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2024-09-25

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精选9篇)

1.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一

一、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这一次教学, 笔者没有采用讲授的方式跟学生强调文章的主旨, 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之所以设计这一问题, 是无意中在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带着一定的情绪说:“我问班上一位学生, 这位学生竟然说本课主要讲的是杏花。”他的情绪没有影响笔者, 倒是所描述的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决定到课堂去问问。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读过好几遍《第一朵杏花》了。老师这儿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之所以强调是“简单的问题”, 是为了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鼓励每一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

生1:讲的是杏花吧。

师:哦?你呢?

生2:我也认为 讲的是杏花。

师:有多少同学认为本文讲的是杏花?请举手。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举手了。看来, 必须弄清楚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杏花呢?

生3:这还用问 , 看标题啊。《第一朵杏花》当然讲的是杏花了。

师:哦, 是这原因啊!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4:其实文章中很多内容是讲杏花的。 (这是一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 因此我想多听听他的想法。)

师:哦?你具体说说。

生4:课文有八九段都提到了杏花, 尤其是第1、6、11自然段, 都很具体地写了杏花。

师:嗯, 有道理。大家读课文的时候, 都要像他这样认真仔细。

生5:老师 , 我有不同 的看法。

师:嗯, 很好!说说你的看法。

生5:我认为本课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不只是讲杏花。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5:课文一共四次提到“第一朵”, 说明“第一朵”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如果再看“第一朵”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都是竺可桢爷爷在强调“第一朵”。而竺可桢又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 他的话一定, 一定———

师:一定有重要的含义, 是吗?

生5:对!所以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第一朵”杏花。

师: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什么想法? (生不住地点头。)

师:那也就是说, 大家认为本文强调的是“第一朵”而不是“杏花”, 对吗?

生6:只强调“第一朵”也不太好。因为如果不是杏花, 而是别的花的话, 那可能就不是竺可桢爷爷要观察的对象了。

师:那总结一下, 本文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 (齐) 第一朵, 杏花。 (学生齐答的时候, 将这两个词分开, 并分别进行了语气上的强调。)

教学进行到这儿, 笔者已经发现, 在读完课文后, 如果没有教师的干预, 学生往往会认为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而没有发现课文最后一段的“点睛”作用。那么, 如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出发, 引导其领悟课文的主旨呢?

二、为什么是这样的标题

结合上面产生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同学们, 根据刚才的分析, 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想请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

(说到这里, 笔者故意停顿了一下。这个时候学生感觉笔者可能会问出难度比较大的问题, 这样的期待心理, 有助于下面的教学。)

师:大家想想, 课文为什么用“第一朵杏花”作标题?

生:啊——— (语气里有一种不屑。)

师:我听出来了, 大家感觉这个问题没意思, 是吧?

生:这还用说啊, 刚才我们都已经说过了, 因为课文写的就是第一朵杏花嘛!

师:好吧!那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 让你来给它起个标题, 你会怎么起呢?

生:竺可桢看杏花。

生:竺可桢看第一朵杏花。

师:你们为什么总要带上竺可桢爷爷的名字呢?

生:因为是竺可桢要看第一朵杏花, 又不是我要看第一朵杏花, 所以得强调他的名字。 (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笑声。)

师:这个看法有特点。那竺可桢爷爷为什么偏偏要看第一朵杏花呢?

生:他要看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是哪一天。

师:找到这一天又有什么用呢?

生:这与他的科学研究有关。

师:第二朵、第三朵不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可能是第二朵、第三朵看不出气候变化的规律。

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 竺可桢爷爷要想发现准确的气候变化规律, 就必须找———

生: (齐) 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在竺可桢爷爷看来, 第一朵意味着精确, 而我们的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标题, 实际上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生:我知道了, 在最后一段。 (读) “搞科学研究, 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 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所以说, 用“第一朵杏花”作为标题, 看起来写的是第一朵杏花, 实际上却是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寻找, 来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道理。从这个角度再读课文, 你会发现对第一朵杏花的描写, 其实都不完全是描写杏花的美丽, 而是为了寻找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

经过以上这段教学, 学生的思维终于由他们的认知起点走向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所形成的认知结论, 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主思考的结果。课上到这里, 我认为不应当就此结束, 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地方。

三 、科 学 研 究 中 规 律 的发现

坦率地说, 在我想挖掘深度之初, 还不知道具体如何进行, 但课堂上偶尔提出的一个问题, 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

师:读完这篇课文,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 认真观察就能发现科学规律吗?

