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语文论文(精选8篇)
1.小学信息语文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无
有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刘玉文:《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研究与教学,2003.2
2.小学信息语文论文 篇二
一、创设情景
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语言,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觉悟,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情趣因此受到影响。课始,笔者播放九寨沟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那“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古木参天”等自然景观,观“高低错落的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自然景象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合,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这时的课堂上弥漫着诗意的气息,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要创设氛围。创设氛围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简单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和学。事例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二、创设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而需要的某种情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笔者还是以《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中,笔者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义、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笔者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 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沙,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 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正是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笔者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笔者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笔者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又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象此时此刻自己犹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相信此时学生的心中充盈着浓浓的诗情。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读懂相应的语言文字,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文本抽象的文字与形象思维的对接。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朗读与作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创设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只有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 1) 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地球地貌、资源等相关资料; ( 2) 运用所查寻的资料,了解人类如何肆意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 ( 3) 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 ( 4) 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 “珍惜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就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用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保护地球资源的迫切性。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的数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破坏、毁坏地球资源后,人类将面对多么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以记忆为主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拓自主学习的天地,使语文课堂更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尽情享受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快乐。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审美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再现情境,使文章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化,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都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创设文本所需要的特定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探究热情,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望着大屏幕,展开丰富的想象,既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又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中尽情畅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在学生的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以及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很多东西只靠教师往脑子里灌,是达不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的,而多媒体的使用就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可以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无声的东西变得有声有色,而且还能让学生领略前所未见的一些事物。我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效果甚佳。我将不同时间所开的不同种类的花做成了一个“花钟”,五彩缤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孩子们立刻心旌摇荡,兴趣十足,目光惊奇,语言兴奋,短短的一两分钟,就让孩子们了解了“花钟”,深深地体会到了文本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有了赏心悅目的感觉,从中既培养了孩子们感悟文字之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们审美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丰富信息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搜集很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且能够将这些信息很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开拓教学的空间和学生的视野,充分开发了语文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达到了资源共享,既听说读写了,又动手动脑了,大量的信息刺激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容量大大增加,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很多。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如今提倡课堂的高效,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那种一切都由教师主宰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信息技术正好和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够为孩子们创设一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可以平等共有,可以按照实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空间里,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学习天地,这片天地任他们尽情驰骋。信息技术能够使知识直观化,让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够见其形、闻其声,充分展示语文美,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五、信息技术能够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但如此庞大的信息知识,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要想全面掌握,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只有通过网络研修和学习来弥补教师自身知识的不足。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鲁各庄小学)
4.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篇四
这几天,我有幸参加了由永实实验学校举办的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并观摩了周源老师的案例课《小松鼠找花生》和王玉合主任的案例课《苏州园林》。这次学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枯燥乏味的传授只能让学生对学习兴趣全无。而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王玉合主任的案例课中,他首先以一段苏州园林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景与文的结合颀赏中,充分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介绍永州本地的美景。而周源老师的课,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吸引了低年级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互动交流活跃。
5.小学信息语文论文 篇五
在语文教学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做到动静结合、视音结合,突出单元主题,体现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特殊记忆”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三、资源整合教学总体安排
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课程安排,积极筹备,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教学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特色,取得突破性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接触的不是太多,现在必须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师生拥有了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切实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教学过程要结合学校教研活动,每学期上好一堂专题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平时的教与学尽量与课题研究的内容挂钩,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接触,努力探索和解决课程整合中的经验和教训。
4、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分析教材,研究各单元的文章,提出第组单元的一篇文章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并与传统教学的课目进行分析比较教学效果。
第一组,通过动画设计,实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第二组,通过借助互联网,将《古诗词三首》用视频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诗意;
第三组,通过《动物世界》栏目,将《鲸》的形象的特点展示给学生;
第四组,通过多媒体讲《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拓展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五组,通过网络收集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六组,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通过借助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感人视频画面,让学生感悟人生,珍惜生命;
第七组,通过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
四、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开发
6.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 篇六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
《匆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核心要素,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真地按照“课标”精神引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也是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体现。
欣喜之余,我们不禁又发现了,在课堂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并不乏见,特别是合作学习的运用方面,不管是哪门课程,均在不加甄别地使用。似乎没有用上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意识下的课堂。于是乎,合作学习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君不见,课伊始,教师早将学生的座位排成了“合作型”状,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合作”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课后留的作业设置上,让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的“时髦”作业也屡见不鲜。合作学习成了当下课堂的“统一标签”。特别是每回听课时,看到四张桌子合并,六个人一组,坐在旁边的那两位同学,侧身坐也不是,正身坐也不是,苦了学生,也别扭了我们听课的教师,真不懂执教者的心里作何感想。难道这样的“排排座”,课堂上的“叽叽喳喳”,几下子的“交头接耳”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遭遇到了误区,请看下面的教例: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有如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写感受,并有感情地读读,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小组里交流。请学习小组的组长作记录,能解决的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儿全班交流,同学们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注注,组长记录组员不理解的地方。)
师(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动):同学们,我们交流吧,哪个组先来?
