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2024-07-27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精选11篇)

1.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一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统领国企党建发展

中国XXXX分公司党委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中国XXXX分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精神内涵,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围绕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这一要求,大力加强公司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国企的政治本色,努力开创国企党的建设新局面。

一、加强政治统领,在强化“四个意识”上狠下功夫 “四个意识”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基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大局。公司党委在抓政治建设中注重从强化“四个意识”入手,积极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作用。一是突出政治教育。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为目标,党委中心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相结合,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同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固定每月第一、三周的周五下午为党日时间,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采取干部自学、支部学习讨论、集中学习、主要领导上党课、观看主题影片等方式,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效落实。二是加强党性锤炼。结合“一名党员一面旗”“晒成绩、亮承诺、作表率”“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突击队”等分队,评选“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表彰“两优一先”、开展比武竞赛等形式,激励大家“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抢”,形成了“个个能合格、人人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弘扬政治文化。组织党员参观XXX纪念馆、XXX纪念馆、XXXXXX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史为鉴,增强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感性认识。建设“党建文化长廊”“党支部工作园地”“党建橱窗”等宣传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和OA内网党建信息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经验做法,2017年公司党委抓党建工作经验在《XX日报》党建专栏头条刊发,微信公众号“XXXX党员之窗”被中央国家直属机关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二、突出首要地位,在夯实“四个基础”上狠下功夫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公司党委坚持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从基础性管长远工作入手,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一是打牢思想建设基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宣讲辅导、专家授课、体会交流、简报宣传、竞赛答题、网络专栏等多种形式,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自主编写了《十九大精神知识学习词典》和《XXXX党委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XX个着力点》等辅导材料,坚持用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结合XXXX地区特点需要,将爱岗敬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XX团结、宗教政策等内容作为思想教育补充,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始终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积极开展“微党课”,在会前会后,组织党员人人登场讲党课,谈思想、谈认识、谈体会,讲传统、讲新闻、讲故事,组织开展《XX先锋XX情》征文活动,鼓励撰写身边感人的故事,编写成册,作为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扎根敬业奉献的思想基础逐步夯实。二是打牢组织建设基础。突出党组织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总经理和党组织书记由一人担任,单独设立党群工作部,配置党务人员,强化了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将党管干部与行政领导依法行使用人权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的把关作用和监督作用,强化党组织在干部队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大人事任命上的地位作用。同时,去年我们在基层党支部推行了规范化建设,制定下发《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以落实党建工作任务、规范党建工作程序、示范党建工作标准、解决党建工作难题为目标,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打牢制度建设基础。在党建工作中,我们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党委成立一年多时间,结合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16项党建制度,编印了《党建工作制度汇编》,为企业党建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如《党委议事规则》《党委、党支部参与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实施办法》等,严格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凡属公司重要决策内容,都先经过党委、支部讨论研究后,再提交公司办公会议决策。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基层党支部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办法》《党支部工作细则》《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制度规定,通过“清单化”管理,使基层单位每项任务有了明确责任要求、有了具体工作措施、有了配套制度保障,为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开展提供了依据。公司党委还坚持定期分析形势,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加强督查督办,压实两级管党治管责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四是打牢作风建设基础。坚持持续推进工作作风转变,制定了《深化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基层的规定》,开展“两亮两评”活动,即亮身份、亮承诺,评议承诺、民主评议,解决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法入选《省直机关党支部工作法优秀案例选编》。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配套下发考评标准,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推行纪实管理办法。建立党委、纪委履行“两个责任”问责机制,完善违纪违规管理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开展了“四风”问题整治情况“回头看”,实现监督检查常态化。

三、聚焦难点问题,在抓好“四个提升”上狠下功夫 公司党委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出发,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打头阵、啃“硬骨头”、涉险滩,着力解决建设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政治担当。一是努力提升政治建设意识。原先,国有企业中很多党员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有的认为企业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没有效益收入企业就无法生存,效益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建设是“虚”的,对企业发展没什么实际意义;有的认为企业党建抓的多了,会冲突生产经营工作,必然会影响企业营收;有的认为企业党的建设差不多就行,没必要像党政机关抓的那么紧,标准那么高,过得去就行;这些错误认识在国有企业中还比较普遍。对此,公司党委从严格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始,强化“四个意识”,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工作总体规划,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明确在工作任务面前,党组织作用要跟上,要做到同步商议、同步研究、同步部署,要将具体任务指标进行量化,纳入全年工作统筹安排。建立“双评价”制度,以考促建,年终既看完成效益指标,又看党建工作情况,党建考核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不得列入表彰评选。二是努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将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将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吸收、引进、培养、选拔的有效途径,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学习日制度,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了解决党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通过举办党务干部专题培训和党建信息员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同时,鼓励员工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组织参与党课学习、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列席党的相关会议等形式,引导员工群众自觉用党员标准要求来约束自己,向党员看齐,向先进对标,提高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三是努力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为把组织生活制度落到实处,有效解决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公司党委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双重组织生活,所属支部组织生活时,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同时,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民主评议和重大事项研究决策时,扩大会议参与范围,邀请一些党员、员工代表列席会议,不仅使党员、员工提升了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组织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四是努力提升党建工作效能。公司党委成立以来,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深刻认识企业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危害性,深刻认识抓好党建工作紧迫性重要性。多次召开党委会、党建工作会,认真分析公司党建形势,深入查找党建工作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额,制定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意见,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党建发展思路,将推进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发展突破口,从五个方面推进融合共进。即,核心作用和运营发展融合,作风建设和行为引领融合,廉政建设和守法合规融合,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融合,队伍建设和凝心聚力融合。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共识和氛围已初步形成,各级党的意识和政治意识明显增强,组织效能逐步体现,引领作用有效发挥。

