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教案

2024-11-07

简便计算教案(精选13篇)

1.简便计算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通过简便算法的教学,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体验数学之间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的李叔叔吗?这个问题又是李叔叔带给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生:尝试提问。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出示例1。

(设计意图:再现李叔叔的故事情境,爱看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如果让你计算你会怎样计算?

2、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么想的?

A、234—66—34

=168—34

=134(页)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C、234—66—34

=234—34—66

=—66

=134(页)

师:以上不同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设计意图: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汇报: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这三种列式都能求出什么?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进行计算。

3、交流优化算法。

师:都算完了吗?你用那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连减的算法,来进行简便的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习

1、课本39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39页“做一做”第2题

3、。课本41页第1题。

4.课本41页第2题。

(设计意图:以上几道题都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能够充分的熟练这节课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练习

5.课本41页第3题。

6.课本41页第4、5题。

7.下列各题,计算正确的请在里打“√”,错误的请改正。

898-78-20()697+198()

=898-(78-20)=697+-2

=898-58=897-2

=840=877

拓展练习

8.刘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一本作业的数字被墨水弄脏了,题目变成了3827-564-○=2436。你能帮助刘老师算一算这个数到底是多少吗?

教师: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解决实际问题,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可以考查不同基础情况的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回顾,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样?请你谈一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234-(66+34)234-34-66

根据学生回答对上边算式进行板书

教学反思

收获:

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时,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悟各种简便计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足:

学习简便计算的方法中,有的同学容易把减去两个数的和写成减一个数加一个数的形式

改进:

加强学生的做题能力,用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与连除比较记忆

2.简便计算教案 篇二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3.“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2、在老师的帮助下,积累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书包76元 文具盒14元 足球44元 球拍36元

(1)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小明拿了100元钱,想购买两种不同的商品,他可能会购买哪些商品呢?还剩多少钱?

(3)讨论发现规律:

书包、文具盒 100-76-14=100-(76+14)

足球、文具盒 100-44-14=100-(44+14)

球拍、文具盒 100-36-14=100-(36+14)

足球、球拍 100-44-36=100-(44+36)

(4)建立模型。

师:你能模仿上面的等式举一些例子吗?想一想,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着,纷纷动笔写……]

生1: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

生2:□-△-○=□-(△+○)

生3:a-b-c = a-(b+c)

师:观察这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5)记录成果,培养习惯。

师指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书39页,教给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

你们发现了减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人们通常应用这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将教材重组,以引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交给学习方法又是极其重要的。鼓励独立思考,然后才是同伴互助。这里的记录要求是首先记录自己的成果,然后记录a-b-c = a-(b+c),意图使学生从小学会悦纳自己,欣赏同伴,又达到推广规律的目的。】

二、运用规律,灵活解题。

1、练习:213-69-31 790-79-121 173-36-64

师:你能应用发现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把69和31相加?

2、解决问题:

人民代表选举中共计有效票482张,其中反对票47张,赞成票382张,弃权票多少张?

全班练习,指名板书,做完后交流。

板书:

3、引领思考:

师:观察这三位同学的板书,你们想说些什么?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在脑海里产生许多问题,是这样的吗?

生1应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为什么算得这样慢?生2为什么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生3为什么算得这样快?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看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做题之前要先审题,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坡度的训练,然后设置障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起思维冲撞,结合具体情况感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算法”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基本训练

1)书41页练习七1题

2)书39页做一做1

2、解决问题

3、看书,回顾。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设计练习,努力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收到良好的教育,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四、全课总结,注意积累

如何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认真审题,观察数据特点。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关于“简便运算”,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1讨论的是连减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我根据自己对课标、教参的学习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将教材进行重组,例题的设计通过创设“购物”情境,着重突出了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建立符号感的意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然后在练习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设置问题障碍482-47-382,辨析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依赖于思维定势,一概而论。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努力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简便运算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教学中,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同时,我还注重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附本课人教社教材

4.四年级数学科简便计算教案 篇四

题: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 5课时,第 5、6 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3 月 21 日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2)1035-(497+235)(1)1035-497-203 1035-203-497(2)1035-(497+203)

二、新授

1、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3、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4、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5、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6 练习:例题1(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2)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3)拓展提高。

三、巩固练习:

1、P39/做一做1、2

2、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3)480-82-18(4)673-84-71-45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业布置:P41/2—4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连减的简便计算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第2课时,3 月 22 日

一、复习引入

感知“凑整”

1、把上下两行中两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 1597

263

317

283

164

403

2、出示三个算式。

72+39+28

72+(38+28)

(72+28)+39(1)观察、比较。你更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2)说明:“凑整”能使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思想来研究减法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3、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巩固应用

优化算法

1、我会填。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2、我能更快计算。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1184-68-42

5347一347一972

3576-133-67

1054-13-54 思考: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3、试一试,我能行。

(1)2864-37一42一21(2)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4、我来当小医生。

(1)276-76+24=276-(76+24)

