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4篇)
1.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XX 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 调研报告
按照《XX 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7 月 6日下午,XX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到 XX 办事处 XX 社区农村公益性公墓拟建点、XX 办事处 XX 公墓、环城办事处 XX 安葬点进行实地调研,在市民政局召开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市民政局、公安局、发改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殡葬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市新建和改扩建XXX3 座骨灰公墓,总面积 XX平方米,可容纳墓穴 X 座,城镇居民处理骨灰难、迁坟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2.惠民殡葬政策得到落实。从 X 年开始,我市对农村五保、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四类特殊对象,实施遗体运送、冷藏(冻)存放、遗体火化、遗体消毒四项基本丧葬费用免除的惠民殡葬政策,已累计免除综合丧葬费用约 X 余万元。在西郊公墓设公益性墓区,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户实行低价销售。在 XX 公墓,对城区工业园区域内坟墓实行免费迁入。在玉皇公墓建有英烈园等公益性墓区。
3.殡葬服务水平有所提升。殡葬服务单位不断强化职工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便民服务、阳光服务、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市民政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殡葬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惠民殡葬政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殡葬乱象亟需治理。一是散埋乱葬现象依然严重。由于缺乏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固定的安葬点,农户丧葬占用林地、耕地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丧事陋习破解很难。镇、村在办理丧事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现象严重,搭建灵棚、吹奏鼓乐、燃放鞭炮、抛撒纸钱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丧葬服
务用品市场亟待整顿。目前丧葬服务用品市场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2.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农村镇、村人口 X 万人,按每年的死亡率 6‰计算,每年的死亡人数约 X 人,而镇、村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还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我市的火化率提升了,但因为缺少农村公益性公墓,即便火化后在农村依然继续进行了装棺土葬,并没有起到节约耕地资源的作用,反而是增加了群众的丧葬费用。
3.推动殡葬改革工作还未形成合力。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不够,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力度差,工作主动性不高;乡镇一级政府还没有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缺乏对殡葬改革工作应有的宣传和工作力度。对开展殡葬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畏惧于传统的力量,止步于现实困境,未能大张旗鼓地推动殡葬改革。
三、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积极倡导文明殡葬。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特别像“凡在火葬区内死亡的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葬”等禁止性的规定,要反复宣传。要把抓殡改当成一个宣传群众、教育
群众、移风易俗、节俭文明的过程,让人民群众接受殡改,落实殡改,倡导厚养薄葬。
2.严格执法,强化丧葬市场管理。建立由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民政、市场监管、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与配合,并通过严格执法,逐步规范和引导群众在殡葬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办理丧事活动。
3.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按照 XX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方案》(XX 办发电〔XX〕XX 号)要求,以我市被省民政厅列入 XX 年全省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合理利用项目资金,尽快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把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畴,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紧密衔接,一次性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布局规划,分批分期完成好墓地建设任务,满足周期性安葬需求。
2.关于殡葬改革进展工作报告精选 篇二
我县自6月1日零点正式启动殡葬改革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_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殡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基本实现火化率100%。自殡改启动以来,截至4月底,全县共计死亡7611例,火化7610例,基本实现了殡改的初始目标。遗体火化已作为一项丧葬习俗深入人心。
二是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基本建成乡级公墓14处,建成墓穴5053个,建成村级公墓194处,建成墓穴21980个,保证了集中安葬政策落实。
三是治丧环境明显好转,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治理,殡改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统筹领导全县殡改工作。指挥部下设宣传、督查、执法协调、纪律保障、综合办公室等,明确了各级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乡镇村也分别成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任务,为殡葬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制订配套政策,殡葬改革有章可循。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县情、民情等实际,相继出台了《宿松县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宿松县殡葬管理办法》、《关于成立宿松县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的通知》、《宿松县殡葬管理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殡改的起始时间、目标、任务等。全县自206月1日零时起正式启动殡改工作,6月1日零时后城乡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化。
二是建立了责任包保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殡葬改革县干联系和县直单位责任包保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县干和县直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各乡镇也按县里要求,实行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村级殡改联络员,以确保殡改工作首战告捷。殡改启动后,各包保责任人和包保单位迅速落实到位,坚持驻守在第一线,指导各乡镇开展殡改工作,保证了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签订了殡改承诺书。各级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均签订了殡改承诺书,承诺带头执行殡葬改革,遵守殡改政策,包保直系亲属遵守殡改各项规定,并积极做好朋友及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
(三)加大财政投入,殡葬设施得到改善。
为全面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县政府加大了殡葬设施投入力度。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