2.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二

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整合, 深化两者之间的渗透, 提升两者的工作水平, 是当前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学风建设需要学生党建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 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的发展, 推动两者相互渗透, 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大学的政治保证, 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大学的普遍做法, 学生党建成为开展学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思想保证和重要环节。通过统领学风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大学竞争力的提升, 以及大学精神的构建和持续发展方面, 学生党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 从人才培养上看, “现代人才观的四大内涵是:品质卓越、自我发展、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基于这一新型人才观之上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四种品质———专业素质、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认为,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及崇尚实干的精神。人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 而且包括思想、政治、进取精神、毅力等, 这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育, 而且需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充实和完善。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化品质的合格人才。但当前, 在大学生中尚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及现象。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 作风疲沓”;“专业思想不稳定, 存在厌学情绪”[2]等。这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素质培养的成效。因此, 需要突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比较高、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专业思想比较硬、组织协调适应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实践证明, 当前不少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创新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构建学生活动平台、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号召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而吸收和培养出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现代化人格的大学生, 需要发挥学生党建的统领、模范作用。

2. 从大学竞争力上看, 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风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有力竞争者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学风建设往往衍生出不可模仿的成果, 这成为大学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学生是学校办学重要成果, 其竞争力的实质反映了大学的竞争力。事实证明, 那些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大学, 基本上都具有良好的学风。开展学风建设需要支撑点和“引领先锋”, 才能够催生群体效应和个体的自觉行动, 学生党建工作就是扮演这种角色。就群体效应而言,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进步、崇尚先进的良好学风。发展一名合格党员, 他的突出成绩和模范表现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成为其他同学积极效仿的榜样, 从而带动学风的好转。就学生个人竞争力而言, 学生党建有利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 注重提升自己的抗压力、学习力、判断力等能力方面的大学生。这也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设置“学生党员优先”这一条件的原因之一。以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统领学风建设, 就能不断推进学生的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相互结合, 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

3. 从大学精神的建构和持续性上看, 大学精神是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集中体现, 是大学增强社会适应力、推动民主、合作、开放, 扮演社会良知的批判者和衡量者的内在尺度。

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建构符合时代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渗透进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大学内外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而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 使学生树立信念, 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知识,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时代意识、国家意识及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民主、开放的理念。学生党建工作能够通过结合学习型党组织的建构, 借重多种机制充实学风建设的内容, 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学风建设推动下的良好育人氛围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而坚守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以学生党建为突破口, 统领学风建设

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的相互渗透, 是大学培养合格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在实践中它们已经组合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平台。学生党建工作只有自觉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发挥自身优势, 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和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才能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保持统领的地位。“统领”, 就是统整、引领, 但不是强制性的统一, 也不是僵化的领导, 而是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立足战略高度, 对学生党建进行角色定位。就学风建设而言, 就是强调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进行整体宏观的战略性思考及引领。具体而言是要在推动学风建设中,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党员模范的示范作用, 以及创新党建工作的机制。只有强化学生党建统领的地位, 学风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 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才能增强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 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3]新时期, 大学学生党建工作要紧紧抓住青年学生政治热情高、追求进步的特点,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让更多具有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素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党的大家庭中来, 这是培养具有较强执政能力人才的基础工程, 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从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上看, “在大学生心目中, 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 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 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 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4]这就要求在增强党组织开放性的同时应该坚持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具体而言, 就是在吸收和发展学生党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要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尤其要通过完善党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联系人工作制度、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等;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实现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 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党员具有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素质, 以使他们能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点。

2.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学生党员组织的学习型特征, 是学风建设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

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务之急是坚持大学生党员的全程化教育管理, 将入党前教育、预备期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三个阶段的培养教育放在同等重视的高度, 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创新教育制度, 推行公开述责答辩机制, 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 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要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 做好党的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 将党的知识教育与校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其次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 完善学生党员的监督和激励考核体制, 要组织学生党员 (包括入党积极分子) 定期向组织进行思想汇报, 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公开述责答辩, 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 以评促改。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页等途径宣传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 推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生党员的评选, 从而对全体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再次, “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5]要利用好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契机, 构建共享式学习型班级, 通过座谈、对话、讨论、交流等方式的交互运用来达成学习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实现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最后, 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 不断扩大学生党员的视野, 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上、作风上、工作上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将学习作为一种定期化、固定化的活动, 学生党员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必定能够赋予学风建设的学习性、反思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 塑造成才典型, 强化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是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是由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学风建设需要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与党建工作相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作用。首先, 以学生党员活动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和其他素质教育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政治理论学习氛围,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积极进取, 在活动中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其次, 要发挥学生党员的纽带作用, 密切与群众关系。学生党员要主动关心同学, 要通过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思想情绪、意见和要求。要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 模范遵守校纪校规, 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成为同学政治、学习、生活上的榜样。最后, 学校要树立成才典型。通过网页、宣传窗橱等宣传渠道, 树立学生党员的成才典型, 把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带动结合起来, 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 是推动学风建设得以深化和可持续的源泉。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整合多种互动机制才能保证鲜活和灵活的本质。这需要具有进取精神的大学合理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来统领。随着现代大学的对外拓展能力日益增强, 大学外部关系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为大学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管理问题。因此, 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加深了解、沟通, 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大学整体的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同样也需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1) 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互动。建立在班级联系制度、帮扶制度、交往学习制度等,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成为普通学生的榜样, 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步, 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形成班级学习文化。 (2) 教师学生互动。要把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明确为党员教师的义务, 加强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联系, 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 构建互动学习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党员更快地成长。 (3) 党建团建互动。大学“要探索建立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党员联系团员, 通过定期召开党团建设联系会议, 协调党建中的各种问题, 党团员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团员先进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做好推优入党工作”。[6]着力保持学生党建与团建在育人及内在发展机理上的一致性。 (4) 学校社区互动。要开辟和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阵地, 把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条件, 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建设、学风建设教育的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党建组织与社区的互动, 增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摘要: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是塑造大学良性氛围和大学精神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实践中, 它总是与学生党建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进学风建设的深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党建工作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关键词:统领作用,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左建莉, 王颖.论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54.

