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2024-12-21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精选2篇)

1.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篇一

高考文言文失分原因例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考查学生的主观译释能力,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要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从文言文翻译句子赋分来看,一般是10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翻译题得分普遍较低,平均分甚至到不了一半,属于难点题型。从考生答题来看,文言文翻翻译失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关键实词意识

“关键词语”就是指对文段或文句的意思有直接影响的词语。

1.古今异义,以今释古。☆☆☆☆☆

例:(上海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错误译文:陈尧咨讽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正确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警示:关键词“讽”, 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是“讽刺”义,古代是“委婉劝谏”、“暗示”等义,结合语境,此处为“暗示”。

2.词类活用,不能明辨。☆☆☆☆

例:(2010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错误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都很安定。

正确译文: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到来感到安心。

警示:关键词“安”,意动用法, 感到安心。而学生漏译了“之”,没有看出是意动。

3.通假现象,暗藏玄机。☆☆☆☆

例:(2010全国卷2)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错误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用没了之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正确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警示:关键词“没”,通假字,通“殁”,死亡。而有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没有”。

二.缺乏特殊句式意识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判断句,要正确翻译这些句子就必须让这些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1.倒装句式,该调不调。☆☆☆☆☆

例:(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错误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为什么拿钱财?

正确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警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为”是动词,“干”“做”的意思。

例、(20高考全国卷1)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错误译文:脱脱(人名) 威胁梁王吓唬他,一定要杀掉王祎

正确译文:脱脱(人名)用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警示:介词结构后置句,“胁王以危言”应是“以危言胁王”。

例:(2010年江苏卷)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错误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很贫穷,你们就可以知道了。

正确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殓,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警示:主谓结构倒装,“甚矣吾贫”应为“吾贫甚矣”。

2.省略成分,该添不添。☆☆☆

例:(2010年辽宁卷)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错误译文: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来防守安吉。

正确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吴国定)来防守安吉。

警示:省略句,应补充省略成分“之”。如果不补充,就变成了赵良淳防守。

三.缺乏文言虚词意识

虚词运用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虚词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译与不译不分”。

1.该删不删。☆☆☆

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如有的语气词、发语词、助词等,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例:(2010湖北卷)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错误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的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且窃取衣食也如此。

正确译文: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警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骄惰而窃食也”中的“而”,连词,顺承关系,无实意;“也”,句末语气词,无实意。这三个词可以“删”。

2.不该删而删。☆☆☆

文言虚词更多的是有实意,而有的考生一并虚化处理。翻译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应翻译。

例:(2010年湖北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错误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大船借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确译文: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警示:“以”,介词,利用;“乘”,副词,趁着。

四.缺少顺畅通达意识☆☆☆☆☆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而不能“新译文,老规则,不顺畅”。

例:(2010年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错误译文:申甫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奉他。

正确译文: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警示:“入”古今同义,用组词法替换,但要通顺,“进入”就比 “入到”通畅;“故”古今异义,“过去” 比“原来”通顺, “师”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方式,翻译成“用对待师长的礼节”或“像对待老师一样”。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2.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篇二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 代入检验法 (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 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 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 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 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 (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 充当, 谓语由动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 (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 充当,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 “用”“以”对称, 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 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 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 联想推断法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 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辩其异词,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 相邻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 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 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 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 用于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 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 用法也自然不同, 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 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 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 它的意思是“竟然”, 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 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 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 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 如果译成“竟然”的话, 于情理不通, 因此, 此处译为“于是, 就”的意思最佳。

3.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 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 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 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 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 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 ……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 (1) 是则罪之大者。 (《孟子》) (“是”作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句的主语) (2)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是”作动词, 表肯定判断)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2. 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 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上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三步走”训练中, 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如:“谁”“何”“奚”“渴”“胡”“焉”等。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 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 为了强调, 靠助词“之”“是”帮助, 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 (4) 名词作宾语, 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 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 (宾语) 的唯一性, 排他性, 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 (惟) ”, 构成“唯 (惟) ……是 (之) ……”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 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 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 如:“且曰, 客从外来, (邹忌) 与 (客) 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 (于) 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 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上一篇:北京验车流程下一篇:初一上册数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