()(2)25+5-25+5=0

()(3)384-(84+29)=384-84+29

()(4)78+19-22=78+22-19

()

四、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P42/5—7 板书设计:

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第3课时,3 月 25 日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1)出示例题3,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2)组织回报。学生可能有两种解法。

(3)提出问题: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4)验证

(5)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a÷(b×c)(6)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7)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2、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1)P43做一做(2)练习: 填空:

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简便计算:

(5)81÷3÷3(6)210÷(7×6)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作业布置:P47(6)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3、每棵树苗多少钱? 方法一: 方法二:

1250÷25÷5 1250÷(25×5)=50 ÷5 =1250÷125 =10 =10

1250÷25÷5=1250÷(25×5)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b÷c=a÷(b×c)

第4课时,3 月 26 日

一、复习导入,感知思想

1、我能很快地口算。

25×4×6= 7×8×125= 4×7×25=(1)你是怎么计算的?怎样计算更简便?

(2)小结:几个数相乘,有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更简便。

2、我来试一试。

25×24 56×125 28×25(1)联系上题,你能想办法很快地得到结果吗?(2)交流:怎样计算更简便?

(3)小结:乘法中,有时可以利用拆分的方法把一个因数拆分成可以简算的几个因数,从而更简便地计算。

二、创设情境,展示算法

1、导入。

仔细观察主题图P44,你从这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展示并整理问题。

(1)出示问题: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2)讨论:问题①包含在问题②里面,因此重点解决问题②③④。剩下的⑤⑥最后解决。

(3)提出问题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自主解决。(1)独立计算。(2)展示算法。(3)交流、比较。

①你喜欢哪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②除了用拆分成两个因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探讨另一种算法。

(1)看书了解其他算法。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2)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算?(3)交流,小结。(4)举一反三尝试。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独立解决问题④(32×25)。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算更快?(3)试着继续解决其他的问题。

(4)小结:在乘法中,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拆分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也可以用先扩大再缩小的方法,达到简算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1、我能解决。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简算下面各题。

(1)234×25×4(2)37×2×125×25×5×4×8(3)125×32×2×25×5

3、合作学习:我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

4、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很快算出4444×25的得数吗? 作业布置:针对性练习1张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12×25 12×25 =(3×4)×25 =12×100÷4 =3×(×)= ÷ =3× = =

第5课时,3 月 27 日

一、情境引入

1、观察主题图。(1)了解情境。

(2)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提出问题:科考队实际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二、自主解决

1、思考:实际考察的时间从几月几日开始,到几月几日结束?这中间包含哪几段时间?

2、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1)汇报计算方法。(2)交流计算方法。(3)辨析、比较。

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4)独立解决问题。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①从主题图中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试着独立解答。

②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拓展

1、小结。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2、练习。课本46页练习八第4题。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06×25=25×106 5×17×4=5×4×17 13×3×2=13×(3×2)25×8×4=8×(25×4)4×6×5×8=(4×8)×(6×5)小结:乘法中有哪些运算定律?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98+265+202 273—73—27 250×13×4 3200÷4÷5 88×125 99×38+38 17×23—23×7 72×125

辨析:说一说每一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3、图形数学迷活动(47页思考题)。根据时间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业布置:练习八第6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乘加的简便计算

①31+30+31+30+26

②31×2+30×2+26

③30×4+2+26 =(31+30)×2+26

= 62+60+26

=120+2+26

=61×2+26

=122+26

=122+26 =122+26

=148

=148 =148

④31×4—2+26

⑤31×3+30×2—5

⑥7×21+1

=124—2+26

= 93+60—5

=147+1

=122+26

=153—5

=148(天)

=148(天)

=148(天)

第5课时,3 月 27 日

一、创设情境

1、谈话。

师生交流平时常吃的菜肴和比较喜欢的菜肴。

2、创设情境。

(1)出示学校食堂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午餐菜谱,你最喜欢吃哪道菜?

(2)今天老师想让我们班的同学都来做一个——小小营养师,从这些菜中选出最喜欢的三道菜为自己搭配一套午餐。

二、探索新知

1、自主配餐。

(1)学生根据要求自主搭配一份菜谱。(2)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教师相机选择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

坦洲镇七村小学教案页

同桌计算三种营养菜谱的热量和含脂肪量。① 师生交流。“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② 汇报结果。A符合标准,B脂肪超标,C热量不达标。(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P48)交流:①了解学校食堂提供的10道菜谱的营养含量。②从营养含量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计算调整。

①利用菜谱的营养含量表,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算一算黑板上的三道菜热量总和和脂肪总和分别是多少?

