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作品读书笔记(精选12篇)
1.优秀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篇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 妈的一位朋友送给了妈 妈一本书,黑黑的外壳,书本厚厚的,那时候我还小看不懂只知道这书名叫《圣经》,只见妈 妈随时翻看,并且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易乐乎。于是我对《圣经》产生了特大的好奇感,每次妈 妈看的时候总爱凑在旁边让妈 妈念几段听一听。慢慢的自己也能看了,前段时间看到新约里面有讲到“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来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据妈 妈说这段经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有一个小姑娘一天晚上正在教堂里看圣经,突然一下停电了。这时她看见一个黑影从窗子上跳了下来,姑娘本能地顺手把手中的圣经扔了过去并快速的跑出了教堂。里面那黑影原来是个小偷,他也不知道里面还有人,当姑娘的圣经扔过来时他本能的接了过来,怆忙间拿着接到`东西跑回家。一看是一本《圣经》他无意识地随手一翻便翻到一处经文用很醒目的红笔勾着“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这个小偷看完后哭了,他想这是上帝在对他说话,这是天意。于是他决定改邪归正,后来变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好人。
《圣经》上的话语就是这么的神奇,能让一个以偷为业的人改变观念,改掉不良习性,真是让我折服。
《圣经》是一部全世界最具权威的书,拥有最伟大、最璀璨的文化精髓,也是一部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圣经》像一面镜子,细细查看,你会看到自己人性与生活中的丑恶、瑕疵与不足。让我们能对照后加以改正,使自己变得更“美”;《圣经》又是一位导师,当你在人生路途中迷茫辩不清方向的时候,这位“导师”会带你到达彼岸,会带你“回家”------
可能有人会说:你们还小怎么看得懂那么深奥的书,又怎能从中获益呢,那我要说:你错了,只要你有心去读,你就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找到方向,越读越有滋味,并且趣味横生,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慨就是这个道理吧!
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说:“百善孝为先。”而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世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大都将这句话作为“家训”继而传之,这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圣经》里的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就是“要教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就是说一个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就会得到很多的祝福与庇佑,在世也能长寿。这不禁使我想到了网上的一篇报到,讲的是一家畜类儿女,居然把80多岁的老母亲关锁在一间内屋里,让其不见天日不说还不给吃的,想活活饿死老人,因为老人生病大小便不能自理,儿孙都嫌老人太脏,不愿照顾她,可老人的生命力却异常的顽强,仅靠屋内的一些水活了下来,一个月后有位邻居发现了异样,趁一家人不在时偷偷进屋看了看老人,他一看到这位老人就哭了,满头银发、骨瘦如柴、两眼深陷、瘦小的不成样子,老人还一直在含糊不清地说着“喂我,喂我------“如此的儿女还是人吗?怎能做出如此大不孝的事来呀?连乌鸦都知道反哺,畜类都知道报恩,这家人怎么就如此的连蓄牲都不如呢?想想母亲在自已小的时候有嫌过自己的屎屎吗?妈 妈把自己养育长大付出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甘甜的奶水那是妈 妈在用鲜血在哺育我们哪!孩子长大了,母亲的青春却也不在了,健壮美丽的母亲可能会因生活的种种而变得弓腰驼背,甚至疾病连连,这时候惜日的爱儿在哪里,是把自己生病的母亲关在屋子里让其自生自灭;自已在屋外吃喝享乐吗?愚蠢的人哪,你的良知在哪里呢?你自己不会老吗?你敢保证你年老后不会生病吗?你敢保证你的儿女会孝养你不像你待你母亲那样吗?我想,这不可能。好的家风会代代相传,而不好的家风也一样会代代相传,我实在无法理解此种愚昧人的所为。试想,人都是可以教得好的,假如这人从小就能知道这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知道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他还会这样的丧尽天良吗?
这时我内心深深的发出感叹:在我幼年时就能依附宝藏——《圣经》成长,每天都能享受在阅读其中话语当中,使我更加的认知自我,认知世界,不断增长智慧,能脱离一切的愚昧和卑贱,这是多么大的一种祝福呀!
《圣经》还真无愧为一本道德规范全书,当我读到新约《以弗所书》里的话语“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很难不让我想到现在人的口德,无论大小的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污秽的言语,也不管要不要出口,更不管造不造就人,自然也不理听见的人是否得益处了。只要你走进人群中无论是公众场会,还是在某些家庭里,甚至在被美誉为“净土“的校园里,班级里都处处可以听到诸如“你妈__”“贱_”等之类让人不能“下咽”,让人随时想掩耳而过的污秽言语。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想应该是缺乏良好书籍的阅读与熏陶。在西方国家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叫“爱德华滋家族”,另一个叫“劳克斯家族,”有人记录了这两个家族近2__年的发展兴衰史,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据说“爱德华家族”的先辈定下家训——凡属爱德华滋家族的人都要诵读《圣经》,一生都必读,而另一个“劳克斯家族”的家训则是——只要开心快乐就好,(因为当时的家族非常兴旺)。
2__年来“.爱德华滋家族”中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有多位大学校长、教授、还有科学家,很多位牧师、教师、议员、医生,据说还有一位总统,并且这个家族人丁兴旺,繁衍众多;而另一个以“开心快乐就好”为家训的“劳克斯家族”则没有一个那样的伟人出现,相反,倒出现了很多位小偷、强盗、杀人犯、妓女、坐牢者。而且这个家族日渐衰退,落寞,人丁稀少------
以以上例子为据,不难推断出一条真理,阅读是个好习惯、好行为,阅读好书更是一种好品行,是一种获益一生和“财富。”由此,我更加喜欢读《圣经》了,有《圣经》倍我成长,相信我的生命会更加灿烂!愿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都能一起来沫浴在《圣经》的光中,让我们的世界与生活因此而精彩!
