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

2024-09-05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共12篇)

1.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 篇一

浅谈雷锋精神在我们企业之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但现实却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雷锋精神立足现实,倡导人们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勤于奉献,为社会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对于我们企业的成长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1、雷锋精神为企业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思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公司规模的扩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有人说过,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拥有优良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永葆生机。从雷锋精神自身包含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巨大作用来看,无疑它已经具备了先进文化的特征。把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两种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吸收,共促共长,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拓展新的思路,为企业成长注入新鲜血液。

2、雷锋精神为广大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正确的导向。现如今公司正加紧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重视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培养,这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才能,自我价值的实现。雷锋的成长道路为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典范。雷锋的人生实践深刻说明了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个人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更好的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纳入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之中才能被社会所认可,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雷锋精神为广大青年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只要本着为他人、为企业、为社会负责的态度,凡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在任何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充满价值与意义的不平凡的人生。

3、雷锋精神有利于在公司上下营造出一个团结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赢的社会,成功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难以于他人和睦相处,更难获得成功。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在呼唤雷锋式的好员工,这样的员工多了,我们每一位员工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才有利于在公司上下营造出一个团结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

4、雷锋精神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物质力量。在公司倡导雷锋精神,不仅能够为企业壮大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而且还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企业规模扩张,申报上市的现阶段,大力弘扬和倡导雷锋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道德情操,净化员工的心灵,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企业自豪感,而且还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更好实现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员工创造出更幸福的生活”的理念。

雷锋精神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用雷锋精神武装头脑,共同锻造企业爱岗敬业、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企业文化,每一名员工就都能找到快乐成长的舞台,固德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就一定会加快实现。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 篇二

一、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

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劳动主体, 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 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制度安排, 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 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 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企业精神文化优势企业文化的核心, 因此,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高效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企业精神文化对企业发展有以下作用:

1、企业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 精神文化都以概括企业精神、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暗示企业的目标与方向, 成为其发展方针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企业精神文化能够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因此, 即使当企业发展道路上出现一些险阻, 内化在职工心目中的企业精神和发展目标丝毫也不会动摇。

2、企业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

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 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 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 减少各种摩擦和矛盾, 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 各种活动更加协调, 个人工作也比较心情舒畅。

3、企业精神文化的约束作用

企业精神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硬性要求, 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形成一种群体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后, 某种违背企业精神文化的言行一经出现, 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 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 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

4、企业精神文化的激励作用

“霍桑试验”表明, 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而企业精神文化力求把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 使之成为职工所愿意、所喜欢从事的工作。员工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 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要把工作做好。拥有这种“大家庭”的企业文化将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5、企业精神文化的辐射作用

企业精神文化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企业的基本宗旨、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企业员工在社会上的每一次言行, 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成果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 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树立信誉, 扩大影响。

二、企业精神文化的构建策略

建设我国企业精神文化, 尽管面临着众多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长期创造的经验和己形成的精神文化, 使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我国企业精神文化的构建策略。

1、合理借鉴传统文化

在目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 扬弃的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至关重要。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也不是政府部门, 只有以营利为目标, 才能自求生存与发展;但同时企业又是一种社会组织, 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的要求。所以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应是义利并重, 守义取利, 即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或追求利益最大化。另外, 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2、坚持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等级森严, 讲究级别、界限和分工, 限制了信息的沟通、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把领导者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 强调要让员工方便接近领导, 参与企业决策。领导者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提供对话窗口并不断参与对话, 通过不断扩大对别人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位置。而员工在平衡和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有动力的去投身工作, 共同担负起完成重大任务的职责、共享所得到的回报。提倡各等级间公开交流式的运作方式, 淡化指挥与执行的界限, 鼓励员工层层下达命令, 员工的工作就是为了执行这些命令。员工在工作中是被动的, 缺乏主动性。在建立企业文化, 领导者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参与解决问题, 参与决策, 重新界定一线员工的角色, 才能发挥其最佳才能。

3、加大宣传力度

企业精神确立后, 要想真正被员工所接受, 就必须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各种宣传途径、各种宣传方式进行灌输教育, 把企业精神所提倡的观念、意识和原则, 把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大脑中去, 使之深入人心, 从而使员工在企业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在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时, 巧妙地把企业精神融汇其中, 使员工和大众一样在接触媒体宣传时接受企业精神的教化, 将企业精神铭刻在脑海里, 落实在行动上。

(2) 把企业精神的主要内容制作成鲜艳的大幅标语, 或体现企业精神的张贴画悬挂或张贴在厂大门口或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等引人注目的地方, 使员工随处可见, 在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 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倡导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整个公司的标志就是一张微笑的脸, 微笑的厂标在厂内举目皆是;日本索尼公司倡导“豚鼠精神”, 经理室就长年悬挂着一幅企业精神象征的豚鼠画像等等, 都取得了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3) 经常开展各种为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自始至终体现企业精神, 如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节和运动会, 在艺术节上通过厂歌比赛等形式, 艺术地向员工灌输企业精神;在运动会上, 通过激烈的竞争, 体现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企业精神。

摘要: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等内容。为了为我国企业精神文的化构建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本文在全面了解企业精神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之上, 深刻剖析了我国企业在精神文化构建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并结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创新, 为我国企业精神文化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现实策略。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化,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桂芬.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J].财会研究, 2000, (11) .