②提出问题: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将超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③利用这个方法判断自己设计的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适当调整。④汇报交流:学生将调整菜谱的方法及调整后的菜谱在小组内交流。⑤讨论:热量不够或脂肪超标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三、实践运用

1、小组合作:你能搭配多少种营养午餐?(不必要求学生列出所有的搭配方案)

2、分组讨论。(教师可巡视班级,检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并相应调整课堂计划)

3、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4、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四、调查统计

1、展示全班同学搭配的所有方案。

2、统计全班同学最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

(1)分发调查问卷,每个人选择自己最喜爱的5种方案。

(2)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5种方案,并制成统计表。(3)根据统计表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分析统计结果: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五、深化运用

1、了解班上一些人,如:肥胖儿童、偏瘦儿童、运动员的饮食情况。

2、提出问题:如果要为他们各搭配一份合理的菜谱,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运用科学营养配餐的原则为这三种人群各搭配一份合理的菜谱。

4、汇报交流。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的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板书设计:

5.简便计算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2)使学生能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指名回答)

5+8又3/43又1/2+92又4/15+84又4/11―411又1/5―2

1又19/20+410+6又1/711-2又1/53又1/2+4又1/53又1/3-2又1/2

2、说说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谈话比较。

(1)在上面的口算题中,你们感到哪些算式计算起来比较容易,为什么?

(2)在实际的运算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数据特征,然后再应用一些运算定律,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3)揭题: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二、尝试计算,引导探究

1、谈话出示例题,学生探究。

3又3/8+2又4/15+4又5/84又4/11-2又8/13-1又5/13

(1)学生尝试计算,互说算理。

(2)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算法指名板演。

(3)反馈说说如此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4)比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理由。

2、引导学生小结:整数加法中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3、第二次尝试练习。

1又19/36+2又7/12+1又5/12

3又1/4+2又3/5+1又2/5+4又3/4

18又2/17-5又3/8-2又2/17

(1)学生尝试计算,并把想法与同桌交流。

(2)反馈比较各种算法。

4、小结:能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加减法有一些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0-5又5/6-4又3/1010又1/3-3又8/9-2又5/9

4又11/12+2又5/9+3又1/125/6+3又7/54+8/9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补差。

(2)反馈结果。

(3)说说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理由。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又1/6+7/15+2又5/6+7又8/158又3/7-(4又3/7+1又2/3)

=1又1/6+2又5/6+7/15+7又8/15=8又3/7-4又3/7+1又2/3

=4+8=4+1又2/3

=12=5又2/3

(1)学生判断,指名反馈。

(2)注意对减法性质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算理。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4又1/4-3又1/7+5又3/4=4又1/4+5又3/4-3又1/7,这样算的依据是()。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

(2)6又7/8+2又11/18+1又5/18+又1/8的正确结果是()。

A、11B、10C、11又8/9

(3)对于算式4又3/11-2又5/9+2又8/11-1又4/9,下列算法中正确的是()。

A、(4又3/11+2又8/11)-(2又5/9-1又4/9)

B、(4又3/11+2又8/11)-(2又5/9+1又4/9)

四、课堂小结

师生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强调方法与计算习惯的培养)

五、课堂作业1、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9+3又5/7+2又5/914/15+13/24+1/15+11/24

5又3/16+2又13/32+1又7/168又2/13-2又1/9-3又8/9

1又2/3+7/10+1/3+3/205又5/12+4又3/7-2又5/12

2、应用题。

一只货船第一小时航行7又3/10千米,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1又7/8千米,第三小时又比第二小时多行7/10千米。这只货船第三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学生认识到了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大部分学生能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是很差,错误较多。

★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

★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方案

★ 4年级乘加中的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 做小学数学作业的简便运算方法

★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优秀教学设计

★ 分数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设计

★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设计

★ 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优秀教案

6.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六

四年级这些日子学习简便算法,教材第三单元是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紧接着是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有关乘、除法运算的简便算法,教学中我把这两部分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统称为“简便算法”。

关于计算方法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不能只靠老师讲解方法,还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那种熟练程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感、形成技巧,才能够运用自如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但青版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更加注重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对计算的练习编写却比较单薄。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材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学习乘法分配律及课后第1、2题,第二课时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第三、四课时解决自主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但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课本中的例题是12×105和135×6+65×6,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不太大,但自主练习中却出现了48×25、85×199+85、98×34、56×(20-3)等几种类型,以及由它衍生出来35×99+35、101×83-83等题目,由于班级里有60多个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等的学生,所以要想能够熟练地计算就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解决的了。

课本中的练习题数量极少,每种类型的题只有一道两道,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出几个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用两节课时间把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来以后,就开始进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题目的练习,练了两节课后,又把所有的简便计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试做,学生一开始颇有点“葫芦搅茄子”的意思,可经过几节课的练习,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又针对练习题的类型编了一百多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十几道题分成一组当做每天晚上的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集中练习和课后的独立作业,终于把这些简便算法区别开来了。

7.牛仔布生产工艺的简便计算 篇七

1 实验对象

原料:Ntj×Ntw58tex×58tex, 经纱是纯棉纱, 纬纱是天丝;织物组织:3上1下右斜;成品密度:Pj×Pw (根/10cm) =292×193;成品幅宽:152cm;经纬纱织缩率:aj=11.37%, aw=8.8%;边纱:32根, 组织:2上2下方平。

