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2024-08-04

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精选8篇)

1.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 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 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 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 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2.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篇二

平定三中

董瑞华

今年我初探物理教学,正因为刚接触我感觉有些茫然。因为物理是八年级新增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课比较陌生但存在新鲜感,所以作为教师一开始因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入手把学生对这门课的这种新鲜感提起来。新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地一步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一年的教学体会和总结以便我以后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一)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线。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系,当学生接触到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

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他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会发生兴趣。深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喜欢你,让他们敬重你这是很重要的。

物理课第一堂课是很关键的,教师应联系学生身边最接触紧密而且易懂的现象提起学生好感和疑惑,从而能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让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敬佩心理,热爱教师,听从教师教诲做到“尊其师,信其道”。这也是使学生能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的关键。再者关键还是根据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课得天独厚的优势。物理课中的现象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精心准备了每一个实验足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但这种兴趣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方方面面考虑是很必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引入,不仅把学生自然而然到领入新知识的门槛,而且更能激起他们渴望求知的兴趣。例如,一开始我给学生演示了“筷子在水里被折断”的实验,学生其实生活中都见过但是没有去想为什么?这就是学生认识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没有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必须对自己周围的现象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三棱镜分解白光”现象明显直观,而且美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奇迹和美好。“纸盒子烧开水”让许多学生觉得不可思仪,但事实明显摆在面前,让学生懂得实验是证实事实的最好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最有力的证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了潜望镜,课下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很高,在展示自己作品时,有些学生制作的很粗糙很难看但是我除了没批评还给予了表扬,让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学生能感受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今后继续努力的决心,从而也感化了一些懒惰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真正从实验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在讲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连接事物是学生的难点而且抽象,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少说多练,我尽量少讲让学生自己先看懂书上串、并联的概念而后自己拿着实物依次连接,这样反复连接几次学生对串、并联电路就相当熟悉了而且有能力的同学还会从中发现一些其它想象提出一些其他问题。经学习证明学生电路部分的引入取的了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学生实验时,由于学生预习工作做的不充分,在实验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多种错误的产生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进行学生实验时,有必要先对学生实验进行一定的讨论和引导,使他们先对实验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这样学生做实验就有的放矢,而不至于流于形式,任务观点不明确。同时要多加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探讨,提前了解实验器材避免由于实验器材的问题而影响学生做实验与他们同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水平,为学生争取时间。教师的一切努力为的是学生。例如在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我分三节课时做实验,首先先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并且和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过程进行了比较,学生心理对实验过程很了解了实验完成很成功。

(二)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一门新课,起初,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再者,我觉得教师应改变思想观念,在学生面前不要老摆出自己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有畏惧感。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学生的观点很是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学生角度考虑,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好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好强心理相当严重,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总是严厉,应诱导开解,应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胜心,调动他们积极性,我老以学生的身份去给他们认识每一个问题知识点,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对他们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奢望,特别作为教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如果你能把自己也看成是初学的学生你就会体谅理解慢的学生,你就能做到一视同仁。自然大多数学生能跟上你的步伐就会喜欢上这门课了,一旦喜欢有了兴趣你的教学已成功了一半了,学生就会自然养成一种好学好问,自己去探究的习惯了。接下来老师就能相对轻松了真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三)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3.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篇三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路中形成电流和条件,从而得出电路的基本构成。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用具:

学生分组实验: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教师:电路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板,并投影问:是什么?在哪见过?(学生回答)见到电路板,有什么感觉?或想知道什么? 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学生检查并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做课本P101图5.2-1实验。(师生讨论,并投影出几种连接方法——短路、断路和通路)

让一组学生把自己连接情况展示出来(或上黑板连图5.2-1)

(2)闭合开关后,观察灯发光→问:对于这个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I的形成?条件?电池的作用)

课件演播:电流的形成 板书: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老师说明电流方向的规定。学生把电池对调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发言)

但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级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即:单向导电性。

二、电路的构成

爱心

用心

专心

刚才大家连的电路是最简单的电路,你认为简单的电路由哪几部分构成?(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和导线构成)介绍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①电源——将其他形成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路中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源、学生电源等)

②用电器——将电能转化其他形式的能。在电路中是消耗电能的装置。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④导线——是电流流通的路径。

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板书: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源。②电路是闭合的。

三、电路图

师:画图时如果把实物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常用规定符号来代表它们。介绍课本P104图5.2-8。学生练习画电路图:课本P104“想想议议”投影画电路图的要求:

小结板书内容

练习课本P105 1、2、3、4

爱心

用心

4.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 篇四

第1课时 汽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蒸发和沸腾通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 .