[2]高鹏.浅谈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9) .

3.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 篇三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在市场经济中,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复杂市场形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创造财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促进者、有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市场先机的发现者,只有他,能够依据复杂的形势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发展出新的组织模式、生产方式和商业方向。

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市场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企业家,可能有物的交换,但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企业家嗅觉灵敏,有进取精神,善于创新,能吃苦,敢冒险,他们的精神和能力,能否有效发挥,决定着这个社会创新和财富增加的速度。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企业家是谁?从何而来?因何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而去?如果将企业家能力喻为“术”,则企业家精神应是“道”。道不通,则术不行。企业并不仅仅是利润的实体,它首先得是一个精神的载体。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家精神日益受到重视,甚至被称为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不少人感叹,如今要创造富翁很容易,创造一家优秀的企业就很难,而创造企业家精神更是难上加难。

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开创精神、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和牺牲精神。因为有开创精神,企业家才会领导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迈向新的发展层面;因为有冒险精神,企业家才敢在犹豫不决时拍板定夺;因为有拼搏精神,企业家才愿和团队一起不屈不挠、废寝忘食地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寻找发展新机遇;因为有牺牲精神,企业家才能在得当管理、有效领导的基础之上为人才铺路,为企业的未来思索良方。

企业家除了为股东创造价值之外,还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的当下,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增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力所能及承担社会责任。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而要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家要善于抓住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開拓精神;要善于团结他人,将企业家精神转变成一个团队的企业家精神;要忠于事业,时刻保持创业的激情,这些都是在市场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不断成功的关键。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要有了企业家精神,以企业为主体来推动科技、商业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必然应运而生;只要有了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活力与生机。

(作者:本刊主编)

4.企业家精神 篇四

(企业家精神阐述)

每个企业都有一种理念,有一种文化,企业家就朝着这个理念努力拼搏,时间长久就形成一种文化,企业家的成功就是靠他们有这种精神的支持。聚焦企业管理八大领域,快速提升CEO自身领导力及管理能力,铸就企业家精神,籍此达到推动企业成长的目的。

中文名

企业家精神

分析1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分析2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分析3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简介

编辑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例如,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分析

编辑

彼得·德鲁克承继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他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进而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

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曾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与几十万名企业家交谈。其中79%的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全球最大科技顾问公司Accenture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全球高级主管心目中,企业家精神是组织健康长寿的基因和要穴。正是企业家精神造就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引发了20余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呢?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坎迪隆(Richard Cantillion)和奈特(Frank 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risk)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同样,对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1976年在台湾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别在中国北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而言,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superman),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spiderman),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西门子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为 “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记录和成长记录。

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到:“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坚韧执着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做一个服务者也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是服务者,长松咨询的贾长松曾说过:“头顶着天,脸贴着地”这就是真正切切的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服务好你的每一个客户。“如果你不好好服务你的客户,别人会愿意代劳”“如果你不好好服务好你的男人,别的女人会愿意代劳”。

真谛

编辑

真正的企业家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但做企业的人是分层次的,我们知道,资本家就是赚钞票的,他的社会责任很淡,除了钱就是钱。然后是实业家,实业家都是以社会责任感为本的,有社会责任感,向国家缴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真正的企业家思维定势是为了社会的,做任何事情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是不会做得好的,因为懂得资本家是做加法的,实业家是乘法的,企业家是做加减乘除的。

希望永远在明天。只要企业家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更懂得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达到的地方,心梦可以达到。我们在不断的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懂得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所有给予现在,基本内容

编辑

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的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办法。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体现: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 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冒险精神

一个企业经营者,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 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上; 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上; 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上; 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 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上; 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上。

创业精神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积极进取;

克服因循规守旧的心理; 企业家的顽强奋斗; 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 勤俭节省的精神风貌。

宽容精神

企业家的宽容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主要体现在:

尊重同行和下属; 尊重人才;

善于使用人才,敢于起用人才;

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尤其是批评自己的意见; 发扬民主精神,避免独断专行。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意识;新思路、新策略、新产品、新市场、新模式、新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责任;敬业、诚信、合作、学习;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品格;冒险精神、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坚韧执着;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创造利润,奉献爱心,回报社会;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文化修养;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想象力。

