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标准评定标准

2024-10-24

残疾标准评定标准(精选8篇)

1.残疾标准评定标准 篇一

精神残疾鉴定标准

18岁以上(含)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Ⅱ》(WHO-DASⅡ)分数和下述的适应行为表现,18岁以下者依据下述的适应行为的表现,把精神残疾划分为四级:

精神残疾一级:

WHO-DASⅡ值≥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精神残疾二级:

WHO-DASⅡ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的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三级:

WHO-DASⅡ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四级:

WHO-DASⅡ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2.残疾标准评定标准 篇二

2011年7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2011年第41号公告, 公告公布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T H21-2011) , 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H11-2004) 在《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J 073-96) 版本的基础上颁布执行以来, 在指导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些年来, 我国公路发展很快,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根据部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的要求, 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中的第三章第五节桥梁评定内容编写为《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单独成册, 桥梁评定内容以本标准为准。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的目的是通过全面描述桥梁各部件的缺陷, 评价桥梁技术状况, 记录桥梁基本特征, 建立健全桥梁技术档案, 提供进行桥梁养护、维修和加固的决策支持, 使桥梁长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终体现于对营运的桥梁进行有效管理和状况监控。制定本标准是为了有效地确定桥梁技术状况, 科学地评价桥梁状态。

2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及等级分类

2.1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

(1) 评定内容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包括桥梁构件、部件、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全桥评定。

(2) 评定方法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应采用分层综合评定与5类桥梁单项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先对桥梁各构件进行评定, 然后对桥梁各部件进行评定, 再对桥面系、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分别进行评定, 最后进行桥梁总体技术状况的评定。

(3) 评定顺序

首先需要依据各章节中各检测指标的技术状况评定表对指标进行评定, 确定各构件指标的类别 (1~5类) 。对本标准中各构件检测指标的评定, 是整个技术状况评定工作的关键和基础。然后依次计算构件、部件、上部结构 (下部结构、桥面系) 的技术状况, 最后根据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的技术状况计算全桥技术状况。具体评定顺序如图1所示。

当单个桥梁存在不同结构形式时, 可根据结构形式的分布情况划分评定单元, 分别对各评定单元进行桥梁技术状况的等级评定。

由于实际当中桥梁可能由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结构形式组成, 当单个桥梁存在既有梁桥又有拱桥或其他桥型, 或者主桥和引桥结构形式不同等情况时, 可根据结构形式的分布情况采用划分评定单元的方式, 逐一对各评定单元进行桥梁技术状况的等级评定, 然后以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结果最差的一个评定单元作为全桥的评定结果。

2.2 桥梁技术状况等级分类

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等级分为1类、2类、3类、4类、5类, 如图2所示。

3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工作流程

根据制订的桥梁检查计划进行桥梁现场检查, 对各构件检测指标的技术状况进行现场评定 (1~5类) , 并依据各检测指标的技术状况评定结果按照桥梁评定模型计算桥梁构件的技术状况, 然后依次计算桥梁各部件以及上部结构 (下部结构、桥面系) 的技术状况, 最后根据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的技术状况计算全桥技术状况。如果在现场评定时, 桥梁符合5类桥单项控制指标则桥梁总体技术状况直接可以评定为5类。最后需要将检查以及评定的结果按照相关规定归档, 见图3。

4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4.1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计算

4.1.1 桥梁构件的技术状况评分计算

构件技术状况评分方法特点:

(1) 单个构件进行评分计算, 构件病害种类越多, 构件分数越低;

(2) 无论构件病害程度与病害数量如何增加, 构件的分数始终≥0。

PMCIl (BMCIl或DΜCΙl) =100-x=1kUx

当x=1时, U1=DPi1

当x≥2时, Ux=DΡij100×x× (100-y=1x-1Uy) (其中j=x)

当DPij=100时, PMCIl (BMCIl或DMCIl) =0

对照表1得到构件各病害量化评定指标值 (0~100分) , 然后根据技术状况评定模型计算得到构件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当某一构件有多种病害时, 在计算时应将病害按照从严重到轻微进行排序。

4.1.2 桥梁部件的技术状况评分计算

部件技术状况评分方法特点:

(1) 组成部件的单个构件分数越低, 部件分数越低;