[2]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77.

[3]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 1998-06-20:1.

[4]徐霞, 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23.

[5]中国共产党普通学校基层工作条例 (2010年修订) 第十三条.

3.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三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领导在对全区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后,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度实施策略研究作为新一轮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将区域主导课题《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一项重点突破工作。

一、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生态课堂研究有效开展

1. 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制度保障研究实效。“生态课堂建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南关区重点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了“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名师引领,多方推动”的研究实施策略,形成了“子课题与研究项目并进”的研究模式,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系列研究制度、管理文件。《南关区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南关区生态课堂学科研究团队管理办法》《南关区生态课堂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工作说明》等,有效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在“实效”中前行。

2. 理念先行,分层推进,构建三级研究网络。

第一步是树立生态理念,以理念指导实践。为帮助教师树立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努力实现以生态思想与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我们编辑了《生态课堂读本》,进行了《生态课堂,我们该怎么做》的研究论坛,帮助教师厘清生态课堂的特征,明确了实现的手段;并针对生态课堂研究进行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使教师能够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二步是确立实验校,组建研究团队。全区中小学作为生态课堂建设实验校参与课题研究,由南关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及教研员组成研究团队,向全区中小学招募团队研究成员,组成“生态课堂研究团队”。学校和研究团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及未来发展方向,确立子课题或研究项目,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有效研究。

第三步是部门联动,分层管理,点面结合。目前,“生态课堂建设”研究已确立79个子课题,13个研究项目。我们采取科研、教研、继教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研培一体”,使课题研究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面,形成点面结合的研究网,构成三级课题研究管理网络,有效发挥课题引领作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3. 课题引领,责任驱动,推进课题有效开展。

一是课题引领:首先是区域引领学校。以区域主导课题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通过多种方式的研究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开展。科研所组织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子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交流活动”,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继教部开展了“研究团队晒课”活动,每个团队的研究教师都将研究成果通过“晒课”的方式进行了展示;教研室组织了“生态课堂优化作业展”、“教学能手、新秀评比”等,都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其次是学校引领教师。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子课题分解成几个研究项目,学校成立项目研究工作室,由工作室牵头进行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一种是备课组根据年段学生、教学内容的不同,汇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经过细致的分析,确定备课组研究的主题,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方式,都遵从学生、教师的需要,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教学即科研”的研究理念。

二是责任驱动:首先是大学区优质带动。学区化管理是南关区教育改革发展特色,我们充分发挥大学区管理模式,发挥优质带动作用,整合学区内各校子课题内容,由优质校组织开展大学区研究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每校一课”、“学科研讨课”、“专题论坛”等形式,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建设系列研究活动,有效推进了生态课堂建设的研究进程。

其次是视导责任制推动。如何做好“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整合”,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带有科研意识”就需要我们做好指导、管理。于是我们采取“视导责任制”,每个科研员负责一个大学区的课题研究工作的调研、指导、总结,形成了“科研员—大学区—学校”责任管理模式,将科研力量发挥到极致,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立足区域发展,研究过程追求“实际、实在”

1. 选题立题,立足实际。总课题组根据南关区教育发展现状,为了使学校准确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基本内容,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了《“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指南》,帮助、指导分析学校发展特色与发展需要。学校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着眼,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促进学生、教师发展为目标,从课程开发、环境建设、模式构建、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确立了79项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

2. 研究过程,追求实在。课题研究需要课堂教学支撑,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教研活动。实验校在总课题组的引导下,以“生态课堂建设”为核心,以为学生创建适合的学习方式为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从实践入手。课堂教学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促进了教师的“教”向“导”转变,学生的“学”向“做”转变。生态课堂是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

①以适合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目标设计成为首要改变的内容。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收获更多。

②“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等以“导学案”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多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了,质疑与争辩的机会也多了,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更加明确。

③“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生态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方便学生同伴互助,课堂中学生桌椅的摆放形式更加多样;“学生成长共同体”、“合作小组”、“学习小组”等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团队。每个团队中学生能力均衡,优势互补。学习中组长统领组员进行互助学习,一般问题在组中解决,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共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④主题深度研训活动成为实现课堂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实验校纷纷组织了以“挖掘生态细节,构建生态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体现生态教学,构建有效课堂”、“追寻生态课堂,实现自主发展”、“回归生态课堂 畅享教育幸福”、“一案四课两反思”等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主题备课”、“每人一课”、“同课异构”、“生态磨砺课”等,探索出体现生态课堂理念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疑探合一”、“一三四”、“3+X”以及“五步教学环节”等,为教师提供了实现生态课堂的有效载体,初步展示了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特征。

