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2024-07-08

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精选10篇)

1.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

新世纪高中矫 彬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文从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实施的效果及问题等方面对备好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 ;备课新思维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这改革潮流面前,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一次到友校听课,听高一历史课,4位教师上的都是《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听课老师听到的4节课几乎是一个样:一样设计,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听课老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4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4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这实际走上了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我们历史组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集体备课’的方法在一些学校早已得到广泛运用,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几大益处:集思广益、发挥个体优势、资源共享、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集体备课的形式很丰富。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新课程教学结构,要做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向导,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历史组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备课中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是备课的基础.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历史常识;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备课是教学“预设”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历史教材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即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定格在教案中,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宰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真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在学习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学习宋辽、宋金、宋夏、宋元关系之前,让学生浏览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背景及内容有助于提高兴趣帮助学习;另外可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这部知识。兴趣提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安排课代表讲要求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列表格、画图表等)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知识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改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进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

其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课堂必须依靠教师营造有一个充满情趣、充满适宜、充满张力的环境,使师生的身心都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个性得以自然地张扬。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创设一个个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提供探究的空间。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途径:联系生活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诗歌渲染气氛,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提出问题任务等如在学习《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节时,上课伊始播放李白的《蜀道难》,进行渲染气氛,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接着进行唐诗比赛,通过比赛教师指出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唐朝的科技艺术的成就,体会它的辉煌,并且深化展开讨论,对唐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讨论意识,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始终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已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再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教师首先的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讲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有效管辖,可结合当前的热点西藏分裂势力和台独以及中美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在学习儒家思想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国外信息,说明儒学在世界的影响。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与现实进行联系,有学生上课积极说出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要及时表扬,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历史的兴趣大增。其他同学也不程度不同地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明显起来了。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和蔼、赞赏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

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

(三)作业试题的设计: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创新作业的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它既可以为教师减负,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组对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性,针对性,内容精练。布置什么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合理把握重难点内容精练,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布置作业。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上、数量上要合理的的调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也能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

2.趣味性,开放性。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可采取画图、列表、画路线、上网查资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设一些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现实,兴趣增强,质量也会提高,通过作业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现实,使学生的思维时代性强

3.合作性。“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这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实施的效果及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我组在近期的教学取得一些效果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合作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合作、互动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

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合作 互动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课堂教学所使用时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不同版本教材;引用的历史材料;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主编:杨九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二

所谓形象思维, 是凭借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形式为表象、联想和想象。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独立单位, 联想是把两个表象联合起来, 想象就是把一系列有关表象融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新的形象图景。形象思维能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鸿门宴》《霸王别姬》《项羽垓下之围》《韩信胯下之辱》等等, 都是运用形象思维来认识历史和表现历史, 从而重构动人的历史场面和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

所谓抽象思维, 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例如美国19世纪中期的民族学家摩尔根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 就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完成的。

最初, 摩尔根由于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 直接观察到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婚姻、生活方式等丰富的历史现象, 这时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 在这个基础上又通过加工整理, 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形成“氏族”、“婚亲制度”的概念, 于1877年完成《古代社会》这一不朽的名著。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概括, 摩尔根提出了“血缘家族”、“普那路家族”、“对偶家族”及“蒙昧期”、“文明期”、“氏族”、“胞族”、“部族”等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 从而揭示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和规律性。

历史教学,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 既少不了形象思维, 也少不了抽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两种思维模式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交错应用的。

历史学科, 如果仅用一种思维模式, 就难于重构历史客体原貌, 再现生动的历史形象, 理解历史的规律, 弄清历史的本质。例如观看秦始皇兵马俑, 犹如目睹了当年威武雄壮的秦军阵容, 回到了战争频繁、刀光剑影、人仰马翻的历史年代, 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维。但是, 如果没有历史知识, 不懂历史发展的规律, 不把兵马俑和秦始皇的历史联系起来, 进行抽象的思维, 也就不能真正看懂兵马俑。历史学科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运用形象思维才能使历史显得有血有肉, 宛然在目, 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历史活生生的形象;而只有运用抽象思维, 才能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通过历史看到本质。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支柱”, 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深入。由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高度概括的抽象思维, 就是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 那种认为历史学科以抽象思维为主, 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的观点, 或者相反, 认为历史是艺术, 因而过分单纯地追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科学的历史思维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教学既要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又要有理论上的概括分析, 既不能单纯地由教师在书本上画重点、要点, 死背条文, 也不能为追求生动形象由教师一讲到底。要做到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把抽象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人的大脑两半球有分工:大脑左半球负责处理数字信息, 如语言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等, 以抽象思维为主;大脑右半球负责处理模拟信息, 如图像、模型、音乐等, 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发现, 具体到某个人是哪种思维占优势却因人而异, 发展不平衡。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交替运用两种思维模式, 才能使学生的左右脑合理使用, 协同活动, 减少精神疲劳, 促进智力的协调发展。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交错应用、对立统一, 教师必须注意学生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合理训练和协调发展。

