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2024-07-26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共15篇)

1.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一

活动领域:艺术(美术欣赏)

活动名称:向日葵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目标:

1、欣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感知作品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2、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自己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和感受。

3、体验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感知作品《向日葵》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活动准备: 作品《向日葵》ppt,实物向日葵图片,油画棒,美术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实物向日葵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向日葵吗?(教师出示实物向日葵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梵高爷爷的作品《向日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二、初步感受欣赏作品《向日葵》的构图美,色彩美及造型美。

(一)感受作品的构图美。

1、幼儿欣赏《向日葵》,大胆描述画面,表达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2、幼儿通过欣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眼里的向日葵。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棒!这幅画里面有很多不一样的向日葵,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二)感知作品的色彩美。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幅画中的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一样吗?

教师小结:在梵高爷爷的这幅《向日葵》中,向日葵的花瓣是金黄色,

花蕊画的火红火红的,但是每朵向日葵的颜色深浅不一。

(三)感知作品的造型美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朵向日葵?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向日葵的造型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画面中一共有14朵向日葵,它们朝向不同的方向,有的正在盛开,有的花瓣已经掉落,有的仰着头,有的低着头。

三、教师组织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达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欣赏了梵高爷爷的作品《向日葵》,每朵向日葵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的动作来表现向日葵的不同造型吗?

教师小结:刚刚小朋友们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不同向日葵的造型。有的小朋友把双手张开,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有的微微低下头,表现低着头的向日葵。每个小朋友都用不同的动作表达了对作品《向日葵》的理解。

四、教师引导幼儿感受领会并表达作品《向日葵》的情感,并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

教师:梵高爷爷画的向日葵用了很多深浅不一的黄色,整个画面被耀眼的金黄色充斥着。看着这幅作品,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其实这幅作品由法国画家梵高创作,当时他的画画梦想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对自己的梦想抱着极大的热情,就像热烈绽放的向日葵一样,依然积极乐观。

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创作,并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

教师:那现在我们拿起油画棒,画出你心目中的向日葵吧!

2.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二

一、悉心选择欣赏内容, 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 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 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1. 名画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名家名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题材、表现手法独特的作品, 让幼儿欣赏, 使他们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境界提高。

如大班美术活动《我的小伙伴》, 以我国名画《百子图》来导入观察人物的动态。欣赏从局部到整体。首先, 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那这些小朋友们在这里做什么?说些什么话呢? (从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讲述。在幼儿讲述后, 让幼儿学做画里面人物的不同形态。) 其次, 整体欣赏整个画面, 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最后, 老师请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你会起什么名字呢?全班合作来创作一幅《我的小伙伴》。安塞农民画《牛头》, 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 构图饱满, 色彩热烈, 装饰性强。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头巨大的牛头连为一体, 又对中间的牛头进行夸大, 给人以鲜明突出的感觉, 不仅增强了牛的威武气势, 而且显示了牛的非凡神韵, 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教师问:画上有些什么?幼儿第一眼观察到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个牛头) 。老师:“这张画中什么颜色最多?” (红色、黄色) “给你什么感觉?” (感觉牛很威武、牛气冲天、好像有一团火马上要燃烧起来……) 。如果画中全用红色、黄色是否好看?通过明暗色调的对比, 幼儿发现暖色调的图案, 给人热情、奔放、有很强烈的感觉, 而冷色调的背景使人感觉很冷, 心里很难受、很害怕。美术欣赏活动能使幼儿产生审美的心理。其实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学会欣赏名家名画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才会使他们运用学过的色彩 (色调冷暖、明暗等) 、线条 (曲线、直线、螺旋线等) 、形状 (三角形、方形、圆形等) 、景物 (树影、建筑等) 等知识来对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 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 幼儿的审美才能发挥出来。在大班美术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梵·高的《星月夜》, 说:“小朋友们, 你们看看这幅画上面都有什么?”大家都争着回答:“星星、月亮、树、房屋……”老师问:“那看到这幅画, 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看着树好像往上长。”有的说:“好像它们都在动。”还有的说:“看起来好像很安静。”老师说:“我们再来看看星星和月亮周围他是怎么画的?”一幼儿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就这样绕绕的, 一个圈一个圈的, 像螺旋线。”另一幼儿说:“点点点的。”后来, 老师进行了总结, 介绍了画家和作品, 并让幼儿创作自己的作品。再如, 修拉的《大碗岛夏天的周日午后》中的点描法, 达利的《永恒的记忆》, 蒙克的《呐喊》中的变形和夸张,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中的线条和色块, 米罗绘画中的童趣幽默和线条笔触, 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色彩与形体, 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疏密、繁简, 等等。这些欣赏性范画既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让幼儿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 又能够为幼儿尝试不同表现技能技巧的先期经验做准备。

