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

2024-09-21

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精选8篇)

1.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 篇一

初中美术作业评价误区的对策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涂廷飞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而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的制约,很多美术教师形成了较为陈旧的评价理念和简单的评价模式,造成评价体系单

一、传统的误区。文章由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集体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多种评价方式以及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几个对策来予以阐述。

【关键词】:自我评价互评集体评价美术活动表现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体系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结果应是评估教学的准则之一,美术作业的则是检验教学结果的直接因素。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美术作业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与改进美术教学,促进发展,最终实现美术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却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教师认为美术作业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良或及格)。

误区二:不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业,往往以构图适中、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

误区三: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同时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够或基本没有,评价体系跟不上。

因此,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重过程、重创新的中学美术作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集体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好方法。

自我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认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认识与评判。通过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并随时鞭策自己。

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业,首先在完成自己作业时就要努力地克服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自评,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通过学生美术作业的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的发展。

在浙教版八年级“服装设计"这一课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中学女学生秋季休闲装,要求款式新颖,色彩搭配谐调。评价时从人物造型,服色、款式等方面进行。一学生在自己的作业后评价到:“此图为中学女学生秋季休闲装,人物站式,动态优美,不显呆板,符合学生好动的个性,色彩以蓝头巾,白上衣和淡蓝色裤子搭配,头巾色彩与裤子色彩相协调,裤子以淡蓝色为底,再印上一些大面积的浅黄色的花和浅绿色的叶,这样显得生动活泼一点,款式比较简单朴素大方,此套学生装比较清雅活泼,将中学生的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个性显出来”。

2、学生互评,以集体智慧丰富个体的智慧。

学生互相评价作业,就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结合自己作业实践,运用掌握的美术知识理论和技能技法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独立评价。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通过同学作业互评,同学之间的平等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过程也更完善了。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到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

3、集体评价,走向创新之路的好形式。

一般是对上堂课的回顾与总结,集体的评价、集体的交流,这里包含着教师的共同参与,大多是在教室采用视频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作业,先让学生来点评,听一听大家的意见,作业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还不够,需要改进,力求要讲出道理。对于画得好的学生,老师请他谈一谈画这张画的体会。在集体评价中教师可以作必要的引导及最后的分析点评,教师要高度评价有创新的作品,利用成功作品来激发学生欲望。如:评价一些进步

快的学生作品,使少部分落后学生奋起直追。教师还应该在集体理论中,力求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应给以鼓励性评价及正确引导,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提出利于改进的建议。

二、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由此可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摆脱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旧思想。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又画又做又印”这课学生作业中,我不再是单看他们的作业,而是对学生在版画制作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当然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也不是单一的让学生各人自己做自己的作业,而是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集体完成作业。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及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苏教版八年级“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这课学生作业我采用座谈的方式。在座谈会上有学生说:“通过和古典主义的绘画相比较我发现后印象派的画,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有学生又说:“在凡高的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他的《向日葵》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着我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2、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

现代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如今使用新教材之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正确、合理、科学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以利于改进美术教学,促进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美术素养,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豪尔˙迦纳博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 篇二

1. 基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外语学习基础和发展要求的差异, 遵循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 使课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以利于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必须对照课程目标并有相应的作业系统的配合;作业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 基于英语作业现状的分析

通过与班中学生的座谈及对作业现状的观察与反思, 笔者发现当前英语作业布置中的主要问题有:

(1) 作业内容单调, 缺乏典型性。

(2) 作业要求统一, 缺乏针对性。

(3) 作业形式单一, 缺乏多样性。

二、概念的界定

初中英语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独立自主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 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一种作业。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必须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设计符合初中学生身心与智力、与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探究性语言实践活动, 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以知识意义的不断建构和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实施

1. 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主题个性化

(1) 设计实践型作业:在生活中深化语言理解

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英语、积累英语、学习英语。

(2) 设计制作型作业:在动手中体验英语乐趣

教师可以设计制作类作业, 让学生享受I can do it in English!的乐趣。

(1) 制作单词卡、英语贺卡

老是让学生重复抄写、死记硬背单词,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产生厌烦心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单词卡、贺卡的作业, 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兴致盎然, 又巩固了单词, 一举两得。

