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学课件(共15篇)(共15篇)
1.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一
解比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5页的例题,“做一做”,练习六相应的练习。
教材的重点是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教材是这样叙述的:“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这三个项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这三个数可以任意的三个数,因为其中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商,另外一个已知项,可能是比的前向或者后项,已知前项和比值,一定可以求出后项,已知后项和比值,也一定可以求出前项。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同桌相互出题解答,不管怎样出题总能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了解比例的含义。学生在学习中又不乏学习兴趣。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在解整数比或小数比时,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含有未知的左边,不再书写除以这个系数,直接写未知数(x)。不含未知数的右边,除以这个系数时,不写成除以这个数的形式。而是写成了比的形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约分,计算简便。这些解方程的方法与前面学习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学生会受以前做题习惯的惯性作用,“穿新鞋走老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中下等生。因此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必须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
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小数解比例的解题方法与分数解比例的解题方法是不相同的。整数、小数解比例的计算过程一般写成比的形式,分数解比例的解题方法后面的解题步骤与前面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是相同的。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耐心引导,学生学得轻松,运用灵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二
一、以练激趣
(设计“找朋友”的练习活动)
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找一找, 谁和谁是好朋友?把“好朋友”找出来, 组成比例。
(学生找到两组相等的比组成比例1∶10=32∶320)
通过这个练习的设计,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复习了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以练导入
(设计3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
因为1∶10=32∶320, 所以1×320= () × ()
因为1.5∶2.5=6∶10, 所以 () × () = () × ()
通过这一组题的设计, 让学生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并能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第二层次练习:
因为1×320=10×32, 所以1∶10= () :320
因为2.5×6=1.5×10, 所以1.5∶2.5=6: ()
通过这组练习题, 既巩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引入“未知项”的概念。
第三层次练习:
在这组练习中引出了含有未知项x的比例, 从而导入本课课题“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以练导思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的比例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 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将1∶10=x∶320, 这两组比例解答出来, 在尝试练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解比例的具体方法, 既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 又加深了学生对解比例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 教师再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 师生最终共同总结出解比例的方法和步骤。
四、以练反馈
在总结出解比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之后, 教师再设计一组练习, 让学生口述如何将比例转化为方程:
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查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 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以练巩固
在理清了解比例的计算原理和解答方法之后, 再出示课本中的例题, 让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m,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 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 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这样, 通过解比例练习和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巩固了解比例的相关知识。
六、以练评价
(最后设计几道测评题)
1. 知识指标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知道了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 () , 解比例是依据 () 把比例转化为 () , 最终求出比例中的 () 。
2. 技能指标题
(2) 解决问题:照片上的小明和小明实际身高的比是1∶20, 照片上的小明高6cm, 小明的实际身高是多少厘米?
3. 情感指标题
今天, 我在 () 方面的表现很好, 在 () 方面表现不够好, 我对我今天的表现打分 (满分100分) , 我的心情 (高兴、一般、痛苦) 。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作出评价。
3.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中心学校
张同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2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比例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突出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的形式的比例和分数形式的比例转化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让后再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在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会找出题中的关键信息,根据所给的关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式,从而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难点是解比例方法的探究过程。【学习准备】
教学课件。【学情分析】
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比的基本性质掌握的比较好,对于给出三项的比例,能利用已有知识求出比例的未知项。如果比例中的未知项换成x,学生仍会求出未知项的值,通过稍加点播,让学生知道规范的解题步骤,并且养成检验的习惯。【学习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含义,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经历探究解比例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习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学习难点】解比例方法的探究过程。【评价设计】 评价样题一:
1、解下面的比例.(1)11129:=:x
(2)= 2548x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有针对性的找个别学生板演。评价样题二:
2、我们航空港区中心学校的综合楼的实际高度是20米,它的高度与综合楼模型高度的比是100:1,综合楼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提问:从题中你找到哪些关键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目标评价方式: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我来试一试”,让学生根据比例中的三个项独立求出未知项,初步感知如何解比例,检验学习目标一的达成情况,预计达成率为90%。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联系生活,检验学习目标二、三的达成情况,预计达成率为92%。【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3、1.5/2.5=6/()
部分学生根据上学期学的比的基本性质快速的算出括号中要填的数,有的学生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2.5×6÷1.5=10 师:这个比例中的括号还能用什么代替? 生:可以用x等字母代替。