一是拓宽并硬化了出入殡管所的通道。
二是修建了大型停车场。
三是兴建了六间告别厅。
四是添置了四台火化炉、骨灰粉碎机等设备。
五是新购置遗体接运车辆14部。
六是公开招标采购一批骨灰盒,免费为死亡的城乡居民提供一个300元的骨灰盒。去年底县财政又投入1400万元用于各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为我县殡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规范收费管理,丧属消费公开透明。
殡改启动前县物价局就对我县殡葬服务项目收费进行了逐项核定,各收费项目均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在遗体接运、馆内搬运、消毒、存放及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殡葬基本服务中,均明确了收费标准。县殡仪馆也将殡仪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和相关政策上墙公示,做到了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接受监督公开,让丧属透明消费、满意消费。
(五)加强宣传带动,殡改氛围逐渐浓厚。
一是加大殡改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殡改政策的群众知晓率。为使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县政府对殡葬改革宣传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4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县、乡、村三级共700余人参加会议,对殡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4月25日县政府再一次召开全县殡改推进会,进一步落实殡改工作,要求自年6月1日零点以后死亡人员,一律进入公墓集中安葬。在殡改实施期间,《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宿松电视台、户外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先后开辟殡葬改革系列专题报道,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惠民政策和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强化群众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新观念,为殡葬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殡改期间共发放殡葬明白纸3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500余条、倡议书8000份。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推动殡改的带头作用,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主动宣传殡改政策,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治丧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六)开展专项治理,殡葬秩序逐步规范。
一是积极开展对棺木市场的关停和棺木收缴工作。由市场监管局牵头,民政、林业部门配合,完成对全县所有棺木销售点的关停工作,原有棺木加工经营户110户全部停业,取缔违法销售丧葬迷信用品经营户6户,销毁迷信丧葬用品126具。同时,各乡镇对现有棺木造册登记,统一处置,截止月底共处置棺木28410副,发放补偿金约1700万元。
二是建立殡改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制定了《宿松县殡葬改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和《宿松县殡改工作程序规范》,确定了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手段和应急处置措施,规范了殡改各项工作流程,有效遏制了各种矛盾的产生,对于出现的几起遗体入棺事件,县、乡、村三级均坚持不懈的做好了丧属的思想工作,达到火化目的。
三是建立丧葬从业规范。县道教协会制定了《关于规范散居正一派道士活动的意见》,提出要严格规范从业行为,开展活动一次人数不得超过5人,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参与人员收费标准每户最高不得超过2000元,有效减少丧户支出,切实减轻丧户负担。
四是开展治丧环境综合治理。针对殡改初期我县治丧环境的乱象,县政府于去年5月20日至6月19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治丧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集中治理期间共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30万份,张贴《整治通告》500余份,设置宣传标牌5块,先后曝光6起违规行为。整治期间共拆除灵棚2个,纠正违规行为120多起,处理违规当事人8起,处罚违规驾驶员6起,查处阻碍执行职务行为1起,有力震慑了违规丧葬行为。
五是建立了集中整治长效机制。将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建立了月通报制度,将每月查处的违规事件通报到各相关部门,严加查处。整治行动开展以后我县治丧环境有了显著改观,在城区范围内燃放鞭炮、抛洒冥纸等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殡改秩序明显好转。
(七)落实惠民政策,困难群众负担减轻。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轻群众负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县符合惠民殡葬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遗体接运(普通殡仪车)、遗体冷藏(存放3天以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骨灰寄存(1年以内)四项免费,殡改启动1年内的死亡人员免费提供300元以内普通骨灰盒一个,自行购买骨灰盒可补贴300元。一年以后低保、五保、优抚对象依然享受此项免费政策。两年以来,惠民工程共计支出728万元。
(八)建好服务队伍,殡葬管理不断提升。
一是充实殡管理所服务人员,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服务人员45人,确保了殡管所的正常运行。
二是抓好服务人员的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思想作风建设,强化殡葬服务人员职业道德。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丧属提供热情、便捷、规范的殡葬服务。同时,通过设置举报箱、投诉电话等方式,将殡葬服务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的殡葬服务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殡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社会整体环境、经济、地域等因素影响,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一是宣传不够深入,知晓面不广。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封建迷信思想和丧葬陋习根深蒂固,丧葬活动攀比风、封建迷信、公墓入墓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殡改后部分群众家庭支出不降反增,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二是少数干部认为殡葬风俗是农村传统,引导群众转变丧葬习俗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入公墓安葬方面畏难情绪较重,认为只要火化就行,对殡改工作认识不到位。
三是群众思想有所回潮。近期农村多地流传即将放弃殡葬改革,恢复土葬,严重影响殡改推进。
(二)殡葬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我县殡管所始建于70年代初期,其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经县房产部门鉴定老房全部属D级危房。尤其是火化车间已连续使用四十多年,屋顶横梁,因常年遭雨水浸泡和白蚁的侵蚀,已出现裂痕和空洞,常常出现垮塌,严重威胁职工及丧户的人身安全。且殡改后,每天火化量大,最高时一天火化60具,每天聚集在殡管所人员都是几千人,现有场地及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殡改需求。
(三)殡葬管理执法和监管措施滞后,乱埋滥葬和殡葬制品泛滥现象难以遏制。
殡改实施以来,虽然总体上完成了各项殡改任务,但部分地区乱埋滥葬情况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一些违规殡葬用品仍在制作销售,(如:大理石棺、小棺木等),这与当前集中安葬、厚养薄葬的殡改宗旨不符。我县虽然成立了殡改领导小组,但没有成立殡葬执法队伍,没有形成常态化殡葬执法合力,执法难度大,执法难到位。
(四)殡管所职工待遇不高,服务队伍难以稳定。
