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7-18

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6篇)

1.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在本次一年级家校课活动中,我执教的《古对今》是一首对韵歌,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教学中,我依据文本特点,以“智慧课堂”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朗读上传,数据显示

课前,学生们认真预习了这一课,并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上传到了学习的平台上。上课伊始,我利用平台的“统计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学的朗读情况。大数据的呈现,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朗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二、随文识字,诵读韵文

1、本文,我设计的是随文识字。我利用电子课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节,而后分小节巧妙地创设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孩子学习生字。其间,平板中画笔和本地资源的使用,都使得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2、三小节的韵文朗读,我也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和家长合作读……指名读全文时,我还播放了一位同学课前上传的课文录音,并和她的现场朗读作比较,其课堂的进步显而易见,凸显了智慧课堂的实效性。

3、紧接着,学生诵读课文时,我还利用了电子课本的“白板功能”,学生在积极的诵读中加深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并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现场测试,实现精准

学完全文后,我针对本课内容设置了五道测试题,利用电子课本中的“互动功能”对学生平板进行现场发送,让学生现场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体现了全员参与。全部做对的同学和个别题选错的同学,学习的平台都精准地显现。接着,我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错题进行讲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精准性。

四、学写生字、拍照评议

我先通过“聚焦功能”让学生观察“凉”字的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的长短。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练写、平板拍照上传。最后,我又在学习的平台里随机抽取两位同学的字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并相机正字。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别人书写中的优点,更发现了自己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智慧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当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难免有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请教,并在“智慧课堂”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 立足学习主体, 突出文本感悟, 注重形成能力, 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形成和能力应用过程, 是本教学设计的思想灵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还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缺少体验, 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三、教材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五单元的一篇讲授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 《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 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 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

(2)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增强语感。

六、教学过程

1.猜字导入, 激发兴趣

(1) 教师活动:猜字游戏。出示甲骨文的“孝”字, 根据图解,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 进而解释“孝”字的深刻内涵, 从而引出所学新课。

(2) 学生活动:学生猜字谜, 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3) 设计意图:游戏进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对“孝”的涵义的思考, 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浓浓亲情, 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

2.初读课文, 感受真情

(1) 教师活动: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学生完成“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屏幕显示) ;2明确朗读要求, 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舒缓;3教师激情范读, 与学生齐读。

(3) 设计意图:1在这一环节中, 既有教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 又有师生齐读, 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共同进入文本, 感受真情;2学生既有“听”又有“读”, 能更全面地感知课文, 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最后学生又能在互评中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3.整体感知, 快速抢答

(1)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

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结合以下要素, 串成一段话回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5原因

6经过、结果

(2)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抢答。

(3) 设计意图:抢答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梳理内容的六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能全面感知课文, 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4.重点探究, 理解亲情

(1) 教师活动:1研读解决“分歧”这一部分 (6~8段) ,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屏幕显示)

a.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

b.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c.母亲又为什么决定改走小路?

d.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教师及时鼓励、肯定, 积极引导, 适时点拨。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亲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涵义。

5.品析人物, 畅所欲言

(1) 教师活动:1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欣赏他 / 她哪一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要求学生讨论完成)

2学生讨论后, 教师点拨:真是幸福和谐的一家, 是什么把这一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呢?

3教师板书: (屏幕显示)

爱 (尊老爱幼)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发掘文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和美德。

6.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1) 教师活动: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或用得好的词语, 读一读, 品一品, 说说好在哪里。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找出“春”景的句子, 并深入探讨提及“生命”的涵义, 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 提高学生进一步品读美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迁移, 拥抱亲情

(1) 教师活动:浓浓的亲情不仅在作者家里, 而且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 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动的细节和镜头, 拿起你手中的笔, 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几句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推荐同学到台前做精彩讲述)

(2)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习作,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习作。

(3)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脱离生活的学习只能让学生产生疏远感, 因此这一环节能让学生从文中对接到生活, 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美好感情,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家人的爱, 从而形成课堂上一个情感的高潮。

8.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1) 教师活动:1播放音乐:在《让爱住我家》优美动听的乐曲中, 学生一起小结课堂;2传递爱心:听歌曲《感恩的心》, 播放一组“爱”的图片, 请学生谈感悟。

(2) 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亲情, 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 细腻光滑……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重温家庭温暖, 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

(3)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音乐营造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使学生在抒情的文字和感人的乐曲中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9.课后作业, 真诚行动

(1) 教师活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 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1真诚行动: (屏幕显示)

a.请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 在贺卡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b.发一条爱心短信给 父母, 告诉他们, 你很爱他们。

2抒写亲情: (屏幕显示)

周末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陪父母散散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仿写例句: (屏幕显示)