(2) 制作英语磁带

不少学生对听录音这项作业感到乏味, 他们很少甚至从不听磁带。经过实践, 我们觉得把机械的听听、读读、背背转化成听听、仿仿、比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先听录音, 然后模仿, 再把自己读的录到磁带中。录音形式可以是单人, 也可以二人或多人合作。教师在教完一个单元后, 抽查部分学生的录音带, 或是在课堂上放给全班同学听, 请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这种作业充满了新鲜感, 学生喜欢去完成, 而且也较具可操作性, 能让学生轻松学习, 愉快作业, 达到乐学、乐做的效果。

(3) 设计创编型作业:在拓展中发挥创造想象力

(1) 改编英语儿歌

学了新单词、新句型后, 教师可以设计“歌词新作”“老歌新唱”的作业, 让学生利用熟悉的旋律, 改变歌词, 自编、自唱、自演。

(2) 编辑英语小报

一般由老师确定一个主题, 如, “Happy Teachers’Day!”“Happy New Year!”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版面、编排内容、配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个人单独完成, 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编报的过程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改编对话、故事

学了课文中的对话或故事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合作改编、续编对话或故事, 拓展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内容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生活化的教育必然体现在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上。

(1) 教学导入设计的生活化

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来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 有话可说, 乐于参与;同时, 也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

《Go for it!》教材的特点是:一单元一话题。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 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 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 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 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

(3) 教学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 就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 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让他们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他们喜欢的事情, 运用所学知识去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 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3. 探究性作业设计的评价多元化

探究性作业评价多元化指除了教师评价之外, 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互动评价。

(1)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注重诊断与指导功能, 突出激励作用。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探究性作业时, 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亮点评价, 激励当先;二次评价, 体验成功;过程评价, 综合发展。

(1) 亮点评价:所谓亮点评价, 激励当先是尊重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尊重其学习成果。评价时, 我们应把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改变为“激励性评价”;对已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学生, 教师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 要选择独特视角,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2) 二次评价:对多数学生来说, 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 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 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赞扬与鼓励, 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 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 “二次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作业觉得不满意, 教师允许他们重新做作业, 当学生通过努力, 改正原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足后,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作业给予评价, 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 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力。

(3) 过程评价:新课程作业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紧密结合, 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设计英语学习成长记录袋, 使之成为学生体验点滴成功、体现学生个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成长记录袋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学生丰富的英语学习过程, 教师最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进行三维目标的综合评价, 即从英语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并将此纳入学业评价中。

(2) 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 学生的自我评价仍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人们往往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习惯于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鲜有评价的权利, 因而, 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再加上, 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而自我评价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是学生学业能力的最能动的因素, 因此, 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是进行自主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关键。

(3) 同伴评价

同伴评价是一个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它能有效促进个体自我意识发展, 加快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本人曾在两个班上指导学生开展了整整一个学年的合作探究式话题报告, 在每组同学与全班分享的过程中, 笔者要求其他同学对该组话题报告进行质性的同伴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交往, 分享自己的情感。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逐步养成了自我反思、客观全面评价自我与他人的习惯。

(4) 家长评价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 家长起到了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全面深入的评价更有助于老师对孩子的全方位了解, 从而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电话联系, 教师还可以利用校讯通、班级博客等多种渠道建立家校合作, 形成家校合力。我们还常用某种传统的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反馈, 每个周末我们都有自行设计的周末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完成, 并且最后一栏是家长的评语与签名, 一方面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 也架起家长、孩子、教师三者间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四、实践效果

1. 增添了师生共享英语教学的乐趣

在探究式个性化作业的实践中, 每个学生都有彰显个性的机会。他们把课内知识与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用绘本的形式完成系列活动作业, 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在创作中感悟, 既巩固了知识技能又优化了学习策略, 还不断地增强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式话题任务作业中,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未必是小组中的骨干, 反过来, 过去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却常常会以其出色的动手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所长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我们在批改作业时, 不再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 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探究、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份作业都是唯一的, 不可复制, 是心与心的交流, 它引领老师走进学生的世界, 老师经常能从学生的作业中获得新知, 体验教学相长的快乐。

