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2024-07-07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11篇)

1.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篇一

附件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 教基一厅函[2015]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检查各地贯彻落实《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1号)情况,督促全面落实相关工作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关爱工作水平,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部定于2015年8月至10月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查范围

各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开展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自查工作要覆盖每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含教学点)。

二、自查内容

(一)教育行政部门自查主要内容

1.工作部署推动情况。主要包括:出台政策、召开会议、财政投入、专项行动、督导检查等工作情况。

2.改善教育条件情况。主要包括: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用餐需求、交通需求等工作情况。

3.加强教育管理情况。主要包括: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学籍管理、控辍保学,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以及家校联动等工作情况。

4.构建关爱服务机制情况。主要包括:支持家庭教育、社区关爱服务、社会关爱活动等工作情况。

5.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下一步工作考虑和建议。

(二)农村中小学校自查主要内容

1.是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及时更新。

2.是否建立寄宿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餐饮管理、控辍保学等相关工作制度,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需要。

3.是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是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其他活动场所,加强关爱服务。

4.是否开展结对帮扶,对特殊困难留守儿童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5.是否注重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经常沟通联系。

三、工作要求

1.各地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精密组织,深入开展自查。各省(区、市)要在自查基础上,于10月中旬之前在行政区域内集中开展一次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督查。教育部将对部分地方进行抽查。

2.各地要全面排查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整改方案,推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将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对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推广。

3.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自查工作开展情况、文件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困难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自查报告,并于10月31日前报送我部基础教育一司(同时发送电子稿)。

联系人:瞿伟、陈文涛

电话:(010)66097817、66096667 传真:(010)66096959 邮箱:abc@moe.edu.cn

教育部办公厅 2015年7月31日

2.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篇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 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 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 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 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 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 但是, 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 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或歧视,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 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 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 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 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 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 使孩子在缺乏约束, 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 逃学、辍学, 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 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 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为

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 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 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 在学校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 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 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 形成教育网络, 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 相互交流, 共同协作研究。最后, 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 加强社会支持,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 增加城市教育设施,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 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 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 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办法, 形成长期工作制度, 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 充实监测人员, 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 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 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

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 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 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 相互合作, 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 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提高其综合素质, 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

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 加强媒体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

会问题的宣传, 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 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 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

前,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 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 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 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 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 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 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 社会人员广泛流动, 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3.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篇三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自查主要内容包括:工作部署推动情况,包括出台政策、召开会议、财政投入、专项行动、督导检查等;改善教育条件情况,包括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用餐需求、交通需求等;加强教育管理情况,包括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学籍管理、控辍保学,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以及家校联动等;构建关爱服务机制情况,包括支持家庭教育、社区关爱服务、社会关爱活动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下一步工作考虑和建议。

农村中小学校自查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是否建立寄宿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等工作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是否开展结对帮扶”“是否注重家校联动”等五项。

教育部强调,各地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精密组织,深入开展自查。各省(区、市)要在自查基础上,于10月中旬之前在行政区域内集中开展一次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督查。同时,各地要全面排查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整改方案,推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将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去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

《中国青年报》消息 教育部网站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824所,比上年增加3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比上年提高3%。

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比上年减少1.23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 106.25万人,在校生1.38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6%;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57万所,比上年减少548所,毛入学率8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 294.7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2 075.42万人。而在2013年,这两项数字分别为1 277.17万和2 126.75万。在民办教育方面,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上年增加0.63万所,招生1 563.84万人,比上年增加69.32万人。

公报表示,去年,教育系统紧抓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在“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在培养学生成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武汉规定中小学校长同一学校任职不超过10年

新华网消息 武汉市公办初中、小学的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每届3年至5年)后,原则上应交流轮岗。记者近日从武汉市教育局获悉,从即日起,不仅校长、副校长需要交流轮岗,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也要交流轮岗。

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同一学校每次交流的校长、副校长的人数,一般不超过学校班子成员总数的30%。校长、老师每次交流的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

4.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篇四

中心二小学校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贯彻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合实际,特制定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为全村父母均外出务工的7—12岁小学就读及散居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主要目标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

4、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5、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家教知识普及率达98%;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

制定实施“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推动“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分工。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关爱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

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问卷 篇五

1、你是独生子女吗?