2 结果与讨论

2.1 理论工艺计算

2.1.1 总经根数

总经根数=布幅×经密/10+边纱根数× (1-布身每筘穿入数/布边每筘穿入数) [1]。

总经根数=152×292/10+32=4470.4 (根) , 取4472根。

2.1.2 筘齿穿入数

布身每筘穿入数与布边每筘穿都是四入。

2.1.3 初算筘幅

初算筘幅=幅宽/ (1-纬缩率) 。

初算筘幅=152/ (1-8.8%) =166.6 (cm)

2.1.4 全幅筘齿数.筘号

全幅筘齿数=边纱根数/边纱每筘穿入数+布身经纱根数/布身每筘穿入数。

全幅筘齿数=4472/4=1118 (齿) 。

公制筘号Nt=经密× (1-纬纱织缩) /布身每筘穿入数[2]。

公制筘号=292× (1-8.8%) /4=66.576#, 取66.5#。

2.1.5 核算筘幅

核算筘幅=[ (总经根数-边纱根数) × (1-布身每筘穿入数/布边每筘穿入数) / (布身每筘穿入数×筘号) ]×10。

核算筘幅=[ (4472-32) /4/66.5]×10=166.9 (cm) 。

│核算筘幅-初算筘幅│=0.3cm<0.6cm, 在筘幅允许范围内, 不需修正。但若在允许范围外, 则需重新确定初算筘幅, 进行核算。

2.1.6 核算经密

核算经密={[总经根数-边纱根数× (1-布身每筘穿入数/布边每筘穿入数) ]/幅宽}×10。

核算经密=[ (4472-32) /152]×10=292.10 (根/10cm) 。

│核算经密-原设计经密│=0.1根/10cm。在 (0~4) 根/10cm的允许范围内。以上各项计算均有效, 若在允许范围之外, 则要重新确定各项参数。

2.1.7 用纱量

每米经纱用量=Ntj×总经根数× (1+加放率) /1000/ (1-经纱织缩率) / (1+经纱伸长率) / (1-经纱回丝率) 。

每米经纱用量=58×4472× (1+0.9%) /1000/ (1-11.37%) / (1+1.2%) / (1-0.6%) =293 (g/m) =0.293 (kg/m) 。

百米经纱用量=每米经纱用量×100=29.3kg。

加放率0.9%, 经纱伸长率1.2%, 经纱回丝率0.6%。

每米纬纱用量=Ntw×纬密×布幅× (1+加放率) /10000/ (1-纬纱织缩率) / (1-纬回丝率) 。

每米纬纱用量=58×193×152× (1+0.9%) /10000/ (1-8.8%) / (1-0.6%) =189 (g/m) =0.189 (kg/m) 。

百米纬纱用量=每米纬纱用量×100=18.9kg。

2.2 织物简便工艺计算

2.2.1 总经根数

总经根数=经密×成品幅宽=74根/英寸×60英寸=4440根。

(经密292根/10cm=74根/英寸, 成品幅宽152cm=60英寸) 。

2.2.2 筘齿穿入数

每筘四入。市面上牛仔布以四片牛仔布 (即三上一下斜纹) 为主, 三片牛仔布 (两上一下斜纹) 比较少。牛仔布布身与布边筘齿穿入数很多时候都是四入。

2.2.3 初算筘幅

牛仔布分纯棉纱牛仔布和弹力牛仔布。纯棉纱牛仔布经纬纱都是棉纱, 弹力牛仔布的纬纱采用有弹性的化纤。表1是成品幅宽与坯布幅宽与筘幅的关系。

计算得, 初算筘幅=60+7=67英寸=170.18cm。

2.2.4 全幅筘齿数、筘号

全幅筘齿数=4440/4=1110 (齿) 。

筘号=4440/67/4×2=33.13#取33#, 化为公制筘号=1.97×英制筘号=1.97×33=65.01#取65#。

2.2.5 核算筘幅

核算筘幅=头份/筘号/4×2=4440/33/4×2=67.2英寸=170.68cm。

│核算筘幅-初算筘幅│=0.508cm<0.6cm, 在筘幅允许范围内, 不需修正。

2.2.6 用纱量

每码经纱用量=总经根数× (1+浆纱损耗) /840/经纱纱支/2.2046/ (1-织缩率) / (1-防缩率) 。

每码经纱用量=4440× (1+1.2%) /840/10/2.2046/ (1-11%) / (1-10%) =0.3029kg/y。

则每百米经纱用量=33.1kg, 1kg=2.2046磅。

浆纱损耗为1.2%, 防缩率一般为10%.织缩率:纯棉牛仔11%, 弹力牛仔3%。

实际购纱量=成品要求长度×每码经纱用量+100 (kg) 。

每码纬纱用量=69×49/840/10/2.2046=0.18259 (kg/y) 。

则每百米纬纱用量=19.9kg。

纯棉牛仔布:每码纬纱用量= (筘幅+2) ×成品纬密/840/纬纱纱支/2.2046。

弹力牛仔布:每码纬纱用量= (筘幅+5) ×成品纬密/840/纬纱纱支/2.2046。

3 结语

3.1 理论工艺计算与实际工艺计算的对比见表2。

3.2 理论计算相比较而言繁琐些, 尤其是在纱线用量

上, 简便计算非常简单, 虽然二者也有少许差别, 但是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当进行工艺简便计算时要多积累经验, 同时可以用理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算, 检查。

参考文献

[1]倪中秀.纺织工艺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155.

