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

2024-10-18

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精选4篇)

1.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 篇一

《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速读文章,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3、体会反问加强语气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速读课文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精神。【教学重点】

1、学会速读文章,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教学难点】

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图片、资料,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但是,现在许多人提出要敬畏自然,到底哪个观点正确呢?今天我们学习《敬畏自然》,详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速读文章,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3、体会反问加强语气的表达效果。

4、培养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思想。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

1、展示作者名片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其中《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2、展示搜集资料

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第一个时期,在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

第二时期,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进入了开发阶段。

第三时期,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第四时期,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蓬蒿 péng hāo 咫尺 zhǐ 深邃suì 混淆xiáo 鲲(kūn)鹏 相形见绌chù 硕大无比(shuò)

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咫尺:比喻距离很近。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混淆:将许多事物弄混。

精巧绝伦: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不自量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现在请大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谈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点拨:本文谈论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在以前的时候,人们常常对待自然抱有怎样的态度? 点拨: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3、对待自然,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点拨:敬畏自然。

4、请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每一部分内容概括出来。然后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点拨: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人类错误的观点:要征服自然。第二部分(2—7自然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第三部分(8—10自然段),论述宇宙间的生命是与人类平等的弟兄。第四部分(11自然段),点明作者的观点,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作者从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宇宙间的生命是与人类平等的弟兄,两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活动二:大声朗读,感受人类狂妄

同学们,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豪气壮志的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然而这种思想对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句话运用了类比手法,提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说明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不同的普通的一部分,“殊不知”、“天真幼稚的孩童”包含一种讽刺、批评,表现出作者的冷静态度。

2、“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滴水来代替大海。”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观点?

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告诉读者人与大自然相比,何其渺小,表明了人要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的行为。

活动三:仔细品读,感受大自然的智慧

同学们,“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为什么呢?因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仔细品读2—7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点拨: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意思进行分析。

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也许在后人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

人类取得的成就可能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2、“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这句话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大自然观看人类的智慧活动,生动形象的比作鲲鹏看待斥鴳一样,“巨大空间”与“咫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突出了人类的智慧活动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3、“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点拨: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4、“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这句话中的“不过尔尔”是什么意思?

点拨:“不过尔尔”是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这句话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与宇宙中比我们的智慧高得多的生物相比,我们的智慧微不足道。

5、为什么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点拨:这句话是中心句,我们分析下文即可。

因为世界万物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

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6、如何理解“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7、为什么说“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点拨:结合上文语句回答。

作者认为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8、为什么说我们爱护自然就要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

点拨:因为我们人类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人类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爱护自然就要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

活动四:认真默读,理解宇宙生命

同学们,作者说“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为什么呢?大家认真默读8—10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说“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这句话说总结的语句,应该往前找原因。

因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宇宙的其他部分、其他生命是与人类

平等的生命,是与人类亲密无间的。

2、第8自然段有许多带“?”的语句,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语句?它们想表达什么意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注意区别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注意区别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1、疑问句是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

2、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3、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

讨论后明确: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对别人质疑“宇宙有生命”提出反问。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这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是: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这个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这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宇宙没有生命,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这个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突出强调自己的意思。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这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这个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这个句子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

这个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突出强调自己的意思。活动五: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内涵

同学们,作者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那么如何敬畏自然呢?请大家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敬畏自然?

点拨: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点拨: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我赞成人定胜天的观点,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证明,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走出了一条生存的道路,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战胜大自然的结果,主张人定胜天并不意味着要与自然为敌,而是说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有计划地改造自然。

我赞成敬畏自然的观点,正如课文所说,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只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滴,所以,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行为,人类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类的智慧就应该从属于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所以,我们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在地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

六、布置作业

1、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

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手抄报,在班上交流。

2、推荐阅读: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全文。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错误观点:征服自然

比较智慧 宇宙间的生命平等 作者观点:敬畏自然

2.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国部分特重大火灾事故案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掌握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逃生策略。

二、教学重点:发生火灾的自救和逃生措施。

三、教学方法:导、读、问答、创设情境相结合。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 时: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全国部分特重大火灾事故案例,使学生们对火灾事故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发生火灾的自救和逃生奠定基础。

水火无情,人所共知。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报道,有多少人无故的丧命于这些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中!我们虽不能说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就万无一失,一点危险都没有,但是起码能够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当火灾袭来时,你如何逃生呢?