3.浅谈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三

一、形象思維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所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所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1.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了,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实教学内容,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

2.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

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

例如,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而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观看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吐蕃使者不卑不亢、矜持谦恭的神态和唐太宗深沉谦和、气度非凡的气质,从而能够加深理解唐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其他如“大泽乡起义”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秦末农民痛恨暴政、揭竿而起的历史事实,“虎门销烟”浮雕,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二、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而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了。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

语言具有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两个部分。内部属性是指语言的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语态的情感。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3.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近十年来,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因此,发展电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这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具的运用,有两个问题应该注意:

第一,运用直观教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注意有的放矢。如果频频使用而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相脱离,其结果必然是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与教学目的相违背。第二,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取代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同样也不能取代生动形象的语言。

4.这是一方创造辉煌与历史的宝地 篇四

丹心保平安 宣誓同期声: 我宣誓,我志愿做一名人民警察,我保证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字幕:

他们与朝阳晚霞为伴; 他们与群众血肉相连; 他们面对邪恶勇出重拳。他们一腔热血,无悔无怨。丹心保平安

--苍山县公安工作纪实

苍山县地处鲁苏交界,位于沿海地区大开放、黄淮海平原大开发的交叉地带,区位优势明显。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英才济济。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两任兰陵令。古镇兰陵,美酒飘香,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醉卧兰陵,写下千古名篇《客中行》。

苍山县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 经过多年的调整种植,如今的苍山县,已是响誉全国的“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苍山县形成了“二十万农民下江南,十万车辆跑运输,八万农民闯上海的大贸易、大流通格局。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于是,以平安稳定促经济发展就成了苍山县委、县政府谋划工作的制胜之道。

苍山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后认为,要想使苍山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就必须从“打防控”抓起,从扫黑除恶、打霸治痞、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违法犯罪开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苍山警方始终保持凌厉的“严打”态势,对犯罪分子毫不手软,一步步推进着社会治安的好转。如今,全县的治安稳定了,发展的环境好了,各级领导干部满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段时间以来,朱永贵、朱永彬这两个名字在苍山县城曾经叫的比较响,因为他们和手下一帮人,时不时的在县城以及周边的村居从事违法行为,闹得一方不得安宁,百姓意见纷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05年初,苍山县公安局“扫黑除恶”专业队成立后,民警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和取证,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终于将朱永贵、朱永彬为首的14人犯罪团伙一网打尽,街头巷尾,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打掉了朱永贵、朱永彬这一黑恶犯罪团伙后,苍山警方乘胜追击,以综合治理与专项行动相结合,随即拉开了扫黑除恶、打霸治痞的序幕。几年来,先后打掉了龙建设、刘涛、刘一林、刘建志等恶势力犯罪团伙,以王海龙等为首的赌博犯罪团伙,以王见飞、宋远东为首的持枪抢劫杀人犯罪团伙,以马春营、巩大本为首的持枪抢劫杀人犯罪团伙,以贯晓军为首的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犯罪团伙,以程爱正为首的特大绑架、轮奸犯罪团伙等19个犯罪团伙,一个个犯罪嫌疑人相继落马。

面对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一面面鲜红的锦旗,苍山公安民警没有骄傲,没有安于现状,他们一鼓作气,向影响人民群众安全、危害社会稳定的“两抢一盗”、破坏三电设施、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展开凌厉的进攻,给犯罪分子以迎头痛击。

宋传增同期声:在打击行动中,我们公安机关建立了命案侦破机制,“1 1”责任追逃机制,案件审核机制,110快速反应机制,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对积极参与打击犯罪的群众进行奖励,对治安混乱区域进行综合整治。