生1:我读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认为,这句话是作者在为光阴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叹。
师:喔,说得真好!(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该生读的这句话。)好,下面全班齐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没有感情可言。)
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读懂的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时光匆匆。
生3:我读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他们告诉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合作一下,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结合身边的实际,说说时间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课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学习)。
(一分钟后,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4:学习的时候,时间从勤奋中流过,玩耍时,时间从懒惰里过去。
生5: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过去,睡觉时,日子从梦里过去。
生6:运动的时候,时间从蹦跳中过去,作业时,时间从本子上过去。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得真好,下面请大家把刚才在学习小组里合作的话写在课堂本上。
乍看这一教例,老师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二次还有成果的展示(我们姑且不去评论成果的正确率),似乎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的,甚至达到了“短、频、快”的程度,可深究一番,我不禁要质疑,这个环节如果不用合作,效果会不会更精彩?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会不会更有“嚼头”呢?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对“合作”一词来探讨一番。“合作”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心协力搞一件工作”。请注意,该注释的两个关键词汇是“同心协力”与“一件工作”。对照这个注释,我们重新审视以上的教例,“同一件工作”──结合身边的实际,谈时间是怎样流逝的。这一点是符合条件了,但“同心协力”却难见痕迹。这个问题靠单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解决,就无所谓“同心协力”,更无所谓合作学习。由此来衡量,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解读“合作学习”。
一、追溯“合作学习”的渊源及含义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首先倡导并实施的。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改革理论与策略。它将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集体,为完成一个集体任务进行切磋,以达成一致或作出决定。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达到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诸多理念中,最重要当数互动观,它不再局限于师生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关系的拓展上。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
基于对上述合作学习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指向:
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还以《匆匆》一文为例,如若要设计成“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我认为任务指向应该是,举全组之力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有没有对此作出回答,读完课文之后,你们的一致感受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确立明确,也易于合作学习的操作。
2、合作学习应将“刀刃”装在难点的突破上: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任务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对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动用这些,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藉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为突破难点服务。
3、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可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而这,是针对以往班级授课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进行创意改进的“匠心”所在。教师课堂组织的力气就必须花在激发学生“全员齐动”上。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沉寂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前,教师就应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气质,现有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尽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争使每个组的成员组成“旗鼓相当”,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引进“竞争机制”,以“小组的荣辱”来迸发学生全员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激情。
4、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多样化展示,允许在各组启发下的不断修正完善。
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只展示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更重在倡导小组能创造性地展示学习小组的合作成果。特别希望,后发言的小组能在其他发言小组的启迪下,不断地修正完善原有的决定,不走与前面小组一样的路,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当然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集体,不能把“我认为”老挂在嘴边。
三、“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像以上我所举的那个教例就是滥用合作学习的典型,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巧用而不盲目让合作学习的标签满天飞。我想,这就关系到运用的时机问题了。
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1、课堂是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有位学生出乎我的教学预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无动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时现身,说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猎狗的腹中餐了,老师,他为什么不马上唤回猎狗呢?此时,合作学习便到“发威“的时刻了。
2、用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
每一篇精读课文,总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的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间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作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于让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就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合作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兼导演、编剧、演员、美编等的职责于一身,倾全组之力,再现文本的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与加工于创作中。这时的合作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独干难于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而合作,能让小组成员就“旁观者读众”角色解读分析习作,能以“小眼睛”看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供参考的修改意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习作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甚佳。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缕缕清新的风,但一定要慎用,用在“七寸”咽喉之处,她便能“疗效显著”;若滥用,让“合作学习”满堂飞的话,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功能,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慎用“合作学习”,还原其本应有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不再浮躁,真正实现“洗去铅华见真章”来。《忆江南》
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词作品中情感与美的熏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的呆板方法进行教学,把一篇篇名篇佳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品的无穷魅力。
《忆江南》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采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领悟赏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来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
教学重点: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
(学生看书并思考)
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了解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一: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
生二: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见。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
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师:哦!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快说说。
生1:我刚才又读了读这首词,虽然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述只写了春花与春水,可我一闭上眼睛,就像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一般,不仅看到了红火的花、碧绿的江水,还看到了好多。有孩子们在放飞筝,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泳,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人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劳动、歌唱„„。
师:很好!你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同学们,我们去品味一篇文章,欣赏它的美,不能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的描述。我们应该通过文字表面的描述,想到文章以外更多的东西。下面让我们一边听课文录音带,一边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江南春。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配乐录音带,一边展开想象)
