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发展(精选10篇)
1.社会事业发展 篇一
社会事业发展工作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08年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和谐东川建设为目标,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刚才,马俊副区长就我区2008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9年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我均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社会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全区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我区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构建和谐东川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四套班子向为我区社会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社会事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东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农村卫生工作需大力加强;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仍需巩固提高;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就业压力较大;城乡贫困面大等。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认清我区社会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提高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社会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全区社会事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开拓创新,促进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社会事业是贴近群众生活、体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没有社会事业的发展,就谈不上经济的良性发展,就谈不上加快致富奔小康进程,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社会事业的责任感
一要提高认识水平。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高度统一,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经济上去了,还要深刻思考发展经济的目的。社会事业发展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检验。我们既要物质基础,还需要知识、健康、生活品位,这些都要从发展社会事业中得来。因此说,社会事业发展是全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不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而且偏废不得。我们全区干部必须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事业发展,把社会事业发展等同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采取切实措施,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情办好、办实,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增强大局意识。目前经济社会和谐共进是大局,社会事业要实现共同享有,更需要共同建设。发展社会事业不是社会事业系统自身的事,而是党委、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全区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换句话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全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己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加快各项工作的协调推进。
三要提高思想境界。要想解决社会事业欠帐、落后问题,需要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暂时牺牲局部利益,为全局做贡献。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做到一般性的工作先缓一缓,把关注的焦点和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到急办的事情;部门的利益往后放一放,把全局的利益放在首位,多做有利全区长远受益的事。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没有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发展社会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整合资源,规划引导,整体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要做到“两个坚持”,一要坚持规划引导。近几年,我们在社会事业的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事业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用规划来引导,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整合资源要算大帐、看长远,做到局部服从全面,要与全区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拆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与全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整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整体效益。通过资源整合,把弱势资源转变为优势资源,把优势资源变得更优,形成资源优势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要坚持依靠政策推动。要立足实际,通过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把政策转化为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在资源整合中,必将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院校重建等环节,如何在这些环节中发挥政策的作用,降低社会事业发展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委、社会事业各单位,要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和论证,结合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实际运行中要加强综合协调,推行建立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综合评估论证制度,在科学评估、综合论证、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在土地征用以及拆迁补偿的标准上统筹安排,着力提高;在预留发展空间上要合理布局、优先考虑。要善于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维护和扩大社会事业资源。
(三)增强主动意识,创新发展方式
工作做到“三个主动”,一要主动思考。搞好社会事业,思路很关键,思路决定方法,思路和方法对了,发展社会事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经济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全方位的发展。科技事业、卫生事业要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科技要走孵化、研发、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医疗卫生事业要以增强医疗竞争力为标准,着力提高综合医疗水平。教育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需要,推进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要主动融入。当前,发展社会事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好机遇,主动融入到发展大局中去,实现借势发展和主动发展。全区社会事业各单位,都要借助各种有利因素、优势资源,实现借势发展和乘势发展。
三要主动出击。社会事业各部门,要打破封闭、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资金筹集、场馆建设、项目开发等环节上,敢于走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路子,凡是一切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都可以尝试,都可以实践。要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把我们的优势资源推向市场,实施内联外引、合作开发和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全区社会事业发展。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一要加强班子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领导能力建设,把班子建设成为作风扎实、纪律严明、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集体,不断增强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要加强机关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思想教育、制度约束、竞争上岗、评优树模、岗位目标责任考核等奖惩机制,营造健康有序、团结协作、充满活力、人尽其才、干好事业的工作氛围,激励大家迸发创业的激情。
三要加强项目争取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省、市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项目非常多,希望各部门一定要树立争取项目就是关注东川发展,建设项目就是为东川
做贡献的意识,大家都要研究政策,研究项目,更加积极地设计项目、包装项目,争取省市支持。要凭我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为民办事的诚心,以我们的决心、耐心和恒心,去打动上级部门,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四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形势发展之迅速,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能力都要跑步才能跟得上,我们的差距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用更快的发展速度才能达到上级的要求。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只争朝夕的意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快节奏的步伐、以饱满的激情开展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进展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五)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事业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要加大内部宣传力度。目前,社会事业工作的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很多,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宣传、培训、教育。