8.基于简便计算的复习策略探索 篇八

一、梳理知识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到了复习阶段,各运算定律汇集在一起,交叉使用于各种题目中,有的甚至在同一道计算题中需要运用多种运算定律。因此,简便计算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再次明晰运算定律的定义,深刻理解其意义,明白适用的范围等。

(一)收集知识点,提炼记忆

如果让学生脱离计算题去背诵各运算定律,势必是枯燥的,而且建立的记忆表象很难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复习课中当学生不能完全用语言描述运算定律或用字母表达公式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计算题,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通过思维的再现,可以帮助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师给出题组模块(10×125)×8和(10+125)×8,学生虽然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但是知道这两题可以分别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此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两道题,提几个问题:乘法结合律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特征?乘法分配律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特点?把第2题展开后,等号右边的两个乘法算式10×8和125×8各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左边(10+125)×8表示什么意思?两道题采用方法不同的关键原因在哪里?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对两个运算定律进行对比,在辨析中再次强化理解。

(二)收集错误点,分析原因

学生第一次做错的原始思维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出错点进行刨根问底,帮助学生搞懂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错在哪里,学生就会重复再犯错。在学生进行第一次计算复习时,教师不妨把错误率较高的计算题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推敲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实现查漏补缺。

如374-(92-74)这道题,学生的错误过程是=374-74-92或者374-74+92,一般教师给学生解释的理由是这个题不符合连减性质的第二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教师解释得非常清楚,但是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时还是会发生错误,分析其中的原因,会发现学生受到简便计算思想的负迁移,习惯性地对374和74进行了凑整才是导致错误发生的真正原因。简便方法是好,但不是什么计算都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而这样具有迷惑性的题目,常常就是出卷教师在考查学生简算能力时埋下的“陷阱”。教师与其三令五申地强调连减的性质,不如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进行纠正。对此,笔者的做法是在复习时,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火车上原来有374个人,到站时下车92人,又上车74人,此时车上有多少人?学生列算式有:374-92+74,374+74-92,374-(92-74),学生能正确解释每个算式的意思,所以三个算式可以用“=”连接起来,那么374-(92-74)去了括号后正确的算式是374-92+74,而不是374-74+92。有了这个具体情境作为解题思路的支撑,学生听懂了,也消化了,对于自己所犯的第一次错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也能彻底理解,复习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二、强化习惯

良好的做题习惯是确保学生做题准确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运算技能技巧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渗透的。而到了复习阶段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则有利于提升复习的效果。

(一)仔细审题,成功一半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考试时,仔细审题、正确审题,也是考试成功的一半,但是考试时,学生往往因为心里紧张、时间匆忙而审题不清,特别是到了四年级下,教材中涉及到的计算题既有简便计算,也有四则混合运算,审清题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因此,到了复习阶段,教师要强化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细致观察和缜密分析,养成看、想、算的良好习惯。看,就是把整个算式看一遍,观察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想,就是分析运算符号和数据的特点,发掘隐藏的条件,联想有关知识思考,除按运算顺序一步步计算外,是否还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如12×(124-85)÷13,看运算符号有“×,-,÷”,想到是不能采用运算定律去简算的;又如(24×4)×25,看运算符号是连乘,想到可采用的运算定律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再看数据4和25,想到直接就可以用乘法结合律来简算;再如56×720+28×560,看运算符号“×,+,×”,想到乘法分配律,再看数56和560,56×10就可以和后面的因数560一样,要使得和56×720的积相等,必须720÷10=72,;当然也可以看数56和28,28×2=56,那么560÷2=280,仍然采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师要把这样的思维活动贯穿在简便计算复习的全过程中,强化训练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熟练掌握和理解法则的同时形成计算的技能技巧。

(二)检验计算,最后把关

检验,是解题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在考试中检验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简便计算的复习阶段,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的检验意识。特别是一些使用简算的四则运算,回过头去检查一下加号和乘号有没有看错,计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所选择的运算定律是否正确,自然也直接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也可以按照运算顺序重新计算一遍,甚至还可以用想到的其他方法进行简算来检验。

如4900÷35,可以列竖式检验,可以用连除性质4900÷7÷5来检验,也可以商不变规律(4900÷7)÷(35÷7)来检验;又如88×125,可以列竖式检验,可以用乘法结合律11×(8×125)来检验,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80+8)×125来检验。学生的解题思路越宽广,检验的方法也越丰富。让学生习惯于把检验当作解题步骤之一,把好最后一道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三、潜心设计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计算的复习课就是给学生找一些练习,做一做就好了。其实不然。复习课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让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更加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计算题复习的短期目标是希望学生在期末测试中取得高分,长远目标应是着眼于“提高运算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上。