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编辑

1.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彼得·F·德鲁克认为:“所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能干别人根本不能做的事,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能将市场、客户的价值与制造商、供应商融为一体的特殊能力。”可见,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反映或扩展,它体现的正是企业的创造与冒险,体现的正是企业的合作与进取。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在一些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的魄力与能力的企业家那里得到集中体现。美国微软公司的软件技术及其开发能力和辉煌业绩令世人瞩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总裁比尔·盖茨卓越的组织领导,盖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青年心目中崇拜的时代英雄。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资源、能力和制度的综合运用,再加上学习和创新,产生核心竞争力,但是当一个企业在资源、能力和制度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能够不依靠尖端技术、不依靠国际人才、不依靠国际资金实力,如何在虎狼成群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何战胜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无数企业以亲身实践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证实了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最典型的例子日本,这个曾经的经济强国、美国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他们依靠大和民族无与伦比的钢铁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培育出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的经济巨人。在步入经济低谷的逆境中,韬光养晦,等待转机。受其启发,2002年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华为,在进入周期性的衰退后,总裁任正非提出“在危机重重中,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后,又进行内部组织的调整,终于度过冬天迎来春天。靠精神凝聚起来的企业人,才可能不折不扣、坚定不移的执行企业的每一个决策。依靠企业理念与企业家精神,不但构成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更成为企业的外部发展机遇。企业家的执着事业心、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和模范合作精神通过其传递机制,发扬光大,最终缔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保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一个活跃的市场,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只有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手中,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才会真正成为财富的源泉。企业家精神产生巨大作用在我们身上随处可见:一个企业带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经理人员的更换使得企业避免倒闭的命运。在我国,浙商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道: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商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他们每到一地,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这是浙商对全国人民的贡献。

然而,我国枪打出头鸟的文化却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束缚,企业家精神本身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不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开拓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在旧有观念的人眼中,就是一份不安份,是对于既定秩序的一种冒犯,于是轻则予以卡压,而重则将其投入牢笼,或者进行妖魔化,先在精神中予以彻底否定。

比如,对于浙江的企业的发展,先是斥之为挖社会主义的墙脚,后来就是加以妖魔化夸大其中的投机成份,甚至频频出现有商家被杀的事件,这种思想虽然仅仅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心中,但是却构成了一个不利于企业家精神成长的社会环境。更为可怕的,对于企业家精神扼杀有时更来自于旧体制,有时更来自于有关的政府,孙大年案以及其他很多案件告诉我们:企业家精神依然缺乏生长的土壤。而这一切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创业意识的缺乏,很多人宁愿做一个高级的附庸也不愿做承担自己责任的企业家:因为我们社会加给他们的成本太大了。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文化

编辑

5.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篇五

姓名:刘逸诗

班级:商学院2013级市场营销131班

学号:132327011

2摘要:简述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需要具备的理念、素质与能力。

曾否思考过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位或头衔,它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企业家是一名领导者,企业文化的奠基者,一个具有企业管理和组织精神的人。

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由上表述也可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家,创新者。因此,我们不妨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之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直接解释:企业家就是企业中能够让企业合法经营、不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的人。

企业的发起人、经理人、和投资人都有资格成为企业家,又都有可能不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执着精神和诚信精神的论述最有代表性,此外,我觉得实干精神也是企业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坎迪隆(Richard Cantillion)和奈特(Frank 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risk)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同样,对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1976年在台湾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别在中国北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而言,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superman),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spiderman),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西门子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为 “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记录和成长记录。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到:“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

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坚韧执着的联想成功了,如联想在中共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0%以上。

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实干精神

加了一条实干精神,是要把企业家与空谈家区分开。有许多企业家实际上是从空谈家那里获得的点子,他们之所以成了企业家正是因为他们真的去做了。

人们常常说成功的企业家是有远见卓识的人(visionary),似乎意味着福特预见到50年以后人人开汽车而不再坐马车,乔布斯预见到20年以后人人使用微机来学习和工作。其实更接近事实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世界推向了他们预想的方向。那并不是远见,而是实干;或者说并不只是远见,而是远见加实干。一位法国作家说:关于未来,你们的任务不是预测它,而是实现它。这恰恰是企业家实干精神的描述。

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在谈企业家时往往只是在谈“成功的企业家”。我以为,凡是具有前面列举的精神的都是当之无愧的企业家。尤其要强调的是,有很多失败的企业家。即使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往往有过失败的经历。我们不该以成败论企业家。

企业家应具备的理念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企业家的无为而治理念,就是秉承企业优秀文化,坚守某一专业领域,不妄加改变,把这一领域做专做精作强,做成行业老大.不被市场机会

所诱惑.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今天,企业运筹帷幄全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无为而治的理念显然不适合创新、变革、顺应潮流的需要。

政治主张和企业管理有同道,也有差异。中国当下需要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人,其无为在于坚持邓小平的“一百年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等治国方略。但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

企业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在于引导企业适应市场规则。

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领导者的竞争。因为,一个企业的产品是由企业的领导者通过考察、论证、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的过程而生产出来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这要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是否正确,又取决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高低。领导者综合素质高,他的决策的正确率就高,成功率也就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反之,就容易失败。一般地讲,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有眼光;

第二个是有胆量;

第三个是有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林左鸣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6.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浅谈 篇六