例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惠民政策、健康教育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都需要宣传到千家万户;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免补政策,国家西部助学工程,人才振兴计划,职业教育的培训政策等,都为贫困山区学生上学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这都需要充分的宣传,激励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对保障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都有极大的作用;比如计划生育各种奖扶政策的宣传,让群众充分理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让育龄妇女充分享受到国家的关怀,自觉地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等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耐心细致地宣传和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地工作去感染他们,去影响他们,去温暖他们,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产生更加牢固的凝聚力,赢得更好地支持,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我区的社会事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是有一大批同志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宣传和表彰来弘扬他们的事迹,带动更多的人为之奋斗;我们有很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需要我们去宣传;我们还要通过宣传和推介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去争取项目、去招商引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媒体的力量。因此,希望各部门要重视宣传工作,培养一批自己的宣传员、通讯员,来宣传我们的社会事业。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我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与贯彻区委二届五次全会和区人大、政协“两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好今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和措施,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形成上下联动、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狠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落实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各乡镇、各部门要努力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社会事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实际,深入进行调研,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总结推广社会事业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强化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区社会事业工作健康发展。
同志们,抓好社会事业各项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东川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2.社会事业发展 篇二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近年来, 丽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丽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047元增长到2011年的7809元, 年均增长12.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3.6:1缩小至2011年3.0:1, 已连续四年呈现差距缩小趋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52.5平方米。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改委发布的《浙江省2010年及“十一五”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 丽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70.2分, 在整体协调阶段进一步提高统筹发展水平, 比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年均增速高1.31分, 提高幅度位居于全省第4位。
1.2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投入不断加大, 丽水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救助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11年底, 全市乡镇卫生院达228家, 村卫生室910家, 数字电视乡村用户整转率达86.6%, 全市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了58%以上, 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已达15家。全市95.9%的城镇社区、81.3%的行政村、60.3%的乡镇 (街道) 已经创建充分就业乡镇 (街道) ,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 农村居民低保平均补差达到了140元/月, 社会保险提标扩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6.1万人, 参合率达95.7%, 比2005年提高21.6个百分点。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平均每人40元增加到323元, 其中统筹区域 (县域) 内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1.3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目前丽水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已达到74个, 涉及学校282所, 覆盖农村学生14万。全市现有401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占全市村卫生室总数的42.5%, 230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 达标率为94.3%。累计完成14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1247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体育强县1个、体育强镇 (乡) 48个、小康体育村1860个。乡村排舞大赛、乡村服饰大赛、乡村绝活大赛和全市乡村文艺汇演等重大群文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到2011年底, 除庆元外, 全市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名以上专职文化员、一个村文化室配有一名文化专管员的配备要求。
2 存在问题
丽水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农村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投入不足制约发展潜力
丽水作为浙江欠发达地区, 各级财政财力有限, 而新农村建设各类项目配套资金压力很大, 农村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山区特点推高了各类建设的成本, 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来看,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据《浙江省2010年及“十一五”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报告》显示, 2010年我市综合评价得分为70.2分,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81分, 位居全省之末, 继续处于整体协调阶段,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难度依然很大。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发展乏力
丽水山多地少, 低收入村及农户数量大、比例高, 存在大量“空壳村”,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农村管理队伍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领导干部的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现象在局部依然存在。致使仅仅依靠政府的有限补助资金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难度很大。
2.3 工业化进程影响城市支持农村能力
一个地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根本决定在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丽水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 丽水生产总值仅为全省总量的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3.3%, 全市城市化率仅为48%,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省发展的平均水平, 资金要素制约将长期影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3 发展对策
丽水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应该立足山区实际, 致力于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提高农村民生保障。
3.1 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加大政府对农村学校基础性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新突破, 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
3.2 全面推进农村体制机制转型
把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作为扶贫开发改革的主线, 开展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试点, 探索实现进城镇农民平等就业、户籍待遇、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探索盘活宅基地、土地山林、集体资产等农民资产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拓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力争农村金融生态有新的改善。
3.3 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为指南,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鼓励农民用电、用煤气, 减少木草等燃料的使用,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而农民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
3.4 切实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培育一个懂经营、善管理, 能够带领广大群众致富的村领导班子。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的探索创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促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
摘要:“十二五”是丽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转型,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丽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目前存在的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丽水,农村,社会事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建军.“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35) .
[2]刘宇南.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13) .
[3]周黎鸿, 聂碧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10) .
