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2024-10-23

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15篇)

1.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一

《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网络培训学习,我认识到微课程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帮助。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设计一般通过PPT、手写板、手机录音视频、录音等手段完成,由结构、画面、文字、语言组成。微课程虽然简短,但其作用巨大。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微课程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微课程课件的制作非常方便,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只要有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都能够拍摄微课;微课程的题材非常的丰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成为一段微课的内容;微课程的编辑制作也非常的简单,编辑软件非常的多,这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初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够学会并掌握它们。

我决定此次培训之后自我探索微课程教学。传统课堂“先教后练”,即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课外练习的教学结构,要变革为“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即研讨、练习、辅导,到布置预习、预习指导、知识预习。微课就是用来支持学生的知识预习。教师要开发好微课程,首先要选取好教学内容,并把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其次要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充满趣味地进行学习;最后必须亲自动手制作课程,借助PPT、手写板、微视频、微音频等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课程开发。这样,真正地将微课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提升教与学的效益。

2.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二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2]。 通过运用微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是一种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可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明确, 主题突出。 微课程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 或反映课堂某个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主题更加突出。

2.短小精悍。 微课程的片段一般控制在8-10分钟。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不同的, 时间越久, 注意力越难保持, 学习效果也就越差。 微课程时间紧凑, 短小精悍,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使用方便。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和各类手持设备随时观看微课程, 从而实现个性化移动学习, 并且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遇到疑难可以反复观看。

二、“中东”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中东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四大主要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和多元的文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 笔者设计并制作了四个相应的微课程:

微课程一:“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微课程设计流程:

1.通过红色区域的闪烁, 让学生明确中东的位置。

2.通过读图, 介绍中东连接的 “两洋”、“三洲”、“五海”, 并重点介绍里海。

3.通过读图, 介绍“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4.小结本节微课, 并就微课内容,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2.能说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能说出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学微课程, 并在课本中适当位置记录重点内容。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到的重点内容。

3.在任务单的空白图中自主填写“两洋”、“三洲”、“五海”、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

4.通过投影仪展示完成的效果。

5.运用资料, 小组讨论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

6.总结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微课程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微课程设计流程:

1.通过资料展示, 介绍中东石油的地位。

2.通过读图, 介绍中东石油的分布地, 及主要的产油国。

3.通过读图, 介绍中东石油的3条外运航线, 并要求学生思考“3条航线粗细不同的含义”。

4 . 通过读图, 介绍航线A经过的主要海洋、 海峡、运河。

5.小结本节微课, 并就微课内容,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明中东石油的重要性, 主要分布区、主要产油国。

2. 能说出中东石油的3 条外运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运河。

3.能说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中东的影响。

学生活动:

1.运用资料, 总结中东石油资源的特点。

2.学生自学微课程:第一, 认识石油的分布区及主要的产油国;第二, 填写石油外运航线中航线A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运河。

3.依据微课程中航线A的学习步骤, 讨论完成航线B、C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运河。

4.通过投影仪展示完成的效果。

5.教师引导, 思维拓展—— —航线A、B目的地相同, 是否可以相互取代?

6.展示资料“伊拉克战争”, 讨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中东的影响。

微课程三:“匮乏的水资源”

微课程设计流程:

1.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 读出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 并归纳出主要的气候特征。

2.通过资料, 介绍中东匮乏的水资源。

3.小结本节微课内容。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中东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2. 能运用资料说明中东水资源的现状, 及其对中东的影响。

学生活动:

1.自学微课程, 记录中东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并找出主要河流。

2.运用资料—— —“多国共用一条河”, 讨论主要河流在中东的使用情况, 归纳出水资源对中东的影响。

3.事例展示, “沙特的海水淡化工厂”等, 师生共同归纳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措施。

微课程四:“多元的文化”

微课程设计流程:

本节微课主要通过资料, 介绍中东多元的文化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 感受中东多元的文化。

2.能说明中东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能说出多元文化对中东的影响。

学生活动:

1.自学微课程, 了解中东的文化。

2.师生共同探讨多元文化对中东的影响。

三、微课程设计要点

1.一个微课程只讲述一个知识点。

2.时刻谨记微课程的用户是学生, 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

3.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即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4.微课程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

5.每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

6.要在任务单中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链接起来, 方便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com/doc/5406799.html.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3.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12

一 、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 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 -2020 年) 》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 。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 秒—20 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endprint

(一) 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 个步骤,如图1 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 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endprint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2.课堂活动。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从而实现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习者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进行习题测试的具体情况,提炼并概括出课堂上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进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者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最后一个步骤是交流思考或者讨论的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反馈与评价,至此学习者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探究。 当下全国职业院校内已经刮起了微课程资源建设和“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之风。基于此教学者应该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功能的本质,微课程这一教学时间模式,未必能适应于所有的课程。

微课程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显著特征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新的探索实践,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角度看,目前并没有足够充足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微课程体系,因此需要加强对微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微课程。在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学习目的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微课程内容,用微课程来更好的完善和补充课堂教学。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也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将来。微课程是一个细分的、简化的半结构性课程,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同时又易于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资源技术日益云端化和共享化,微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操作起来也越来越便利,这些都为微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与学习、讨论、协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微课程体系方兴未艾,进一步研究微课程设计策略及教学模式,必将促进学生微学习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陈琳,王矗,陈耀华.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2]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65-7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百度百科.微课[OL].

[5]李小刚, 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0-33.

