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管理制度

2024-09-25

病区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病区管理制度 篇一

二、病区管理制度

(一)病房管理制度

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医务人员按要求着装,佩戴胸牌。

2、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避免噪音。

3、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单位摆放整齐,固定位置,精密贵重仪器有使用说明并专人保管,不得随意变动。

4、经常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

5、保持病房整洁,布局有序,注意通风,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6、住院患者统一着装,携带必要生活用品。

7、加强探视和陪伴管理,保持病房安静,维持正常秩序。

8、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账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尽快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附1:病房工作人员守则

1、主动向新入院患者介绍医院有关制度和病房环境,进行入院评估,了解患者要求,是他们尽快适应,接受治疗。

2、工作认真负责,语言文明,态度诚恳,避免恶性刺激。对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应耐心劝解。

3、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有关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等情况,由主管医师或上级医师向患者进行解释。

4、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在检查、治疗和护理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耐心细致解释,选用合适的器械,不增加患者痛苦。进行有关检查和治疗时,注意屏风遮挡。

6、条件允许时,对危重和痛苦呻吟患者应分别安置。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时应保持镇静,尽力避免影响其他患者。

7、对手术患者,术前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以消除患者恐惧和焦虑;术后告诉患者转归情况,使其安心休养。

8、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嘈杂。

9、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分类放置,及时处理。

10、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对其治疗、生活、饮食、护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并向患者征集意见以改进工作。

附2:病房管理要求

1、病房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有消防疏散图及标识。

2、病房床单位无杂乱物品,无悬挂衣物;桌面、窗帘保持清洁、无破损、无污迹;床号、门号按规定位置粘贴。

3、仪器存放整齐、清洁、有专人保管,有使用说明、使用及维修记录本,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4、各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固定、清洁无灰尘。

5、各护理盘位置固定,盘内有用物名称卡片,并有专人管理。

6、护士站台面、水池及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无食物及私人用品。

7、各抽屉、柜内物品按要求放置,干净、整齐。

8、病房走廊清洁,无多余物品。

9、禁止随便粘贴宣传画、广告、告示、通知及便条等。

10、医护更衣室、值班室保持整洁美观,床褥叠放整齐,个人物品放在柜内。

11、垃圾桶及时清理,无溢出。

(二)病区早会制度

早会是科室、病房在每日清晨上班开始时间进行的会议。开好早会,对维持正常的运行秩序、保证良好的医疗工作质量和环节质量有特殊重要意义。

1、早会由科室主任或病房护士长主持,凡科室成员或在上班者均应准时参加,不迟到、缺席,仪表整齐。

2、每日早会由夜班护士交代前一日病房内患者情况,并重点交待夜间危重患者的情况。

3、值班医生重点介绍新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情况及诊疗注意事项。

4、护士长布置当日护理及其他工作重点,定期总结工作。

5、传达各项会议主要内容。

6、早会时间应于15-20min内结束,小讲课日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影响正常护理工作。

(三)陪伴探视制度

1、陪伴、探视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协助维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秩序。

2、探视者应遵守病房探视要求,在非探视时间如需探视患者,应取得病房负责人同意,防止交叉感染。学龄前儿童不宜进入病室探视。

3、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经护士长或主管医生同意,原则上留陪伴一人,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照顾患者。传染患者一般不留陪伴。

4、陪伴、探视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治疗室、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办公室;不能私自翻阅病历,如需了解病情,可向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询问。

5、陪伴和探视者不得睡患者病床,不得互串病房及私自将患者带出院外,也不得私自请外院医生诊治患者或自行用药。

6、探视、陪伴者应爱护医院公物,保持病区清洁卫生,禁止吸烟,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7、节约水电,禁止在病房内使用电加热器等易引发火灾隐患的电器。

8、探视、陪伴者如违反院规或影响医院治安,经说服教育无效,可停止陪护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处理。

(四)病房安全管理制度(2014年新增)

1、病房通道通畅,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保证患者行动安全。

2、各类物品固定放置,便于清点、查找及检查,3、病房内一律禁止吸烟,禁止使用电器、酒精灯及点燃明火,以防失火。

4、病房消防设施完好、齐全,周围无杂物。防火通道通畅,不堆、堵杂物。

5、贵重物品不放在病房,更衣室和药品柜随时上锁。

6、加强对陪住和探视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管理。

7、晚间21:00应清理病房内探视人员,劝导其离开病房保证患者休息。

8、空病房要及时关门窗、关灯。

9、加强巡视,如发现可疑分子,及时通知保卫科。

(五)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患者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传染患者不得与普通患者住在一个病室。对已确诊患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隔离措施。

2、传染患者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患者的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

3、凡特殊感染患者,严格按照国家届时发布的规定要求进行消毒。没有要求时,其消毒原则为:在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多种传播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剂的剂量。