2. 现场范画化解幼儿创造美的难度

作品《拾穗子》画的是“弯着腰的三个妇女在拾穗子”。老师请一名幼儿讲述作品的内容, 并问大家会不会画, 很多幼儿说不会。教师又请一名幼儿弯腰拾穗子面向着大家而站, 请大家观察感知, 上身与腿的线条是什么形状?侧面脸部看到了什么?怎样表现弯曲的形态?然后教师画出了一个弯腰的女孩影子。

现场范画, 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作的范画, 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 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 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 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 等等。此时, 一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知现有物体及其关系, 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 各种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表象能够使幼儿游刃有余地创作。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范画, 因为将表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还需要表现力的支持, 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认知、情感、想象和创造都是通过表现力展现的, 而范画则能够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水平。

3. 同伴间相互欣赏分享绘画技能

中班幼儿画了命题画《会跳舞的小人》。下午自由活动, 教师把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欣赏, 并要求幼儿说出“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在哪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好”, 这是班内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 “我喜欢他使用的颜色, 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我喜欢他画的那个个人跳舞的姿势, 如果再给小朋友腿画弯曲和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

欣赏同伴的画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 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 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的作品, 幼儿不仅可以扩展自身的经验, 同时建构出新的经验, 而且可以促进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分享能力和绘画技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同伴间相互欣赏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 又可在绘画前出示。

二、欣赏作品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甚至依赖范画

实践发现, 因为范画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幼儿绘画表现的程式化和僵化。绘画作品变得缺乏想象、童趣, 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萎缩, 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 而是依赖于范画和老师, 这无疑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 也引发了大家对范画的抵触情绪。

2. 欣赏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门徒的感情与性格, 让欣赏者从人物的形态、神情中读懂了其中蕴含的故事。这幅画显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来欣赏, 孩子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 无法感受其中的意境。

如在学习设计《盘子》时, 老师选择了《青花瓷》作为欣赏内容, 在充分调动幼儿感受点、直线、螺旋线、锯齿线、城墙线、不规则曲线及不同粗细长短线条的基础上, 在幼儿绘画前出示了多幅不同线条、不同组合的范画。结果, 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各异, 而且组合多样, 比先前的表现丰富了很多, 而且没有和范画一模一样的作品。

绘画作为幼儿内心和精神的一种表达, 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 它描绘着幼儿眼中的世界。

总之, 在绘画欣赏环节中, 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欣赏内容, 并要时刻注意欣赏的导向, 欣赏画是幼儿创作的支持, 而不是限制幼儿的框框, 更不能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 适时、适地、适宜地欣赏优秀作品, 支持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美好的作品。

在幼儿欣赏美的过程中, 教师犹如一位美的使者, 除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之外, 其本身还应是美的化身。在幼儿的心目中, 教师是美的偶像。要给幼儿一双审美的眼睛, 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超乎寻常、特别敏锐、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这样在与幼儿的交往中, 当美景、美慧、美德出现时, 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觉察, 并及时地捕捉, 使之成为审美教育的资源和教材。

摘要: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 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 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 境界提高。

3.谈幼儿美术教育的欣赏课程 篇三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 艺术素养 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42-02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幼儿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美术欣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像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仼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像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此外,在美术活动中讨论作品情感,透过作品猜测画家心境和个性特点,给作品起名字等,也有利于儿童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迀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例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儿童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美术欣赏课程实施指导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一)对话法的概念及特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二)对话法的实施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

3.要为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其欣赏面。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眼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用心,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4.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师首先应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讲得太多,要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儿童对形式进行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儿童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

4.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范文) 篇四

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中鹅的颈项、翅膀线条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动态美。

2、体验作品中恰倒好处的构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优雅意境。

3、能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鹅鹅鹅》

2、蜡笔、画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作品《鹅鹅鹅》

*教师: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欣赏作品的色彩

教师:这幅画里有许多的鹅,画家用了哪些色彩来表示?这些白色都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画面中除了用了大量的白色还有什么颜色?深深的墨绿和少量的红色、土黄有什么作用?(画家除了用大量的白色表现鹅的洁白,还通过画面下的墨绿、上部的土黄和鹅头的朱红来衬托鹅的洁白,这样用色使画面的色彩单纯而又不失活泼。)

*重点感受作品中鹅的形态美

教师:这幅画中的鹅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美在哪里?它们的翅膀美在哪里?它们张开大大的、美丽的翅膀想要干什么?它们的颈项美在哪里?你觉得象什么?画家是怎么画出美丽的翅膀和颈项的?我们用手来模仿一下?画家在画中画了很多的鹅,它们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画家笔下的鹅都扇动着自己美丽的翅膀,但同时又各具形态。它们在不同的动态下又共同孕育出和谐的韵律美。)

