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制度

2024-11-12

幼儿园体育制度(共11篇)

1.幼儿园体育制度 篇一

逸夫中学2012—2013学体卫艺工作管理制度

体育课安全制度

1、体育课是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任何人不得占用和随意使用体育课。学生必须按时到场上体育课,不得迟到早退。因病不能到场的必须出示证明(校医室、医院或班主任老师的证明)。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心脏病,哮喘等)必须向学校如实反映并登记在册。

2、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戴符合学校规定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不合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体育课。

3、学生应学会有关测试身体机能的基本方法,如在体育课中感到自己身体不适,应主动向教师提出休息或暂停上体育课。

4、学生上体育课前要认真检查自己的衣物,不得携带危险物品和贵重物品上体育课。

5、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下参与体育课教学,不能私自行动。学生在课堂中应认真听讲,有序活动,不和同学打闹,不做危险举动。

6、未经教师同意,学生不得随意搬运和挪动体育器材。如须搬运体育器材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并注意安全。

2.幼儿园体育制度 篇二

本次研讨会主要就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做法的问题进行讨论,来自内蒙、辽宁、四川、 湖北等地的校长代表作了发言,介绍了各自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及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并分四个小组展开研讨,各地校长代表就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展开探讨,并交流了经验。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金川学校校长宋斌: 强化“三个到位”,完善“三项保障”,力推学校体育工作规范有序发展

认识到位,制度保障:学校积极推进规范化办学,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法 规和文件,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既是每位师生强身健体的自我需求,也是学校教学常规的题中之义,更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由此让广大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同时,为了保障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制订了《体育课堂常规》、《课间操制度》、《体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学校场地器材管理制度》、《体育教师培训规划》、 《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安全事件处理预案》、 《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等八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为体育工作规范化运行和学校特色化发展保驾护航。

投入到位,设施保障:近年来,学校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配套、社会团体捐助、学校融资自筹等渠道,累计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进行场地、场馆建设,完善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条件;学校还累计投资近300万元购置器材,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训练的高效开展;并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给体育教师按时足额发放训练服和训练津贴,并对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分数的训练指导教师或教练员进行奖金奖励。

管理到位,成效保障:狠抓体育教学常规管理: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和“放羊式”教学;二是眼保健操、课间操、活动课的管理;三是阳光活动一小时的管理;四是学校体训队的管理; 五是学生视力监测和体质监测工作管理; 六是体育工作档案管理。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育鹏小学校长张玲:以理化法特色立校,彰显学校精魂气韵和神采

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标准及其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固化呈现,同时只有把体育的规律和精神转化为可落实的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制度建设才能富有实效。

坚持“一个理念”,造就学校精魂:学校能够坚守体育精神,把握体育的内在规律,并把它纳入体育文化建设范畴,深入到学校每个教师、学生心中,在他们的思想、 精神、情感、行为中构成一种固化意识和自觉习惯,这也恰恰是把体育用法律和制度加以推进而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制订“两个策略”,蕴含学校气韵:一是融通开展策略。学校把体育制度定义为对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解读,使之成为一种“精细化”、“方案化” 的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制度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而“精细化”、“方案化”的体育工作制度也使得学校的体育工作真正有 “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融合推进策略。学校确立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受益”,体育工作目标是“双育”——育体和育心,学校在体育工作中, 实现了二位一体、整体育人、全面发展。

实施“六项工程”,展现学校风采:一是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建设工程,确定学校低、中、高年级的培养重点;二是实施校本体育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已建设完成四项课程;三是实施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保障工程,规范“双育四练”体育教学模式,建立体育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社团活动制度、 体育竞赛制度、体育嘉年华活动制度、体育督办工作制度等;四是实施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五是开展体育家庭文化建设工程,对学生家长进行体育家庭教育指导,对学生建立“运动处方”及使用办法并制订奖励办法;六是开展体育社会文化建设工程。六大工程,搭建了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新兴发展框架,彰显了体育制度建设在新时期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柱石作用。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望山小学校长叶维文:建立机制,促进发展

建立青年教师辅导机制,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定时定人,进行业务培训;以科研为延伸,建立体育课题研究制度,采用“人人都参与”的模式,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了教师教学专题研究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王菲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改革管理体制,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一是建立学校体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探索学校体卫艺社团运作模式,如,成立“成华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社会、 企业、民间力量,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的规划、培训、指导、 考核与评估,促进学校体卫艺工作科学发展;三是实施校园足球俱乐部制度。实施购买服务,引导优质专业的社会资源参与校园足球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工作格局。

完善体育赛制,推动学校体育蓬勃开展: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建立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建立运动会制度。

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学校体育发展活力:一是坚持以政府名义命名体育特色学校制度;二是设立学校体育专项奖励基金; 三是建立特长生招生优惠政策。

改进督导测评,提升学校体育现代化水平:一是完善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制度;二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公示制度;三是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制度。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34小学校长王斌:健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特色创建工作实施

学校将体育特色创建工作优先列入学校工作规划,专门制订了《体育特色学校发展创建规划》,建立了体育教师及各类竞赛考核奖励机制,设立了体育特色专项发展经费,保证了体育工作的有序、可持续开展;同时,将体育组的各项绩效考核作为体育教师考评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体育工作作为学校特色的重要地位。

此外,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新元小学校长胡新桥、河南省洛阳市第54中校长李愿、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校长张继安也作了发言,他们一致表达了对当前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的重视,并就各自学校的具体做法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交流。而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代表主要就学校体育相关主体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问题、学校体育制度的缺失与完善问题, 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现有制度与文件的落实、监督与评价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研讨和交流。其中,校长的认识、态度、 责任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性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

校长,一所学校的最高决策领导,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对学校体育工作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正如在本次研讨会上杨贵仁理事长所指出:“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并号召校长共同发起倡议书, 呼吁全国的校长认清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 为学生终身的发展、一生的幸福负责,切实依法治校,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来自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张桂芝校长代表与会校长宣读了主题为“转变观念、依法治校、敢于担当、共促发展”的倡议书。

3.关于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思考 篇三

摘 要: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这一制度选择的胆量和勇气。同时,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充满了盘根错节的矛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计划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从而制约着体制的创新。为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制度结构体系,需要突破对原有制度的“锁定”状态,探索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这些路径包括政府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社会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互补型的体育制度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 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35-03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Sports Institution

JIN Yu-qiang1, HU Ke1, FENG Wei1, HUANG Yu-zhen2

(1. Sport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Hunan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ully manifested the guts and the courage on selecting this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obviously feel there has been full of the complicated contradi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 transition. One important reason is “path dependence" on the original planned economy institution, in other words, the planned economy has also influenced each aspec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t the various degrees, which is restraining the innovation of sports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fetter of old institution and construct sports institution structure system which adapts to the marketing economy, breaking through the lock of the original institution and searching the innovation way of sports institution are needed. These ways includes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oriented sports institution, social-oriented sports institution, supplementary of governmental and social sports institution.