殡改后,为解决殡管所人员紧缺,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了45名员工,工资为4万元/人·年,扣除五险外,每人实发约2300元/月,但殡葬行业为特殊行业,工作对象特殊,工作环境脏、乱、差,心里阴影大,且全年无休假,工作时间无规律,尤其是我县有“看日子”火化等特殊的风俗习惯,经常需要晚上2、3点就要接运遗体,按八项规定的要求,又不能发放加班费等补贴,造成3位工人辞职,留守人员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殡改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着力健全殡葬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要真正把殡改工作抓牢抓实,达到节约土地、厚养薄葬的目的,殡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按照两办《关于成立宿松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中明确的部门职责,各单位要认认真真地抓落实,同时管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确保本单位人员不出现违反殡改规定行为;
二是强化属地管理。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原则,不断完善殡葬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属地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殡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加大宣传,强化引导,着力破除传统丧葬陋习。
一是切实加大《殡葬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文明节俭办丧的宣教工作,曝光不良的殡葬行为,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作好表率。
二是引导群众集中安葬,提高入墓率。当前各乡镇均已建成了公益性公墓,具备入公墓集中安葬的条件,但由于群众思想观念等原因入墓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探索公墓安葬和骨灰堂、骨灰墙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梯度安葬方式,制定出“有奖有惩”的政策措施,将思想工作与行政措施有机结合,切实引导群众自愿入公墓安葬,提高入墓率。
三是引导和鼓励群众实施生态安葬。按照民政部等9部门下发的《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行骨灰存放、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骨灰抛洒或者深埋、不留坟头,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保持全县火化率100%,确保无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现象。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我县殡葬服务能力。
针对我县殡管所基础设施陈旧,房屋破旧的现状,建议在现址改扩建殡管所,将县福利院与救助站整体迁出,现有土地和房产全部划归殡管所。福利院和救助站整体划归殡管所后,殡管所整体面积扩大到130多亩,可有效拓展殡管所空间,充分利用现有荒地、废地,解决殡管所后续发展空间的问题。福利院和救助站现有建筑设施齐全,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新建殡管所,仅需新建火化车间、告别厅及辅助设施,将现有建筑直接改造为办公楼、职工值班室、职工宿舍等,充分节约建设资金。
(四)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措施,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和服务力度。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殡葬队伍建设。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监管,对违规制作的墓碑、墓体进行集中清理,努力从源头上刹住违规建造墓地、制作违规丧葬用品的歪风。
二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建立红白理事会。由村主要负责人牵头,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选择威信高、思想开明、公道正派、信息灵通、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员担任成员,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和乡镇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丧事操办标准和流程,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指导丧户文明、节俭治丧,积极倡导厚养薄葬。各地要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负责收集、报告信息,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殡改工作持久实施。
三是适当提高职工待遇。按照《劳动法》规定,允许殡管所职工发放加班、值班补助,取得合法的报酬,以便更好地服务殡改;殡管所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服务来解决经费的不足。
四是继续加强对道士从业人员的管理。宗教事务局要发挥道教协会的作用,采取教育引导、协会自律的方式,引导道士超度亡灵,达到既满足人民群众祭奠哀思、慎终追远的风俗习惯,又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
(五)树立典型,弘扬先进,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等群体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细化管理和问责措施,促进党员干部带头树立丧葬文明新风。
一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死亡的,一律进入公墓安葬,不请道士、乐队。
二是以县人大、县_名义向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和_委员发出倡议,发挥他们在殡葬改革中树文明新风、破丧葬陋习的示范带头作用。
3.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为了促进我区公安基层派出所建设,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经济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区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在谢方兴副主任的带领下,于5月中旬,先后赴区公安分局,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院桥、澄江、头陀、北洋派出所,对基层派出所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了各基层派出所建设情况的汇报。期间还征求了与会人员对基层派出所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基层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是集“打、防、管、控、建”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实战单位,担负着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群众工作等主要任务和维护辖区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目前,全区共设置10个基层派出所,共有民警179人,占总警力的33.3%(总警力数537人);协警数为244人,占总协警数的53.4%。
近年来,我区基层公安派出所在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较好地履行了人民公安卫士的职责,为基层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
(一)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派出所成为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主力军。以2008年为例,全区公安系统共起诉1434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派出所起诉865名,占总数的60.3 %。
(二)强化了治安管理工作。以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逐步完善治安巡逻防范体系;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组建为契机,依法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深入开展不稳定因素的排摸,加强对重点领域和人员的稳控工作。
(三)提高了服务群众水平。基层派出所以社区警务为平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民警“错时工作制”、“弹性工作制”,初步实现派出所的主动警务、动态警务、信息警务。同时积极开展恳谈走访活动,密切警民关系。目前,已建成城乡社区警务室40个。
(四)狠抓了队伍建设。按照《黄岩公安分局队伍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基层派出所在抓好民警体能、警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三大能力建设。2008年,全区公安派出所实现了民警队伍零违纪。
(五)逐步改善了派出所硬件设施。2006年以来,我区每年在有限的经费中抽出近2000万元用于公安基础建设和硬件装备建设,三年来总计投入各类专项建设经费6300万元,加快了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宁溪派出所新办公用房即将投入使用;江口派出所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城西派出所建设用地已基本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警力配置不足。