*欣赏作品中鹅的布局。

教师:画家画了这么多美丽的鹅,他在画面上又是怎样安排这些鹅的呢?如果我们把鹅都挤在一起好不好?画家是怎么做的?哪里的鹅安排的密一点?哪里又疏一点?谁来指一指?这么多鹅像排着队一样,如果我们把它们排成一条直线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画家又是怎样处理的?我们用手来指一指。他这样处理给你带文档仅供参考

来什么样的感觉?(画家在布局上不仅把鹅群放在了画面的中央,醒目突出,与此同时还将鹅群排列成S型曲线,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在鹅群的安排上做到了疏密有度,使画面活泼不呆板。)

2、结合故事《咏鹅》欣赏作品

*教师朗诵古诗《咏鹅》

教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教师:这首诗说了什么?和这幅画有相似的地方吗?画面的什么地方表现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请幼儿再次用动作表现对古诗和画面的理解。

教师:谁愿意用动作表现“曲项向天歌”?“ 红掌拨清波”是真么样子呢?

*教师注意用语言营造意境,激发幼儿用动作表现的兴趣: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呀!洁白的鹅群游在碧绿的水面,水里倒映着它们美丽的影子,红红的脚掌轻轻划着清澈的河水。它们向天空伸展着长长的、优美的颈项,唱着快乐的歌。

*教师:你喜欢这幅画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谁能用动作来表现?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也来画一画。

*教师一方面鼓励幼儿大胆落笔、一方面重点指导幼儿表现鹅的颈项和翅膀。

4、分享和展示作品

教师:说说你画的鹅美在什么地方?

大班绘画教案:《狮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边念“顺口溜”边画画的方式学画狮子。

2、能创造性地画出狮子的不同动态并添画情节背景。

3、对绘画活动感兴趣,能独立完成画作。

活动准备:

1、剪好的狮子头、身体(椭圆形)、狮子脚、尾巴。

2、狮子PPT

3、幼儿用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顺口溜”,请你们仔细听: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2、这么好听的顺口溜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动物呢,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动物呢?(幼儿猜谜:大狮子、大老虎、大熊猫)

二、讲解示范

1、到底是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师边念顺口溜,边画)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

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

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

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篮子四周加花边,一只狮子就出现。

2、“你们看是什么呀?”(狮子)

3、“哦,这顺口溜真有趣,能变出一个大狮子,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变一变?”

4、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念顺口溜,教师再示范一遍,变换花边。

5、有了狮子头,还缺少什么呢?(身体、脚、尾巴)

狮子的身体像什么?(椭圆形)

三、看狮子的PPT

老师这里也有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的?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四、摆放狮子不同的姿势

(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准备了狮子的头、身子、脚和尾巴,请小朋友四个人合作去放一放、摆一摆狮子会有哪些姿势?)

1、幼儿摆放,教师巡回观察。

2、请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们摆的狮子是怎样的姿势呢?

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还有走路的,原来狮子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五、幼儿作画

1、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大狮子。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呢?

2、教师提要求:

画之前我们的大狮子还有几句话想对小朋友说:

我可是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们可别把我画成了小病猫。我的本领可大了,小朋友们要画出我不同的本领哦。画好以后别忘了给我涂上美丽的背景颜色。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六、展示幼儿的画

5.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板立体造型表现出各种人脸的形状。

2.运用捏贴、刻画等方法表现人物高兴或生气等脸部表情。

3.能充分想象、大胆制作。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对人物的各种表情有一定的了解。

2.陶泥、操作工具及综合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玩游戏:猜猜我的心情。

(1)师:我们的脸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比如开心的时候会有高兴的表情,(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生气的时候会有发怒的表情。现在请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玩“我的表情”,说说朋友的心情。

(2)幼儿自由讲述。

●让幼儿置身于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讲述在做各种表情时脸部五官的变化,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教师交代创作要求。

师:请你们在卷筒上把各自好朋友的表情做出来。你准备怎么做呢?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师:先把泥拍成泥板,再卷成一个卷筒,注意一定要把泥板的两条边连接牢固,然后在卷筒上装饰自己喜欢的人物造型。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将幼儿作品布置成“我的朋友”场景,(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鼓励幼儿相互讲一讲自己的作品。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生活区:提供哈哈镜,让幼儿观察变形后的自己,并大胆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美术区:提供纸、笔、橡皮泥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漫画人物的资料,解答幼儿的有关问题,丰富和积累幼儿有关表情的认知经验。

6.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篇六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幼儿园对美术欣赏活动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呈现出很多不足。本论文主要围绕“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展开研究。阐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7.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七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审美能力

一、教师选择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范画, 幼儿观察作品,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以欣赏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带领幼儿先观察与本次欣赏主题相对应的事物, 并引导幼儿集中讨论, 各抒己见, 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活动, 让幼儿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围绕绘画作品的主题进行无限的创想。