(2) 通过最差构件得分对构件得分平均值进行修正;

(3) 考虑到主要部件中最差构件对桥梁安全性的影响, 当主要部件中的构件评分值在[0, 60) 时, 主要部件的评分值等于此构件的评分值。

ΡCCΙi=ΡΜCΙ¯- (100-ΡΜCΙmin) /tBCCΙi=BΜCΙ¯- (100-BΜCΙmin) /tDCCΙi=DΜCΙ¯- (100-DΜCΙmin) /t

4.1.3 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分计算

SPCI (SBCI或BDCΙ) =i=1mΡCCΙi (BCCΙi或DCCIi) ×Wi

实际工作中当存在某座桥梁没有设置某些部件时, 如单跨桥梁无桥墩、部分桥梁无人行道等类似情况, 需要根据此构件隶属于上部构件、下部构件或桥面系关系, 将此缺失构件的权重值分配给其他部件。分配方法采用将缺失部件权重值按照既有部件权重在全部既有部件权重中所占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法, 简单易行, 从而保证既有部件参与评价, 使桥梁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

4.1.4 总体技术状况评分

总体技术状况评分方法特点:分层加权。

Dr=BDCI×WD+SPCI×WSP+SBCI×WSB

鉴于4类、5类桥梁的严重性, 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定除了按照评定模型进行计算后按照表2进行技术状况分类以外, 本标准还对4类、5类桥梁的技术状况附加了以下要求:

(1) 单项控制指标, 即使全桥技术状况评分没有达到5类桥梁评分范围, 桥梁也应评定为5类。

(2) 如果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分计算结果为40≤Dr<60时, 但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技术状况等级为3类、桥面系技术状况等级为4类, 桥梁总体技术状况等级应评定为3类。此条规定是为了避免桥面系评为4类, 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没有达到4类而导致桥梁总体技术状况评为4类的情况出现。

当主要部件的评分为4类或者5类, 且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时, 本标准允许“可按照桥梁主要部件最差的缺损状况评定”。这是因为各主要部件在桥梁安全使用中的作用作为“串联”分析, 荷载内力由桥面依次传递到上部结构、墩台、基础、地基, 某一个环节出现严重缺损都可能影响到桥梁的安全使用。主要部件不仅对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而且维修工作量大、难度也较大, 这种评定方法突出了安全因素的影响。

4.2 各结构形式桥梁部件分类及权重值

在进行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的综合评定时, 依据不同桥型各部件重要程度的不同, 给予了各类型桥梁部件不同的权重Wi。在进行全桥的综合评定时, 依据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重要程度的不同, 分别给予了上部结构的权重Wsp、下部结构的权重Wsb、桥面系的权重Wd。由于各地环境条件不同, 除了采用本规范的推荐值外, 还允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权重可采用专家评估法, 调整值应经过批准认可, 对主要构件的权重则不宜减小。

4.3 5类桥梁技术状况单项控制指标

主要部件和其他部件的关键病害对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突出安全因素的影响, 本标准将5类桥梁的评定方法列出, 制定了各类桥梁5类技术状况单项控制指标, 通过桥梁的关键病害确定桥梁的技术状况等级, 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及时、认真地进行养护维修, 确保安全。

实践证明, 桥梁某些关键部件出现严重病害就足以危及桥梁安全, 即使其他部位状况再好, 也不能改善其总体安全状态。因此, 本标准制定了将桥梁技术状况评定为5类的单项控制指标, 只要在桥梁检查中发现符合此节规定的任一情况时, 就应将整座桥技术状况评定为5类。

5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特点

(1) 分类评级

按照不同桥型进行桥梁评定分类, 并细化不同桥型的部件分类。

(2) 指标细分量化标准

根据不同桥型的部件类型制定评定细则, 将评定标准进行细分并提出量化标准。

(3) 单项控制指标

提出5类桥梁技术状况单项控制指标, 桥梁符合5类桥单项控制指标桥梁总体技术状况直接评定为5类。

(4) 评定模型

改进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模型, 先对桥梁各构件进行评定, 然后对桥梁各部件进行评定, 再对桥面系、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分别进行评定, 最后进行桥梁总体技术状况的评定。