(一)设计专项练习,突破“重、难点”

四年级下册的所有运算定律和简算方法中,乘法分配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复习到点,巩固到面,让学生听懂、搞透、弄通是当务之急。

如练习一:

下面的算式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和同桌交流理由。

①39×99+99=39×100

②a×15+15=(a+1)×15

③10+b×10=(10+1)×b

④18×(6+x)=18×6+18×x

光靠死记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和它的公式是没用的,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才能深刻。练习一的设计可以从意义理解的角度出发判断对错,这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所在。

练习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6×□+5×4=5×(96+□)

练习三: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并计算

442×15-358×(     )

练习二和三要求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公式的特征掌握得很透彻,同时还需要学生会通过逻辑推理排除其他几种情况,既巩固和强化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设计对比练习,辨析“混淆点”

有些“形似实异”的计算题,学生往往因不认真审题,造成解题错误。对此,通过对比复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如:

①  23.05-(8.8-3.05)   ② (10×125)×8

23.05-(8.8+3.05)       (10+125)×8

③  39×99+99                ④  25×(4+8)×125

39×99+39                       25×(4×8)×125

⑤1500÷25÷4              ⑥  111×75+333×15

1500÷25×4                     111×55+333×15

算式中某个数或运算符号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解题策略,而因此造成的错误在简便计算的错误中非常常见。通过对比体验差异的复习练习,有利于学生厘清各个运算定律和简算方法的区别。

(三)设计变式练习,打破“思维定势”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方式变换事物呈现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在复习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应用变式,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解题策略。

如125×8÷125×8,学生对125和8这对好朋友成条件反射,看到这两个数,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1000,于是就有了1000÷1000=1的错误的产生。其实,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改变这个算式,让错误的结果变成正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编题和变题,能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这道题的解题方法。

教师利用变式练习的形式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不能忘了要让学生弄懂其中的道理,否则徒劳无功。

(四)设计弹性练习,兼顾“不同层次”

计算题复习先以基础题为主要内容,难度不要太高,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增加发展性练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做到一题一解,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础题外,可以继续做提高题,甚至有些计算题的简算方法可以做到一题多解。

如在对运算定律进行系统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易到难出3份练习卷,分别是基础卷、能力卷和竞赛卷。

基础卷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复习练习,以模仿性练习为主,起点低,思维含量少,学困生能正确完成这份练习卷,不仅可以激发做计算题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还有一种愿意向能力卷挑战的动力。

能力卷是针对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设计的复习练习,同时也鼓励学困生来挑战。这里的题目比基础卷灵活,思维难度大一些,但是大部分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是可以做出来的。做对这些题是学生对自我数学运算能力的一种肯定,做题热情高涨,会激发学生向更高难度的竞赛卷进发。

竞赛卷,不言而喻,题目难度最大,要求学生的数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还需要学生先讨论交流一下才能完成。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优生可以用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

学生在集体中生活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计算题复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呢?

(一)求助机制,氛围浓厚

在新授课后,学生因为对新学的知识掌握还不牢固,解答时会出现一些错误,这种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能逐步自行解决。但是到了复习课的阶段,学生再出现的解题困难,就往往不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了。

此时,正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如笔者就在班里组建了许多个“师徒结对”,让学优生做“师傅”以帮代教,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随时照顾后进生的学习,还锻炼了学优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和效果。但是,在实行这个求助机制时,要给这些“师徒”提出几点要求:

① 徒弟不能把自己碰到的所有困难都向师傅求助,一份计算题复习卷中,最多只有3次求助机会,徒弟要谦虚请教,仔细听讲,在听完师傅的讲解后,要再次把解题思路讲给师傅听。

② 师傅在给徒弟讲解题目时,把徒弟求助的题目做好记号,以便徒弟自己复习时用。最重要的是耐心负责,直到帮助徒弟明白为止。绝不能因为省事把解题过程直接告诉徒弟。

③ 师徒之间的成绩要捆绑计算,当全班进行计算题测试时,师徒俩的成绩是两人的平均分数,有进步两人共同奖励,收获成果。

(二)互换试题,共同进步

在学优生帮助后进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等生。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相互出题。具体步骤如下:

① 找题。每个人可以从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作业本、课本中收集一些易错题,从其他教辅材料中收集一些难题摘录下来,但是这些题目类型可以多样化,可以以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类型出现,但是,知识内容仅关于各运算定律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② 编卷。按照试卷的形式把摘录下来的题目编排好,并分配好每道题的分值,写上出卷人姓名。

③ 检查。把成形的试卷复印两份,一份自己做,成为答案卷;另一份交给同学做。

④ 交换练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全班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同学出的试卷,然后交由命题同学批改,最后订正结束也由命题同学二次批改。

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延伸,如评出“最佳命题者”“最佳试卷”“计算大王”等奖项,以此来鼓励同学们的学习激情。