3.关于广西社会事业发展的调研 篇三
一、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初步评价结果,广西按照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四大领域综合的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位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19位,略低于其经济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其中人口发展、公共服务指数水平较低,位居全国第25、26位,西部12省(市、区)第9位。总体看,全区以社会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原因,与全国水平比较,与广西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总体趋势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提高的要求比较,广西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农村和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区社会事业存在较重的历史欠帐,社会事业不适应新形势、新趋势的发展需要,面临许多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存在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制约了社会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由于义务教育薄弱、高中阶段教育滞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对全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形成了明显的瓶颈制约。目前,全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8%,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全国平均低2.7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仅占产业工人的2.8%,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87%。二是人口安全存在隐患。全区二孩政策符合率低,多孩率较高,位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属于全国比较严重的少数地区之一。同时,出生缺陷发生率高,地中海贫血居全国高发区之首,一些地区该病基因携带者高达23.5%,带病患儿出生每个月的输血费用就达2000—3000元,成为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三是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严峻。由于区位特点、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增加等因素,目前全区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3618例,艾滋病疫情已居全国第二位,疾控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四是部分地区难以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广西人均GDP约为全国水平的66%,人均财政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县级财政自给率普遍很低,通过自有财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难度较大,主要依靠国家安排专项投资进行建设。尽管如此,地方财政承担配套资金普遍感到压力。同时,由于国家专项资金主要支持国家扶贫重点县,其他贫困县(市、区)以及区内由县城升级为地级市的几个新建市无法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覆盖和支持,社会事业建设面临特殊困难。五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人群庞大等因素挑战,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同时,被征地农民、水库移民、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又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就业的稳定性。
此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以及布局和结构尚不够合理等问题,也制约了公共服务提供和有限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关于今后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的初步考虑
(一)战略定位
广西具有独特而明显的区位优势,在国家统筹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维护西南边疆安全稳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后一个时期,是广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广西未来发展的前景规划,广西社会事业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和边境贫困地区为重点,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保障民生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立足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条件保障。在国家大力支持和自治区自身努力下,用5到10年的时间,推动广西社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预期目标考虑
到2012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
主要领域预期发展目标是:
——初中三年巩固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艾滋病等传染病扩散得到有效抑制。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性别比失衡得到缓解,出生缺陷发生率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50%。
——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98%,基本实现农村地区每个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达到3%。体育活动人口不断提高,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水平得到回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和80%。社会福利和救助水平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国家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对广西的支持力度,加快校舍安全改造,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地区和边境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进“211”工程学校建设,采取省部共建和重点高校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广西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支持广西高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人才的培养,面向东南亚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2、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广西列为防治艾滋病重点民族自治区,支持广西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遏制艾滋病高发态势。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重点建设省级、县级壮医医院、瑶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壮(中)医药创新支撑平台,促进中药、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建设,加强地方中药材优势品种和民族药材开发利用保护。建立中国面向东盟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基地。支持建设广西药用植物园升级改造项目。
3、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程。加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与扶持,支持在广西推广实施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以及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改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继续支持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减免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在广西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实施地中海贫血筛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加快建设新农村人口文化屋。
4、大力发展文化广播体育事业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边境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活动开展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加大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鼓励创作体现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戏剧、美术等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持桂林文化产业实验园区、柳州动漫游戏基地、南宁文化产品基地和物流园区、海洋文化产业圈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发展。将边境体育纳入“富民兴边”工程,支持中越边境(广西)全民健身工程和广西承办中国—东盟城市运动会,支持广西建设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和建设苏桂南方滨海国家训练基地,把广西建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示范区,区域性的国际体育交流中心区,西部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5、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混合所有制、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着力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统筹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探索建立事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民工就业特点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重点解决农民工工伤和大病医疗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进和规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
6、提高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水平
健全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支持推进中央救灾物资南宁储备库项目、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卫星减灾区域分中心和减灾工程设施,支持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广西园区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应保尽保,提高边境地区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推进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残疾人、养老、优抚安置和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建设。增加广西福利彩票公益金地方留成比例。修缮边境烈士陵园。提高“三无”对象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坚持以规划为指导
要在研究落实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时,抓紧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逐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建议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建设规划和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业等社会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公平开放社会事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推进社会事业机构分类管理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社会服务产品的供给水平、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考核评价制度
把公共服务和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服务投入和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公共服务全过程监督管理。
(四)加大国家投资支持力度
继续加大社会事业中央专项投资对广西的支持力度,对符合现有专项规划条件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并减免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开辟渠道,研究对其他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和新设市重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支持。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对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挂职培养力度,鼓励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着力解决好农村教师、医生和基层干部实际困难,稳定公共服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4.关于我县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四
溆浦县人民政府
2009年11月12日
一、我县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教育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县一中省级示范学校建设、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正在形成。完成了农村“两免一补”工作任务,城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有序推进。共利用各级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1000多万元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8年,为缓解城区小学就学压力,改善县城学校布局,在没有上级投入的情况下,投资2233万元建设溆浦县屈原学校,并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先后完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房、县中医院新住院大楼等建设工程。2007年启动了总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乡镇卫生院改建项目基本完成,2008年申报投资达800多万元的农村卫生院设备专项资金和8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计划。抓住中
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到5所加强型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总投资575.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2万元,现已全部开工建设。县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已于2009年4月开工,总投资36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930万元。县、乡、村三级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为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制逐步建立完善打下了基础。
(三)其他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加强。民政方面,先后完成了9所乡镇敬老院、10所村级五保之家的建设、县军干所整体搬迁和县福利院的改扩建,县殡仪馆建设已完成,殡葬改革稳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完成了县计生服务站国债建设项目,5所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建设项目已于2009年2月开工建设,项目投资198.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万元;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不断巩固扩大。文化方面,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完成11所,总投资26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2万元。体育方面,完成了县体育中心的规划编制和可行性研究,其中的县体育馆建设项目已纳入全县重点建设工程计划,编制完成60个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9—2010年实施计划。广播电视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已全面启动,并已完成县城的有线
电视数字化改造。旅游方面,旅游业发展加速,今年安排了40万元的专项经费,完成了全县旅游规划的编制;思蒙山水入选新“潇湘八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
二、近期社会事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继续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主线,努力增加投入,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转变,努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预定目标,为促进“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供给能力。把建设资金的争取落实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积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作好社会发展事业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工作。重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层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社区、旅游等行业的项目争取工作,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二是突出重点,加强重大工程和薄弱环节建设。围绕全县民生社会发展的重点,加强重大工程和薄弱环节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县、乡卫生设施、重点景区基础