6 实例分析

6.1 实例1—钢筋混凝土梁式桥

某桥桥跨组合为3-13m, 上部结构为每跨8片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 2道毛勒缝, 双柱式桥墩, 埋置式桥台。 (备注:该桥只有上部结构有病害)

第一步:上部结构构件得分计算

24片梁中, 有6片梁得分分别为80、85、70、75、65、70, 其余均为满分100;

21个上部一般构件中, 有4个构件得分分别为80、75、60、65, 其余均为满分100;

支座均良好。

第二步:上部结构部件得分计算

PCCI梁=ΡΜCΙ¯- (100-ΡΜCΙmin) /t=93.5- (100-65) /6.12=87.8ΡCCΙ=ΡΜCΙ¯- (100-ΡΜCΙmin) /t=94.3- (100-60) /6.48=88.1

PCCI支座=100

第三步:上部结构得分计算

SPCI=87.8×0.7+88.1×0.18+100×0.12=89.3

下部结构得分:100

桥面系得分:100

第四步:全桥得分计算

Dr=100×0.2+89.3×0.4+100×0.4=95.7

综合评定等级为一类桥。

6.2 实例2—圬工拱桥

某桥桥跨组合为2-10m, 上部结构为浆砌块石圬工板拱桥, 重力式桥墩、桥台。 (备注:该桥只有下部结构有病害)

第一步:下部结构构件得分计算

两个桥台构件, 得分分别为80、70;

一个桥墩构件, 得分为70;

三个墩台基础, 得分分别为60、70、70。

第二步:下部结构部件得分计算

BCCΙ=BΜCΙ¯- (100-BΜCΙmin) /t=75- (100-70) /10=72BCCΙ=BΜCΙ¯- (100-BΜCΙmin) /t=70BCCΙ=BΜCΙ¯- (100-BΜCΙmin) /t=66.7- (100-70) /9.7=62.6

第三步:下部结构得分计算

SBCI=100×0.02+100×0.01+70×0.3+72×0.3+62.6×0.28+100×0.07+100×0.02=72.13

上部结构得分:100

桥面系得分:100

第四步:全桥得分计算

Dr=100×0.2+100×0.4+72.13×0.4=88.8

综合评定等级为二类桥。

6.3 实例3—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某桥桥跨组合为3-16m, 上部结构为每跨8片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 2道毛勒缝, 双柱式桥墩, 埋置式桥台。

第一步:上部结构构件得分计算

24片梁中, 有6片梁得分分别为40、60、70、75、65、70, 其余均为满分100;

21个上部一般构件中, 有4个构件得分分别为80、75、60、65, 其余均为满分100;

支座均良好。

第二步:上部结构部件得分计算

PCCI梁=40ΡCCΙ=ΡΜCΙ¯- (100-ΡΜCΙmin) /t=94.3- (100-60) /6.48=88.1

PCCI支座=100

第三步:上部结构得分计算

SPCI=40×0.7+88.1×0.18+100×0.12=55.8

下部结构得分:100

桥面系得分:100

第四步:全桥得分计算

Dr=100×0.2+55.8×0.4+100×0.4=82.32

综合评定等级为二类桥, 考虑到主要部件评分达到4类且影响桥梁安全, 可按照桥梁主要部件最差的缺损状况评定, 评定结果为四类桥。

7 编制计算机程序计算

由于新评定标准当病害较多时, 采用手算非常麻烦且当缺少构件权重需要重新分配时极易出错, 为此采用Excel for VBA编制了计算机程序, 只需要在表中填写各个构件的总数量和病害构件数量, 然后点击生成部件命令按纽, 程序会自动生成16个部件表格, 分别对应每个有病害的构件填写评定标度, 只需点击计算命令按纽, 程序就会自动计算各个构件及部分的得分, 并计算总分, 给出相应的评定等级, 非常方便且不易出错 (如图4) 。

8 结论

通过对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全面解读, 并总结了新标准的特点, 文中列举了部分算例, 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快速计算, 希望能为广大桥梁检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JTG 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S].