2、知道蒸发现象,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

3、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

4、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 能力目标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2、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酒精、棉球、温度计、烧杯、试管、纸锅、课件、投影片、秒表、火柴、铁架台、石棉网、三芯酒精灯若干个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交流回忆]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 的变化.(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由液态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板书)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学生讨论,抢答举例: 地上积水变少,晒麦子,湿衣服变干,等等.)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 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学生观察:纸燃烧了起来.用纸锅 烧水,纸锅中水烧开,纸没有燃烧.过一会儿水变少了.)

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 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学生理解识记.)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板书)

一、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思考:在晒粮食时,要使粮食干的快些,怎么办?(学生抢答:在太阳晒下、推开晒、在通风处粮食会干的快些.)

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粮食干的快呢?(学生讨论回答:在太阳晒下粮食中 的水温度高;推开晒时水的表面积大;在通风处粮食上面空气流动快些,加快蒸 发,所以粮食干快些)

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学生抢答: 加热、吹风、摊开等等.)

谁能总结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要减慢液体蒸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交流总结:液体的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蒸发的特点 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水能蒸发,蒸发的比较慢,这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 都能发生,并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学生体验:手背感到冷.)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蒸发吸热.)大家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社会.

放映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学生观看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坎儿井用到了哪些知识?(思考回答)

二、沸腾

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能用纸锅烧开水了吗?(学生讨论回答,互相补充:给纸锅 加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温度,所以水能沸腾,而纸不 燃烧.)

1、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水沸腾时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了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2、沸点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 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达 到沸点,继续吸热.)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 有哪些相同之处呢?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吸热.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汽在生产上有没有应用呢?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学,并思考回答.)[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_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__

(填“吸热”和“放热”).

3、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_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__.

4、夏天扇扇子时,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人为什么感到凉快?有同学说煮饭时,多沸腾一些时间可以提高水的温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层作业] 1、课堂作业:《课课练》 第1、2题.

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的形状及作用.

第2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课前准备:两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热水、冰块 教学方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二、自学指导

(一)1、师述:你知道天上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书P.37的活动2.5

2、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 比谁观察得仔细,说的实验现象多而准确

想一想 烧杯中的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有的话主要来自于哪里,当水蒸气(上升/下降)在瓶口附近遇(冷/热)时,水蒸气变为

比一比 谁能叙述一下如何做“模拟雨的实验”并演示给大家看

3、生看书,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师巡视,然后指名回答

4、师述:“雨”就是这样形成的,水蒸气变为水(液),这种现象是液化,什么叫液化?为什么要遇冷,遇热却不能液化?指名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师述:所以液化需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标准大气压把那些物质降到表格中的温度以下就可使其液化,而打火机里的在常温下是气态,为什么能以液态出现在打火机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

三、自学指导

(二)1、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

2、生先看书然后去自己动手做实验,师巡视,指名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师评讲:我们看到了液态的乙醚,我们有没有去降低温度,那么我们是采用什么办法

使其液化的,指明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生积极地去想生活的其他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师评讲

四、当堂训练

1、汽化有、两种方式,液化有、两种方法。

2、戴眼镜的人从温度较低的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的 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 而附着在镜片上的。

3、居民使用的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 使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4、为什么对手吹气感到凉而哈气却感到暖和

5、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晾干了

6、夏天要下雨时,水缸外壁从水面往下部分“穿裙子”,这是怎么回事?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1)

什么是液化?液化需要什么条件?液化有什么特点?(2)

液化有哪两种方式?

5.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6.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知识点 篇六

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7.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 篇七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本章教材的难点是对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人类探索微观和探索宇宙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从中感受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的过程。3.教法、学法指导

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以不同的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真实画卷,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

⑵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运动及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这种设计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知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的运动情况。

⑶通过实验探索来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特性的认识,也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用实验来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4.课时安排:3课时(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一节走进微观 1.教学目标:

⑴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⑵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⑶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2.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挂图,VCD片 5.教学设计 6.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宇宙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空气到底由什么物质组成?从今天起,我们学习§10.1 走进微观

(板书)让学生看书“物质的组成”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为什么说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第一位提出分子的人是谁?

4.1cm3的水中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你能感悟到分子的大小吗? 指导学生阅读“微观粒子”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原子核由什么构成的?

抓住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非常牢固。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思考。学生回答。让学生小结 完成作业

看书 分子 讨论 回答: 很小 阅读

原子核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

1.你知道哪些微观粒子?

2.这些粒子的大小顺序你能知道吗?