2005年以来,苍山县公安机关通过不间断地集中行动,先后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 8600 余名,刑事拘留5163 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000余起,抓获上网逃犯1417名,查处治安案件13970起,行政拘留6509人,劳动教养517人。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全县400多名公安民警的辛勤汗水。几年来,在这支公安队伍里,有10多名民警因公负伤,近三分之一民警健康状况亮起了黄灯。执法质量和执法规范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只有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才能使执法的天平不会倾斜。为此,苍山县公安局在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规范化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完善。

宋远翔同期声: 在办案当中,首先由办案人员、单位的分管领导、法制室和局里的分管领导这四级进行把关。再次,我们对重大疑难案件和变更强制措施的所有的案件,一律实行局领导集体进行研究。

通过分级落实责任、严格案件审核,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全局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大幅提高,执法工作更加规范。

宋远翔同期声:我们苍山县公安局的执法质量,在全市一直处于先进行列,同时对这项工作,我们现在一律实行网上办案,全程进行监督。真正的做到了程序合法,办案透明,处罚公开,量罚适度。

这里是苍山县城比较繁华的一个路段,也是百姓看治安好坏的焦点区域。苍山县公安局的领导同志在深入调研后认为,要想推进全县治安稳定的局面,必须创新防控模式,提升防范水平。于是,在城区编织起一张“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单位有保安,村居有义务站岗,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并举”的巡逻防范网络,扎紧了治安防范的“篱笆”。宋加贤同期声:

我们目前组建了四支巡逻队伍。一是100余人的专职巡逻队伍,他们主控城区主要道路;二是城区各派出所的巡逻队、便衣队,突出他们辖区的街巷和重点要害部位控制;三是局机关的武装巡逻队伍,主管城区的繁华路段;四是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组建的巡防队,负责看厂护院。我们把治安力量囤积街面,增加了街面的见警率,提高了出警速度,最大限度地挤压了违法犯罪空间。

随后,苍山110、122、119三台合一,村企、单位,全县的主要路段和重点部位全部实现了电视监控,一个统一高效的指挥、防范系统从此融入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工作中。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宫志刚同期声: 英国有一个数据表明,监控系统的建立和不建立前后比较,犯罪率下降要达到百分之二十,没有哪一项警务措施的改革,能够使犯罪率有这么大幅度的下降。在我们国家实践证明了向这样方面的投入,监控系统的建立投入有效地在一个地区建立了平安的和平的环境,犯罪率明显的下降了。

苍山县是一个拥有21个乡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近120万人口的大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县情,决定了这里的公安民警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有一

这是一方创造辉煌与历史的宝地,曾经荣获“中国枣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诸多荣誉。

这是一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黑河、大沙河相互交汇、滋养浸润,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使这里博得了“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的美誉。

[游走字幕:全县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辖5镇2乡,1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试点县和肉牛产业大县之一。]

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理念和“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动临泽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临泽县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不懈狠抓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落实,构筑了一曲平安、和谐、奋进的新乐章!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临泽县把平安建设贯穿于工作始终。以积极创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示范县”为载体,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作为维护全县稳定、加快临泽发展的“保障工程”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全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两个能力”;书记、县长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对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凡涉及社会稳定的事项,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签订平安建设和综治责任书,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平安建设和综治责任网络,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综治委(办)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在长期的实践中,临泽县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抓手”,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构建了以调委会为基础、以司法所为载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十项制度,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率先出台了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个案补贴办法,为有效解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按照预测走在事项立项前,预防走在矛盾发生前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先行确定县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为评估试点单位,确定重点评估事项12项,按照《评估办法》规定的程序边评估、边总结、边完善,确保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有序有效推进。健全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规模性暴力犯罪事件工作预案,有效提高了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组织开展“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集中化解赴省进京重复访、深入推进清积评查工作”专项活动,以“千名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全县抽调1000名左右干部,按照“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加固”的“一线工作法”,深入到全县75个村(社区)集中化解社会矛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游走字幕:上半年,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837起,调成794起,调成率94.9%;排查出重大社会矛盾和积案10件,已化解8件,化解率80%;中央省市交办的11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0件,结案息诉率90%]

全面推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事纠纷、人民调解和公安治安调解对接联动三项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自优势,对接联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进一步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实现了人民调解与卫生、公安交警行政调解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积极开展以群众说事、集体议事、干部办事、代表评事为主要内容,以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职能站所便民服务日、村务公开民主说事日为载体的“民主说事会”活动,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探索了新途径。