2.优秀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篇二
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纳博科夫开门见山地点明:“我们对《包法利夫人 》的分析应当与福楼拜本人的创作意图相符———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小说的结构 (他本人称作“动作”) 、主题线索、风格、意境、人物。 ”[1]186
一、结构 (动作)
纳博科夫盛赞福楼拜的这部小说有着一种高度精巧的艺术结构。 他所谓的“结构/动作”是和鉴赏福楼拜的特殊手法的运用相结合的。
其一是纳博科夫命名为“结构式转换”的技法。 他认为“与《荒凉山庄》中以小说的章节为分解进行主题的转换不同, 《包法利夫人》中, 转换是在章节内连续进行的……如果把《荒凉山庄》中的叙述主题转换比作阶梯式运动, 《包法利夫人》中的转换则是柔和的波浪式”[1]216。他举了四个例子。其中, 爱玛与罗道尔夫的会面是结构式转换的绝好例子。 转换是这样进行的: 查理请母亲到永镇来商议对爱玛该怎么办———她的身体要垮了。 母亲来了, 认为爱玛尽读坏小说。周三离去时, 永镇上有市集。 在这里, 艾玛在痛失上一段与赖昂的恋情后, 通过一场市集急救, 自然过渡到了她与罗道尔夫的相遇。 在文中多处, 福楼拜设计的这些“偶然因素”恰好就在无形中推动着情节的转换。 再比如艾玛遇见勒乐的这一段, “从艺术结构上讲, 这些描写都带有预示性。 福楼拜将这样处理故事的结构:勒乐借钱给艾玛, 就像借钱给泰里耶一样;勒乐将使艾玛破产, 就像他使老泰里耶在死前破产一样;另外, 他将把自己精神上的不安转嫁给那位著名的医学博士———艾玛服毒后人们束手无策, 便请来了博士。 这就是艺术构思”[1]。
其二便是“多声部配合法”在小说的结构搭建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纳博科夫详细分析了五个例子:
1.艾玛和查理第一次来到永镇客店, 在大厅里四个人展开的一场平行交叉式的谈话。 艾玛在和初次见面的赖昂在大谈音乐艺术的同时, 他们的谈话常被郝麦的独白和他与包法利的谈话所打断。
2.被对赖昂的爱折磨着的艾玛突然动了信教的念头, 她来到教堂向堂长倾诉自己的苦闷时的谈话一直与教士与吵闹的孩子们的对话交叉。
3.农业展览会上艾玛和罗道尔夫的情意绵绵的对话与州行政委员绵长无聊的讲话交织在了一起。
4.在和丈夫观赏歌剧的夜晚, 艾玛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赖昂。 两人的谈话中夹杂着查理乏味的问话。
5. 相约在礼拜堂见面的艾玛和赖昂的别扭谈话与教堂守卫滔滔不绝的介绍交织在一起。
纳博科夫大量援引了书中的文段, 并对这几个例子中前后每个动作的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 使得 “多声部配合法”这个文学术语的含义及其作用更明白晓畅。
同时, 纳博科夫还注重引用福楼拜在创作 《包法利夫人》 期间写给其他人的信件中的相关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 第一个例子中, 纳博科夫评论到“正像郝麦的谈话时伪科学的胡诌和报章杂志上的滥调杂烩一样, 第三个动作中艾玛和赖昂的对话不过是故作风雅的无病呻吟……必须指出, 赖昂和艾玛故作风雅, 与自高自大又不学无术的郝麦侈谈科学, 两者同样浅薄、平庸、陈腐。 假艺术与伪科学在这里汇合了”[1], 纳博科夫认为两种被世人公认的真其实都是假的。 一个是科学主义堆砌出来的所谓“常识”。 另一类就是“庸俗的潮流”。 纳博科夫给过这种假一种称呼叫做“高雅迷”。 这里便指赖昂和艾玛的这一段看似高雅投缘的谈话。
同样, 作者结构的安排思路以及“多声部配合法”的实际功效, 纳博科夫也引用了福楼拜在一封信里中的亲述:“真难呐……相当棘手的一章。 我把所有人物都摆进了这一章, 他们在行动和对话中相互交往, 发生各种联系……我还要写出这些人物活动于其中的大环境。 如果我预期的目的达到了, 这一章将产生交响乐般的效果。 ”[1]219
这种大篇幅的引用极大地拉近了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二、主题线索
这一部分, 纳博科夫梳理了《包法利夫人》的小说脉络, 并整理出了小说的大事年表。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 整部小说有四个主题。 查理的混合式帽子、 艾玛婚礼上的多层蛋糕、查理在道特的家、艾玛死后用于安葬的一棺两椁都不谋而合地突出了千层饼的主题。 其次是贯穿作品, 可以以此抽出故事梗概的马的主题。 再有艾玛对爱情、巴黎、孩子以及包法利的幻想的梦幻的主题, 以及由此自然牵引出欺骗的主题。 多重主题的提出展现了纳博科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非凡的感受力。 但我认为, 千层饼主题似乎并没有另三个主题更具有说服力。 与其说纳博科夫提出的这几个零散的事例可以算做一个主题, 还不如说,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象征性意象。 因为毕竟它们不像马、梦幻、欺骗主题一样, 是自然得贯穿全文, 可以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比如, 就马的主题而言, 从人物同马的结构关系看, 小说中人物与马的对置出现构成了多种巧妙的对称结构。 这些对应结构既形成了小说多个短小的回环结构, 又紧扣主题, 耐人寻味。 “小说以包法利骑马为鲁奥看病开始, 最后又以包法利卖马结束。 当鲁奥老爹看见包法利用马车将爱玛娶走时, 想起了当年自己骑马将妻子从岳父家接走的情景;当鲁奥接到爱玛噩耗时, 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永镇, 此时已物是人非。 燕子号马车不仅载着包法利迁居永镇, 还是爱玛前往卢昂同莱昂约会的必备交通工具。 农业展览会上, 爱玛看到远处山坡上缓缓行驶的燕子号, 想起了自己同莱昂的感情, 在这似真似幻的幻想中, 她终于被罗道尔弗迷惑。 爱玛去世后, 包法利又在雨中望见燕子号, 感慨万千”[2]。 “马”隐蔽地串联了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使我们不仅凭此追踪小说的故事发展脉络, 更能在马的主题的各层结构中, 领略到它的多重魅力。
三、风格
