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10篇)
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 篇一
大班数学教案《比轻重》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比轻重》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正确判断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猪、兔、狗毛绒玩具各一件;中型跷跷板;相关的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璃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师:用什么方法能使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
幼:盛进水或装上东西。
师:用什么样的方法使现在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
幼:东西全倒掉或都装上一样多的东西。
4.利用课件,拓展思维。
(1)倾斜的天平两端分别是一个西瓜和几个梨。
师:请问天平两边怎样才会平衡?
幼:最好的办法在跷起来的那边再放些梨。
(2)天平两端分别是:一支粗蜡烛和两只细蜡烛,两边重量相同,教师将两边的蜡烛同时点燃。
师:如果两边的蜡烛燃烧的速度一样快,过一会儿天平还会是平衡的吗?
幼(争辩后最终给出答案):是平衡的。
(3)天平显示皮球和冰块一样重。
师:同样重的皮球和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冰块会变得越来越小,会越变越轻,天平会倾斜,皮球会滚掉。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加深对物体轻重比较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基本掌握了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让幼儿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幼儿的感知与判断能力;同时幼儿学会了用正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符合了大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使孩子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与成功感。通过活动延伸,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求知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个别幼儿参与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活动区的材料准备还不够丰富,为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还显得有些局限。
本文扩展阅读:重量是物体受重力的大小的度量,重量和质量不同,单位是牛顿。它是一种物体的基本属性。在地球引力下,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的重量为9.8牛顿。
2.教案:比轻重 篇二
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 篇三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用“〈”“〉”表示其关系;
2、尝试用“〈”“〉”表示10以内数量的多少;
3、养成玩完活动后按类收拾的习惯。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教具:大的点点比较图三张,方格纸,数字(1—9),符号“〈”“〉”。
学具:“大嘴巴比多少”(2组12套),每个幼儿2张,每张作业上包括点点比较图和方格纸;符号“〈”“〉”;水彩笔6支;印台每组2个,数字章1—9。
配组学具:回形针拼图形(1组);
数字脸谱连线(1组);
大嘴巴比多少(1组 提高型)。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有关数量关系
1.玩拍手数数游戏(1—20):集体。
2.序数游戏(1—10的接数):集体、小组、个别。
3.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做动作:集体、个别。
二、介绍新游戏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号名称,并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边。
2.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点点比较图’上盖了两组点子,它们分别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请仔细看一看,它们分别是多少?”(请幼儿个别回答)
3.介绍新游戏玩法。
根据点子数,知道相应的格子中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再根据比较点子的多少,知道是用“〈”还是“〉”,并把符号放在数字之间。
4.请两到三名幼儿上来再次尝试。
三、介绍配组游戏及玩法
1.介绍配组游戏。
“今天我们有两组新游戏,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组中的‘〈’和‘〉’是直接摆放的,第二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笔去写的。其他组还有回形针拼图形和数字脸谱连线的活动。”
2.鼓励幼儿去尝试玩新游戏,并抓紧时间玩遍所有的游戏。建议玩的快的幼儿,鼓励他们去玩难度高的一组新游戏。
3.提出要求,玩过的游戏要按类收拾好。
四、循环游戏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参与新游戏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完成游戏,掌握方法。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对幼儿游戏中好的行为、方法予以表扬。
2.再次强化幼儿新游戏的方法。
3.请幼儿为新游戏起一个名字。
4.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5.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五
1、乐于实验,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活动准备:
1.大小芋头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师: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幼: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吗?
幼儿讨论,说各自的办法。
2、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只杯子,一杯装满自来水,一杯装满盐水。
师:我把芋头放在两个杯子里,小朋友观察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来水杯里的芋头沉了下去,盐水杯里的芋头浮了起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芋头会浮起来吗?
幼儿摇头。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盐能使芋头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盐,糖还有味精,这三种东西有一种可以使芋头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小组合作来做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还有味精分别舀进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他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头块,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会发生呢?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者符号纪录在这张表格上。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3、汇总
师:刚才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抒发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芋头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芋头块浮起来了。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盐能让芋头浮起来吗?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芋头才能浮起来,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经验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关“死海”的介绍。
师: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幅画: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而这片海名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儿各自抒发看法。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6.大班科学活动影子教案 篇六
1、体验手影游戏的愉悦情绪;
2、动手探索影子形成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
3、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有趣的影子。
活动准备:
1、台灯、手电筒、应急灯若干 布3-4块
2、手影及镂空图片、树干、书本等若干,
3、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以教师自编的手影故事引题
2、与幼儿共同讨论手影形成的科学原理
a、刚才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小动物是手的影子变出来的)
b、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小结:影子的形成是东西挡住了光就形成影子,如果我们把灯关了,看看还有没有影子,所以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的帮助。
3、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尝试手影游戏
a、提供各种工具及图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影子游戏
b、边玩边交流探索发现影子的科学想象
4、集中幼儿共同讨论,交流总结
a、你发现了什么?
