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考试重点(精选4篇)
1.教育哲学考试重点 篇一
如何理解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学不在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学校: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既可以进行个别教学,也可以进行协同式教学,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际界面。
网络教育与传统学习教育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1传统的学习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习教育的优劣编制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什么是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1.学校文化石一直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石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叙述校园文化的分类: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游哪些表达方式?
一是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一是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精神文化有哪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形成血栓文化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点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什么是个体身心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什么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有哪些不同观点?
一是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赛格尔),二是外铄论(代表人物华生、洛克“白板说”、荀子},三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简答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阶段性: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时不平衡的;第二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说明不平衡性:有点方面在焦作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心理方面、生理方面)
什么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时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互补性: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心理和生理的互补。
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问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什么是遗传素质?
遗传史指从上地几次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点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什么是成熟?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成熟时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有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赛尔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什么是环境?叙述环境的分类。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大环境和小环境。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是,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教育对给发展的影响具有哪些特色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现在),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将
来)。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是谁提出来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开,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
什么是个性?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吧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叙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初中教育的个性发展任务是什么?
“帮助少年起飞”,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烦闷,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展望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叙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认识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己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手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换,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准则。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学校的课程目标
2.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篇二
名词解释
1、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毕生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儿童与青少年)。
3、经典性条件反射: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4、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
5、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的科学。
6、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7、图式:是对范畴中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是对一般的真实性而非特例的真实性所作的编码。
8、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9、平衡:
10、最近发展观: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Л.С.Выготский)提出了全新的学习准备观念。
11、习得性无助: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12、机械学习:
13、有意义学习: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二、简答
1、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9):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
第二阶段(1949——1966):教育心理学的改造、发展与曲折
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②引入了与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列昂节夫与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理论等。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④重视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研究了入学年龄、学科教改等问题
第三阶段(1976——今):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1)研究者对人本主义、认知派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引进和研究;
(2)在教学心理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许多教学改革实验;
(3)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进行了研究;
(4)对学习策略、学科教学心理、学习动机、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分期及其特点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加大。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70年代):
(一)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兴未艾。
(四)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4)完善时期(80年代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前苏联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阶段性又连续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逐渐分化和统一
5、皮亚杰的智慧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前运算阶段(2 ~ 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获得了守恒性、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6、加涅的两种学习分类
7、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三、问答
1、为什么说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和环境。
关系: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再次,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理论A)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点(1898-1930)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二)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1.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他的学习律,对了解的进程是有意义的。
3.依据了实验事实,反映了学习活动的部分实际。
4.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轻视意识,轻视主观能动作用。
5.有生物学化的倾向。
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
二、条件作用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任何一个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强化)若干次后,它能引起无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这标志着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无条件刺激连同出现的那个刺激,叫作条件刺激。
刺激——反应(S—R)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式条件反射。可用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
(二)强化理论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S-R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强化的程序
在连续的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这可用“辨别假设”来解释。
(三)习得性失助感
当强化的结果不依赖于有机体的反应时,有机体学会的是“反应是无用的”观念,这将导致习得性失助感。
1.概念与实验
习得性失助感: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力状态。
2.LH效应分析
动机缺失
认知缺失
情绪缺失
3.LH与应付紧张、神经症性抑郁
LH状态与神经症性的抑郁表现相同,故LH可作为对抑郁症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之一。
为了摆脱习得性失助感:
〇要改变失败结局不可控制、不可改变的认识(归因方式)。
〇要使当事人相信他的努力是有效的。
(四)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说明学习目的2.小步子的逻辑系列
3.学习者主动地作出反应
4.信息的及时反馈
5.低的错误率
6.按学生自己的速度完成教学程序
程序教学可以使用程序课本也可用教学机器进行。程序教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CAI。
4、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学习的完形说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而非形成S-R联结。
(二)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观念为中介。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学习动机的构成、培养和激发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
培养:
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教学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教学提供的信息量应符合学生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的反馈:学习反馈指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了解与知悉。
学习反馈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激励动机作用、(2)提供信息作用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的、充分的。
四、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一般来讲,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奖惩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2)奖惩次数的多少(3)学生的年龄特点(4)学生的个性特征(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竞赛是鼓励进取、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竞赛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表现得最为强烈,因而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竞赛的消极作用:(1)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2)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3)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
3.2014年教育学考试重点 篇三
为了使学员更有目的性、条理性的复习,我们将串讲重点进行了总结梳理,标红为重中之中,一定得掌握!