纳博科夫认为, 就主题而言, 《包法利夫人》显得有点平淡无奇, 而“福楼拜将一个充斥着骗子、市侩、庸人、恶棍和喜怒无常的太太们的世界写成一部富有诗意的小说, 一部最完美的作品, 靠的是艺术风格的内在力量, 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法, 包括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主题的‘多声部配合法’, 预示法和呼应法”[1]230。 在这里, 纳博科夫将福楼拜抬到了一个如此显赫的位置, 根据的是他的精致、细腻、风格化的形式, 而完全排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 不得不说, 这是纳博科夫的一个不足。 他过于片面化和绝对化地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作用而忽略了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价值。 这和他的创作观是一致的:纳博科夫崇尚艺术, 他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 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他的艺术观可以概括为:在文学创作中, 艺术高于一切, 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 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1,2]。 他坚决反对文学真实反映现实这一观念, 因为“所有的现实都只是相对的现实, 因为某一特定的现实, 不仅仅取决于感官接受到的原始讯号, 还要取决于不同层次的信息”[1]208。
评论界多认为, 福楼拜以外科医生般的客观、冷静的叙述风格去描绘和剖析社会现实, 开创了以细节准确、语言优美和结构缜密为风格特征的文体小说的传统。 但纳博科夫举出多处细节和事例的非真实性来反驳其他人把 《包法利夫人》纳入现实主义之列。 他认为带着批判资产阶级的有色眼镜去读文本是有失公允的。 但他在否定先入为主式的阅读观念的同时, 也完全否定了文学作品中可能承载的现实因素和社会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 艾玛几次在出轨的边缘徘徊时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 在沉迷的过程里, 她也有少许清醒的时刻, 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扑灭了她的希望之火, 在对包法利能创造奇迹和日常生活能摆脱庸俗、 无聊的期盼彻底破灭之后, 她义无反顾地选择投入情人的怀抱。 “忠实的写实就是这样不留后路, 它消灭了温情的感伤主义挽回局势的些许机会……分析如此写实的小说, 就好像在分析生活本身。 但由于严格地 ‘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 它比生活本身更为合理, 逻辑严密, 因而更为真实。 于是, 当爱玛踏上了堕落的起点之后, 她的脚步便不由自主地向下滑去, 没有一点偶然的因素可供侥幸之想。 在此做决定的, 是生活本质里的规律”[3]。
换言之, 小说更深层的悲剧性, 是人的激情愿望欲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人置身于现实的种种约束和限制之中, 这种冲突无法调和, 造成了命运的不幸。 这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性的。
四、意境
对于意境的剖析, 《文学讲稿》中并没有系统的展开。 我认为, 这里所谓的“意境”可能是指书中反复出现的几个重要的具有隐喻性质的“意象”, 或是作者强调多次的“细节”。纳博科夫提及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意象:
1.蓝色
“在这写的十分优美的一幕中, 我们特别要留意艾玛的蓝面纱———它像蛇一般蜿蜒柔软, 成了故事中一个独立的角色……请不要忘记, 后来那毒药是装在蓝罐里的;出殡的时候田野里也笼罩着蓝色雾霭”[1]226。
2.乞丐
“请注意艾玛从幽会处返回时从静谧的树林另一端传到她耳中的一个遥远的声音———像是远方的音乐。 这富有魅力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个丑陋乞丐的沙哑歌声引起的美化了的回声……在这里和卢昂听到的沙哑歌声, 在将近五年之后将与艾玛临死的呓语发生恐怖的共鸣”[1]227。
乞丐的设置有隐喻的意味:“乞丐像一面镜子, 是爱玛灵魂的自我反观。 她像看到乞丐一样看到自己的灵魂, 感到它丑陋孤独而痛苦。 这个乞丐又像一个幽灵般紧紧地在她身后追捕她, 仿佛某种诅咒, 是对她的灵魂的无情的嘲讽, 使她死前的一刻感到极度的恐惧。 ”[4]
3.教堂守卫最后的喊话
教堂守卫滔滔不绝地作介绍, 赖昂烦躁难忍。 离开教堂时, “守卫站在门口, 朝他们喊:‘再怎么也该走北门出去, 看看‘复活’、‘最后审判’、‘天堂’、‘大卫王’和‘火焰地狱的醉人’……教堂守卫最后鹦鹉学舌般喊得一段话预示着地狱的火焰———假若艾玛没有和赖昂一道坐进马车, 她还来得及逃脱下地狱的厄运”[1]。
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必须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得来的, 与纳博科夫强调的细节观一致。 细节除了作为一种对环境或内心准确描写的事实, 或者起着对小说情节的推进与呼应的作用, 往往还作为小说主题的一种载体, 暗示其主题。
五、人物
纳博科夫认为“三种因素造就了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 这三种因素相比, 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 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 谈到小说中的各种因素, 当然是作者在控制、指挥和运用这三种因素。 ———我反对人们在女主角爱玛·包法利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论题上纠缠不休。 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 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1]。