摘要:本文诠释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内涵,重点阐述了几种企业家精神,旨在说明企业家精神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伴随着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诞生,全球社会经济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并面临着寻求新方法以解决其带来的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正是这一变化趋势的产物,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一种精神支柱,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家的活动行为,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进行探讨。

2.企业家与其精神内涵

2.1 企业家内涵

“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一词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譬如:18世纪初坎蒂隆定义企业家为风险承担者;早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义企业家是“协调者”与价值创造者;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企业家是运用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来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以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是领导协调者、中间商、创新者及风险承担者;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在不断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德鲁克也认同企业家是革新者、勇于承担风险的人的观点。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可知,企业家不是等同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是企业中能够让企业合法经营、不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的人。它具有冒险家、创新者的基本特征。

2.2 企业家精神内涵

企业精神内涵在学术界的诠释同样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国内王方华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独特的精神特征,是指企业在所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心理压力下而养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周健临则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新的市

场、产品以及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以及拓展的能力;樊纲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汪丁丁的观点是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三个方面,只有将三者联合起来所具有的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而聂元昆的观点是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卓越精神、风险精神及契约精神这三种精神,是一种不断地通过契约联接,将稀缺资源的创新与控制引向深入,从而构成企业家行为动机的深层理念或思想。总之,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各抒己见,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是企业家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品格、作风以及文化修养等个人素质或涵养的结晶,并体现了企业家的理想和目标。

3.企业家精神及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企业家众多精神之中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执着精神以及诚信精神最具有代表性,此外,笔者认为实干精神同样是企业家精神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① 创新精神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特征。一家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其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失。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即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组织形式创新等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因此,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创新必须成为他的本能。

② 冒险精神

坎蒂隆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要成为企业家就必须具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家进行企业创的新风险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第三条道路可选。“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这是美国3M公司很有价值的一个口号,“接吻青蛙”往往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同样,1939年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1976年台湾成立的Acer以及1984年北

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创始人虽然处于不同的生长、成长环境和不同的创业机遇,但是他们都是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的冒险家。

③ 敬业精神

“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这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钱仅仅是成功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责任,才是企业家的不竭动力。

④ 执着精神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的名言,其含义是在遵循摩尔定律信息时代的前提下,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才可能稳操胜券。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资本家可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退出企业,但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譬如,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当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时,诺基亚遭重创,同时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危机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最后,诺基亚成功了。

⑤ 诚信精神

“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明确指出的,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现在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⑥ 合作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在日益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实施合作竞争,也就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及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这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竞争的主流。一个企业要想达到某个市场目标,单凭自身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则需要合作伙伴,以形成一种整合的资源优势,这样不仅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提高,而且也降低了成本。例如,日本佳能优选的竞争战略是把自身发明设计用极

低的价格转让给其他同行,从而实现联手做市场,共同宣传及推广小型复印机“分散复印”的优点,以刺激市场需求,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美国柯达公司同样采用竞争战略方案,使柯达转危为安,并拥有一定的市场。

综上,每一种精神都是企业家必不可少的企业家精神,只有运用好各种精神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3.2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提升。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从事活动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受到与之相关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会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此时,需要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以及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从危机中看到商机,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以及控制力的增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必须在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领导下,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及控制力。三是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能力的提高。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顾客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那么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否可以有效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所以,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清楚地知道,只有顾客愿意花钱购买产品或服务,才能使企业的资源变成财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泉。总之,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

4.结论

7.企业家精神 篇七

1988年, 中国首次把“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授予给20位企业领导者。从那时起, 中国商业社会才真正开始承认企业家赋予社会的巨大价值, 至今也不过整整20年。

正是这20年, 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诞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本土企业家, 如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等。中国的企业家几乎是全世界最“美国化”的一群人, 特别是在最近10年里, 在中国企业界最受膜拜的管理大师均来自美国, 一是GE的杰克·韦尔奇, 一是彼得·德鲁克。后者提出, 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一个企业, 要么增值, 要么在人力资源上报废, 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 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 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

从这一理论出发, 松下幸之助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自行车前面的小电灯;而是松下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山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

任何创新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 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 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是二维的, 要么成功, 要么失败;只能对冲, 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

无论是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 还是1984年在中国北京成立的联想, 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 他们敢为人先, 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8.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 篇八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职业经理人精神 MBA精神 成长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以企业为生存平台,逐步形成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MBA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对这些新兴阶层的关注,人们不禁要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及其三者的关系正是这些纷至沓来的疑问中的焦点之一。

一、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尽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个阶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不同的企业经营者面目而独立存在的。然而在当前逐渐成熟规范的企业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初是MBA学员,而后步入职业经理人生涯,最后又创办企业,成为一名企业家。如果说早期的企业家更多是先从事企业实践工作,而后返回来学习MBA课程的话,那么有理由认为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正在日趋完善,并最终在企业家成长轨迹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即: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