将“评议听证”融入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之中,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三老”等为评议员,根据

矛盾纠纷的性质,梳理法律法规依据,按照风土民情制定实施调处方案,有效化解了一批重大社会矛盾和“骨头案”、“钉子案”,促进了社会稳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游走字幕:上半年,县法院委托调处一般民事案件30件,办理司法确认申请29件,公调对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23件,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39起,医疗纠纷1起。]

按照“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的总体思路,在治安联防大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村、社区组建了治安联防中队,社、居民小区组建了治安联防小队,学校、企业组建了“护校队”、“护厂队”,形成了“乡镇(城区)有大队、村(社区)有中队、社(居)有小队”的治安联防网络。至目前,全县建成治安联防大队8支295人,治安联防中队75支948人,治安联防小队721支3565人,护校队184支728人,护厂队8支133人,“十户联防”小组3165个28923人,使基层治安防控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开展了以视频监控为主的技术防范体系建设,全县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主要街道、公共复杂场所和重点部位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或红外报警装置,基本实现了重点地段、路口、部位技防全覆盖。

[游走字幕: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832.5万元,建成视频监控系统181套,架设监控探头1408个。7个乡镇全部建成了视频监控中心并投入使用;重点单位建成视频监控系统43套,中小学建成视频监控系统15套,各类企业建成视频监控系统23套。推广各类“小技防”设施1456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4%。]

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流动人口网络,完善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基础设施,多方争取配备了流动人口协管员,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发证、查证验证和信息采集等日常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出租房屋租赁和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控,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严格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和社区矫正制度,无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扎实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等专项行动,净化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举办全县禁毒宣传月暨临泽勇士自行车运动俱乐部禁毒志愿者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以禁种铲毒工作为重点,加强“百号”基地种植、加工、储运及副产品的内部安全监管,开展经常性、多样性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活动,“无毒县”成果得到不断巩固。

[游走字幕:上半年,全县共登记流动暂住人口2249人,发放暂住证814人,流动暂住人口登记率和办证率分别达100%和98%;全县已建成安置帮教基地2个,新接收刑释解教人员21人,已衔接安置20人,安置率95.2%。新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2人。] “平安临泽”建设重在抓基层、打基础。在进一步规范乡镇综治委(办)和综治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综治文化大院建设,制作综治文化墙、综治宣传栏,大力营造综治文化氛围。止目前,7个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确定的21个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有条不紊推进,建成综治文化大院14个。

全面深化综治(法治)中心户创建活动。进一步整合创建资源,细化量化创建标准,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培植宣传典型,通过“六进农家”等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一批作用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中心户,并在全县综治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表彰奖励,增强了中心户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六大员”作用的有效发挥。

[游走字幕:上半年,全县新挂牌命名综治(法治)中心户106户,综治(法治)中心户总户数达436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3.2%。]

按照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适时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治安防范大排查大整治、抢种耕地专项整治、消防安全排查整治等10余项专项整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出现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和火灾事故下降,破案率上升的“三降一升”的喜人局面。

扎实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政法干警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大走访、大下访”等“五项活动”和集中宣讲、主题演讲、红歌合唱、征文比赛、岗位练兵等系列活动,深刻查找和解决了部分政法干警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执法司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了政法干警的宗旨意识,密切了警民关系,提高了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塑造了政法队伍的良好风貌。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今朝的累累硕果,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5月,县委政法委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月,县公安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5月,县司法局被司法部被表彰为“全国司法所建设工作先进单位”。6月,县法院党支部分别被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国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日月经天,江河万古,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平安,像和谐春风,像灿烂阳光,拂满枣乡大地。

5.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略 篇五

.教学理论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 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 教学的主旋律。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 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所提出的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 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 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 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 有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 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 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 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 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 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 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 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 ,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 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几年前,上海市有些中学生在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的学史 小

[1] [2] [3] [4] [5]

6.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思维律动

—运用思维导图

推进历史教学

龙口市明德学校 于亚范

孙新艳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目前初中生学习历史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够把相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历史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组织答案的思维能力不够等等。随着明德学校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思维律动”课堂建设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教材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中,用“图”设计,把握课程结构。

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和表格备注式教案,这种教案能清晰反映课堂进程,教具的使用情况,预示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他们的缺点同样在于繁杂的文字描述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无法直观的感受教学设计的结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无法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制作新型教案,发现这样能够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