师: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科学规律不是观察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只观察, 不动脑子想, 规律也出不来。我看过许多科学发现的故事, 观察只是一个方面, 只是一个基础, 科学规律的发现是很不容易的。

[当时在课堂上, 笔者一下子还真举不出什么科学发现方面的例子 (这也提醒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在任何一种体裁的文本教学中, 都需要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 , 于是让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举了一些例子。而通过这些例子, 学生得出了结论:科学发现除了观察之外, 还需要进行很多的分析与总结工作, 尤其是科学结论往往要经过多次证明之后才有可能变成科学规律。]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科学发现上的一些故事, 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大家回过头来读读课文, 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 我发现课文最后一句话有问题, 好像只说了要观察, 而没有说观察之外的其他因素。

(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附和。仅从课文最后一句前后的关系来看, 确实存在科学发现上的不科学之处。虽然由于文章阐述的重点集中在观察上, 因此课文收尾可不必谈除观察之外的其他科学发现因素, 但学生能够有此发现, 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了。)

2.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二

1 研究地概况

杏花楼位于南昌市中心的南湖畔,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经小石板桥与环湖路连接,与建德观街相邻。源于建于唐朝的湖心观音亭,宋元两朝高人雅士多在此隐居治学。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曾为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一度是相国张位(字洪阳)的别墅,始称“杏花楼”并延续至今[5]。园内现存南昌市区最为古老的一座元碑、始建于清朝年间的观音桥、以及司马光砸缸大型砖雕等文物,环境优美,绿树浓荫。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

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了解杏花楼的渊源以及有关历史文化背景。

2.2 实地调查

调查园内植物种类,绘制植物配置平面图,分析总结其配置特点。

3 研究结果

3.1 配植方法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1],植物配置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式种植形式,而杏花楼而毫无例外的沿用了这一传统,采用的植物配置方法主要有:孤植、丛植、对植、列植。

3.1.1 孤植。

杏圃门前孤植杏树,与黑松搭配,具有明显的点题意义。

3.1.2 丛植。

闲云馆侧边,数株金桂,围绕广玉兰树池丛植,栽种于临湖岸边,突显整体一副幽静柔美的“林水画”。

3.1.3 列植。

西厢房前的绿地列植的栽种着一排樟树以及一排相间栽植的银杏和山茶。前者起到了让人观景有种隔而不断的效果,增加了杏花楼内的空间感。后者则更多的是起到了背景植物的作用,形成一道整齐的植物“屏风”。

3.1.4 对植。

元碑亭前的4棵日本樱花,两两对植于石碑的两侧,以一种对称的形式烘托出了一种严肃庄严的气氛,突显一种静谧的氛围。

3.2 植物种类分析

经实地调查统计,杏花楼所用的园林绿化植物总计32种(表1),分属23科27属。

3.2.1 习性。

根据茎木质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四类。其中,乔木有枣树、构树、红枫、水杉、罗汉松、广玉兰、日本樱花、珊瑚树、黑松、红叶李、重瓣郁李、樟、桂花、垂柳、白玉兰、雪松、银杏共计17种,占总数的53.13%;灌木有金橘、夹竹桃、紫薇、山茶、海桐、孝顺竹、淡竹、杏、石榴、小蜡、云南黄素馨共计11种,占总数的34.37%;藤本有紫藤1种,占总数的3.13%;草本植物有芭蕉、蜈蚣草、麦冬共计3种,占总数的9.37%。