Key words: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ath dependence

路径依赖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它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规律:当某种体制长期实行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将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依赖,并进而不断强化这种“路径”。

路径依赖反映了一种初始确定的制度会对制度变迁过程产生某种惯性。即“今天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响"。路径依赖是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一定要考虑和顾及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知识积累等对制度变迁带有根本性制约作用的因素。

1 体育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原因

从上世纪50年代建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国家对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事业实行国家统一配置资源的计划体制。在这种体制作用下,短时间内实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复兴,体育事业由无到有、从弱变强。然而,这种体制同时具有难以掩饰的弊端,单一的行政指令、国家统包一切经费的方式由于激励不足,不仅难以发挥资源的效率,也使得民间资源无法整合到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来,还容易造成多元利益主体受损。为此,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实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显得十分迫切。自上世纪80 中期国家颁布《国家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体育社会化、体育市场化改革以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成立等改革举措,逐渐拉开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形成了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

回顾20多年来的体育改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改革所带来的体育发展动力,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原有体制对于现今改革所带来的阻力,表现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改革的速度仍较为缓慢;国家仍然是体育资源的投入主体,社会体育资源动员不足;旧有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体育管理模式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运动员培养、训练、竞赛等体制依旧受到旧有体制的影响。体育管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探究体育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作出解读: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及累计效应,对改革的总体目标认识不清。路径依赖的发生基于偶然事件的影响,偶然事件所带来的正效应加强了路径依赖的可能。通过不断累积的正的收益以及人们对未来事件性质的不确定性,使得路径依赖不断加强。2) 制度非中性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制度是非中性的。也就是说在同一制度之下,不同社会群体获得的利益并非完全均等的,由此形成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创新往往缺乏动力,更有甚者,旧有既得利益集团会作出阻碍制度变迁的行径,他们的行为,对于路径依赖无疑起到了维护、加强的作用;3) 相对福利论与非适宜的制度选择。一旦我们接受了相对福利理论,我们即进入了一个追求相对福利而非绝对福利的境地,也就是说,一项制度虽然并非最好,但他对于我的损害是最小的,在这种相对比较地思维主导下,人们容易选择非适宜的制度;4) 搭便车行为。搭便车与外部性密切相关,也就是不劳的同时而获得了由外部性带来的正的收益,由于完全消除外部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完全消除搭便车也就不可能。而搭便车往往容易加强制度的路径依赖。

2 体育制度路径的模式创新

2.1 政府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 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创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具有强制性特点。当制度变革的收益大于变革成本时(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时),将产生制度创新的需求,并且诱发制度创新。这时的制度创新体现了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目标,并且受制于政府在既定的政治经济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一项制度选择的产生,既取决于原有制度不均衡所产生的选择契机,也取决于人们对新制度的预期与原有制度的比较。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有效产权结构、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制度创新成本太高,足以扼杀他们自发创新的冲动和努力,只有政府推动,才能实现制度创新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适应转型期的过渡性制度变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把更多权力归还社会,激活个人和团体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排除政府不适当的干预。

中国的经济转轨在总体上是由国家作为制度主体而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国家在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制度创新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的角色,是制度供给的主要来源。国家(政府)权力的稳定性和强大控制力与渗透力保证了国家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因而从制度变迁的总体而言,从制度主体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的制度变迁基本属于以国家为制度选择主体和制度变革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2]考察已有的体育制度及其创新,可以认为:体育制度的选择和创新,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安排,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从“举国体制”的形成、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出现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探索等,均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或政府意志的延伸(《体育法》作为中国体育的根本大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则作为协调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主要纲领,集中体现了政府在行使权力和发挥决策方面的作用)。这一路径的确定和实施,主要体现在政府为发展竞技体育而进行的路径选择。

若将制度作为从公共品中无形的部分,应该说政府提供制度及制度创新,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威性、强制性和影响力来看,政府的制度提供和制度创新都是个人和群体所不及的。在事关全局性的体育制度创新方面,政府应该保持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使自己能够在体育事务方面具有主导作用,能够用政治、法律、拨款的强制力和诱导力来调节整个社会的理性行为,从而发挥全社会在体育制度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2.2 社会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 我们在阐述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时,不能忽视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在制度变迁与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任何制度创新的最终实现,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离开了社会的积极参与,再好的制度也难以付诸实践。在关乎改革成功与否的制度变革中,社会不同群体不是作为单纯的“制度接受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着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最后再由政府将这些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形式向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初级行为团体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加以确认和合法化。

社会主导型的制度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具有自发性、内生性特点。自发性体现在对原有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社会(或某一群体)会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内生性则体现在这种制度创新首先发自群体内部,并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约定俗成”的特征,经不断修正、充实而演变成为正式制度。

由于政府在面对体育领域错综复杂的局面和对体育固有规律的信息缺失和“扭曲”,从而通过正式程序制定的体育制度常常是宏观的、粗线条的,表现为原则性较强而操作性较弱,需要执行者在执行中细化和具体化;政府在制度创新中也可能由于“信息失灵”而做出错误决策和制定错误政策。这是因为,按照人性的一般原则,社会生活中的人,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受的教育有多长,实际上他的行为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同样也存在着恶的一面。这正像西方的公共选择理论中给出的道理一样,就人的本质而言,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利性的倾向,即“理性经济人”。

由于政府所处的“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导致在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一度成为制度选择和政策制定的通行做法。[3]

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改革初期领导人和参与者普遍缺乏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长期遵循这种战略,以一种“试试碰碰"的方式进行改革,只会大大提高改革的成本,而且在目标岸为何物都不十分分明的情况下,更谈不上过渡到彼岸。[5]社会主导型的制度创新,需要有几个基本前提:一是自主型的社会组织充分发达,并能参与政府决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二是要求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公民对政府决策拥有知情权;三是政府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制度创新欲望提供激励机制,提供宽松的氛围。但这些前提现阶段基本都不具备:首先是社会组织的依附性太强而自主性不足,参政议政缺乏主动性。其次是政府决策缺乏透明度,公众与政府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第三则是如前所述,个人和群体的制度创新成本太高,足以扼杀他们自发创新的冲动和努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导型的制度创新路径尚未形成。

