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共15篇)
1.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一
高中文言文训练题目及答案考点解析
甲乙两篇文言文(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节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 (2)食:
(3)策: (4)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甲文,说说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4】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2分)
答案
【小题1】(1)有时 (2)同“饲”喂养 (3)鞭打、驱使(4)郊野。(共4分。每小题1分)
【小题2】答案: (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2)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 (共4分。每小题2分)
【小题3】答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共3分。三个原因,每个1分)
【小题4】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甲文看法略;乙文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同意,没有好马即谓无马,“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要招揽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不同意,没有好马还有普通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能力。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或”为古今异义,“食”是通假字,“策”用作动词,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骈”“槽枥”“生”“死”“所谓”“空”“良”,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名篇,此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从文中摘引句子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懂两文内容,找到关于“无马”的语句,理解两文以马喻人才,从人才的作用这个方面来理解句意。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二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余玠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篇三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 、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王介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 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 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 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
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介 大更敝政。更别馆以处之。
B.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贤于十万师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王介 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王介 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王介 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答案
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4.《赵普》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四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普少习( 熟悉 )吏事,寡( 少 )学术( 学问 ),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用,拿)读书。①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自己的 )第( 府第,大的住宅 ),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取书,读之竟日(整天 )。及次日临政(处理政务 ),处决( 处理决断)如流。既(已经)薨,家人发(打开)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②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相比,比得上 )。尝(曾经)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第二天 )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③太祖怒,碎裂(把……撕碎)案牍掷地,普颜色( 脸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 相当于连词“而”)归。他日补缀(补缀连结)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才)悟,卒( 终于 )用其人。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②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③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了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奏章拾起来带回家。
【课文要点】
(一)内容主旨:课文共两段,分别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表现出他“以天下事为己任”品质。
(二)写作特点: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赵普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耐心和坚定的意志;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为国荐才的精神。
(三)成语:手不释卷。
古代勤奋学习的读书人的故事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孔子韦编三绝、李密牛角挂书。
(四)
1.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为国刻苦读书,为国奏荐人才。
2. 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根据是什么?
赵普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
3. 从课文中所写赵普的事迹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思路:
(1)正面:读书要刻苦;珍惜时间,刻苦攻读;读书要精;学以致用;要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活到老,学到老;敢于 坚持真理,等等。
(2)反面:少时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话办事要讲策略,等等。
(3)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物。
重点字词:
以:
太祖常劝以读书 (用)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把)
普又以其人奏 (将)
跪而拾之以归 (连词,然后)
为:
及为相 (担任)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当做)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担任)
1. 龌龊: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形容不干净、肮脏)
2. 颜色: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脸色)
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色彩)
3. 处决: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处理决断)
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被处决了。 (执行死刑)
4. 明日:
普明日复奏其人(第二天)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
我明日去。 (明天)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五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 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 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 因:趁着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 ) (3分)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5分)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4.A(答:回复、回应)
5.C(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
6.C(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7. (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5分。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
6.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六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②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
鲁不谢,走出,至屋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③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减)