3.2.2 观赏价值。

观花植物有11种,占总数的34.38%如夹竹桃、广玉兰、红叶李、日本樱花、红叶李、重瓣郁李、桂花、白玉兰等,花色主要为红、黄、白、紫四色。四季均有开花植物。观叶植物有7种,占总数的21.88%,其中以观叶为主的有5种,占总数的15.63%,如芭蕉、红枫、珊瑚树、红叶李、银杏等,其中既有叶形奇特的,也有观秋色叶的。观树形的有樟、水杉、垂柳、雪松、孝顺竹、淡竹、小蜡共7种,占总数的21.88%。观果的有枣树、构树、金橘、罗汉松、杏共5种,占总数的15.63%,既观花又观果的有海桐、石榴,占总数的6.25%。3.2.3园林用途。从园林植物用途方面,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庭荫树,如樟树、广玉兰;绿篱,如珊瑚树;大型盆栽,如紫薇;垂直绿化,如云南黄素馨、紫藤;地被,如麦冬。

3.3 不足之处

总体上来讲杏花楼内的植物配置较合理,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也有两点不足之处:

1)为湖边边坡绿化较单调,仅有少量云南黄素馨,多处裸露,略显空旷,同时也不安全;

2)管理不够完善,养护有待加强,元碑亭北侧植物间距过小,桂花存在枯稍现象。

4 结论

作为南昌古典园林的代表,杏花楼植物配置颇具特色,园内以植物命名的许多景点,如杏花楼、杏圃、紫薇花坊等均增加了古典园林的韵味,值得现代园林工作者学习借鉴。

附录:杏花楼植物名录

蜈蚣草Eremochloa ciliaris

银杏Ginkgo biloba

雪松Cedrus deodara

黑松Pinus thunbergii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山茶Camellia japonica

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石榴Punica granatum

枣Zizyphus jujuba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金橘Fortunella margarita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红枫Acer palmatum f.Atropurpureum

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杏Armeniaca vulgaris

红叶李Prunus ceraifera f.‘Pissardii’

重瓣郁李Cerasus japonica var.kerii

日本樱花Cerasus yedoensis

紫藤Wisteria sinensis

樟Cinnamomum camphora

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垂柳Salix babylonica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小蜡Ligustrum sinense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芭蕉Musca basjoo

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陆蔚,俞兆鹏.南昌杏花楼历史文化漫谈[J].南方文物,2005(4):51-57.

3.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三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2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3.首联与宋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情感上有何不同?(3分)

4.这首诗联想丰富,请就此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3.《途中见杏花》的作者漂泊在外,各种忧思盘结胸间,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的愁绪;宋人叶绍翁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见邻家墙头伸出一枝俏丽的红杏,想到春回大地,心中充满欣喜和激动。

4.诗人从独自盛开的一枝杏花,联想到自己孤独的身世,牵惹起惆怅、悲凉之情;尾联中想象进一步驰骋,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长安看到的铺天盖地的千万树杏花,表达了他忆念长安生活、萦注朝中的思想情感。诗篇通过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层抒写出来。

吴融

唐末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公元901年(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赏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

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4.吴融《途中见杏花》翻译及赏析 篇四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译文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5.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五

原来,风景就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啊,别错过了身旁的美丽。外出旅行如此,人生追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课上,当我们引领学生走进一篇篇课文中时,不也应该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吗?要知道,文本中的美妙、奇妙、秘妙都静静地潜藏在字里行间,如同阿尔卑斯山谷两旁的极美景物,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景不言自美,文不言自妙。语文老师,请做一个文本细读的有心人,带着学生徜徉在语言之途,走走停停,指指点点,把最美的文字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留存在学生心底。

如,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时,文中就有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应该引导学生驻足流连、咀嚼品味。它就是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慢慢走,欣赏啊!”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这36个字组成的特别段落,竟然蕴含着三重浓浓的语文味道,值得引导学生慢慢欣赏,积淀语感。哪三重呢?一是,比喻句中的“飞箭”含义,时光飞逝不回头;二是,排比句中的工整结构,诗情画意有顺序;三是,过渡段中的自然连接,承上启下藏秘密。请注意,不是每一个文本都有这样的语言,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相遇”了这样的语言时,不要漠视疏忽,不要匆匆而过,不要浅尝辄止,而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空,引导学生“沉浸”下来,“潜入”进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懂内容得意,参透形式得言,慢慢读,品味啊!