在以《树》为主题的活动中, 我发现幼儿画的树很单一刻板, 几乎所有的幼儿所画出来的都是一成不变的大树。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幼儿摆脱这样的画面束缚?怎样才能让幼儿画出千奇百怪自己喜欢的大树呢?经过反复的推敲, 我想到了让幼儿出去观察不同的树木, 欣赏不同的树的绘画作品, 打开幼儿的视野, 引导幼儿了解多种树的画法,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改变幼儿固有的绘画方式, 大胆地去进行创作,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我选择了几幅风格不同的画, 一幅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所画的树颜色丰富又带有朦胧感, 造型神似而非形似,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是我国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 这幅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 笔法纯熟顺畅, 形象传达了画家心中的各态树型。这两幅绘画作品尽管表现手法不同, 但是都表现出了并非合理的格式化画风特点, 这种不拘泥于真实的艺术绘画风格往往幼儿很容易接受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目的在于鼓励幼儿摆脱程式化、模式化图像的束缚, 让幼儿大胆地去创作想象。

二、把绘画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随时引导幼儿观察, 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在绘画作品欣赏课中, 教师要将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联系, 这也是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的关键。指导幼儿观察不能只在课堂上,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 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 指导幼儿观察, 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和兴趣, 也就是要在脑海中形成观察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日多观察幼儿感兴趣的点, 将欣赏活动真实情景化。为了引导幼儿想象心中千奇百怪的树, 我们首先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关于“树”的各种知识, 使幼儿在掌握各种树的基础上掌握绘画树的技能, 为下一阶段的自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刚开始进行的时候, 幼儿对树的兴趣多半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的, 于是我创设了组织幼儿“捡叶子”的游戏, 让幼儿开始关注各种树的特征:落叶与不落叶, 开花与不开花等等, 幼儿也渐渐地开始喜欢观察各种树木。在我们的幼儿园院内有许多的柳树, 组织幼儿观察柳树, 刚进入春天, 柳书还没有长出叶子, 幼儿没有看到树叶都感到很遗憾。我告诉幼儿, 接下来的日子, 每天柳树都会发生变化。在每天课外活动时, 幼儿都会跑到柳树边去看看柳树的叶子有没有长出来。再这其中就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坐车外出的时候, 小朋友们也会被沿途的树木所吸引, 不停的说“这棵树的叶子大, 这棵树的叶子小, 这棵是会开花的树”。小朋友们似乎对观察树, 谈论树着了迷, 对树的兴趣达到了高潮。

在欣赏过生活当中的树之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之前的两幅作品, 幼儿都很轻松的说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观察结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欣赏和创作结合, 鼓励想象, 启发幼儿进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开展幼儿绘画欣赏活动, 并不是单单的让幼儿去观察欣赏, 更需要幼儿的动手体验。幼儿的绘画在绝大多数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 可谓是“世界有多大, 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幼儿创作的天地就有多宽”。我从各领域做了积累和铺垫之后, 幼儿的情绪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紧接着就要进入绘画的状态了。为了使美术欣赏活动自然的过渡到美术表现活动,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我们又复习了之前的活动情景, 幼儿对这些还是记忆犹新, 非常感兴趣, 有些幼儿把绘画和日常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 想象地说出了:长翅膀的树、彩旗树、面包树, 等等。幼儿游乐对神奇树的了解, 接下去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象。在组织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前, 我们在和幼儿的谈话中了解到每一个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法。有的说想在大海里画房子, 有的说想画会飞翔的树, 我们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想法, 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力求使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 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对树的理解想象, 进行自主性的绘画创作。幼儿天生就富有大胆而浪漫的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欣赏活动后, 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依据欣赏后自己的意愿, 运用自主选择的绘画方式, 随意联想, 可以拟人, 也可以神奇化, 更可以随意地张冠李戴而也不觉得怪异。当然幼儿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 在他们具有创意的作品中一定会表现个人的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绘画欣赏中和平日生活观察中。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变现方式。”在这样的欣赏课后, 我认识到在绘画欣赏活动中, 幼儿对一件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 各不相同, 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循循善诱地启发、鼓励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进行选择题材, 让幼儿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信息, 让幼儿有所启发, 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绘画。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学.

8.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欣赏水平 篇八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欣赏环节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它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现代的幼儿美术教育观越来越提倡对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崇尚让幼儿有个性地自由表现与创造。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在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提高审美意识,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欣赏教学是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欣赏与手工、绘画、泥塑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术活动体系。美术活动中的欣赏环节,最重要的功能是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在形成自己独特观点的基础上,创造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作品。因此,欣赏是基石,创造是表现,它们互为补充,互为影响。本文以主题活动《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例,对欣赏环节的教学策略提炼整理如下:

一、创设环境,增强主题文化氛围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独特表现形式。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性的一种艺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幼儿为活动主体,适当进行指导,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让幼儿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让他们有表达的自由;给幼儿提供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风筝》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的一个主题活动。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通常先做适当的示范,然后单纯地让幼儿为画而画,这样的形式难以充分打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尤其是范画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框住了幼儿的思维,导致幼儿不爱动脑筋独立思考。笔者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了解到艺术重在感受与欣赏,感受与欣赏可以促进幼儿的表达。因此,在这次活动开始之前,先在教室中营造风筝的文化氛围,为孩子们准备许多不同种类的风筝,让他们接触风筝、认识风筝。在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受和发现风筝的形状美、颜色美和构造美的过程中,孩子们对风筝萌发了美的感受和体会,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对风筝的兴趣油然而生,这也为提高孩子们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课件,提高审美欣赏水平

皮亚杰说过,儿童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通过这种审美情景的体验,能够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以及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从中发现美的特征,进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他们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在第二次的生成活动《做风筝》中,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风筝,重点引导幼儿欣赏燕子、老鹰、海绵宝宝、京剧脸谱等风筝的外形。其次引导幼儿感受和欣赏各种风筝的纹样、图案,如荷花、京剧脸谱等一些有中国元素的水墨画的应用,燕子轮廓的风筝里面的纹理以及纹理之间的色彩搭配。孩子们欣赏的视野开阔了,欣赏的兴致提高了,就会很乐于挖掘课件中的风筝信息,如它有几层?是什么轮廓的?颜色和图案是怎样搭配的?为什么要这样搭配?它们是怎么串连在一起的?飞在天空中像什么?这一系列的课件欣赏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艺术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与素材。

三、共同欣赏,促进能力提高

《指南》中提到,教师要与孩子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美化环境。当创作完风筝后,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师可以追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制作一些风筝,与孩子们的风筝作品互动,享乐其中。孩子们不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极大的热情,而且对别人的作品也有强烈的欣赏欲望。随后我带领学生到户外一起放风筝,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还将制作好的风筝展示在教室周围,代替原有的风筝模型。当孩子们考到自己的作品时,心里非常愉悦,大家互相探讨,互相欣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经验积累,拓宽艺术视野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乐于参加艺术活动,喜欢上艺术,并且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有了欣赏和感受,幼儿才会主动进行表达和创造。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往往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绘画或制作的兴趣。

在《我眼中的春天》活动开始之前,我让孩子和家长利用周末时间一起去寻找春天,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春天常见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一起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大自然的美,如春天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春天的树是什么形状的?春天的动物是什么形态的?还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在展板上,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画法表现观察到的事物。如春天的雨、春姑娘、春天的燕子、春耕、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的动物等,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度,帮助孩子们习得美术技能。

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一起养蝌蚪、养蚕宝宝、养小鱼、养小乌龟,种瓜种豆,一起观察各种动物和植物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在活动中通过掠影的形式能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开心极了,因为亲身掠影的出现引发了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每个孩子对春天的喜爱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春天里的活动,如放风筝、春游;有的喜欢春天的植物,如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树;有的喜欢春天的动物,如小蝌蚪、蚕宝宝、蝴蝶等等。有了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的艺术视野会更广阔。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尽可能提供给幼儿各种全方位的欣赏和感受,多给幼儿讲述的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空间。要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体会,用爱心多了解幼儿,善于观察和分析每个幼儿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欣赏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进一步表现美和创造,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画。

参考文献:

[1]陈铿.影响3—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现的因素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2]孔起英.体验:儿童审美发展之必需[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3]陈迁.试析艺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J].教育科学,2009,(01).

[4]张亚玲.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8,(06).

[5]丁月华.幼儿绘画认知能力发展特征的个案透视[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6]汪洋.互动式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法探究[J].上海艺术家,2006,(04).

9.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九

活动目的:

1.能用报纸条卷曲固定成鱼的外形,并用彩纸设计装饰鱼的花纹。

2.尝试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活动准备:

ppt课件;“报纸鱼”范例一件;报纸、蜡光纸若干;双面胶、剪刀。

活动过程:

一、观赏ppt课件《五彩的热带鱼》,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观察范例,推想制作方法教师出示“五彩鱼”范例,提问:这条小鱼是用什么做的?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出这样一条五彩鱼?(引导幼儿说出用报纸搓成纸条卷成鱼的外形,用彩纸装饰鱼的眼睛、身体、鱼鳍、鱼尾等。)

三、倾听教师讲解,学习制作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制作鱼身的.方法。

教师:我用一张报纸卷卷卷,卷成一根粗棍子,再拧拧拧,拧成一条纸绳子,最后我将绳子两头交叉粘贴,看看变成了什么?

教师:鱼还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呢!我们可以用彩纸剪成粗细、花纹不同的纸条进行装饰,可以朝不同方向贴。教师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2、教师拿出范例讲解装饰鱼的方法。

教师:我们还可以用彩纸剪成三角形、圆形或方形等,既可以作为鱼身上的花纹,又可以作为鱼鳍或用来装饰鱼尾。

四、难点讨论 1、教师出示半成品“五彩鱼”,提问:这条鱼少了什么?(眼睛。)鱼眼睛可以怎么做?