2.3 政府与社会互补型的体育制度创新 基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以及社会主导的制度创新均具有难以避免的负面因素,而有效消除二者的负面因素即在于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互补型的体育制度创新模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组织的逐渐健全,政府将有序地逐步退出微观管理的领域。政府与社会在体育制度创新的实践中将共同发挥作用,即由政府依据社会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做出具有指导性、宏观的制度安排,再由社会将这种制度安排具体化。

以制度创新主体差异为标准划分的“政府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兼有“政府”和“社会”两种特征。中国的经济转轨在总体上是由国家为制度主体而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国家在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制度创新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的角色,是制度供给的主要来源。政府权力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与渗透力保证了国家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3 结 论

在事关全局性的体育制度创新方面,政府应该摆脱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保持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使自己能够在体育事务方面具有主导作用;社会主导型的体育制度创新由于社会组织的依附性太强而自主性不足、政府决策缺乏透明度和个人和群体的制度创新成本太高,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导型的制度创新路径尚未形成;在政府与社会互补性的体育制度创新,兼有“政府”和“社会”两种特征,是一个很好的体育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当前在我国加入WTO和体育产业化、体育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由于政府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经济国家需经过几百年才建立和完善的体制创新,这就决定了选择我国体育制度创新路径的渐进性和复杂性。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过渡性制度变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应减少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把更多权力归还社会,激活个人和团体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避免政府不适当的干预,从而发挥全社会在体育制度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正本清源,分清是非[EB/OL].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2001.7.

[2] 王曙光.转轨经济的路径选择:渐进式变迁与激进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6):67-71.

[3] 汪丁丁,等.制度经济学三人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3.

[4] 吴敬琏.改革成就与经济学进展[J].财经,2002(9):4-5.

[5] 汝信,等.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9.

[6] 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对国家兴衰的尝试性研究[J].经济研究,1993(4):72-78.

[7]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刘纯献,杨桦.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33-436.

[9] 唐建军.运动技术发展的特征、不确定性与竞技体育制度安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80-982.

[10] 张小林,戴狄夫.我国体育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考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596-1599.

[11] 雷震.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46-748.

[12] 侯斌.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及其制度保障[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33-35.

[13] 丛湖平,陈冀杭,田世昌.关于我国职业体育制度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68-870.

[14] 黄文仁,刘英杰.社会体育发展与制度创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1.

4.体育运动制度 篇四

根据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体育课教学的实际特点,为加强安全教育学校特做如下规定:

一、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上体育课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要立刻给予制止和教育,如果遇到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要及时给予救助。

三、学生到校外参加体育考试、体育比赛或其它体育活动,视具体活动内容,必须有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带队,并事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安全与保护。

1.学校的运动场地(场馆)、器材是学校的财产,要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人人爱护、人人保护公有财产和设施。

2.增强对体育场馆、器材的保护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各运动场馆、器材室配置足够的消防设施。

3.定期检查体育场地(场馆)、器材、器械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和及时解决。

4.做到体育场地(场馆)专人专管,保证场地、场馆器械的安全,保证器材的合理使用。

五、体育教师上体育课要做到:

1.上课集合整队,记录考勤;切实加强责任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关注体质较弱学生。因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和班主任沟通。

3.室外课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服装、鞋不符合上课要求的学生要求其予以更换。

4.讲明动作要领,做出动作示范,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加强安全保护。

5.发现有学生打闹或做出危险动作,要马上纠正或制止。

6.下课集合整队,做简单讲评。若发现学生身体有强烈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通知校医和班主任。

六、如果体育课上,发生学生呕吐、晕倒、受伤等突发情况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置措施:

1.迅速通知校医、班主任(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

2.校医对病(伤)学生做出初步诊断及必要的处置,事后要及时做好学生病(伤)情及临时处置情况的记录,并上报学校。

3.如果学生病(伤)情况较为严重,要立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诊治或抢救。

4.班主任(相关领导)要及时将学生病(伤)情况通知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视具体情况上报教委相关部门。

5.体育教师事后及时写出现场情况书面报告,并上交学校。

七、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学生在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善后处理。

5.体育部考核制度 篇五

一、体育部成员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基本分为70分,奖惩分为30分)

二、考核工作由部长负责,副部长配合做好统计工作,考核结果公开,并接

受部门成员监督

三、考核坚决遵守相关的考核条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包庇,不徇私;

四、基本考核(70分)

1、参加例会,不得无故缺席、迟到,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及向部门负责人请假。(此项分值为20分,无故缺席一次扣5分,无理由未及时到场或早退者扣2分)

2、部门各项活动及学生会活动积极参加,并且在活动开始前到场,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需及时向部门负责人请假说明情况;本部门活动要有活动总结。(此项分值为20分,无故不参加者扣5分,未及时到场或早退者扣2分)

3、分配给个人的任务必须认真,按时完成,并及时汇报。(此项分值为20分,按照完成情况酌情加减分)

4、学习成绩不挂科(此项分值10分)

五、奖励制度:

1、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推动本部门工作中取得实效的,或提出可行性活动方案,并获得批准的,加3分;

2、在本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注重与其他部门成员的团结合作,其中负责人表现出色的,并对活动做出科学性总结,加3分;

3、积极参与学生会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对体育部有突出贡献者,加3分

4、对于部员在各类大型活动中取得的奖项,在院校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者,酌情加1、3、5分;

5、对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各类奖学金的部员,可酌情加1、3、5分不等;

6、在学期末,全勤者加5分;

7、团结同学,树立学生干部良好形象者,加3分;

8、英语四级通过加1分,六级加3分,计算机二级通过加3分

9、外出(去东区)送文件及其他工作,一次加5分

六、惩处制度:

1、体育部内部不和谐,造成工作难以进行,有恶劣影响的,各人扣5分;

2、损害学生会形象,据情节扣3、5分;

3、有处分现象者,根据实情扣3、5、7分不等;

4、部门内消极怠工造成活动失败的,扣5分;

5、体育部人员需按时把工作计划和活动申请、活动总结按时上交,未交扣2分,迟交扣1分,交了但敷衍了事者扣1分;