用“思维导图”备课,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二、预习中,览“图”记忆,进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给出文本框架结构。

预习中,先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这样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可轻而易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动态生成的过程,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利器。

三、课堂中,看“图”回顾,建构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当思维导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它迅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把握,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直观简洁。看到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不光能迅速掌握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教师思考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是帮助学生整合了信息。由于思维导图是以课题为核心的结构体,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理路。其次是构建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把握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四、复习中,画“图”织网,进行自我分析。

复习中,学生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结合考点进行梳理。使用思维导图快速的把学过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所学过的知识及其知识点逻辑之间会更加条理清晰。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利用思维导图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习题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思维导图做得可大可小,大图是总的框架,在总图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就是一张小的迷你思维导图,上面再有更细致的知识点。

知彼知己,自我分析。“彼”是指科目重难点和考试要求,“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把这些内容都在思维导图上面做出清晰、明确的标注,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快速的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得进行高效复习。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学科知识点多,琐碎,易懂难记。我们只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需要树立宏观意识,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不同章节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其规律,找到归属感,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此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价值。在体现个性化思维时,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且不说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

7.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七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过去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正统观念, 唯本本主义, 它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制约了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的发挥, 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传统观念上的“郑和下西洋”是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而载入史册, 倍受歌颂的。但在2000年高考试卷中却不止如此, 历史卷中的“郑和下西洋”, 放之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中, 让考生比可比之处, 见不可比之点, 追根溯源找出历史的症结所在。因此,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而要开发学生具有的无穷资源, 敢于把学习工具交给学生, 将探求知识的心理历程还给学生。历史教师不要做一个简单的带路人, 而应以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 为学生拓展出一条未来的发展道路,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围环境宽松, 学生的个性就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独立性也会随之发展, 批判性思维也会日益增强。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创新,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引入激励机制, 建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评估体系: (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多进行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尝试, 适量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历史学术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回答, 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 (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含量)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量化, 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2) 在考试中, 也应加大学生思维能力 (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的考核, 对学生持有自己的观点, 有新意、能自圆其说的答案要适当地予以加分。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动脑的习惯, 又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品质特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些批判性教学外, 还应唤起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批判创新教育意识, 实际上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物质保证。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很多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创造, 如反思、求异、质疑臆想、辩论、小组讨论等。

1. 辨析讨论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 易受已有暗示的影响, 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辨别正误、区别真伪, 遇到问题时常常难置可否, 自我评价能力差。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 让学生反复辨析, 细致比较, 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批判性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也可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 交流看法, 发表见解, 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他们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 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秦灭六国时, 笔者提出三个问题, 要求学生辨析: (1) 秦统一中国后, 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集权国家; (2) 秦统一全国后, 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 秦灭六国后, 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学生纷纷展开争论,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通过讨论、辨析, 最后得到一致的看法。由此可知, 学生通过争论、辨析, 不仅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下来, 而且从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 自我反思

反思是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进行反思训练, 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好反思手段, 如严谨地回顾思维过程;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将思维结果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客观规律和现象进行比较等。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能否必然得出结论?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是否有更有效的思路?这种思路能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有哪些注意事项?设计或寻找一些类似的问题, 运用同样的方法是否仍有效等等。通过自我反思, 及时反馈调控,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带有主动性, 减少了盲目性和狭隘性, 思维的结果更具有正确性, 从而有效地优化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3. 求异

求异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是思维的主体不安于即成的现状 (也就是对即有的思维价值的批判) , 而将知识在原来思维结果的基础上深化, 派生出新的思维方向, 上升到新的思维层次的思维的批判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很好地驾驭教材, 掌握学生的情感,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应对每一个知识点恰当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情况?还有什么办法?改变某条件后应如何进行思考等。求异性是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与灵活性的具体表现。求异性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一般水平的基础和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而加强引伸性的思维训练。