(2)专题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生态课堂研究培训遵循“整体设计、点面结合、分散进行”的原则,分为“统一”和“自主”两种方式。

①区域统一组织。根据南关区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学校在进行高效课堂或灵动课堂研究时开展生态课堂建设会有许多困惑,因此我们进行了关于“生态课堂特征与研究过程”培训,并且组织了“南关区中小学教学校长‘生态课堂指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及教研员“生态课堂研究能力提高班”学习培训,老师们能够将专家的先进理念、前沿思想与实践考察学校的具体做法、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碰撞,在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了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能力的提高。

②学校自主培训。学校自主培训主要有四种形式:

“走出去”形式。各校根据学校教师实际需要,以“访学”的形式进行专题培训,分别组织教师赴河南西峡、安徽铜陵、上海、辽宁、山东、深圳等课改优秀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回校后进行学习反馈。

“请进来”形式。课题实验校及大学区,根据学校研究实际及面临的研究困惑,进行了“订单式”培训活动。如东四大学区开展了“大学区生态课堂系列培训”,市教研室逯成文主任的《基于儿童立场的“新学堂”建设》专题讲座,从“学堂”与“教堂”的不同,阐释了“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促进了“生态课堂”的建设。树勋小学请刘晓中教授、柳海民教授等做了关于有效教学、新思维教学方法等主题讲座,从不同角度给予生态课堂建设有价值的引导。

“名师讲堂”形式。发挥南关区名师作用,以“名师工作室”为研究载体,开展名师“生态大讲堂”。朱聪颖的《生态课堂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潘文久的《探寻课堂改革的第三条道路》等,为学校、为教师打开了研究思路,指明了研究路径。

“自主研修”形式。实验校为了能够深入扎实开展研究,积极挖掘学校资源,各学校分别开展了“寻找课堂中的生态细节”等主题研讨活动,《让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加力”》《“生态课堂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与“三疑三探”模式的融合探索》等教师讲座更接地气,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的实施。

(3)课题研究借力他山之石。南关区课堂教学改革有着较厚重的积淀,“十二五”初期即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在省市电教馆、东师理想的技术支持下,“翻转课堂”的探索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研究,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生态课堂建设”研究致力于以“高效课堂”研究为基础,以“智慧课堂”研究为助力,以“翻转课堂”研究为路径,生态课堂不是“孤军作战”。

3. 完善“高效”中的生态细节。

(1)班级课桌椅以小组形式排放。传统式桌椅排放,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动。“小组式”摆放,更利于学生互助式学习、合作式研讨、小组内交流。

(2)发挥“学生成长共同体”作用,由“组长”组织小组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生间的交流互助更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利于理解掌握新知。

(3)小组互动式评价,即小组内的评价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4)课堂观察,使观察点由“教师的活动”转变为“学生的活动”,关注点由“教得有效”转变为“学得有效”,评价点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作用的发挥。

4. 在“电子书包”中创设生态因子。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如何使“电子书包”生态化,我们就需要创设生态因子。

(1)多媒体元素使课堂更生态。我们发挥“电子书包”中教学软件功能,语文阅读课上的圈点和批注更快捷,条理更清晰;数学课上的抽象思维形成更直接。

(2)开放式、个性化学习空间使课堂更生态。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互问互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数字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教师的评价反馈更及时、更直观。

三、生态理念融于教学之中,生态研究初见成效

1.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初见雏形。“知情并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全体性、个体性、有效性、自然性、生成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通过“情景创设、对话交流、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互助合作、探究延展”六个活动,关注学生认知、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能力,从而实现双基的落实、情绪的愉悦、和谐的高效。

2. 初步形成了“生态南关”研究思路:生态课堂—生态教学—生态教育。通过对生态课堂建设研究,实现南关生态教育。即以生态理念为引导,以生态教材、生态课堂、生态活动的建构为主阵地,以生态评价为督导,以生态教研为助推,系统地构建生态教育,实现南关教育特色。

3. 生态理念引领着南关课堂教学改革。一是生态理念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生态课堂就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挚爱和真情、唤醒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教师们以此为指导,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用自己的关爱、智慧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焕发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二是生态课程成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载体。现代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封闭式的学科课程,而是由多学科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学意义的课程。因此,我们将生态课堂建设延伸到课程建设领域,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通过将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延展,创设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和谐发展的空间,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4. 生态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舞台。

(1)课题研究使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再是一句空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质疑与碰撞不断生成出新的问题;研究探讨时的激烈争论、发表见解时的侃侃而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2)在生态理论指导下,在经过了“用眼看、用心听、用脑想、切身做”后,教师能够借鉴成功的课改经验,在“理念变、行动变”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4.聚焦党建统领,建设平安企业 篇四

同志们:

按照公司党委统一部署,今天,我以“聚焦党建统领,建设平安企业”为题,给大家讲一堂党课。

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和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深刻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0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加强安全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正式修订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明知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而不排除,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以及“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等条款,对未产生事故后果但存在现实危险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纳入刑事追责范围。去年6月10日,新《安全生产法》施行,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管三必须”等要求纳入法律范畴。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XX省安全生产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时间等明确要求。