1.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家尚没有一个全面而统一的定义,溯其渊源,企业家一词的原文是法文:entrepreneur,其含义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指当时领导军事远征的人,这种人需要承担风险,因而十八世纪后期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鲍杜认为:企业家具有承担风险和创新两个重要特点。首先给予企业家较严格定义的是萨伊,他在《政治经济学论文》(1803年出版)和《政治经济学精义》(1815年出版)两本书中,把企业家看作经理人,经理人“把他所有的生产手段结合在一起,取得产品的价值,……不断重新建立起来他们全部资本,他所得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随后,充分论证企业家定义和职能作用的是熊彼特,他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当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映,从而推进生产的增长时,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是促进物质生产增长的中心人物。

“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其内涵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从以上对企业家的不同理解中,可以归纳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

(1)承担风险精神。正如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2)创新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被称为“创新的灵魂”。正如1942年熊比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就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催生婆”或走出困境的领路人。(3)强烈的责任心。

2.职业经理人及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含义

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机器等生产资料,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知识,使其与员工进行最优匹配、整合,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运用,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首先应该包含企业家精神中的诸多方面,其次也有其独特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克已敬业的奉献精神;(2)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具有领导力、想象力、判断力、组织力和坚持性;(3)敢于领先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监督管理才能,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4)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善于捕获时机,相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3.MBA及MBA精神的含义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首创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于1991年引进中国,是一种注重实战能力的教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MBA神话。所谓的MBA精神主要指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勤奋工作以创造富有生活,强调个人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在某种意义上,MBA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一个综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诚实守信精神。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信念就是要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2)开拓创新精神。熊彼特曾给企业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说明了创新不仅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的,创新也是MBA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面。(3)积极主动精神。MAB要争当企业的“领头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寻求企业发展契机,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学会从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凡事积极主动,先人一步。

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比较分析

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者的关系来讲:MBA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的,而职业经理人却并不都能成为企业家。据此分析,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和区别,三者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成长模式的不同阶段中,着重拥有的品质的一个凸现。换言之,三者的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只是在经营管理者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这一精神统一体的不同构成要素交替发挥着首要性作用。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经营者成长模式中可以看出,MBA在某种意义上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标,因而,可以认为MBA是职业经理人的初始化阶段,而职业经理人则是MBA的实践过程。因而现实中的MBA教育必须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挂钩,加强学员对企业管理基本要素和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各种行业和行业典型企业的了解,对商业思维方法和沟通能力,信息收集和研究能力等的掌握,并在MBA教育中积极强调职业道德等文化教育。侧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职业经理人则应在管理实践中充分运用MBA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力培植实战能力。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对比

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中,MBA和企业家分处首尾两端。我们说,每个MBA都渴望有一天能独掌大权,成为企业家。因而MBA是经营者的最低阶段,而企业家是经营者的最高阶段。其最明显的阶段差别,说明了MBA应侧重于不断的培养管理技能、方法和信心,致力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塑造。而企业家则要树立敢于承担责任、务实创新、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豁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等企业家精神。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首先,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所有关系来讲,职业经理人有别于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企业家不同,他们通常不是其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佣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其次,企业家注重创新精神,是企业的创立者;而职业经理人更注重管理能力,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而企业家则被理解成具有非常的创新、敏锐、敢于破坏和敢于建设的人,他们身上那种最可贵的创新精神是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后,企业家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的人。而职业经理人则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

三、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冲突

尽管从单一的经营管理个体来说,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是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统一体。然而在由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经营管理者共同组成的企业管理层中,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三者却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然的作用,有时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MBA精神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这样会使MBA学员一面憧憬于典型的创业英雄事迹中,生搬硬套成功人事的所谓成功秘诀;另一方面,多从自己的成长角度出发,锋芒毕露,试图抢夺一些大事的决策权,从而导致急功近利。而职业经理人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时会以牺牲个人的代价来谋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当放任和规范、利己和服从相遇时,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也就发生了。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常常使企业家会做出一些非同寻常式的大胆决策,这些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家以往的经营经验基础之上,带有随意性,冲动性和直觉性。而MBA则早以熟稔了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对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并会在实践中囿于其中。这样,在遵循前车之鉴和信服超人直觉的两难抉择之间,往往就导致了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毁灭企业,如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以及马胜利和他的超级小造纸航母的由盛至衰。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这就势必产生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是要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意志性管理,还是要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规范化管理;是循规蹈矩的发展,还是冲动型的开拓。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经营管理者成长模式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各自有其独特具体的内涵,并且有时会出现抵触情况。但从一个经营管理者完全的成长模式来看,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精神体现,是一个互为基础的统一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正如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着重注重经营管理者在其特定成长阶段上的阶段性精神培养,使三种精神贯穿于经营管理者的整个经营管理职业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彭志华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美)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逆向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篇九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福特一世的顶峰时期。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在“明天”,福特汽车公司被通用汽车公司赶上,开始进入了下降期。