A、是B、否

2你生活的周围是否有留守儿童?

A、是B、否

3、你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吗?

A、是B、否

4、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半年B、一年C、一年以上

5、你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B、其他亲戚C、其他监护人

6、你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由矛盾?

A、经常有B、偶尔有C、从来没有

7、和他们生活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A、吵架B、闷不吭声C、向父母诉苦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8、你和父母多久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很少

9、父母在家时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

A、没有B、有一点C、无法交流

10、父母是否来学校询问你的成绩?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12、你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B、否

13、你是否喜欢上学吗?

A、是B、否

13、你在学校成绩如何?

A、很好B、中等C、很差

15、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B、一般,不爱听老师话C、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6、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是B、否

17、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求助老师B、求助同学C、自己解决

18、你在学校是否主动结交新朋友?

A、是B、否

19、你觉得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

20、在课堂听课是你的精神集中吗?

A、非常集中B、比较集中C、不太集中D、不能集中

21、你的作业完成情况是?

A、很好B、较好C、拖拉抄袭D、不完成22、你平时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让其自然好B、自己配药C、去医院或诊所D、打电话给父母

23、你平时会帮家人做家务吗?

A、经常B、很少C、从不

24、周末放假时间你都会做些什么?

A、看书B、看电视C、玩游戏D、其他

25、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自己不够努力B、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C、自己本来就不行

26、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批评了你会怎么做?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不表现出来C、无所谓,听完就忘

27、你认为父母外出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学习没人指导B、没有人诉说心事C、生活上没人照顾

28、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A、是B、否

29、你所在学校是否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

A、是B、否

30、你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满意吗?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篇六

调研时间;2018年2月---2018年5月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乡差距的增大。社会用工的增多,绝大部分青壮年走出农村在外打工,农村留手儿童无人照顾人数不断增多。有的把孩子交托给老人照顾,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控,失教和失衡。从而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更大的缺陷和后果让家长和社会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思想价值观念、心理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缺陷。为了减少不良现像应着实的解决好。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价值观、心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思考,他们在人生观形成的最初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大多数父母都是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体现对孩子全部的爱,由于这种爱的方式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陷入了一种“钱是万能的”价值观和“自由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自由生活,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发展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很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的错位,偏离了正确的人生之路。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和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沟通和疏导,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被遗弃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这些祖辈,他们都是老年人其精力有限,而且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其心理健康,加上在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比较落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更缺乏人生观.理想.价值观教育。

2.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专门的教育机关,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3、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举措

1.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

第一,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要多考虑孩子,尽量做到以孩子为先,如果两人都出去的话要安顿好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外出回家后,应该多到学校了解孩子各方面状况,时常联系监护人和老师,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情况,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要多于孩子进行交流,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学习,给予他们心灵方面的正能量,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不正确的人生之路。

第二,外出务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要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能溺爱孩子,不能不给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不能对孩子十分冷淡或对孩子粗暴。孩子幼年时期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受创之后的心灵很难抚平,所以说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认真负责,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第三,监护人要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校为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定期的参加法律知识的宣传课,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前途着想,主动地与留守儿童的学校和父母常联系,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2、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同学们的关心,老师们的关爱,最终促进他们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学生间的 “手拉手”传递爱心活动,也可以建立“留守学生奖学金”制度,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第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成立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增强他们内在的信仰和激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其身心发展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体恤。

第四,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与家庭要建立好“留守儿童 ”的个人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老师便于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第五,学校需成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对其监护人进行培训,帮助监护人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第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父母老师及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学校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3、社会方面也应该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聚。就近入学接受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第二,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第三,社会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习的助学基金会,汇聚社会有爱份子的力量,资助那些渴望上学却因经济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完成学业。

第四,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途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加速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好了,留守儿童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有爱的和谐社会里明