2.病区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高危药品,管理,用药安全,措施

高危药品最早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提出, 指的是如果使用不当将对患者造成伤害或者死亡的药品, 这些药物大多起效迅速、作用显著[1]。研究显示每年全球大约有15万人遭受药物的损害, 其中大部分与高危药品有关[2]。为保证患者及时用药, 病区内往往会储存一定量的高危药品方便患者使用。医护人员既是药物的保管者也是安全用药监护者, 其暴露于高危药品的风险较高, 因此合理规范的管理高危药品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 为临床管理高危药品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清点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各病区的高危药品备用清单, 药物名称、数量、有效期、标示是否清楚、签字、药品和帐目是否相符等项目, 每个病区设药品质控员1名, 每日有主班进行清点和记录。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存在的问题

2.1 高危药品管理不够重视

①部分科室缺乏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护理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部分人员对于高危药品种类和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够。②部分科室缺乏双检查制度, 或者因为工作忙碌等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导致用药风险增加。③没有落实高危药品清点和交接班制度, 或者交接班时不够认真, 存在疏漏或差错情况。④未定期进行高危药品盘点制度对于部分过期或者批号缺失的药品未及时清理影响了正常的用药。

2.2 药品放置不规范

部分科室存在将高危药品和普通药品存放在一起的现象, 如2012年8月在某一病区发现护理人员将0.9%的氯化钠注射液和10%的氯化钠注射液存放在一起, 其外包装均为玻璃安瓿, 容易造成误认误取现象, 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2.3 药物有效期不详细

部分注射剂的有效期未在瓶身上注明, 仅存在于外包装上, 因此在拆除外包装后很难判断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容易造成过期现象, 因此必要时应该在药品瓶身上注明开封时间和有效期。2012年4月在某病区发现1例胰岛素注射液开封后已过保存期但仍未丢弃, 究其原因为字迹潦草误认开封日期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 未注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 更改生产批号或未注明,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按照劣药论处[3]。

2.4 帐目和数量不符

部分病区由于患者数量多或者病情复杂, 存放的高危药品数量较多。但是部分药物经常使用半量, 如10%的氯化钾注射液有时仅适用于7.5 ml的单次剂量, 部分护士为了节约药品常将药品合用, 结果造成实际数量大于帐目。2013年1月某病区的帐目出现10%的氯化钠注射液多出4支, 10%的氯化钾注射液多出2支。

2.5 医嘱字迹潦草

部分医务人员开具医嘱或记录时不认真, 字迹潦草不易辨认, 在转抄医嘱时容易出错, 大大增加了药物使用差错的机会。

2.6 高危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差错记录不完善

部分护士对于高危药品发生不良反应时未及时登记, 医师也未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应的处理过程, 甚至出现药品质控员对于用药差错不登记, 不及时上报医院内网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情况。

2.7警示标志放置不明显

部分科室管理不健全, 对于高危药品存放不合理, 甚至未按照规范设置警示标志, 导致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操作随意容易出现漏洞。

2.8 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部分科室缺乏质量控制系统, 缺乏监督力度, 药剂科、护理部日常督导检查较少, 对于临床上出现的高危药品不规范管理未及时进行处理整改。

3 改进措施

3.1 重视科室管理

要从医院高层管理做起, 护理部应该将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中, 由护理部主任和药剂科主任牵头建立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小组, 各病区建立相应的病区管理小组, 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查对制度, 制定并定期更新高危药品目录。本院2010年将高危药品分为13类: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高电解质药品、吸入或静脉用麻醉药、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抗血栓药、静脉用强心药、细胞毒化药、肌肉松驰药、静脉造影剂、皮下或静脉用胰岛素、其他注射或静脉用药、口服用药。各病区要定期进行自查, 护理部、药剂科定期进入病区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3.2 严格按照存放要求

按照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贮存要求进行存放, 如将10%的氯化钾注射液使用专门的抽屉存放, 毒麻类药物要使用专用保险柜存放并加锁保管, 部分药物需低温存放的要放入冰箱中指定的温度区域, 抢救药物放在抢救车内, 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物严格区分开来。尤其对于药名相近或者外包装相似的药物绝对不要存放在一起, 可使用彩色笔在外包装上做不同颜色的标记便于区分药物。

3.3 设置高危药品标识

高危药品存放的专柜门外要贴上黄色的“高危药品!”标识。对于距离失效3个月内的药物做出标记, 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优先使用。对于静脉使用时需要限制速度的药物要在输液架上注明“注意滴速”的红色警示牌提示护士注意控制滴速。

3.4 严格执行高危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各科室要制定并严格执行高危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要详细记录并上报医院质控办, 每季度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存在的隐患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

3.5 建立高危药品应急预案

各科室要建立高危药品应急预案, 一旦出现高危药品的不良事件要及时进行有效处理避免事态恶化。例如某些静脉使用的药物一旦外渗到组织间隙内将会引起组织坏死, 可立即使用硫酸镁湿敷, 引起疼痛的可以使用0.5%的普鲁卡因胺局部进行封闭等。

3.6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风险意识

护理人员是具体执行的人员, 要加自身责任心和护理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用药过程中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出错。

综上所述, 高危药品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旦出现使用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 在具体工作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潜在危险, 最大限度的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王楠, 谢雪建.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体会.中国药业, 2012, 21 (24) :89-91.