【注释】①教敕亡素:平时没有教诫好。②帑(tǎng):库金。③契箭:令箭。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下车而库亏甫:刚刚
B.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诣:到
C.恨不连夜排衙视事视事:办理公事
D.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负:背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贤称噪于士民/以勇气闻于诸侯
B.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C.李大惊,曰:“公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以此鲁名闻天下/汉亦留之以相当
3.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项是( )
①草冠,骑驴入境。②鲁心敬之而无言。③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④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⑤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⑥以此鲁名闻天下。
A.①③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亮侪是一位奇男子,他奉田文镜命令前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但并不张扬,而是乔装改扮,在路上向老百姓行礼讯问,以了解民情。
B.鲁亮侪为人忠介梗直,他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便判断出其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于是打破照常规行事,竟放弃摘印,快马飞驰回到省里去说明情况。
C.省两司大员在河南总督田文镜面前主动认罪,并请求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审讯其罪行的行为,表现了他们畏惧之心里、阿谀之丑态,与鲁亮侪的公正无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D.鲁亮侪见田文镜复命时沉着冷静,大胆应对,从爱护贤才和以孝来治理天下的角度慷慨陈词,终于使得田文镜消去怒气,改变了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的错误决定。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2)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
(3)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参考答案:
1.D(负:辜负。)
2.D(A介词,在;B副词,表修饰;C动词,去;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3.A(②⑥不是,②是表现鲁亮侪对李县令的敬佩心里,⑥是说鲁亮侪名闻天下。)
4.B(“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不当,他主要是从百姓口中得知李县令的为人。)
5.(1)鲁亮侪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2)像你这样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
(3)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烟霏楼记
清•叶适
烟霏楼①者,本西楼也。太守仲并更名之。
余自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烧苇夜行,投宿民舍。迟明,道上车夫与牙兵相詈击,慰谢之,然后肯去。践小杨湖,一步数陷,所过空堤绝岸,败芦衰莽而已。入灈港,乃见黄梅诸峰雄秀可喜。而百余里之间,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然而州无城堞,市无廛②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殖,公私一切简陋。四方之集徙者,以欺诞苟且为生,促具衣食则止。其于绝埃烦,近清凉,理榛荒,致茂好,居高览远,以遂其生之乐,非惟不能,亦未之知也。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皆不足以处。
烟霏者,直通判厅直西。其下中洲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
夫蕲,山泽之聚,淮之名城也,岂其天趣不足哉?特地力有未尽尔。以余之不肖,忝长吏于是,不能疏涤其陋以安利之,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岂古人所谓富而教之者乎!顾今之吏有不可以此责者,故记其说以遗通判事朱君俉,刻之楼上,使蕲之人能尽其性之德以为材,尽其地之力以为利,生殖遂长而英发,器用坚实而久成,如公刘之芮鞠③,淇澳之君子④,亦欲其知自兹游者始也。
绍熙三年正月四日。
【注】①烟霏楼在蕲州,即现在湖北的蕲春县。②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③传说华夏农耕先祖公刘曾在芮鞫(今甘肃省崇信县)教民稼穑。④古时淇水岸旁的卫武公有君子贤德。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慰谢之,然后肯去谢:道歉
B.以遂其生之乐遂:满足
C.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观:观赏
D.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徒:白白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游踪,从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最后几经曲折终于到达蕲州。然后以烟霏楼为中心,浓墨重彩描述蕲州的风光。
B.文章采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整齐的句式,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描写烟霏楼的山光胜景,并认为是一州之中最美的景致。
C.作者认为蕲州城特别简陋,没有城堞、栈房和高楼台榭,且民风不淳,多欺骗苟且的行为,即使拥有烟霏楼这样的胜景也不值得呆下去。
D.文章结尾卒章显志,交代作记目的,作者希望凭着自己浅薄的才能,能疏导革除此地的陋习,做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并委婉地对通判事朱君俉提出规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2)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
(3)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
【参考答案】
1.C(观:景致)
2.C(偷换对象,不值得呆下去的不是蕲州城,而是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
3.(1)小山坡连绵不断,有浅浅的泉水和小小的石头绕着良田,蕲州的读书人都到此开辟田地安居,相互遥望。(“经络”、“辟”、“居”各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4分)
(2)所以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不是太分散就是太紧逼,风景隐蔽而意境不明。(“景蔽”1分,“意昏”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3)鸥鹭展翅飞翔,鸡犬的叫声相闻,它们飞来飞去吵吵闹闹,各自投合性情。(“羽”1分,“会”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7.《计量雨滴》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七
③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④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啦!
⑤下大雨时,雨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雨滴过大,还会打伤幼苗。因此,观测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特征及设计人工降雨装置的一项重要工作。
⑥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下雨”,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电话也会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讯传输难题的前提条件。
(选文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答:
2.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答:
3.文章第⑥段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答:
4.农田喷灌时,要把水滴直径控制在3毫米以下。这是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3分)
答:
参考答案:
1.计量雨滴的方法与必要性(目的、作用、意义)。
2.不能。因为它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去掉后上下文联系不紧密。
3.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雨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
8.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八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参考答案:
1.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2.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3.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4.(1)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
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素”“因”“奇”各l分)
(2)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
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9.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篇九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色如鉴,如琅玕鉴:镜子
B. 桥尽,一亭树道左 树:建造
C.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肖:想象
D. 磬折喧溢,迫暮趣归趣:兴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
门者怒曰:“为谁?”