在这里, 纳博科夫更强调的是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因素, 这不免带有较强的宿命论意味。 而且, 他认为这三个因素是任由作者调配的, 也有片面化的嫌疑。
在造成爱玛悲命运的众多因素里, 除了未知因素外,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性格因素
李健吾先生评价艾玛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 ”[5]
虽然表面上艾玛是对于梦幻、激情有着无限追求的, 但是相比于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会发现艾玛的幻想是实际的:“在她奔放的热情中, 却又有讲究实际的精神, 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 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词句, 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这种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神秘性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她的性格对修道院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反感一样。 ”[6]37最后, 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 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 她所追求的激情幻想是与她的身份、所处的现实环境不匹配的, 因为长久以来自我身份的错位引发了的自我同一性危机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2.环境因素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一个等级观念浓重的社会。 在职业与追求的取向上, 社会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代表郝麦和勒乐飞黄腾达, 走的都是社会规范下的“正道”。 用福楼拜的话说, “这就是咱们当今的处境, 也是‘民主’造成的愚蠢后果”[1]217。
同时, 金钱至关重要。 书中充满了买卖与借贷的场景, 婚姻也是一种利益的权衡。 查理的母亲给他选的第一个妻子是一个有钱的寡妇; 查理能娶到艾玛是因为他父亲认为他不会对嫁妆讨价还价等。 因此,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 没有财富做后盾的浪漫根本是不存在的。 耽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艾玛最后被巨额的债务逼上了绝路其实是必然。
此外, 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也是把艾玛推向绝境的手之一。 在爱玛生产的时候, 她强烈希望生一个儿子, 因为“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 可以尝遍喜怒哀乐, 走遍东南西北, 跨越面前的障碍, 抓住遥远的幸福。 可对一个女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她既没有活动能力, 又得听人摆布, 她的肉体软弱, 只能依靠法律保护”[6]98。 这直接说明了女性在地位、自由权上与男性的差距, 也说明了艾玛脑中已经萌生了要求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的女性主义萌芽。
“我们如果试图总结艾玛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 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浪漫、虚荣, 自私、叛逆, 不甘平庸, 这一切似乎适用于所有女性, 包括男性, 是人性正常的内容, 不应该那么致命的, 不是那么邪恶的, 可是福楼拜先生描写的是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 所有人性之花都在尽情开放, 包括恶之花, 它也可以尽情开放。 所以说, 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 我们看见了一棵寻常的人性之树, 这树上却开出了不寻常的恶之花”[7]。
另外, 作家对人物命运确实有主宰的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也需要符合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 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 因此, 纳博科夫认为作者可以肆意地控制、指挥和运用三种因素对人物的命运的影响是欠妥的。
最后, 在评注中, 纳博科夫还就《包法利夫人》散文诗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归纳, 对福楼拜高超的语言驾驭力充满溢美之词。 另外, 对福楼拜少用但一旦使用便精妙至极的譬喻进行了讲解, 体现出纳博科夫对文学作品的研读一以贯之的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纳博科夫.申惠辉, 等译.文学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康建兵.论《包法利夫人》中“马”的叙事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61.
[3][法]福楼拜.周克希, 译.包法利夫人[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15.
[4]罗佐欧.论《包法利夫人》中的细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72.
[5]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82.
[6][法]福楼拜.唐靖, 译.包法利夫人[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8.