6.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篇六

“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一直以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非常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要求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分钟大课间,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集体体育活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达成此项目标,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活动内容

1、“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中小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后安排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一是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校园舞。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手法每天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结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把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突出的内容,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教育局指定部分外,应结合季节特点、学校特色和场地情况,适当增加简便宜行、面向全体、实效性强、较为安全的集体活动内容,如:自编操、跳短绳、慢跑步、素质操练习,以及教育部推广的校园集体舞等,雨天坚持做室内操,不断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4、学校要适当安排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时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式可以采取组织晨练,或在下午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或建立和开展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同时须确保每周五个学习日内,广播操或大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总时间达到要求。

二、加强监督检查

从今年开始,教育局把“学生每个学习日的体育锻炼时间”作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及评估、评先的硬指标。学校明确责任,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落实,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浓厚氛围,同时辐射到每一个家庭,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施之日起,由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进行检查、考评,考评成绩记入班级考核。

大课间体育活动考核不合格班级,不得评为先进班级。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安全责任制

1、学校必须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

7.幼儿园体育制度 篇七

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1 . 1 体育伤害事故不可避免性及其责任分类

尽管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危害,但是学校体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体育伤害事故的不可避免性,即学校体育的身体性和竞技性;学校体育的群体性;学生的不成熟性(即学生天性好动,但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完善,基本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1]。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将学校体育伤害分为学校有责任的体育伤害和学校无责任的体育伤害两大类。学校有责任的体育伤害,是指学校及体育教师由于过错,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及其有关规定,未尽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造成学生的体育伤害,学校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此类体育伤害又可以根据校方的过错情况将其分为校方过失的伤害和校方故意的体育伤害。学校无责任的体育伤害,是指虽然学校体育伤害是在学校期间或者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活动中发生,但不是因为学校的过错造成的,包括不可抗力、均无过错、受害人及其监护人责任的伤害、第三人责任的伤害、受害人和第三人共同责任的伤害等。

1 .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原因

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尽管有很多原因,但具体起来可分为四大类:由学校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由教师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由学生方面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1.2.1 由学校方面引起的体育伤害事故

这类事故主要是学校在履行管理、教育、保护职责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和器材)存在隐患。

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从最初设计上就存在隐患,由于场地比较小,很多器械和场地安排比较密集,比如:跑道缓冲区安排乒乓球台,或者围墙距跑道太近等造成很多运动隐患;另外,很多学校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没有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或者场地设施维护不当为体育运动安全埋下隐患。

(2)学校对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很多事故的发生和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责任不明有很大关系,有些学校没有相当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制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出现不知向哪个部门反映和求助,往往会耽误最佳救援时机;在教师的定期培训中,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培训中,安全教育和现场急救培训要不没有,要不走走形式,没有纳入常规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体育场地进出和运动器材的领取归还没有落实相应管理制度和责任到人制度,校园安全保卫制度也不是很健全,学生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制度也没用得到很好执行等等,这些安全制度上的缺失都为体育安全埋下隐患。

1.2 .2 由体育教师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绝大多数的体育伤害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体育教师有关,由体育教师造成的体育伤害事故的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1)教学内容超过学生正常承受能力。指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明显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身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2)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存在过失。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存在某种过失,如未及时要求和提醒学生体育课的注意事项,未充分进行运动前的热身,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竞赛选手搭配不当等;(3)未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指学生参加有风险的活动或集体活动,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或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因而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4)未对特殊体质学生区别对待和医疗救助和通知不及时[1]。

1.2 .3 因学生原因造成的伤害

首先,组织纪律性差。有些学生体育课不遵守课堂纪律, 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经老师告诫,仍不改正,故意实施可能危害自己或者危害他人的行为;其次,明知自己属于特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且未告知学校,故意隐瞒自身身体状况,从事体育活动造成损害后果的;再次,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和运动技术差而造成的;最后,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1.2 .4 其他意外事故引起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由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事故。比如: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事故,此外,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激烈性的特点,其危险性不可避免,尤其是篮球、足球这种对抗性极强,学生参加频率较高的运动项目,风险更是无处不在[2]。

2 学校体育伤害的防范措施

有研究表明,80% 的运动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提前识别风险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场所,并根据风险特点制定风险防范计划或程序,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预实施,定期检查实施效果并进行评估和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定与程序来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 . 1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风险预防

2.1.1 重视学校体育场地的设计和体育器材的检修、维护

体育场地和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要将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器材的选择和摆放、场地的设计、场馆的照明等都要通盘考虑,体育场地维护人员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场地和器材的安全管理,定期检修体育器材,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派专人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检修、更换,学校也要加强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购买的体育器材要符合国家标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减少体育运动安全事故。

2.1.2 建立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

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派人专门负责,建立定期对学校器械和场地检查和维护制度,比如:每学期开始和结束对学校所有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做好体育器材和设施的购买、入库、报废制度,并落实到人,制定体育场地进出和运动器材的领取归制度。

2 . 2 体育教师预防体育风险的措施

2.2.1 体育教师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和高度责任感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对风险认知要有深入的了解,对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正在展开的教学和训练可能遇见的运动风险要提前预知并采取防护措施,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牢记“健康第一”防患于未然。

2.2.2 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和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和纪律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课堂常规既能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好的课堂常规要让学生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运动。因此,教师要严肃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制定合理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课堂常规。

2.2.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科学地选择。在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不可以随意加大运动难度和强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范围内控制好运动的负荷、强度和密度,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努力做到既安全有高效。由于现在学校学生多, 场地小, 很多时候一节课同一块场地上有2 ~3 个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们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特点、体育场地,运动风险,合理安排,相互配合,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提前制定下一周的教学场地安排,每个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2.4 注意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合理安排和照顾

特殊体质学生指那些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或者需要在教师监护下从事一些低强度运动的学生。开学第一节课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特殊体质学生的情况,仔细询问其病史和原因,在严格把关后,结合医生建议,安排好其休息地方或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指导这些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安排,自我评估运动强度,同时体育教师自身也要了解和自我一些相应的急救方法和医疗知识,以防可能的突发事件。

2.2.5 教会学生常见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方法

降低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识别风险,具有风险意识,很多学校伤害事故的发生就是学生对可能造成的风险没有识别能力和风险意识。相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对风险的认识要远远高于学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运动风险特征,有意识教会学生对常见体育风险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方法指当遇到体育风险时能够化解或降低风险产生后果的方法。识别风险固然很重要,但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风险的不可避免,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比如:倒地时的滚翻,能力差时可以尝试降低动作难度和高度等。