目前,我区共有公安警力537名(含没有执法权的33名职工),每万人仅有警察8.4人,低于全国10名/万人和全市8.9名/万人的平均值,与我区当前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持续高发的刑事犯罪相比,警力配置不足,从而制约着基层派出所工作的开展。而造成警力不足的
原因之一是非警务活动较多,警力浪费严重。据统计,每天110指挥中心接报警500多起,其中非警务类占到3/5以上,牵制了派出所的大量警力。此外调研中,基层派出所普遍反映当前开工、竣工、庆典剪彩活动、会议保卫、领导视察、传统节日、征地拆迁、殡葬改革等出警协助的非警务活动也比较频繁,基层派出所的工作往往被动地跟着“活动”走。
(二)经费缺口较大。
随着公安队伍正规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层派出所原有的经费项目相继全部取消。目前,由于财政经费的预算与区公安派出所实际支出存在着较大差距,给基层派出所正常工作造成不少影响,导致大案要案的侦破、处置突发事件、追逃等相关费用保障不足,基层派出所基础设施修建,警用车辆、民警装备更新困难。
(三)硬件及装备较差。
在硬件建设方面,经过近三年的投资建设,全区的派出所无房或用房紧张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相对台州其他县(市、区)公安局,黄岩的派出所用房建设明显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求。如:城东派出所因地基下沉造成办公楼倾斜,经评估属“危房”,但改造经费没有落实;城南派出所目前还未取得“两证”,其大楼为办公、住宿、食堂“三合一”;城西派出所至今没有固定办公用房,临时租借在西城街道新堂村村部办公,新址建设因经费未到位没有动工;澄江派出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初建时报批手续不全)至今还未取得房产证;江口派出所正在进行原址改建,经费是自筹资金,财政未列入预算。
在警务装备方面,基层派出所的装备十分落后。警车车龄几乎都在5年以上,有的还是报废车辆,破旧不堪,不仅不能适应公安实战的要求,而且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以城南派出所为例,共有警车7辆,其中2辆车濒临报废,每年有十多次出市出省办案、实行追逃任务,用的只能是桑塔纳轿车,甚至有的派出所向企业借车赴外省办案。另外,各基层派出所也普遍反映已经多年没有更新或新购置电脑、防弹头盔等警务装备,并且现在也没有计划购置装备的迹象。
(四)民警压力过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治安形势、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本身缺乏警力的基层派出所却没因此而增员,工作压力、心理压力让民警心力疲惫。由于民警付出多,回报少,且长期超负荷工作。多数民警日平均工作在10至12小时左右。因此寻求调离公安岗位的民警越来越多,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2006年至今,已有33位民警调离公安系统,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骨干民警。
三、对基层派出所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派出所基础建设重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各项公安工作的部署、措施的落实靠基层,公安工作的成效也主要体现在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基层。没有深厚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派出所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积极引导广大民
警对基层基础建设重大意义的正确理解,统一思想,上下形成高度共识,推进派出所基础建设。
2、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基层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簿,对相关法律、法规等知之不多、了解不透,自我防范、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给社会治安环境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对此,基层派出所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加大对有关刑事、治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重视基层基础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巡防组织网络。基层派出所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织好 “村村联防、村企联防、企业互防”等活动,培训好一批村居治保人员、单位保安人员,发挥好护村队、护厂队、护校队等各类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缓解自身经费压力,巩固必备物质保障,推动我区基层巡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派出所的投入。一方面针对派出所当前办公经费紧张、办公用房拥挤等问题,区政府应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向公安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适时逐步分阶段解决我区各派出所无办公用房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公安内部改革,精减局直属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次,合理配置派出所警力。
5、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派出所建设,既是当前我区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公安队伍自身提升和加强自我建设的需要。不仅要重视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树立新时期公安队伍的光辉形象,而且要实施“爱警工程”,落实民警的各项政治待遇。同时,要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派出所民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提高自身的警务能力,提升公安民警的归属感、荣誉感,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敬业爱岗、清正廉洁的基层公安队伍。
临沧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临沧市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1-04-14 14:3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166次
——2011年4月13日在临沧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临沧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左光荣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经主任会议决定组成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正昌为组长的调研组,于2011年3月14日至3月18日,分别深入到双江自治县、耿马自治县、云县、临翔区及部分乡(镇)开展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四县(区)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征求了相关政法部门、部分基层派出所和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同时,邀
请了8名市人大代表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围绕公安机关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情况,社会治安现状及存在问题,公安机关开展“三项重点工作”,“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方面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安机关开展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线,深入推进“三项建设”,坚持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并重、打击与防范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了全市社会政治、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一)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市公安机关坚持“主动进攻、打防结合、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以“扫黑除恶”、“两抢一盗”、“命案侦破”等专项行动为切入点,重点打击杀人、伤害、爆炸等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010年,全市共立“八类”命案48起,破案48起,破案率100%。在扫黑除恶工作中,共查处黑恶势力团伙9个,抓获团伙成员119名,破获相关黑恶案件53起。如:镇康县公安局经多次与缅甸警方沟通协调,摧毁33个长期在境外赌场拘禁我国公民的社会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破获相关案件17起。共立“两抢一盗”案件2984起,破获1606起,使大批重大抢劫、盗窃犯罪案件得以告破。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毒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始终突出“禁毒除源、堵源截流、禁吸戒毒”三大战场和禁毒宣传阵地建设,强化“全警参与、多警联动、打总体战、联手战”的缉毒机制,2010年,共查破毒品案件114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82名,缴获毒品1001.33千克,打掉贩毒团伙91个(其中:侦破零星贩毒案件224起,抓获零星贩毒人员259名,收戒吸毒人员1430人次),禁毒工作成效显著。