【课例呈现】

……

师:刚才,我们从课文描写竺可桢爷爷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文字中,读出了这位科学家的一丝不苟、精确观察、严谨细致、和蔼可亲。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这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想一想,这一节特别在哪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读)

师:大家发现这一自然段的特别之处了吗?请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请把自己的特别发现说出来。

生:这一节中有一个比喻句。

师:哪一句是比喻句呢?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师:一个比喻句,这是你的特别发现。你能说清楚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吗?

生:把时间比作了飞箭。

师:嗯,那把时间比作飞箭,是在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像离弦的箭一样。

生:说明一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生:说明时间像射出去的飞箭,一去不回头。

师:是呀,时间像飞箭,一去不回头!我们来朗读感受一下,这11个字中的一年时光。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这一自然段中有比喻句,还有什么特别发现呢?

生:这一自然段中有排比句:“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你具体是从哪里读出了排比?

生:这句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吹”,吹绿了、吹青了、吹皱了、吹鼓了。

师:让我们读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一下四个“吹”字的排列。

(师指名读,生分组读、齐读。)

师:排比句的句式多整齐啊,要是我们给它换一种形式排列,你看这像什么?

春风

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生:(惊喜地)诗!

师:这分明就是一首春天的小诗呀!谁再来读,读出诗意?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读着这句话,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柳梢变绿了,小草发芽变青了,杏树鼓起了花苞,含苞欲放。

生:还有河里的冰融化了,微风吹过,波光粼粼。

师:多美的河水呀!春风吹过,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叫“吹皱了河水”。

(师出示河水画面)

师:再想一想,春风还会吹到谁的身上,让谁也变化了?我们可以把这一首诗接着写下去,每人在书上空白处写上一两句。

(师出示桃花、青蛙、燕子、小朋友等画面,提示学生练笔。)

生:春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生:春风吹醒了冬眠的青蛙。

生:春风吹来了南方的小燕子。

生:春风吹走了小朋友身上的棉衣。

生:春风吹亮了黄莺的歌声。

……

师:同学们的诗写得真棒呀!哦,还有这么多内容可写呢,课文中为什么只写了四个“吹”字呢?又为什么一定要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呢?

生:“柳梢”“小草”“河水”“花苞”是四个代表,再写就可能会重复。

生: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是因为柳梢先绿,小草先青,河里的冰先融化,然后才是杏树开花,它们有先有后。

生: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这就和后面的内容———小孩子喊竺爷爷看第一朵杏花———连在了一起,先有花苞,后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

师:说得好!“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和后面内容有联系,那它和前面的内容有没有联系呢?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生:(兴奋地)这一节还是一个过渡段,“转眼又是一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把第一年和第二年看杏花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生:这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板书,生批注。)

师:现在,你是否明白了这一自然段的特别之处呢?

生:这一自然段有比喻句、排比句,还是一个过渡段。

师:现在正是春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我们的文字去描写,去表达。因此,我建议大家把这段话熟读背诵下来,在我们写春天的文章时,可以借鉴、模仿。

(生练习背诵)

……

【课例思考】

品词句,得言意,慢慢走,欣赏啊!