3.优秀的作品《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篇三
该书是作者勒庞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在大众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皆享有盛名,历经百年其地位依旧无可撼动。书中作者研究的对象是他所称之为的“异质群体”(由任意个体组成,不管他们的职业与智力),主要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体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它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之后,它所有的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当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尽时,其无意识特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情感和观念在暗示和传染作用下趋同发展,并倾向将暗示观念立即付诸行动;在作者勒庞看来,群体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断、易受暗示、轻信盲从、情感夸张、善于行动、道德或高或低等特点,一个人单是加入群体这个事实,就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级。勒庞这本著作在时间的检验下依然焕发光彩,书中涉及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和持久意义,能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敏锐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
个人认为该书的精髓在于中篇——群体的观点与信仰,勒庞对于群体在观点与信仰这两个方面的解读非常到位与精准,有些观点在现今社会依旧适用,提供了看待某些问题的独到角度和成因解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丝毫不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主动性,这种教育引发更为严重的危险,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这不会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判断、经验、干劲和性格,书本当中是绝对无法提供的。
4.文学读书笔记 篇四
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时绘画的嘉年华。无知的人总是薄情。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不幸的童年,使人性尖锐。
拜伦说: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拜伦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绝对个人自由。达则济穷,穷则独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济慈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司汤达到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
他像一座远远的山,不一定去爬,看到他在,我就心安。(说莫扎特)不要怕重复,再说一遍,再说一遍,你爱我!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失散或就别的亲友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然,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狄更斯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爱情是一门失传的学问。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去破坏它。
欣赏艺术需要本钱-----天性、学问------没看懂的东西是没有本钱。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查尔斯--烂姆
最好的东西总是说使人快乐而忧伤。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奈何奈何? 读书如交友。读万卷书,朋友总有千个把,但刎颈之交,不过十来人。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卡莱尔 打开窗户吧,让我们透一口气!---卡莱尔
一个人要成熟、成长、成功,其过程应该是不自觉、半自觉、自觉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历史是更伟大的圣经。
个人的青春是不自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浪漫主义是自觉的青春。---定义浪漫主义 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待,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人妖博得同情、叫好,那就是犯罪的继续。
文学史不许人拿来做忏悔用的。忏悔是无声无形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
要忏悔,不要忏悔录。
(评忏悔录)作为一个有心性的男子,人生的快乐无非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巴尔扎克,他的整个人为文学占有,被作品吸干。福楼拜的父亲说医生,反对其从事文学创作。
父子对话。父:你学了最无用的东西;子:脾脏有什么用?但割去脾脏,人就死了。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别那么专心文学,至志学问。换换地方,换换活动,弄些情妇,随笔你。蜡烛不应该点两头,然而你却要点点这头,又点点那头。-----乔治--桑
福楼拜死,学生莫泊桑说:终于,这次他倒下了。文学杀死了他,正如爱情杀死了一个情人。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意思----布丰 人之所以要写诗,就是为了表白人格。
现在是什么时刻?他们会说,沉醉的时刻,快去沉醉于诗,沉醉于美,沉醉于酒。读波德莱尔,不会吸鸦片,也够沉醉。
香水用完,闻闻还香,神给狗闻,狗大哥喷嚏,走掉。
如果你愿意,那么一起走。如果不愿跟随,那我一个人走。---魏尔伦 艺术不必清晰,不必理论,不必要机智,而必须要音乐。---魏尔伦 他对兰波一往情深,而兰波是一匹野马,不回头。
我爱的物、事、人,是不太提到。我爱音乐,不太听的。我爱某人,不太去看他的。现实生活中遇到他,我一定远远避开他。----兰波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就是悲观。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得不到快乐,很快乐,这就是悲观主义。一切都无可奈何,难过的,但是透彻。
谁有一个心,心里有爱,就被弄得半死不活------海涅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在次之,做观众。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个人的作品不要随文学大流,大流总是庸俗。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特质。
人类要自救,只有了解自己、认识他人,求知、好奇、审美,是必要的态度。做到人群当中不可更替的一员------纪德 我是我奇异的诗句的奴隶----季娜依达--吉皮乌斯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
我爱耶稣。但叫我穿上黑袍去传道授不愿意的------爱默生 文学艺术在极权下成了丫头,一遍歌功颂德,一遍长期愚民 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诗----芥川龙之芥
既是思想家,何必去找马。
艺术家是飞蛾,扑向美的火,烧死。一个人要有一个方向,中途可以有种种走法,但方向不能乱变。爱情的小舟撞在礁石上,沉没了。
我要是温柔起来,像一朵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
文学,表达我们生命的奥秘,赋予我们存在的真实感,以完成我们精神的业绩。------波德莱尔。
一个没有文化的富国,等于肥胖的白痴。
显示是永久的一环------我年轻的时候不看报,唯美,空灵,抽象,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不好的,不行的。一定要有土壤,不然生命就没有了,味道没有了。
他们认为,诗不是描写社会生活,无法表现真实,只有寻求个性真实,超脱现实,刻画内心的微妙、孤独、忧郁、悲伤。
一个诗人,参加党,无论是什么党,都是愚昧的。你做了诗人,已经是入了最好的党,何必屈尊去和小党怀党厮混。
汤显祖说:智极成圣,情极成佛。