(二)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针对各县(区)治安形势,公安机关对重点城镇、校园、城乡结合部等人口密集的重点地域开展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消除治安隐患,营造良好治安环境。如云县公安局针对县城流动人口多,抢劫、盗窃、诈骗、打架斗殴等突出治安问题,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开展了“百日攻势”严打整治行动,在“百日攻势”活动期间,举全局警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破获刑事案件201起,查处治安案件1188起,通过“百日攻势”严打整治,进一步认清了当前的治安形势,明确了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了加强治安管理系列机制,锻炼了队伍,治安秩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上升。
(三)不断夯实治安管理基础。一是加强法制宣传,认真贯彻落实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公安机关结合自身职能,动员各警种,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利用街场及学校、村委会(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云南省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云南省旅店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云南省废旧金属收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创新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方式方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为治安管理营造良好的
法治环境。二是强化户证办理和人口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采取各种措施,认真贯彻《云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建立以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实有人口长效管控机制,积极推行社区警务建设,强化社区民警对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维护、更新等工作,推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民警分片包干的农村人口管理模式,尽可能管好常住人口、管住重点人口,掌握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口管理基本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全、信息实、管得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口管理的盲区。对有现实危害、暴力和恐怖倾向的高危人员、有前科劣迹和报复社会动向的刑释人员和容易肇事的精神病人,逐一纳入管理视线,全面落实帮教、矫治措施和管控责任。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如临翔区目前在城区主要街道已安装68个监控点,协调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金融网点安装了监控系统。组建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特警为骨干、派出所为依托、保安人员为补充的巡逻队伍,在城区主要部位设立了38个执勤点,在主要出城路口设立了堵卡点,在社区设有警务室,并有民警常住社区,建立了“空中有监控、街面有巡防、路上有卡点、社区有民警”的主体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治安防控能力。四是公安派出所的建设不断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公安机关全面加强派出所建设,派出所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镇康县公安局在确保派出所办公用房建设改造的基础上,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推动警力下沉,使每个派出所民警都保持在5人以上。同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资金,为派出所购置了交通工具,使每个派出所的工作用车保证在2辆以上。公安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社区)不断加强治保、调解、民兵、治安联防等组织建设,积极推广综治工作站、治安中心、户长和联户联防等行之有效的经验,推动城乡警务改革,把农村警务工作纳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双江自治县共有治保会86个、治保人员776人、群防群治队伍126支1059人,在农村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防群治网络,为平安双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是坚持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和主动进攻的战略思想,不断强化情报信息收集和研判。公安机关紧扣矛盾集中和隐患突出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移民安置、企业改制、农村低保发放、重点工程建设、边防管控等,建立健全每月工作预警机制、情报信息整合研判机制及实地查控机制,及时发现掌握不稳定因素,切实提高预警防控能力。如双江自治县公安局沙河派出所充分运用人口、旅店业、预警平台等对各类先进科技信息系统,加大将科技运用到实战的力度,对各类逃犯、重点人员、网上不良信息的抓、控、管纳入联网作战,张网以待;同时,在各个行业领域聘请了160名信息联络员,完善了人工情报工作系统。2010年,该派出所共获取各类破案线索及维稳信息100多条,通过研判和先行处置,抓获5名网上通辑犯,对56名有上访滋事、盗窃等各类违法倾向的人员进行布控,杜绝了38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获取了21条案件线索,分别破获5起盗窃案件和7起毒品案件,缴获毒品6195克。六是加强边境管控,维护边境稳定。公安机关加强了边境出入境管理,在边境维稳信息采集研判、边境维稳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镇康县公安局在“808”边境突发性事件中,全警出动参与处置,快速出动8个工作组,及时消除了境外冲突对我境留下的隐患,准确研判、查处了境外人员在我境的非法活动。同时在边境乡(镇)成立了3个刑侦中队,组建了边境专职巡逻队,在边境57个涉边村民小组组建了70余人的护村队,为边境稳定构筑了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
(四)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科技迅勐发展的大背景下,临沧的社会治安虽然存在各类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上升、各类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侵财性案件高发、吸毒人员多及收戒困难和边境治安形势严峻等各类不稳定因素,但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克服警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装备落后等困难,一方面以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为契机,充