借机引出,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设计意图】由上节所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解比例很好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再次出示:1.5/2.5=6/(),同时将小括号改成x,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尝试解比例。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解比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找解题过程中有典型错误的学生板演,挑学生指出板演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让学生了解解比例的规范过程,同时找学生说出解比例的依据、方法。
请学生回答:1.5/2.5=6/x转化成1.5x=2.5×6来解,根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最后,找学生对解的结果进行口头检验,教育学生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小结: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解比例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将比例的形式加以改写,然后按照解方程来解比例,培养学生口头检验的习惯。
评价样题一:
1、解下面的比例.(1)11129:=:x
(2)= 2548x教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
请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学生解答,抽取几个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教师:这两个比例有什么不同?(一个是比的形式的比例,一个是分数形式的比例。)
教师: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用交叉法找出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验算,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二)联系生活
老师非常喜欢一个建筑物,它就是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请大家看图片,法国巴黎太远了,我们无法去看,老师告诉大家在北京的世界公园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北京一睹它的风采。已知埃菲尔铁塔的实际高度约320米,大家能帮老师算一算模型有多高吗?
请看题: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先大家快速默读题目。
提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关键信息?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
知道了题目的信息,请大家看活动要求:
1、利用我们学过的有关比例的知识自己尝试计算模型的高度。
2、把你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先独立做然后再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挑选小组交流讨论成果,教师板书学生的解题过程。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x:320=1:10
10x=320×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等号两边的两个比要对应,解设未知数时要带单位,解出来的结果不带单位,算完后要口头检验,最后要写答语,规范解题过程。
评价样题二:
2、我们航空港区中心学校的综合楼的实际高度是20米,它的高度与综合楼模型高度的比是100:1,综合楼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到习题的练习,检验学生找关键信息的习惯,以及会根据关键信息列比例式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利用比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x14试着解下列方程: 918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44页练习八第8题、第9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请谈一谈。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说一说。(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1
x=320÷10
x=32
4.《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四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习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习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5.《解比例》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我讲授的新课就是运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对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了复习巩固,学生们对定义掌握的很好,能够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水到渠成,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意外生成。
这节课的困难之处,不在于重点解决如何解比例。而是在实际应用题当中,学生无法顺利的找到等量关系,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判断这道题是正比例应用题还是反比例应用题,这就给列出比例增加了难度。
其次,即使学生找对了正反比例的关系,但在列式时往往位置混乱,不能够按照确定的前项比后项的位置进行组建比例,自然而然就会导致做题错误。以上两项都是关键性问题,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错误,那么整道题的分析方向就发生了错误。
除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子以外,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由于解方程方法的遗忘,学生在解比例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未知项的移动导致计算符号发生错误,因而计算不准确。
6.我这样教学正比例 篇六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新知识
屏幕上有这样一幅图:图中三组同学在同一时刻测量旗杆、竹竿、米尺影子的长度计算旗杆的高度, 这一情景图不仅为探索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素材, 更重要的是研究了正比例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体会到正比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价值。同时, 活动过程还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虽然不能直接测量竖立的旗杆的高度, 但我们可以根据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高和影长成正比例的知识, 通过测量影长而计算旗杆的高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 揭示正比例意义
生活中缴水费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细究起来, 它与正比例密不可分。通过水的吨数和水费金额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水费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不变。其实这个比值是有意义的, 表示的是每吨水的单价, 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知道同一个小区每吨水的价格是不变的, 与我们找到的规律不谋而合, 这样就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正比例的信心。在教学中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地引出了正比例的意义。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教学工作者比较头疼的事情, 死记硬背往往不好记忆, 且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但数学概念往往是我们做题的依据。联系生活, 让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掌握, 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又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像上面这个例子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概念。
三、拓展探索, 知识小结
7.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七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将比例改写成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判断20∶5和4∶1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填一填
6∶3=()∶10
二、新知探究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阅读课本前两行,你知道了什么?(组内交流收获)。
2.学生汇报
3.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1.阅读理解
2.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指名板演)
3.评议
方法一:根据题意,可写出如下关系式
模型的高度:实际高度=1:10.