2.2.6 教师要掌握简单的现场急救处理方法

所谓现场急救,是指现场工作人员因意外事故或急症,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现场急救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由于体育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体育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和体育密切相关的现场急救方法,比如:外伤的止血、包扎、心肺复苏方法等,以便在危机来临时及时化解、或者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和机会。

2.2.7 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查和心理的预防

对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单依靠体育教师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同校医务部门相结合,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大多数体育安全事故是由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造成的,因此,加强心理预防进而减少伤害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各种不同情况,开展伤害事故防范心理教育。体育教师要对班级里胆子小,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上,对这些学生多关注和鼓励,或者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以帮助其建立起信心。

2 . 3 学生在防范体育风险中的措施

2.3.1 了解自己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

想要安全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那些不适合运动的特异体质,这些学生应该及早告知学校和相应教师,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另外学生要对自己的运动水平有一个清醒认识,在训练中,要选择适合自己运动技术水平的强度和密度的项目,在参加一些分组对抗性运动时,尽量选择水平相对的对手。

2.3.2 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在体育课堂和体育训练之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使人体由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兴奋状态,减少肌肉韧带的粘滞性,增强肌肉的弹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这些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减少扭伤、挫伤和肌肉拉伤等伤害,有些特殊的运动项目,还要进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放松运动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和运动后按摩等恢复手段,目的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果,为下一次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每次运动完后,要主动积极进行放松,拉伸自己韧带,对感觉酸痛的肌肉或刚才锻炼的肌肉进行适当的按摩,或者在家进行温水浴以缓解疲劳,加速体能的恢复。

2.3.3 掌握一些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知识,比如训练的循序渐进和运动强度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等。有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挑战一些超过自己水平和能力的高难度动作,如小学生尝试去跨成人栏,投成人铅球等,这些都往往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有些比赛规则也要及时了解,如在接力赛交完棒后要站在自己的跑道上,等其他道次的学生跑完后才能离开,很多学生交完棒后无意中进入其他跑道,与跑步中的学生相撞而发生意外,还有学生不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如乱穿跑道和投掷区,这些都非常危险,所以,学生要系统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包括训练方法、场地知识、简单的项目比赛规则,降低体育风险。

2.3.4 掌握自我医务监督的方法。

自我医务监督是指参加运动时依据简易的医学检验方法和运动后自己的主观感觉,对自身的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和评定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运动中,为了避免运动伤害,学生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在运动前、中、后自测脉搏是自我加强医务监督且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了解自己的最大心率和安全心率,能够通过脉搏、呼吸频率和主观感觉的自测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通过第二天的肌肉酸痛程度和基础心率来了解前一天运动强度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的恢复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次的运动内容和强度,降低运动风险。

2 . 4 学校在体育风险上的预防策略

2.4.1 制定详尽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学校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工作制定好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完善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建立体育安全责任制度,设立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指将各种安全工作依据其性质分解组合成各种岗位,将工作落实到各岗位,制定岗位工作细则和岗位流程,分派具体人负责具体岗位工作,做到责任到人,避免推拖。

2.4.2 实施健康检查与相关生理状况的评估

(1)重视体检和健康诊断。

学校在实施体育活动前,应事先彻底实施学生的健康诊断、健康咨询和健康观察。学校应根据条件,定期最好是每学期开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高检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对体检中发现学生有先天性疾病的,应及时通知家长和相应教师,做好预防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仔细审核体检机构的资质并强化规范体检运作程序,切实防止漏检、体检走过场的情况发生。

(2)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医务监督。

学校要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体检或要求学生进行详细填写健康筛选表并建档,对学生健康情况作全面的分析,教师要及时认真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建立学生健康检查指导和学生健康档案,为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依据,在正常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异体质学生的详细档案给以跟踪关注,教师要保持和特异体质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对有特殊疾病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取得家长同意书,有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发生后的法律责任

(3)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监督。

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前后的生理状况评估,包括安静心率、运动心率等。定期举办体育伤害防护讲座,并指导学生紧急救护及预防体育伤害。

2.4.3 建立适合学校的体育伤害事故危机处理程序,经常演练并改进

随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针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紧急情况或特殊危险情况,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和条件, 构建体育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提高应对安全事故的综合能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对妥善处理校园体育安全事故,降低事故损失具有重要意义[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危机处理程序一般是:当发生伤害事故后,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相关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应迅速达到现场,根据学生受伤情况决定是否现场急救或送医院救护,如果送医院救治,最好责任教师和班主任跟随,事后教师应该书面记录事件发生过程,及时探视和关怀受伤学生的康复情况。学校应结合每年的“安全教育日”进行应急程序的演练,找出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力求做到安全、迅速、高效。

2.4 .4 定期对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应对师生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我救助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完善其岗位职责,教师要自觉应用法律条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严格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学校应定期举行安全急救及运动安全讲座,邀请一些优秀教师或专业人员来校现场进行讲解与指导,加强教师对紧急事故及对伤者急救的处理能力,体育教师须熟悉各种意外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争取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急救,学校可利用教学研究活动举办安全急救和安全讲座,进行定期在职进修,并对进修情况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2.4 .5 建立运动项目和运动会评估制度

随着课程资源的三级管理,现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都已经实现多样化,教学内容从以前比较单调的三大球、田径、体操到现在的橄榄球、游泳、攀岩、滑冰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要社会上流行,学生喜欢,学校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展,但是每个项目都有其风险性,很多还是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种运动项目前,应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安全评估,对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风险控制,学校在高风险项目的安排上要谨慎,同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4]。每年学校都会举行运动会,或者体育周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常这些活动时间长, 规模大, 参加人数多, 涉及面广,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学校要提前做好这些大型体育活动的安全评估,做好严密的组织活动,维护好竞赛过程秩序,安排落实好保卫人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责任范围,提高裁判员的水平,赛前和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确保能遵守赛场秩序。每次运动会和体育活动结束,学校要对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和排除,为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