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针对民政、文化、体育、残疾人设施等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加强规划编制,超前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优化结构,平衡区域间的发展,突出效益,超前考虑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加强项目储备。与相关部门一道,重点规划落实好溆浦县体育中心建设规划、溆浦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溆浦县文化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统筹作用。四是加强改革和调研,深度研究社会发展工作。结合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深入调查我县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细致分析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着力保持教育快速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巩固和完善“普九”成果,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完善并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和检查,确保全面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5.社会事业发展 篇五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就业培训8000人、安置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组织做好社保扩面工作,扩大城乡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并网改造,扩大城区热电联产供热面积,启动化工工业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城区燃煤锅炉的监测检查力度,实行市民举报奖励机制,严管重罚,严厉查处超标排污行为。三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编制米东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加快米东区文化活动中心后续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花儿”的挖掘、保护、创新和传承工作,筹备举办首届“新疆花儿”艺术节。继续开展“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四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验收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快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中医院、人民医院综合楼续建项目;组织实施米东区急救中心、中医院辅楼、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6.社会事业发展 篇六
1. 发展社会事业,是推动安徽快速发展、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条件。
近几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省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还存在明显不足,农村的社会事业更是薄弱。这集中表现在社会事业投入不够,农村的教育、卫生设施明显落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
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固然是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但从主观上看主要还是对发展社会事业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同志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社会事业是软要求,因而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从全省总体上看,近年来我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虽有较大增加,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又比如科技方面,我省科研经费近几年虽有提高,但仍不能适应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我省科技的发展,而且科研经费主要投向大中城市,导致城乡社会事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考核机制上来说,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社会事业本身的发展,也会影响经济建设,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与构建和谐安徽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通过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和谐安徽建设。
2.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安徽,必须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挥教育、科技在提升人的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构建和谐安徽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安徽发挥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安徽省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两基”水平继续保持全国二类水平地区领先地位,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90多万人,在皖的中科院和部属科研机构20家,省属科研院所逾200家,拥有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内的各类高校82所,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但是,安徽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人们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一是实施“两基”巩固、提高、攻坚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加大投入、调整结构、促进地区及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二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安徽大学“211工程”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合肥工业大学的省部共建工作,支持中国科技大学为进入我国一流大学行列而进行的有关建设。三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开放型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成一批覆盖全省的学习型组织网络。以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为重点人群,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四是加强科技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增强工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后劲。五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同时,积极推进合肥科学城建设,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基础研究与原创性研究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3.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安徽,必须加快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保健水平。
推进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出发,加大了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力度。目前,全省共有卫生机构7500多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县市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设备、人才配套)的目标。但也要看到,现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两个体系还不健全,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影响了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卫生和体育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落实《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安徽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完成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救治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网,努力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防控处置能力。二是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要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认真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以“关注健康、关爱生命”为主题,广泛开展全民动员防控传染病活动,建立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科学防控机制。三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要尽快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为由县卫生部门统一管理的工作;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和合同聘用制;推进各类医院实行管办分离,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运行机制。四是深入开展诚信医院创建活动,加强行风建设,解决群众“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五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4. 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安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几年来,安徽省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安徽省文化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相比,与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相比,都有不少差距。我们要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高度,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抓好文化建设。
7.社会事业发展 篇七
(一) 我省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加强全体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二五”期间,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61.2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38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4%。
2.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不断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创新,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2015年,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40万人, 参保率达98.6%。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 医疗、生育保险封闭运行的行业企业基本纳入地方统筹管理。2015年, 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20.46万人, 比年初增加58.5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3.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 各级政府投入100亿元, 支持96所县级医院和4.5万多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完成196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每个行政村均建成一所集体产权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4.城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6.11%;加大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进一步提高。
5.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省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4.5万余个, 实现村村有书屋,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
(二) 存在的问题
受地区发展基础、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不平衡等影响,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基础教育落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稳定和多方面的筹资机制, 资金投入与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保障机制和供给模式还有待创新。
二、统筹我省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 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1.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统一市场管理法规和政策制度, 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身份和地区分割。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 整合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加强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 及时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2.强化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全体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 培育劳务输出基地, 强化劳务输出品牌。加强城乡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 加大培训资源整合, 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加强城乡统一的就业援助体系建设, 重点加大对零就业家庭、零转移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群的就业援助, 真正实现城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制度化、长效化。将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向农村零转移困难家庭和在城镇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农村劳动者进行延伸。
(二)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1.建立城乡统筹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缩小就业人员和非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 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职工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重点提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做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衔接, 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省级“云中心”, 部署乡村一体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3.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完善低保水平调整机制,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相应增长。加快建立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 以企业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 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三) 推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
1.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推进城乡医疗机构纵向合作, 鼓励城市优质卫生服务机构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加快农村卫生工作进展, 合理配置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设备和医务人员数量,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 建设有效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使其能达到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
2.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 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探索县 (市、区) 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 促进县乡人才联动。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农村执业, 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对到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 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四) 推进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
1.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 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
2.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合理确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规模。创新教师管理模式, 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空编学校流动。扩大农村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培养规模。
(五) 推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合理规划设施数量、种类和规模, 市级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群艺馆) 、博物馆和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县级建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 (街道、工业园区) 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 (社区) 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配套建有文化广场) , 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
2.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将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 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把公共文化发展融入现代特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配合扶贫行动, 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文化关爱服务、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乡土人才培养、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流动文化服务和乡村旅游等为重点, 策划实施一批突出地域特色、具有惠民富民效果的优质项目, 推进文化扶贫。探索实施文化低保工程, 保障特定地区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着力加强农村以及燕山—太行山和环首都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坝上地区、黑龙港流域等重点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靖, 李英超.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1) .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城乡统筹研究课题组, 张元红, 李勤.统筹城乡发展评价及其政策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11) .