2. 丰富了作业反馈的形式和途径

以往的课堂进行作业反馈时都是由老师讲评, 分类指出学生的错误。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反馈方式, 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对于基础差、学习品质欠缺的学生来讲, 讲解错误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过程, 这样的讲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几乎不起作用。笔者在课堂上常常采用集体展示、探究分享、互动评价的方式来反馈学生的课外作业,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找寻作品亮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内化, 好的经验得以分享, 学生彼此间欣赏学习、中肯点评, 从而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的正向引领。

3. 促进了学生评价因子的多元化

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 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示, 我们可以利用作业, 让其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其作为成长记录袋的组成部分。在两年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与学生协商确定了作业这种主要的形成性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学期考核中占70%, 终结性评价 (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 只占30%, 由于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 原来英语学习被动者也积极投入到探究性作业的实践中去。我们以为, 作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从而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4. 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

由于探究性作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和表现欲,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锤炼了学习品质, 那些原先碰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的学生也逐渐增强信心、敢于挑战。笔者欣喜地看到, 学生的探究贯穿于课堂内外、连接于学校内外, 他们在课外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实践探究, 尤其是合作探究话题报告更是倾注了学生们的全部精力和热情。这种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也有效地促进了学业成绩的全面提升。

五、后续思考

实施“探究性作业”并不是对传统作业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它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但是由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的分流性,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作业的实践研究还存在诸多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如何把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进一步紧密结合, 使探究性作业的积极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2. 如何在设计探究性作业时, 找出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使选择的作业类型紧扣语言点,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的发展。

3. 如何突出探究性作业的人文性, 使作业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载体, 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4. 如何继续改进现有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进而确保探究性作业的有效实施。

5. 如何在实施设计探究性作业中, 进一步引导、强化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 真正发挥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宗杰.外语课程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3]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 2009 (6) .

[4]王颖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链接方式.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05.

3.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 篇三

一、概念习得类作业设计策略

数学概念是通过大量素材的辨析比较、提炼归纳、概括命名的过程而形成的。借由简约化的提炼和符号化的表达,把数学概念抽象成一种显性的符号化知识。而辨析比较、提炼归纳、概括命名的过程,就成为了一种隐性的过程性知识。因此,用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概念知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程度。

(一)“描述分析式”作业的设计策略

“描述分析式”的概念建构作业,侧重于概念学习后对概念本身的直接表述,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概念”的名称、定义、性质特点等,也就是先“描述自己对这一知识的大概理解”,再通过大量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即“呈现大量的举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概念的 理解来设计一两道题目,以此进一步推进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旧教材中的练习基本是平均数的计算题,现在更多的是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类题目,类似于“小明身高1.5米,他能安全蹚过平均水深为1.3米的小河吗?”既然学习了“平均数”,学生心中的“平均数”三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笔者设计了“平均数的自我介绍”探究性数学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画一画、写一写,为“平均数”作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

有个学生写道:大家好,我是大名鼎鼎的平均数,我跟“÷”有点“血缘”关系。想找到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移多补少”大法,一种是总数÷份数。我是“公平的代言人”,代表几个数之间最平等的数。比如有4个草莓、3个苹果、5个梨,我就会分给3个客人每人4个水果。我的自我介绍完毕,谢谢。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通过定义描述、举例、出题的方式把“平均数”的概念予以自我表达。描述分析式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概念,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分析概念的一般方法。学生多次完成这样的探究性数学作业后,一旦接触数学概念,就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帮助自己分析概念,从哪些方面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深化。

(二)“判断分析式”作业的设计策略

判断分析式作业,侧重于概念基本巩固后对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判定。学生需要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到底是“完全正确还是完全错误?或者是某种前提下才正确”,这是判断的第一步。然后让学生仔细分析,可以通过添加条件、修改数据等方式使这个命题正确,这个环节促使学生去思考与这个命题比较相似、关联比较紧密的一些概念,形成块状的概念认识。最后让学生举出正确的例子,使得对概念的判断分析呈现先“破”后“立”的逻辑顺序,有助于学生正确内化概念。

如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概念后,常会遇到“面积”与“周长”概念辨析的判断题。有些判断题涉及的内容很抽象,如“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周长”是旧知,要成功建立“面积”概念,离不开新旧概念的辨析。但如果只关注这类判断题的判断结果,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模糊地死记答案。若将作业设计为“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吗?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学生就会在判定此题“错误”之后,通过画草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得出“凹来凹去的图形虽然面积不大,但边缘可能弯弯曲曲很长,周长大得惊人”等一系列儿童色彩浓郁的精彩结论。