[6]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1

[7]陈怡,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李焕亮,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Abstract: The Mini-Lectures is a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hich refers to a teaching activity about a knowledge point or teaching process. Most of the Mini-Lectures are represented by micro-video. Using the micro course, students can obtain information by mobile learning ,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oncept of learning. The author overviews the concepts of Mini-lectur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ing principles,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mobile learning

4.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感觉自己真的out了,尤其是听了黎加厚教授的报告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全区的教师会上,非常有幸能聆听到黎教授的报告,这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黎教授报告中讲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颠倒的课堂结构、微课程的制作、美国可汗学院……黎教授将理念、技术、资料全方位的向老师们展开,几个小时的讲座不经意间在笑声、掌声中结束了。

带着这一天的收获与激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也制作了一个微课程,并带着这个作业参加了周一的实践活动。这一天的活动更是精彩,黎教授用活动来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带着全场的教师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舞蹈。欢笑声席卷了整个会场,每个教师都感觉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在交流展示微课程的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黎教授重点给老师们阐述了设计微课程的十六条建议,以及实践中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事项。专业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会场上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思想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享受着微课程带来的变化。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将所学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自己能够进步一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二:微课学习心得体会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

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微课学习心得体会(908字)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5.微课程学习心得 篇五

第一时段交给李老师。

首先李老师以给外孙拍照为例,给我们讲解拍照的秘密,看着李老师为小外孙拍的那些照片,并制作的简短视频。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那么多有爱的镜头,真是一门艺术!李老师希望通过这个例子,让大家在以后也能拍出这样有故事的照片。

接着李老师介绍了自己个人从事研究的整个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研究的那份挚爱、执着。一个人能够如此坚持地做一件事,一走就是这么多年,这种精神太让人感动,特别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又与这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了“三小”研究、高质量学习、微课程等,现在已经走向全国,轰轰烈烈,让人不由得就心生敬畏。李老师对微课程的梳理和开发又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其中结合泰迪的故事开发的7个微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以此来告诫我们要研究一件事,就要把它研究透。让我们明确接下来的个人成果开发就要这样,真正把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建构,直至开发成为成果、策略。

最后李老师对没有来得及点评规划图的老师提出要求,回去用录屏技术讲解自己的系统图,然后发给李老师,他再来进行点评,我们的学习也将转为网络。对这次参加培训的39位老师,计划跟踪三年,约定三年后再看成果和变化。听着这些,心里对明天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坚持,跟随李老师,把研究做到深入。我的计划就是从自己开始,先研究自己,然后再影响别人。

第二时段z老师主持,进行了一个简短的结业典礼。

39位老师在雷老师的主持下,一个个走向雷老师和李老师,结果他们亲手递过来的结业证书,开心地合影,因为接下来研究的路还很长,所以为我们的学习画上了完美的省略号……

第三个时段雷斌老师送上的最后精彩。

结业典礼后,李老师去向另一个培训地点,我们以为没有多少内容了吧。没想到慢条斯理的雷老师又开始了精彩讲解。

在录像微课程制作时,雷老师已经进行了最佳实践萃取技术,今天他又讲解了两个工具。一个是碎片化技术,一个是引导追问技术。雷老师的讲解风格是娓娓道来,我们听得真是津津有味。他举的例子那么形象,比如在教师进教室前发现纪律不好现象描述中,提取可操作性的策略:站门口――眼睛环视全场――凝视――走过去――拍拍肩(敲敲桌)。这是雷老师一直强调的表征要有画面感,让人看完就知道如何操作。接着再听评课例子中,采用碎片化方式萃取教学技术的过程,雷老师提供了几个关键词:抓关键、能操作、有画面感。在这个例子中,雷老师让我们明确了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是方法、什么样的是流程、什么样的是工具。同时雷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从一篇案例中,萃取出教学方法、流程和工具。好好找一篇案例研究研究,掌握这种萃取的技术,为接下来的研究积累经验。

雷老师介绍的第二个技术就是引导追问技术。雷老师通过与张清义同学的对话,引出了引导追问的几个步骤:第一提出问题。在情境描述中提出问题,在这个描述过程中要注意有画面感。第二是分析原因。这个过程中要至少问三个“是这样吗?”第三是已采取的措施。这个过程至少要有三个追问:可以吗?复杂吗?能推广吗?第四是效果。第五是风险和预防。一般情况下在开发微课程时,只做前四项就可以了。

在这四个步骤中,我最明显的问题是描述情境不简练,不生动,画面感不强。这可能跟概括有关系,总是平淡地描述,没有关注过画面感。另外对于这追问的技术以前也不知道应用,总感觉直接分析一个原因就够了,看来这还是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当雷老师要结束讲座的时候,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他再讲一个。于是雷老师在很短的几分钟内介绍了十字因果图,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的案例。最后在我们还没来及回味中结束了讲解。雷老师的这两个技术对于我们接下来要开发的录像微课程,将会有很大的作用,让我们彻底明白了面对一个问题时该如何分析、如何描述。

6.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六

一、微课程的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微课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实景拍摄、录屏制作、动画演示等手段。针对要表达的不同主题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需要制作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例如做菜、手工艺、农业技术,就需要使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这样能够较好地展示出演示者的操作,更加直接地展现给受众群体。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微课形式就是录屏,这类的微课多和计算机操作有关。

例如,如何正确配置计算机。如何在计算机上完成网络设置等方面的内容,这类知识大都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操作,所以完整的录屏并记录操作者在电脑上所有操作无疑是非常好的还原知识内容的方法。录屏制作方便快捷,配合外部的音频采集,组合成声画一致的微课,对于学习计算机相关操作是非常好的方法。还有一种形式是动画演示的方式,这类微课多用于虚拟或者现实拍摄难以表现的内容,例如说医学相关原理、机械内部的结构知识或者是金融相关理念知识等,这些内容使用实拍和录屏都难以表达清晰,借助虚拟动画的演示是较好的展现形式,这样来帮助受众理解。以上简述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微课表现形式。当然有些微课为了更好地表现不仅使用了一种表现形式,例如有些就采用了实拍摄录加动画演示,在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制作一些动画加以辅助说明,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容。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的微课一般是针对社区居民,制作者也大多是社区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技术条件和受众要求都不是非常地高。如何能够低成本地完成微课,并使社区居民能够学习和接受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二、结合社区特色,合理选题

在选题上,我们在决定制作一门社区微课程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选题,并且要充分考虑本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居民百姓,选题上尽量不要选择太宽大、太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制作这类内容需要较多样的表现形式,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不适合我们社区微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脱离生活实际很难激发居民兴趣去观看学习。所以我们在选择选题的时候尽量结合本社区的特色,制作一些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课。这类内容制作起来相对简单,并且容易被百姓接受和学习。另外还需要考虑到本社区的居民年龄段层次,如果老年人偏多就尽量选择一些适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例如一些养生类的知识;如果年轻人偏多,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育儿、教育方面的内容。总之,选题是制作微课程的非常关键的一步,需要选择和考虑适合本社区的具体情况的内容。