文本中的语言是鲜活灵动的,细细咀嚼,可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话都有其值得品味、赏析之处。但我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文本的每一处徜徉流连,这就要求教者能有一双慧眼,在文本细读中善于捕捉住那些最具有独特味道的语言文字,来激活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进而产生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习得。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学生“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的文本模块,引导学生在文字丛林中穿行,感悟语言内容“得意”,内化语言形式“得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慢慢走,欣赏啊”,就是在文本中的美妙、奇妙、秘妙之处,停下阅读的匆匆脚步,潜心会文,向文本的深处漫溯,就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在上述《第一朵杏花》教学之中,在文本阅读的尾声部分,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了“浓墨重彩”的细读。请注意,这个自然段若是从全文内容角度来审视,它仅仅是一个承接上下文的时间过渡,像一方幕布背景,隐匿在人物形象的背后。因而,它常被我们不经意间滑过。然而,若是从四年级学生语言习得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自然段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语言特质呀,确实值得“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为着学生的语言习得而教”!以此来观照,这个并不起眼的第六自然段,反倒有了一咏三叹、言意兼得的文本细读价值———“这一节特别在哪里,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品读比喻句———“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11个字的比喻句,是学生阅读中最容易发现的语言特别之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既关注这个比喻句的形式,“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关注这个比喻句的内涵,“把时间比作飞箭,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教学,使得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得以兼顾,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发现之旅开启了一个欣赏模式,接下来便可以依此拾级而上。

第二,赏析排比句———“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关于这个排比句的赏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形式—内容—形式”的循环往复过程。首先,关注这个排比句的形式,四个“吹……了……”的句式,可谓一目了然。以诗歌的形式,分行呈现出来,在朗读中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体验。接下来,由形式的关注转向内容的细读———“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通过对“柳梢”“小草”“河水”“花苞”这些春天特有的物象进行具象化,使学生仿佛如见其形、其色、其状,产生一种真切的情境画面体验。在此基础上,又自然巧妙地转向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模仿,引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文本、续写诗歌,达到“言意兼得两相和”的教学效果。此时,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想象表达的小高潮,学生的思维活跃,诗意盎然,语言的火花频频闪现,一句句鲜活灵动的诗句流淌在学生的心间与笔下。就在学生的交流一发而不可收时,我又一次引导学生由内容的拓展补白,回望文本的语言形式,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走个来回,自由穿梭———“有这么多内容,课文中为什么只写了四个‘吹’字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放在最后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提升了学生文本细读的层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跳出这一自然段,站在全文谋篇布局、文本主旨表达的视角,来高屋建瓴地审视这一自然段,进而窥探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另一重风景。

第三,探究过渡段———“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课文第一次看杏花和第二次看杏花之间有了这么一个过渡段,使两部分内容契合得更加紧密。不过,这个承上启下的文本价值是处于一种潜藏着的状态,没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是不容易被学生发现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过渡段的作用,是在一种水到渠成的状态下自然点破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领悟到的。从“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为什么放在最后,读出它和后面内容有联系,再进一步探究“它和前面的内容有没有联系”。引导学生探究这个过渡段,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然它的更深层次的教学价值,是在于今后阅读与习作中的借鉴意义。

6.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六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者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儿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者的无穷慨恨。”儿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儿,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花,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了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者所受的种种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梦者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花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梦者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者也有所体现,尤其上花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7.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七

(2)“身影妖娆各占春”中的“妖娆”的意思是指杏花的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 、 这一词语来体现的。

(3)这首诗通过对 的描写,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答:

(1)陂 吹作雪 碾作尘

(2)婀娜多姿 纵被、 绝胜

(3)甘于静默、淡泊自赏(意思对即可,或答“保持纯洁,不被玷污”也可。)

(4)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

8.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八

在城市公园中, 景观铺装是整个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人们在城市公园中行走的视觉规律, 在向前行走时想看清楚行走的路线, 视线轴必须向下偏移10°左右, 这样就会更多的关注到地面、人和物及建筑的底部, 所以城市公园景观铺装的设计会影响整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效果。笔者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和语义分析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简称SD法) 对公园景观铺装进行评价研究, 了解人的心理和活动规律, 总结人群的环境行为习惯, 分析不同的使用者对城市公园铺装景观感受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得出较为全面的关于城市公园景观铺装设计的评价结果, 以期为将来的城市公园景观铺装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论文选用合肥市杏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 杏花公园是1982 年被批准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建设的一座具有田园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的公园, 是规划的环城公园这串翡翠项链中的四颗明珠之一。公园水秀竹翠, 楼台亭榭点缀, 环境优雅, 景色宜人, 是一座集休闲、游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