小题(选择、填空、辨析,因为是小题,不需要全背下来,多看两遍就行!)1.孔子,《论语》,学、思、行三个教学过程。
2.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5.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6.内发论——孟子;外铄论——荀子,洛克。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8.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0.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1.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2.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教育文献是(《学记》)。13.“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的。
14.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互补性)15.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16.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计划)。1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1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为标志。20.在教学过程的结构中(领会知识)是中心环节。
21.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两大含义。22.在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是(《论演说家的培养》)。23.“泛智教育”是(夸美纽斯)提出的。
24.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依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7.(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8.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是(启发指导地位)。
29.历史上第一部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30.(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31.先秦时期以孔子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儒家”被并称为(显学)32.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33.“白板说”是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
3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35.(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36.(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37.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38.“设计教学法”是由(克伯屈)提出的
3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0.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标志着班级授课制在全国的广泛推行。41.“君子之交,喻也”出自(《学记》)
4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指的教师角色是(传道者角色)43.在学生品德的四要素“知、情、意、行”中,(行(道德行为))是关键。44.“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是(朱熹)提出的。
4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指的教育功能是(社会功能)46.(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7.“关键期或最佳发展期”的概念体现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不平衡性)48.(教育目的)及实现,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教育活动的终点。49.(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50.(组织教学)是构成综合课的第一个环节。
51.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分别为(正式的沟通)和(非正式的沟通)5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民主的)和(放任的)。
53.德育中“体谅模式”为英国学校德育专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提出的。54.“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循序渐进)。5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对学习过程的概括。5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尝试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57.古希腊、罗马教育分为雅典教育和 骑士教育 两种形式。
58.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和
评价作用。5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启发性 教学原则。
60.教学策略按 构成要素 区分为内容型、形式姓、方法型和综合型。61.学校绩效 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目标和尺度。6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 关系。
6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可塑性。
64.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和 研究型课程。6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雏形于(京师同文馆)66.(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德育的性质。
67.(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68.“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69.从形态上可以将学校分化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70.以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概括性程度为依据,可以把教育目标区分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71.指导和规定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计划)
72.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3.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74.“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75.按照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权限,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76.(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堆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7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名词解释
1.教学原则2.学校文化3.班级授课制 4.德育原则5.班级管理 6.教师7.教学计划8.讲授法
9.课程 10.德育11.教学模式12.教学策略13.教学方法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德育的途径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5.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6.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7.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8.班集体的特征。
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0.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2.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 14.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5.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7.教学具有教育性(分析题)论述题:
1.论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2.论述课程实施的过程?
4.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河南大学 篇四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认识基础。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策略: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以素质发展为核心3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的角色定位:1学习者,学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朋友。
学生的角色定位:1具有独立人格的人2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3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4师生关系是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1了解研究学生,真心关爱学生2公平对待学生3理解宽容学生4严格要求学生5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课程的选择依据:从经验方面看主要有六个方面1培养目标2社会发展3个体发展4时代背景5区位特色6课程传统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对一定学校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课程文件,课程计划一方面可以强化鱼人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也对课程实践活动起到规范活动。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角线,教材编写,评价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是以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具有介质性,科学性和多样性。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的研制过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结构,开展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自身的特性2课程实施主体的素养3课程文化的制约4课程政策的调控,其中课程自身的特性又分为1合目的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合时代性,相对优越性。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1)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人的依据(1)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2)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样都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2个体性与群体性3科学性与艺术性4长期性和示范性。其中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劳动对象是复杂的2劳动内容是复杂的3劳动内容是复杂的4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师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知识结构(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3能力结构(1)驾驭教材的能力(2)交往沟通的能力(3)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能力(4)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泰勒原理,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发现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又称问题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卢姆;范例教学模式—德国,瓦根舍因
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1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3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达到的结果4教学目标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备课(基础),上课(中心),学生作业布置与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测评 备课: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1,了解课的类型和结构2,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形态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示范,展示,呈示,口述等)2,自主型教学方法 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六要素: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其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但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相关.;特点:1创造性2,审美性3,实践性4,表演性;功能:1,陶冶功能2,谐悦功能3,转化功能
课堂教学艺术包括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教态艺术,结课艺术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德育的原则:1,从学生道德生活实际出发2,凸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自主性3,坚持知行统一4,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德育过程:是道德教育的实施环节,决定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体育内容的习得及德育方法的运用,是德育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并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主体是教师,客体是道德人物,事件,文化,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德育过程是动态的教育过程,是德育主客体共同作用完成的.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2,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成长过程3,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德育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 2,间接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学,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德育活动方式和手段.;(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品德评价等方法)班主任的职责: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3,组织指导开展班级活动4,加强与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5,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法,谈话法,研究书面材料,调查访问)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制定目标(体现时代精神,富有教育意义)2,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和班干部3,营造正确舆论环境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重视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的教育);四,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班级文化的营造与管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集4体舆论3,培育优良的班风4,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出台的文件,时间大致内容是什么,教育方针如何表达(1)1906年,清政府学部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2)1912年7月,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此后国民党政府分别于1929年和1936年颁布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3)1938年毛泽东为延安抗大提出了”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初期(4)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充分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最早明确表述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1999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学理论流派:1,赫尔巴特教学流派,常被人们成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2,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流派
杜威,克伯屈;认为(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2)课程的实质是经验(3)社会活动是教学的中心 3,发展性教学流派
苏联赞科夫 20世纪50年代;内容(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是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4,人本主义教学流派
【教育哲学考试重点】推荐阅读:
教育哲学心得12-14
哲学思维教育论文06-09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08-01
教育哲学反思作业要求11-27
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06-08
2011级教育哲学期中复习要点09-18
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10-11
读《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感11-26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07-06
西方哲学智慧考试题 尔雅 张志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