4. 质疑臆想

缺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 问题意识薄弱;常常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不敢发表独立见解, 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 不能更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历史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挑剔, 不唯师, 不唯上, 不唯书,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 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使学生的质疑具有科学性。如在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 我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已见, 于是学生思维活跃, 假想迭出: (1) 说条约的签订与其说是“苏联构筑安全体系失败而对英法表示不信任”, 还不如说是苏联是为自身利益而谋求的一种策略 (突破学生对苏联的崇拜) 。 (2) 该条约不是一条安全保险带, 不可能使苏军避免德军的进攻, 解除后顾之忧, 反使苏军在1941年6月的突袭中, 猝不及防, 致使大片领土沦陷 (否定教材上的观点) 。 (3) 该条约及其附件划定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对外政策上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提炼新的结论) 。这几种假想, 都是针对教材提出的比较实在的怀疑, 而且都能自圆其说, 因而转化为创新思维成果。当然教师还要正确引导他们结合客观实际, 有根据地猜测假想, 否则, 学生的臆想就会陷入空想。

当然, 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训练批判性思维, 都要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并结合教法特点, 巧妙地设计一些批判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 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

8.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80-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来临,随之而来的在课程标准的调整、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变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正作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一点收获。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1、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3、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9.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九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教学的实践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开放性思维 新课程

一、引言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上,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三、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呢?

1.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并非静止,也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组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显得过于重视甚至是局限于教科书了,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包括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如周围的自然环境、现实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教材还应包括教师本身。

为了更好地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历史知识的组合能力。学生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清晰明了,并且,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

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减少了人云亦云的局面。

2.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教师在更新了观念,解放了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并且具有了开放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以后,还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出现课堂气氛虽然高涨,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却只是以“听故事”的热情开始和结束的,学生只记住了故事而忘记了思考和分析。从“灌鸭式”教学到“故事会”式的教学,其实是从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的一个极端到课堂气氛活跃的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不是成功的历史教学。

在历史的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但是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3.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2)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3)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和思考。在辩论中,由于场面的激烈,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论辩能力。(4)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也有不少的见解和研究。但是,教学任务面对的是很多具有不确定性的学生,任何方法和概念都难以指导全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旧是一个需要大家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理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B].甘肃教育,,(1B):45

[2]霍永昶.转变观念,推进历史课程教学改革[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4):91-93.

[3]刘晓玲.初中历史活动课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C].甘肃教育,2007,(1B):37.

10.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 篇十

徐赐成

郭富斌的大历史教育观以其开阔的教学视野、独特的分析视角、现实的教学立意、严谨的思维逻辑、经党的素材整合、生动的教学过程,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现出鲜明的教学魅力。大历史教育观在理论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历史教学方式上是一种创新,在实践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

首先,大历史教育观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012届文科班的学生给郭老师的信中写到:“记得您讲《新文化运动》那一刻的掌声吗?那真的是最让我感动的一节课了。您那么动情的讲解,将我们带到了那个追求民主自由与科学精神的时代,那时的人,既纯粹又执着,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执着于自己的民族与国家。那一刻,我在您的眼中也看到了这些;那一刻,跨万水千山,越时光洪流,电光石火之下,我放佛感到了不同时代却同样高尚的灵魂的碰撞,听到了同样执着于伟大的心灵的对话。而我也好像在那之间,看着画中鲁迅犀利睿智的双眼,我竟然有种想流泪的冲动——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样的年代,做一个纯粹又执着的人。”从学生这些话中不难看出,郭老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功力”,更有课本所囊括的历史追智慧,还有师生情感和心灵的共鸣,其教学效果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已非常清楚。

其次,大历史教育观课堂教学具有相当的教学论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上海)年会上执教的公开课。当时郭老师执教的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学会理事长赵亚夫先生和《历史教学》原主编任世江老师分别撰文,都对郭老师的这节课做出极高评价。任世江老师说:“郭富斌的这节课是一种有别于教材内容的全新设计。”“像郭富斌这样的老师做公开课,我想受益的主要不是学生,而是参加会议的教师。这节课更应该作为教师培训的资源。这样的课首先要讨论他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这是理解教学创新的第一步。基于对课程内容理解才能在相同水平上讨论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育理念的运用才会出现实实在在的效果。”赵亚夫先生说:“我的体会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破题以概念为轴心,结构以逻辑作基础,理论以解释见精神,材料以参悟显价值。它们集中体现了郭老师的教学视野和境界,尤其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应该说,这节课的每一设计和环节,都有讲头、都有深挖细品的必要。”“这是一节很好地体现了“人格论”和“公民论”基本原理的光彩照人的好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也说:“郭富斌的课无法复制”。