B.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
D. 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杜甫由衷怀念和深深敬意的一组是
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②稍断则复见溪
③穷愁奔走,犹能择胜④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⑤胸中暇整,可以应世⑥出城欲雨,顷之霁
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③④⑥
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段描绘了浣花溪的景观特征后,作者又作具体的渲染,状其曲折变异之岸形,状其明暗变幻之水色,力图让浣花溪给读者以真切的印象。
B. 本文第二段作者接写行中之景,作者重点写的是沿溪种植的竹柏。因溪的远近不同,故竹柏也呈现不同的景观,近看、远看迥然不同。
C. 第三段作者以十分简净的笔墨,历历分明地叙述去杜工部祠的行程及途中所见,其中穿插着引人入胜的景物描写,作者借游览浣花溪来表达了对诸葛亮和杜甫的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D. 篇末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胸怀的赞赏之情,同时对权官俗吏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显示出作者其孤傲的人格。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论毅力(节选)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①。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曾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智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②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③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注释]①迭乘:不断轮换。②盘根错节:树根盘绞,树枝交错,这里用以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③庸讵知:怎么知道。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探究
B. 以为是殆幸运儿 殆:大概
C.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艰难
D. 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触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
冒其逆而突过之
B.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
C. 其在智力薄弱之士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D. 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逆与顺辩证关系的一组是
①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②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③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④大逆之后,必有大顺⑤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⑥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起始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亮出中心论点,揭示出古今中外众多人事成败的关键所在。对比鲜明,引人注目。
B. 第二段作者指出,人生历程中逆多顺少,这就要求人们做事之先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足够思想准备,同时又指出,顺、逆两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着力分析了“逆”与“顺”之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D. 文章最后引用孔、孟的至理名言,告诉人们成事在己,决定成败命运的就在于你是否有毅力,与开宗明义相互照应。
5.(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段话断句。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②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参考答案
一、1. D(D中的“趣”应读cù,急速的意思)2. A(A中的两个“为”均为动词,是。B前“而”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后“而”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和”。C前“以”为介词,因为;后“以”为介词,在。D前“之”为助词,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后“之”为代词,可译为“这”) 3. B(第②句是介绍浣花溪水的状况,第④句是介绍杜甫传记是何仁仲制作的,第⑥句是说作者出城时的天气情况。三个句子都不能表明作者对杜甫由衷怀念和深深敬意)4. C(本文并未对诸葛亮表达表达怀念和敬意)5.(1)过桥后,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上面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百花潭水”。(2)困窘忧愁,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就像孔子(为避祸)化装到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二、1. D(D中的“冒”为“顶着”的意思)2.D(A中的两个“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指逆风逆流。B中的两个“以”,前为连词,相当于“而”;后为介词,表凭借。C项中的两个“其”,前为指示代词,那些;后为人称代词,他。D中的两个“而”均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3. B(第①句是谈成与败之间的关系,第②句是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第⑥句是说做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4. C(C中的“运用比喻、引用、对比、夸张等手法”错,第三段没有运用夸张手法)5.(1)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2)①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②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10.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十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2.(1)翳:遮盖 (2)谓:为,是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14.与民同乐。
11.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十一
临江仙诗歌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12.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篇十二
戆子①记
謝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②,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仆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蹋,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③,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三》)
注:①戆(gàng)子:戆,傻,楞。戆子指傻瓜,愣头青。②司阍:守门,看门。③媒蘖:比喻挑拨是非,陷害于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烛酌酒校书 同“燃”
B沽直赚取
C主人强颔之颈部
D戍边守卫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戆者忠心、耿直语言的一组是()(3分)
①挥拳逐去。
②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
③自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
④主人怒,命仆者行杖。
⑤不吉!