7.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篇七

1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需要大量劳动力, 农村地区偏僻, 生产力较为落后,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 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 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 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 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 亿,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 万人, 其中14 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 万人, 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占28.29%。 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 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为“母亲外出”, “父亲外出”, “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 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共计2032 名学生 (占全部学生95.4%) 。从总体上看, “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 人 (占30.2%)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 人 (占6.4%) 、“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 人 (占18.6%) , 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 人 (占55.2%) 。 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 留守儿童数量庞大, 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父母纷纷外出务工, 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 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 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 对744 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 有230 名是托付祖辈照管, 占38.7% ; 有23 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 占29.7%;有344 名是由母亲在照管, 占43.2%;由127 名是由父亲照管, 占18.1%。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 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 “隔代教育” 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 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 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 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 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 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 亦是一项长远目标, 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 然而仍不完善, 亟待解决。 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 对比结果显示, 在非留守儿童中, 40.3%做作业0.5 小时, 35.8%做作业0.5~1 小时, 12.6%做作业1~2 小时;在留守儿童中, 33.1%做作业0.5 小时, 40%做作业0.5~1 小时, 14.6%做作业1~2 小时。 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 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 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 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 作业无人辅导, 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 因此, 学校教育, 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 师资力量短缺, 教学物资匮乏, 尚未健全寄宿制, 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 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 效果不佳。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 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互作用, 紧密相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 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 缺失了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 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失去父母的陪伴, 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 待人接物, 对待问题, 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 变得自私自利, 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 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 无奈关注不够, 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 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 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 周某听说我们来了, 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拼命地躲。 他一直攥紧拳头, 低着头, 反抗着我们的关心。 掏出一颗糖, 给他剥好, 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 我们很想帮他, 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 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 他的奶奶77 岁了, 聊到周某的父母, 她哭得很伤心, 谈及周某, 她说:“这孩子很内向, 话很少, 不愿多说。 ”据邻居透露, 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 见人也不打招呼。 也许, 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 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 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 他们会怎样处理, 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 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 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要关心留守儿童, 加强管理和服务。 全国妇联2013 年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郑惠强指出, 因为缺乏父母陪伴,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 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 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 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 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 得以切实解决。

3.1 政府主导, 部门联动

首先, 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 以贵州省为例, 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 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其中毕节市270 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 个、六盘水市80 个、黔南州76 个、安顺市50 个、黔西南州45 个、黔东南州42 个、铜仁市36 个、贵阳市21 个、贵安新区3 个、仁怀市2 个。 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 此外, 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 万元标准进行奖补,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 其次, 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 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 例如,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 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 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 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 缩小情感差距, 培养亲情, 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 健全法制, 落实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在今年全国 “两会”, 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 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 目前, 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 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 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 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 维护其最大利益。

3.3 社会参与, 奉献爱心

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 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 奉献爱心, 传递温暖, 仅在贵州省遵义市, 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 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 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 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 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 奔赴贫困小学支教, 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 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 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 汇聚成大大的爱心, 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 爱心基金会的成立,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 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 分别获得10 万元资助金。 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 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 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 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 “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 …… 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 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 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 缓解内心孤独。

3.3.3 立足实践, 大学生志愿服务。 2015 年10 月3 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 在国庆期间留校, 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 清晨, 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 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 他们最大的10 岁, 小的才8 岁, 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 妈妈弃家远走, 全靠爷爷奶奶抚养, 家住砖厂房, 破败不堪。 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 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 心理疏导, 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 送去温暖。2014年12月, 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 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 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 在大爱中长大, 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 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教育及心理上, 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 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 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 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 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 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 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 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 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 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 尽自己所能, 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 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 家庭尽责, 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 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建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 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 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 多开展户外活动, 亲近自然, 接触社会, 释放压力, 充实业余生活, 填补精神空虚,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 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 履行义务。长期以来,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 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 家长应引起重视, 承担责任, 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多与孩子沟通, 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 尽职尽责, 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走向更好的未来。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 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 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 “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 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 2015-07-04.

[2]王达梅, 魏满霞, 李秀河, 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 2015 (4) :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 2012 (10) :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2) :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 2014-04-03.