1926年,丰田佐吉在日本完成丰田式自动纺织机。

福特一世不愧是建成了被称之为“综合性工业的汽车工业的人”,他对汽车使用的材料是非常了解的。无论是钢铁,还是对其他各种各样的金属,无论是对有色金属还是对纤维,可以说,在所有他亲自创办的事业范围内,他都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亲身进行了实践。

福特一世,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不要被现有的概念束缚,要灵活地考虑事物。关于纺织品,他说了下面一段话:

纺纱和织布的技术是长年累月流传下来的,它被无数的旧习包围得几乎到了神圣化的程度。纺织工业是最早采用动力的工业之一,也是第一个使用童工的。许多纺织业者信以为真,认为非低工资不能进行低成本的生产。这一工业迄今所取得的技术业绩是显著的,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本着不受常规束缚、完全自由的立场兴办这一工业的呢?这是另一个问题。

佐吉老的自动纺织机,肯定是对被旧习惯神圣化了的纺织工业进行的一次改革,但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在此之前。总之,福特一世的想法和他所发展的具体事业是令人敬佩的。

我们每天的生产,一天要使用十万多码棉布和二万五千多码毛织物……(略)当初,我们认为,使用棉布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以前,一次都没有使用过棉纱以外的东西作车篷或人造皮革的基础原料。于是,先引进一台纺织机,开始了实验。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旧习的约束,所以在实验开始后不久就产生了一种疑问:棉布是用在这里的最好材料吗?

过了不久我们便懂得了,至今之所以仍然使用棉布,不是因为棉布是最理想的布,而是因为棉布最容易弄到手。麻布按理说比棉布更结实,因为布的强度取决于纤维的长度,而亚麻纤维是至今所知道的纤维中最长而且最结实的一种。棉花必须在离底特律数千里以外的地方种植……(略)亚麻可以在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栽培,马上可以使用,所以可能就近获得供应。但是,麻布的生产,比棉纱生产有更多的常规,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繁多的手工作业是不可或缺的。

以前美国还没有能够广泛地生产麻布的人……(略)我们在底亚本开始实验,结果证明亚麻可以用机器处理。这个事业已经过了实验阶段,并且已证明具有营利的可能性。

我感兴趣的是福特一世那句话:“棉布是用在这里的最好材料吗?”

做什么事情都一样,正如福特一世所指出的那样,人总是受着沿袭已久的陈规的摆布。这在个人生活中也许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在属于工业领域的企业当中,恶劣的陈规陋习就必须打破。

福特一世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可以从亚麻的栽培到工业生产的情况中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甘于现状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就生产现场的改良和改善而言,也同样如此。如果一味漫不经心地走下去,大概甚至不会提出一个疑问来。

10.如何提升现代企业家精神素质 篇十

企业家有什么样的精神和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这在总经理陈扬菊领导的清溢公司得到充分验证。清溢公司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外资企业,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与陈扬菊的精神素质密不可分。究竟什么才是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素质,陈扬菊用哲学发展观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展示了其内核。

学习:以发展思维提升自身素质

陈扬菊是学习文化型的企业家,他具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和文化意识。在博览群书中尤其酷爱哲学,哲学对他来说已经融入生命之中。这与他独特的经历有关。57岁的他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行团政委、国企的领导干部、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总。从军管、党管、经管到科管,经历过不同角色大跨度的转换,但无论身肩何职,他都没有放弃对哲学理论的学习与探讨。他善于学习分析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案例和哲学的关系,总在寻找管理背后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书籍中,在到卢浮宫、汉堡码头、富士山下工厂去参观学习中,他发现无论是在军事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无论外国还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观无处不在。在学习企业管理的经济规律时,他执着地寻找影响经济规律的规律。

陈扬菊坚信“财成天地之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入了日本、美国的企业文化概念以来,中国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着各种尝试,进入21世纪新经济时代后,企业文化也同步进入了创新的时代,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文化的定位。企业以人为本,人以精神为指导,理顺了人的心态,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他深深地感到世界企业管理知识和文化是无涯的海,企业家的学习只有以勤作舟,作为企业高管必须用发展的思维,不断学习,从中吸取精华。他如饥似渴地研究阴阳之道,天人关系,德法结合,义利之规,德才之功;探索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韦尔奇、克劳士比、戴明等大家的管理思想。在学习分析中,他发现尽管国外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但天天都有企业在倒闭,而中国却在不断崛起成功的企业。这种现象证明,尽管国情不同,但其管理内核是相同的,中外企业文化管理的共同实质,是必须随着变化,调整适应战略和人文的企业文化内容。他从发达国家企业的进步与文明中找到了中国企业学习外企思路的缺憾:一是照搬外国的模式,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二是没有认识和弘扬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丢掉了自己的根基,学到外国的皮毛。作为高管,必须汲取中外企业优秀的管理思路,确立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这里的关键在企业家的精神分辩力和价值取向。

分析:从扬弃中找定位

陈扬菊在浩如烟海的企业文化理论和多如牛毛的案例中,感到一种困惑,究竟哪些适合中国企业,其融合点和切入点在哪里?