已知实际高度是320米,根据题意可这样解答。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X=
32方法二:320×1/10=32(米)
方法三: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X=320×1/10
X=32
4、检验
5、答语。
(三)教学例3
解比例
2.4/1.5=6 /X
1.读题,说出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分别是什么。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略)
3.评议
4.做一做 解下面的比例.
X:10=1/4:1/3
0.4:X=1.2:2 12/2.4=3/X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三、课堂检测
1、解下面的比例.
.1/2:1/3 =1/4 :x
0.8:4=x:8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x的比.
2.x 与 3/4的比等于1/5与2/5的比.
3.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
四、课后作业(课本习题)
五、板书设计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方法一: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解比例
方法二:方法三: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
X:320=1:10
2.4/1.5=6 /X
10X=320×1
解:2.4X=1.5×6
X=320
X=(1.5)×(6)/()
X=3.75
320×1/10=32(米)
x米
X/320=1/10
X=320×1/10
X=32
课后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课,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较好。
1.复习引入,自然流畅。教学前,我组织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为学习新知做了必要的铺垫。
2.课件的应用与设计,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比例的等量关系,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辅助。例如:设计了判断哪些比比可以组成比例的题目,以天枰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等式,形象直观。在教学例2时,由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3.知识点的板演和回顾,扎实有特色。在教学中,学生在表示例2的关系式时,出现了错误,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指导,体现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突破重难点后,利用课件和采用学生自己看书的方式,再次回顾新知。4.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有效。
整体来看,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列比例的等量关系式时,缺少方法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列比例的方法,即:谁比谁=谁比谁。这样,学生就避免了列式时,前后项颠倒的问题。
2.在教学例3时,可以由比例的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分数比交叉相乘的缘由。
8.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八
西峡县军马河二小 李立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例解法的优越性,同时感受到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会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准备练习:
1、口头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承担什么比例。(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高。(2)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3)积一定,一个因数和另一个因数。
2、一批书共360本,能捆18包。照这样计算,要捆成12包,需要多少本书?(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题目《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生质疑:
考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四)出示自学提示,激励学生自探
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归纳整理成为下面的自学提示,早就听说我们六一班学生非常聪明,只要大家认真动脑,就一定会弄懂下面的问题。(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
认真自学课本第60页,独立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时间7分钟。
1、请用以前的方法解答例6。
2、例6中()和()的积,也就是()一定,所以()和()成()比例关系。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
4、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是什么?
5、想一想,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生评价,教师指导。
2、教师强调:
(1)关键:判断成什么比例。
(2)步骤:
1、成什么比例;
2、根据正反比例列出方程;
3、解比例,写答。
(3)书写格式。
三、质疑再探(3分钟)
1、学生质疑。
本节课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是还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先解决,解决不了组织学生讨论)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自编题。
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己编一道习题同桌交换解答。(教师随机抽查展示学生的高质量自编题)
(二)教师设计题(小黑板出示)
1、如果把例6中第三个条件改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车队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返回出发点?
(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km,5小时到达。如果提前1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4)一间教室用边长0.4米的正方形砖铺地,需要3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0.5米的正方形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三)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例6:
步骤:
1、判断成什么比例;
2、列方程;
9.“比例尺”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笑笑家的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 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告诉老师什么在动?
生:地球在动。
师:那你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师: (教师指着地球仪) 地球就是这个样子, 你同意吗?
