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逝去的幸福

2024-10-05

散文阅读逝去的幸福(共12篇)

1.散文阅读逝去的幸福 篇一

幸福是什么的散文阅读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滋味又是什么?幸福的滋味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没有人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对于幸福定义,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有人认为,能出外旅游,尽情欣赏山水美景,是幸福的;有人认为,能投身工作中,尽一己之力,是幸福的;也有人单纯地认为,可以凡事用心、心安理得,无愧于心的生活,是幸福的。

但,在我心中,我认为可以跟家人团聚一起,谈天说笑,分享平凡生活中心得的时刻是最幸福的,自在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在学校发生的事,无论是课堂中的妙语如珠,甚至是生活中的.糗事都可以说,藉由和家人共同分享生活心得,除了可以更了解住在同屋檐下家人的想法,更可以凝聚家人彼此的感情。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很严格,每天都要背成语,背错就要罚站,考试考不好还要被念,常认为读书有什么用,因此想放弃课业,成绩也一路往下掉,还好有妈妈的陪伴,告诉我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好处、如何从中找到乐趣,也告诉我老师这样做的用处,让我了解原来背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学以致用,让我们轻松得分,也因为有妈妈的陪伴,让我在一到六年级得到好的分数,在毕业时获得优秀奖,光荣的毕业。

幸福的滋味就像是一缕轻烟,随风荡漾,荡漾在你的心里;就像是一块棉花糖,甜而不腻,迅速溶化在你的口中;就像是一阵微风,轻轻吹过你的发尖,抚摸你的脸颊,带走你的惆怅。

幸福俯拾即是,而且时时刻刻都在你身边,当你发现幸福时,就要好好的捉住幸福,不要让幸福飞走,离你而去!也许你是孤儿,不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曾享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爱,但是你是否知道,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在默默地关心你、支持你;也许你是个盲人,不曾看到这美丽的世界,不曾让自己大饱眼福,但是你是否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是可以尽情聆听自然中的乐声。

有人说:“吃苦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能使你心中温暖!”只要你的心中感到温暖,幸福就是属于你的。

2.散文阅读逝去的幸福 篇二

(一)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Happiness

这种“快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快乐。赵汀阳在 《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 中说:“快乐表现为兴奋, 而幸福感则是持久的祥和和愉快感受。” “ 快乐是消费性的, ······与快乐相比, 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 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 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阅读幸福感属于社会心理问题, 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可持续性快乐, 是学生依据自己学习生活需要而设定的阅读标准, 并对其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经济学中有个公式:幸福值=效用÷期望值。同样的“效用”, 如果期望值越高, 则幸福值就越低。学习上, 降低阅读期待, 化简学习目标, 学生就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比如阅读 《山中访友》, 可以化简成四个教学目标:1.朗读理解目标; (1) 有感情; (2) 作者拜访了山中哪些“朋友”? (3) 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思维培养目标: (1)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深厚? (2) 从自己的贴身体会中谈感受。3.审美感悟目标: (1) 认识“拟人”:“将物拟作人”的语句; (2) 拟人修辞常常用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的时候”。4.诵读积累目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从第一目标可以获得1÷ (1+1+1) =30%的幸福值;从第二、三目标, 可以分别获得1÷ (1+1) =50%的幸福值;从第四目标, 可以获得1÷1=100%的幸福值。可见, 学生的阅读目标越简单, 获得的幸福值就越大。

幸福感并非都是甜蜜的快乐。于永正说:“我觉得幸福是先苦后甜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所谓的幸福。当然付出了, 会背了, 又知道了那么多典故, 不感到是一种幸福?”阅读的过程寓涵有多少的艰辛, 也就注定蕴含有多少的幸福。始终不要破坏阅读的幸福感, 否则, 阅读就会把你引向邪恶。学生阅读要付出, 而且是心甘情愿地付出。阅读不是为了谋得财富或者幸福, 因为阅读本身就是财富和幸福。

(二)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ommunication

这种阅读“沟通”, 是与文本的思想交流, 是建构一种新思想的幸福享受。“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块石头, 然后建筑起自己的思想殿堂。” (弗朗西斯·培根) 阅读 《有的人》, 其中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在与课文主题思想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价值观。这不仅是个人阅读幸福感的享受, 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大转变。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这种阅读“沟通”, 是与同学思想交锋, 得到一种正能量的幸福享受。朱永新先生认为, 每个阅读的人都是不同的, 所以阅读后理解其中的东西也会有区别。互相交流分享, 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与同学沟通, 就能够让阅读变得奇妙和美丽。阅读如果没有思想的碰撞, 没有意见的交锋, 就没有创造性的远见, 也就没有阅读的幸福感;阅读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 没有和谐的气氛, 就没有共同的语言, 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三)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haracter education

这种“品质教育”, 就是学生在喜爱阅读的心灵中开放出幸福的花儿, 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M·斯科特·派克说:“只有真正的爱, 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 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 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 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 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 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爱读书的人, 爱读书的民族, 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世界革命文学之父、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就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正如路文彬先生所言:“高尔基这个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孩子, 正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而成就了自己。如果没有阅读, 他更有理由成为一名盗贼、骗子或者流浪汉。总之, 他就是没有可能成为高尔基。”马克·吐温说:“衣着上可以不修边幅, 但切不可让灵魂染上污点。”阅读幸福感是净化学生思想灵魂的清洁剂。

这种阅读“品质教育”, 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 在熏陶感染中自觉形成一种高尚品质, 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罗素说:“在孩子对道德没有任何反应的时期, 在他们还不需要进行行为控制的年龄段, 强迫孩子们接受道德观念是没有用的。唯一效果是引起孩子厌烦, 到以后那些道德观念可能发挥作用时, 孩子们却滴水不进、灌不进道德观了。”因此, “书不可以强读, 强读必无效, 反而有害, 这是读书之第一义。” (林语堂语) 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爱”阅读, 才能在阅读的幸福感中完善孩子的人格。

(四)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这种 “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 是在享受阅读质疑探索的幸福。阅读 《晏子使楚》, 学生不按章法出牌, 突发质疑:楚王为什么不杀晏子?通过阅读探索, 学生归纳出5条原因:1.晏子的大使身份, “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应该享受外宾礼遇, 受到人身保护。2.晏子的国家实力, “春秋末期, 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3.晏子的外交口才, “一人之辨,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4.楚王自取其辱, 他不用外宾礼节对待晏子, 而是让晏子去“钻狗洞”“说这个国家没人”“说齐国人没出息”, 首先自己理亏。5.楚王尊重人才, 晏子的外交智慧和口才,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学生阅读运用批判思维解决了这些问题, 岂能不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五)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ollaboration

这种“合作”, 就是与同学共同分享课外阅读的幸福感。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从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 70%得自课外。学生阅读到德国作家苏彼勒·海恩的《鼠小米和大黑猫·鼠来数》:鼠小米每天都要玩数数玩儿。老爸的鼻子上有几颗榛子?香喷喷的奶酪上有几扇窗户?妈妈有多少毛线球?正在它追第六只毛线球时, 大黑猫被毛线球缠住了。结果大黑猫变成了“猫线球”, 鼠小米在大黑猫身上痛痛快快地数数玩了起来。这些动人的情节, 把学生带回了幸福的童年时代, 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书, 去与同学“合作”阅读, 一起分享书中的童真、童趣。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