从1997年他担任了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起,在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主席唐翔千先生支持下,进行了多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尝试,先后推行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引入ISO9000体系,日本的“5S”管理……,但效果均不明显。这些看来很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何收效不大呢?陈扬菊用哲学思考后,认为是缺乏“扬弃”。“扬”什么,“弃”什么?

应扬适应本质需求的合理内核,弃适合特殊环境的外在形式。传统的中国哲学崇尚“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生”与“变”的辩证关系,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即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与潜质,方能与时俱进。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的本质是不依靠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陈扬菊感到,这种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对于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着极深的文化价值。应该选取从挖掘人的潜能上入手,扬人以价值为重之核,弃只学表面手段的作法,从而开启员工心智,才是抓住企业文化的根源。于是,从2000年起,他选择了美国的零缺陷管理,着手构建清溢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调正价值取向入手,带动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奠定了清溢文化的基础。

创新:于变化中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变化的。优秀的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应该在抓其根本的同时,还要把握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变化规律。即使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也应首先源于一种文化理念的创新。很多企业苦练内功,如果设定的标准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内功练得值得;如果是闭门修练,不管客户需求,即使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获得省优、部优也是白费劲。一个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决定了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素质其核心首先不在于有多少才华,创造了多少利润,而在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做到主客观的一致,将把握市场的需求当作实现这种战略目标的切入点,并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陈扬菊创建企业文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主观和客观辩证的统一。在物质不断发展变化中吸取精神力量,又用精神的能动作用指导促进物质的发展。他从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中,找到了清溢公司主观符合客观和精神转变成物质的路径。

在质量管理上如何体现文化创新?企业以人为本,质量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抓质量首先要抓人的工作,尤其要抓人的观念,对员工“进行哲学训练”,这与传统的质量改进仅靠技术手段是一个新的飞跃。质量以什么为标准?过去讲质量“好与不好”是主观感觉,现在讲“符合与不符合”强调客观的标准。以往重视统计抓质量,检验保质量,其实那都是马后炮,新的质量生成观应是预防产生质量,从而实现一次做对。客户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质量标准也要随之而变化。因此,不用哲学观点去冲破旧的思维,高品质是难以达成的。陈扬菊在把握质量观的转变中,领悟到更深的哲理:我们中国人信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的,我们不可能认识绝对真理成为“完人”,可是我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相对真理,做到与现实需求的“符合”,决不能“无完人”而不去追求接近“完人”,都“有过”就不去减少自己的过错。现代经济的竞争恰恰是谁更接近真理,谁就有取胜的主动权。如果我们还在因循守旧,不拿出真正创新精神,都可能会失去参予竞争的资格。针对旧观念对国人的影响,陈扬菊在一首诗中发出这样的呐喊:交织如网,束缚了多少英贤!

零缺陷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满足现在的客户需求就是零缺陷,超过了会造成质量浪费,没达到就是缺陷,谁也没有要求也不可能达到“足赤”的水平。在许多经济理念中,他还发现中国企业模仿能力强,而原创较少,只能替外国名品牌打工,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

11.无情的企业家精神 篇十一

所有这些说得都没错。不过,学者们恐怕低估了家族内斗所能带来的动力。有时,刻薄的语言加上毒辣的手段就像是火箭燃料,为某些无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家族成员提供动力,激励他们夺取控制权,并带领家族企业走上业内顶尖位置。”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希尔撰文认为,内斗会带来驱动力。家族企业往往会在第三代人手中走向分崩离析,因为许多软弱的继承人那时会开始争吵。而冷眼旁观的生意人则可以利用这些局面从中渔利。不过,冷酷无情的家族成员在摆平了不那么能干、或是不那么有野心的亲戚之后,就会成为防止这类机会主义者趁火打劫的一道屏障。

手中之鸟

“几乎所有公司都可以从自己的现有产品中发掘被忽视的创新机会或市场潜力。这些创新机会就是英文谚语中所说的‘手中之鸟’:研发工作已经完成,风险又很低。只要抓住这些‘手中之鸟’,公司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照样能够迅速推出令顾客兴奋的新产品。”

——Lance A. Bettencourt、Scott L. Bettencourt为《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管理者可以从未能上市的产品、超前的产品、视野狭隘的产品、捆绑销售的产品、单售的产品、设计过度的产品六个方面去寻找这类节省式创新的机会。

可憎的遗产

“1534年他们发现了宜人的Buenos Aires城,该城适合定居、农业、贸易,可谓是‘南美的巴黎’,但是西班牙殖民者控制这个城的目的是发动和驱使当地人为他们寻找金银,一旦发现没有,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之。秘鲁、阿根廷都是这个命运。殖民者急匆匆地过来,带着捞一票就走的目的,他们不会传授新的制度文明,而是用一种奴役控制术来和当地既有的政治势力相连接,发展当地的头人,让头人驱动可怜的土著居民。