[6]李春玉, 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5) :116-119.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 篇八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加,其子女便留在老家,由父辈或亲戚朋友代为监管。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那些父母到外地经商、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现状如何,笔者身为农村初中老师,对他们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恕我直言,他们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深深思考。

一、留守儿童现状剖析

(一)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按其具体情况大体可分为两类:父母其中一方不在孩子身边,这类孩子就变成所谓的“单亲孩子”;父母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这类孩子就变成另一个意义的“孤儿”。

据中央教科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披露,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所谓的“单亲孩子”达56%;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隔代教育抚养的达32%。由于代理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很多常规的管理工作都做得不到位。因而,造成孩子人身伤害的现象屡有发生。据报道,2004年在河南省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留守儿童就占了一大部分。

(二)学业成绩不是很理想

造成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差的原因有三:厌学思想严重,逃学现象普遍;监管人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家庭辅导;学习方法不当,信心不足。

(三)道德品质相对不良

究其原因,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父爱或母爱,心里感到孤独凄凉,人格发展受到扭曲。西部阳光行动“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项目组的调研证明,心理孤独是留守儿童的通病,他们情绪低沉,欠缺热情,不思进取,表现冷漠,寡言少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社交行为与能力极差。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流落乡里,与社会不法青年同流合污,走上犯罪道路。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既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作为老师,应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思想,加强校本研究,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办法。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为增强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德育工作应设立一项“特别关爱”工程,布置有生力量,加强领导,以期达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目的。方法如下:以“特别关爱”为主题,把爱传递给留守儿童家庭,将他们那个“支离破碎”的家重新圆满起来,使失去的父爱和母爱再度回归。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爱心去弥合他们那颗破碎的心灵。

(二)大力开展特色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自卑自怨、冷漠孤僻、破罐破摔。因此,只有实行特别的爱心教育才能让他们从良心上发现自己的不足,点燃他们那颗熄灭了的心灯,重新拾起对生活对前途的希望。西部阳光行动“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项目组的研究表明,在心理上,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撑更多的是来自朋友而非家人。为此,为留守儿童量体裁衣,开展对他们身心有利的、丰富多彩的爱心活动很有必要。通过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所以,建立和谐的班集体,开展以“爱心”为主题的班会、团会,从中加强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同学友情,陶冶他们的情操特别重要。

(三)健全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为填补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缺位,学校要注意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实行班主任“代理家长制”,将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任务落实到班主任身上。要求班主任要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就是父母般的爱,视班主任为自己的亲生父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服从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

(四)发挥同学的友情作用

重视友情熏陶,组织品学兼优学生、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品行上引导他们,在情感上陶醉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享受到班集体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温暖。

(五)积极推进家庭教育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华东经广泛的调查研究后说:“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天使,只是由于降生在不同的家庭,从而获得不同的教育,才使得人生变得迥然不同。”这话的内涵与三字经上的意义是基本相同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学校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要求家长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暂时的利益;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实负起家庭在教育子女中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还尽可能地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比如建立家校热线联系网络,举办家长学校,祖父母、外祖父母“教子培训班”等等。

(六)主动联络社会教育

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九

前言: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市的产业化增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激发了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他们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形成了农村特殊的“三留”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们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了积淀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活动参加者:陈亚光 活动时间:2014月10号20 活动地点:庄浪县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各种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良邑乡良邑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经过采取分层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5个小生产队中抽取82个家庭,调查时点为2015年12月30。汇总结果显示:82个家庭总人口385人,劳动力196人。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9人。在留守儿童共40人,其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1人,占留守儿童的52.5%,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的32.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的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5个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

题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孩子要啥给啥,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4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 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使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的困惑。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

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开展关爱活动,享受家的温暖。开展征寻“爱心妈妈”活动,让“爱心妈妈”自愿者在星期日领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美好感觉,努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1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十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年轻的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朋照顾,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56.4%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对于我们峪河镇来说,我们是农业大乡,农村人口比例大,许许多多的村庄,农闲季节除了儿童和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留守儿童年龄尚小,不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的技能,如何理财、如何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正常的饮食起居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指导。作为学校,当前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总体良好,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教育问题

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儿童的未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农村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同时,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学不懂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导致学习难以跟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娇宠溺爱多于批评教育,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学习上的指导、道德上的培养。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