2 . 5 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和化解不可抗拒的体育伤害事故

8.幼儿园体育制度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民体育游戏;教育价值

一、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现状

1.素材挖掘不深,缺乏创造性

民间体育游戏的种类有很多,且都富有一定的特殊含义,但幼儿园教师对民间体育游戏的认识不够深刻,很多时候为了省事,都是直接拿来就用,也不管这类游戏是否符合幼儿园幼儿的生理及心理条件。教师的这种“拿来就用”的思想不仅缺乏创造性,还使得幼儿园幼儿受到不同程度的误导教育。所以教师需要深挖素材,创新游戏方式,摒弃那些已经落后的粗俗的游戏活动。

2.活动目的性不强,缺乏计划

民间体育游戏的一大特色就是自由随性。所以,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民间体育游戏时也都不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开展的次数也较为频繁,这虽然是客观的现象,但由于很多教师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将体育游戏与教育内容相联系,忽视了各知识间的相互穿插,使得游戏仅仅止步于游戏,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加上,有些幼儿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老师会教授不同年级的学生,而采取的民间体育游戏又是相类似的,这必然会导致幼儿之间失去玩游戏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将逐渐被淘汰。

3.运动技能受限,缺乏运动量的控制

民间体育游戏大多都是先辈们自发创造的,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也没有专门针对某项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所以,很难控制运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弱化运动技能。另一方面,民间体育游戏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很多游戏玩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如果没能掌握好技巧,就会羞于参与游戏,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不仅为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也会由于缺乏运动而影响身体的发展。

4.材料提供不力,游戏难以常态化开展

许多民间体育游戏利用的是乡土资源,而大部分幼儿园自然物极少,因此阻碍了民间体育游戏的常态化开展。有些民间体育游戏的器材则准备起来较难,幼儿不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大人的帮忙,如滚铁环、打陀螺、踩高跷等。

5.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事故

民间体育游戏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规则,且大都是竞技类游戏,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参与的激情比较高,容易发生很多突发性时间,而教师又没有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极容易造成幼儿受伤事故的发生。

二、民间体育的教育价值

1.丰富了课程内容

在幼儿园教学内容中,很多都是以教育幼儿如何与人相处为主的,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普通体育活动中,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不断的做重复的动作,逐渐丧失活动的乐趣。而民间体育的加入,丰富了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师做出合理的教学规划,帮助幼儿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2.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的举行,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在活动中享受到快乐,且在活动中也得到了运动,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发展。其中,体育锻炼是短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发展,而从活动中获取的欢乐和知识却是长期的,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

幼儿园时期,幼儿刚刚开始离开父母身边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必然会有所排斥和害怕,很多幼儿在上幼儿园时少不了要哭闹一番。在融入了民间体育游戏之后,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将幼儿、家长、老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既能培养幼儿间的亲密合作关系,又可以给予幼儿一个拜托父母依赖的过渡期,利于幼儿园对幼儿身心的教学和培养。

三、幼儿园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

1.多途径,多渠道

(1)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现在孩子在上幼儿园的父母大多都是80后,想当初他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没有发达的电子产品,没有高科技的玩具,有的只是一跟皮筋、一块手帕,甚至只是一群什么都没有的小伙伴,但他们却能玩的开开心心,每天都过的十分欢乐。这些其实都是民间体育游戏,如何将父母辈的欢乐带给现下的幼儿园幼儿,就需要让我们这些父母参与其中了。

首先,教师需要在获取各位幼儿父母的联系方式的前提下,组织各位家长召开一次家长会,会上不聊其他,只讲述各自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游戏,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做好记录,并跟家长们一起讨论,哪些游戏在当下还可以开展,且安全系数较高,不易发生安全事故,提起这类游戏民间游戏,相信80后的爸爸妈妈们都会想起自己美好的童年。

其次,搜集家长们的空余时间,将上述所决定的游戏安排到具体的体育课程之中,要求父母在规定的时间来校参加活动,一方面做到有效管理,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就是在规定时间开展相应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将竞赛类的和合作类的交叉举行,让幼儿对下一次活动充满期待,同时,教师需在活动中融入有关学习知识,让幼儿们在玩耍中学习和接收新知识。

最后,可以让父母在家中教授孩子下一次游戏的基本玩法和相关技能,既减轻课堂教学负担,有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幼儿园都会建设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教师在教学课程安排上,要尽可能的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用。例如,在跳绳游戏中,学校的跳绳设备可以巧妙了利用,在画有圈圈的场地内进行跳绳,同时又是踢毽子的最佳场地。再比如,丢沙包是较为简单又具备一定运动量的民间体育游戏,首先是场地的选择可以是室外,也可以是空旷的教室内,其次是沙包,沙包可以是教师事前利用学校资源做好的,也可以专门在一堂课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动手制作的。

2.多方法、多手段

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应用有着深刻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安排民间体育游戏课程时,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教师启发幼儿跟着学,这种方式大多运用在教学初期,幼儿对民间游戏不甚了解的阶段,这时候,由教师提出游戏方式,讲解游戏玩法,幼儿跟着教师学习,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简单的知识;第二,幼儿自己摸索,在这一阶段,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幼儿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创造游戏方式,以拉进幼儿间的关系;第三,游戏评选及反复练习阶段,根据前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哪些游戏好玩又有价值,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体育课程就会不定时的穿插这些游戏,一方面让幼儿真正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3.多思考、多总结

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是长远的,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所以,在每次民间体育游戏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带领幼儿思考和回顾游戏的内容,发现游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够及时总结,在下次游戏中可以得到改善。

总之,民间体育游戏有着独特的优势,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融入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教育价值,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如何真正的为幼儿身心发展考虑,都是当代幼儿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红辉.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70-72.

[2]王柏平.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J].教师,2012,34:119.