【结束语】
师: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作者描述了美丽的江南春天,抒发了他对江南难以忘怀的情结和无尽的思念。词虽然短小,但特具情味,又能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已,确实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一起欣赏了它的无穷魅力,对它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我相信作者白居易和这一首《忆江南》将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只是想改变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进行一些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尝试,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在整个40分钟的时间内,我始终被学生的激情感染着,我不仅为与学生一起欣赏《忆江南》这名篇佳作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更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
1、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爱作品的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凸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7.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 篇七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在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大胆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以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方式;灵活而又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在《圆明园的毁灭》课件制作过程中,我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安排学生参与课件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把选择伙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制作资料的权力统统交给学生。学生对圆明园的宝物感兴趣就和兴趣一致的学生结成一组。从教师制作的校园网中搜集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用的资料结合自己课前丛书中或其他渠道收集的资料来制作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创新思维发展敏捷。有一个小组搜集了许多圆明园奇珍异宝的图片,在制作成演示文稿后还想为它配一段古典音乐,我就搜集了许多古曲,供他们选择,结果,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这种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运用多媒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语文课的学习对象是语言文本,语文课要姓“语”名“文”,语文课不是影视欣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根本,其他任何形式都只能从属并服务于语言学习。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其核心是培养语感。在运用多媒体时,千万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挥其导思引悟的优势,以读为本,加强语言实践活动,但不能让多媒体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1 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
如在教学《丹青妙手画荷花》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课后我就出示了一组伴着优美音乐的荷花图片,一幅幅美妙绝伦、婀娜多姿的荷花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我不是直接导入到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叹,看完后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学生看图说话,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2.2 品词析句重感悟
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绝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这样教学《长征》“逶迤”可走出上述误区。在学生观看了群山连绵的图片后组织教学:1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逶迤”一词的理解。2“逶迤”一词还可用在哪些地方 ? 3诵读诗句,看图片,想一想:通过“逶迤”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应用能力。这样,图中连绵的群山才是真正起到了作用。
3 交流中张扬个性,体验成功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这是体验成功最好的时刻,也是学生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的最好时机。信息技术使这一交流过程更直观、新颖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演示文稿时显得充满自信,交流时也越发深入,学生相互学习其他学生的过程中也非常认真。尤其体现在朗读上,学生个个信心倍增,真正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4 发挥整合优势,加强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一方面要运用网络管理技术,发挥网络管理的优势,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协商与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对网络空间小组活动的管理,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这样,将有利于清除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及学习障碍。
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篇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精心设计的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尤其是视听类媒体,适当的发挥其逼真的声光效果会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因此在教《秋天》一课时,我设计了通过观赏秋天风景图片,创设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二、借助声像,优化导入
语文课文大多数选的是文质兼美、情意共融的散文,其教学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发和熏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教育功能,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执教《一面五星红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6课)时,是这样导入课题的。
师:2006年3月26日,吉林省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这是所有在场的2000多人为一个8岁小女孩欣月精心组织的一次骗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这则报道。
(播放视频)
师:看了报道,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生1:我太感动了,当嘹亮的《国歌》响起的时候,我看见小欣月举起了右手,她是多么热爱祖国。
生2:每周星期一学校都举行升旗仪式,我觉得很平常,看了这则报道,我觉得特别感动、特别激动,以后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我一定要严肃认真。
生3: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以后也要像小欣月一样热爱国旗。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近《一面五星红旗》(板书课题),去感受一名中国留学生与五星红旗的感人故事。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感知——感染——感动”的情感运动,为实现教师、学生、作者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共鸣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在一种高尚的情感世界中学习语文,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三、画龙点睛,揭示中心
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凭借美妙的旋律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写出自己游桂林的感受。
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信息技术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居其所感,守其所唯”的目的。因此,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画面,设置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音乐,提出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重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从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伊始,我应用多媒体演示一幅人来人往的“桥”的图画,并设问“你是怎么理解桥的,又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启发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待读懂课文之后,让学生把通过读课文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课前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
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时,我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内外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丰富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李博士与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
五、优化教法,充实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附体和重要保证。因此,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成,并科学合理地予以确定,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但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优势极大,可以极大拓展阅读选择的空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选择自由,师生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广泛地、有选择性地阅读。
【小学信息语文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10-25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题目09-28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10-16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1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07-02
(论文)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策略08-26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2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07-08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