(二)情景设置

1、教师活动:发生火灾如何自救:

2、当教室外发生火灾,同学们如何自救?

(三)讲解常识

当身边发生火灾,如何自救?

一、火灾逃生要点

(1)“要”尽快离开危险区。(2)“要”判明火势情况。(3)“要”选择安全路线

二、发生火灾如何自救和逃生?

1、学习火场逃生十法:(1)熟悉环境法(2)迅速撤离法(3)毛巾保护法(4)通道疏散法(5)绳索滑行法(6)低层跳离法(7)借助器材法(8)暂时避难法(9)标志引导法(10)利人利己法

2、火场逃生十注意:

三、身上着火如何自救

1、发生火灾时,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能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大量新鲜空气冲到着火人的身上,就像是给炉子扇风一样,火会越来越旺。着火的人乱跑,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引起新的燃烧点。

2、身上着火一般总是先烧衣服帽子,这时最重要的先设法把衣帽脱掉,如果一时来不及,可把衣服撕碎扔掉。脱去了衣、帽,身上的火也就灭了。衣服在身上烧,不仅会使人烧伤,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抢救治疗增加困难。烧伤者在治疗时,首先要去除烧剩余的布片,给受伤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特别是化纤衣服,受高温熔化后,会与皮肤粘连,且有一定的毒性,更会使伤势恶化。

3、身上着火,如果来不及脱衣,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熄,倘使有其他人在场,可用麻袋毯子等把身上着火的人包裹起来,就能使火扑灭,或者向着火人身上浇水,或者帮助将烧着的衣服撕下。但是,切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多数灭火器内所装的药剂会使烧伤者的创口产生感染。

3.七年级下教案(第11课) 篇三

七年级下教案(第11课)

第11课  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表达的哲理。2、通过品读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3、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说明: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偏重于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作用,并能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收集白居易诗歌中名句交流。例: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下(今陕西渭南人)。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十二、三岁便离乡到越中避乱。后来,考中进士,两年后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仕宦生涯。在政治上他曾受到排挤和贬官。 三、初读文本:《放言五首》(其三)㈠背景介绍: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问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言》诗奉和。㈡典故简介: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末代汉时,假装谦恭,曾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卑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目的。㈢哲理情感:哲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情感:白居易通过诗歌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也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卖炭翁》㈠背景介绍: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市”是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㈡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何而知?时间:一个严冬的早上一直到中午“夜来城外一尺雪”(冬)“晓驾炭车辗冰辙”(早)“牛困人饥日已高”(午)地点:“南山中”“市南门外泥中歇”(路途遥远) 结果:被宫使以低价掠去!“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掠)“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低价)㈢情感:对宫廷肆意盘剥的痛恨和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研读文本:《放言五首》(其三):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与形象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卖炭翁》表现手法上,从肖像、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 人物形象。灵活运用陪衬、反衬 肖像:“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一个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跃然而出。活画出他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动作:“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说明炭来之不易。“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是天寒地冻,只能“辗冰辙”前行,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 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的艰辛、凄苦!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将老人孤苦无助、急于通过买卖获取生活资料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五、小结归纳:《放言五首》(其三)告诉我们: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卖炭翁》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节诗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节诗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拓展训练: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请结合《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课后作业:1、抄读两首诗歌并背诵。(必做)2、上网下载白居易的相关风格的诗句。品味欣赏,并谈谈其写作风格。(选做)  

 

4.三年级 第11课 火灾发生巧逃生 教案 篇四

1.本文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2.本文标题“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3.仔细阅读课文后请说说在“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一论题上,作者有哪些观点?