3.浅谈测量系统评定标准及方法 篇三

关键词:测量系统;标准;方法

中图分类号: AM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6-2

0 引言

检具、检测设备、测量系统:三者所表述含义相同,具体指装备在具有批量生产特征的企业生产现场,用于实时监测零部件制造质量的测量仪器;

工件:指机械加工中的加工对象;

标准件:指用于验收和日常精度稳定验证的测量设备附件,及检测过程中所用到的校准件、master件等。

1 验收标准及方法

对于功能型量规,如通止塞规/卡规,螺纹量规,触摸深度规等:

第一步:核对量规的长度尺寸及形位公差等,要求全部合格;第二步:用功能型量规对工件进行模拟测量做功能实验,要求达到使用要求,保证测量时不应与工件干涉等;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功能型量规可视为验收通过。

对于计量型检测设备:

在做能力指数测试之前,应对指示器的分辨率进行判辨,具体要求如下:

当T>0.01mm时,RE≤1/20 T;

当T≤0.01mm时,RE≤1/10 T。

注:上式中“T”代表公差,“RE”代表分辨率。

2 重复性Cg 、准确性Cgk

2.1 步骤

评定Cg时:全部在工件上进行;

评定Cg时:将工件放置在检测设备上连续动态测量,连续20次,记录每一次的测得值;

评定Cgk时:

①将工件的被测部位用高一级测量仪器标定,在校准件上校零,连续动态测量工件,记录每一次数据,将工件的标定值带入计算Cgk;②评价Cgk时要求连续动态测量,连续20次,记录每一次的测得值。

2.2 注意事项

在开始每一次测量前,工件都需重新装夹、定位;手动检测器具的操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检测设备重新装夹、定位。

2.3 计算公式

根据记录下的测量数据Xi,计算出平均值Xg和标准偏差Sg

然后按以下公式求出Cg

上式中,T为被测量的公差。

再依据验收开始前已获得的样件基准值Xm和xg计算出偏倚Bi

由此,就能按以下公式求出Cgk

2.4 评定

①对于新设备;

a当公差15?滋m时Cg≥2 ,Cgk≥1.67;

b当公差≤15?滋m且≥10m时Cg≥1.67,Cgk≥1.33;

c当公差<10?滋m时4Sg<1?滋m,2Sg+Bi<1m;

②对于日常周期检测、经大修或改造后的设备要求Cg≥1.33,Cgk≥1.33;

③当工件或标准件的被测部位Ra≥0.8时,Cg、Cgk比对偏差值评定可降一级;

④对没有校准件的测量设备,可用工件在高一级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出值后做为样件基准值,当工件或标准件的被测部位Ra≥0.8时,Cg、Cgk评定可降一级,最低为Cg≥1.33,Cgk≥1.33。

满足以上要求则认为Cg和Cgk通过,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 重复性及再现性R&R

3.1 步骤

选出被测工件个数i=5,随后按1-5进行编号,操作者k取2,每人对工件测试次数j取3,要求k·i·j=30;

第一位操作者按顺序对5个工件做第一次测量,并进行记录,然后,再按同样的顺序和完全相同的步骤、方式做第二次测量,记录测得值;

3.2 注意事项

后一次测量务必不能受前一次的影响,整个过程中不允许对检测设备作任何调整,其他操作者也按上述做法实施,从而获得了n组数据;

3.3 计算公式

根据每一位操作者对每一个工件的每一次测得值Xi、j、k,可以求得某一位操作者对5个工件中的某一件测量3次后的极差值Ri、k。全部极差的平

同样根据记录下的测得值,可以求得某一位操作者对5个工件中的一件测量3次后的平均值 和对全部5个工件的测量平均值k

计算多名(如:k=2)操作者测量平均值的极差Diff:

计算被评定的专用检测设备的重复性EV和再现性AV:

以上两式中的系数K1、K2与被测零件数量i、测试次数j和操作者人数k有关,可通过阅读相关系数表取得到,当i=5,k=2,j=3时,K1=0.5828,K2=0.7071,

T=USL-LSL

計算“R&R方法”的评价指标:

3.4 结果评定

①对于新设备验收。

a.当公差>15?滋m时,%R&R≤10%;

b.当公差≤15?滋m且≥10?滋m时,%R&R≤15%;

c.当公差<10?滋m时,%R&R≤20%;

