD)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 所有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对于各纳入研究结果间是否具有异质性则采用χ2检验, 如果P>0.05 且I2<50%, 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若 (P<0.05, I2>50%) , 则考虑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然后分析异质性产生的来源, 用以确定是否可以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则只需对其作描述性分析。如需必要可应用敏感性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按照所设计的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 查找到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346 篇, 阅读文献题目和去除重复的标题进行初步筛选后可获得纳入文献215 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共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90 篇, 再经过阅读全文并按纳入标准及数据完整性进行筛选, 最终共纳入6 项RCT[4,5,6,7,8,9], 共354 例患者 (图1) 。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本研究最终所纳入的患者皆出生和生长在中国, 共有354例患者, 患者情况均具可比性。6 个研究[4,5,6,7,8,9]均提及随机分组, 但仅有一篇[5]对其分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6 个研究均未提及双盲。6 个研究均没有提及失访和退出 (表1) 。

注: (1) 体重指数; (2) 空腹血糖; (3) 糖化血红蛋白; (4) 总胆固醇; (5) 甘油三酯; (6) 不良反应。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体重指数

6 个研究[4,5,6,7,8,9]皆监测了用药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96%) , 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患者体重指数减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04, 95%CI (-3.77, -0.32) , P<0.00001] (图2) 。

2.3.2 空腹血糖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空腹血糖。各研究间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9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体重指数减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5, 95%CI (-1.42, -0.07) , P<0.00001] (图3) 。

2.3.3 糖化血红蛋白

6 个研究[4,5,6,7,8,9]监测了用药前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4, 95%CI (-0.66, 0.19) , P=0.0002] (图4) 。

2.3.4 总胆固醇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总胆固醇。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5%)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总胆固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9, 95%CI (-0.92, 0.34) , P=0.0001] (图5) 。

2.3.5 甘油三脂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总胆固醇。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6%)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总胆固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5, 95%CI (-0.80, 0.29) , P<0.0001] (图6) 。

2.3.6 药物不良反应

6 个研究[4,5,6,7,8,9]都报道了用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 多出现于治疗2 周左右, 经减少其使用量及对症治疗可以缓解。

3 讨论

近年来, 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也一直困扰着我们。随着胰升糖素样肽-1 (GLP-1) 及其类似物的发现和使用对肥胖型T2DM的治疗带来了新革命和新希望。研究表明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 (利拉鲁肽) 与人体产生的GLP-1 有97%的同源性, 其通过依赖葡萄糖浓度的方式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并且具有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从而更好的控制高血糖。在降低血糖水平的同时也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的作用, 并且具有减轻体重, 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10,11]。本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文献进行meta分析, 初步证实了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于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与常规治疗对比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在体重减轻、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总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降低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于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本研究共纳入6 个研究, 所选6 个研究皆提到随机分组, 但其中仅有一例提到该研究随机分组所用方法, 但并没有说明是否分配隐藏。6 个研究中都未提及双盲, 没有提及失访和退出, 也没有提及是否使用意向性分析。本研究所纳入的RCT数量相对于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还是偏少, 故用此研究结果来指导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治疗, 可能会存在选择性的偏差, 代表性欠佳。因为本研究只是纳入的RCT, 未纳入描述性的研究结果, 并且所纳入的RCT来自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的试验, 随访的时间也大多不同, 以及监测的指标也可能受患者身体情况、药物的质量、医生的素质影响, 故此纳入研究间的临床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 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可通过降低血糖和降低与体重增加相关的多项指标来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使其血糖降低体重下降。但是由于本研究可能存在的某些偏差或不足, 在解释和推广这一研究结论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慎重对待。笔者会一直关注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在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进展, 同时在条件允许时会做更深入更系统的临床试验研究, 以期待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治疗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用药范围, 肥胖型2 型糖尿病提供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选择。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胰升血糖素样肽-1 (GLP-1) 类似物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1989201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按既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 资料处理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做Meta分析处理。结果:研究共纳入6个RCT, 各实验的基线均可比。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常规降糖治疗方案相比, 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以使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优于常规治疗。结论: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通过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来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 可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肥胖,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 (7) :447-494.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women in China[J].N Ear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20 (1) :S2.