安全生产同样是公司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董事长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电网安全发展、企业长治久安。总经理强调: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继续认真落实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确保营销安全生产稳定局面。要强化未病先治、源头治理的理念,坚持稳字当头、强化“饭碗意识”,把保安全、防风险、促稳定贯穿全年,把铁腕治安、严格管理、依法合规贯穿到各个方面。副总经理强调:必须坚持稳字当头,把确保“大安全”作为硬任务、硬要求,全力以赴保安全、严管理、防风险,切实守住“不出问题”底线。

二、充分认识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关系到公司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效益和生存发展,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地发生,防患于未然。从小的方面来看,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位现场作业人员的切身利益、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必须全力以赴、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而公司现场作业具有作业分散、点多面广、新型业务多、客户侧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存在安全重视程度低、监管难度大、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等问题,人身伤亡安全风险隐患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近几年,公司系统XX专业在XXXX、XXXX等业务领域发生过多起人身死亡事故。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所有的事故都是违章作业,几乎每个事故都有我们XX人员的身影,这充分说明事故的根源在还是过程管理上、在作业人员身上。每一名工作人员责任重大!压力重大!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政治年”的重要含义,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心态,认真思考如何在政治之年认清当前形势、加大工作力度、保证措施落实,坚决筑牢安全生产生命线。二季度,公司进入各项生产作业高峰期,这个时期历来是各类事故的高发期,对于我们来说,越是基层员工,越应该牢牢树立安全意识,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是第一位的,“饭碗意识”不能成为一句空谈。

讲安全,就是讲政治。抓安全,就是顾大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公司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建设平安企业,我们就必须以事故为鉴,居安思危,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规、现场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与作业指导书,严肃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保证现场作业安全能够经受各种考验,确保“四个管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构筑坚强防线。

三、强化安全管控,建设平安企业

全体党员必须对照“响当当”党员干部标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带头落实公司党委1号文件,深化“党建+安全”融合,深入践行“我是党员,带头不违章、带头查违章、身边无违章”安全承诺,提升“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本质安全能力,筑牢“不想违”安全堤坝,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

要带头倡树实干担当之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安全生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自觉做到“向我看、跟我干、让我来”。要带头倡树创先争优之风,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事争一流、唯旗誓夺,深刻落实党员反违章专项行动各项工作要求,示范带动全员不违章。要带头倡树攻坚克难之风,克服表现心理、经验心理、侥幸心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意识,着力攻坚专业瓶颈、消除风险隐患、补齐问题短板。带头倡树履职尽责之风,强化现场风险管控措施落地,扎实落实公司《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与《2022年XX安全工作要点》,真正承担起对自己的安全责任,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重点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要严抓作业“计划关”。必须严格执行“月计划、周安排、日管控”制度,不管是何种作业现场,现场作业都要全部纳入作业计划管控范围,对照改造计划,重点审查客户侧作业计划,坚决杜绝无计划、无票作业,切实做好现场勘察与工作监护。不断完善作业计划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承载力分析和作业计划的刚性执行,坚决杜绝冒险作业、超范围作业、超人员能力作业。落实营销现场线上化作业要求,用好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和营销现场线上作业平台,实现关键风险点在线管控。

二要严抓安全“培训关”。依托公司“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安全培训新模式,加强全员安全培训,由党员带头,全体同志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安规》《作业指导书》的学习。规范开展公司系统安全事故(事件)通报学习、安全日活动,及时传达学习国家、公司安全工作部署。将外包人员纳入班组安全体系“一体管理”,持续加强帮助工作人员、实习人员、厂家人员进场前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对作业队伍在项目执行上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严禁未通过安全准入考试人员入场作业。

三要严抓现场“检查关”。强化未病先治、源头治理的理念,认真对照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三下三上”工作任务清单,关口前移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预防,对照公司严重违章清单,全面开展装置隐患排查,进一步梳理梳理现场安全管控重点。加强客户侧作业现场安全管控,严禁私自操作设备,不得替代客户进行作业,不允许单独巡视客户设备。建立健全现场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加强到岗到位管理,严肃查处各级管理人员该到位不到位、到位不履责等行为。

四要严抓违章“问责关”。坚持“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按照公司党委要求,持续开展党员带头反违章专项行动,全体党员带头履职尽责,主动查纠违章,杜绝典型违章重复发生,筑牢“不想违”安全堤坝,以“零违章”确保“零事故”。坚持“四不放过”,即坚持违章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违章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违章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5.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五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对于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 2035 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整体性的构想与原则要求。这标志着,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启一个崭新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接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全面发挥‚十四五‛规划的统领与规约作用,而这尤其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引领作用。《建议》特别强调的两大生态文明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前者而言,《建议》还进一步指出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等三个观念的重要性。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已经做出阐述的,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则是一种新提法。尽管十九大报告也确曾提到过‚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但无论是就‚生态安全‛还是‚自然边界‛概念来说,这一新提法都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理论意涵。

这三个观念所表达的核心信息,并不是学界近来更多讨论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问题,而是有着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意蕴。

‚绿色‛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指狭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成为‚十四五‛时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与遵循的指导性思想。