性质有在爱的前提下,是高贵的、刻骨铭心的、钻心头骨的。爱情没有性欲,是贫乏的,有了性,才能魂飞魄散、光华灿烂。
言而不尽-------赏艺术,品人生,分析世界,都要为自对象留有余地,为自己留下余地。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苏东坡 要谦逊,谦逊是一种弹性。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 死不算新鲜,生也不算奇迹------叶赛宁
他不知怎样爱自己,最后把自己杀死,我看他是自恋者的情杀案------说叶赛宁 我的头脑是清醒的,我的膝盖上软弱的------蒙田 有人形的上帝我是不信的----爱因斯坦
很多至理名言,如果心领神会,不多嘴,是蛮有道理的,然而人总归要解释。一解释,就跌价,味道就不对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尺度。你可以不按这个尺度生活,但你要知道这个尺度。
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的巨大兴奋----尼采 因为礼物太精美,使得接受的人不配-----木心
深沉的烦恼好像寂静的雾,遍布于生存的深渊,将外物、他人和我们自己搅在普遍的冷漠中。这种烦恼显示出生存的全貌-----海德格尔。
看清世界的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世界荒谬,人生痛苦。
艺术另有上帝,另有摩西。天堂的门是窄的,向来认为只有单身才能挤进去。不太好看的人,最耐看-----木心 一种思想,不是书中传来,是风中送来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教子
唐诗宋词,多少爱情,没有一篇讲“我爱你”。
破执----是解除迷障。
放弃生命的人,可以获得生命----耶稣
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也有人得点知识,张牙舞爪,日夜不得安宁。走了,又回来的,特别显得珍贵。耶稣放羊,走失一只,找回来,比其他九十九只还宝贵。家禽出在大学,虎豹出在山野。
小说一定要有生活体验。
我们是太“脱离生活”了。这样说对的:有点自然,有点人,人在自然里,自然里有人----人是荤的,自然是素的,蛮好。
纪德说:不要安排快乐。
坐而思,起而行。
故乡最无情-------------《杰出公民》
好酒不能掺一点点水,好茶不能有一点点油渍。这品性,就是上帝的意思。情人化仇人,容易。情人化朋友,很难。
文学范畴,你不理会欧洲,等于在蜡烛下研究电灯。
现实生活中人来人往,找不到好朋友,书本中有。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脑子越来越小。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贫乏。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纪德
对子女的好,好在心里,不要多讲。我对朋友的好,也不讲。上册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对神的崇拜是初民的精神生活。开始我为祈求,求必出声,起先喃喃,后来高声,再后来高唱,即导词。
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艺术不能完成真实,不能实际占有,只可保持距离,两相观照,你要沾惹她,她便消失了,你静着不动,她又显现。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人人知道荷马,谁读过荷马?人所崇拜的东西,常是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上帝最伟大的作品:将最伟大的诗人弄瞎,使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战争是兽性的爆发。
诗人不宜多知世事。黑格尔说:希腊式人类的永恒教师。中国的思辨,印度的参悟,希腊的酒神精神。没有足够的误解,就没有足够的知名度。
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逼人弄虚作假。你要人如何看你,你就如何看人。
狐狸有洞,飞鸟有窝,人子却无放枕头的地方。那杀身体的人不能杀灵魂,不要怕他们。
如来,不去不来之意,三生如来,过去,现在,未来
5.谈文学读书笔记 篇五
天赋型的突出代表,比如说李白,虽然他是一个文学天才,但他也要有后天性的努力。详见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努力型的比如说杜甫,他的资质很一般,但他小时候“读书破万卷”所以才能下笔如有神。搞文学需要一点资质,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
文学修养内容有哪些?
第一,人品的修养。只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成就伟大的艺术。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渊明的悠然高远,李白绮丽恣肆,杜甫的忧国忧民。他们的性格思想,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文艺上真正有伟大的成就,他必须要有道德的修养。比如说雨果,托尔斯泰,他们都是有着强烈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所以他们才能够写出像《悲惨世界》以及《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鸿篇巨制。
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比如说像苏轼,王安石,他们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还有一心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第二,一般学识经验的修养。
1读书。2旅行。
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行走,还是旅行是一种身体上的行走,身心合一。
第三,文学本身的修养,即认识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
在这里主要讲怎样来写作。文艺止于创造,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他书读成诵,玩味其中的声音,节奏与神秘气韵,使他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需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模仿,可以从有意识变为无意识。习惯成为自然。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在最适宜自己的风格上多下功夫,然后融合百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前人学习写作都是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后人学习也不妨如此。
在刚刚学习写作的时候,我也经常模仿。我的模仿更细。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非常有感触的文章。我把那篇文章,前前后后读了3遍。然后给他划分了段落层次,每个层次又有几段,每一段又有几句话,每个段落中讲到什么内容,我都分析的非常透彻。于是我就照样模仿,别人每个段里面写了什么内容,我也写类似的内容。别人举例子,我也举例子。别人讲道理,我也讲道理,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模仿完之后,我再次修改,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些思想,深化文章主题。就这样,一篇好文诞生了。但其实别人是看不出我模仿的痕迹的。我认为一个写作新手小白,不妨可以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练习写作。我相信,用这种方式来练习写作,提高将是最快的。
文学趣味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趣味,他们各有各的风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他的文章特色。我们不要厚此薄彼。他们各有千秋,无所谓优劣好坏。但不管什么趣味,我们需要去玩索高级趣味,杜绝一切低级趣味。
低级趣味有很多,那么在这本书面朱光潜先生,主要讲了常见的10个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有侦探故事,色情描写,黑幕的描写,风花雪月的滥调,口号教条。他们共同的病根,是离开艺术单讲内容。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作品,是因为他有感情有想象。艺术点化的成功或失败,就是美丑好恶所应有的唯一标准。离开这标准,而对于艺术作品判美丑,起好恶,这都是低级趣味。
关于作者态度方面的低级趣味有:
第一,无病呻吟,装腔作势。
第二,憨皮臭脸,油腔滑调。
第三,摇旗呐喊,党同伐异。
第四,道学冬烘,说教劝善。
第五,涂脂抹粉,卖弄风姿。