3.人们现在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更小的粒子? 总结

计算课后题目 做同步训练

引入课题 自主学习

认识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了解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巩固练习

(三)教学参考资料

物质的分子都极其微小,如果把分子看做圆球,那么各种分子的直径都只有几分之一个纳米左右(1nm=1×10—9m)。水分子的直径大约是4×10—10m,相当于头发粗细的十万分之一。1cm3的水中就含有3.34×1022个分子。据估计一只蚂蚁喝一口水就吞下2×1019个水分子。10万个氧分子依次排列起来,总长仅0.03mm。原子大小是10—10m,原子核的大小在10—14m以下,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体积的比应为万亿分之一。1.电子的发现

19世纪80年代初,汤姆逊在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关于阴极射线性质的争论是当时的一个中心议题。阴极射线管是一根两端装有电极的封闭的玻璃管,当将其中的空气抽去后,再在管子的两端电极上加上较高的电压,玻璃管就发生放电现象,阴极会发射出一种射线。实验发现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会迅速随着场的变化而发生偏转,根据偏转方向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为了进一步确定阴极射线的性质,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1897年初,汤姆逊先使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而后由给定的磁场、射线的曲率半径等推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此后,汤姆逊提高了放电管的真空度,又成功地使射线在静电场作用下发生了偏转。与此同时,汤姆逊给放电管分别充入各种不同的气体进行实验,发现测得的粒子荷质比的值与充入管内的气体性质无关。后来他又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做成电极,其结果也不变。这表明来自各种不同物质的电极的阴极射线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种粒子必定是所有物质所共有的组成成分,汤姆逊把它叫做“微粒”。以后,汤姆逊又分析比较了其他科学家所做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与塞曼从光谱测量中求得的分子内带电粒子的荷质比是同一数量级,这一事实使他得出了阴极射线粒子比原子小的结论。至此可以说汤姆逊已经发现了这种比原子小的粒子——电子。但必须注意的是,这还仅仅是一个推论,因为这种粒子的荷质比是氢离子比荷的1000倍。有两种可能,或者是电荷e很大,也可能质量很小,都导致荷质比值较大。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更直接的证据来测定电荷e或质量m。汤姆逊选择了测定e的办法,在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利用带电粒子在饱和蒸汽中形成雾滴的现象,测得了粒子的电荷,至此,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由于原子含有带负电的电子,从物质的中性出发,推想到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电子。这就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建立原子模型的问题。2.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蛋糕+葡萄干”模型。他假设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球形的原子体积内,负电子则嵌在球体里。电子一方面要受正电荷的吸引,一方面要自相排斥。根据经典力学理论及电荷间的平方反比作用力计算出这些电子必然沿若干同心环旋转才能平衡,并给出了计算各环电子数的公式。3.α粒子散射实验

自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辐射以后,卢瑟福用20多年时间研究放射性现象。1904—1905年间,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α射线通过空气或金属箔后,产生的谱线较宽并缺乏鲜明的界限。他认为,这表明α射线通过空气或金属箔时被散射,其原因在于原子处于强电场状态,测定α和β粒子通过靶原子的偏斜度是探索原子内部电场的一种重要方法。1908年盖革和卢瑟福一起,发明了探测α粒子的气体放电计数管。在计数管中的气体分子使α射线散射,影响了计数工作,为消除这种影响,盖革转向研究α射线的散射问题,并发现散射角与材料厚度和材料的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与α粒子的速度成反比。这促使他们选用原子质量大的“金”做散射实验。盖革还发现,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很小,极少数偏角很大。1908年10月,布拉格也写信给卢瑟福,谈到他在观察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中,发现“径迹急转弯”的现象。促使卢瑟福大胆提出,要观察一下是否有α粒子能被大角度散射。1909年3月,盖革和马斯顿用镭作放射源,金箔作靶,用闪烁法计数,结果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有极少数的反弹回来。这使卢瑟福大为吃惊,他说:“它是如此难以令人置信,正好像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弹射到一张薄纸上,而炮弹居然反弹回来一样。” 卢瑟福认为,在汤姆逊的原子模型里,无论是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还是电子都不足以把α粒子反弹回去。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八千分之一,碰撞时根本改变不了α粒子的径迹;正电荷若是均匀分布在原子球内,根据静电学理论,均匀带电球的电场以边缘处最强,参照已知的原子球直径的线度,最多只能使α粒子产生0.03°的偏斜。汤姆逊为解释大角度散射现象曾提出“小角度倍加散射理论”。卢瑟福认为这也不可能。在多次碰撞的情况下,粒子向各个方向偏离的概率是相同的,向同一方向多次偏离叠加成大角度散射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卢瑟福认为:“对于厚度小的物质,由于与原子碰撞,粒子的分布主要由单散射所控制。”卢瑟福感到要说明大角度散射,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原子模型。卢瑟福经过计算,终于证明了大角度散射只能是单次碰撞的结果,也就是说α粒子碰到了一个比原子小得多但又很重且带正电的硬东西,α粒子受到了很强的电场作用,这个很硬的东西就好像是原子的“核”一样。1911年,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他认为所有的正电荷和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内,即原子核,在核的周围一些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讨论式学习3.释疑解难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有的物质由分子组成,有的由原子组成。4.自我检测