三、微课程教学设计

在确定了选题之后,下面要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

如何编排课程,使用何种方式,授课时间的安排,都是我们要在这一步里考虑的问题。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不宜超过 10 分钟,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全面展示所要传授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微课程进行整体把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电影制作的方法,即制作分镜脚本,将脑海中每一分钟的设计想法内容都通过文字或者图像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推敲和确定最终的微课制作方案。当然在社区微课程里,不需要像电影那样做得非常精细,只需要把课程步骤和时间理清楚即可。在正式制作微课程之前还有一些前期琐碎工作需要我们做好。例如,说讲师和摄录人员的.确定、场地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

相对于实景拍摄来说,录屏讲解就简单得多了。因为录屏讲解最少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讲解者同时也是录制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完成录制。当然录屏讲解的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即只能用于计算机相关操作知识的微课。使用录屏的方式来制作微课,需要有外接的音频录入设备,例如外置的麦克风或者带有麦克风功能的耳机均可,其次需要有一台装有专业录屏软件的计算器,还有就是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以免噪音干扰我们的讲解。在录制微课之前同样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完成了这些准备我们就可以开始录制微课了。

专业的录屏软件,例如 camtasia studio,因为它能较少地占用资源,完成录屏,并且它还带有非常强大的后期剪辑功能,对已经完成的录屏进行再次编辑,这对于单纯的录屏讲解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补充。有了后期剪辑可以提高录屏时的容错率,因为如果没有后期的编辑,在录屏的时候就不能出错,一旦有口误或者意外中断就会导致录屏失败或者影响整个录屏质量。camtasiastudio 加入了后期编辑功能,可以让我们对已经录制好的视频进行二次加工,这就可以对错误的部分进行删除,所以在录屏时讲解出现错误,只需要重新再讲解一遍,然后在后期处理中将讲错的部分删除就可以了。另外 camtasia studio 还有很多强大的预设在其中,例如一些转场效果、主题、标语,包括背景音乐,这些预设使用方便快捷,可以大大提升制作微课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是动画演示形式的微课,这类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质量,成本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较高水准较为精确并且可以带有互动效果的动画成本相应会很高,就我们社区微课程来说,动画演示的部分可以作为微课程的一种补充,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动画演示穿插在微课中,在一些难懂或者难易理解的知识部分加以动画演示说明,可以达到更加好的效果。

同样针对社区微课的特点,不需要动画演示在美感上有太高层次的要求,简单并能够表达清微课的知识点即可。

制作动画的软件也很多,这其中就包括三维和二维,三维的动画软件常用的主要有 MAYA 3dmax C4D 等,但这些软件操作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并不太适合社区微课创作。还有一些较为简便的二维动画处理软件,如 flash,操作上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上手,可以配合微课制作出一些简单的动画插入其中,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工具。

7.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七

目前,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包括无线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智能手机的硬件性能以及网络环境的迅猛发展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展移动学习应用所需的网络环境、学习终端、用户群等条件都得到充分的改善,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学习。灵活、互动是移动学习的主要特点, 学习者可以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 在任何的弹性时间里均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因此要求学习内容的时长要短和知识点要凝练。教学视频要生动活泼, 短时间内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求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少, 讲授过程清晰简练,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以往录制的精品课程等视频教学资源 (45分钟/节) , 因存在视频容量太大, 学生下载学习费用高、网速慢、讲解知识点过多而让学习者失去耐心等问题难以在移动学习中直接使用。而微课程追求微目标标准, 将核心教学内容高度凝练, 制作成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视频教程。再配合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教案、课件、习题等辅助教学资源, 就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的微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浏览教学视频, 或者学习其他辅助学习资源, 与教师或学生在线交流等。因此, 在微学习时代背景下, 微课程是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二、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 (Microlecture) 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大幅度地压缩为60秒。后来, 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Knowledge Burst) , 就是我们理解的片段化的学习内容, 这种片段化的学习内容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来组织, 成为聚焦于单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微课程的主体是核心知识点, 学习目标更加小而明确, 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趣的学习体验。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认为, “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授课线索清晰、简短凝练的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 如PPT、教案、教学素材、习题及在线测试, 与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反馈, 专家教师对于该教学视频的点评等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的“学习资源包”。微课程让学生实现了微学习, 亦可理解为碎片化学习, 区别于系统的课程化学习, 不受时空的限制, 不受内容的限制, 不受教学的限制。微学习的核心理念应该是:随时随地学习, 想学就学。它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三、移动学习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 移动学习的硬件环境及网络环境已经具备。依托于日益成熟的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在“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Anything”。这种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交流。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可作为课堂常规授课的辅助手段, 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扩展到课堂之外。二是学习设备的无线性。无线网络环境的迅猛发展为学习设备的无限性提供了保障。三是学习的泛在性。即“4A” (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thing) 学习方式,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信息。四是学习的碎片性。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可以让学习者在自己快节奏生活的碎片时间内学习。五是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在线交流。移动学习的出现, 满足了学习者对实时学习、实时交流的需求,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使得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获取学习资源方便快捷, 学习者可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 虽然不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将成为学习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

(一) 平台功能

以“微课程”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内容, 平台的主要实现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用户身份认证: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等多种角色的身份注册、认证、权限数据等管理, 支持用户以B/S或C/S方式登录访问。

2.服务器端。课程管理:实现教师对课程体系、课程权限等的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实现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资源的上传、发布和管理, 并且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在线获取学习内容, 浏览教学视频、PPT及相关辅助教学文档等。

3.客户端。学生成功登录后, 即可实现客户端功能导航、在线学习视频播放、相关辅助学习资源访问以及在线交流等功能。

(二) 平台目标

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创新学习方式。在服务器端, 学习服务的提供者 (教师) 可以进行课程管理和学习内容管理, 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上传、修改、删除等;在客户端, 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手机用户 (学生) 通过安装学习客户端工具, 连接到学习平台, 可方便快捷地进行视频浏览、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在线测试等, 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交互的教学。具体准确的平台功能可结合实际需求分析和功能实现难度等进行调整, 还要注意不同手机的网页自适应显示问题。

五、结束语

在智能手机性能和移动通信网络及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 以微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移动学习形式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不同学习人群的关注, 未来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微课程”为学习内容的移动学习平台使学生在碎片时间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通过移动学习与微课程相结合的这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对知识的传递和获取,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微学习”让学生在教室之外随时学习, 为正式学习 (课堂教学) 与非正式学习搭建桥梁, 对高校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也贯彻了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

摘要:微课程是微学习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文章梳理了微课程和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 研究探索了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平台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建军, 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5) .