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玩味第一流的文艺杰作。把这些作品和通俗的作品相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一辈子都在喝坏酒,你永远都尝不出酒的坏。而你喝过好酒之后,坏酒一进口就感觉不对味儿。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
6.优秀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篇六
先锋派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反传统现实主义的流派以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给中国当代小说带来一场革命。
90年代在消费主义和大量西方文论“侵入”的社会语境之中,贴着“形式实验”标签的先锋派小说被市场边缘化,它不再居于文坛的主流地位。不加吸收地照搬西方文论也使得中国文论界陷入“失语”境地。曹顺庆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1]先锋派小说家陆陆续续发表一些文学随笔,以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中先锋派小说家余华、马原、残雪、格非诸人的文学评论极为引人注意。他们写的批评、随笔,大为走俏。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残雪的《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读解博尔赫斯》、马原的《阅读大师》、格非的《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等,他们的文学批评具有先锋派文学的特质,是一种随笔的批评,以“文学笔记”命名。他们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切身创作体验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形成独特的随笔批评特色,给90年代中国批评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由于先锋作家的批评理念主要植根于个人化的思想旨趣和审美经验,故而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其关注重点也不尽相同。
余华的文学批评关注写作过程,他将作品的叙述过程作为批评对象。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中,他从读者和听者的角度对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其中余华较为关注《布尔加科夫与<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杰作的叙述进程,通过描述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出场所在页码实现的。余华在文本中多处出现关于页码的描述,如“大师和玛格丽特,他们第一次出现,是在书的封面上,可是以书名的身份出现了一次以后,他们的第二次出现却被叙述一再推迟,直到二百八十四页,大师才悄然而来,紧接着在三百十四页的作品里,美丽的玛格丽特也接踵而至。在这部五百八十页的作品里,大师和玛格丽特真正的出现正是在叙述最为舒展的部分,也就是一部作品中间的部分。”[2]余华钟情于《大师与玛格丽特》的页码,毋庸置疑,实际上他关注的是文本情节和发展方向。作品中新的人物出现,必然伴随着新的情节以及发展方向。布尔加科夫的这部总共584页的作品,核心人物———大师和玛格丽特却分别在284页和314页,这完全不同于其他的作品。余华认为,布尔加科夫之所以在作品最为舒展的部分插入这两个人物,显然不是像一般作品一样收尾或者仅仅是为了推动情节,“他们虽然带来了新的情节和新的细节,但是他们不是推动,而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向。这样一来就注定了这部作品在叙述上的多层选择,也就是说它不是一部结构严密的作品。”[3]
众所周知,马原的文学批评如他的文学创作一般天马行空,这主要表现为他的批评经常游离出批评对象。《阅读大师》是马原作为作家在沉默多年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献给文学爱好者的一部好看易懂的“小说艺术面面观”。《阅读大师》由阅读大师和虚构之道两辑构成:阅读大师是马原作为一个读者对文学经典进行解读,并在此过程中插入自身的写作经验;虚构之道则是马原作为一个作家,依据自身的经验,叙述小说虚构的方法。[4]在《阅读大师》一书中,马原解读了格林的《永久占有》。《永久占有》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妻与七封信的故事。这七封信是新郎卡特的前任情人约瑟夫写给这一对新婚夫妻的,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通过卡特写给新娘茱莉亚的。根据马原的解读,他认为约瑟夫企图通过七封信来暗示茱莉亚,卡特和前任情人之间的甜蜜生活。当然,约瑟夫不是挑衅或者炫耀式地告诉茱莉亚,而是通过令人无法拒绝的“帮助”来瓦解茱莉亚的警惕心里。卡特很快便从约瑟夫的信看出她的企图,但是茱莉亚却因为这些“好意”而将约瑟夫列入朋友的行列,认为卡特的怒意是没气度。新婚夫妻之间的矛盾正是约瑟夫的目的。马原很是赞赏格林的这种叙述手法,并将格林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5]小说中信件的作用,正如马原解读《永久占有》时所言:“如果没有这几封信,这个小说很难立起来。”[6]
与其他的先锋派小说家不同,残雪的文学批评是“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那个世界、关于灵魂或关于艺术王国的故事”[7],侧重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批评对象与创作进行精神沟通和交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残雪陆续推出自己的“文学笔记”,如《解读博尔赫斯》、《艺术复仇》。她在《艺术复仇》中对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鲁迅等多位大师的创作进行解读。在残雪看来,大师们“关注的不是表层的生活,而是那更为隐蔽、难以言说,却又无处不砸发挥作用的深层生活”,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在艺术王国中进行无止境地挖掘探索,因而艺术王国的边界得以延伸。残雪力图借助于作品以及人物与大师进行跨时空的心灵交流,在这交流中插入自身的文学经验和思想,她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在反思中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人类灵魂内部的风景,显然,这里的风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欣赏。
“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格非的文学批评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大相径庭。格非的《小说叙事研究》《塞壬的歌声》等论著苦心孤诣地阐释了“作家”对小说写作的奥妙、细节、方向等方面的直觉感悟。“艺术为体,理论为用”[8]可以完美地呈现出格非文学批评的风格。“艺术为体”,指的是格非在批评理念方面具有一种典型的纯文学意识。在解读托尔斯泰、马尔克斯、卡夫卡和鲁迅等人的经典作品时,格非就有意淡化了相关的历史语境与社会生活,转而极力彰显文学经典在超越现实层面所秉有的艺术本源。所谓“理论为用”,指的是格非在批评实践中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他的批评方法受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影响。格非的博士毕业论文———《废名的意义》就是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将废名的作品从叙事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论文的共四章,它们分别是从文学作品四要素、结构、互文与非逻辑性、省略与空白等方面对废名的作品进行解读。这种论述的批评与先锋派小说家的散文化批评差异较大,它在论述上的逻辑性更强,它的语言具有学院派批评话语的特征。[9]
3
纵观90年代这些先锋作家在9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文学笔记”,他们以“行家的眼光”和不同于职业批评家的视角,既改变了当代先锋写作的原有面貌,给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文学对人类精神空间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家们纷纷转向“文学笔记”的创作,这些“文学笔记”中蕴含先锋派小说家的文学批评观念。本文通过对余华、马原、格非和残雪四位先锋派小说家的“文学笔记”的研读,来梳理先锋派小说家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先锋作家,文学批评,文学笔记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95-96.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97.