(六)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reativity and magination

这种“创造力与想象力”, 就是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叶圣陶语)

阅读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恰恰”的意思, 富有极强的想象力, 同时, 一股阅读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有的说“恰恰”是适当、正好的意思, 诗人正在赏心悦目之际, 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 将沉醉于花丛中的诗人唤醒;有的说“恰恰”是“用心的样子”, 表示“才, 刚刚”的意思, 黄莺才刚刚歌唱, 诗人就马上“用心”听出了莺声的轻软“娇”美, 感受到了莺姿的“自在”从容, 感觉到了心理上的愉快轻松, 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 和诗人一同享受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有的说 “恰恰”形容娇莺的叫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诗人声音的妙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有的说“恰恰”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如贯珠相联, 音调婉转。“留连”“自在”为双声词, “时时”“恰恰”为叠字, 使语意更强, 更生动, 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 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有的说“恰恰”在表示“岂、难道”的强烈语气, 诗人在赏心悦目之际, 突然听到莺歌, 岂不是锦上添花更让人陶然神往么?有的说, 诗人用“恰恰”与“时时”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 描绘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春意闹腾的意境。花旁的小路上, 既有极富韵律的“恰恰”莺啼, 又有不是偶尔一见的“时时”蝶舞, 使得充满动感的全幅明丽纷繁的春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中, 阅读的幸福感是那么乐乎乎、暖融融。

(七) 阅读幸福感是一种Citizenship

这种“公民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而言, 享受阅读幸福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履行广泛阅读是他们的基本义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为什么呢?国民阅读数据发布显示, 中国人年均读书4.77本, 不足日本1/8。冰冷的数码, 代替不了阅读的纯粹, 手指滑过纸张的弧线, 仍是心灵不可或缺的温暖。回归阅读, 回归心灵, 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中国。阅读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离开了阅读, 阅读的幸福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王蒙先生在深圳读书论坛演讲时说, 没有阅读的青春是无脑的青春。是的, 没有阅读,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就模糊, 对生命的认识就肤浅;阅读,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世界, 看到了更有价值的幸福生命。

二、怎样享受阅读幸福感

(一) 享受文化沉醉的幸福感

《山中访友》 充满各种文化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如品佳酿, 沉醉于“以文化人”的幸福之中。比如:

1.从语言文字中, 理解人文风情文化:作者把古桥当成“老朋友”, 表达对古桥的情深意重:“啊, 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用拟人手法, 把情感与古桥融合, 鲜明生动的形象色彩, 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回味空间;“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 古桥的贡献精神, 在学生的心灵发芽;“滚滚河水流向远方, 你弓着腰, 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悠闲的生活情景, 陶醉着学生的文化情趣;“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惟有你依然如旧。”悠久的历史文化, 熏陶着学生的心灵。读着这些凝练厚重的文字, 学生的精神得到幸福的陶冶。

2.从文学描写中, 体味生动的风景文化:清凉的山泉像梳妆的明镜, 汩汩的溪流在吟唱小诗;瀑布的金嗓子, 雄浑而有气势, 悬崖的额头上, 玄奥而有智慧;悠悠的白云, “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淘气的云雀, 在津津乐道地讲述着自己看到的好风景。美妙的文学语言, 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支曲, 更是一幅引人入胜的鲜活而又绮丽的山水画卷。读着这些华丽优美的语句, 学生的心灵得到幸福的润泽。

3.从表达方法上, 感悟写作的艺术文化: (1) 作者用第二人称“你”, 直呼古桥,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 作者用问候语“你好”, 构成一组排比句, 向“山中朋友”热情地打招呼, 气势恢弘, 亲切感人; (3) 夸张的幽默含蓄:“雷阵雨来了, 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4) 想象的丰富多彩:“我靠在一棵树上, 静静地, 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5) 联想的自然流畅:“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6) 运用第一人称“我”, 让人感受直接而又亲切:“捡起一朵落花, 捧在手中, 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读到课文这些文化元素之美, 情感得到幸福的熏染, 自然会入情入境, 体会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阅读, 是一种涵韵咀嚼、休闲玩味, 用文字之钥, 开文学之锁、进文化之门的幸福享受。

(二) 享受知识充实的幸福感

根据 《韦伯斯特词典》 1997年的定义, 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 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 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知识就像空间的球体, 我们学到的越多, 我们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 (美·古尔德) 。学, 然后知不足。每当我们打开一扇知识的窗户, 我们就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应该以虚心、虔诚的态度对待未知的世界。阅读 《北京的春节》, 学生突发其问:“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饺子?”我让学生自主探究, 查阅资料, 在网上寻求到了答案:相传饺子是中国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 南阳大夫张仲景见百姓挨饥受寒, 耳朵冻烂, 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架起大锅, 冬天派药。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 做法是用羊肉、一些驱寒草药煮熬, 之后用馅皮包成耳朵状的 “娇耳”, 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 两耳变暖。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初一时, 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 并在初一早上吃, 称之为“饺耳”“饺子”。中国北方人过春节, 绝不能少了饺子。毫无疑问, 阅读就是为了学习, 学习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读书可以“开茅塞, 除鄙见, 得新知, 增学问, 广识见”, 学问愈进, 愈读得出味道, 读出自己的性灵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种知识, 解决一个问题, 岂不是一种幸福享受吗?

(三) 享受智慧孕育的幸福感

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说, 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个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 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学生学习的关键过程, 就是理解向前跨越一大步的新知识同化过程。沃伦·巴菲特说:“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 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 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阅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怜”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的意思。叶绍翁是怎么爱苍苔、惜苍苔的?他该怎么样走上苍苔呢?窦桂梅老师请同学们实际走一走, 来理解“怜”的意思。有的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走, 因为不踮脚, 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脚, 脚印会少一点, 踮脚说明更爱苍苔。有的走得挺快, 还是跳着走。这是为什么?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 印就浅。她把“苔”读得特别轻。德谟克利特说:“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 二是语言得当, 三是行为公正。”学生通过“走”, 理解了“怜”的字义, 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品味了古诗的意境, 产生了阅读的智慧, 享受了阅读的幸福, 提高了阅读的情趣。学生从理解到领悟的阅读过程, 就是智慧的显现过程。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的不同作用, 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生从“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等案例, 可以获得科学家的“发现智慧”;从“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 却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一句, 可以获得作者的“规整智慧”;从“小练笔: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创新智慧”。学生的阅读过程, 也是享受智慧孕育的过程。他们在涵泳文本中得到情感熏陶, 在情感熏陶中受到智慧启迪, 在智慧启迪中进行言语历练。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林语堂) 。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阅读, 可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智慧技能, 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享受。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 教育“全部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学生智慧孕育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底层智慧: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中层智慧:掌握做事的方法, 通过转换让物尽其用;三是上层智慧:了解需求, 明白自己和别人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阅读时把时间、精力都花在最底层的智慧上。培养学生的阅读智慧, 从底层做起, 向高层努力。

(四) 享受情感满足的幸福感

阅读 《慈母情深》, 学生有一种酸酸的、沉沉的内心感受, 又有一种甜甜的、暖暖的幸福感觉。母爱是金子, 但比金子更宝贵———“我”向母亲要钱买书, 她二话没说, “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爱是阳光, 但比阳光更温暖———别人劝母亲别给钱, 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爱是海洋, 但比海洋更深厚———“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 又给我凑足了够买 《青年近卫军》的钱。”须知 《青年近卫军》 这一部长篇小说的价格等于母亲两天的工资。而且, 当年的母亲, 又是在那么糟糕的条件下辛劳工作。为了孩子实现愿望, 母亲是那样地舍得。母爱是雨露, 但比雨露更滋养———“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供孩子吃, 供孩子穿, 供孩子上学, 还供孩子买闲书。即使因为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 实现孩子的愿望对母亲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母亲也往往会无怨无悔地尽力去做。这是为什么?慈母情深啊!母爱是鲜花, 但更是香果———孩子在母爱中长大, “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母爱的幸福, 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享受情感满足的幸福感, 应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辨别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叶圣陶语) 课文的情感张力有多大, 学生的幸福享受就有多深。回想自己的成长, 哪一天没有受到父母的种种关怀和爱护?哪一种愿望不是得到父母的尽量满足?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 将快乐给予孩子。想到此, 学生对父母爱的热情喷发而出。黑格尔说得好, 假如没有热情,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况乎阅读?