[2]周维斌.关于微课程、微学习、微内容[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6c0640100v6zd.html.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

8.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知识地图;微课程;在线学习评估;可视化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23-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课、MOOC、SPOC等新型网络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适合碎片化学习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不同行业的学者给出了各自关于微课的定义[1],本文中采用苏州市电教馆原馆长金陵关于微课程的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

对目前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微课程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微课程只是单个或多个零碎知识点的视频及其组合资源的堆积,课程知识点缺乏结构性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可视化数据来指导学习者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缺乏引导,不利于知识的重构和应用;教师缺乏可视化的数据为个性化学习指导和进一步的决策提供参考,而知识地图正好弥补了以上缺点,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 知识地图简介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基于情报学理论首次提出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的概念[2]。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地图进行了分类和定义,本文中的知识地图参考了文献[3]的描述: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和学习评估等功能。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文本材料时,使用知识地图在客观认知和主观情感方面都优于传统的学习方式[4];Shaw研究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完成特定的ADO.NET程序,通过两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基于知识地图的实验组在学习分数、学习满意度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方面都胜过基于浏览器方式学习的实验组[5]。

目前,在在线学习领域,知识地图的研究已由探讨性的方法研究转向实际构建技术。可汗学院基于Google地图的接口对其练习题系统进行优化,生成了二维知识地图。学生的答题数、正确数、错误数、连续正确数以及答题总时长都记录在单元格中,教师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三、 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程学习体系构建

1.学科知识地图构建

ODonnell(1994) 指出垂直的知识地图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成绩[6]。鉴于目前国内微课平台开设的课程基本是针对中小学的,本文以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八年级课本为例,尝试给出构建基于垂直方向知识地图的微课程学习体系的思路。

知识地图的构建有三步构建法、四步构建法、五步构建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几个环节:知识点的确定、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建立、知识地图的可视化设计以及知识地图的动态更新[7]。构建微课程的知识地图时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2)体现“微”特征:从微课程的本质出发,以“微”角度来进行总体分析和设计;(3)个性化:根据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过程数据,构建基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地图;(4)动态性、可扩展性:能够实时更新学习者学习进度、掌握情况等可视化数据,方便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数据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知识点需要该知识领域内的专家团队协助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起对本课程进行研究后提取出来,可参考教材的章、节、知识点进行概念抽取,同时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先要建立整个学科的知识地图。如图1为初中物理学科体系知识地图示例,包含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1)知识点的结构化展示。根据学科、教材、章、节、聚合知识点、基本知识点的形式展现整个学科领域知识点全貌。点击某个知识点左上角的 + 可展开该知识点。同时,通过类似Google地图的分层展示方式,实现对知识点的局部放大与缩小以及知识点的拖动。

(2)知识点属性的描述。知识地图中应能显示知识点的具体信息,例如学习者鼠标停留在某个知识点上时,显示该知识点的相关属性(名称、描述、重要度、学习目标、关键字、主要内容等)。可根据关键字进行全局知识点的搜索和定位。知识点的重要度可通过节点的边框颜色来区分。

(3)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取出四种关系:包含、类型、前驱、关联。例如学习“速度”知识点时最好先了解其前驱知识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和“速度”这两个关联的知识点最好参照学习。跨章节的知识点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展示,指导学习者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更好的梳理学习路径,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与焦虑。

(4)知识点相关的资源素材。知识地图上还应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方便学习者快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点击知识点下方的 ,可以进入视频的学习,视频时间按照微课设计原则控制在8-10分钟以内。点击 和 ,可分别进入知识点的讨论和测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其它形式的学习活动嵌入到知识点的学习环节中。

2.学习过程数据的挖掘

课程知识包括显性课程资源(视频、学习素材、题库等)与隐性课程信息(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经验等),知识地图不仅可以用于显性知识的管理,还可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挖掘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例如登录次数、学习时间积累、作业测验的完成情况等得出,其计算规则由教师确定,例如对于叶子节点(即基本知识点),学习进度100% = 完成视频的学习+参与讨论的有效次数不少于3次+完成作业+完成测验;对于聚合知识点,根据该知识点及其各子节点的学习完成情况确定。学习者可查看知识点学习详情,根据提示继续未完成的学习。

对于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习者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状态,以便对班级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估。教师知识地图与学习者知识地图类似,这里的进度是本班所有学习者完成该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如图2所示,教师可以查看某个知识点上的具体学习进度数据。通过该表,教师可以发现学习进度较慢的学习者,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如学习督促、单独辅导等。

除了上述学习进度相关数据外,通过跟踪挖掘学习者的其它学习行为可以获得一些潜在的信息,例如可参考陈方华等[8]在其文章中提到的Sheard等开发的ViSION可视化学习工具,对web日志中导航行为记录进行分析,生成学习者基于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学习轨迹。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特征,结合知识点学习轨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学习资源、自适应学习路径的精确推送。

3.学习结果评价体系

在微课程学习中,学习者在学习时间、知识点学习顺序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下,学习者往往不清楚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目前,大多数在线学习平台通过测验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的缺点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往往仅限于教师;二是评价结果不能精确到知识点。在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课程学习体系中,借助已建立的知识地图框架,可以建立基于知识点的多元化评价系统。

首先,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学习者自身、同伴、授课教师团队;其次,评价内容也应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包括作业、测验得分等在内的学习成绩评价模块外,还应包括其它维度的评价模块,例如学习态度评价模块:包括学习者登录系统次数、知识点累计学习时间等评价项;学习活动评价模块:包括学习内容完成情况、参与讨论交流的情况、提问以及主动答疑情况等评价项;学习贡献评价模块: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反馈建议、学习资源的分享与传播等评价项。评价项数据的来源是多层次的,包括来自学习系统采集的数据以及同伴、学习者自身、教师等多角度的主动或被动反馈的信息。

教师选定评价模块,制定各模块的评价规则,构成知识点及整个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借鉴万海鹏等[9]提出的知识点掌握状态计算公式来构建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者在知识地图上的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得分为与该知识点关联的各个评价模块的得分总和,而每个评价模块的得分为该模块各评价项的得分之和。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Score(Ki)=(Score(Mj)*Mwj)(1)

Score(Mi)=(Score(Ik)*Mwk)(2)