9.体育活动评比奖励制度 篇九

为了使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校的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评价制度。

一、活动的实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空间。

2、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项目确定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以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及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充分挖掘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学校、社会和社区的功能,走学校、社会和社区相结合的教育之路,解决个别项目由于师资不足而无法开展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5、班主任是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之一。班主任积极配合好学校体育活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将体育活动作为班级一项重要工作,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档案资料的整理,为评价学生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

6、体育教师是活动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办法,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正

确指导其训练,为终身受益打好基础。

二、大课间活动的巡视和检查制度

1、在管理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扬长”教育,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

2、在正面教育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3、坚持从严管理,确实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

4、嘴勤--勤说勤问勤提醒;眼勤--勤看看勤观察;腿勤--勤走动勤转转。

5、加强巡视和检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老师,消除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隐患。

6、加强巡视和检查,经常对学生进行点播,给学生以警示。

7、大队部负责检查。学校督导队员负责全面的检查,检查班级人数,器材的携带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和活动质量。

三、活动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评价 每学年评定一次。

(1)体育活动技能评定以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式进行。(2)对学生评定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3)对学生的评定由学校组织实施。

2、对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2)有完整、真实的学生活动情况档案资料,并指导学生的资料。

(3)教师应按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4)学校通过对教师听课、查阅教学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5)教师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综合评价。

四、注意事项

1、制定学校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和指导老师五落实。

2、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康占江 副组长: 李小单

组员:各班班主任、体育教师

3、落实责任制。

(1)学校管理人员都到操场参加活动,阴雨天负责检查各班级的活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全体教师对大课间和课外文体活动的重视。

(2)班主任和搭班教师负责制。班主任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参加活动,搭班教师要做好组织和辅导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资源部要保障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性能,经常检查使用情况,排除安全隐患。

五、评价指标与评分办法

一、大课间上操、跑操情况:30分

1、集合、散开、入场、退场10

2、做操是否到位、标准10

3、本班老师跟操、起做10

二、眼保健操情况:10分

1、全班学生是否参与3

2、每个学生做的质量4

3、本班老师在岗监督3

三、课外体育活动:30分

1、活动项目开展3

2、学生参与热情4

3、体能锻炼提升3

四、体育比赛参与:20分

1、是否主动报项目10

2、各项比赛获奖5

3、服务表现良好5

五、体育爱好及擅长锻炼:

1、经常参与健身活动5

2、积极参加校级训练3

3、获得校级以上奖励2

10.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篇十

一、课内体育活动

1、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穿运动鞋。体育课中,如确需穿钉鞋时,必须得到体育教师的允许。

2、学生上体育课必须遵守纪律,听清教师关于课堂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记住安全要领,增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要服从教师的安排的调配,不做与该课无关的事。不得擅自进行教师没有布置的活动项目。进入各种体育场地要遵守场地制度。

3、体育教师为安全责任人,负责上述安全教育。

二、课外体育活动

1、所有班级和学生按规定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并按规定的项目活动,不得擅自进行其他项目的活动。

2、学生在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并按体育活动项目所规定的`安全要求进行。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要在指定场地上进行,不能乱窜乱跑,影响其他班级学生活动。严禁学生之间互相争执、吵闹甚至斗殴。

4、铅球等投掷项目在无体育教师在场时,学生不能自行活动。

5、各班主任教师为安全责任人,体育教师协助做好安全工作。

三、体育比赛或运动会

1、全体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规则,服从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安排,不进入危险区域,在指定的地区观看比赛。

2、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要顾及周围学生的安全,自己也要遵守运动规则,严格按运动项目的动作顺序进行,并做好准备活动。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服从裁判组的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4、大会领导小组为安全责任人,对参加运动会的全体师生负责。

四、体育卫生安全:

1、学生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如果知道自己有病,应先调养或剧烈运动或比赛。

2、学生有以下疾病或症状,禁止参加体育活动;

①体温增高的急性疾病;

②各种内脏疾病(心、肺、肝、肾和胃肠疾病)的急性阶段;

③凡是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肺及支气管咳血,鼻出血,伤后不久而有出血危险,消化道出血后不久等;

④恶性肿瘤;

⑤传染病及慢性疾病,如乙肝等。

11.幼儿园体育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中考考试;制度实施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Tian-xiao

(Department of Sports,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 reform, the system of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benefited a lot. And now it is implemented everywhere. The examining items include standing long jump, 1000-meter race (for boys), 800-meter race (for girls), 50-meter race, shot put ball, sit-ups (for girls), rope skipping, pull-up (for boys), and basketball.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Exam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豫发〔2007〕30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实行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体育中考”)是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锻炼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关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豫发30号”文件下发四年来,河南各地在实施体育中考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改进和执行体育中考制度提供参考。

1河南省体育中考制度的历史回顾

自河南省1981年进行重点中学体育中考试验,2007年提出体育中考改革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口号,即体育中考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2008年进行体育中考的全面改革,至今已有19个年头,河南省体育中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1试验推进阶段

199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河南省被正式确定为全国试点省份。1992年体育中考刚刚推出之时,重文轻体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样的情况,河南省教育厅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加强体育中考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并把体育中考确定为“地位考试”和“初中毕业生选拔性考试”。结合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及当时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状况,河南省首先按传统的“跑、跳、投”老三项进行考试项目设置,确立“50米快速跑、铅球、立定跳远”为中考内容。1993年增设“耐久跑(男1000米,女800米)”,允许学生在“跑”的项目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50米跑”,或是“耐久跑(男1000米,女800米)”,第一次尝试了选择性考试。项目评分标准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优秀级确定为满分标准。每项满分各为20分,三项满分为60分;1993年把60分改为45分,每项满分各为15分。考试的组织形式采用全市统一安排,现场集中测试的方式。1994年开始采用电脑编排、录入考试成绩。经过几年的实施,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有了较好的改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体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1.2初步改革阶段

20世纪末,就在体育中考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的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为了能让学生获得体育中考的高分,置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于不顾,使体育中考慢慢地走近应试教育。体育中考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式化,使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不良影响。为此,从2000年起河南省把原来确定的体育中考的“地位考试”和“初中毕业生选拔性考试”,改为“水平性考试”和“导向性考试”。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运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把“跑、跳、投”老三项考试项目改为“球类技能项目、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运动体能(身体素质)、平时成绩测试”,分值分别为5分、10分、15分、10分;球类技能项目为“篮球行进间投篮、排球垫球、足球颠球”三项,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考试;运动体能(身体素质)为“实心球、立定跳远、跳绳”,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考试;第一次增加“过程性评价”内容,对学生初中阶段三学年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学校给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核或检查。

nlc202309051242

1.3逐步纠正发展阶段

2000年的中考方案一直延续到2002年,2003年因为非典没有组织考试。到2004年,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但是,课改中的一些负面问题也随之出现,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被忽视,运动技能学习被淡化,体育教学中“放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初中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现象又进一步抬头。学生的体育学习根本无法体现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更加无从谈起。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体育中考内容设置不够丰富,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运动技能含量,容易导致体育教学简单化。初一、初二体育课“放羊”,初三时逼着学生每天练习体育中考的内容。为此,2004年河南省首先加大平时成绩检查的力度,在平时成绩测试中增加学生需要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要求,并在检查中专门抽查这一内容。把原来球类技能项目中考成绩的分值由5分增加为6分,进一步刺激运动技能教学。同时把《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三项身体机能测试项目“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引进体育中考之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三选一进行测试。2005年开始有把《体质健康标准》中三项身体机能测试项目改为“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握力/体重指数”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试。这次改革,由于增加了运动技能评价在体育中考中的权重,并在整个评价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体育中考的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有效地解决了体育教学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