[4]林东源, 叶健波, 李剑军,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的影响[J].Internal Medicine of China, 2013, 8 (6) :606, 603.

[5]张萍, 潘天荣, 钟兴,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11) :974-977.

[6]王锋, 陈刚, 李雪侠.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54 (4) :44-46.

[7]牛颜丽, 吴国富, 袁靖.胰岛素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的临床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 :56-60.

[8]严率, 李娜, 顾丽萍,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和门冬胰岛素30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β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世界临床药物, 2014, 35 (11) :665-669.

[9]奚悦.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初发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0A) :3339, 3340, 3345.

[10]Edavalath M, Ste Phens JW.GLP-1 analogue in the treatment of ty Pe 2 diabetes mellitus:clinical utility and Patient Pers Pectives[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0, (4) :61-68.

10.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篇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在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道10个社区中整群随机抽取4个社区(风光里、风采里、风貌里、风顺里),约1.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9 000万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档案318份,其中患有DM患者专案107份,从中随机抽取确诊为2型DM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按WHO诊断标准诊断,空腹血糖≥6.1 mmol/L,或餐后血糖≥8.0 mmol/L)。同时按1∶2匹配法,从患者的邻居中(相处10年以上)选取匹配对象,匹配因素为同性别、年龄相差5岁以内、无心肝肾器质性病变、血糖水平正常的健康人128例作为对照。共64匹配对进入分析。

1.2 方法

对192例受检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案和调查表,逐个家访,进行问卷式调查,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研究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近1年的饮食情况、体力活动情况等。②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和舒张压等。肥胖的划分以体重指数[BMI=体重( kg)/身高2(cm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为依据,BMI≥25为超重或肥胖(全身性肥胖)、WHR男性≥0.90、女性≥0.85为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③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口服75 ml葡萄糖后2 h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的配比资料按表1的规格量化后,输入微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中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1∶2配比资料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表1中DM可能的危险因素及赋值,对统计学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则2型DM可能的12个危险因素中与DM发生有明显联系的危险因素有6个,其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见表2。

注:匹配64对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糖尿病的定量关系,减少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本研究中4个社区都是城市新建住宅区,条件相当,居民相对比较稳定。

本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与DM有明显的联系,与Palomo等[2,3]研究结果一致,目前,国内外文献趋向支持DM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但是,从资料分析发现无DM家族史的人患DM的可能性也相当大,说明除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与之相关。有文献报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也是DM的诱因之一[4,5]。本研究也显示有病毒感染史者,患DM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DM患者有喜吃油腻、甜食的习惯,其相对危险度较高,Sjoberg - Tuominen等[6]也有同样报道。其他的嗜好,例如吸烟、饮酒与DM则无明显关系。但也有文献报道,乙醇能引起胰腺炎从而导致DM[7],这可能与研究对象饮酒量的多少有关。

Dowse等[8]报道,过度肥胖的DM患者减肥后,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表明肥胖与DM有关。本研究也显示,父母身体肥胖者,其子女患DM的危险性较大。自身超重也是DM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可能由于肥胖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而增大的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引起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导致DM发生。

本研究表明,长期适当的体育锻炼,不易患DM,也有利于DM的康复。据Jarrett等[9]一次前瞻性研究中发现,运动使DM相对危险性明显降低。揭示了体育运动对预防DM的重要作用。脑力劳动者体力活动少,特别是“静坐”工作态势增多,容易发胖,降低体内循环与代谢,从而增如DM的风险性,同时还与长期精神紧张状态有关[10,11]

医学研究证明,DM是多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专家认为对这类疾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预防”。DM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和国家均收益。本研究结果也说明,针对上述有关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让社区居民自觉掌握自我保健方法与不良行为的纠正是能够达到预防和控制DM的目的。凡有家族史、父母及个人身体肥胖者,应警惕DM的发生。从童年或青春期开始,适当地减少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量,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或静态生活方式)和病毒感染,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必有利于控制DM的发生发展。应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支持,共同参与DM的预防、治疗、教育、保健计划。以自身保健和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制订、实施和评价各种综合性方案。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DM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DM,三级预防是延缓和(或者)防治DM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索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为社区预防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道所属4个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6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匹配(1∶2)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的12个危险因素中与糖尿病发生有明显联系的危险因素有6个,保护因素有1个,家族史、父母身体肥胖、脑力劳动、自身超重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是常见慢性病,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与社会预防才能得到适当控制。

关键词:糖尿病,病例对照研究,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史奎雄,程五凤,李宣海,等.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415.