(五) 享受精神愉悦的幸福感

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是给自己的精神补钙。比如梳理 《将相和》, 可以获得许多精神“钙质”:害怕秦王骗走和氏璧, 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具有临危受命、敢于担当的精神。秦王说了不算, “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算了才说,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勇敢机智、完璧归赵, 具有敢于负责的精神。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后,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足智多谋、夺璧护宝, 具有敢于牺牲的精神。“秦王要赵王鼓瑟”, 蔺相如要“秦王为赵王击缶”“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捍卫尊严, 毫不示弱, 具有抗争精神。“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具有顾全大局、和谐忍让的精神;“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 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钙质”, 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成就了“东方不败”的神奇。

人的定义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 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 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阅读。学生阅读, 享受精神愉悦的幸福感, 驻进了“人的完全精神”。帕斯卡尔在 《思想录》 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 “ 几何学式的精神” (物质的、理性的) 与“微妙的精神” (自觉的、感性的) 相结合。学生有了“人的完全精神”, 才能提升人生价值, 提高阅读质量。《人民日报》 呼吁: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当灵魂失去庙宇, 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学生从小就要坚守核心价值, 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蚕食健全的肌体。在哲人看来, 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消除“最大危机”的有效措施, 就是引导学生幸福而又有趣地阅读, 进行精神补钙。因为“读书使人心明眼亮。”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 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

(六) 享受读写结合的幸福感

“语文至深, 则与我为化, 不知人之文, 我之文也。”学生能够把阅读中获得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享受。阅读 《千年梦圆在今朝》, 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乏梦想的民族, 也是一个敢于实现梦想的民族。他们纷纷举出最新科技成果报道:1.“嫦娥奔月”: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控制;2.“神机妙算”: 我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速度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运算1小时, 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算1000年;3.“千里眼”: 我国第四代高性能北斗/GPS导航芯片, 定位精度为2.5米, 俘获灵敏度、跟踪灵敏度等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华网) ;4.中国发布亚米级分辨率卫星图:斑马线清晰可见 (南风窗) 。高尔基说:“人类是为感动而活着的。”学生阅读课文, 想一想, 说一说, 写一写, 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学生在练笔中写出了 《我的“中国梦”》。

小作者能够抓住文章重点谈感受, 把个人的“中国梦”和国家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感受具体、深刻。语言流畅, 情感真挚。

三、享受阅读幸福感的意义

(一) 甜蜜的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要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不喜欢阅读, 是因为缺乏阅读的动力。著名学者潘新和说:“动力的缺失才是根本性的缺失。”什么是阅读兴趣的动力呢?阅读的幸福感!甜蜜的阅读幸福感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广泛阅读, 掀起阅读的多重高潮, 并产生阅读的冲动, 形成阅读的定力。阅读幸福感之于阅读兴趣, 如同没有太阳就没有阳光一样。阅读幸福感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情节欣赏、细节品味, 乃至一字、一词、一句的鉴赏中, 获得的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只有从心里流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阅读幸福感不在别人眼中, 而在自己心中, 它可以转变学生的阅读理念,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 享受阅读幸福感,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祥和的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评价,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祥和的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理解是在祥和的阅读幸福感中“细读文本”, 其意义在于缩短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或“落差”, 获得理解张力。叶圣陶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让其获得透彻之理解, 则学生的思想感情必受到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效果, 宜于此求之。”

体验是在祥和幸福的阅读氛围中感受生活。阅读幸福感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移情等诸多心理因素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是体验的核心。体验文本始于阅读幸福感, 终于阅读幸福感。因为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对文本生命活动的理解。

感悟是在祥和幸福的阅读氛围中点醒灵感。一般来说, 感悟是认知的一种形式, 和一般认知过程不同的是, 感悟是跳跃的、非逻辑的、爆发式的。学生在感悟的积淀中, 由于某种灵感的点醒、悟性的接通, 对课文中的某词、某句、某段, 从“若有所思”到“恍然大悟”, 都发生在祥和幸福的阅读之中。

(三) 持久的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社会科学家认为, 幸福感有三个主要来源:48%来自遗传基因, 40%的幸福感来自偶然事件, 12%的幸福感来自可掌控的价值观。因此, 阅读幸福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个人“读”出来的。爱因斯坦说过,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应该始终放在首位”。

阅读全靠学生自觉自愿, 是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事情。让学生在自由幸福的状态下,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整体性阅读, 享受阅读的幸福感。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沉睡的潜能与活力就能重新唤醒。到那时, 阅读的幸福持久性将维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他们会感到阅读是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 是一件幸福而又快乐的事情, 也就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

(四) 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养成高雅的气质

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阅读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养成高雅的气质。学生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 也许是缺少魅力的。然而, 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 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阅读如同品味佳肴, 如果忽视了阅读主体的心灵感受, 仅仅满足于餐桌上的食品丰盛 (读什么书) 和金碗银筷的就餐方式 (怎样读) , 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重点关注进餐者享受美食的幸福感。享受阅读的幸福, 学生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就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 就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 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罗曼·罗兰)

参考文献

[1]路文彬.体味阅读幸福感[J].学习时报, 2011-08-29.

[2]陶行知.陶行知论文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3.带领学生追求阅读的幸福 篇三

近几年来,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新课标中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我就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积累,进行了探索,以下是我具体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之间“漂”书读

根据我多年从教观察,孩子们愿意玩儿,主动读书的愿望不强烈。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愿意读书的人,使他们能够快乐、自觉地阅读,我根据人们对借来的书会抓紧时间去读这一特点,在班级中试着进行了“漂书”活动。当我在班里提出“漂书”的想法时,学生们异常兴奋,于是“漂书”活动就在班级里热火朝天的开展起来。

1、为了将“漂书”活动扎扎实实的开展,首先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相符合的图书。以《家校即时通》和飞信为媒介,与家长沟通,请他们为学生准备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古诗。如《外国童话和寓言选集》、《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其它童话》、《儿童百科全书》、《世界名人故事》、《古诗文诵读》、《中国节日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等书。并要求家长为学生所准备的书必须是带有拼音的。

2、要求每个孩子每个月带来一本书。学生拿到“漂”书后,两周内必须读完。“漂阅”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图书。考虑到“漂书”过程中图书容易丢失破损的问题,我对“漂书”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选出了专门负责的同学把大家准备“漂”的書的书名统计起来,由老师制成“漂书目录”及“漂书卡”,而书则由本人自己保管。大家可以去“漂书目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凭借 “漂书卡”去找书的主人“漂”这本书。