2、教师用手指穿过“鱼”的头部并提问:鱼的头部是镂空的,做好的眼睛怎么放上去呢?

3、教师小结:鱼眼睛的粘贴可以先用一些细纸条粘在鱼形轮廓上,横贴、竖贴都可以,再把鱼眼睛贴在纸条上。

五、幼儿制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卷报纸时一定要卷紧;卷成鱼的形状后,尾巴处用固体胶固定;鱼身上的花纹可以自己设计,颜色可多一些;鱼鳍、鱼尾也要装饰。

2、幼儿操作。

教师关注幼儿不同的操作设想,及时发现他们的创意,并鼓励他们尝试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幼儿用合适的方法固定鱼眼睛。

(提出操作要求时,教师重复演示一些操作步骤,以帮助幼儿再次理解;巡回指导时,教师留意幼儿设计花纹的独特想法,鼓励他们把想法表现出来,启发幼儿用不同方法固定鱼眼睛。)

六、欣赏、交流 1、播放音乐:小鱼开心极了,我们和小鱼一起来跳个舞吧。

2、师幼集中欣赏、交流。

10.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十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用滚珠的方法作画,体验多种作画方式的乐趣;

2、知道放烟花的安全事项,提高安全意识。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弹珠、颜料、小筐、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请幼儿说说春节中最快乐开心的事;

——老师小结幼儿的发言:许多孩子对春节中放烟花最开心,因为烟花非常漂亮,又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有些小朋友也想自己放烟花(有的已经放过小烟花了),那么放烟花时应注意是什么呢?

——幼儿相互讨论,老师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我们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一下自己放烟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放一次安全烟花,好吗?

二、介绍工具,激发兴趣。

——出示弹珠:这时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今天老师要用弹珠来放烟花,而且放出得烟花非常漂亮,你们看

三、老师示范,幼儿观赏。

——先把弹珠放在颜料里滚一滚,然后放进铺有白纸的筐内,随意晃动筐,使弹珠在白纸上形成轨迹,再换色进行同样操作。

——你们看,像不像放出的烟花?是否很美丽?

四、幼儿动手操作。

——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多种颜色作画。

五、展示幼儿作品。

——相互交流作画的乐趣,观赏同伴的作品。

【教学反思】

滚珠画以其作画形式的有趣性和作画方式的简单化,深受小班孩子的喜欢。它改变了常规的作画工具,运用圆形的弹珠,晃动小筐,使弹珠在筐内随意来回滚动,通过滚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简单有趣的作画方法,使孩子们增强了自信,体验了作品成功的快乐。另外,通过活动,孩子们也懂得了应该怎样安全地燃放烟花,掌握了一些粗浅的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了安全意识。

小班美术欣赏教案《春节烟花》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11字。

相关文章

《小班水墨画教案《好吃的大苹果》》:小班水墨画教案《好吃的大苹果》适用于小班的水墨画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水墨画活动感兴趣,体验在树枝上添画苹果的乐趣,根据儿歌的步骤,学习用水墨画工具绘画苹果,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墨画《好吃的大苹果》教案吧。

11.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作为幼儿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二、在教学中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教师要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12.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十二

依据《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幼儿美术创作形式的实践研究》课题和班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经验, 以绘本中“色彩”这个艺术元素入手开展绘本美术活动, 在激发幼儿的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艺术欣赏力。因此选择绘本中的“色彩”入手让幼儿感受艺术, 使之悦读阅美。

二、研究对象情况分析

1. 基本情况。

姓名:琪琪 (化名) , 出生年月:2009.01, 性别:男, 年龄:七岁, 个性:活泼外向。

2. 艺术认知与艺术表现。

艺术认知:对于颜色的认知非常的清晰, 能分辨常见色:红、黄、蓝、绿、紫、黑、白、咖啡等对事物的形象和色彩有自己的理解, 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能简单讲述优缺。艺术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用色比较大胆, 创作技能比较薄弱。

3. 艺术欣赏的欠缺。

琪琪在阅读中不关注美术元素中的一些细节, 只关注的是内容、故事发展, 对于色彩、绘画特色等不关注。

三、研究的观察与措施

1. 丰富孩子绘本阅读量。

观察记录:今天早上自主性游戏的时候我与琪琪进行了一次谈话。师:琪琪, 你在家看些什么书?琪琪:《喜洋洋》、《变形金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师:那你看书的时候都在书里看到了些什么?琪琪灰太郎、喜洋洋、孙悟空……师:除了书本中的事物, 书中的颜色多吗?琪琪:多的。绿的、红的、黄的……分析:从这段谈话中我了解到了琪琪平时对阅读的一个兴趣和阅读的内容, 还对家长对于孩子阅读的关注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对琪琪阅读时对于画面关注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琪琪对绘本艺术元素的了解也有了初步认识。措施:在这段谈话中反映出孩子对绘本的接触与阅读几乎为零, 家长与孩子的亲子阅读也是很少的。绘本的内容都谈及不上了, 更何况是绘本艺术了。因此首先要让孩子和家长对绘本阅读感兴趣, 然后慢慢了解、重视起绘本阅读。