2. 研究内容

杏花公园是合肥特色的生态文化公园, 本文针对公园的铺装展开调查, 不同的铺装设计给人不同的感受, 好的铺装可以改善公园的环境, 使公园更具特色和人情味, 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游行。因此, 经过查阅资料, 得出铺装基本要满足四个方面, 即安全性, 舒适性, 方位性和特色性。针对这四个方面对不同使用者进行评价调查, 并且对各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样本平均值分析和运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 了解目前城市公园铺装景观现状, 然后比较不同使用者的评价数据, 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 总结出对以后城市公园景观铺装设计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3. 研究方法

语义分析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 简称SD法) 又称语义差异法、双极形容词分析法, 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 (Osgood) 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 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 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 构造出定量化数据。SD法通常与其他分析法结合运用, 比如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本文运用SD法主要是想通过研究使用者对该景观认识的心理感受, 拟定评价尺度, 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量化, 最终通过分析量化的数据来定量地描述和评价目标景观。采用Excel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因子分析法, 进行因子轴的轴出, 按照因子间相关性, 将因子进行分类, 从而进行更系统、更直观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公园内的游人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包括游人基本信息和SD景观铺装综合评价的两部分。其中游人基本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游园时间等方面;SD法评价主要针对游人对公园整体铺装的心理感受评价。在SD法研究中, 对于某一个景观的评价, 常采用对自然景观形容词对的问卷调查, 然后通过评价尺度的分析, 使其量化, 最后通过因子分析评判出被测景观间的关系和属性。

如表1, 笔者将划分为四个类别, 分别是安全性、舒适性、特色性和方位感, 共20 个评价因子。将这20 个评价因子设定为20 组正、反义成对的形容词。

关于评价尺度的选择, 一般来讲, 当评价尺度低于5 级时, 评价的尺度会过于概括, 易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为了利于被调查者理解和辨别评价等级, 同时保证评价精度, 本研究SD法调查问卷选定5 级评价尺度, 即很、一般、两可、一般、很, 并以0 为中点对称, 在每2 级之间进行等分, 用于等间隔尺度打分 (见表2)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来杏花公园的市民, 问卷内容都会向市民解释清楚, 本次共发放100 份, 有效问卷93, 有效率达93%。问卷调查结束后, 讲所得的数据按照表2 的评价尺度进行量化, 在Excel表格中, 把数据进行整理, 然后在把量化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分析归纳。由此得到总体满意度评价及4 个类别与20 个因子之间的关系。

4.1 对于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93 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 从表3 可以得出, 检验样本足够度的KMO值是0.562, 数值大于0.5, 说明该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同时, Bartlett球形度检验sig ( 显著性概率) 是0.000, 小于1%, 说明数据相关阵不是单位阵, 具有相关性, 也说明该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

4.2 因子轴的提取和命名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20 项评价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 使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轴进行旋转, 得出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在图表中, 可以看出20 个评价项目可以分为四个影响类别。通过因子负荷量可以得到, 在因子1 中02、01、03、05 负荷量较大, 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 分别是铺装防滑程度、铺装平坦程度、台阶清晰程度和材料耐用程度, 根据前面制定的问卷和每个类别所含的因子, 这四组都表示景观铺装在安全方面所要注意的, 故属于安全性类别;在因子2 中08、04、07、06、10 这五组负荷量较大, 分别是铺装色彩亲切程度、地面反光程度、铺装尺度大小适宜程度、脚感舒适程度和铺装表面粗糙程度, 从形容词对可以看出这五组主要是描述景观铺装能否给市民带来舒适感, 故属于舒适性类别;从因子3 可以看到负荷量大的分别是20 道路指引感强烈程度、19 划分区域明确程度、16 入口指示明显程度、17 图案指引清楚程度和18 入口指示吸引程度, 这些都是描述方向指引和方位感的, 所以属于方位感类别;余下的六个评价因子在因子4 中负荷量较高, 分别是11 铺装图案特色程度、13 铺装图案魅力程度、12 铺装有文化感程度、、14 铺装排列独特程度、09 铺装色彩多样程度和15 铺装形式复杂程度, 都是形容铺装的特点和铺装能否给市民带来美感, 属于特色性类别