其中,Score(Mj)为学习者在基本知识点Ki上的评价模块Mj上的得分,Mωj为该评价模块的权重;Score(Ik)为学习者在评价模块Mj上的评价项目Ik上的得分,Iωk为该评价项目的权重。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各单个知识点的得分后,对于学习者在聚合知识点上的学习得分,用其本身及其子节点的加权得分之和来计算,其计算公式类似公式(1)。

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结果需要直观地展示在知识地图上,将学习者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根据上述计算的分数进行分类,比如分成三类:较好(分数大于80分)、一般(成绩介于60-80分之间)、较差(成绩低于60分),然后以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填充学习者知识地图上对应的节点,以便学习者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将学习者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数据进行汇总后以饼图或柱形图等方式展现在教师知识地图上,方便教师反思教学设计。

四、结语

知识地图能够实现隐性认知结构的显性化表征、显性知识的结构化及可视化表示,基于知识地图将微课程学习中的用户模型、学习过程数据及学习结果可视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构。同时,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把握有了具体、细节的可视化数据支撑,有利于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如何基于知识地图构建协作性可视化学习环境,促使学习者、教师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挖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隐性数据并结合可视化工具进行展示,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知识的记忆、理解、重组、建构、应用和创新,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Brookes B C. 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1981,(1):3-12.

[3]Lee,J.H., & Segev, A.. Knowledge maps for e-learning[J]. Computers & Eduacation, 2012,59(2): 353-364.

[4]Hall, R.h., & ODonnell, A. M.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outcomes of learning from knowledge map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21(1):94-101.

[5]Shaw, R. S.. A study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e-learning materials design with knowledge map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1):253-264.

[6]ODonnell, A.M.. Learning from knowledge maps:The effects of map orientation[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19):33-44.

[7] [9]万海鹏,李威,余胜泉.大规模开放课程的知识地图分析——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5):30-39.

[8]陈方华,赵蔚,姜强. 可视化技术在e-learning系统中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2):67-73.

9.课程设计学习心得 篇九

对在本课中学习的心得,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设计知识的增长

最初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一个大概的概念上,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在李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互相学习中,对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教学设计的四大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一)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部分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学习者分析和书写行为表现目标这几个部分。其中目标的分类和目标的要素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等内容都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

(二)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作用、类型和如何处理教学内容。

(三)教学策略

主要是讲如何教学的,其中有各种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法、杜威的发现学习、直接教学策略、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社会化教学策略等,各个教学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使用,有利于教学就好。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按照一定得标准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它的类型因为划分的维度不同,所以很多中,而在教学设计课中,主要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学方案的评价。

二、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李老师的课程开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专题讲座。这三个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穿插进行,使我不仅学到了理论上的知识,也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具体的做种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教学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老师采取了课堂讲授同时又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通过合作完成一个主题的任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小组是第一小组目标分析部分,我们选择的主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开始部分,但是在讲解时要用到教学设计整个过程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课程开始就开始自学整个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和内容,由于初次进行一个堂课的选题、设计、讲课,并且又是班级中授课的第一组,作为小组长,我要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思考把学的知识怎样应用于实践,又切实经历了正真的教学设计过程,确实体验到教师教授一节课的难处与艰辛,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在自己的摸索和李老师的指点中得到了稳步前进。

同时课程中李老师穿插的讲解的教学设计的四大技术,确实能够很好的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思路,最终使我的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得进步。

三、其他收获

这门课程中,我学到的不仅是教学设计的知识,还有从学生和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其他的知识,从而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改变了一些思想看法。

首先,是李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第一堂课,李老师不同一般的开头,介绍的名家的思想和做学问的态度,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发现原来教育技术是不能只专注在教育技术自己的狭窄的领域里,而是要多读书,开阔思路,关心时事。在后来小组讨论中李老师的不仅在知识上给我们以点拨,同时也在研究和授课思路上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再者,就是他的亲和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而不会因为老师的存在而对讨论形成压力。

其次,是同学,在整个课程当中,各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无论是讲课的人还是听课的人,大家不同的讲课思路和风格,不同的小组风格,都开阔了眼界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使我受益匪浅。

10.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十

——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相关书籍的体会

广汉市研培中心 蒋玉国

前言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穿过(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它为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课程标准具有四大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个人努力都需要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4、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政策性。

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美国学者安斯沃斯(Larry Ainsworth)著写的《解析标准—使标准更易应用》一书开发了课程标准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括正确找出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应知”和“应做”的关键术语;分析这些术语的教育含义和相互关系;确定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明确教师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环节,还以实例说明了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我国学者崔允漷等人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解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应用课程标准的新视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三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教学创造;基于标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交流活动,其活动成果既取决于真实情景中的知识生成,也离不开前期的教学准备。于是,我们得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过程:首先设计学期课程纲要,其次设计学科课时教案。都是基于课程标准来编制。

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替代以往的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所谓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编制的某学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上交一份所任学科、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同伴评议。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计划要点。

第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

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学科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保障教学顺利实施的各种必要条件。教师个人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只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教研组对《学科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则是对《学科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集体评估。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可或缺的过程。

《学科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学科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这是国家课程生本化实施的必然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课程意识的淡薄和管理的薄弱,课程管理基本上只局限于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科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学科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的范畴。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利于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总之,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的教学素养。学科教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科课程纲要》,一是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二是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不具备这三种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三是必须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设计就无从谈起。四是必须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是学科教师高质量地编制设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础。第三、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把握基本的构成要素。《学科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一是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二是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是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学校提供的条件。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关键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认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亲切友善的纲要比起防范和限制性的纲要,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课程信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纲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要设计与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一份编制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而是一种低碳高效、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编制学科课时教案

传统的教案编写,注重教学过程,这是突出“教”的理念在作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采取“逆向设计”思路,即先设计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回答“学生要到哪儿去”;其次设计教学评价,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学生“到达了那里”;由目标和评价最后来设计教学过程,回答“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到目的地”。

1、学习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目标时,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进行陈述,再结合学情分析细化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以下4个特征:

一是“一堂课”的目标,要从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出发思考和定位;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去达到并通过评价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三是“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和结果”,就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取得哪些进步,能够做到哪些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师打算教的内容;四是要尽可能是“可以观察”的,即课时目标要尽可能用具体的可测性术语来陈述。

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分解的意义及方法另文赘述。

2、评价标准——检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表述:(1)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2)评价标准,即(教师、学生)用以判断任务实现程度的标准或评分规则;(3)评价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补充教学、补充什么等。