⑴物质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

⑵原子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质子又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加速器

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的装置。它通过电磁场的不同组合形态,实现对电子、质子、或重离子等带电粒子加速,能产生几百兆到几千兆电子伏能量的高能粒子流,这些高能粒子流就像炮弹一样,可以打碎物质的深层结构,从而使人们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粒子的能量越高,越能深入到物质的内部。因此,加速器是人们变革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认识物质深层结构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建设了各种不同用途的加速器,粒子的能量越来越高。我国在北京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已经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兰州、合肥等地建成了重离子加速器等不同功能的加速器。(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1.教学目标: ⑴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⑵知道分子是运动的

⑶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⑷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2.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各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之间有否力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同时教师也可将自己的猜测和假设提供给学生。做实验:这是证实自己假设的一种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将结果填入空格中。活动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演示给学生看。分析论证: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指出科学家为了揭示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所建立的模型,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

评价:归纳所有实验结论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结果。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量筒两个,集气瓶6个,玻璃片3个,烧杯两个,铅块2个,注射器1个,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5.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巩固

引入:物质由分子组成,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呢? 肉眼看不到又小又轻的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分子在运动呢? 演示实验:

铅块能被拉开吗? 水能被压缩吗? 小结:

指导学生做同步训练

1.物质是由_____或_____组成的,分子是由_____组成的。2.水有水的化学性质,保持这种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分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学生实验:分组操作 填表: 结论: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就比预计的要_______。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实验: 气体分子的运动 液体分子的运动

结论:上述实验现象表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填写实验探究: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时_____把它们拉开。2.水_________(“容易”或“不容易”)被压缩。1.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是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做同步训练

加深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

6.板书设计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二、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三、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7.教学反思

(三)教学参考资料

分子动理论的建立:原子理论的萌芽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但因中世纪的生产和科学发展缓慢,物质结构的学说也长期停止发展。直到17—18世纪,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得到改进和普遍使用,促进热学发展,人们开始探讨热现象,出现了定性的分子动理论学说。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热质说,只有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后才彻底否定了热质说后,定量而系统的分子动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期,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⑵知道分子是运动的

⑶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2.学法指导

讨论学习,通过认真观察实验,完成实验目的,充分讨论,达到理解的目的。3.释疑解难:

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做课堂内容的延续实验,让学生体会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那么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呢?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这些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分子间有空隙吗 用眼睛观察一杯水和一杯酒精,能看到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吗?我们能不能就以此来判定分子之间没有空隙?对此你有怎样的猜想?

除课本上图10—15水和酒精的实验外,你能否另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分子间有空隙?说出你的设计与实验。

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打开醋瓶子,马上闻到酸味;打开香水瓶盖,不一会儿香气满屋。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课本图10—16和图10—17所示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请你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一根绳子能够吊起重物,两滴水银靠近时自动合在一起,液体和固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根据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认真观察课本图10—20和图下的解释,从中你能否提出几个问题?试试看,对你提出的问题可让老师帮你解决。4.自我检测:

⑴两滴水银相接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⑵鲜花放在没有空气流动的房间里,到处都能闻到它的香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⑶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浸在盐水中的鸡蛋变成咸蛋 B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C一滴红墨水放入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杯中水全部变成红色 D液体的蒸发 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⑴固体之间存在引力作用实例介绍。

用美工刀将一根长约10cm、直径2mm的熔丝切成两等份,切口要保持平整光滑;然后用刀使切口密合,经试验牢固后挂上钩码,再逐步增加钩码的个数,观察熔丝是否分开。⑵液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把一块面积约等于15cm×15cm的玻璃四角用线固定,也可用万能胶粘合,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的下面水平地与水面接触(不要使玻璃全部浸入水中),手持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使玻璃脱离水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发生了变化。(二)课题教案参考 第三节探索宇宙 1.教学目标

⑴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⑵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教材分析