3、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漂书明星”的评选,看谁的书最受欢迎,谁读的“漂书”最多。在下一次漂书之前,我都会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漂”到的书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本书中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大概了解了“漂书”中的意思,便会更加急于阅读,这样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漂书”活动,学生们已经爱上了“漂书”,更以能“漂“到自己喜欢的书而兴奋不已。我们的教室也时时充盈着书香的味道。

二、报刊杂志引领读

学生们在学校订阅了不少的报刊杂志,如:拼音报、小葵花等。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回家后孩子们很少主动去读。然而,这些读物又是较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我就把每个周五的晨读时间用来让学生读自己订的书刊。每周选两到三个指定的小故事,让学生提前阅读,周五晨读时让两个孩子到前面给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读后说一说自己找出的好词好句,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月我也会从学生订的书刊中找一个好的故事,周五晨读时读给学生听,在讲故事的同时,设置一些疑问。例如,在读12生肖的故事时,我问道:老鼠那么小,还怕猫,可为什么它要排在第一位呢?想知道结果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想读书的欲望,又培养了他们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三、课外书籍激趣读

1、“学校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白板出示有趣的童谣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古诗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学生边背诵边表演。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母亲的恩情》,学生背诵其中的古诗《游子吟》,当背到“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这些词句时,就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出慈母缝衣的动作,想像慈母缝衣的辛苦。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们那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增进了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2、文字与插图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因此我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例如:在阅读儿童图画书《驴小弟变石头》时,引导学生边读文字,边看图画,边想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观察能力。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当它们玩得正开心时,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突然停下,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读书兴趣,纷纷要求借读。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亲子共同快乐读

为了使家长对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理解,并积极带领孩子自觉读书。 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推进了班级的亲子阅读。

1、利用家长会,开展 “亲子阅读讲座”,引领家长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学会自主阅读。亲子阅读讲座就是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对读书有一种亲近感、快乐感,幸福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让孩子得到书香的熏陶;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如:亲子共读、亲子比读、问题激趣、交流分享、悬念吸引等。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开展各种“亲子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4.幸福是无处不在的散文随笔阅读 篇四

人的思想是一条望不断尽头的路,无时无刻感觉着、思考着。经常站在现实和理想的交叉点,在生活中不断变换着角色,改变着生活的内容。和家人和社会上的人一起经历着、交织着人间的体验。冷暖自知的人生,且努力、且珍惜。

人们用上千年中追寻着一些存在的价值,用一些美丽的词藻来诠释所谓的幸福的东西。怎么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呢?人们为此会有太多的困惑,自然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首先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在发现自己的过程中,受益的则不仅仅局限于自己。首先当幸福来临时你会感觉它的存在,身在福中不知福则是可悲的。当记忆可以有选择加工,人们当然会选择与家人和朋友中那些欢乐与美好。有时会逃避现实的不安。如果相信幸福是永恒的,那可是天生的乐天派,对于这些人来说幸福无处不在,着远看世界的战争和饥荒,幸福则会阻碍你正确的认识世界。有时幸福不必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在这里来说人的心境则影响对世界美好,简单的快乐,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能让自己充满着生机。人们都知道幸福的表情是微笑,然而这样的表情会传染的,使周围的人充满活力。当然幸福也在于释放,用掌心化雪看一些自然的变化,有时会获得一些小惊喜。有时幸福是等来的,会在不经意中自动降临的。有时人会混淆一些概念,问题在于“幸福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使你幸福”。当然对于幸福,我女儿说幸福就是有巧克力吃,有人陪她,有足够的时间来跳跃自己的想法。她只想知其然,从不想之所以然,然而她的想法是天生的哲学家。对世界无处不新,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思维充满灵性生活悠然自得,敢于置疑,并有很多的奇思妙想。人们做事有很强的目的性,当找寻幸福的时候也是,有人会不惜代价来为之追寻,在找寻的时候当然在无意中要丢失一些美好,所得到的未必是幸福。人们会将拥有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做为幸福的标准,有很多人都相信幸福是用金钱买来的。然而和安心的生活相比,金钱一无事处。当人与人相比钱的多少同时,必定会为之金钱而争吵。

当有一双手在需要的时候扶起你,别人能使你感觉到幸福,能懂得和得到别人的爱是最幸福的。当然能够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感觉幸福。人们常感觉自己不幸福的时候是寂寞的时候,当然用一颗包容心看待这世界,会让很多不快化为乌有。别人替代不了你的生活,不能代替你的伤心,所以想从别人相处中得到幸福,先要知道,当别人给予你帮助的时候,你也要需要帮助别人。

人有时会时常感觉自己不幸福,因为我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会为偶尔会后悔和担忧未来。有时不禁要问,命运都是注定的`吗?当我们每天不能趟过同一条河时,未知的将来带给我们的是希望多一点还是忧虑多一些呢?因为我们的心情和想法总在不断的改变,所以幸福也不是绝对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也是不幸的,要面临最基本的生存的问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部梦想,但梦想给我们提供一个努力实现的目标。

人们不想失去自己所有拥有的东西,而且还不停地想要得到更新和更想要的东西,人们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何为快乐何为幸福。就这样执着着,任性着,浪费着自己的时间。在一些人看起来天永远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希望,因为很难面对现实。幸福是简单的,纯朴的。如同孩子眼中的世界,阳光永远是明媚的,河水永远是清澈的,尽管不时会有风雨,但风雨过后必然会有那七彩的虹霞。保持有一颗静朴的心境,幸福真的可以无处不在。

5.逝去的情感散文 篇五

风轻轻的吹着,总会撩动别样的回忆。雨缠缠绵绵的下着,总会给人留下湿润的心。

这风不一般,这雨不一般,总会勾起曾经的太多太多,你看,雨落在树叶上,是那么的悠悠我思,你看风刮得树叶嗖嗖作响,是那么的心情波浮,你抬头看去,左边是摇晃的树,右边是湿透了的树。

我总在总在这黑夜里默默的想起你的脸庞,我总会在梦里呼喊着我给你起的外号,我总会爱屋及乌的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情景,我不停的摇动着我的身体,我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谁也不曾发现。

想相望,却远隔千里,想相忘,却会时时浮起你的面孔,

你说让我忘掉你,我努力了很久,发现这是很难很难,根本做不到。

你说你已经忘了我,却总会在半夜里偷偷思念着我,偷偷的哭泣,当天明时,泪水浸湿了枕巾,而你却沉沉的睡去。

夜色里,你总会默默的听我讲话,而你却一言不发,我问你怎么了,你说你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你留恋。

记忆里你说你很累很累,却只是因为有了我,记忆里,你说你很轻松很轻松,却是因为我的离去。

记忆里你说你想跟我做朋友,而你却心痛的不知所措,默默的在哪里一个人默默的哭泣,你说你流泪了,让我的心无比的难受,让我真的那你没办法。

声音里你说你很轻松很轻松,轻松的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自我。好像这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

夜色里你说你很想很想跟我说话,我问你为什么,你说你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痛痛快快的说些心里话了,你说很忙很忙,忙的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你说我根本不了解你,不懂你的心,我说我懂的,你却哭泣的在也说不话来。在这这黑色的夜里谁也看不出你我的伤心,将它遮掩的无比严实。