⑥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A①②⑥B②③⑥
C①③④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庄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这三人性格各异。
B戆者的言行虽然直来直去,但却对主人衷心耿耿,文章主要通过四件事情采用鲜明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戆者的直率与正直。对于他的忠心,梅庄的主人从一开始便了然于心。
C戆者一再得罪主人,后来,黠者整天窥察戆者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戆者。
D文中刻画的戆者其实并不傻,而是一种真诚与衷心的体现,他大智若愚;黠者则是自作聪明,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最终难以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___________________
(2)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1C(“颔”在这里应翻译成动词“点头”。)2B(①刻画的是戆者的动作;④对象是主人,不是戆者;⑤是黠者说的话;)3B(主人一开始并不知情,直到最后戆者对主人不离不弃才让主人完全信赖戆者的。)4(1)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这人。(“谢”、“衔”以及语义通达各1分)(2)正逢主人获罪坐牢,陷害没有成功。(“会”、“国”以及语义通达各1分)(3)我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作用却不能任用,憨直的人倒是可以任用的;老实人可以任用却实在没有作用,倒是憨直的人有作用啊。(加主语“我”1分,“有用”的“用”译成名词(1分),“可用”的用译成动词(1分),语义通达(1分)。)
【参考翻译】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
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助酒呢?”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有。”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诉主人,找个别的理由把他支使出去,叫老实的仆人看门,而他亲自去请歌伎。歌伎还没有来,憨直的仆人已经办完事回来了,看见两个人怀抱琵琶来到门口,就惊讶地问:“为什么到这里来?”聪明人说:“这是奉主人的命令。”憨直的人厉声说道:“我在这里当仆人十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进出,一定是主人喝醉了酒吩咐的!”他挥动拳头把歌伎赶了出去。客人们闹哄哄地散了席,主人感到对不起他们。
一天夜里,主人燃烛饮酒,校勘书籍。天气寒冷,酒瓶已经喝空了,脸上还没发红,聪明人用目光示意老实人再去买酒。老实人在路上碰见了憨直的人,憨直的人夺下酒瓶,回来规劝主人说:“今天喝二瓶,明天喝三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买多了酒会损失钱财,喝多了酒会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主人勉强点头同意他的话。
不久,主人改任御史。早晨上朝前,书童为主人举着灯,灯油倒出来弄脏了主人的朝服,聪明的人跺着脚说:“不吉利!”主人很生气,叫老实人用棍子打书童,憨直的人上来阻止老实人,并说:“我曾听您说:古时有羹汤弄脏了朝衣、蜡烛烧着了胡须都不动声色的人,您能说却不能做吗?”主人把怒气转到憨直的人身上,说:“你是想赚得直言敢谏的名声呢?还是想用私惠来讨好呢?”憨直的人回答道:“恩惠是您施予的,我哪里有呢!我奉献愚忠,您却说我赚取直言的名声!您现在身居掌管纠察的官职,将来跪在天子脚下,和天子争论是非,在朝廷上和大臣们争议兴革利弊,把失去官位看作是弃破草鞋一般,甘心降职流放就像是乐于归乡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赚取直言的名声才这样做吗?”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这人。
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正逢主人获罪坐牢,陷害没有成功。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出牢来整理行装。这时聪明人已经逃走了,老实人也竭力请求到别家去做仆人,憨直的人却捋起袖子上前说:“这是我们主人报效祖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啊!我愿意去!”他忙着买马、造车、制作帐篷、准备干粮,跟着主人去边疆。于是主人叹息着说:“我原来认为聪明的人和老实的人有作用,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作用却不能任用,憨直的人倒是可以任用的;老实人可以任用却实在没有作用,倒是憨直的人有作用啊。”
主人把憨直的人收养为儿子,取名“戆子”。
【作者简介】
李正浪,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上冈中学。
13.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十三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4分)
⑴故不错意也( ) ⑵虽千里不敢易也( )
⑶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⑷秦王色挠(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要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理解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虽这个字,在表假设时的意思为即使。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徒、跣、以、抢等关键字,有时还要句子的`省略成分以及句子的语序等问题。
14.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十四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 间万 变 皆于 古 不 同 何 独 文 章 而 可 以 一 律 限 之 乎 就 使 后 人 所 作 可 到 《 三 百 篇 》 亦 不肯 悉 安于是 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三百篇》又称什么?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
3.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就使后人所作/可到《三百篇》/亦不肯悉安于是矣。
2《诗经》(《诗》或《诗三百》)(1分);风、雅、颂(1分)
15.文言文阅读训练(四) 篇十五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1)芳草鲜美( )
(2)勿携金珠(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译文:
3.《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请你说说自己的推想。
4.《穴中人语》一文中第二段,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5.两文中的人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
(2)执策而临之( )
(3)愿子还而视之( )
(4)去而顾之( )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的黑体词。
(1)为: (2)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手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悟。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挠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卷八·齐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挠:挠,念(náo)。曲挠,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译文: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段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段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段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推荐阅读:
甲乙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2
农夫殴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6-1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09-17
《咏雪》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12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08-04
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08-13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08-09
《三峡郦道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0-22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06-24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