8.社会事业发展 篇八
本刊讯(通讯员于清涛) 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别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广西人才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从6个方面着力推进人才发展:一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加强重点工业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人才开发;三是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合理调整人才布局,统筹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四是适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推进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六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从7个方面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实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業并举的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继续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五是全面做好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六是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七是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能力建设。
9.理顺社会发展局社会事务体制 篇九
社会发展局
社会发展局主要负责劳动、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社保服务大厅、民政、社会综合执法监查、文化卫生、体育、公用事业管理、妇联、残联、协助社区、学校等工作。代行、协办有关社会服务职能。
随着开发区园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不断增加,人口的不断增长,开发区居民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加。按照州党委以及库尉党委有关会议决定,2009年将市政、园林、环卫和三个社区、十七中学移交库尔勒市,由库尔勒、开发区双重管理。为实现开发区经济和社会的双轮推进,努力为库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现提出理顺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体制以下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开发区社会管理体制一直未理顺,我局的行政主体地位也未明确,执法主体多元化现象经常出现。目前社会发展事务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
(一)文化管理交叉不顺。2003年2月,市文化局发文(温文发[2003]20号),明确开将发区范围内文化市场管理由龙湾区文化局移交至开发区社会发展我局,但新闻出版、印刷业管理职能未予授权。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龙湾区文化局未将在开发区审
批的文化娱乐场所档案移交我局管理。2006年3月,我局曾经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请示,要求理顺我区的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管理职能,也一直没有回复,我区文化市场仍存在多头交叉管理现象仍然存在。我局经常接到开发区范围内新闻出版和印刷业管理方面的举报,但由于这些场所审批及相关档案不在开发区,我局无法有效行使管理权,经营户、消费者对此怨声载道。
(二)教育监管还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开发区学龄子女每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大部分外来人员都迫切要求把子女接到温州接受教育,但是由于开发区教育资源限制,无法满足外来人员的需求,使他们难以安心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全区有幼儿园12家,其中无证办学7家。这些幼儿园大多数有食堂而无卫生许可证,存在严重的食品卫生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因我局尚无教育管理职能,龙湾教育局又不组织取缔,市教育局日常管理又鞭长莫及,从而出现这些教育场所无人监管的漏洞。
(三)卫生审批权没有到位。目前开发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由市卫生局审批);民营医院3家(由市卫生局审批);门诊部、诊所、卫生室、医务室共11家(由市卫生局审批1家,龙湾区卫生局审批10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目前辖区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由我局和龙湾区卫生局交叉管理。但由于这种审批权与日常管理的交叉错位,给我区的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弊端,许多违法经营行为,如无资格行医、超范围经营等现象都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查处,严重影响了我区医疗市场秩序。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不畅,预防接种数据无法上报。由于我区没有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由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履行。通过多方协
调,目前传染病防治的网络直报通过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能够施行,但是由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内没有我区的账号,故预防接种工作的基础数据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直报。这样,一方面造成省、市两级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我区的预防接种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预防接种数据无法上报,致使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在统一下发疫苗时,无法准确估算开发区的需求量,给我的预防接种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五)计划生育执法职能不顺。目前,我区的计划生育执法工作与龙湾区计生局属于行政上无隶属、业务上有指导的关系。我区计生办变为龙湾区计生局的属地管辖单位,权力由龙湾区计生局授予,但权力行使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在征收社会抚养费时,还需要通过龙湾区计生局的配合,经授权审批后才可以履行处罚权,并将罚没款缴入龙湾区财政局。因市计生委没有为我区设置区域编码,导致辖区新生儿出生报表、二胎生育审批、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输入都需经龙湾区计生局上报,容易造成工作上的脱节。“婚前检查、育前检查”等“两免”优惠政策不能及时享受,居民反响很大,也给计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六)民政事务管理职能不全。一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仍未施行,五个社区中部分居民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导致生活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群众对建立低保制度的呼声很高。二是没有社团登记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监督管理职权。由于开发区无民间社团审批权限,社会团体开展活动受到严重制约。如我们迫切需要成立开发区体育协会,组织和指导开发区群众体育工作;我区“慈善扶贫帮困基金”成立于2000年,一直未办理社团相关证件,给相关工作带来不便。三是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建设有待加强。开发