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影响城市公园景观铺装的四个类别和20 个评价项目对于市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其中安全性类别影响最大, 其次是舒适性类别, 再者就是方位感, 最后是特色性类别。并且可以得到这四个影响类别中市民对城市公园景观铺装满意程度最密切的因子, 在安全性类别中, 02 铺装防滑程度因子负荷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 舒适性类别中, 08 铺装色彩亲切程度数值0.694 最高, 在方位感中, 14 道路指引感强弱程度数值较高, 达到0.718, 在第四个特色性类别中, 11铺装图案特色程度数值最大, 影响也是最大的。

以上数值分析, 可以看出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铺装设计时, 要使使用者对铺装设计满意, 最先考虑的就是安全性方面, 安全第一, 这是任何设计所不可避免的, 其次就是舒适性, 再就是方位感, 最后是特色性。在进行四大类别设计时, 一定要着重注意防滑程度、色彩亲切程度、道路指引感强弱和铺装图案特色程度这四个因子的设计。

4.3 平均值分析

对于平均值的比较, 首先要将使用者的评价结果进行数据量化, 然后把每一项的数据进行相加得到使用者对每一个评价因子总的评价数值, 然后除以参加调查问卷的总人数, 得出使用者对每一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值, 为了方便数据的记录和图示, 对于每一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值都乘以10, 这样也提高了评价精度。评价结果如图1.

从图1 可以看到, 在安全性类别中, 四个评价因子都大于0, 最高是01 铺装的平坦程度, 其数值是15.26, 在铺装设计中, 没有安全性的设计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恐惧和抵触, 要保障铺装的安全性, 最主要是考虑到地面的平整与防滑, 杏花公园处于市中心地带, 人流量较大, 在设计时, 就采用了透水性好且耐用的材质, 在道路发生高差变化时, 也会有明显的标志提示。

舒适性类别中, 各项因子的数值也都大于0, 说明评价都比较高, 其中06 脚感舒适程度数值最大, 因为在杏花公园, 大多数都是表面比较粗糙的硬质铺装, 如青砖和鹅卵石搭配使用, 所以在色彩方面都比较稳重的, 不会过于鲜明, 遵循了色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则。

在方位感类别中, 评价因子大于0 的3 个, 分别是19 划分区域明显程度、20 道路指引感强弱程度、16 入口指示明显程度还有18 入口指示吸引程度, 只有图案指引清楚程度是小于0, 也是数值中最低的一个。其中划分区域明显程度最高, 杏花公园中, 不同的空间通过不同的材料和铺装样式的改变, 达到空间的分隔和功能变化的作用。例如游园中提供休息的地方。其次是道路指引感强弱程度, 数值达到4.21, 说明公园在设计时考虑了铺装形式的改变对游人行为的影响, 采取不同方向的铺设形式, 给人很好的视觉引导作用。

在特色性类别中, 总体分值都不高, 最高的就是13 铺装图案魅力程度2.14, 最低的就是14 排列形式独特程度, 还是负值, 所以总体的特色表达分值较低, 在铺装特色性的表达很多时候需要结合一定的地域文化, 运用图形、文字、特殊符号等与铺装形式相融合, 加深一种文化蕴涵, 但这也要求游人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背景, 才能充分感受铺装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从整体上看, 4 个类别20 个评价因子, 其中5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值是大于10 的, 大于0 的有17个, 只有3 个是小于0 的, 可见使用者对杏花公园景观铺装的各个方面满意度还是较好, 特别是在安全性和舒适性这两个类别, 在特色性和方位感类别方面还有待加强, 很多地方还是需要改进。

5. 结论

本研究针对使用者在杏花公园游憩, 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然后利用语义分析法对公园的景观铺装进行评价, 虽然是抽样调查, 但也避免了主观性评价造成的误差, 所以结果还是符合使用者的真实情况。从游人对杏花公园景观铺装的评价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公园铺装设计的成功与不足, 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这样也会为接下来的新建或者拟建公园提供相关的经验总结和设计方法。这对于根据游人的心理需求设计公园铺装景观, 要求达到安全、舒适, 并且还具有方位感和特色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艳艳, 朴永吉.女性对公园景观空间评价的因子分析[J].风景园林调查与分析.2013 (6) :77-81.