总之,计算题的复习,需要教师潜心深入地探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获得过程,参与运算思维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有效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生自己经过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积淀而成的知识结构,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计算中实现“轻负高质”。

9.《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九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10.“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在探究、发现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减法运算中简便计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做凑数游戏。

(1)老师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使两个数的和是整百数。

师:我说59。

生:我说41。

师:59+41等于――

生:100。

师:375。

生:25。

师:375+25等于――

生:400。

(难度可逐步加大,也可以学生说教师接或学生说学生接。)

(2)接下来换个游戏规则,你们说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数。

师:我说173。

生:我说73。

师:173-73等于――

生:100。

师:265。

生:65。

师:265-65等于――

生:200。

(依照前面的方式,适当变换说数与接数的对象。)下面我们口算几道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第一组:76-3-7=

85-4-6=

158-20-80=

(指名学生快速口答,边答边用课件出示结果。)

第二组:76-(3+7)=

85-(4+6)=

158-(20+80)=

(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结果。)

问:你们喜欢哪一组的算法?为什么?

〔引导比较两组题中对应题目的异同,如76-3-7与76-(3+7)〕

师:同学们都喜欢减整

十、整百的数,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这就是减法中的简便算法。(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教学例1。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你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他在旅行之前要阅读《自主旅行指南》,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助解决。(多媒体出示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请同学们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列算式?请你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教师巡视,留心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

(小组汇报)说说你们小组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板演。(以下是可能出现的算法,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方法一: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234-34-66

=200-66

134(页)

请学生说说这三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结果怎样?

师:不同的算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134,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达成共识:

通过解决问题看出,在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简算方法有:(1)从左往右按运算顺序计算;(2)用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3)先减去第三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我们在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时候已经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连减的简便算法也能用字母来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

(1)a-b-c=a-(b+c)

(2)a-b-c=a-c-b

请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一种方法简算?在什么情况下用第二种方法简算? 把例1中的234改成266(出示改编题),想一想,我们该选择哪种方法计算才更简便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说后用课件出示两种做法。)

三、巩固训练,拓展运用灵活运用

(1)数学小医生:指出错误,算出正确结果。

389-35+65

=389-(35+65)

=389-100

=289

764-146-46

=764-(146-46)

=764-100

=664

247-(147+64)

=247-147+64

=100+64

=164

(2)比一比,谁是计算小能手。(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

学生独立完成后板演,集体订正。解决问题。

奶奶参加小区居委会主任的竞选,有效票共计425张。其中赞成376票,反对24票,弃权有多少票?

四、课堂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者单位

宁洱县宁洱镇第一小学

11.浅谈小学阶段简便计算的教学 篇十一

一、透彻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小学阶段的主要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运算性质主要有: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等。透彻理解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是学好简便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对这些定律、性质的透彻理解。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交换,交换后有什么意义。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结合在一起。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明白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凑整”,而“凑整”的目的是使计算更简便。充分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了。但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多结合实际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概念,为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减法性质的理解也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减法性质理解了,除法性质学习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学生把这些运算定律、性质掌握了,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在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首先要围绕定律、性质的基本内容进行练习,待学生熟练掌握基本题型后,再进行适当的展开,最后再拓展提高。比如,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组题:第一组,基础题:(25+88)×4 (88+125)×8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第二组,提高题:99×68 102×68允许个别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第三组,拓展题:99×78+78 101×78-78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通过这三组题的训练,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真正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认真审题,加强分析,合理选择简便计算的方法

认真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符号,对于简便计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仔细观察题目,学生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简便方法。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简便计算之后,我会提醒学生在题目中出现数字“25、125”时,就要想到“25×4=100,125×8=1000”,看到“99、101”就想到“99=100-1,101=100+1”等等,通过表象的数字观察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快速地选择简便算法。

四、加强“易错题”的对比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许多教师都会发现,教师会重点讲、反复讲一些易错题,但学生在独立完成时,还会有错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是缺少对比训练,学生没有弄清楚错在哪里。比如,987-(387-178)学生往往会有两种答案,一种是:987-(387-178)=987-387-178,另一种是:987-(387-178)=987-387+178,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加强比较,两种方法只有对178的处理不一样,第一种是减178,第二种是加178,到底是“加”还是“减”呢?学生可以讨论,讨论过后学生会发现,987减去的是387与178的差,减去的是比387小的数,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肯定错了,多减了。做对的同学也会说明,如果先减去387就多减了,多减了么办?在后边加上多减的部分,也就是再加上178。又如,在完成“25×44”时,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做成“(25×4)×(25×40)”,仔细分析错误原因会发现,此类错误主要是学生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其实,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道题可以选择乘法分配律来完成,即25×44=25×40+25×4,也可以选择乘法结合律来完成,即25×44=25×4×11,学生只要弄清自己所选择的定律,就能准确地确定自己所选择的简便方法。加强对比练习,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简便计算的速度、效度和正确率都将大大提高。