第三,大历史教育观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的相互激发。一个优秀历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诸如同行、学生、学校、课程、考试、学术、教研人员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郭老师说:“于我而言,学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应该说我的改变从学生开始,我是被学生所成就。2000年2月27号学生张娜在给郭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在这半年时间里,您使我对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未体味过原来历史也是如此生动、鲜活多彩的。在您的课堂上,我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您让我们在轻松和笑声中了解了许多知识,在惊喜中知道了许多未闻的事情。您的课不是照本宣科,旨在让我们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2002年7月20日,一位名叫李菀瑾的学生给郭老师写了一封长达13页的信,她在信中畅谈郭老师的历史课所给予她的丰富营养和深远影响。特别是她写到了刚刚上郭老师的课的感觉:“更要命的是,像是抽鸦片一样,我对一周仅有的两节历史课居然上瘾了。„„每一周都因为两节历史课而有意义„„更令我自己惊诧不已的是,原本以为记忆力不是一般差的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郭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不仅学生在郭老师的教学中明白人生,还有学生能够用以解释包括老师在内的人生境遇。1997年6月15日,一位名叫邹曼的学生写信告诉郭老师说:“其实您要相信上苍

是绝对公平的,您拥有比他们(指投机钻营之人)广阔得多的精神领域,你拥有比他们深刻得多的思想内涵,您还有许许多多永远敬佩您、感激您、铭记您的学生,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曾有的。”在这些信中,我们可以感知学生对郭老师的渊博、智慧和思想的崇敬,由此凝聚成对老师的深深的爱戴。在此过程中,“教育”得以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海洋。另一方面,郭老师的渊博、智慧和思想又浓浓地弥漫于他的大历史教育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心灵与心灵沟通才能理解,只有智慧与智慧碰撞才能生成,只有情感与情感共鸣才会快乐,只有大历史教育才有一切教育实现的平台。

郭老师的大历史教育观是怎样炼成的,一名历史老师需要做哪些努力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郭老师以其自身的努力,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之路。

首先,要有做“好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当我们谈到学生为什会如此喜欢甚至崇拜郭老师时?他说:“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以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自勉,不愿意做一个人云亦云的老师,视野相对开阔、教学不拘一格。在学习压力很大而又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能给学生新的材料和解释,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能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知识,能让学生相对轻松的掌握相对深刻的内容,从而得到学生认可和支持。”

是啊,只有想成为“好教师”的教师,才能在“好教师”的成长之路上孜孜以求;只要有所追求,自然会与众不同;只要有所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大历史教育观”就是郭老师坚持追求的硕果。优秀的教师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但这种负责一定要体现在一节节优秀的课堂教学之中,而优秀的课堂教学需在知识、技能、智慧、视野、情怀等方面着力落实。作为优秀的历史教师,正如近代著名历史教育家蒋梦麟先生所言:“历史之用意,在取先世之经验,解决现在之问题。非然者,则历史与生活离,失其本意矣。”。(《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所言,《教育杂志》第10卷,1918年)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昨天的事实,分析和认识今天的世界,培育迎接和应对的明天与未来的能力。这正是郭老师所提倡的——要做“明师”——“明日之师”。

其次,要有扎实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郭老师认为,“阅读是教师力量的源泉。阅读能强化和升华你的兴趣,增长你的见识,打开你思维的通道。”郭老师的读书兴趣较广,包括教学所需要的书和看似无用的书。他说,“我每次回家或出差,身边总要带几本书。上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里,在老家没书读,我就骑自行车往返百公里,到西安钟楼书店买了本小说《愤怒的葡萄》。我觉得,书读得多了,各种内容和观点相互辩驳,你自然会随其深入思考,很多见解、想法就会油然而生。”

郭老师在读书上下的功夫较深,特别注重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追问。我翻阅了郭老师几本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读书笔记,在那些行将破损的软皮本里,有郭老师的摘抄、批注和勾画,包括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大部分内容的抄录。与大多数人关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不同,郭老师更关注这些思想产生和赖以成长的土壤。他在读书笔记中抄录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佐证:“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11月28日,1970年11月2日逝世。其父为农民、木匠,共有四子(三男一女,均为教师),苏霍姆林斯基为老小。”“1933年夏,到明楚格市师范学校上学。1935年,17岁,到离本村不远的一所小学任教。后来,又进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班学习,1929年结业并入伍,进莫斯科政治学校。卫国战争后,以政治指挥员身份上了前线,负了重伤——炮弹碎片一直留在胸部,伤愈被派往乌发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后回家乡任区教育局长。1947年申请回校,担任了巴甫雷什学校校长。”