[2].李可.景观铺装在园林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 2014 (6) :99-100.

[3].吴敏磊.有关园林景观中铺装材质设计问题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4 (4) :105.

[4].王中松.探析园林景观铺装的营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18) .

[5].刘智磊.公园及广场铺装设计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6].王功成.城市园林空间景观铺地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2010.

[7].赵青宇.硬质砌块铺地景观设计与运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8].陈炳秋, 张肖宁.道路铺装景观[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9.杏花,杏花韩愈,杏花的意思,杏花赏析 篇九

原帖地址:bbs.ruiwen.com/thread-36081-1-1.html

云裳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读后感】

人生不可太任性

宋词读得很少,除了大中小学教材里收录的那些名篇,因了考试的缘故曾经背会了之外,其他的便很少读了,赵佶这篇就更加陌生。

当然看到赵佶的名字,依然会想起很多,诸如之君、瘦金体这类在历史书上也要写上一笔的常识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宋徽宗可以说是世事弄人最好的注解了。

作为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赵佶本来可以安心发展自己的兴趣,专心于书画创作。那样,这位以瘦金体独步天下八百年的赵佶,就可以和宋代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画家们一样流芳百世了。

然而上天太过眷顾赵佶,竟然安排赵佶的兄长宋哲宗无子。于是也许从未做过皇帝梦的赵佶轻松地登上了帝位,同时继承了父兄积攒的占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

如果赵佶是刘彻、李世民,或许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又一个徽钦盛世。

但是,上天的眷顾也就止于此了,或者说,上天要以如此眷顾来开始一个悲剧,才能显示造物的公平。徽宗这位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的大才子,独独对政治没有太多的天赋。先让“足球明星”高俅主持朝政,又重用一批蔡京、童贯等小人,还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大建道观,不但将父兄遗产挥霍一空,还将自己“送”进了金人的囚笼。

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记》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很是中肯。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即为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国后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

和大多的宋词一样,这首词中多的是感慨凄苦,全无君王君临天下的气度。

上阙先写所见:“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杏花润泽如冰似玉,轻柔犹如蝉翼,花瓣层层轻绽,胭脂匀染,娇美无匹。于是,赵佶不由联想:“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眼前杏花如美眷,犹胜蕊珠宫仙子。赵佶或许一时会忘记自身尚在囹圄,或许又想起过往那些美丽时光。但好景不常在,好梦总易破。风过处,花落如雨,转瞬间萎顿于飞尘之中。“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凄苦之情不胜言表。

下阙紧承对杏花凋落的感叹,转而抒发被掳离恨。双燕不解人语,此一去,天遥地远,山高水长,故国只能梦里去。可怜如今连梦也奢侈,故国再也无可寻觅。读至此,无限绝望俱上心头。推己及人,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王国之君的痛楚何等深重。

同情!但也仅此而已。我读到了悲哀、绝望,却读不到血脉喷张,也读不到一个王者骨子里该有的`高贵与尊严。能置于三百篇之首,全赖徽宗的帝王身份吧。

人生多舛,往往归于命运。但细细想来,命运其实只是一种选择。何去何从,全由自己说了算。赵佶在政治家和书画家的天平上,选择“不爱江山爱书画”,只能被俘受辱,江山失,书画的自由当然也随之而去。如果历史可以重新来过,赵佶可以选择不接受兄长的美意,在艺术的殿堂任意驰骋;一旦选择了帝王,只能先做帝王后做书画家。

理智和兴趣矛盾的时候,要做一个理智的人。

个性,对于帝王,是件奢侈品。

上一篇:山羊不吃天堂草启示下一篇: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