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确立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22项重点任务,在全市建起了101个调解室,选聘了340名调解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把“调解优先”贯彻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把公安机关调解工作主动融入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格局。2010年,共调解一般矛盾纠纷1360起,预防恶性案件53起。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举措、新方法。如临翔区公安局向菜园社区居民发出了《告菜园社区居民群防群治倡议书》,在菜园社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如:蚂蚁堆派出所在警力严重不足,山区办理婚丧嫁娶事情过程中打架斗殴案件多发的情况下,在村、组聘请了治安信息员,建立治安案件预警机制,准确掌握信息,提前介入,提前预防,有效的控制了恶性案件发生;如:耿马自治县公安局贺派派出所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主动为群众服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为治安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按照“懂群众心里、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解处理纠纷、会宣传发动”的要求,下基层、进村组,向群众学习、求教,体察民情,掌握社情民意,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和执法办案的能力,赢得了群众对民警的爱戴,警民关系融洽,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和配合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如一旦各少数民族之间青少年出现打架斗殴,派出所能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出警,然后通知参与闹事的青少年家长将各自的孩子领回,由此避免了事态扩大和多起恶性案件的发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贺派乡虽然紧邻县城,多民族聚居,有移民安置点,有较大的水利、公路等建设项目,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但2010年贺派乡只发生刑事案件4起,治案案件7起,社会治安状况很好。贺派乡派出所为公安机关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同时,全市公安机关切实加强纪律作风教育,树立“不让干事的受气,不让混事的神气”的观念,干警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有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各级公安机关从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强化监督管理、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大力实施“阳光警务”和“警务公开工程”,不断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执法监督员,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如:沙河乡派出所每年主动向乡人大主席团报告一次社会治安管理的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主席团的建议意见。
通过上述工作,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得更加牢固,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办案质量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临沧的公安队伍是一支素质优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亲民爱民、能打硬战的队伍;是能够担当维护社会政治、治安大局稳定重任,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于全体公安民警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日以继夜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临沧营造了平稳、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警力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全市公安机关共有编制2590名,其中:政府专项编制2116名,省下达人员控制数202名,地方自定编制272名,现实有民
警2347名。因目前不准再使用地方编制,实际超编29名。我市现有人口2349072人,全市公安政法专项编制数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九点八七,全省的平均水平为万分之十二点三,全市民警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九点九九,全省平均水平为万分之十二点五三,专项编制数和民警实有数占人口万分比都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安编制情况一方面是政府专项编制过少,特别是云县、凤庆、永德三县编制数仅占人口数的万分之六左右。另一方面是各级公安机关的地方编制仍有空编,但因编制部门在公务员考录中不准使用地方编制,致使警力不足的问题得不到缓解,按照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警察缺额700人左右。如:临翔区蚂蚁堆乡派出所只有民警5名,要管辖426平方公里、14个村委会、25900人的治安问题,根本无法适应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
(二)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需要。市公安局看守所由于山体滑坡,导致看守所墙体拉裂,地基下沉,经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鉴定为危房(D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云县目前还有无房派出所一个,危房派出所4个;八县(区)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滞后,也依然难以适应治安管理工作需要;公安信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口资金约8000多万元,信息建设滞后。
(三)边境安全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我市地处边境,边境线上无天然屏障,贩毒贩枪,非法出入境,出境赌博,非政府组织渗透等问题较为突出,边境治安形势严峻,特别是境外局势不稳定,境外人员诈骗、敲诈勒索、绑架和非法拘禁我国公民的案件时有发生,边境防控能力薄弱,对边境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四)“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发展不平衡,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综合协调、整体联动、强化治安管理、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还缺乏有效实践经验总结。
(五)个别民警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整顿,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仍然是公安机关面临的艰巨任务。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上财政困难、财力不足等原因,也有认识上有差距,领导不够重视,措施不够有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此,市人民政府及公安机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治安管理在整个公安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把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与维护边境安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扩大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成果,不断提高公安机关队伍的综合素质,积极推动警
力下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广示范。积极探索社会矛盾调解、社会管理创新、规范执法行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治安管理的基础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充分发挥社会矛盾化解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凸显期。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管理的主体,要进一步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社会矛盾大调解的工作体系中,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注重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化解工作,防止一般矛盾引发恶性刑事案件,把化解社会矛盾纳入公安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中。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办公条件。要及时争取审批市看守所搬迁重建项目及早规划建设;重视云县基层派出所办公用房紧张和部分派出所无交通工具困难;如期解决八县(区)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问题,逐步改善公安信息化建设等问题。
(四)加强边境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边境治安联防机制,提高边境治安防控和处置能力。