二、问题解决类作业设计策略

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培养,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是模型思想,问题解决类作业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结构,也就是模型建构。既然“问题”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那么关注同一结构的提炼,关注推进式结构的组织,就成了问题解决类数学作业设计时需要秉承的基本理念。

(一)“横向同构”问题作业的设计策略

“横向同构”问题,是指有着相同结构的并列形态的数学问题。问题的例子要突出其共同特征,而使其在无关特征方面尽可能地变化,从而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感受到问题的结构组织,达成横向并列问题的共性提取。

“横向同构”问题,需要让学生先独立解答两至三题针对性练习,这几道练习题的结构和数据要完全一致。通常学生做到第二题的时候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做到第三题时会出现“题目都一样的”的兴奋心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之后将其感悟到的所有的“一样”之处进行详细说明,这是一个罗列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等方法将这一类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抽象的提炼。

如“植树问题”相关例题新授完毕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作业题:“路灯问题、楼层问题、锯木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称为植树问题?请举例说明。”学生在解答了数据相同的路灯问题、楼层问题、锯木问题后,自悟到各题之间的关联,通过画图描述的方式对植树问题的三种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清晰地抽象出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

(二)“纵向同构”问题作业的设计策略

“纵向同构”问题,是指由同一个数学问题衍生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的问题,通过把一道有价值的习题变化成一组相关的对比题组而展现逐步加深的过程,促使学生发现该类问题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再遇到该类问题时,不管其中的变量如何变化,都能找到解题的方法。

“纵向同构”问题,学生也需要先独立解答两至三题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几道练习题讲的是同一件事,要让学生觉得明明很“类似”但又不一样,产生“到底不一样在哪里”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在一一解答之后将其感悟到的所有“不一样”之处进行说明,最好能表述清楚其中的变化和联系,窥探到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比如,在学习“分段计费”后,设计如下作业:“王叔叔坐出租车,3千米以内6元,3千米至10千米每千米1.5元,10千米以上每千米1元。王叔叔如果坐了2千米,要支付多少元?5千米呢?20千米呢?请画线段图分析这类题目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是“分两段”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等问题,在作业时,就可以从“横向”转为“纵向”,从“不需要分段”到“分两段”再拓展到“分三段”,并借助线段图深入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特点,一旦掌握这个变化的特点,哪怕分成四段、五段,学生依然思路清晰、方法明确,只是觉得繁复程度递增而已。

这类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开放题,在封闭的数学题中减少一些已知条件,如把上题中坐车的“5千米”“20千米”这两个数据去掉,由学生自己提供数据,要求“你能再提出不同难度的三个问题吗”,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先仔细分析这一数学问题,再思考怎样设计才能符合“越来越难”的要求。这类“缺胳膊少腿”的问题需要学生用分析和设计的心态去努力求索所有的结果或创造出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化的规律,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迁移证明类作业设计策略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迁移证明类作业设计侧重于练习之后推理方式的构建,引导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证明、分析、推理的步骤和策略。

(一)“证明推理式”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当学生有能力去推断和证明一个命题时,他的头脑中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式。作业要先把头脑中原有的图式激活,为学生提供解释该问题的背景知识,从而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有效突破知识难点。

“证明推理”与概念的“判断分析”最大的差异是作业内容的差异。概念的“判断分析”倾向重点知识,主要是重点概念的辨析,而“证明推理”主要是为学习中的一些偏难题铺设探究场,以求真正突破知识难点,增添探究乐趣。

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要从“证明”的角度去画一画、比一比,或者从正、反两面去陈述,学会用丰富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如学习小数的近似数后,对2=2.0,2和2.0意义不同,很容易理解,但对取值范围不同、精确度不同,却总是难以理解到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证明”作业:老师身高约2米,小明的身高约2.0米,2=2.0,所以老师和小明一样高。你认同吗?请证明你的看法,并作图(提供数轴图)分析。老师和小明到底谁高呢?答案本是未知,全赖于学生对2和2.0取值范围的认知,对精确值的理解。有趣的比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四舍五入取值经验,在结合图示证明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乐趣地感受了近似数2和2.0取值范围的差异。