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明确的评价方案,教师的评价将是随意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更何况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是分前后相续若干环节的。只有根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环节及时进行评价,确认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只能在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清醒”的。

3、教学活动方案,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最费教师心思的,我们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环节、呈示、对话、指导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体会,下一步将加大学习和领会力度,在我市推进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书籍:

1、《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李峰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 崔允漷 周文胜 周文叶 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11.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网络信息时代,微信作为手机客户端安装率颇高的一款移动应用软件,集通讯、社交平台于一体,其免费、便捷及可移动性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此背景下,如何挖掘微信的教学价值,并利用其为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成为当下非常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课题。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浪潮兴起,“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碎片化学习、辅导、研讨等方式,建立起的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持续的互动关系,实现知识习得、技能转化等多层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微信媒体,推送“微课程”(Micro Learning Resource),形成师生互动、学习资源再生的联动课堂教学模式,使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微学习得到传播,为大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实现按需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下面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微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赡博微妙,教学设计精致化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大多依靠视觉,并以标志、版式、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维空间的影像展现。由于承载微信的设备大多数是小屏幕,基于电脑屏幕上的很多资源无法直接迁移到这种环境下,这点对教学心理与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影响。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这种小屏幕上显现,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并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微课程设计以“微”为特点,并适应微信移动终端的应用,这个“微”有以下几点含义。

(一)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核心内容以小视频教学为主。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教学规律,“微课”一般为5~10分钟,最少也要1~2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教学课时,“微课”又可以称为“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少

传统课堂内容往往比较宽泛,“微课”相对比较精简,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更适合本专业大学生的需要。“微课”教学往往突出课堂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体现某个教学环节、课程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传统课程复杂冗长的教学特点,“微课”短小精要,又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于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设计精致

微课一般一个课程一个主题,解决那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难点突破、重点强调、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等客观真实、可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对教学内容需进行精心设计,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除了简明扼要的教案文案、构思巧妙的小视频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排版设计与字体设计,创意十足的装饰、图例及美丽和谐的色彩搭配,这一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世纪,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静态媒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网页设计、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微信的高普及率和低技术门槛使其成为很好的移动学习平台。把传统的课件、文案、视频改造成信息图、短视频,通过微信群的语音+图文分享,进行产品形态的优化设计,再配合线上线下的互动、抢答、投票、答疑等方式,方便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最大的优点,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开辟了多样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便于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学习。

(一)趣味创作,情景设计

因为课程内容少,为了更好地教学,微课一定是师生自己熟悉、感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微课”一般以视频片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所用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元素,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布局紧凑的主题资源包,营造出一真实有趣的微教学环境。广大师生在这种艺术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易于培养创意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多姿多彩的微课设计不仅成为师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朵奇葩。

(二)流媒体与多样传播

由于微课主题突出、篇幅小段,所以课题内容易表达、研究成果易转化,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网上视频一般主持讲授经典案例,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话外音。因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特点,可使用小视频、小动画、动图等形式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意思维。微课制作较为简便,需配置相关的课题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三)自学为主,交互及时

微课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针对性较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失误,不会顾虑评价,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教学、在线课程将会迅速蔓延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种学生可自主学习、互动研究的平台,微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知识传播、相关文化教育推广有着深远的价值。

三、见微知著,教学内容渐进化

高校教学中,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固有模式,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形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与设计能力。微课教学是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需要循序渐进,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一特定的目标人群来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

(一)以小见大

所谓小课堂大教学,微课没有庞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多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虽然不如一般课程内容丰富,但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效果突出,教学意义巨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时一个短小灵活、个性十足的微课比上几节普通的大课都有作用。

(二)积少成多

通常一个微课只讲授一到两个重点,看似缓慢,但稳步进行,每一门设计课都有好几个章节,每一章节又包含几个知识点,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实际效果显著。通过业余时间一点一滴的碎片化积累,不断进行微知识、微学习,从而量变积累成质变。

(三)循序渐进

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微课被称为“碎片化”教学,似乎不够系统、全面。但是,一个小小微课自身仍然需要完整性,主题系列微课所讲授的知识仍然是系统全面的。从理论基礎到课题论文,从设计基础到专题设计,由易至难,不断深入。

四、结语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微课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创新。创新是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教学具有知识点明确、文化气息强、更新快、可移动、形式丰富、新颖便捷、生动时尚、交互广泛等特点,以此不断创造出新的系列课程,结合线上线下,校园内外及市场需求,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更好地对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传播。

(无锡太湖学院)

12.微世界微课程微体会 篇十二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呢?微课会不会像其他一些教育改革中的措施一样,流行一段时间就无人问津了呢?说实话,最开始接触微课的时候,是在一些教学交流的活动和比赛中,那个时候对于微课就是一知半解,做过的微课现在看来充其量是个“山寨版”微课,我当时对微课的感受是“这是新鲜事物,新鲜几天罢了”。但是,随着对微课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被这种教学模式吸引,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学灵感迸发出来。我首先明白的就是“微课”不是“微课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微课”只是“微课程”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微课程不是说录一个视频这么简单。如果想要让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要注意到整个微课程的整体设计甚至是翻转课堂的整体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学习研究。如何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这是我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迈出的第一步。下面就几个我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首先,微课程可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铺垫,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传统教学的模式,应该是让学生自己预习教材的知识,但是对学生来说,教材预习大多是走马观花,积极性不高。微课较传统预习方法而言,它重点突出、时间短,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预习,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基础。例如我在讲杜甫《登高》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知人论世,对于这个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PPT课件展示杜甫生平并作背景介绍,让学生来完成知人论世的任务。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真正掌握的学生不足一半,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于是,我利用微课程做了如下调整: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单”,任务单包括三个问题:你学过杜甫的哪些作品?杜甫的一生分几个阶段?分析一下你学过的杜甫作品分别是杜甫哪一人生阶段的作品?任务单布置后,让学生自己观看微课视频《杜甫的人生轨迹》,考虑到这个视频的设计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设计课件的时候是以地图加上足迹的图片形式展示的,看起来直观有趣,一目了然。学生看视频的时候会觉得有趣、简练。做完这些工作后,学生其实已经完成了课前预习的工作,这也为课堂中知人论世这一部分教学提供了有力的铺垫。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要强。课堂上,首先我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了解杜甫的人生分为少年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时期和西南漂泊几个重要阶段。学生学过的作品有《望岳》(少年优游)、《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仕途不顺)、《春望》(战乱流离)、“三吏三别”(为官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南漂泊)。学生也能准确地对号入座并能归纳出杜甫各个时期作品的不同特色。必要的铺垫完成后,我在课堂上对于《登高》的讲解就会顺畅很多,通过一些适当的指点,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晚期作品中的沉郁厚重的情感。最后,在微课视频后附一首与《登高》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强化课堂所学,让预习更有针对性和自主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复习的要求。