(五)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口和城市周边棚户区暂住人口的登记、服务和管理,努力减少人口管理的盲区。
(六)多方争取,努力解决我市警力不足的问题,以适应严峻的治安形势管控需要。从我市公安工作任务较重,警力不足矛盾突出的实际,一是建议根据省公安厅[2010]84号文件《关于在城市公安机关试行文职人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设置部分文职人员,改进招录办法,充实加强执法岗位和基层一线的民警力量;二是在批准继续使用地方编制的基础上,给公安机关适当增加编制。
4.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一、我区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和加速器。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把城镇化作为“五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城区已从原来一个农村小集镇,初步建成了基础设施比较齐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容貌明显改观、徽派特色较为鲜明的新城区。(一)城市规划逐步完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在城市建设中,我区始终坚持“要建设先规划、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以规划为先导,对城区所有建设项目都按总体规划进行审批,认真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增强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在建设中,坚持徽派建筑风格不动摇,除工业园项目外,黄山路、龙井水街、文峰路、永佳大道、滨河路的徽派建筑楼群,集中体现了徽文化底蕴和徽派建筑特色。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展开,相继完成了重要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性规划编制,完成了文峰公园、滨河南岸、城北工业园、城西经济园详细规划编制,制定了瑶村工业小区概念性规划,编制了城区排水专项规划。投资40万元完成了城西片、过境线北侧12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任务,为下一步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加强。(二)加大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城市资源,加大建设投入,稳步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着眼于拉开城市框架和完善综合功能,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滨河南路二、三期、文峰路东段、城东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文峰公园投入使用,宝塔电站建成发电,城北过境线、南岸休闲道全线贯通。城北工业园道路和水电、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与此同时,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投入,高标准完成滨河南岸、城东路等绿化工程。全面实施城区主干道“绿、亮、美、洁”工程;加强了对通信、供电、供水、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据统计,仅2005年全区完成建设投资达2.5亿元。(三)房地产开发快速升温,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聚集速度加快,对住宅和商业用房的需求也随之攀升,城区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目前,有23家企业(含分公司、项目部)进入我区从事房地产开发,2003年至2005年我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285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11.68万㎡,销售面积13.36万㎡(含2003年前部分开发面积),销售额为2.37亿元。龙井水街、徽州花苑、徽州商贸城、华商山庄、玉虹小区等商住楼群相继竣工或快速建设。2003年至2005年,通过房产交易,上缴营业税、契税等达2650万元,房地产开发可直接拉动我区gdp 2.2个百分点,是经济发展中牵动性强的产业。土地市场运营有序推进。根据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基本实现了确保新上项目用地和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拍挂”的目标,提高了用地效率。2005年完成城北、城东重点项目计2000亩土地征用工作,全年收缴土地出让金4827.5万元。(四)加大监管力度,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我区严把项目审批关,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积极组织开展“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区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设施、98年以来建设项目环评 “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对未经审批、未落实“三同时”、擅自投产的5家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并在全市率先对11家化工企业安装了“黑匣子”,实现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转和废水排放24小时在线监控。2005年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7%。同时,加快工业企业“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步伐,华惠化工、新力油墨等企业已经完成搬迁,天马化工、忠诚化工等企业的新厂房建设进入尾声。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巩固了达标成果,进一步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五)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期间,我区强力推进了中心城区“东进、西伸、北扩”战略,逐步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先后实施了对原建安公司、纺织器材厂、物资公司等地段进行改造;完成了永佳大道、黄山路两侧综合改造,建成了龙井、滨河新区和徽州人民广场、徽州人民会堂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拓宽改造了永佳大道、文峰路、黄山路、滨河
路、龙井大道、南山路等城市道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5.5平方公里;防洪工程完成护岸3.35公里;实施徽州迎宾大道拓宽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区集聚功能,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存在问题在肯定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城市规划缺乏完整性、前瞻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依据。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城市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民众对我区城市的总体规划知晓率不高,即便是区委、政府提出了“东进、西伸、北扩”战略后,有关部门未将相应的具体发展规划公诸于众,且制定牵动性大的发展规划时未全面执行听证制度;②企业布局集中的工业园区,环保设施跟不上,对企业排污难以彻底集中治理;③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建筑体造型、城市雕塑新颖别致之作缺失,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缺乏文化品位,徽文化内涵得不到彰显;④各种线缆、管网铺设等专项规划滞后,往往出现空中布线凌乱不堪、刚浇好的道路又破面埋管的现象,影响了市容和交通。(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步伐加快,但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十一五”期间对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将更加突出。②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不配套。在建设过程中,公厕、停车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缺乏长远考虑,也未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③城市经营机制尚未全面转换。2000年,区委、区政府以“永佳大道”冠名权一次性筹集资金150万元,对沿路的街灯和灯箱进行了改造。