本节以我们生存的地球为基点,逐步向着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的范围呈示,不仅展示宇宙这一物质世界的总称的清晰脉络,而且将人们探索宇宙的过程以及探索宇宙的工具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对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一基本了解。最后,又以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和向往为题,鼓励同学们学好物理知识,去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本节的重点是对宇宙的了解。

本节的难点是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图片,与课本配套的VCD片 5.教学设计:

情境1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研究。

问题1 宇宙如何构成?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呢? 猜想与假设: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同时教师也可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供给学生。查文献:可以让学生分组查有关文献资料,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物理学发展史和探索宇宙的技术手段发展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功能收集有关证据。

活动交流:其中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分析论证:通过交流,对提出的问题或有关的猜想进行分析。

评价:包括对科学探究之后所得结论的归纳、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总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巩固 过渡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播放VCD片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为了使你的想象成为现实,你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1.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哪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看书 问题

1.简要说明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2.简要说明国外探索宇宙的历程。1.指出恒星、行星、卫星的运转规律。观看 讨论

巩固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

6.板书设计

第三节探索宇宙

一、探索的历程 中国古代: 国外古代:

二、浩瀚的星空

恒星→行星→卫星

三、幻想与追求 7.教学反思:(三)教学参考资料

关于探索宇宙的发展史和技术

探索宇宙:广袤而深邃的星空,隐藏着无穷的奥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探究宇宙。早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除了编写层出不穷的神话、幻想来寄托人类对宇宙的关注外,却对繁星如海、神奇莫测、谜团重重的宇宙表现出一种无奈。虽然热切地向往和试图揭开宇宙的奥秘,但种种疑问,令人迷惘。在20世纪以前,人类也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天文现象,但人类无法清楚知晓天宇上的事情,也无法想像其他星球的真实面目。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并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当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飞行之后,人类向地外星球的探索就被提到了日程上。现在,人类的宇宙探测器不仅为人类登上月球开辟了道路,而且已探访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同时,正在向太阳系外更遥远的星球跋涉。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首先是利用航天技术的优势,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日地空间环境,考察了高空辐射带、宇宙射线、太阳风等对地球的影响;其次,开发太阳系资源以及通过对各大行星形成的研究,了解地球形成的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发现更多的新天体,揭开宇宙演化的奥秘,探访宇宙人的踪迹等。探索宇宙是分步进行的,先是摆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飞往月球,然后向地球的近邻金星和火星迸发,在周游太阳系后进入更加广阔的银河系和宇宙世界。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太空飞行。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为了寻找地球外知音,美国1972年和1973年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带有一封访问地球外文明的“介绍信”。“介绍信”是一块镀金铝质金属牌,设计新颖别致,上面镌刻着表示人的形象的一男一女、氢原子符号、航天器外形与人体的比例以及标明太阳系及其地球位置的图象,同时绘出了地球相对于14个脉冲星的位置关系。这是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留几万年之久。在发射“先驱者”号5年之后,1997年7月至8月,美国又向太阳系和宇宙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控测器,上面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唱片可放音120min,主要内容有115幅照片和图表,介绍了太阳系的概况及其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面貌、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状况等,其中有中国的长城照片;用世界上60种语言说的问候语,其中有中国的普通话等;风、雨、雷及各种虫鸟兽等的声音和音乐等。

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把一个个不同用途的航天器送入了太空,建立空间航天站已成为下一步的实际行动。我国也在2000年11月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号”飞船,跨出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

(四)学案

1、学习目标

⑴能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宇宙的历程。⑵能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然后讨论,进一步认识宇宙。

3、释肄解难:

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从古至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⑵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从最初的“盖天说”,到后来的“地心说“、“日心说”,“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在不断地发展,在这个发展中,其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⑶有关宇宙结构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4、自我检测

⑴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

A、哥白尼

B、伽俐略

C、牛顿

D、托勒密 ⑵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是:

A、1957年

B、1961年

C、1967年

D、1970年

5、交流园地

6、课外空间

8.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篇八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公式V=

2.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其中的一些数据呢?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 、、、、、、

32.单位的换算:1km=10m 1m= dm= cm= mm 1mm= µm

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长度的测量

A.使用前, ;

B.读数时视线 ;

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 和 。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 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

(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

(3)课桌的高度8 ;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

3.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物体的

长度为 cm。

4.测一测

A. 物理课本的长 、宽 、厚度 ; B. 手指甲的宽约 cm

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 D.你的课桌高 、长 、宽

5.讨论交流

(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

(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

(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

(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6.特殊的测量法(见后面)

上一篇:珍惜时间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金婚、银婚庆典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