2. 绘本中的色彩游戏。

观察记录:开展《嘟嘟》绘本再次阅读活动, 刚开始让孩子自己去回忆谁是谁, 琪琪一个人在那边开始指指说说了:“这是冬冬吧, 这个是龙龙, 这个嘛……”瞧他一个人说的头头是道, 到底对不对呢?我仔细一听都对的。于是我仔细的询问了琪琪:“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啊!”琪琪的回答是:“冬冬穿的是绿色格子的马甲, 龙龙有个绿色的围巾, 玲玲穿得是粉红色的裙子, 平平是红色的衣服黄色的裤子, 丁丁穿得蓝色的裤子, 怀怀是戴帽子的。”分析: (1) 表明琪琪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能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记忆, 运用这样的记忆方法很难得。说明琪琪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 懂得一些阅读的技巧了。 (2) 突出了绘本特点。绘本是一种图画书, 包含了多种艺术元素, 那这里肯定会包含色彩, 琪琪就是抓住了绘本这一特点, 加上自己的思考, 将这样的问题解决了。措施:根据绘本的内容与色彩的联系, 设计一个符合孩子的游戏,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幼儿不仅了解绘本并能对颜色产生兴趣, 这一活动中颜色看似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而已, 但是给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出适合孩子的相关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四、研究对象现阶段情况

片段一:琪琪今天可真安静, 在做什么呀?一瞧, 原来在画画呢!师:“这圆圆的是什么呀!”琪琪:“这是鸡蛋妹妹呀!”我想起来了, 前几天我进行过一次亲子阅读, 阅读的书籍就是《鸡蛋妹妹》, 看来孩子对于这个绘本人物很是深刻哦!只瞧他用稚嫩的手法画出“鸡蛋妹妹”的眼睛、鼻子、嘴巴等。这“鸡蛋妹妹”还有那么点儿模样。涂色了, 孩子给“鸡蛋妹妹”涂上了大红色, 这是为什么呀?琪琪:“妈妈说, ‘鸡蛋妹妹’是女孩子, 女孩子最喜欢红蝴蝶结, 所以我画红色。”说完就问旁边的小朋友:“你看我的‘鸡蛋妹妹’好不好看?”评析:以上两个片段中琪琪已经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开始关注颜色、线条、形象等元素。这种关注虽然还谈不上什么艺术欣赏力, 但是这样的变化说明孩子对艺术元素产生了兴趣, 也有关注的行为了。

片段二:记得在一次《蜗牛的旅行》美术活动后的讲评中, 老师问:“你们最喜欢谁画的《蜗牛旅行》啊?”琪琪高举小手争着表达自己的看法。“盈盈的蜗牛最漂亮, 五颜六色, 和彩虹的颜色一样。我还喜欢妮妮那只淡绿色的蜗牛, 就像嫩嫩的小草。还有那只红色的蜗牛, 好像火红的太阳。”评析:琪琪对于色彩敏感了, 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的色彩知识去评价一些作品, 虽然话语是极其的稚嫩, 但是充分展现了孩子的欣赏水平。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的美术欣赏就是一个幼儿审美的过程。通过色彩展现出幼儿对美术欣赏的理解, 对美好事物感受的表达。

绘本是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的, 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 而是图书的生命。绘本欣赏活动中, 通过与优秀绘本的接触、对话和欣赏, 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优秀的绘本艺术的构图、线条、做画方式, 对色彩的应用, 甚至是某些艺术语言, 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丰富着孩子们的艺术感觉, 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无可替代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因此运用绘本阅读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力, 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中阅览到美。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8.

13.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拓印、滚珠等方法进行画面装饰。

2、体验运用不同工具进行绘画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感受色彩美。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杨桃,青菜,莲藕等蔬菜水果的横断面;

2、纸筒、瓶盖、积塑;

3、各种形状的镂空模板等拓印工具;

4、供幼儿绘画的底图,已调好的红、黄、蓝三种颜料;

5、勺子、笔刷、盘子、擦手巾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幼儿跟随《小汽车》的音乐做开汽车的动作律动进室。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美丽的色彩王国去玩,我们出发吧!

二、引出主题。

1、参观色彩王国的各种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2、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用这些工具来绘画。

师:色彩王国的这些白色的纸张不好看,让我们请这些工具来帮忙吧!

3、演示拓印和滚珠的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它们能用来画画吗?怎么画?