(二)“迁移推理式”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去影响和促进新的理解,通过沟通新旧知识的互相联系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系统。学生必须自己去经历完整的迁移类推的作业过程,才能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很难解答正确的难题。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先“知难”,直接呈现难题给学生,让其展开思考。这个时候各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学生能直接解答,那就生成了挑战成功的乐趣,有的学生没有能力解决,就引导他们先进行简单题的尝试分析。这些简单题是与难题结构一致或解题策略一致的相对浅层的习题,学生通过解决难度递升的这组简单题,会打开类比思维,利用知识、方法层面的同一性,迁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难”的知识可以一步步转化成“易”的知识,也让学生掌握迁移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类比思想的重要性。

如“已知正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求圆形面积”这道题(见右图),学生基本都感到解答困难。探究作业设计为:如果你觉得解答此题困难,请先做下面两题。1.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已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你能解答前面的问题了吗?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后两题是旧知铺垫,用于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受到不一定要知道具体的“长”和“宽”才能求周长,不一定要知道“上底”和“下底”的具体数据才能求梯形面积,而是可以直接借用“长与宽的和”与“上底与下底的和”来解决问题。借此支架,学生就可迁移类推:不一定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半径,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即圆半径的平方,也能求得圆的面积。

“迁移推理式”探究性作业,关注分层体验,能力强的学生重在发现联系,归纳“迁移点”,能力弱的学生则对“迁移”图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验和建构。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探究性作业类型外,在日常的家庭作业布置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综合运用类的作业,通过描述、判断、推理、迁移等要求的综合运用,不仅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了概念的巩固、技能的熟练、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逐步建构了描述的规则、推理的方式、梳理的方法等策略,直接推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组建和完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4.初中语文作业高效性探究调查问卷 篇四

1、你喜欢语文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2、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A、喜欢B、不喜欢C、一般

3、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课外书?

A、文学名著B、杂志C、游戏、动漫D、没有

4、你每天平均花多少时间用来看课外书?

A、1小时以上B、半小时~1小时间C、十几分钟D、不看

5、你觉得语文作业量如何?

A、量很大B、量适中C、量较少D、一般不做

6、你完成语文作业平均每天需要多少时间:

A、1小时以上B、半小时~1小时间C、十几分钟D、不做

7、你喜欢做什么样的语文作业?

A、字、词、诗歌抄写B、作文C、随笔、日记、读书笔记

D、背诵E、资料习题F、课外探究(如:调查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然后写调查报告)G、任何作业都不爱做

H、其他:

8、你有没有拖欠语文作业的情况出现?

A、经常拖欠B、偶尔拖欠C、绝对不会拖欠,坚决按时完成9、你拖欠作业的原因如下:

A、不会做B、不想做C、作业太多做不完

D、其他:

10、你觉得认真完成作业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关系大不大?

A、很大B、一般C、无关D、不知道

11、你觉得在语文作业方面,如何加强才能提高语文成绩?

A、熟记字、词、诗歌B、多做习题C、多写作文D、多写日记、随笔E、多看课外书

12、你觉得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项是什么?

A、拼音、字形、词语解释、病句改错等基础知识B、现代文阅读

C、文言文阅读D、作文

5.初中探究性作业范文 篇五

黄婉章

摘要: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效发挥作业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词 : 新课标;化学作业;高效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比较沉重,就拿初三学生来说,平时学习的负担和升中考试的负担已算沉重了,需掌握的有九门学科,其中七门学科要计入升学总分,信息技术要计资格分,体育中考分数上调到40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位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呢?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作为课外学习的主场所,起着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消化知识的作用,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抱怨: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反应慢,不用功,甚至有时欠做作业等;学生抱怨教师讲课枯燥,讲课太快,抱怨作业量太多,难度太大,不体谅学生的难处等,一旦学生把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下降。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目前学生学习现状与此要求有较大的距离。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对作业问题的研究也日益重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新课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作业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其他环节[2]。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发挥每一道作业的功能,做到量少作用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之一。1 开拓思维、精心设计作业,体现化学作业“高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是延伸,对它设计的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3]。化学作业设计的“高效性”,体现在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有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1.1 趣味性