生:老师, 你说的不完全对。地球是这个样子, 但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的。
师:你说得真好!请大家在地球仪上找一找, 地球是按什么样的比例缩小成地球仪的? (生在地球仪上找比例尺)
生:是按1∶40 000 000的比例缩小而成的。
【评析】新课伊始,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从而引出地球仪这一学生熟知的事物, 自然地引出比例尺,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同时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二、结合经验, 探索新知
师:谁知道地球仪上的1∶40 000 000表示什么意思?
生:地球仪上的1厘米就是实际的40 000 000厘米。
师:在生活中, 你在哪儿还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
生1:我在中国地形图上见过1∶1 200 000。 (师板书1∶1 200 000)
生2:爸爸绘制图纸时, 我见过他写在图纸上的1∶150。 (师板书1∶150)
师:老师这有笑笑绘制的她家新楼房的平面图, 上面有1∶100。 (师出示笑笑家平面图, 并板书比例尺1∶100)
师:谁知道1∶1 200 000, 1∶150, 1∶1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汇报)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有一处不明白, 同学汇报时都说1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 你怎么不说1米或1分米呢?
生1:因为画图时常用的单位是1厘米。
生2:因为用米或分米做单位画的图太大了, 不现实。
师:老师明白了。这个1通常表示1厘米。 (师指板书问) 大家看1∶40 000 000, 1∶1 200 000, 1∶150, 1∶100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比例尺。快看, 这1分别表示的是什么?40 000 000, 1 200 000, 150, 100分别表示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什么是比例尺?
生:1表示图上距离, 40 000 000, 1 200 000, 150, 100表示实际距离, 所以我认为, (师板书比例尺概念, 生读记。)
师:结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几个比例尺, 说说你对比例尺的理解, 大家在理解比例尺含义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比例尺必须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反过来比不行。
生2:一般情况下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生3:我还要提醒大家一点, 比例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一样, 一般都用厘米做单位, 但单位不写。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般情况下比例尺的前项为1,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一样, 通常以厘米为单位。
【评析】教师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比例尺, 使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用自己的话直观形象地来描述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适时点拨,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三、巧设练习, 巩固应用
1.了解笑笑家 (看笑笑家平面图) 。
师:老师想知道笑笑家卧室实际长多少米?你有办法吗?
生:先量笑笑家卧室的平面图形的长是4厘米, 因为比例尺是1∶100, 图上4厘米, 就是实际距离的400厘米, 也就是4米。
师:同学们还想了解笑笑家什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等方法完成。 (生小组研究学习, 然后全班交流。)
生汇报:平面图上, 笑笑卧室长4厘米, 宽3厘米;实际长4米, 宽3米, 面积是12平方米……
2.帮笑笑在平面图上标出窗户。
师:在笑笑父母卧室南墙正中设计一扇宽2米的窗户, 你能在平面图上标出来么?
生:实际距离2米=200厘米, 图上距离, 200÷100=2 (厘米) 。
师:真棒, 根据比例尺你都会解题了啊!下面小组合作, 为笑笑家进行装修设计, 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看哪组设计的好。 (生设计后, 展示平面图, 并说说怎么想的。)
3.帮笑笑求比例尺。
师:笑笑想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用8厘米表示自己的卧室的长, 大家帮笑笑算一算, 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笑笑卧室实际长是4米, 即400厘米, 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 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50厘米, 比例尺是1∶50。
4.设计旅游计划 (出示中国地形图) 。
(1) 师:小明家在北京, 他和妈妈要到上海旅游, 算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 你假期想去哪旅游?先算算两地间的距离吧! (同桌合作完成)
5.算地图上的比例尺。
师:老师这有一张地图, 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 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生: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 即60 000厘米, 那么1厘米就表示实际距离20 000厘米, 比例尺是1∶20 000。
6.了解精密零件图纸上的比例尺。
师: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而绘制精密零件时, 图纸上的比例尺, 后项一般都是1, 表示把实际长度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看书第32页的“你知道吗”, 说说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生读后交流)
【评析】练习的设计, 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巧设习题, 在对笑笑家进行装修的过程中, 把与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 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啊?有什么收获呢?