黑夜里,你说你很快乐很快乐,我却看见你日益憔悴的面庞,憔悴的让人不忍心。不知道这是不是发自你的内心。

声音里你问我你是不是变了,变的很坏很坏,变得面目全非,我说没有,我说在我的心里你永远是那么的温柔与善良,你依然泪流满面的结束了声音,在也没有继续。

梦里里,你说你已经精神恍惚,不远在到外面的世界去观察新的东西,愿意一个人呆着,愿意一个人静静的感觉,因为在这个时候你说才会想起我清清的面庞。

我已在也不能忍受着这让人憔悴的感情,让人变的.那么的堕落,那么的低沉,那么的不现实起来,那么的让人越想心越忧愁。

6.逝去的冬日散文 篇六

70年代,记得我上学的日子里,每年的冬天来临时,老师宣布让同学们拿生火柴,父亲把家里的小木箱子劈成木柴后,用绳子捆好让我带到学校,有时和同学们到树林里拾树枝条,吃粗粮(农村户口)的同学从家里拿玉米棒子,同学们你一小捆,我一小捆,堆放在讲台上的一侧,像一座小山一样。当时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校有时还组织我们到县城关大队小农场拨玉米,拿回玉米棒子生火用。记得每年秋天男生们还要拉上小平车带上铁锹到三角平(地名)去拉烧土(一种红土)同学们把土拉到学校后与煤面混合在一起,用水搅拌后和成泥,拿上长方形的模型架子,打成四方的煤糕块,太阳晒干后,准备冬天用。学校准备的煤块。还有煤糕块,木柴都放在教室里。

冬天一到,天气特别的寒冷,女同学们有的围着长长的围巾,有的是四方的红、绿头巾,男同学戴着棉帽子(火车头帽子)。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穿着妈妈或奶奶、姥姥们给做的老套鞋(棉鞋)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穿着翻毛皮鞋和小棉袄。真让人羡慕,大人们常常逗着孩子们说:“牛跟皮鞋五块(元)五,你妈叫你小地主。”穿一双皮鞋让多少孩子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铁炉子就放在教室的中央,烟筒安装好,班里大一点的男生就是负责冬天生火、看火的主力队员了,四五个男生每天早晨五点多披星戴月,迎着寒风,就到学校看火、生火,为我们大家服务了。每天我一到学校,就看到烟筒里冒着的青烟,一进教室就会看到一群男生,围在火炉子的周围,说着,笑着,比划着有的在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在闲聊着,有时侯吃粗粮的同学们从家里拿上一些玉米和豆子,把炉子上放上铁簸箕在里面炒着玉米、豆子,还发出叭叭叭的响声,他们一边炒,一边吃的津津有味,还要给好朋友们这个一点,那个一点,分享着,再看看有的同学的.脸上,嘴上,手上黑乎乎的,但一个个快乐写在脸上,喜在心头。有时火炉子里面还烤着红薯、山药蛋,一股股浓香的味道在教室里弥漫着,上课铃声一响,赶快收拾。

记得火烧的再旺,手脚还是暖和不起来。写字也困难,一下课,男生们又围在火炉子旁边,没有女生的份,因为当时男生、女生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互相之间不敢说话,说一句话后,还要给碰成对,羞得不敢看对方一眼,男女同桌时,男生还要在中间划一条警戒线……

一下课,我们女生们就到院子里晒太阳,踢毽子、跳绳,跳皮筋。有的男生们也跑到院子里挤在一起挤扛扛。

在冬天的季节里,寒气逼人,有的同学们脚冻了,手冻了,手背上印着血。

但是最快乐的是星期天,一到星期天,是男同学们最快乐的时候,最盼望的日子,虽然老师、家里的父母们再三吩咐千万不要到河上去玩,要注意人生安全,但还是阻挡不了他们寻求快乐的一颗心,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拿上自己用木板做成的冰船偷偷到东河(仪川河),划冰船快乐地玩耍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回家后鞋子湿了,裤子湿了,有的还挨父母的一阵打骂。但尽管如此,一到星期天还要偷偷地去。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日子里,孩子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吃着玉米面煮疙瘩,高粱面剔面,和子饭、捞饭等家常饭,同时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不怕苦,不怕累,同学们常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当时条件是艰苦的,心里是快乐的,那已经逝去的冬天,那难忘的岁月让人记忆犹新。

7.散文阅读逝去的幸福 篇七

阅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理念,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阅读的是文化;另一方面指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很大一部分 必须靠阅读来完成, 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 同时,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阅读是活性的文化, 因为阅读是人思维活跃的一种文化, 是第二次创作, 如果没有阅读, 那些文字只是文字, 它是冰凉的, 没有温度的, 因为阅读才使它有了温度;阅读是个性的文化, 阅读是个人的, 每个人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文化视野, 同时也都有不同的价值倾向;阅读是诗性的文化, 阅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阅读文化重视在阅读中注入一种积极的精神生命, 高度重视价值引领、信念 (仰) 认同、终极关怀和智慧追求。培养儿童阅读文化素养, 真正培养读书人, 既需要我们在全学科注重阅读培养, 更需要我们纳入课程设置进行精心组织、悉心培养。

一、阅读文化圈:建立师生共同 成长的“理想村落”

我们构建了以学科文化阅读、主题文化阅读、经典文化阅读为主要领域, 以课堂阅读、班级阅读、网络阅读、亲子阅读、自主阅读等为主要形式, 以丰富多样的阅读指导和推广策略以及充满激励和促进功能的阅读评价机制为支撑的阅读文化圈。

1.选择精致的文化“点心”

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读物, 为了避免鱼目混珠, 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我们遴选了许多富有时代 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的读物。读物的筛选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选择面广。我们以儿童文学作品为核心, 兼选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其他优秀读物, 如《吹小号的天鹅》《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二是更新经典。经典的作品只有贴近时 代才更有生命力, 如我们特别选择了安徒生文学奖作者的作品《长袜子皮皮》《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三是指导 分层。考虑到读物的可读性, 我们又把图书根据内容按阅读年龄 (阅读年龄不等同于孩子的生理年龄, 因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有些爱看图画书, 有些爱啃大部头) 进行横向分层。同时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作了纵向分层, 即把学生应该读的书目作为核心层读物, 也就是精读书目, 每月一本, 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还有的拓展读的书目作为松散层读物。每学期, 我们都会向全校学生推荐完善的书目。

2.创建缤纷的阅读乐园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努力创建缤纷阅读乐园。教室就是图书馆, 图书馆就是教室, 各班建立了适合学生阅读的新书架, 新报架, 学生人均拥有书5本以上。每个班级通过成立书友队、班级读书会、亲子分享会、诗文诵读、师生共 读、创编故事绘本等活动引领学生徜徉书海。

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届“阅读文化节”, 每一届阅读文化节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如“亲近母语·传承文化·爱我中华”“文学, 让儿童的心灵柔软起来”“聆听自然的声音”等。在阅读文化节活动中, 我们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 如把“书”的各种字体做成展示牌, 挂在树上;每学期都会邀请儿童文学作家来校, 开展作家面对面活动。金波、曹文轩、黄蓓佳、高洪波等著名学者、教授、作家都曾来校访 问、讲学, 与学生一起畅游书的海洋。我们还有班级读书会展示、“童手写童心”、“我为名著写书评”、课本剧表演、诗词诵读会等精彩纷呈而又实实 在在的系列读书活动, 为师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激发了师生阅读的原动力, 推动了阅读文化建设。