因而,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更加自觉地置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进而明确致力于更大力度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更高标准(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更加绿色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开启一个政策举措落实程度更高、制度体制创新活力更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烈的新时期。

二是原则规范作用。《建议》着重强调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做了全面论述,其核心内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将其真正放在突出地位。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目标与过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做了系统阐述。我们所追求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是一个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依此而言,它显然是一种‚较绿色‛版本的‚生态现代化‛。

而狭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逐步构建起一种包括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能源和绿色生活方式等四大体系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

就总体来说,贯穿这三大原则的主线是通过加大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力度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质性提升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协调和谐程度,从而不断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逐步实现。

因而,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将在生态现代化或绿色发展的整体性话语框架下展开。将会通过对于现代化和发展政策与制度所赋予的更为严格的生态或绿色的限制,以及更多形式的生态社会与民主性的制度约束,大大提升社会整体特别是经济的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水平(程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

三是目标约束作用。《建议》同时勾勒了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体表现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远景目标包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就近期目标而言,《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等方面取得切实进展。就远景目标而言,《建议》明确要求着眼于十九大报告所确定的 2035 年阶段性目标或中期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这些规定性要求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做的新‚两步走‛(2021—2050)的战略部署是一致的,并做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细化。

由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制定还处于进行过程之中,我们还无法讨论其中的细节,比如具体指标及其考核衡量标准。但目前就理应明确的是,第一,需要将‚十四五‛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结合起来理解与定位。也就是说,‚十四五‛规划目标要自觉对标 2035 年远景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五年发展或进一步的进度安排,从而为接下来的三个五年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第二,需要切实发挥‚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规约尤其是倒逼作用。这方面十分突出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实质性调整问题。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我国政府提出的 2060 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就必须做出有计划的政策调整安排。

当然,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也许是全面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它不仅涉及到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与模式的绿色转型,还牵涉到每一个公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两个层面的绿色转型在当前的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和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因素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是很不容易实现的,这也需要包括‚十四五‛规划在内的接续性规划做出有针对性的适当安排。

6.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先进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有导向价值的文化,它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向导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要特别强调坚守文化阵地的历史使命,强调弘扬先进文化,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一元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必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阐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基本立场,也为全党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经济转型;二是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三是高科技革命的影响。尽管这三个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在20世纪后期都已经存在,但在新世纪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人们对先进文化的功能和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们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如何认识和判断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网络文化改变了社会信息发布的传统方式,如何处理自发的网络文化与社会控制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益迫切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时代的发展,阐明了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再次,体现了坚持文化的价值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只强调社会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适应性,就会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即经济、科技压抑人文精神。当代西方的社会病主要就是这个问题。相当一些西方思想家已经看出,只是经济发达,缺乏理性精神和人类情感的社会是不能长久的。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深刻指出: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如果一种文化是以享乐主义、物欲主义为基调的,是以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为价值准则的,即使它是依托于发达的经济水平的,也不能成为人类效法和追求的目标。因为,它对人们的心灵是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的文明发展是开倒车的,是违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因此,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来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克服唯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使文化的功能不发生扭曲。应该说,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是“三个代表”中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内涵,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化价值标准。先进文化的价值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因此,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能够适应和促进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和建设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不仅因为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

7.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七

1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了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 更好的加快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性的特点, 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的了解学生的当前的思想问题及实际表现, 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另外网络技术现在的发展已经是声、光、电并且结合图像、文字等为一体, 具有鲜明的特点,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采取文字的表达, 方式方法比较滞后, 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所以在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在认识过程中, 从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予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2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教师队伍必须把握网络信息知识和相关技术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 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水平和英语水平, 并且学会对网络信息正确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技巧, 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水平的建设。

2.2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交互平台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为大学生创造数字时代下新的精神家园, 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咨讯和学生网络交互平台, 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网络环境。借助辅导员博客、网络手机平台、班级QQ等虚拟的网络环境, 实现师生的零距离基础。

2.3 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快捷性。数字时代的特点, 就是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是一种典型的高时效性平台。在现代社会, 网络和各行各业息息相关, 网络信息也在不断的加快更新速度, 实现了实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也不例外, 也借助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网络,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

2.4 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 高校内开展网上在线的讲座

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开设网上在线讲堂、网上学术讲座, 请名人专家做客网上我们的聊天室里与学生交流, 也改一改以往讲座的传统形式, 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 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 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借助网络技术支持, 丰富网络内容, 扩展课堂内容,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思路

3.1 理念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更新传统的工作理念, 选择师生情感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和资源服务的方式,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

3.2 内容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内容的构建, 可以采用多元一体化的形式, 满足思想政治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可以设置不同的单元栏目如教学大纲、教学研究等模块进行引擎搜索, 使师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信息。

3.3 配套制度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 需要有相关制度的保证, 形成一整套稳定持久、健全有效的标准体系,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4 资源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

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目的, 及时的处理大量的信息, 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构建平台的数字化、信息化。这个资源平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内容的管理、系统管理、内容检索等部分。这样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 非常方便的加入到资源库中, 同时也能形成资源的整合, 以便最大范围的与他人学习交流, 提高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4 结束语

网络作为信息化新事物, 如何更好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是一门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紧密联系高校的实际, 研究网络的特点和功能, 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提出具体策略,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主动性、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推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网络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信息资源, 所以说, 借助网络为依托,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化有机结合,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 推进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是高校必须要面临的模式变革之一。本文说明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并对其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对开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数字时代,思政,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6) .