其次,微课程可以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能夯实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巩固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而且学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地听课,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知识漏听或没有听懂的现象。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的限制,这些问题老师很难课后一一答疑。留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考试的话学校时间有限不能总是及时考查。所以,我在讲授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时候就想到了微课程这一教学手段。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其实我感觉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特别适合做微课视频,因为它的知识点很多,而且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去讲解。我们完全可以把文言文知识点分类后进行讲解。例如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这一知识点,我首先布置任务:首先思考现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其次思考古文和现代汉语定语位置的区别。微课视频中我格外注意PPT的顺序的设计,首先我展示的是现代汉语“求取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让学生划分语法成分。然后展示古代汉语“求人可使报秦者”,让学生按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去找语法成分并且进行古今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定语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后的熟练应用,所以我会从初高中的教材中精选出几个包含定语后置句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找出定语后置句。微课可以重复播放,接受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可以多次观看,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有效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然,因为这一类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PPT课件的设计一定要简练清晰,视频时间一定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内容也一定要深入浅出。否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难以集中精力。

最后,微课程也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文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这一特点决定着学生课上所学远远不够,语文的教学也远远不仅限于课堂。语文的课外活动是对传统课堂的必要补充。例如一些文化现象的归纳,一些文化规律的把握,往往要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扎实后去进行延伸。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戴望舒《雨巷》一课时,文中的丁香意象是一个联系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纽带,在高考考察中,意象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我就希望能通过《雨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意象的传承性这一特色,所以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收集与丁香有关的图片,体会丁香花的特点。二是在古典诗词中寻找一些花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中国诗歌以花喻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对“以花喻人”这一文化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同时,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拓展到古代散文的学习中去。屈原的“香草美人”用得好,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好,都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这很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次课前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小组人数不多,方便学生相互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与学习动力。通过这些工作的积累,我最后会通过诗歌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选择的诗歌是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浣溪沙》,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了丁香淡雅、美丽、忧愁的特征,也体会到了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强化作用。从而总结出一定的文化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其他诗歌鉴赏中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了知识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信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都渐渐体会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进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都说“有教无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并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完成这些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是必要的。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一定要发现这些变化,在变化中去探索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忽视这些变化,变成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老师。不过,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最经常听到的词就是改革、创新,但我希望能用一种踏踏实实的心态去认真研究、琢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模仿。当然,这些体会也仅仅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还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勤实践、亲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万辉.微课开发与技术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3.网页设计课程学习心得 篇十三

大作业展示中的网页作品主题明确、布局合理、页面设计得当,方便浏览的人找到想获取的信息。任何一个优秀的网站都有其明确的主题, 网站主题的确立应根据网站的用途而定。整个网站需要围绕这个主题,也就是说,在网页设计之前,我们要明确这个网站的建立目的,用来做什么,围绕着这个主题和内容来制作网站所有的页面。明确对网页的制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品网站“web”中合理运用了网站制作的几个基本技术来构建。首先使用了DIV标签来布局网页,简单方便。DIV标签可以设置一个规定的属性,用于设定表格、画、字规格大小或摆放位置,在网页制作中使用,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对表格、画、字等的设定工作量,大大提高我们制作网页的效率。同时,也方便我们在完成网页后对部分细节的修改。

作品中的网站外观简洁大方,界面友好易懂,是网页制作初学者的优秀模版。例如网页的布局,素材的管理,代码的简化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意义。目前通过这学期以来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学习,已基本掌握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而有关网页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还有待更多的实践操作来提高。总的来说,已对网页的制作有一定的认识和基本的了解。从目前学习的进度来看,个人认为老师还可以教授我们“行为的应用”和“基础动态网页”等知识,拓展我们制作网页的知识。在个人的网站建设中,希望加入运用更多更高级的技术来呈现和表达自己网站的主题和内容。例如设计网页中的一些动作和事件,以此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网站的文件管理、素材存放等安排得合理得当,规范有序。文件夹的命名大多使用所用素材名称的拼音,一目了然,见名知意,方便学习者的查询与研究。这种严谨和规范的做法值得日后建设自己的网站时参考和借鉴,对于网站制作的初学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网页在表头下运用了导航菜单。导航菜单是网页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提供了页面与页面之间跳转的通道,极大方便了浏览者访问所需的内容。利用它,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我们想要浏览的页面。学习更多导航菜单的制作,可以优化我们的网页页面,使其更加完善,也能增加美观程度。

完成大作业需要事先精心的构思和素材的准备,从一开始网页主题的确定,到主页总体的设计、搜集资料、每个分页面的设计等,我都要一一进行规划,因为如果不规划好,制作过程中就会没有整体思路,网站就会显得缺少整体性,而且不能连贯地制作下去,难以一气呵成。定下框架之后,然后就开始一步一步有条理,有次序地做起来。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还可以利用制作一个网页模版来减少工作量。由于一个网站中大多网页采用相同的表头和底部,仅仅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制作模版来填充多个网页内容,一次来提高网站制作效率。

网页制作过程中需用到最基本的软件如Dreamweaver、Photoshop。Dreamweaver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构建一个初步的网站,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填补和完善,便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站。Photoshop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建设网站中所需要用的所有图片素材,修改成我们想要的模样,包括对素材大小、尺寸、美化等处理。若想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地呈现网站内容,还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小动画和动态图片。由于良好的视觉效果,Flash已被大多数网站广泛应用,借此大大增加网页的艺术效果。

14.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陈康荫080401200708级计科系计本(2)班

完成了这次的二元多项式加减运算问题的课程设计后,我的心得体会很多,细细梳理一下,有以下几点:

1、程序的编写中的语法错误及修改

因为我在解决二元多项式问题中,使用了链表的方式建立的二元多项式,所以程序的空间是动态的生成的,而且链表可以灵活地添加或删除结点,所以使得程序得到简化。但是出现的语法问题主要在于子函数和变量的定义,降序排序,关键字和函数名称的书写,以及一些库函数的规范使用,这些问题均可以根据编译器的警告提示,对应的将其解决。