3.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为了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主要有:

(1) “你讲我听”活动。学校要求老师坚持利用校本阅读课、午读时间等为学生大声朗读课外书。一部部经 典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师的朗读中传递给了学生。

(2) “持续默读”活动。学校要求中午半小时, 由教师带领, 静静地和学生共读书, 共交流。在师生共读的氛围下, 各班涌现出了许多“小书迷”。

(3) 班级读书会活动。各班组建班级读书会, 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读书活动。如让学生做小画家, 为自己喜爱的一本书画几幅精美的插图;当播音员, 朗诵自己最喜爱的优美片段;过作家瘾, 把读书之后的感受记录下来等。

(4) 创办班报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办好班报、读书小报, 班报成为学生倾诉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5) 亲子阅读活动。我们倡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 形成书香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为此, 学校发了《为孩子的诗 意阅读致 家长朋友 的一封信》, 同时各班还组织了“亲子读书乐”活动, 组织家长学习学校制定的《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手册》, 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 组织“亲子阅读”征文评比。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

(6) 主题阅读活动。配合学校的文化节, 如游戏文化节、生态文化节等, 列出系列阅读书目, 组织各班购买相应书籍, 推动主题阅读, 为学校文化节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学科阅读活动。我们一直认为: 儿童阅读不应局限于文学阅读, 只有将阅读全面渗透到所有学科中, 真正的书香校园才能形成。实验中, 我们大力倡导推行学科文化阅读, 文学阅读、科学文化阅读、数学文化阅读、历史文化阅读、英语文化阅读等应时而生, 逐步壮大, 成为学校一道迷人的风景。

二、文化读本:带领儿童走进崭 新的阅读天地

文化是一种积淀, 一种濡染。我们树立了凡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都是教材的思想, 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禀性, 借助开拓阅读的疆域, 来开拓文化视野, 让学生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 精彩的小说, 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 充满人文情致的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改变过去平面式的只阅读一本语文课本, 而语文课本大多以单篇美文为主要阅读材料的阅读课程体系, 将中华经典诵读、主题美文的赏读、儿童文学名著的阅读指引结合起来, 尝试建立独具个性的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阅读文化课程体系。

再如让课外阅读与大单元主题活动结合, 开发编写文化读本。我们通过大单元主题活动引领儿童畅游书的海洋。 如二年级开展了“安徒生童话周”的大单元主题活动, 在“童话周”活动中, 孩子们读安徒生童话、听安徒生童话、画安徒生童话、演安徒生童话, 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走进了安徒生童话王国, 和“海的女儿”说话, 跟“卖火柴的小女孩”交朋友。他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赏读安徒生诗一般的语言, 尽情抒发内心深处的感受。在每一个大单元主题活动中, 我们都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统整与优化, 为学生精选读本, 如“母亲节”大单元主题活动, 我们开发了《母亲节文化读本》, 还开发过《中秋文化读本》《游戏文化读本》《海洋文化读本》……文化读本从母语所涉及的汉语言、自然、人文、历史、社会、家庭、传统等多元文化视角中, 特别是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世界中确立某一文化主题。围绕这个文化主题, 精选古诗文、名家名篇、现代时文、科普小品等。文章的选择力求文质兼美:内容上有情趣, 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童真童趣; 文字有张力、有质感;语言上有韵味, 规范、生动、优美;文章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化读本的开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博大圆融的文化背景, 在情韵丰满、意象深远、充满情趣的补充文本中亲近母语, 使儿童的个体生命成长具有鲜明的书香之气。用文化读本带领儿童走进一个崭新的阅读天地, 使他们“对美丽的中文存敬爱之心”, 更加感受到母语的亲和、温馨, 更加自由舒畅地吮吸到丰足的滋养, 以此来成就每个个体对于自己民族的母语情结。

三、阅读手册:指引儿童走向文 本深处

《阅读手册》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设计配套的形式灵活的阅读指导和训练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 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入手, 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便于课堂师生互动, 进行高效优质的阅读指导和讨论, 又便于深入理解名著。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上百篇必读书目, 既有名著经典, 又有现代时文。教师每人重点研读一部优秀作品, 力争成为该部作品的专家, 通过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促进对儿童文学整体的理解, 并从儿童的视角把它作为教材来开发。教师边读书边设计, 在每一堂课, 每一次教育活动中都有意识地去整合、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特别是书籍中最丰富的文本资源。老师们共同研读《青铜葵花》《根鸟》《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近百本 儿童文学作品, 并从字、词、句、篇章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逐步建构起以名著为精读范本的阅读课程新体系, 编制了一本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手册, 设计了一系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的练习, 这些练习包括讨论、争议、剧本创作、想象、动手做, 甚至游戏等, 把读书与听、说、议、讲、编、写、画、演、做、想象相结合。如中年级的阅读手册《夏洛的网》, 里面有人物点击的游戏, 有分享感人片段、探究话题、仿写摇篮曲、写给主人公威尔伯的一封信、与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我们 充分利用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一起分享、探讨、思考、感悟, 使师生一起步入美化的阅读境域, 在广泛的阅读中, 启智怡神, 将文化的积淀融入一个个生命个体中。在这些创造过程中, 老师们重新感受了课程的意义与内涵。

四、文化研修:让教师成为文化阅读的领路人

随着阅读文化活动的不断推进, 我们意识到:教师的文化阅读视野是决定学生阅读品质的重要前提, 阅读文化的关键在老师。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高品位的文化。文化启迪的作用是导师不是技师, 文化育人是一种濡染和积淀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文化意识, 缺乏文化底蕴, 就悟不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教育教学中也就不可能实施文化渗透。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应该有一种更宏观、更广阔的视野和思想文化背景, 追寻最有价值的文化引领, 教师得先种文化的大树。我们组建教师文化团队, 在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欣赏、文化讲坛等多种活动中培植教师自己的文化大树, 让教师成为文化阅读的领路人。

1.文化阅读

我们开始了艰辛而又甜蜜的“文化之旅”, 成立了读书俱乐部, 读书内容丰富, 有文化类经典书籍, 如《论语》《教师人文读本》等;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 如《情境教育的诗篇》《文学的故事》; 有儿童文学, 如《青铜葵花》《小王子》等;有提高文化品位的书籍, 如《美学散步》《智慧之旅》等。

2.文化沙龙

我们就《情境教育的诗篇》展开了课堂情境有效性的话题研讨, 就《百万宝贝》进行了生命与信念 、成功与代价的人生哲思的探讨, 就《澳洲课程故事》进行了域外教育本土化的实践探索汇报……沙龙过程, 开启了一扇扇智慧的门, 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 填平了学科间的鸿沟, 站在文化的大背景下, 老师们都立体地成长着。

3.文化讲坛

8.引领学生走上阅读的幸福之路 篇八

这是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见到的一幕。目前“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在各地普遍开展,但在农村小学上述情景并不少见,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一、缺乏阅读的原因

1.家庭条件的制约。现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很大,不少父母忙于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大多由祖辈照看。他们只求让孩子吃饱穿暖,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精神生活的需求,更缺乏这一方面的投资。