1.4全面深化阶段

2004年河南省教育厅就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以及我省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体育中考如果仅仅是在学生苦其心志的基础上再劳其筋骨,激化应试教育,就需要改革甚至没有必要存在。如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体育教学向良性、健康、常态化发展,就值得肯定,并需要加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河南省集中力量开始调研、论证,构思新的体育中考方案。2007年底提出未来几年积极稳妥完善体育中考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推进思路,提出了2007、2008年逐步过渡的建设思路。2009年在2008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和评价内容,加大运动技能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所占的权重。把体育中考分值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分,终结性评价分。具体分值根据各地市实际情况确定。

2体育中考考试的意义

2.1体育中考考试的目的是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体育中考考试是一种育人考试,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公民的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同时促进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问题,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各地市教育部门实行初中体育毕业升学考试时指导思想明确,注意了考试的政策、评分标准以及计入升学总分的比重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试的项目较少,评分标准宽,计入升学总分的成绩满分值一般是30-60分。从一些教学实践和统计材料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其中60%-90%左右的分数。据全国许多试点城市1994年统计,在许多市、区、县中考成绩550分以上的人中,考试体育的成绩未达到满分60%的仅只占1%,(其中还要扣除少数支体残障和患有先天疾病的考生)并未影响他们的升学。在这里,从正确树立人才观的高度必须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电脑网虫”。

2.2体育中考考试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形式

体育中考考试不分及格与不及格的界限,只要学生努力达到的分数,真实准确,无论得多少分都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因为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强身健体!只要学生平时认真上好体育课,按规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还有,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生理和心理上一方面调节了因学习紧张引起的疲劳;一方面增强了体质,精神状态也迥然不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8-1>8”的道理所在。实行“考试”的目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纠正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积极有效形式。其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校关心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的活动落到实处,确实改变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高近视率、多肥胖症、多瘦条型、运动协调能力差、自私、怕吃苦、耐力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等素质、健康方面的严重社会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全社会都来重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问题,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3河南省体育中考成绩显著性分析

以河南省1995和2005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例,1995年(未实行体育中考)有效样本数量共2488名学生,其中男生1244名,女生1244名;2005年(实行体育中考)有效样本数量共3824名学生,其中男生1912名,女生1912名。

由表1-表4可以看出:男生1000m、女生800m跑;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反映了人体在速度、耐力、力量等的身体素质。2005年初中学生比1995年初中学生明显退步,说明了学生运动素质明显提高。运动素质是身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表现,如耐力素质是心肺功能的直接表现,2005年初中学生比1995年初中学生运动素质明显提高。大量的事例和数据都说明:初中体育毕业升学考试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体育课的正常化;缓解了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带来的精神压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nlc202309051242

4对策与建议

4.1利用体育中考,转变人们的体育观念与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加大宣传力度,把人们的体育观念从传统的“训练-强健模式”转到“活动-健康”模式上来,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健康和终身体育为目的体育活动。以体育中考为手段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生动性,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提高学生、学生家长对体育中考及学校体育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与习惯,端正办学思想,形成重视学生体质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4.2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和评价

开展学校体育专项督导,确保各项措施的实施。包括体育器材、场馆建设、课时安排。健全、建立长效机制,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真正把体育工作摆到学校教育更重要的位置。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学校体育制度,如评比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和个人、学校体育年终考核等,把体育中考作为其中固定量化项目,促进学校体育走向规范。

4.3利用体育中考,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软硬件的建设

学校要重视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建设,改变学校体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提高、改善学习和教学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用体育考试的办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是教育管理的无奈选择。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对体育教师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能力培训,要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专业技能培养、教学能力锻炼、教学理论学习作为重点来抓。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选定准则三个方面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发展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知识创新能力。

4.4优化体育中考全过程的操作模式

体育中考的“透明度”是抑制其发展的“瓶颈”,要想得到社会认可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规范,设立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确立一套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形成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熟练的考评人员队伍。体育考试实施办法、考试规则、裁判工作组等要报批并对监考裁判人员进行政治与业务培训,做好考前、考中、考后准备工作,考试检测工具应尽量使用智能化测试仪,避免人为操作作弊的可能,提高考试评分的科技含量和考试的信誉度。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考试工作质量。

4.5推进课程化的体育考试

对体育中考进行课程学研究,尝试把体育中考作为一个目标纳入原来的目标体系,采取多样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课程化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知识的衔接和递进,而且也表现为课程的逐步深化,关注课程在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得学生在意识、视野和能力得以逐步提升。具体说就是要促进学生上好体育课,不断感受体育文化,提高运动能力,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重视平时锻炼考评,倡导运动技能结合“2+1”工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平时锻炼测试综合考评,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方式体现人性化。

4.6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和透明度

体育中考作为综合性评价手段,检验标准要把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包括对体育的态度、习惯、技术掌握等也列入考核和评价内容,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着眼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评价,以此促进初中各学段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防止平时成绩在最后弄虚作假,要强化学生平时体育课成绩的审查,要求各校每年把学生测试的成绩公示,学生平时都是现场测试,对自己的成绩很清楚,公示后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成绩,增加透明度。同时还要加强师德修养,细化检测制度,严惩弄虚作假,这样才能使平时成绩成为实现体育中考初衷的“催化剂”。

任何事物都是在前进中不断地发展,体育中考也是这样。河南省的未来体育中考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严格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优化体育中考方案、提高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为造就体魄强健、文明高尚的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S〕.2007-05-07.

〔2〕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S〕.豫教体发〔2000〕30号,2000-07-5.

〔3〕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9).

〔4〕王燕,关于我国中考加试体育工作的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第23卷,2008,12.

〔5〕谢卓锋.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

〔6〕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9,1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8〕陈两福.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回顾与展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2).

〔9〕赵东辉.沈阳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8,(31).

〔10〕李秋兴,洪惠娟,胡新民,方敏,黄法良.中考体育评分方法的设想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4).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上一篇:论修养作文下一篇:动物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