除此之外,城市经营的机制尚未放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运作的多元化经营城市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三)城市管理未能与城市发展同步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城市管理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我区的情况来看,城市管理未能与城市发展同步,主要表现为:①城市管理的行政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城市管理部门多而杂,除了城建部门外,还有环保、交通、工商、巡警大队等部门参与,由于权限不明,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②土地供应与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有序。从当前我区土地供应的情况来看,商业用地出让数量偏多,工业用地投资密度不大,土地综合利用率不够高。③物业管理发展缓慢。我区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平衡,市民对物业的有偿服务意识淡薄。目前,我区经审批建立的物业管理机构仅有四家,且有的名不符实。同时,我区住宅小区建设标准化较低,封闭式的住宅小区寥寥无几,再加上原竣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未执行房屋维修资金制度,这就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人口的不断集聚,对城市建设又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32”行动计划为统揽,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努力把城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更加优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城市面貌更加靓丽的新城区。为此,针对我区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坚持高起点规划,不断提高规划水平。城市规划应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设计,体现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严肃性。
1、随着城区人口和人气不断地集聚,应适度拉开城区框架,建议在实施中心城区“东进、西伸、北扩”战略,推动中心城区与潜口镇、西溪南镇无缝对接的同时,着手规划瑶村—上朱—朱坊的道路和瑶村—罗田的过境线,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2、进一步加快我区企业的“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步伐,尽快在城东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对城区企业的污水进行集中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
3、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而要突出自身特色,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建议在加快建设区文化娱乐体育中心的同时,在建筑体造型、城市雕塑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并融入我区的人文历史、徽文化内涵。
4、正在建设徽州迎宾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和城北工业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尽可能一步到位。城市建设部门要与有关管网等部门统一协调,制定其专项规划,避免各种电缆、电线、管道的乱埋、滥布和重复建设。
5、建议城市建设的重大规划要实行听证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防止人为地随意变更。(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愿望的需要,也是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客观要求。
1、政府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对公园、重点路段进行高标准绿化、亮化和美化,打造出一批新的城市亮点;加快城市垃圾、排水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垃圾的清扫和转运,并对我区现存的一些老居民区(如纺织器材厂宿舍区、皖机厂宿舍区等)的环卫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和完善,从而优化人民生活环境。
2、亮化工程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活力,丰富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文峰塔是我区一座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建议科学设计并实施好文峰塔的亮化工程,使之成为我区一道新的特色景观。同时黄山路联通公司—三村大转盘是城区最为繁华的商业路段,直接关乎我区城市的形象,此路段的路灯已经年久失修,建议城建部门筹措资金予以更换。
3、适当增加城区公厕、停车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解决人民群众出行、停车、农副产品交易中的难题。建议在改造老粮食局地块时,建造一个地下停车场,以缓解车主停车难的矛盾。
4、广泛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尽快谋划成立区城市投资公司,以解决我区城市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二是进一步做好经营城市文章。深化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有偿转让、出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广告权和冠名权,加大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力度,盘活存量,提升增量;三是加快改革环卫管理运行机制,推广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逐步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三)以民为本,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城市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服务型城管,为我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完善区、镇(街道)、社区(居)三级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民教育网络。加大对《黄山市文明市民公约》和《市民行为规范》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市民学校、树立文明标语牌和公益广告牌等方式对广大市民进行文明、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不断增强其城市意识,自觉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
2、建议尽快对上争取并成立徽州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城市管理职能,负责受理城市管理中的具体性事务。
3、根据拆迁条例规定,被拆迁户有选择“拆一还一”或“货币补偿”的权利。而我区在拆迁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货币补偿方式。为促进依法、顺利拆迁,建议区政府在城北工业园旁边规划100亩土地作为拆迁安置用地,尽快启动安置用房、经济适用房工程,以便进一步落实好因城市建设需要的拆迁安置工作,满足被拆迁群众的选择需求。
4、随着我区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将变得更加稀缺和宝贵。建议政府不断加强土地集中供应权和土地进入市场的调控权,制定相关的政策,控制土地进入市场的总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综合开发老粮食局、工会片、教育宾馆片、孙公桥上游两侧等地块。在开发中,政府主管部门要注重孙公桥上游两侧多年形成的原生态绿化的保护。
5、加大对物业管理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坚持成片开发、封闭式管理的原则,使我区新增住宅区力争100%实行物业管理。同时,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全面执行项目维修资金制度,严格物业交接程序,促进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于我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09-12
我区外经贸工作状况调研报告06-16
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09-26
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07-24
我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9-26
2022年我区住房城乡建设的主要预期目标07-03
关于巡查反馈问题和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07-10
关于贯彻落实干部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