4.第五段中作者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请从文中找出他这样说的依据。

5.在六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深意”在此应怎样理解?

? 鉴赏运用 ? 本文阐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请从中选择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

热爱自然,但不应妄自菲薄

--对课文《敬畏自然》的一点质疑

近日读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敬畏自然》,对作者极度热爱自然的虔诚十分敬佩。文章提出了所有生物平等、人类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自然等观点,不乏理据,而且语言幽默优美。然而,文章里面的一些议论难免让读者感到过于偏激,对人类的能力作出了过分而不太必要的贬低。

作者认为:看着人类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地笑。文章对人类为自己的一些高科技而沾沾自喜大肆讥讽。但笔者觉得,人类有理由为自己创造的成就而高兴,就算是“沾沾自喜”也不为过。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可谓白手起家,祖先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凭借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作为其子孙后代,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以“大自然”的身份,来贬低蔑视前人创造的辉煌,把自己形容成“无知的孩子 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更是不必要的“谦卑”。即使如作者所言,大自然是母亲,人类是小孩,难道母亲不会为孩子哪怕是一丁点进步而高兴?有哪位母亲为孩子的成绩和抱负而感到可笑的?现在教育界十分推崇赏识教育理论,道理是应该让孩子为成绩而自信,同理,人类通过自身努力,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进取,其成绩来之不易,当然应该高兴、值得自信,而绝不应该被认为狂妄。

后文的一个观点显得更莫名其妙:“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这个看似非常辨证的“历史观”,本人却觉得十分幼稚,甚至有违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从猿到人,还是从古人到今人,人类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都是一点一滴地累积、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的,没有前人的探索经验、失败教训,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成就。如果我们每一代人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忧谗畏讥”、不思进取,想必人类社会是不会进步的。尽管我们的科学可能会被一万年后的人们看作幼稚,但我们都必须继续 “幼稚”,继续在任何未知的领域探索真理。惟有这样,人类社会才有进步,才有机会被后人“嘲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今天的“神舟五号”升空相比,其进步程度无疑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谁会觉得当初先人的发明是幼稚无知的呢?

也许是作者太注重别人的看法了,无独有偶,作者还考虑到了宇宙其他高等生物对人类的嘲笑。“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宇宙高等生物)看来也不过尔尔。”这显然是“莫须有”的批评。我们中间的伟大人物,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受到我们的景仰和尊重,是不得拿来开玩笑的。我们为作者写出这种“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而感到耻辱和有损尊严。即便有外星人比我们厉害,我们只有摒弃“崇洋媚外”的心理,才有可能同心协力超越对手,此时我们尤其需要伟大人物;况且,笔者从不认为我们需要苦苦追寻从未发现过的想像中的“外星人”,科幻小说可以凭想像去描绘他们如何厉害,但我们犯不着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智慧生物而杞人有天,我们更不必为他们的可能存在而那么温顺谦卑地自贬。

最后,尽管《敬畏自然》的作者呼吁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立意是好的,然而笔者认为,自然可敬,但不可畏。人类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最终保护自己。只有这样,人类才算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能以主人翁的精神立足自然、爱护自然。不知作者以为然否?

1. 找出本文作者的中心论点。

2.本文对《敬畏自然》一文的哪些观点提出了置疑?请用浪线在文中勾画出来。

3.本文段的作者对《敬畏自然》给予了哪些肯定的评价?