[2]黄静婧, 梁彩花.论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与要求[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 .

8.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统领 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更新发展理念。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特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条件。没有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就不能提高,生活就不会宽裕;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资金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整洁就无从谈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生产的发展,鄉村文明和管理民主则更是一种奢望。总之,生产是否发展,以及发展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在市场经济中,尽管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如此。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在国家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经济利益上说,就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是农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土地向一部分农户集中,扩大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农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要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围绕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思路,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培育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服务。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政治权利上说,就是要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施乡村民主管理的关键。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构建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9.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九

软实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和谐平安娄底,按照市局、分局关于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平、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长青派出所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全所党员民警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辖区深入开展“走基层、访民情、转作风”专题走访调研活动。长青派出所党支部“集思广益、广辟渠道、开门纳谏”,深入辖区企业、学校、社区、在建工地等调查研究,征求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分析辖区治安现状,主动解决辖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回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做辖区企事业单位的护航者、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使全所党员民警认识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解放,工作得到了启迪,为下步各项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好的服务于民,为营造更好的辖区治安环境奠定基础。

一、辖区现状

长青辖区地处娄底城西,辖区6.9平方公里,辖区居委会9个,常住人口59125人,有行政、企业事业单位281家,其中,市属行政、事业单位49家,区属行政、事业单位98家,中央、省属市属企业88家,区属企业13家,民营企业33家。长青辖区地处娄星区委、区政府等党政首脑机关所在地,辖区商业发达、人流量大、社情复杂、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治安管理难度大、维稳工作任务繁重。

特别是进入2009年后,在世界金融危机浪潮的席卷下,辖区部分企业破产、倒闭、裁员、改制等造成社会闲散人员急增,加之近几年因征地拆迁赔偿问题所激发的“民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对于派出所来说,在积极应对社会复杂治安环境、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民生的同时,及时的对照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找准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辖区社会稳定来策应和谐平安娄底的发展。

二、辖区治安防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民生、构建和谐过程中,长青派出所始终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恪守“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努力践行人民公安核心价值观,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营造良好和谐氛围。按照分局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长青派出所在积极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紧密联系派出所各项基础警务工作,认真对照检查存在的不足。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反映出派出所维护辖区稳定,服务“产业园区”、推进“城乡统筹”和打造和谐平安娄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认识不足,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辖区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渡阶段,社会矛盾较为突出,致使辖区治安管理形势相对严峻。在开展各项警务工作中,特别是处理群众纠纷过程中,部分民警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方式简单,不能正确认识警民之间的关系。为此,如不正确正视该问题,极易激发一些群众不满,导致一些针对政府及公安机关的“非正常渠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造成恶劣的社会危害和不良社会影响。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辖区规范化管理难。由于辖区各项基础设施尚处在完善阶段,治安防控硬件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且人口流动性大,待建工地多,闲置土地多,无疑都在治安管理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盲区,给日常辖区规范化管理增加了难度。派出所虽投入大量警力物力,但面对辖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双重压力,其取得的实效是在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三)警力不足,制约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公安部制定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配备标准是每1000户或是3000人配备一名社区(责任区)民警,而从实际情况上看,长青派出所的社区民警配备达不到这个比例,而且差距甚远。就以扶青社区为例,扶青社区位于甘桂路以东,乐坪西街以南,娄邵铁路以西,新科街以北,面积零点四四平方公里,常住户口居民6000余人,1500余户。实际居住人数达20000余人。拥有娄星区人民医院,城区供电局,娄星区卫生局,娄底市工程建设总公司,城市客运管理处,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另外有娄底市毛巾厂,植绒厂,金都商业总公司,金属材料公司,金属回收公司,外运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四个,大小店铺400余家,经济繁荣,社情复杂。这样的社区却只配备社区民警1名。就在这样的高强 3

度、超负荷的工作环境下,还要担负值班、警务备勤、处置突发事件等各种警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派出所警力匮乏,严重制约派出所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

(四)群众基础薄弱,社区警务建设推进难。按照市局、分局基层社区警务战略要求,派出所在实施社区警务建设工作中,在利用社区警务室等平台为企、为民服务过程中,由于社区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派出所虽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强对社区“三防”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完善,强化对保安、联防队伍的专业培训力度,开展全民性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辖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但面对社区治安管理和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警民凝聚力合向心力的问题,切实打牢群众基础,社区警务建设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五)警民联系机制不健全,制约和谐警民关系发展。由于辖区群众在征地拆迁赔偿问题上与政府存在很大争议,导致辖区群众对派出所开展正常警务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思想,致使“警、民、政府”三者之间联系上存在隔阂,不利于派出所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和便民措施的落实,直接影响警民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平安娄底的认识和思路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能有效引导全所党员民警深化对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战略的认识,增强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

新,强化认识、拓宽思路,努力构建和谐平安娄底。

(一)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一是积极教育和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认真梳理,切实增强广大民警责任心、事业心,加强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改变工作作风,克服精力外移的现象,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广大民警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要强力推进从优待警措施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各项有抚政策,使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针对辖区治安防控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一是尽最大限度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群防力量(组织)在群防群治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下的作用,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综合能力。

(三)加强警民联系,构建警民和谐关系。“警护民、民拥警”是警民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构陷和谐警民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在进一步深入到党政机关、企业、学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普通群体当中开展大走访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将管理和帮扶与开展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认同感,取得辖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打牢群众基础。二是在走访过程中积极排、化矛盾。在全球金融浪潮的席卷