②对于日常周期检测、经大修或改造后的设备要求%R&R≤20%;

③当工件的被测部位Ra≥1.6时,%R&R评定可降一级,最低%R&R≤20%;

满足以上要求则认为%R&R合格,准予通过,可进行下一步。

满足以上(重复性Cg、准确性Cgk、重复性及再线性%R&R)全部要求后,则认为该测量系统合格。

参 考 文 献

4.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评定标准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矿商贸及服务类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的创建、培训、咨询、服务和评审。

第二条 本标准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 23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工作的指导意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编制。

第三条 标准中所涉及的班组是指:企业中最小的行政单位,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的同工种工人、相近工种或不同工种工人组织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组织。

第四条 标准中所涉及本质安全的定义为: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一)计划

班组要根据本班组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并实施班组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

(二)要求

班组长、安全员、群众安全监督员应经过岗位任职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班组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后,班组要组织其签订“师徒合同”,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进行指导和考核。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三)方法

班组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训练和现场指导,提高班组成员作业技能。

第十二条 安全管理台账

(一)台账与内容

班组要建立两本安全管理台账,即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和

第四章 安全管理八大支柱

第十四条 作业程序

(一)作业前的准备

班组在作业之前,要进行工器具和作业文件的准备、班前安全检查和生产现场的安全巡视,掌握安全状况。班前安全检查内容包括:设备运转情况、作业现场隐患、班组成员劳动纪律、精神状态、劳保用品的配备与穿戴情况等。

(二)班前会与班后会

班组每天要召开班前会和班后会,具体安布置和总结当天(班次)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危险辨识

员工在作业之前,要对作业方法、程序、物料、工器具、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分析,查找和识别危险源和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四)隐患排查与治理

班组应对作业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进行隐患排查。

班组要采用安全检查表等方法,通过岗位自查、员工互查、安全员检查、班组长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改善提案等方式开展隐患排查。

将隐患排查结果进行分类处置,本着“三定四不推”的原则进行隐患治理;班组不能解决的,要提出相应改善提案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记录。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五)作业行为管理

通过开展安全提醒、安全确认、互保联保、反习惯性违章等活动,消除“三违”现象。

对作业方式不正确、操作动作不合理、站位不当等行为隐患要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

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严格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手续,落实监控措施。对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安排专人指挥,落实安全措施。

(六)作业过程控制

生产均衡稳定、产品质量稳定、设备运行稳定(简称“三稳定”)是班组作业安全的重要条件。班组成员要通过精心操作、落实岗位点检、加强自主维护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平稳、可控。

运用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掌握现场人、机、料、法、环诸要素的实时状态和变化,使相关要素处于受控状态。

(七)作业现场管理

作业现场的照明、通风、噪声、温度、湿度、粉尘浓度和安全通道、梯子、护栏、安全标识标志等,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班组对作业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工作,要有明确的分工、落实责任,做到现场整洁、有序、物流顺畅、标识规范。

9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四)作业文件

班组成员要按照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文件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做所写、记所做”。

第十七条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一)应急预案

按照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和预案体系,结合班组特点,针对岗位存在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处置程序、处置措施齐全、正确。

班组成员要熟练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方法、处理程序、应急联络电话和联络方式。

班组至少每年参加一次综合预案或专项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培训和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善提案,并对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二)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

班组对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应确定保管责任人,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可靠。

(三)事故应急处置

班组应按照预防和预警要求,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将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

班组一旦发生事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班组长报告,情况紧急时,可以越级,同时应启动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开展事故救援。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

5.职称评定标准 篇五

二 助理职称评定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3)中专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学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同时应具备员级职务。

三 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 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4)初中以下学历人员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四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 中级职称 职务五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 中级职称 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 中级职称 职务五年以上。

并且要到当地的人事部门进行学习培训(lucrehuang)

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一般还需要参加职称英语、职称计算机考试,同时必须有相关论文。

五 职称破格申报条件

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可以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申报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1.破格申报高级职务者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1)、获得部、省级表彰的学科带头人;地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省级表彰的乡镇企业家或优秀厂长、经理。

(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省、部二等奖以上;地市一等奖以上(含发明奖、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星火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获得国家级金、银产品奖或省、部级名牌产品奖或优秀工程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创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奖的主要生产技术负责人。