区没有设置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游离在市民政管理体系之外,很多工作没有开展,基层基础薄弱。推行社区居委会主任直选机制、如何加强社区管理人员服务素质等方面工作亟需加强。四是全区无福利彩票设置审批职权,无办理有老年人优待证、残疾人职能,辖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众不能很好的享受国家的社会救助等相关优惠政策。
三、改进建议
针对当前我区社会管理工作现状,为切实解决社会事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建议:
(一)理顺文化执法职能。鉴于目前职能不清、权责不明带来管理上的弊端,建议管委会出面协调,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联系龙湾区有关部门,理顺温州开发区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管理职能,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一是由龙湾区文化局将已在开发区内审批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档案材料移送我局,并不再在开发区辖区内审批经营场所,由我局统一负责文化市场的日常稽查管理工作。二是根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求,成立开发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增加配备相关执法人员和专用车辆,组织管理上隶属我局,业务上直接接受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的指导,以切实加大辖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二)理顺教育管理职能。建议管委会加强与市教育局协调沟通,争取授予我局教育行政执法管理权。由我局负责综合管理全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逐步理顺我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严厉打击无证办学现象,取缔辖区内十余家无证幼儿园,消除幼儿园消防安全消防隐患,预防群体性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理顺卫生审批职能。建议市卫生局将开发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审批管理权移交给我局负责,改变与龙湾区卫生局日常监管交错混合的现状,有效维护我区卫生医疗布局的科学规划和医疗市场秩序。同时,给我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传染病防治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专用账号,以便于我区预防接种工作的基础数据可通过网络进行直报,使信息上传更准确、更及时。
(四)理顺计划生育执法职能。2009年,市计生委将我区计生工作列为全市人口计生管理的考核单位之一,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区将出台实施《开发区流动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争取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打响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头炮”,成为我区社会工作一个亮点。为此,建议市计生委将开发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执法职能授权给我局,以进一步强化计生管理职责,确保执法工作通顺。
(五)理顺民政事务管理职能。建议由管委会牵头与市民政局协调,理顺我区民政事务管理职能,落实相关民政工作。一是尽快在全区建立低保制度,做好辖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困难家庭的审核报批工作,保障低保费用能够及时发放。二是授予我局民间社团审批权,做好社团登记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三是授予我区福利彩票设置审批职权和办理老年人优待证、残疾人证的职能,使辖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众能很好的享受国家的社会救助等相关优惠政策。
(六)增加人员编制。由于我局对口市级职能部门多,工作任务重,人手紧缺。根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求,要理顺文化执法职能,我区必须成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至少需要增加执法人员3名。另外,随着全区教育、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局
10.社会事业发展 篇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按照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统一部署,结合县、乡“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幸川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概况
幸川村,距源芳乡政府1.5公里,2002年8月以前,是源芳乡政府的所在地。源璜公路经过幸川村幸川、双溪、幸田三个村民组村口而过,、源白公路经过幸川村全境,绝大部分村民交通方便。源芳乡幸川村,辖7个村民组,户数202,人口787人,幸川村收入以林茶为主,全村的7个村民组尚有火烽尖、蜈蚣坑、泉水坑三个村民组的部分群众不通公路,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依然居住在土墙屋,村民没有用上自来水,居住环境恶劣。
第二章、规划编制的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2)《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黄字[2006]2号);(3)《休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休新农[2007]01号);(4)休宁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5)源芳乡总体规划。
第三章经济发展现状
(一)、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幸川村收入以林茶为主,现有山场面积9471亩,其中茶园900亩,竹园 600亩,农田101亩,全村的7个村民组尚有火烽尖、蜈蚣坑、泉水坑三个村民组的部分群众不通公路。06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幸川村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较2005年的175万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1855元、略低天全乡人均收入的1958元,较05年增收150元、全村有210人外出务工,没有企业,集体收入仍是空白。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资金缺乏;
2、主导产业不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进展较慢;
3、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工;
4、发展中技术和人才缺乏科技服务滞后,5、信息不畅,农民生产种植观念等。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实现社会公益事业的全面振兴。
(二)、发展思路: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旅游文章。风景秀丽的源芳大峡谷的部分山场座落在我村蜈蚣坑村民组,近年在县乡二级的大力推举下,在周边有了一定的影响,每年外地游人寻迹而至的人不在少数,村两委从长计议,认真做好源芳大峡谷的保护工作,开发计划的编制工作。增加一定的投入,将通往仰山的各条道路进行修复,方便游人上山旅游探险,加大宣传推荐力度,积极向外界宣传推荐,扩大知名度,早日促成仰山整个景区的开发。同时对仰山景区内的佛教文化以及现存的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将其行成一整套有价值的珍贵材料。
2、依托优势资源,培育菊花、竹业产业。