之下,要走访困难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化解其对社会的消极不满情绪,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在走访过程中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出租房屋、行业场所等流动人口聚集区的走访力度,重点核对流动人口的身份信息,排查重点人员,从信息员反馈信息和走访时搜集的情况综合分析,全面摸排有无影响辖区稳定的治安隐患。四是在走访过程中建立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在走访中,要以切实改善、服务民生为本,把大走访当做“贴近、服务、联系”弱势群体的桥梁纽带,关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情况,尽最大努力为其解决实际生活苦难,融洽警民和谐关系。五是利用“大走访”活动,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信息是主导警务工作的前提,因此,基础工作成效开展如何,完全取决于基础信息是否扎实全面,要做实基础信息,就必须树立基础信息是主导基层基础工作的理念,民警要善于在走访中发现和获取情报信息,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积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

(四)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密切警企联系。派出所要树立服务发展的意识,建立民警与企业长效联系机制,加强与辖区重点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做好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思想准备和制定切实有效地服务措施。二是做好防范预警。派出所要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进行了解和掌控,便于做好防控措施。同时,对辖区社会稳定形势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情况向挂钩企业和有关方面公布,及时向社会发布防范预警,增强企业抵御不良社会危害的能力。三是

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需要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的款,认真办理落实,切实提高服务于民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社会面管控,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预防、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时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社会稳定,经济才能得到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祥和氛围。为确保社会稳定,“苦练基本功,加强社会面管控,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则是摆在我们基层派出所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是苦练基本功。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各警种专业技能素质,进一步深化“三大主题”学习成果,加强人才队伍、技术手段、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增强队伍战斗力。二是加强社会面管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巡逻防控机制。科学划分巡防区域,合理调配巡逻力量,灵活运用巡逻方式,提高巡逻防控快速反应能力。要充分运用以派出所民警为主,各类群防力量为辅的“专群结合”联勤机制,最大限度的屯警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严密社会面防控网络,保持水严打高压态势,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三是增强打击犯罪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整体优势,建立以刑侦为主,各警种通力协作配合的打击犯罪整体作战格局,坚持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区域联动的协作原则,切实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四、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提升派出所软实力的“四个”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放在首位。公安机关各基层派出所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 的思想和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坚定不移地做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敌对势力、敌对组织、敌对分子和邪教组织、邪教分子制造的捣乱破坏事件,不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件,不发生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制造的重大破坏事件。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是控制社会治安局面的首要措施,公安机关要始终不移、深入持久地坚持用好、用足这一措施,并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和不同时期刑事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的问题突出就解决哪里的问题,把集中行动、专项斗争和经常性打击有机结合起来,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进攻态势,不让治安突出问题出现反复,不让倾向性犯罪案件反弹,确保打击违法犯罪能力明显提高。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预防和减少犯罪。要强化专业预防犯罪机制,强化社会预防控制机制,强化专项预防犯罪机制,加强对犯罪侵害重点目标的防护,加强对主要犯罪对象的控制,加强对“两抢一盗”、严重暴力性犯罪、严重经济犯罪的预防,形成稳固的专项预防系统。

10.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十

(一)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明确一个新要求、做到两个坚持、树立三种形象、增强四种能力、加强五大建设。

一、1个新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突出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党的建设中,就应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从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2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通过改革推进党的建设的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将不断增加我们党的生机和活力。

三、3种形象:树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首先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旗帜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必须保持;第二层意思,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用“三型”来明确和设计。所谓“学习型”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工作;“服务型”更加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型”还是指坚持解放思想,推动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

四、4种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应不断赋予时代特征,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当前应该着力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5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既坚持又完善。在主线中,在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充实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先进性是前提和基础,纯洁性是体现和保障。

专题

(二)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1.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十一

正当全国人民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的时候,一大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热心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和老师,风尘仆仆地从全国各地赶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参加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报刊社、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红河州教育局等单位主办,建水县教育局、建水县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对论坛开讲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发生变革的灵魂,对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智力,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根本所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找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我们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彰显其影响力和凝聚力。

一是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抵制腐朽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学校教育的凝聚和积淀。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同时,当前校园文化中也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坚决抵制,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要弘扬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代表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它消蚀人的理想和信念,涣散集体的凝聚力,不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奉献、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不能假借构建和谐之名使落后文化大行其道。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近年来对师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就会削弱和阻碍先进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使校园文化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先进,反对落后。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自己,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大家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是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善于推荐和引进适合青少年心理和兴趣特点的各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报刊图书和文艺作品,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并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头绪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我着重强调两点。

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一,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强化各种素质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并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效果上下功夫;要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要实施全面的智育,在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真正具有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本领;还要加强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

第二,改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和活动内容,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第三,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快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沟通、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多样化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方式,建立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的科学评价标准。继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特殊人才能力发展的选拔机制。

二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在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学习环境和校容校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化解矛盾和纠纷,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和卫生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预防能力;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

当前,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纷繁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坚持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怎样坚持本土国情,又面向世界;怎样培养英才,又面向大众;怎样重视当代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理念,以及论坛活动的东道主——云南省建水县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形成中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特质,我期望通过论坛作一些有益的探讨、研究和交流。

上一篇:重阳节致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的一封信下一篇:物业月度工作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