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很差,班级最后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学习差导致厌学,因厌学导致学习更差。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放弃对子女上学的期望,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甚至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意识的剥夺了,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者是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或过分溺爱孩子(以隔代带养的监护人居多,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把娇惯和迁就当成了对下一代的爱,导致了一批“问题儿童”的产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寂寞空虚、自卑闭锁、情感冷漠、盲目反抗、仇视憎恨、暴力攻击等等。

(三)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完整行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年人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文化不高封建迷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神汉,受到意外伤害又不能及时救治等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留守女童特别是一些女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上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倍感孤寂,急于结交一些朋友,也给一些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了趁机而入的机会,他们受到性侵害后不敢或者没有及时告诉老师或监护人,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的甚至沦为性侵害者的帮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不平等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解决城乡不平等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农村相比,长期以来,城市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资源。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学习等相关费用,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在一些地方,农民工子女既便来到城市上学,还要交纳一定的额外费用,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现阶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高农民工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也应包括政治上的。按照《义务教育法》和《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国民待遇权利。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协”、乡镇政府机构、留守儿童所在村的村委会等,都可以而且能够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常讲,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和观念。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如组织教师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结队帮抚;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人员;加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留守儿童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有人照顾的饮食起居,得到监管的学习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快乐的生活,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通过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和留守儿童自身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1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探讨 篇十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外,还必须认真分析该问题本身的内部因素,即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具备的优势与弱点问题、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问题,方能找出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向,否则只会受困其中,无法找到破解的方法、方向。以下是本人通过管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问题,以求获得对其教育的方向。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外,还必须认真分析该问题本身的内部因素,即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具备的优势与弱点问题、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问题,方能找出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向,否则只会受困其中,无法找到破解的方法、方向。以下是本人通过管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问题,以求获得对其教育的方向。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分析(SWOT分析)

SWOT矩阵图

(一)优势(strengths)

1.很多学生还保留着空杯心态,其接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善于模仿。若该阶段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和辅导,则对其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好地去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学习。

3.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很多家庭收入的较大比重,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

(二)弱点(weaknesses)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亲情缺失、隔代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阴影,大多数留守儿童容易滋生“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从而影响到其学习和性格取向。

2.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较弱,而且很多需要照顾,无奈过早地步入复杂的社会,容易使其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

3.农村辍学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而留在学校里念书的越来越少,令本来就较少的在校儿童心生辍学念头,跟随大流加入打工浪潮。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正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需要采取一些可行政策来逐步解决该问题。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向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迈进。

2.政府正在讨论、调整人口管理制度,慢慢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社会公益组织的指导、帮助。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致力于打造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

(四)威胁(threatsmatrix)

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社会二元结构问题越发明显,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会愈演愈烈。近几年未成年人的高犯罪率和低龄化就是很好的佐证。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的,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3.对留守儿童缺乏照顾和抚慰,容易令其寻找其他消极的方式来作为依赖,如网络。因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而恰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教育的阶段。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容易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的倾向,更有甚者表现出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倾向。而现在网络使用得已经很广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能管,于是很容易去网吧寻找精神寄托,染上不良习惯。

4.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师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分化可能愈演愈烈。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高校阶段和城市里,中小学阶段和对农村投放相对较少,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措施少,教师薪酬无法与社会其他行业薪酬水平相匹配,导致部分教师进行任务式的教学,这可能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向的建议

1.处于第一象限的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即发挥优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对于处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发挥内部、自身的优势,牢牢抓住外部有利的机会升华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处在第二象限的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即利用优势、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或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自己能够步入正常轨道,避免走歪路或弯路,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处于第三象限的WT战略(弱点+威胁战略),即减少弱点、回避威胁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诱导其减少自身的劣势、弱点,同时回避或减少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的战略,避免其走上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犯罪之路。

4.处于第四象限的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弱点的战略。对于该组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努力通过外部有利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的战略。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向、战略进行教育,只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并非将农村留守儿童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要放弃具备威胁或弱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情况,方能实现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方能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心中所想,方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好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5] 曹凤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J].创新教育,2007(10).

上一篇: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下一篇:我与小河的对话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