[4]杨欢欢.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家的文学批评研究——以余华、马原、残雪、格非的“文学笔记”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8.
[5]杨欢欢.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家的文学批评研究——以余华、马原、残雪、格非的“文学笔记”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7.
[6]马原.新阅读大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
[7]残雪.艺术复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叶立文.“复述”的艺术——论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12(4).
7.几米作品读书笔记 篇七
几米通过华实简约的文字,贴近心灵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的一面。他的创作热情且有强烈的创意,让作品的画像空间饶富诗意,深情而迷人,文字节奏简约而自成风格。
本书是在1995年春天,几米得知自己患了血癌,接受一整年的治疗之后,他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孤寂地、安静地。本书收录了当时的作品,记录他生命中那段特殊的岁月。
在书中,他写到:“当我不知道如何描绘人脸部的表情时,我就画背影。”似乎在整本书中,几米留给我们的都只是一个背影。他用那个背影诉说着他的情感所在之处。他说他在找寻一个缓慢悠静的时空,而在他病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再怎么喧闹的场景,在他笔下都成了一幅淡淡的孤寂。向日葵告诉他,只要面对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美好。
8.文学概论读书笔记4 篇八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1990·9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的符号学研究。这里它说到了“比喻”,这是用一具体的语象能指(喻体)来明地或暗地代替另一所指。比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用比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也可以增强感染力,让人更能懂得。比喻它包括了明喻、暗喻和借喻。除了上述外还有潜喻、借喻和曲喻。潜喻是指的某种特征行为顶替喻体与喻指,而暗示能指的一种常见的比喻。借喻,即是把譬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曲喻,可以从任何形式的比喻作起点发展出来的。首先说一下比喻的作用:第一个,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个,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第三个,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第四个,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关于谎言的比喻: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用蛀虫、泥潭和黑洞来比喻谎言,能够更加地突出谎言的可怕性,比单单谎言两
个字来的震慑人心。再比如我们的日常用语:“眼中钉” ——比喻最可恨、最讨厌的人或物。这是一个暗喻了,用眼中的钉子来比喻自己讨厌的人非常恰当。
再来看一下象征,比喻和象征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弄
清楚了
象征的概念后,我们来看看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我们将从七个方面
9.二月兰作品读书笔记 篇九
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梳着粗大的辫子,在这片蓝色穿行。我默默的注视着她,看到,她的眼神呆愣、发出白痴般的笑声。
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拔腿就跑。我回到家,便疑惑得问妈妈,在妈妈话中,我得知她是近亲结婚的后果,智力只有五六岁。
一天,我家门口发出喧闹声和鞭炮声,原先是有人要出嫁了。妈妈告诉我,隔壁那个姑娘嫁给了一个老头子。虽然她的脸打扮得很美,穿的花花绿绿,但是还是发出白痴般的笑声,雪白的牙齿狰狞着。迎亲的车走远了,二月兰随风摆动,消失在了迷雾中,此刻只有单调的蓝色罢了。
10.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十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 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 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出自《明月何皎皎》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向往。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出自《归去来兮辞》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散文的一部分。
骈文的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无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色彩,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2、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诗: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于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古诗、七言律诗都很擅长,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出自《登高》
第五编 大历诗坛
韦应物和刘长卿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诗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上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辞质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形式。在诗中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具有不朽的价值。
11.波丽安娜作品读书笔记 篇十一
波丽安娜是一个十分苦命的小姑娘,她十一岁,父母就都去世了,并且没有给她遗留下一分钱,唯一的亲人就是重来没有结过婚的老姨妈——脸上从来不带半点笑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姑娘,竟然创造出了奇迹:她把从没有微笑过的姨妈逗笑了!再糟糕的境遇,再倒霉的运气,总能真心诚意的看出好的一面,自我给自我宽心,自我吧自我逗笑,并且把欢乐带给别人。这,就是波丽安娜的独特之处,塞翁之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波丽安娜是无师自通。最终,严酷的环境没有压到她,反而是她用热情和欢乐感染了那些行尸走肉般的成年人,改变了他们,波丽安娜很宽容,应对没人喜欢的斯诺太太,脾气暴躁的彭德莱登,都微笑着问好,让他们心中的小鸟中心飞上了蓝天翱翔。
波丽安娜有一句名言:假如你愿意去找事物好的一面,你就能找到——If you look for the good,you will find it.
12.鲁迅作品读书笔记 篇十二
我读鲁迅先生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又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阅读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奔月》的文章,作者塑造的后羿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我想或许这就是作者当时自身所处的境地吧。作者空有一身抱负,要救国于危难,但是报国无门。我想应该是这种悲哀与无奈吧,虽是英雄,也不得不为现实而折腰。当时正处在革命时期,生活虽拮据有悲愤孤寂之感,但也从中寓示着作者绝不甘于消极退缩。
【优秀文学作品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经典文学名著读书笔记11-14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06-25
学前儿童优秀文学作品10-17
优秀的学校文学社社长的竞选演讲稿11-22
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方案08-14
青铜葵花优秀读书笔记11-04
读书笔记800字优秀11-12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优秀12-09
《怪物大师》的优秀读书笔记06-10
优秀的幼教书籍读书笔记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