教师应用一种开放,立体视野设计作业,使之形式多样,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外作业的形式可以有口答习题、书面习题、化学日记、家庭小实验、化学板报、化学谜语,探究实验和课外观察、调查、实践等。如假期可布置学生多关心时事新闻和多看报纸,并且把自己最注的新闻剪下来,贴成小展报。有些学生选择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有些学生选择有关环境污染的新闻等,贴好后,还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建议,最后贴在课室后面的大黑板上展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增加对社会的认识。1.2 层次性

层次性的内涵有两个,一是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让优、中、差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二是作业的层次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确定,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如课堂作业可运用“小步子,快反馈,即时点评,快速强化”的做法来体现层次性,将那些看起来并不是很聪明的学生也纳入教学视野。今年我们初三化学备课组做出了新的尝试:学生每天的作业基本上只有A4纸的单面内容,并把内容分为知识点、基础练、巩固练、提高练四个部分。对于能力型的学生10分钟可以全部完成,他们就可以做相应增加的同步练习,对中等生要求把前三部分完成,对于后进生,则要求把知识点、基础练做完后挑战剩下的练习。我们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1.3 合作性

在过去的教学中,应用得最成功的是“一帮一”活动,由于中考招生需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而录取的,而初三的班主任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德育分为依据,所以学生比较重视德育分。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刚上初三时,在所任教的班上找出后进十名的同学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在班上选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做自己“导师”,让他(她)辅导自己学习。要求成绩好的同学每天出一道基础题给自己帮扶的同学做,并辅导他完成。每次测验后,该十位学生中有进步的学生与辅导他们的同学都奖励德育分5分、10分不等。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优生个人能力,使之获得成功感,对

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有很大的帮助。1.4 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强调学生要掌握化学的核心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强调化学的核心内容,而不要过分强调枝节性内容;要强调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要过分强调对单纯的化学事实的识记;要强调对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不要过分强调对记忆力的考查。对此,我们学校化学科组在前几年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库,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从中筛选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题目供练习,以“高效”为目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作业布置更有效,避免学生做重复低效的劳动。曾有一个男生在上期末考试中,化学考了89分,但是其他科没有一科及格,当其他科任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化学成绩特别突出时,他说:“化学有趣,作业少,快做完,只有化学才给了我学习的乐趣。” 1.5 探究性

探究性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反射性作业而言的。传统的反射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在讲完新课后通过大量的知识点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机械地训练学生,使之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而探究性作业则是将暂时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呈现出来,这种类型的作业力求使学生通过探究这一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学会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在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在星期

六、日就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利用厨房中的物品设计方案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老师提供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在家中选择其余适合的药品和实验仪器;又如每人分发一些PH试纸,要求测定家中至少五种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在亲身体验实验乐趣的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思维。1.6 创新性

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对作业形式、内容、操作方法或评价进行创新发展,尽量选择最近出现或发生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从新闻报道、本地区的化学应用事例中寻找作业设计资料。在空间上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我校结合本校、本镇的实际,确定了“调查万江区水厂”、“调查万江区装修材料市场”、“调查万江区水资源污染”等研究性学习题目供学生自选,还利用长假期布置学生摄影家乡或所生活的地区有关环境污染的照片,并收集、交流,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传统的模仿练习和大量演练习题的作业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出发,精心设计化学作业。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精”。2 改革作业单一的批改方式,体现教师批阅作业的“高效性”

作业的批阅方式不能一成不变,传统的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是教师一人独批、独改、独评,老师工作量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效果差。作业批改方式应多样化,可因题而异,将常规批阅、学生互相批阅、选择抽样批阅及答案对照相结合[6],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批阅作业的负担,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2.1 随堂批改

上完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当堂完成,采用竞赛抢答、小组比赛的方法,当堂集中统一批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作业的速度,又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2 小组批改

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教师可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2.3 教师面批

平常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一般是分开的,其实这是极不合理的,使作业在教

与学中的作用大打折扣。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逐题批改,及时指出其错误,启发弄清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马上进行订正。与常规的批改相比,轮流面批的反馈方式可以使学生及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映,什么是错误的反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作业较差的学生此法尤为必要。但“面批”绝不是当面批评,应采用面批与鼓励相结合的方法,效果会更好。2.4 师生共评