(3)、直接主持完成大型项目或全面负责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或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者;企业连续二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1000万元以上)、或利税在400万元以上(省确定的山区县200万元以上)的主要负责人。

(4)、在技术发明、创新、改造、专利、推广、应用中,取得的经济

效益连续二年(申报高级职务的前二年)占本企业利税总额(400万元以上,贫困山区200万元以上)20%以上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5)、对本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并在省内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担任中级职务期间,成绩显著,并获得省级以上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或者在地市以上报刊或会议上发表过两篇以上被同行专家认定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有价值的著作或译著。

2.破格申报中级职务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

(1)、获国家科技进步、星火计划四等奖或省、部级科技进步、星火计划三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获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获省部优质产品或优质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2)、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三篇以上或专著。

(3)、直接主持中型项目或中型骨干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且连续二年以上取得了明显效益者。

6.学士学位评定标准 篇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一、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品行端正的我校本科毕业生都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二、授予学士学位的具体条件:

对完成教学计划课程学习,经审核准予毕业的本科毕业生,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达到下列要求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考试、考查课程及格,且学位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2.00以上(含2.00);

(二)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成绩达中等以上(含中等);

(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达中等以上(含中等);

或者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均达到优秀,学位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1.80以上(含1.80);

或者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均达到良好,或其中一项为优秀,另一项为中等,学位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1.90以上(含1.90);

或者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其中一项为及格,学位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2.50以上(含2.50);

或者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均为及格,学位课程总平均学分绩点达3.00以上(含3.00)。

(四)根据所学专业按相应要求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学校组织校内大学英语相应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学校相应要求。

(五)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

三、授予学士学位的具体程序:

(一)本人申请,填写《广西民族大学学士学位申请表》,交所在学院办公室。

(二)学院对申请者进行审核,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并经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同意,送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对学院所送交的申请名单进行复核并经办公室主任签字同意,呈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讨论。

(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根据会议讨论结果作出批复。

(五)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批复意见办理。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授予学士学位:

1、因各种原因未能毕业者;

2、因学习困难,申请并获准免修一门以上(含一门)课程者。

五、凡毕业日期起三个月内达到上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并提出补授学士学位的书面申请者,可受理补授学士学位,逾期不再受理补授学士学位申请。

六、本标准适用于广西民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学生,从2007届开始执行。

7.残疾标准评定标准 篇七

关键词: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微传感器标准化,质量评定

引言

M E M S传感器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微型传感器, 也称微传感器 (microsensor) [1]。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 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的特点。同时, 在微米量级的特征尺寸使得它可以完成某些传统的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目前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性能M E M S传感器正在逐步取代部分传统的大体积传感器, 采用微电子机械加工系统技术制造的微传感器和微系统产品有:压力、力、力矩、加速度、速度、位置、流量、电量、磁场、温度、气体成分、湿度、p H值、离子能度、微陀螺、触角传感器以及无线网络传感器。M E M S传感器的出现使传感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发生了巨大变化, M E M S传感器材料、技术加工的归一性使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大为提高, 便于建立标准化技术平台。但是国际国内一直没有建立相关标准, 本文将对M E M S传感器的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我国M E M S传感器的标准质量评定方法, 提出M E M S传感器产品质量评定方法工作建议, 为制定我国M E M S传感器标准奠定基础。

1 我国电子元器件标准质量评定情况

我国电子元器件标准质量评定体系是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产品标准水平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性能水平和质量评定两方面。质量评定是指:在规定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大纲) 和/或生产线认证下, 产品的筛选 (适用时) 、鉴定 (或首件检验) 与质量一致性检验的检验及其分组、项目设置与试验严酷度等级以及合格判据、抽样水平等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质量评定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是建立并维持有效的质量保证手段, 主要是通过规定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大纲) 审核要求和/或生产线认证要求实现的。

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生产线认证方式, 对于大多数电子元器件都采用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或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对于少数电子元器件或组件类产品不采用生产线认证方式, 只采用首件检验方式。换言之, 对于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或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 通过规定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大纲) 审核要求和生产线认证要求实现, 对于首件检验方式, 首件检验只需满足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大纲) 审核要求。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或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首件检验具体要求见表1[2]。