爱是吃饭时, 妈妈放在奶奶碗里的荷包蛋;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

(2) 学生活动:课后把这件事写到作业本上,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有了感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3.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本课是部编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六课。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对对子是一项比较有趣的活动,而对子这个内容学生平时接触的不多,对她们来说比较新奇,所以课堂一开始我用对对子这一游戏引入,调动对孩子学习这首对子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初读课文时,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习得自学的方法。交流识字方法时,我给学生猜了一个字谜,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让学生把生字按照结构分类,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识记生字。

3、自主评价,相互借鉴

写字评价环节,我让学生对同桌的字进行评价,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通过这样相互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

4、节奏朗读,整体感知

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拍手读这首对子歌,学生对对子歌的节奏感就有了明确的感受。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前半节课识字环节耗费过多的时间,导致后半节课部分环节落实不充分,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韵文进行整体感知,在课堂时间调控能力上还需加强。

2、本节课注重了字和词的训练,疏忽了句的训练。

4.《古对今》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词】对韵歌 识字 诵读

《古对今》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旨在以对韵的形式识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学过《对韵歌》,对对韵已有初步了解。《古对今》这首对韵歌由三个小节组成,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古今变迁、方圆结构以及气象更替等,识字密度较高。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新增加的一篇课文,它既是识字教学的材料,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R字,调动学生对对韵的兴趣,还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韵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如何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识字,感受对韵歌的韵律美,这值得思考和研究。笔者在《古对今》这课的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整体诵读,正音知韵

对韵歌句式整齐、平仄相和、音调和谐,学生在初学课文时需整体诵读韵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其韵律美。

(一)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教师需在学生诵读前进行范读,在范读中注意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重读。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音,还可以在教师入情入境的诵读中进入对韵的情境,感知韵味。

教学《古对今》时,教师在范读中,引导学生关注字音和朗读特点。范读后,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读音,教师适时点拨,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暑”“晨”“朝”的读音。最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韵文,巩固生字的读音,感受对韵歌的特点。

(二)自主练读,体悟韵味

尾字押韵是对韵歌的一大特点,学生如能发现这一现象,在诵读时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韵文的韵律美。

《古对今》这课中,每一小节的第二行和最后一行的尾字分别是“方”“凉”“霜”“阳”“杨”和“香”。学生自主练读后,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分句诵读,顺势引导学生发现第二位学生读的对子中,尾字韵母都为“ng”,从而水到渠成地渗透“押韵”这一概念。找到韵脚后,学生再读韵文,就能更好地感受韵味。

二、深入诵读,记形明义

对韵歌不同于普通儿歌,形式上虽短小精练,但是内容上却藏古纳今,包罗万象,每个字都有其意义指向,所以在读中体会生字的意思也是对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教学。

(一)图文结合,读音记形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直观的图像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抽象的汉字时插入相应的图画,做到图文结合来理解字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古对今》这首对韵歌中的第二个对子为“圆对方”,一些语感较好的学生读“圆”时,声音饱满圆润。教师就把一个圆形图和“圆”字同时呈现在一张幻灯片中,请学生找一找圆圈和“圆”字的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圆”的国字框就是由圆形演变而来的,再读“圆”时,大部分学生就能借助圆形图的提示,张大嘴巴,将字音读得饱满。

(二)追溯字理,读音解义

中国的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适度地借助字理来教学,通过观察字形,追溯字理,就能帮助学生从造字原理上理解字义。

如“严寒”一词,发音短促,与它表示“天气寒冷,限制人的行为”这一意思不无关系。教学这个词时,教师先出示“寒”的小篆体“”,接着出示“严” “寒”两个字,让学生猜测对应哪个字,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纷纷发现“寒”下面的两点和小篆体下面的两横很像,宝盖则像小篆体上面的房顶,而小篆体的里面部分可以猜测是一个人和若干没有树叶的干枝,由此判断为“寒”。教师则进行小结提升,“寒”的本义就是天冷了,地上结了冰,人都躲到房子里面烧柴火取暖。最后,请学生看着小篆体和词语“严寒”,带上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严寒”。

三、变式诵读,温故知新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时遗忘得较快,所以,识字教学不但要重视生字的初现,还要重视生字的复现,在不断的复现中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学习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诵读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学习。

(一)语境对读,游戏中再认

“找朋友”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游戏,操作简单,参与度很高。对韵歌中“对”字前后的两个生字或词语往往是相对或相同事物的名称,非常适合学生通过“找朋友”来巩固。

在《古对今》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如下“找朋友”的游戏。

1.准备生字卡片

教师事先准备好两组生字卡片,第一组生字卡片上分别写有“方”“严”“寒”“暖”四字,教师手持第一组卡片。第二组生字卡片上分别写有“圆”“酷”“暑”“凉”四字,每位学生分得第二组卡片。