做大菊花产业。幸川村在2000年就有部分的农户开始试种菊花,由于农户认识不足,在价格稍有变化的时候动摇不干,今年价格上扬又有所后悔,村两委会通过调查在源芳培养的一年二季白色菊花,产存在产量高、抗病能力强易管理等优点,产品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市场前景较好,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况且农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村两委将其作为一个发展项目,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广大农户种植菊花,形成规模产业。
继续做强竹业经济。幸川村现有毛竹600亩,毛竹在幸川村的经济收入内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近年毛竹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对毛竹有了更高的认识,有部分农户采取扩鞭、栽植的方式扩大竹园面积,村两委依然将毛竹的发展作为今后长时期的一个方向,一方面是对现有竹园进行垦复,努力提高其单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加强毛竹的栽植,逐步扩大竹园的覆盖面积。
大力发展雷竹这个新型产业,早在2002年县林业局在我村试种雷竹,现刚进入收益阶段,效益明显,同时农民也正在扩大种植面积,因为雷竹主要生产的食用笋,产量高效益快,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做好做强这个产业。
建一个竹器加工厂。幸川村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交通四通八达,经济交往比较活跃,创建竹器厂一是有本村的资源优势,二是有交通上的优势,三是厂房上的优势,现有厂房300平方米。通过创办幸川村竹器厂,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实现其更高的价值,同时可以解决更多的人员就业,更好的支持幸川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继续做好茶叶文章
幸川村现有茶园面积900亩,从目前来看仍然是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很大的潜力,农民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部分素质差的农户还在追求数量效益,观今落后,村两委的着眼点当然是讲求亩均效益和有机茶的开发上。
第五章
发展目标和措施
(一)、发展目标:主要指经济指标。通过上述项目力争“到 2010年农民收入达到3500、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000万元、集体收入达到2万元等目标。
(二)、发展措施
1、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对有条件的村庄,在今后的5年内建房必须安照徽派样式统一规划新建住房,加大村内旧房的徽式改造,形成徽州风格的村落;对于自然村的村民小组我们要积极的创造条件,能集中的就地集中建房,不能集中的,实施有条件的搬迁移民,向外发展,改变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村内照明工程,争取在2008年以前实现幸川村所在地安装照明路灯,方便群众,提升农村村庄整体形象;在剩下的两年时间内积极争取实现各村的照明工程。三是实施改厕工程及增垃圾集中处理,安照“村容整洁”这一提法,正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现状,由于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管理无序,给村民的健康和村庄的形象带来很大的影响,进行新农村建设,就应从此做起,5年内将争取投入10-20万元资金用于改厕工程及增垃圾集中处理工程。
2、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幸川村结合本村的实际,把菊花、毛竹、雷竹、茶叶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来抓,扩大菊花的种植面积,争取人均种植0.3亩,同源芳乡的九丘村芳山村一道利用好源芳菊花这一块牌子做大做强源芳乡的菊花产业;新栽毛竹800亩,实现人均新增毛竹1亩,同时在5年的时间内将现有的毛竹园全部进行垦复,结合本村创办的竹器厂,努力朝着“公司+基地+农户这一方式迈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单位效益;关健是从有机茶入手,发展茶叶经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睐绿色环保食品,我们作为生产商来说,要有超前意识,从不断强化茶园管理,制作精细,生产出完全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茶,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为农民增收搭建永久性的平台。
3、挖掘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福地
源芳大峡谷有黄山翡翠谷之美,更有祁门牯牛降之韵,有极其重要的开发价值,我们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布置,联合盈丰村两委,做好本村的群众思想工作,实施封山育林工程;计划从峡谷口新辟一条简易人行道至峡谷顶端,直至仰山山顶;同时做好向外界推荐工作,4、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落实责任
村两委成立了源芳乡幸川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村书记杜金保担任组长,村主任程有进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制定了本村的发展计划,我们从更新观念作为切入点,新农村建设关建在于人,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农村小农意识还毅然普遍存在,不求日子过得多少好,只求过得去,因此说转变人的观念要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帮助部分农民转变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更多的村民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提高我村民对自我的认识,让村民感到有压力,以此形成你追我赶勤劳致富光荣的新局面。
建设新农村就要有新农民,特别是加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通过培训让青年人掌握一至两门技术,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创办农民技术学校,请进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切实可用的新技术,用现代的农业技术,取代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
创优发展环境。依靠政策支持,争取更多的政策,给创业农户以更多的支持,同时为外地投资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外地投资商敢来本村投资兴业,特别是利用本地资源加工企业,我们要不遗余力的支持他们,让投资商发财,我们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第六章
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社会事业发展现况
交通状况;幸川村的7个村民组有四个自然村,其中幸川、双溪、幸田、泉水四个村民组已通公路并实现公路黑色化,其余的三个村民组由于居住环境过渡复杂而没有实现全村全体村民通路的目标;通讯状况,全村的7个村民组于2005年实现了全村通电话的理想,2006年底联通公司在幸川村对面修建了一座基站,联通信号覆盖了幸川、双溪、幸田、泉水等村民组,火烽尖、蜈蚣坑两村民组于2005年底架通万里通无线电话,全村各组的通讯比较方便;农业基础设施在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建立了幸川村党员活动室,架设了幸川口的水泥桥,浇筑了幸川村内水泥路面,重新修建设了幸川村下关护岸、泉水护岸。饮用水状况,村两委于2003年抢抓机遇,争取到县水利局的饮用水项目,同时配套自筹资金,接通了幸川村所在地三个村民组的自来水,2006年再次争取到了泉水村民组的饮用水项目,于2006年底按装了泉水村民组自来水,至此幸川村还有火烽尖、蜈蚣坑、泉水坑三个村民组没有接上自来水。全村有电视机180台,2006年省委宣传部赠送了10台电视机,全村90%的农户有了彩电,由于中心小学、乡卫生院都设在幸川村内,在教育、卫生事业上幸川村占据一定的优势,村民享受到一到一定的实惠。