五、学会认真检查、检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时机,良好的习惯学生将受益一生。因此,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检查、检验习惯的培养。做好题目后,经常提醒学生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否正确,数据拆分是否准确,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对于不确定的题目,用其他方法再做一次,检验结果是否一致。

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12.浅谈简便计算中错题纠正的探究 篇十二

在对有关简便计算易错问题的梳理中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如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呢?以下是我工作中摸索出的方法。

错题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简便计算历来是中年级教师讲得最多,学生又错得最多的题目类型。所以在上次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错题本,把这一年来出现的有关简便计算的错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了独立思考,知识不能自主建构,教师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控教学,因此错题就会“应运而生”了。针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的我,开始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第一步是拿到题目先根据算式中数字的个数决定是拆还是合并,考虑如何拆更适宜。在这一步时我分成了几种类型:

1.只有两个数字的先变成三个数字:

(1)如果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就把这个数拆成一个整数和一个数的和或差。如41×99中可以把99拆成100-1,这样这题就变成了41×(100-1),201×34可以把201拆成200+1,201×34=(200+1)×34了,765+98则可以把98拆成100-2,765+98=765+(100-2)。

(2)如果这两个数字都不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的,分解时要同时考虑这两个数,乘法中尽可能凑成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125和25这两个数是最易出现的数字,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见25就想到4,见到125就想到8。如25×24,把24分解为4×6为宜,125×32,把32分解为8×4为宜,当然其他分法也是可以的。除法时要考虑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暂时没有学,我适当地进行了渗透)。

2. 有四个数字的应考虑先变成三个数字,这种题目一般都运用乘法分配律,所以先圈出相同的数字和乘号,把余下的两个数字和符号放到括号内。

3.三个数字中有两个数字相同,形如37×99+99的,找1来帮忙,如:37×99+99=37×99+99×1,这时再按第二条的方法做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做这些简便计算时必须写出我上面的这些步骤,以防止由于偷工减料而造成的错误。

第二步是变成三个数字后直接根据题目的运算符号确定所选择的运算律,例如一个算式中只有加法就只能选择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只有乘法要选择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加有乘或有减有乘则需要选择乘法分配律,有加有减或者只有减法时想到减法的性质,有乘有除或者只有除法时要想到除法的性质,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几种运算率的混淆。

通过上面这两步的反复训练,学生在简便计算时出错的越来越少了,上次期末考试中我教的班级共有两个学生出错,其中一人还是方法对了,计算失误造成的。因此,在简便计算教学方面,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我们还应不定期地开展计算比赛,设立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教师要有开发“错题资源”的意识,让错题资源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当前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在滚滚向前,我愿把自己化作一滴水,在这股洪流中推波助澜。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纠错过程,简便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纠正数学作业中错题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改正错误,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题,更要将错题视为一种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有效地纠正数学作业的错题为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让“错误”点亮数学课堂。

摘要:简便计算历来是中年级学生出错较多的一种题目类型。在对有关简便计算易错问题的梳理中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知识不能自主建构,才导致最终学生错题的“应运而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

13.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灵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用简便方法解决连减计算题。

2、教学难点是观察数字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简便计算方法,且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2、我们已学了哪些运算定律?

3、谈话导入

师:前面我就已经知道李叔叔是个爱好旅行的人。他喜欢骑自行车环保旅行且是自助旅行。为了旅行,他需要看一本自助旅行的书,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来帮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呢?

出示:这本书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几页没有看?

二、探讨新知

1、解决例1

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分别说算理

(2)、师:想一想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这3道题计算出来。(生板演,其余自练。)

(3)、交流、比较

师:这3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反馈: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1种方法?(比较麻烦)而第2、3种方法相比之下比较简便。

(5)、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便计算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有关书的问题

2、把234改成266

师:如果说这本书有266页,那么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全班练习,口答反馈

266-66-34 266-(66+34)

3、讨论总结:

讨论:通过刚才解决书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计算简便。

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数学意识,达到了教师、学生、教材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巩固提高

1、判断:(1)73-12-8=73-12+8

(2)47-(13+7)=47-7-13

(3)60-(25-14)=60-25-15

(4)185-43-27=185-(43+27)

2、连线

(1)378-(126+95) 378-126+95 378-126-95

(2)426-70-21 426-(70-21) 426-(70+21)

师:你是怎么想的?(减去两个数的和也可以连续减这两个数)

总结:在计算连减时,先要认真审题,再根据数字的特点,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868-52-48=868 (52+ ) ;1500-28-272= -(28 272);415-74-26= ( );468-(329+68)=

4、用简便方法计算

(1)437-53-47 (2)286-22-78 (3)296-34-96(4)545-167-145

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简便方法,在做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再选择方法。

5、拓展练习

(1)487-139-61-187

(2)300-123-75-77

(3)323+65-123

(4)27+466+53-66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巩固练习,更进一步体会到三个数连减在计算上的变化运用,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难点,并深化提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简算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上一篇:全镇小学期中质量抽样检测总结下一篇:学生社团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