[2]Palomo L,Rubio C,Gervas J.The comorbidity in primary care[J]l.GacSanit,2006,20:182-191.

[3]Watts S,O'Hara L,Trigg R.Living with type l diabetes:a by–personqualitative exploration[J].Psychol Health,2009,18:1-16.

[4]Hill-Briggs F,Batts-Turner M,Gary TL,et al.Training communityhealth workers as diabetes educators for urban african americans:valueadded using participatory methods[J].Prog Community Health Partner-sh,2007,1:185-194.

[5]姜国胜.病毒感染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7,10(1):15.

[6]Sjoberg-Tuominen L,Tiitinen A.Menopause in a diabetic[J].Duo-decim,2009,125:2689-2694.

[7]Ruiz-Ramos M,Escolar-Pujolar A,Mayoral-Sanchez E,et a1.Mellitusdiabetes in Spain:death rates,prevalence,impact,costs and inequali-ties[J].Gac Sanit,2006,20:15-24.

[8]Dowse G,Jarrett RT,Taylar T.The high prevale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on iden,creole and Chinese mauritians[J].Diabetes,2008,39:390.

[9]Jarrett RT,Taylar T,Michal A,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revalence ofdiabets[J].Diabetologia,2006,28:250.

[10]章苍松,周玺悦,金静君,等.上海市某社区Ⅱ型糖尿病易患因素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71-276.

11.2型糖尿病可用减重手术治疗 篇十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与2型糖尿病共存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健康问题。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924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主要采用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等。但世界糖尿病联盟正式发表声明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包括血糖控制和其他肥胖相关合并症,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减重手术得到有效治疗。

减重手术应作为早期治疗手段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超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80%属超重或者肥胖,减重有助于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样等心血管病伤害因素。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最早是用在减肥手术中,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意外发现这种手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有一项对22094例患者进行的综合分析显示,84%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后效果明显,许多患者在出院前停止了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因此,在对于适合做减重手术的患者来说,减重手术应当作为肥胖患者的早期治疗手段之一,而不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措施。”

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島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而减重手术的治疗机理主要在于一定程度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食物对胰岛细胞的负荷。肥胖型2型糖尿病专家建议用胃转流(GBP)手术治疗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改变了食物的生理流向,通过胃阻断、胃肠吻合、肠肠吻合等步骤而完成。术后,患者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消除,且手术后食物的流经方式还能促进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并使之增殖,胰岛功能恢复。

6类患者最适合手术治疗

刘超表示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适用手术治疗,中国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有6类患者相对更适合这一治疗方法:

1.对于体质指数(BMI)≥35 kg/m2的亚裔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无论有无合并症,均可考虑予以手术治疗。

2.对于BMI为30~35 kg/m2的亚裔T2DM患者,当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或合并症时(尤其是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时),手术应成为治疗选择之一。

3.对于BMI为28~29.9 kg/m2的亚裔T2DM患者,若合并向心性肥胖(女性和男性腰围分别大于85 cm或90 cm),并且至少额外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标准(如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手术可被考虑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4.对于BMI≥40 kg/m2或BMI≥35 kg/m2伴有严重合并症,且年龄≥15岁、骨骼发育成熟,按Tanner发育分级处于4或5级的青少年,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将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或“Y”型胃肠旁路术(RYGB)作为治疗选择。

5.对于BMI为25~27.9 kg/m2的T2DM患者,手术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并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

6.年龄<60岁或身体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

手术也会有一定的危险与不良反应

目前尚不清楚这类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可以持续多久。虽然糖尿病胃转流手术风险较一般手术低,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营养不良等,因此,规范的适应症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不容忽视。