当前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资金缺乏;农民的小农意识相当严重,一家一户的经营习惯,造成对公益事业不过问,不关心,说到底是一个观念问题。再一个就是资金严重缺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法进行投入。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夹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和谐这个中心,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和谐小康“为总目标,立足区位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拓宽增收渠道;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在生产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上提高一大步。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迅速持续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幸川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佳、现代农业发展、村民生活富裕安康、各项条件优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思路
加强村庄建设,继续推进徽派建设,强化村庄规划的落实,争取在近年将幸川村所在地,安装路灯;根据乡规划将火烽尖、蜈蚣坑、泉水坑三个村民组一方面进行集中建房,另一方面实施移民,将部分条件较好的村民有计划的向外迁移;强化交通、通讯设施、自来水建设,努力改变现行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目标和任务
争取到2010年村所在地,实现徽派村庄建设,清除土墙房90%以上,实现火烽尖、蜈蚣坑、泉水坑一半人实现集中或迁移,解决村民行路难,接通三个村民组的自来水,通讯完全通达,在村所在地接通宽网,赶追信息时代。
第七章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完善组织阵地建设。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继续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共青团、妇女工作,激发共青团、妇女的劳动热情,积极创造条件,向党组织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保证党的组织后继有人;向更高层次完善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创建文化娱乐室、图书室,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抓“双培双带”工程,鼓励富民创业,培养新型农民。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继续加强交通建设,以方便村民行路、生产运输。争取水利部门的支持拓宽村所在地的河道,将现有的村委会门口河道再拓宽5米,将现在的河床降低2米以下,保障村庄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保障村民健康生活,将参照较为新颖的标准改水改厕,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争取移动在本村范围内续建一个基站,同时加快信息现代化的建设;争取在2007年年内将村所在地安装照明路灯,然后向各自然村延升。
(三)、推进文、教、卫综合发展
加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注重现代电视的传播,争取在2010年全村有线电视达到100%,用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控制文化阵地;争取在2010年以前在农民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幸川村图书室;全力支持中心小学的工作,加强周边环境的整治,协助维护学校的安全,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励支持青少年多学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推广“新农合”争取全村农民100%参加新农合,全力支持卫生院的改造,争取到2010年幸川村的卫生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四)培育新型农民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有新型的农民,从现在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工作来抓,特别是将初、高中毕业生作为培训的重点,一是要培养他们勤劳刻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要让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村实用技术;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他们回乡创业。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种养技术的推广,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树立一些典型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广实用技术。
(五)、创建生态法治建设
幸川村将按照“青山永在,绿水长流”的方向,做好生态工作,制定村规民约,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结合公益林项目,强化源芳大峡谷的生态管护,实行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进山烧炭等毁林行为。
(六)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明确责任,保障村民安居乐业,保障幸川村的长治久安,创建平安村;实行村民自治,推行“一事一议”村民议事制度,制定健全村规民约;实行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公平、公正,保证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
(七)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主要包括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坚决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落实惠农政策,把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宣传好,落实好,执行好,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中央对农民的实惠,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政策,切实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的水、林业、矿山等资源保护政策。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村两委成立了源芳乡幸川村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书记任杜金保组长,村主任任程有进副组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宣传氛围
为了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我们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新农村建设,在村党支部召开的党员大会上,请乡领导为我们上党课,宣传中央对农村的政策,为新农村建设造势。
(三)资金筹集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一方面安照中央有关规定,通过“一事一议”进行筹集,同时积极以项目(至2010年需要编制的项目有:茶园改造、毛竹垦复、毛竹新栽、村庄改徽、人饮水工程、村内路灯照明工程、高山移民、源芳大峡谷道路等)形式向上级争取支持补助。
【社会事业发展】推荐阅读: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07-24
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08-05
平邑县出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综合考核办法10-29
社会事业局工作总结08-22
财政事业发展11-08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实习报告07-18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09-13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10-17
航空事业发展展望11-19
卫生事业发展简报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