10.解比例教案 篇十
小部落小学 焦合银
知识目标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合作探究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1)、读题。(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2.4/1.5 = 6/X 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1)、出示例3, 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5)、拓展应用(6)当堂检测 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
11.解比例的应用题 篇十一
南充市嘉陵区计算机世界希望小学
文豪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
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12.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十二
1. 知识技能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结合问题条件, 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征,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2. 过程与方法
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生成过程, 充分认识到反比例函数是描绘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收获新知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实际生活中描述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型, 给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便利。
四、教学过程
1. 生活数学
写出下列生活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 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若行驶的速度是70 (km/h) , 那么这辆汽车通过的路程s (km) 与时间t (h)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2) 一个银行为本县社会福利厂提供了30万元的无息贷款, 该社会福利厂的年平均还款额y (万元) 与还款年限x (年)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用数学符号建立等量关系, 反映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2. 观察交流
在上述问题中所列出的关系式中, 你对这些函数关系式熟悉吗?
3. 探索活动
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吗?
利用关系式 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随着速度的变化, (1) v越大时, t越___;反之, v越小时, t越____。 (2) 对v的每一个值, 都有______一个t值与它对应。 (3) 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4) v与t的积是一个____值 (即为300)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 通过探索、交流, 类比得出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 既渗透了数学的“类比”思想又突破了难点。
定义:一般的, 形如 (k为常数, k≠0)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4. 例题讲解
判断下列关系式, 思考y和x之间是否是反比例关系?如果是, 指出k的值。
结合刚才的事例, 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识别反比例函数式, 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5. 巩固练习
(1) 下列表格中给出的是变量y随x变化的对应关系, 其中有一个是反比例函数, 请将其找出来。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 体现比较隐晦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突破了难点。同时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已知函数y=3xm-7是正比例函数, 则m=_______。
变式: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m-3) x2-1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k+1) xk-2是反比例函数, 求m的值。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一题多变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怎样的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还很好地把数学和德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
6. 小结与思考
(1) 数学知识。
(2) 数学思想方法:建模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
7. 作业
13.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
三、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4.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解方程
2·什么叫作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a:b=c:d 3·什么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b=c:d ad=cb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怎样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1、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图片按比放大,放大后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1)怎样理解按比例放大?两张照片长的比与宽的比能组成比例
(2)根据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写出比例。13.5:6=x:4 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根据比例的意义,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或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2)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3)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2:8=9:x x:25=1.2:75
2、易错分析
在解比例时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些同学找不准内项和外项
3、学以致用 9:x=3:4
(四)、课堂小结
怎样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15.解比例教学课件 篇十五
关键词: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
一、引言
全班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组织方法, 也是大多数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需要有很多语言交流活动, 即课堂互动。课堂的大量时间都用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上面。本文运用教师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对某个老师的某个班进行了个案调查, 集中讨论该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问题。
二、相关理论
研究者把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归纳为7种类型并用代码表示。它们是: (1) TL———教师讲授:描述、解释、叙述、引导。 (2) TQ———教师提问:关于内容和过程的提问, 要求学生回答。 (3) TR———教师回应:表扬、鼓励、说笑话、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委婉地批评等。 (4) PR———学生回应:学生直接回答教师问题或回应教师指令。 (5) PV———学生主动行为: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或提问。 (6) S———冷场:停顿、短暂的沉默。 (7) X———其他难以归类的教学活动:混乱、声音难以分辨等 (Brown 1975) 。