b、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影子(借助图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5、播放《皮影戏》片段,欣赏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加深对影子的了解
师:我们的民间艺人根据影子的现象发明了皮影戏,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6、与幼儿共同跟着音乐表演影子,结束游戏
活动延伸:
1、剪画影子,表演影子
7.大班科学活动《土壤》教案 篇七
活动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准备:
1.知道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水、空气、阳光。
2.每位幼儿到种植园取一小盒泥土。
3.实验用的酒精灯、杯子,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花、树标本。
4.四盒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
5.可以种植的小菜秧、树苗、花苗若干。
6.录像机及录像带、电视机。
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出示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请幼儿观察:青菜怎么样了?(干枯了。)为什么会干枯?(因为菜根离开泥土了。)
2.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干枯的花、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都离开了泥土。)
3.小结:一般来说,植物在泥土里才能生长,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从种植园取来的泥土是干的还是湿的。(湿漉漉的。)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水分。)
2.请幼儿把一块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会冒烟。)为什么?(泥土中有树叶、草等各种腐烂物,能燃烧。)
4.小结: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从种植园取来的土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逐一出示红土、黄土、白土标本给幼儿观察。)
四、土有什么用
1.录像画面一:广阔的田野。
引导幼儿讨论:田野里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各种蔬菜等。)
2.录像画面二:高山、丘陵。
引导幼儿讨论:山上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树、竹、花、草、蘑菇等。)
3.录像画面三:砖瓦厂。
引导幼儿讨论: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砖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录像画面四:各种陶瓷器皿。
引导幼儿讨论:陶器、瓷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5.小结: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植物的家园,我们应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与“土”交朋友
按幼儿意愿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幼儿把小菜秧种到种植园里,一组幼儿把小树苗种到幼儿园的空地里,一组幼儿把花苗种在小花盆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自己种植的小菜秧、小树苗、花苗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准备:
“种子宝宝”图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个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种若干。
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出示图片。“种子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这样“种子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二、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
1.请幼儿分别用小罐装三罐土,引导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比较这三种土的不同。
2.小结: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请幼儿分别向三罐土浇少量水,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水积在粘土上长时间渗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从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较快地从罐底流出。)
4.小结: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气,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气性较好,壤土能渗水且比较通气。
三、帮助“种子宝宝”安家
1.“种子宝宝”应挑选哪种土壤安家才合适?为什么?
2.小结:“种子宝宝”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气,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适,因为壤土又透气又渗水。
3.请幼儿把豆种撒在壤土罐中。
活动延伸:
8.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管子》 篇八
实习地点:民主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彭娉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管子的特点对管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知道管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幼儿知道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二、活动准备
图片:各种各样的管子
(软管、硬管、可伸缩的、粗细不同的管、电线管、水管等)
纸、抹布、等。
三、活动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管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不向管道中乱扔东西。
四、活动导入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探究。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呀? 出示图片,师幼共同观看。
(各种各样的管子的图片)
教师:小朋友们看图片,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些管子是做什么的吗? 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引出管子。
五、活动展开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管子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管子,比比哪位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发现管子的特点最多。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管子
教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的管子都一样吗?这些管子哪些地方不一样?
3、引导幼儿了解管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各种管子,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小朋友们:
(1)这些管子都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
(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小朋友想一想哪些物品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
哪些物品在管子中不容易通过?
(幼儿讨论回答)
(3)老师这里有很多东西,有玩具、纸、抹布、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能很容易的通过管子吗?
(教育幼儿不往管道中乱扔东西)
4、教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呀? 教师:我们来帮管子找“家”。
——启发引导幼儿说出管子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并学习管子的简单归类。
六、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管子。
9.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 篇九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重点)
2、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难点),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秘密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苹果;切苹果器;箱子;音乐《大苹果》;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箱子,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呀?那么请你们来摸一摸,猜一猜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2、说一说。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一摸,说一说。
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呢?可能会是什么呢?
二、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朋友请出来吧。原来是苹果宝宝,你们用小眼睛看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呢?
(圆圆的,摸上去是滑滑的)
2、发现苹果的不同,给苹果找朋友。
师:还有好多苹果宝宝也想来和我们玩游戏,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和旁边的朋友比一比,你们手里的苹果宝宝们长的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苹果宝宝们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柄的长短也会不一样。
3、品尝苹果(播放《苹果》音乐),初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
师:你们真厉害,发现了苹果这么多的秘密,那么苹果是什么味道的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好不好?
师小结:苹果的味道有点甜,有点酸而且还有水分,所以它是水果的一种。你们吃掉的那部分是苹果的果肉,外面是它的果皮,其实果皮也是有营养的,不过我们在吃之前要请爸爸妈妈洗干净哦。
三、留疑引趣。
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比轻重》】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高矮轻重比较10-21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教案06-13
大班科学活动:找规律教案10-2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接水管工程》09-08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教案10-09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07-14
大班科学之认识合欢树的活动教案07-1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鸡蛋浮起来》10-09
空气的力量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