2.教学理念的落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他们过于注重学科教学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课外阅读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3.阅读平台的缺失。学校花大量资金投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也成立了图书角,但使用和管理不够完善,大量的图书成了装饰门面的摆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和班级也很少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评比和交流活动,阅读展示的平台尚未搭建。

二、引导阅读的对策

对“农村小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而言,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同时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我们更应思考:在课外阅读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课外阅读的先行者。小学生大多喜欢能说会道的语文老师,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老师是最有学问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详细了解其阅读内容和范围,然后投身于阅读之中,并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讲述我们阅读过的名人故事、经典寓言、神奇童话等,让自我阅读情感走进学生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被同化了,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之情也被点燃了。这种对阅读的期待,正是引导他们进行深层阅读的先决条件。

2.课外书籍的推荐者。读书要有选择,尤其是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现在市面上每年出版的儿童读物很多,但能从中汲取“营养”的相对较少。因此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是教师的责任。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推荐与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推荐与生活热点相关联的书等。当然推荐之前,教师首先得细细阅读,体会作品的精妙所在,才能有的放矢。

3.阅读方法的指导者。不少学生不会读书,只是囫囵吞枣地将书翻一遍,事后连书中的人物、情节都不清楚,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有必要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

边读边想。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勤于思考,才能达到对读物的理解和感悟,才能把所思所想内化为所得。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读书佳法,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摘录妙词佳句、写心得体会等。

展示分享。我们可以创造机会,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例如,故事会、美文诵读比赛、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评等,引导学生把阅读所得展示出来,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4.阅读时间的捍卫者。阅读需要时间,但如今大量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为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作业量少了,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有益书籍了。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持之以恒地扮演好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角色,那我们定能引领学生走上阅读的幸福之路,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9.送给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九

逝去的青春固然有好多值得回忆的片段,也有值得复制的情节,更有难以忘记的故事,但毕竟已经成为过去,过去就让他过去吧,明天的情和感都会有全新的开始。

你还在等吗?等什么、等人、等时间,在过去的岁月中,一定出现过众多的牵挂,也许永远等不到,只能是在默默中放弃、在幽幽里走开,逝去的青春岁月里,就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吧。

曾记得你说过:“我们没有缘分,还是并向而行吧!”我忘记了我那是的表情,只记得你在我的视线里渐渐模糊、渐渐消失,只记得我放下了这段不该发生的情感,走自己的路。

曾几何时,意气风发准备怎么怎么走未来的路,步入社会后发现和上学时代的梦想大相径庭,只能默默在这个世界中缓缓行走,没有好的背景、没有优越的条件,只能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自己的路,可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也印证了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有人说过的话:“你是60瓦的灯泡,我不把你拧在灯口上你永远不会发光。”工作以来真的好有体会,在我从事的教育行业,你再优秀没有人提拔也是扯淡。

逝去的日子里,经过了好多的事情,每经一件事,都会成长一次,或多,或少。给自己以后的路途上增加了阅历和经验,不会再因为社会的不平等而懊悔,不会因能力差的人受到提拔而委屈,更不会因自己不如意而沮丧,因社会就是这样。

在逝去的青春里,有诸多的疑惑和遗憾,这些遗憾和疑惑至今有些还不能释怀,因这些疑惑和遗憾的缘由都是自己,怎能不懊恼?不过,现在想想都是小事一桩,该来的一定会来,不是你的永远不是你的,“厚德载物”这个词语很能说明你所承受的一切。

逝去的岁月日子太忙,人生太累,该放的时候要舍得放下,该弃的时候要毅然决绝。别羡别人辉煌,别慕他人美好,别怪世态炎凉,别怨世人虚伪。事经历了,心就坚强,坎跨过了,心就敞亮。

10.我们逝去的年华散文 篇十

久违的重逢,可以说是再见的喜悦还是无尽的伤感。这一周竟成了我人生的低谷,无尽的深渊。

从此之中,我真正的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装出来的逼,什么又是背后的演绎,虽然这周昏昏沉沉,虽然颓废,到更是明事理。更重要的是感谢爱我的人,感恩我爱的人。

我曾牵念着你们的繁华与落寄,忧伤着你们的忧伤,烦恼这你们的烦恼。我多想风起的时候为你们加衣,寒冷的时候能与你们暖暖拥抱,朝霞中我们坐拥那一米阳光,黄昏中我们相依相偎,共享那一份情调。

忘却红尘,如愿以偿风花雪月?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我剪短时光,将你们最初的模样,秀刻在生命中。

爱的路上,浸满了深思,也写满了幸福,一股鲜花,一掰心语都是浸润。一份牵挂,一些祝福,都是不穷的箴言。

站在街头,若我的微笑是因为想起了你们,阳光撒过冬日的窗棂,若我觉得温暖,大概是因为你们同在吧。

红尘深处,季节的变迁,去说着人生的温暖。我怀抱着,岁月的素简,将你们放在心中既然喜欢,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花开几度,苍老了谁的等待?一世情缘,嫣然了谁的容颜。今生,我没有错过花开,我没有错过娇艳,却错过。

各种的不爽,都通通的滚蛋吧,让游戏重新开始。

老王连咱这么久的同桌都拆开,有点,,

不要怨我太无情,只愿这个冰冷的世界对不起我。

11.让绘本阅读成为儿童的幸福源泉 篇十一

美国教育机构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能力在入学之前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早期阅读则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为孩子挑选最合适的阅读材料,也成为众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绘本阅读的最终目的──让儿童在早期阅读中留下美妙的体验,并踏上快乐的阅读旅程。小学低段孩童读书刚起步,如何先入为主,在早期阅读的旅程中留下美妙的体验呢?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公认的最适合低段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如有关爸爸和妈妈形象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让孩子平静接受生离死别的《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引导孩子学习面对并抒解害怕与恐惧的《床底下的怪物》;引导孩子了解并珍惜友情的《最珍贵的宝贝》等。精薄的绘本,如同一部精彩的单元剧,任何一位喜爱与孩子相处、肯用心和孩子相处的教师,都可以利用绘本的优势,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这样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绘本导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品尝读书的甜美,激发阅读的兴趣。

专家们都认为,教师选择绘本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并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像卡通片一样有趣的《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带进课堂。孩子们痴迷于这种简单得出奇而又搞笑的故事。它类似于那个“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的古老故事,一直可以循环往复地讲下去。但是它的细节更丰富,而且将孩子和大人的角色进行了微妙的转变,小读者从老鼠身上看到了自己,大读者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闫学老师认为,任何绘本教学都要基于绘本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享受快乐,体验快乐。所以阅读了绘本之后,可以做一个模仿讲故事或是故事接龙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故事的结尾必须回到故事的开头。孩子们对此非常着迷,相信他们一定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好一阵子。这时,孩子们感受到的快乐就会是发自内心的。

除此之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我爸爸》、《我妈妈》这两本绘本的故事很简单,且撰写文字的手法非常相似,两本书都是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它们的图画、语言和文字并没有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用意,而是用一种间接的幽默的方式,用了许多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表达了“我”对他们的自豪和崇拜。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和夸张背后的潜台词,就需要教师仔细分析,从绘本的特点、内涵和孩子的经验基础两方面出发,当好孩子和绘本进行充分对话的桥梁和纽带。然后试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爸爸和妈妈,这种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定能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再来看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本书,本来关于大小便的事是成人很难以启齿的,但是,这本书却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了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面对本来就光明正大的生理问题。让孩子们读一读这样的书,不仅不会让他们觉得尴尬,反而会让他们兴奋!相信孩子不仅可以从中获取鸽子、老马、野兔、山羊、乳牛、大狗、鼹鼠等在内的动物的“便便”知识,更建立了对这件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的客观态度,还能从中学习小鼹鼠的执著,认识各种动物的食量与大便的关系,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不要随地大小便等等。