研究者应用上面的7种类型代码来描述全班教学活动发现:不管是第一语言课堂还是第二语言课堂, 教师讲话的时间都达到了约70% (Chaudron, 1988) 。据资料表明, 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甚微,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可理解的语言较少, 不利于语言习得。
从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角度, 研究者归纳出4种全班教学模式, 以下是其中的2种 (Richards.Jack C.&Lockhart Charles, 2000, p.150-151) 。模式1是最常见的, 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堂课的任何一个阶段。先是简短的教师讲述, 然后是教师提问, 简短的学生回应, 教师回应, 又是教师讲述。模式2是无经验的新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却无人回答, 然后不得不自己讲述, 这相当于教师在自问自答。
模式1
模式2
三、课堂观察
1. 观察对象
此次课堂观察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Y老师教授的一门基础英语综合课上进行。在访谈Y老师时得知这是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学生成绩较好, 各科总成绩排名在年级前30%。Y老师一般是采用全班教学, 让学生自己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因为时间不允许, 没有小组讨论。
2. 观察过程
本人听了该班六次课, 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 并且做了录音和摄像, 最后选取了一段能代表Y老师教学模式的录像进行本次各案调查的主要分析对象。该段录像共持续1030秒, 即17分10秒, 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拍摄。
3. 观察结果
本人对该段录像进行了仔细分析, 模仿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模式, 记录下了在此次个案调查中该老师表现出来的典型教学活动模式 (表格1-3) , 并且还计算出了该班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 (表格4-5) 。
4. 表格分析
分析表格1-3可知, Y老师的全班课堂教学模式属于或类似于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基本模式。表1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属于模式1, 即简短的教师讲述———教师提问———简短的学生回应———教师回应———教师讲述。表2、3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类似于模式2, 即教师自问自答。只不过不同的是, 模式2中在教师提问之后是学生沉默造成冷场, 而Y老师提问后是学生在小声讨论, 但又分辨不出谁在说什么。
分析表格4-5可知, 该老师的课堂全班教学活动中, 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 需要进行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调整, 否则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
四、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
与本文第三部分的观察对象相同。
2. 问卷设计
该问卷共12个问题, 全部是单选。设计目的是调查学生对Y老师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看法。这些问题分别从7个方面设计, 即师生话语时间比例、教师讲授、教师提问、教师回应、学生回应、学生主动行为、冷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由1项得知,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堂上Y老师讲话时间适中, 而对照第三部分课堂录像分析的结果可知大部分的学生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认为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由2项得知, 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课堂上学生讲话的时间太短, 这点符合本文录像分析的结果。
(2)
由3项得知,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Y老师课堂讲授时间适中, 但仍有21.05%的学生认为太长, 这部分学生的看法与实际录像调查的结果相符合。
(3)
大多数的学生认为Y老师提问的次数适中, 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适中。这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该老师的提问方式。
(4)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能积极回应学生。
(5)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很听从老师的指令, 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适中。这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时间是很短的, 这对于语言学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6)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偶尔主动提问和发表意见想法, 学生的主动行为不够。
(7)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的课堂基本不冷场, 这与老师所说的及上课录像分析的结果是吻合的。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这个个案调查, 我们可以知道该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学生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影响, 认为该老师的教学模式很合理。其实该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是不合理的现象, 因为语言学习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 特别是来自学生一方的主动行为。所以该课堂的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需要调整, 但是怎么调整呢?教师讲话的时间应该减少, 学生的发言要增加。教师回应要起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学生回应和学生主动行为应该增加。当然教师应该平衡三者的时间比例, 学生的发言时间应该占到一半, 这样才能创造出积极活跃的语言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Brock, 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Classroom Discourse[J].TESQL Quarterly, 20/1, 47.1986.
[2]Brown, G.Microteaching[M].New York:Methuen, 197567.
[3]Brualdi, Amy C.Classroom questions.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Evaluation, 6 (6) .1998.
[4]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5]Ramirez, J., Yuen, S., &Ramey.D..“Executive summary: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uctured English immersion strategy, early-exit, and late-exit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San Mateo, CA:Aguirre International, 1991:8
【解比例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解比例》教案10-03
六下解比例教案07-09
反比例教学反思09-18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09-23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01
15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9-03
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09-18
比例尺教学设计片段09-22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7-22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