2.举卡“找朋友”

游戏开始时,教师拿出一张生字卡片“方”,并问“方对――”学生迅速地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圆”后举高,大声对答“圆”。之后,通过同桌合作、男女生合作等方式来“找朋友”。

3.看卡齐对读

举卡“找朋友”后,师生再看着生字卡片把对子大声诵读一遍,再一次对生字进行复习。

简单的“找朋友”游戏大大地提高了生字的复现率,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巩固生字。

(二)拍手乐读,律动中再认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大约在15~20分钟之间,课堂上适当地增加课中操,让学生动动手或动动脚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精神上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拍手读儿歌,操作简单,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课中操。对韵歌节奏感很强,适宜拍手诵读,在诵读中让识字复习和韵文背诵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背诵《古对今》这首对韵歌,设计了“重重拍手我来记”环节。教师先把“对”字前后的两个字或词标成红色,引导学生看着幻灯片拍手齐读。当读到红色的字词时,小手重重拍。最后,去掉红色部分的字词,只保留“对”字,让学生再拍手背诵,背到括号中需要补充的部分就重重拍手背。学生拍手背,教师相机将空缺的字词复现,方便学生检查自己的背诵成果。

(三)听音趣读,变奏中再认

低年级学生对节奏非常敏感,听到韵律感强的儿歌就会不自觉地跟读。对韵歌是由字组词,再串词成句的,含有非常微妙的语言节奏,读起来可快可慢。教师可以把快慢不一的基本鼓点作为背景,让学生听不同节奏的鼓点,跟读对韵歌。

例如,在引导学生巩固积累“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这一小节的对子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快节奏的基本鼓点,让学生跟着鼓点节奏读,接着又播放一段慢节奏的基本鼓点,学生听到节奏变化后也自觉改变了自己的诵读节奏。等学生完全听懂鼓点节奏后,教师又随机播放了两组,学生在快慢节奏的交替诵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本身的乐趣,更好地把生字的音、形、义融合于记忆,进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微妙过程。学生在一次次形式不同的诵读中多次巩固识字,既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能更好地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会对韵的文理逻辑关系。

5.古对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松山五小学校 张瑜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圆、严”等12个生字,会规范地书写“李、语、香”3个生字。掌握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2)通过借助图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方式,理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词的意思。会背诵对韵歌。

(3)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4)拓展阅读《》和《》,能够(迁移运用什么技能,主题同化或者引发哪些阅读思考。填空回答问题,针对XX话题,说出XX)

【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图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方式,理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词的意思。会背诵对韵歌。

【教学难点】

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出示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6古对今》,齐读课题。2.精读指导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节?标上序号。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对子歌的内容与什么有关?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了解“对子”含义。

对子又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祖国文字的魅力。

(4)再读课文,画一画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背诵课文 1.《读一读,记一记》。

夕阳

严寒

朝霞

古今

酷暑

和风细雨

鸟语花香2.快速练读,练习背诵。

3.抽背展示,并让背诵的孩子交流自己快速背诵的方法,其他孩子借鉴学习。

4.加入动作,自由轻声背诵课文。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对韵歌《天地风雨》,边读边思考:对韵歌中写了些什么? 2.读丛书第二本22页的《小槐树,结樱桃》,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你感到好笑了?

五、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李、语、香”

1.指导书写“李、香”,观察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用“描一对二写三”的方式书写。2.指导书写“语”

六、课外作业。

6.《静物一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六

教材分析

“静物画”学习,涵盖小学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静物一家》属“造型·表现”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实现,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本课是以静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从中学习构图知识和以线造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表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绘画课。

学情分析

在美术接受的初级阶段,视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美术接受的心里定向、期待、审美态度决定了学习实效,十岁左右的孩子视网膜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满足对物象的简单观察、表述,需要进一步接受信息,表达客观实在的物象;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观察,平面向立体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美术课上,除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再创造于绘画,对后天完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3.情感目标: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画面构图及物品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

启发引导,观察物体特点,表现个性。

教学理念

从生活中体验美,于内心视象中酝酿审美意象;从欣赏中开启智慧,于探究实践中形成能力;从看看画画中表达个性,于人文环境中孕育修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素描纸,绘画材料等。

板书设计:

静物一家

摆法:分类,大小搭配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静物一家》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中,感受到反复思考后收获的喜悦,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享有的收获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巩固提高,碰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借此反思,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使教学水平上台阶。(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色,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故此,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方法,组成授课基本内容。同时,挖掘课程内容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美育打下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学之余,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加大实践力度,提高绘画能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新板书设计如下:

通过反思,新教学设计如下:

反思后进行教学,课程体现了:看画并行,展现学科特色;自主探究,体现教改理念;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链接生活,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特色。

上一篇:土地解押委托书下一篇:拜访老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