2、程序的设计中的逻辑问题及其调整

我在设计程序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首先在选择数据结构的时候选择了链表,但是链表的排序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多关键字的情况下,在一种关键字确定了顺序以后,在第一关键字相同的时候,按某种顺序对第二关键字进行排序。在此程序中共涉及到3个量数,即:系数,x的指数和y的指数,而关键字排是按x的指数和y的指数来看,由于要求是降幂排序且含有2个关键字,所以我先选择x的指数作为第一关键字,先按x的降序来排序,当x的指数相同时,再以y为关键字,按照y的指数大小来进行降序排列。

另外,我在加法函数的编写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的问题,由于要同时比较多个关键字,而且设计中涉及了数组和链表的综合运用,导致反复修改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个加法的设计。但是,现在仍然有一个问题存在:若以0为系数的项是首项则显示含有此项,但是运算后则自动消除此项,这样是正确的。但是当其不是首项的时候,加法函数在显示的时候有0为系数的项时,0前边不显示符号,当然,这样也可以理解成当系数为0时,忽略这一项。这也是本程序中一个不完美的地方。

我在设计减法函数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够充分就直接编写程序,走了很多弯路,不得不停下来仔细研究算法,后来发现由于前边的加法函数完全适用于减法,只不过是将二元多项式B的所有项取负再用加法函数即可,可见算法的重要性不低于程序本身。

3、程序的调试中的经验及体会

我在调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小细节上的问题,它们提醒了自己在以后编程的时候要注意细节,即使是一个括号的遗漏或者一个字符的误写都会造成大量的错误,浪费许多时间去寻找并修改,总结的教训就是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专注。

15.《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设计 篇十五

本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科学上册。从教材来讲,本课分为两个知识点:一是介绍常见的地形,属于了解层面;二是观察地形图,属于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理解及应用难度较大。在学情方面,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图难度不大,但要求他们将地形地貌与地形图结合起来,并能够实际应用,难度较大。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了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也出现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常见的地形,难点是掌握地形图的观察方法。

第一个知识点“常见的地形”,虽记忆量较大,但要求不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决定以第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制作微视频。

●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制订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时,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究、总结,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感性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2)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3)科学思考达成目标: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思考不同地形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4)情感态度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该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原则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为宗旨,依次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任务二,能够描述出常见五种地形的特点;任务三,结合微课视频中的连线题,画出常见地形的简单示意图(这是一种更加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任务四,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地形图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

●制作

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3秒,采用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处理,PPT设计采用黑板为背景,全程使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对一的亲切感。在微课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营造想学、要学的氛围,并力争实现会学、乐学的效果。

微视频中,首先,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其次,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再次,通过连线题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分布和地势特点;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不同的地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实践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达成本课的“常见的地形”的学习目标。而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既有地图印象的一个颠覆,他们印象中的地图是字典后面的那种行政地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省份、不同国家,而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难度较大,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以期达到学生能够看懂地形图的目标。

因此,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任务学习单,尤其是任务四,学生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想法,甚至会有学生提出接近于地形图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启发为之后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环节二:观察地形图;环节三:组织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图”。

笔者给每个小组(4人)发一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彩色地形图,请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你观察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哪面高,哪面低?(3)这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哪几种地形?

观察时间为6~8分钟。之后,笔者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他们看到的地形图,并回答以上问题。这样每位学生都看过至少4张地形图,他们的读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反思

1.使用微课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较少,因此在没有教师及时敦促的情况下,该课的学习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因此,笔者将6~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在课后通过观看教师分发的视频、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共享书籍、网络浏览等方式对课题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和共享,分工合作。

除了以上形式,笔者还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小实验,与该课的知识点相得益彰。完成实验后,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除了课后学习的形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采取各小组代表轮流汇报的形式展开评价,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选取1人为汇报者;2~3人制作PPT;2~3人整理学习资料、撰写发言稿),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协作能力。

2.微课的灵活使用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翻转,是一种灵活运用时间的观念,因此不必拘泥形式。例如,在前期阶段,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因此笔者把微视频在上课前再播放一次,并将知识内核和实验探究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翻转课堂的理念用于小学科学课,有很大的可行性。而这毕竟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学生不断去适应。这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尝试,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并用心去实践。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评委印象

代老师设计的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设计主要有四方面的亮点。

(1)内容选择精练。代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微课程制作内容选取原则,即要求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及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体现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想原则。

(2)任务设计合理。微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任务单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规定着微视频设计的方向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从任务单的结构组成来审视代老师的微课程设计,感触良多:(1)达成目标明确。代老师充分理解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的内涵,即达成目标是学的目标,实施主体是学生,其设计、表述都做到了立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原本难以下手的自主学习变得易于操作。(2)学习任务明确。代老师设计的四个学习任务分别从概念、特点、示意图等维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建立概念,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联的问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建构新知识。学习任务配套学习目标设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发现知识、感悟方法,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达成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撑。(3)学生主体意识明确。从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表述可以看出,课堂活动中“汇报课前学习”“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3)微课传达有效。代老师录制的微课语言简洁准确、画面简练清晰、逻辑条理严谨、播放流畅,无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微课最优化”。

(4)课堂活动到位。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不难发现,代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正是微课程教学法中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步法”的剪影。“学习形式预告”中的内容不仅示意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代老师的课堂已进入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初级程序。

结合本节微课程的设计,有下列几个问题与代雯乐老师商榷。

(1)“学习方法建议”规范。“配合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增强对地形、地形图,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其中“观看视频、查阅资料”都属于学习途径,而“丰富知识,增强……的感性认识”则是通过学习所达到的效果。

(2)“课堂形式”设计。虽然四个环节的设置逻辑性很强,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陌生的地形图中找出并汇报某个国家的地势特点、主要有哪几种地形,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地形图中找出此国家的轮廓,其辨识是否有难度。

(3)“学习任务”设置。学习任务“(1)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的答案在达成目标“(2)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中已经明确给出,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完成此任务的难度。

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体验并坚持才能养成。相信随着对微课程的不断实践,代老师会对微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会制作出更优秀的微课程。

上一篇:尊重他人是基本的教养随笔下一篇:学习英语的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