曹文轩曾说过:“文学一开始就是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的。”绘本阅读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天性,老师们在选择绘本进行阅读时,理应更多的考虑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大力倡导快乐阅读,逐渐提高低年级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及乐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我们应该让绘本阅读真正成为儿童享受阅读本身之美的幸福源泉。

作者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教研室

12.我的散文阅读教学摭拾 篇十二

我想通过《我与地坛》的案例, 和各位探讨怎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课文 (指课改前的版本) , 这个单元的前两课, 一是《荷塘月色》, 一是《我的空中楼阁》, 一篇语言优美, 一篇意境朦胧, 两文都形象鲜明, 主旨也不难理解, 学生读起来障碍不大, 但《我与地坛》则不同了, 文章的意蕴深厚 (有的地方可以说深奥难懂) , 语言富含哲理, 高一的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篇课文, 怎样来教呢?我开始设计了一个方案, 即由教师来讲读, 选出我认为重要的和难懂的段落来为学生逐点讲解, 这个方案肯定可以面面俱到, 把我个人的理解都塞给学生, 但我一直犹豫不决, 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案, 主要是担心这篇课文太长, 恐怕学生耐不住性子来听我的讲解, 结果会费力不讨好 (可能我们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是费力不讨好的) , 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于是, 我让同学们自己先预习课文, 提出不懂的地方 (字、词、句、段都可以提) , 结果汇总上来有几十条, 合并同类项还有二十余条, 可见此文的阅读确实有难度, 难道一条一条地给学生解答吗?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 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疑问, 说明他们愿意读这篇他们认为深奥的文章, 说明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于是, 我干脆改变教学策略, 由教师讲改为由学生讲。首先, 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分组讨论, 要求:所有的答案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在这个讨论式的阅读过程中, 同学们有意见一致的兴奋, 也有看法不同的交锋, 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恰当的评点和引导, 及时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并让这思路提升成为一种方式, 他们以后便会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课文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最后有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许多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 讨论后有同学说:“‘荒芜’是因为这园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这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说它‘不衰败’, 是因为作者看见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都有滋有味地活着, 有情有趣地忙着。还有那‘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精彩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就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首先, 分解这句话, 找出它的关键词, 它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荒芜”, 一个是“不衰败”, 这两个词使得这句话充满矛盾, 造成理解困难,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注脚 (有关的描写) , 这个关键点解决了,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经点拨, 同学们豁然明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读方法,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能力。课文的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 它不像第一部分探讨人生、探讨生命那么深奥,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而且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 我便因势利导, 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从文本中认识和了解史铁生的母亲。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情景交融的描写、发自内心的议论, 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有的同学甚至读到泪下。读完后我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大家的发言十分踊跃, 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有满满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我又开掘一步, 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母亲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有许多, 每一个都触动着孩子们年轻的心。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四个大大的字, 同学们表情凝重, 课堂十分安静。我想, 他们一定在内心体味着这句话深刻的涵义。教完这一课后, 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后记:我虽然这样备了课 (指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 但我并没有这样教。而是让学生读书、质疑、分组讨论、再读书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做老师的应在开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以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质疑法正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篇难懂的课文, 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我也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我和学生都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当然, 这只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 还有其他一些好方法。比如, 了解作者身世法, 运用诗歌对联导入法, 先读结尾引入法等。

再来谈谈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它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上。

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他笔下的故都的秋, 像一首诗, 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 美丽而寂寞;像一首歌, 忧伤而苍凉。文章的写作时代离我们学生太远, 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离我们学生也有点远 (不易理解) , 文字的风格离我们学生还是有点远 (不熟悉, 不好懂) 。这样的散文怎么教给学生读呢?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的。我让学生先读一读, 读完后谈谈整体的感受。读第一遍, 学生说:不知道他想写什么?我说, 文章题目不是说了嘛, “故都的秋”啊!学生说, 可是他还写了好些别的:比如南国的秋, 比如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感觉等等。我说:散文的特点不就是“散”嘛。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专意看关于“故都的秋”的描写, 其余的都撇开。这个阅读要求提的十分明确、十分具体, 学生读起来目的性就很强了, 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故都秋景的描写, 归纳为:碧绿的天色, 槐树下的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秋蝉的残声, 忽来忽去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枣。看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 并不算困难, 这只是阅读的浅层次的要求, 老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深入下去。于是我再发一问:北国的秋景肯定不止作者所写的这些, 那他为什么单选了这些来写呢?学生三读此文, 有的同学说:这些景才是作者心中特有的“故都的秋”;有的说:这些景具有代表性;有的说:作者在最后用比喻说北国的秋如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它特别强烈、有味、耐看。再发一问:那作者在第三段开头曾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也是故都的秋景。作者为什么只是提一下, 而不去着力描写呢?学生思考后说:那些都是著名的景点, 在南方时自然很容易想起, 但作者最有感触的、体会最深的并不是这些景点, 而是北国秋的那种清、静和悲凉的韵味。师:回答太好了。作者所选取的正是北国那些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景色来写的, 这也正是郁达夫恋着爱着专程“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来体味的北平的秋啊!这里可以引导一句, 作者选什么素材来写是和他想表现思想感情或主题中心分不开的, 同学们写作时也应如此啊。再问:回到开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作者只要集中地写了他所喜爱的北国的秋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特别情感呢?对第一个问题, 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 作者写南国的秋的用意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而作者为什么写中外文人们对秋的感情, 学生们还不太明白。我问:去掉这一段可不可以?生答:似乎可以。师:你们回答得不肯定, 用了“似乎”一词, 那就是觉得写了它还是有作用的, 大家仔细想想作用是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确:这一段并没有描写秋景秋色, 而是一段议秋的文字, 这一段对于秋的讨论, 加深了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说明了不但是“我”, 古今中外的文人诗人们对秋都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 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只是“我”更钟情于“北国的秋”罢了。原来, 这些散文大家是不会随意地多写一段文字的啊!到此, 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又加上一问, 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物———秋色、秋声、秋雨、秋果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连接的词语, 这个要求使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语言运用上的问题, 能细心地揣摩文章的细微之处。他们发现了第三段写秋色, 第四、五段写秋声, 第六至十段写秋雨, 第十一段写秋果, 作者是用一些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的, “就是在一家院子里住着就可以享用秋色”、“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 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这里面的“就是”、“也是”、“更是”、“还有”、“也是”等词, 看上去是作者随手写来, 其实细细品味,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啊, 他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引导着我们顺着他的眼光、他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感受到他所喜爱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啊!他眼里的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 并不在陶然亭、钓鱼台, 也不在西山和玉泉, 而在每座低矮的房屋内外, 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 在高高的天空里, 在阵阵秋雨过后人们的谈话里。

这很像是个谈话式的阅读,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平等的谈话、共同的探讨, 把这种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方法不露痕迹地教给了学生。

上一篇:展会致辞下一篇:最新修改采石场职业病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