同时,专家也表示,内科治疗仍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并且贯穿于整个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在此基础上,减重/肠胃代谢手术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治疗方法,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对各种内外科疗法进行评估和对照,及长期随访,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制订更合理的方案,使内外科治疗能更好地协同起来,共同合理有效治疗糖尿病。另外,对于1型糖尿病不做推荐。对于适于手术者,术前还需充分准备,权衡利弊,对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做出评价。

【小贴士】:

BMI的计算方法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平方

BMI18~20比较标准,应维持

BMI21~22.9 体重标准,应作适量运动

BMI23~25过重,应注意饮食,需增加运动量

BMI25以上 属肥胖,易生病

【链接】:

美国规定的不能做手术的糖尿病病人

1.年龄 < 18岁 或者 >65岁

2.医疗条件使手术风险较大

3.有临床精神症状或者不稳定精神症状

4.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5.没有经过正规的药物和行为疗法

6.有依从性较差的行为、药物、心理治疗等病史

7.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者计划2年内怀孕者

8.腹部或者胃肠道条件不允许手术

12.日发现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 篇十二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门胁孝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细胞—代谢》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无法从血管内渗透出来是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高热量食物,培养出具有2型糖尿病症状的肥胖实验鼠,结果发现这种老鼠的血管无法扩张,胰岛素也无法从血管内渗出并到达肌肉,因此肌肉能够获得的糖分量减少到健康老鼠的一半以下,同时血液中含糖水平升高。研究人员向具有2型糖尿病症状的实验鼠体内投放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之后,其肌肉吸收糖分的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

13.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的选择 篇十三

病情评估与单一用药的选择

1.根据引起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缺陷选择用药:评估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还是胰岛素抵抗。如果是前者,可选择磺脲类或格列奈类;如果是后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类;单纯餐后高血糖者亦可用α-糖苷酶抑制剂;偏肥胖且有一定胰岛素释放者宜用二甲双胍;新发病例空腹血糖过高者可一开始就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

2.如空腹血糖>14.0mmol/L应首选胰岛素治疗:为迅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状态,建议应用胰岛素治疗,当空腹血糖降至11.0mmol/L以下,且自身胰岛素分泌有所恢复时(可测C-肽判断)仍可改为口服降糖药。

3.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判定疗效和调整用药剂量:若餐前血糖在控制目标范围内,但糖化血红蛋白仍未达标时,应测餐后1~2小时血糖,争取使餐后血糖控制在10.1mmol/L以下。若调整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应根据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判断,以期达到最大效应。

联合用药的时机与评价

1.新发病例的联合用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可采用单药治疗,也可联合用药治疗。如用单药治疗,剂量增大至最大剂量的80%左右仍未能达标者,应及早联合用2~3种口服药物治疗;如效果仍不理想,可睡前加用小剂量中效胰岛素。如患者B细胞已显著减退或肝肾功能损害者,则只能用胰岛素治疗。

2.联合用药的方法:如将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归为一类,与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均可联合应用。

3.对联合用药组成的评价

①磺脲类与二甲双胍联用这是应用最早、最常用的方法,费用较低,血浆胰岛素不会上升过高,无论先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如效果不佳,联合应用另一类均可使血糖下降。

②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与双胍类联合可从作用机制上发挥各自优势,降糖效果也相应增强,如格列奈类可控制餐后高血糖。二甲双胍可使空腹血糖进一步下降。

③α-糖苷酶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物,既不促胰岛素分泌,又非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而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轻餐后高血糖对各类其他药物均起互补作用,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者(如中国人)效果较佳。

④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在联用口服降糖药仍未能达标时,可加用胰岛素,如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或以胰岛素取代某一药物,如取代磺脲类,与二甲双胍联用。胰岛素与磺脲类也可以联用,如晚上用磺脲类缓释片或控释片,白天加用餐前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胰岛素也可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但要注意两者都可能有水钠潴留的不良反应。

⑤二甲双胍与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应用两者虽均属胰岛素增敏剂,但因作用环节与机制迥异,联合应用可加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有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晚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最终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而且需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如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高血黏及慢性炎症状态等,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春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汇报下一篇:学校血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