课前,教师先把上次的作业做在黑板上,将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列出,复习提问时组织学生批改。由于学生长期被老师评价,一下子变成教师批改作业的合作者,积极性很高,会批改得特别认真。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一次系统的反思性思考和评价,弄清正确答案,理清思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2.5 注重评价

传统的化学作业的批改方式是教师辛苦地打着“√”或“×”。可这些用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或“ד改出来的作业,通常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他们对发下来的练习本,经常是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对错误很少追究甚至不改正,批改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化学作业的批改中添加温馨式的评语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它可以使化学作业的批改“活”起来。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个红色的“×” 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损。对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采用鼓励性评价,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以充分的肯定,笔者在他们的作业上批写“作业书写工整”“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只要持之以恒你就能进步”等:对中等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如“克服粗心的毛病,你能更优秀!”这样既揭示不足有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取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继续加油!”“退步了,不要放弃!”等简短的话可成为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对化学教师的作业批改提出了新的挑战,依照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具体的作业性质,选择有效的批改方法,提高作业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高效性作业的研究和实践收到有效的成果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基本消失,不断涌现个性化作业,学生更加乐意阅读教师批改后的作业,更乐意与老师交流心得。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对作业不再枯燥,当作业的完成是一种乐趣,体现了我们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

有效扩大了知识覆盖面。事实证明,学生最不愿意进行机械的抄写,最不愿意背诵记忆纯粹的概念,贴近生活,接近大自然的作业最易接受。

有利于教学诊断。由于开放性作业及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生的答案很多不是唯一的,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教师们反思教学,反馈信息,有了实实在在的资源。

总之,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指导相结合,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选用适当的思想方法,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作业训练方法,从选好习题、分层训练、及时反馈、有效讲评等方面,优化作业训练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业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是能实现的,从实质上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得到的。

参考文献:

6.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篇六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于课堂。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专场表演,学生情绪被动,行为被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行为的累积,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习惯于默不作声地等待,依赖于被“一言堂”“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中生已经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处于有自我个性的年龄阶段。例如,在学习过《愚公移山》一文后,我便问学生读过文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愚公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有的学生说,他方法错误,搬家相比移山岂不是更简单;也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山石投诸渤海,属于破坏环境,虽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等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事物的独到认识和见解,其中只要是言之成理者,均给予肯定。其次,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从课堂的“权威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展个性,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疑导思”,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是探究性教学的形式

设置问题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依旧以《愚公移山》为例,在阅读之前,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是怎么把大山移走的呢?他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就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了探索的过程。此外,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教师除了要设置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这个阶段,我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换思维,拓展思路,激发潜能。

三“、以生为主”,端正学生课堂姿态是探究性教学的途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以课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首先,要多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对于那些不成熟、片面的、或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地责备“上课不好好听,干什么去了,这都答不对”,只会让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举手发言,课堂自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既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完善答案,还要多加鼓励:“这次没有答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样为你感到骄傲。”通过这样的帮助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主动思考,敢于主动发言。其次,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是辩论赛等,一方面,学生为辩论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各自发言,紧张辩论,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在探索中学习,锻炼,提高。

四“、以笔积思”,小记巩固思维成果是探究性教学的成分

7.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探究性作业初探 篇七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必须包含对现成知识的整理、资料的收集、编辑、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 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等内容, 并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达及小论文的形式将探索结果表达出来。这类作业是师生参加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 从中体验———表现———成功———快乐。探究作业。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做”、“考虑”、“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作业有以下具体形式:

1. 知识探究型作业

学生学习化学某一方面知识时,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的最终结果或者对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 设计探究性作业, 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实践证明, 探究式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探究的全过程, 逐步形成乐于探究, 敢于创新的心理倾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做实验, 多做实验设计题, 实验设计题是集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实验方案、实验装置连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处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习题。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能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

2. 小组合作式的作业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某内容或相关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作业。引导学生花数天或数周去探索研究, 写出研究报告。探究性调查作为探究性作业的一种形式,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能独立地或与小组合作, 去查阅资料, 实地参观, 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数据, 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 以文字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小组合作式的作业探究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学生一起开发和利用, 对小组合作式的作业探究作业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探究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结合本地的特点, 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周围有没有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 用什么办法解决, 提出有关建议, 写出一份关于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我设计出探究性作业的模式如下附图所示。