当殖民者不得已退却这片土地之后,他们的遗产依然是可憎的,因为他们创造的‘捞一票就走’的制度结构在这里扎根了,即使那些国家独立了,他们的制度没有新生,是过去的近亲。头人们上头没有老大了,他们自己是老大,他们对待自己国家的人民和政治的方式跟殖民者没太大差别,只不过口号从‘殖民主义’变成了‘民族主义’。”

——世界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在其2012年3月出版的新书《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里面指出,制度决定了国家是否长久地繁荣,而政治或者历史形成的政治遗产决定了制度本身的好坏。

12.企业家应有公平正义精神 篇十二

前几年, 百龙集团总裁孙寅贵先生写了一本自揭疮疤的书, 叫做《公平定律》。在这本书中, 他以自己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二十年经营企业的切身经历现身说法,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企业家呼唤公平。他写道:“很多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 无不是利用了社会资源才得以发达的, 而社会资源是公众的, 富人其实无意识地占用了公众的资源, 所以作为富人必须懂得回报社会。”

实际上, 公平不仅仅是社会对企业家的外在道德要求。如果经营企业被企业家当作追求的长久事业, 而不是急功近利求得短期暴富的平台, 那么公平就是经营之道, 就是企业家成就生命辉煌、实现人生价值之道。无数事例表明, 企业家能否坚守公平正义, 关系着企业生命, 关系着企业家的职业命运和职业价值。同仁堂的先人们, 或许是畏于巍巍皇权, 而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 并以“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为警戒, 但它确实抓住了公平这一企业经营的正义和精髓, 因而造就了330余年的辉煌基业。同仁堂的后人们, 正是继承了这种正义的精神, 并将其延伸为“四个善待”, 即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 才使同仁堂蒸蒸日上。与此相反, 古今有数不清依仗权势、欺世暴富的企业和所谓的企业家如流星般倏然灭迹, 有的甚至赔上身家性命, 其盛衰只在弹指一挥间。

有社会理想的企业家如果深刻体悟到了公平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职业生命的根本价值, 他们随后也就会把企业经营当作公平正义的事业而投身其中。

首先, 他们会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奋斗。优秀的企业家会深刻地认识到, 公平的商业制度体系, 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是优秀企业发展的保障。它不但能给社会提供商品交易和创业机会的公平保障, 而且还会为企业的合理合法经营提供一套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进而创造出一个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当代中国, 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公平的商业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政府的主导,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优秀企业家作为社会商业制度的主要建设者和践行者, 在时代呼唤下, 会以推动公平正义为使命, 以极大的热忱呼吁和推动社会商业制度的变革, 并善于利用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来发展自己。同时, 会以执着的契约精神, 把公平原则贯彻到自己企业的制度建设当中, 以保障员工、企业和自身的价值共同发展, 成为践行社会商业制度的社会楷模。

其次, 他们会建设和完善公正的企业制度。怀抱公平正义理想的企业家, 不是不追求利润的空想家, 而是义中取利的实干家, 并且会通过建设和完善自己企业的公正制度, 切切实实把公平正义精神落到企业目标上和经营管理的实处, 以保障员工幸福、企业发展。企业家们深知, 员工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实际待遇 (包括薪酬、晋升、荣誉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当员工对自己的待遇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认为收支比率相等时, 便会感到受到公平对待, 因而心理平衡, 心情舒畅。相反, 当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时, 往往会产生怨恨情绪、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破坏心理, 甚至发生极端的自毁行为。这些消极后果, 绝不是追求公平的企业家所愿看到的。这些现象一旦发生或稍有苗头, 他们便会内心不安, 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 并马上采取行动, 着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公正保障体系, 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营造公平的企业制度环境, 保证员工的平等发展权利。

最后, 他们会把公平追求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对公平正义更高层次的追求, 是对利益计算的超越, 是对大爱和善的慷慨播撒, 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道德实践。余秋雨先生在新作《何谓文化》中, 举了一个美国企业家贝林先生的例子谈文化的终极目标问题, 这里暂且拿来一用。贝林先生原先为自己的企业经营定下的文化目标是“展现个性的成功”。其中, 又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追求“多”, 即利润多, 产业多;第二阶段, 追求“好”, 即质量、品牌都达到国际一流;第三阶段, 追求“独”, 即一切都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他说:“当这三个阶段全都走完之后, 我还不到六十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聊, 甚至觉得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了。”直到2001年3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亚洲某地将一把轮椅推到一个六岁的残障女孩前, 女孩快速学会运用后两眼发出的生命光辉, 这个场景把他的生命也照亮了。几年后, 在非洲, 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位完全不认识的残障老妇人, 用几天时间穿过沙漠来向贝林先生领轮椅。贝林先生看着这个青年独自向沙漠深处走回去的背影想:“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他让我明白, 我这一生把梯子搁错了墙, 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上一篇:产品授权销售的合同下一篇:小暑节气的禁忌及养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