郭老师注重积累那些比较能表现历史意境和增进历史理解的经典语句。郭老师是善于运用语言的老师,甚至有独特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艺术。除了天赋的因素,这些摘抄说明两点:一是重视发挥语言的教育功能,二是重视教育语言艺术的修炼,而模仿和积累是语言修炼的重要方式。纵览这些读书笔记,可以看到郭老师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连绵不断的阅读、记录、思考和实践,造就着自己,创造着自我,凝聚成他独有的教育魅力。可见:阅读不可少,坚持更重要,实践是法宝。

郭老师是有阅读本能的老师,阅读甚至成了他看待人生和社会的方式方法。在郭老师这里,阅读就是研究郭老师的读书范围之广、识记能力之强、运用水平之高,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是怎样做到的?当然,每个人的读书之路是不同的,但无不需要兴趣、坚持和努力。正如赵亚夫先生说的那样:“你不读书不行,只读历史书不行;为了教学而读书,可以,但你难有深刻的体会;为了出题而读书,可以,那只有名义上的满足。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是读书多且会读书的人,但是要出色就必须经过理论的历练。因为学科教育思想、特别是学科教育信念不是经验能够自然生长出来的,那必须植根于理论的土壤。”也就是说,运用是最好的学习。

第三,要不断培育和提升教师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郭老师是崇尚思考的教师,无论是讲座还是课堂的魅力,都根植于其深刻的思想和理性的温情关怀。而这种思考,又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他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盗贼子惧。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来者。秦桧设计陷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像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文革中,刘少奇遭陷害,百口莫辩,只能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及妻子儿女,“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至于其他人,陶铸、彭德怀、陈毅这些人,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把自己存在的价值托付给了历史。

郭老师是善于思考的老师。通过他的教育讲座、文章和谈话,我们可以得到几点思维方法启迪:

一是要从高处着眼,在低处立足。郭老师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历史情怀经过缜密思考和系统表达之后,最终通过一节节历史课呈现出来,从而使他的历史思维那么生动,那么具体。他根据教育部历史课标组《高中生历史课程认知状况研究》的研究结果:“18.3 %的学生反映他们对历史课的感觉是‘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64.6%的学生认为‘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有64.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对于以后从事社会工作‘用处不大’,5.0%的学生认为‘根本就没有用’。”认为历史课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尽管“历史学科的价值有可能暂时脱离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但历史教育的价值却必须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二是理性思考,具象论证。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师要竭力避免以自己的深刻遮盖了学生的“肤浅”,否则就没有“思想点燃思想”的效果。郭老师在具象论证上侧重于材料的多元、鲜活而典型,材料本身具有极强的阅读性和思考空间。就像赵亚夫先生所说的那样:“郭老师不是在做‘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教学’,更不是‘史料教学’,所以用不着‘基于史料做活动’。郭老师做的两件事值得其他老师借鉴:(1)历史课上史料的和材料是有区别的。前者即原始资料(如档案,主要呈现事实,极少主观观点),后者则包括多方面的历史素材(除反映事实外,多带有鲜明的主观判断)。(2)运用材料时,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否则我们得出的观点难免不偏。也就是说,历史教学的材料,既要有‘参’的价值(典型),又要有‘悟’的可能(理解)。参透,参透,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循序渐进,重视逻辑。通过郭老师的课例,可以看出他是构建课堂教学逻辑的能手,有逻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例如他在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时,一共讲三个问题:资本主义为什么要调整?资本主义怎样调整?资本主义调整带来了什么?在“资本主义为什么要调整?”中,主讲“一个大洲的无力——欧洲面临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引力——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个人的魅力——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一般理论》一书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后面的问题也是这样依次按逻辑展开,从而使学习、思考、批判、建构的过程有了强大吸引力。

郭富斌老师的大历史教育观是一部书,值得用心研读;它不仅是一部书,更是历史、现实、教育、人生的有机整合体;它也不仅是一个有机整合体,它还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和教育影响力。同时,郭老师也“行走在历史教育的路上”。他与我们同行!那么,就用郭老师喜欢的一首歌《在路上》(刘欢)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吧!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

上一篇:村级公路维修资金申请报告下一篇:初一整式的加减同步练习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