学生采取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 取长补短, 吸取别组同学的优秀部分, 全组同学共同探讨一道完成本组的小论文。开展实践活动填补了学生生活中的空白, 为学生与社会交流提供了平台, 帮助学生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发展。以“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的实践活动课为例, 部分学生为了取得更多的资料, 为了了解更多人的想法, 通过网络调查、电话采访、街头调查问卷、甚至录像采访等方式, 直接的与社会进行交流, 深入的了解“社会人”的想法。这为他们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帮助他们更好的与社会进行交流。

3. 利用“家庭小实验”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在家庭进行探究小实验。如让学生在家庭进行探究曼妥思牌糖果与碳酸饮料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的原因, 并发现产生气体为CO2且不含氢气;让学生在家探寻曼妥思糖果中的哪些成分可使碳酸饮料产生气体, 并发现是曼妥思糖食用香精中的Na Cl、KCl使碳酸饮料产生大量气体;让学生在家探索在不同离子对碳酸饮料产生大量气体的影响, 并发现金属阳离子Na+和K+, 可促使雪碧产生CO2气体, 且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而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 未观察到雪碧中产生气泡等等等。

4. 探究性作业实施后的反思

作业评语是架设师生之间的桥梁, 教师在作业批评中, 若能用渗透、激励的情感给学生鼓励, 它犹如化学反应的正催化剂, 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素质。对作业优秀或学习进步的学生, 可用由衷的赞美语言进行情感交流, 也可以使用引导性的语言, 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如, 该题宜用“十字交叉法”不妨试试, “对照昨发发的参考答案, 有同类习题的解法”, “可从官能团分析其性质”, 等等;对“差生”的作业不宜用质问或教训的口气评语, 要善于关心他们。如“你漏做了一题, 能补上吗?”, “相信你一定能掌握这题的解法”…在作业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对话, 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并向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 交流学习的感受。拉近师生情感, 形成合力, 教学相长。通过作业中的师生对话交流, 学生在交流中释放自我, 为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了帮助。

8.探究初中英语作业设计 篇八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结构上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在理念上也有所不同,使作业由过去侧重巩固知识,应付考试的单一功能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发展思维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统一的多种功能作业。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也与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新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出现,每一单元只有一个探究性活动,没有具体的问题作业,这种编写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探究式的学习理念,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考和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没有现成作业,教师怎样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能否接受并认真完成,它能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否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思想相一致等等,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平台和有效手段。针对目前的现状及新形势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英语作业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过程,而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必不可少。有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初中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望强烈,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布置自主设计英文名片,学唱英语歌曲并进行比赛,自制写有英文的新年贺卡,编写英语手抄报等作业激发学生兴趣。如人教版八年级上英语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可让学生准备一些材料自己动手做。这样学生除了会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把制作过程中的新情况设法用英语表述出来,这样既丰富了想象,锻炼了思维,而且这样的作业会永远记忆犹新。

二、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使作业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可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如在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作业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作业:1、抄对话一遍;2、背诵对话;3、发挥想象,编一段采访名人的对话;4、和同伴表演自编的对话;5、查资料,找出电视节目名称的翻译,不少于10个,每位学生最少选择二项作业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菜单”的内容自主选择,做自己能做并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作业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立足长远,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制定的整体发展规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尊重了学生们的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可以克服作业布置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合作性

作业布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是教师的“专利”,也可以是学生参与活动一个试验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作业题目,可以有优生命题、同桌互选、学生自选等多种形式,这样更能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时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做作业,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Unit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 前,我让学生去网上查询各国(包括我国)的一些主要城市的名称,让同组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各显身手。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词汇,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各国的风俗民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解了朋友之间各自的特长和闪光点以及相互协作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作业设计要突出实践性

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实习作业,使“学习生活化”。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这种实践,可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七年级上Unit5 Shopping的Reading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在商店如何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购物。在这节内容中,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英语基础先对文章内容进行预习,再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设计的预习作业如下:(1)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从前的英语知识,查找一些与日常购物有关的词句例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much is it?Here you are.等。让学生准备好购物的货币。这里的货币并不是真的人民币,例如贝壳等,实在没有,也可以自己用纸制作。这种作业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并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随后的相关内容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关于带着微笑话题作文下一篇:笔记本台式电脑内存怎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