目前我国的电子元器件标准评价方式, 除混合集成电路采用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评价方式方式, 组件、整机类产品部分采用首件评价方式, 其他绝大部分产品采用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评价方式。

在电子元器件标准中, 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评价方式主要适用于互连组装件和工艺材料归一性较好的半导体器件, 其工艺材料要求能够控制。此外, 国外对于半导体产品的标准质量评价方式也呈现出从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评价方式向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评价方式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已开始在单片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中实施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评价方式。

2 MEMS传感器产品特性

目前传统的传感器, 由于产品材料、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产品的评价体系是采用产品认证 (Q P L认证) 。M E M S起源于微电子技术, 但与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又有较大区别, 半导体现有的标准不完全适用于M E M S器件。M E M S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和工程学科。主要科学和工程学科有:电波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离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M E M S传感器产品是机械电子产品, 通常有活动部件, 并且在产品尺寸微小到一定数量级时, 材料、结构的尺度效应表现较为明显。M E M S传感器产品的封装形式与微电子不同, 除少数产品要求密封外, 大部分产品是不密封的, 而且要求产品的封装部分与外界媒体充分接触, 在工艺监测中, 除电性能参数外, 一些性能无法监测, 只能在成品阶段进行监测。同时, M E M S传感器产品具有技术发展变化快、品种繁多、供货批量小、用户定制的特点。

M E M S传感器的复杂特征决定了M E M S传感器的产品评定不是简单进行产品的评定。适合采用上述的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 同时M E M S传感器在工艺监测中, 除电性能参数外, 一些性能无法监测, 只能在成品阶段进行监测, 因此采用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时, 除工艺材料鉴定, 产品成品的鉴定试验也必不可少。

M E M S传感器在采用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时, 大部分工艺材料与半导体制造工艺材料相同, 可以采用半导体工艺材料基线。其中, 体微机械加工、表面微机械加工、LIGA工艺、UV-LIGA、X-ray、光刻、熔片工艺、牺牲层刻蚀、深反应离子刻蚀、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微型模具、S T M加工[1]等工艺与微电路的工艺有较大差异, 薄膜结构、微悬臂梁、微沟道、微镜、扫描镜、微开关、光学开关、微型钳子、微泵、微阀、集成质量流量计、微燃料电池、光电变换器[3]为M E M S器件独特的元件, 因此在建立工艺、材料评价时, 重点将研究这些工艺的基线和元件材料的控制。

3 MEMS传感器质量评定控制建议

在目前没有建立M E M S传感器标准的阶段, 建议通用规范按照集成电路通用规范, 并作以下处理和控制:

(1) 生产线认证:

除部分工艺、材料外, 大部分工艺、材料与微电子兼容, 因此在进行工艺、材料评价考核时, 部分评价可借鉴或参考集成电路产品的考核方法, 生产线认证采用能力认证 (Q M L认证) 方式时, 根据M E M S传感器的特点, 在集成电路材料的控制、工艺基线的基础上建立M E M S传感器材料的控制、工艺基线, 增加产品鉴定检验项目, 鉴定检验项目设置根据M E M S传感器的特点进行设置, 重点是产品性能特性的考核和耐环境试验。鉴定试验样品数可以采用固定样本数的方案。

(2) 测量和标定方法:

测量和标定方法按照检测对象分类, 参照有关IEC、ISO等国际标准制定成国家标准, 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感器通用规范中的测量方法。

(3) 试验方法方面, 环境试验方法采用电子元器件环境试验方法, 例如:

国家标准G B/T 2 4 2 3。

(4) 未经生产线认证生产的产品:

对于未经生产线认证生产的产品, 应要求产品研制、生产单位进行SPC控制, 同时加强筛选、鉴定检验, 提高试验样品数。

参考文献

[1]IEC.IEC62047-1:semiconductor devices-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Part1:Terms and definitions[S].Geneva:IEC, 2005.

[2]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电子工业标准化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8.残疾标准评定标准 篇八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nlc202309010352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四、结语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以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用于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中,还需考虑加强与岗位一线合作,在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中开发完善,从而制定出更适合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上一篇:敦煌网店铺报告下一篇:联村联户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