4.看了上文后,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抑或你还有自己一些新的想法,请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思考。

·字词积累· 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鹏 咫()尺 蓬蒿()斥安鸟()狼藉()相形见绌()2.判断下列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⑴咫尺:比喻距离很近。()⑵狼藉:狼走过后留下的痕迹。()

⑶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⑷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人们自不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这间房子的面积还需要丈量。

B.①我军歼灭了抵抗之敌,控制了南下要塞。

②环卫工人及时疏通了堵塞的下水道。

C.①凡是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它,这个说法让他心里发慌。

②这座大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D.①大家得小心提防,千万不要让这些小东西溜出去撒欢。

②他从剩余的资金中提留了一部分,作为今后的活动基金。

·咬文嚼字·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B.那位考生真大胆,考试作弊了竟还从容自如。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看到这种情况,他简直怒火万丈,不能自已。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 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⑵我一直 于科学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不断地显现出它崭新的远景。

⑶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 自然。

A.观察 沉迷 征服 B.观看 沉醉 战胜

C.观察 沉醉 征服 D.观看 沉迷 战胜

3.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是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以扩胸张肺。

A.这与身体上的缺陷可以借助运动来弥补有相同之处。

B.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

C.借助运动可以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

D.精神上的缺陷犹如身体上的缺陷一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

·病句诊所·

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①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②矇眬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③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④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⑤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也可能搞同样的工作。

1.第②句搭配不当的词语是______ ___;应改为________。

2.第③句使用不当的关联词是_____ ____;应改为_______。

3.第⑤句应补出的词语是________;应放在_______。

4.第⑥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第_____句的后面。

·仿句仿段·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尖子平台】

1.仔细阅读下文,与同学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再将你和同学们的理解、感受整理成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丑城

我始终不明白,要动物跳火圈,到底有何趣?

给它掌声,不如给它奔跑的空间。

我也想不通,将野兽变成小乖乖,究竟有何意义?

给它怜爱,不如给它狂野的自由。

我是猛狮、蠢驴、笨熊、呆象,活在小丑之城。

2. 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而当它出现时,你总是深深为之陶醉。譬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时,蓦然见到一株灿然zhàn()放的梅花; 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譬如在乌云弥漫时,一缕耀眼的阳光突然穿过云层的缝隙照亮地面;譬如早晨从奇妙的梦中醒来,发现惊醒你的是窗外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唱歌;譬如。

⑴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萧瑟()zhàn()放

⑵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诗意”一词的理解。

⑶结合语境,填出文中画横线处空缺的句子。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参考答案 【课文探究】 ??? 整体理解 ?

1.文章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畏惧”是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遭自然的惩罚。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3.人的智慧只是大自然智慧中普通的一部分;人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是十分幼稚的;大自然的智慧如此精巧绝伦;智慧只是大自然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工具; 人的智慧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宇宙的一切都是一种存在形式,人与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4.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5.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鉴赏运用 ? 可以从“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等方面提出观点加以解说。【迁移拓展】

1.自然可敬,但不可畏,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最终保护自己。

2.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四段的第二句。

3.对《敬畏自然》作者极度热爱自然的虔诚十分敬佩;认为《敬畏自然》一文提出的生物平等、人类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自然等观点,不乏理据;认为《敬畏自然》一文语言幽默优美。

4.略

【文海冲浪】

·字词积累·

1.kūn zhǐ hào yàn jí chù

2.⑴√⑵×⑶√⑷√

3.C

·咬文嚼字· 1. B 2. C 3.B ·病句诊所·

1.“相近”搭配不当;应改为“接近”。

2.“所以”使用不当;应改为“但”或“但是”、“却”、“只是”、“然而”等。3.应补出“的缘故”;应放在句末。沙陇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中)4.应放在第②句的后面。

·仿句仿段·

反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相比,它能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尖子平台】

1.开放性试题,不求统一答案。参考理解:前半部分,作者只是抒发其独特的思考,结尾一句,则是作者猛然挥拳击向自己,同时也是击向全人类:在人类世界,人们见的小丑还少吗? 2.⑴sè 绽

⑵示例:诗意指自然带给人的美好的感受。

上一篇: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下一篇:标准操作规程g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