(1)教师运用儿歌演示用拓印的方法:

材料宝宝轻轻拿,沾满颜料刮一刮,放在纸上按一按,好好休息不能动!

(2)用同样的方法,演示滚珠的方法。

4、交代绘画注意事项。

三、幼儿操作,(快思 )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蔬菜水果拓印

第二组:自然物拓印

第三组:镂空拓印

第四组:滚珠装饰

四、作品欣赏。

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成果的喜悦。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小班美术欣赏教案《颜料装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065字。

相关文章

《小班水墨画教案《小蚯蚓》》:小班水墨画教案《小蚯蚓》适用于小班的水墨画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宣纸和毛笔作画的乐趣,尝试运用毛笔画线条,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墨画《小蚯蚓》教案吧。

14.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十四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的名称、颜色,敢于大胆的表述;

2.尝试混合运用蜡笔,初步感知色彩的组合与变化美。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水果羹图片;

2.蜡笔、纸。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引发兴趣;

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水果羹;

2.教师示范,充分感知;

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作品;

教师做“水果羹”介绍材料;

教师操作;

3.幼儿操作,大胆表现;

帮助幼儿选择水果,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指导;

4.分享交流,感知色彩;

请幼儿相互交流水果羹中水果的名称;

欣赏“水果羹”作品中的色彩美。

活动评析:

在活动中,实习老师对活动的驾驭能力很强。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能够独立思考,(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创作出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老师的教具准备充分,示范画也很美,幼儿利用各种蜡笔创作出的作品效果也很好。本次活动老师利用“猜猜水果的颜色”来导入,使每个幼儿都知道的水果的颜色,然后出示PPT要幼儿了解什么是水果羹,应该怎样画出渐变的颜色等一些知识的教学;接着在绘画的环节,大部分幼儿能够大胆的画出水果的线条,进行添画,只是孩子平时积累的这方面素材(颜色的渐变)比较少,添画时大部分都受老师范画的影响,几乎跟老师都差不多,如果活动刚开始老师能多出示几张不同风格的作品,孩子的思路可能会被打开,想象力会更丰富。

教学反思

今天,幼儿在不断尝试和帮助下,掌握了用各种绘画方法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水果娃娃变得可爱、漂亮。还用表现四肢和五官的方法让水果娃娃充满了活力。在重难点掌握水果娃娃的画法的处理上我通过多媒体示范让幼儿学的直观易于掌握。今天孩子们画画时放的音乐声音有点大,多少影响了幼儿做画,今后在这样的细节方面我会多加注意。幼儿在评价作品和给作品编小故事的环节上,因为刚入学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没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完整,今后的美术教学我要加强对幼儿绘画的基本功和语言表达的练习、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创造能力。

15.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论文 篇十五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 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 体格强悍, 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 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 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 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 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 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 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一直到了近代, 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 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 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 和颜悦色, 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 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 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 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愉快地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 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的如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地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 千百年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 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 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表情也变得自然, 我感受到他们心理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雕塑, 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 这时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五、在美术作品中体会正确健康的爱

爱包括很多种, 亲情、爱情、友情, 这些在美术作品有很多体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就有很多表现母爱的作品, 《美丽的女园丁》此画通过美丽的女园丁的形象, 表现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的精神。笔锋细腻, 技巧完美, 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 赤子的纯洁可爱, 对于母性的依恋, 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 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讲解作者的生平, 是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联系到实际生活, 让学生讲讲母爱, 打开与家长的心结。爱, 是人的情感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你要爱 (或者说学会爱) 你的父亲和母亲, 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谁没有缺点呢?) 。你还要学会宽容对待你的父母, 而不是恨。恨, 只会让你心绪烦乱, 横生出各种莫名的、古怪的念头, 使你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减弱你的学习动力。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吻》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 表现热恋中的男女。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 并且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 它是那样坦率真挚, 感情充沛, 造型动人, 它体现出作为艺术家的罗丹浪漫气质的一面, 也说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感情的无比丰富广阔。这是罗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尔为模特创作的杰出作品, 是他们深挚爱情的象征。与学生一起体会感情的重要性, 珍惜心中美好的感情, 把握自己而不是随意放纵自己。学会交往, 能够自控, 理解体贴他人, 真正懂得:只有在自己年龄、生理、心理达到成熟之时, 运用自己的成熟, 通过交往而觅到“意中人”, 才能发展恋爱关系。

青春期的审美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我将继续加强青春期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热爱生活, 激扬生命。一些敏感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 甚至是暴力相向。除了从生物、思想品德等学科入手。其实美术也是很好的突破口, 毕竟美术作品是直接的视觉感受。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再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实际中反复推敲。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青春期学生走出误区, 正视自己。得到全新的美的感受。

摘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 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 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道德观念去感受, 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 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 正确诱导和帮助, 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 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33253.html

上一篇:10年公司财务人员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