[2]窦琴, 德琳.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z1) :92-93.

3.刍议精神病病区的分类管理 篇三

【关键词】 精神病病区;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4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趋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精神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我院主要是收治有别于社会普通人的各类精神病人,同时为社会精神卫生事业服务。若按照原来医院管理模式,各病区均有新入院病人、康复病人和长期收容、年老体弱病人,同时社会病人和监管强制病人混合在一个病区,也不便于执法、管理。各病区均要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专业人员明显不够;新入院病人和衰退、年老体弱伴有各种躯体疾病的病人、病情缓解的病人混在一起,管理上难度较大;为了突出专科重点,克服管理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和加强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迫使我们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寻找一条既符合服务治安,又为社会服务的管理方法。经过充分调查论证,近来来我院开展了精神科病房分类管理的尝试,并不断的探索、总结、调整。

1病区分类方法

根据精神病人的治疗的需要将病区分为三大类:(即治疗、康复、收容病区)。一为治疗病区,以新病人、重病人为收治对象,根据新病人多,躯体疾病多的特点,实行封闭式管理,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病区可将病情复发或有躯体疾病的患者转入治疗病区;治疗病区配备具有临床丰富经验和技术精湛的医生、护士和相应的急救设备,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诊治工作。第二类为康复病区,医护工作重点是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基础上以各种康复治疗为主。实行半开放管理,以娱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工疗为主。根据病情实行三级开放管理制度:一级为症状部分缓解,限制在病区或病区活动区内活动,平时可使用鞋带,配带手表,小型收音机、录音机等。二级为症状基本缓解,限制在医院范围内活动,可参加院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除上述方便外,还允许病人可拥有打火机等;三级为病情完全缓解,可在院内自由活动,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病区。除参加文娱活动外,主要是参加多钟简单作业训练、工艺制作技能训练等。第三类为收容病区,多为慢性、衰退、长期住院和年老体弱、严重智力缺陷精神病人,以管理、加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培训个人卫生、饮食、大小便等生活训练活动。

2精神病房分类管理的体会

2.1护理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重点方向;过去我院对危害社会治安精神病人管理一直延用以管理为主。我们以科学管理、精心治疗、管治结合、服务治安为宗旨办院以来,在理论上强调和贯彻了“管治结合”的方针。在医院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如何管治结合,仍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中,尚未能认真落实并形成有特定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医疗市场的建立,医院的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院如何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中确立医院的位置,如何体现维护治安的要求,如何适应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的需求,以及我院目前的现状和特色,在认真调查、分析、论证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的重点专科。通过对病区的分类管理使全院护理人员在观念上实现了转变;增强了参与意识,明确了医院的特色和重点“慢性精神病康复”。看清了我院与卫生系统专科医院的差距和我院的特点,积极为医院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质量意识,不求数量,求质量,认真落实护理操作常规的具体措施,深入开展了护理质量管理,开展了各种康复内容,丰富了病员的休养生活。

2.2减员增效,优化结构,实现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实行分类管理以前我院有五个病区,每个病区均有新病人,年老体弱躯体疾病病人和康复期病员,均需要考虑有治疗、康复、管理的职能,配有相应的医护人员,形成不了优势,突出不了重点。自分类管理实施以来,对病区内各种护理岗位进行了合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岗位,对一些重要岗位明确了职责。实行一专多能,一人多职。根据分类管理目标和每个人工作均达到满负荷的要求。实行按需设岗,通过人员的合理使用,使各病区的工作正常运转。

2.3分类管理,规范操作,形成治疗与康复、监管与社会的特色;护理人员根据病区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如治疗病区以新病人的急性期治疗、病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为重点,是医院新到岗护理人员的训练基地,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必须在治疗病区工作半年至一年,克服了医院病种单一,护士临床经验与卫生系统精神病院比较相对不足等缺点;突出了医院专业优势,培养了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康复病区以开展各种康复活动内容为重点,安排护理骨干到病区主持康复工作等。监管病区突出安全管理要求,社会病区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2.4分类管理,利于安全,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病区管理,安全第一。我院收治的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种精神病人,具有冲动、逃跑、伤人、毁物倾向的病人较多,年老体弱、躯体疾病的病人也占有一部分。以前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病人之间的冲突、伤害,社会病人的满意度低,管理难度大。通过分类管理,治疗、康复病区在护理人员的分配上,分清侧重;监管、社会在病区管理上有不同要求。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安全质量,满足了不同性质病人的管理要求。

2.5分类管理,丰富康复训练内容,促进病人精神康复。康复病区以娱乐、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工疗为主,对参加工疗、农疗的病员开展了行为激励法,通过奖励机制,使病员能安心住院,争取早日康复。同时由于开展各种康复活动,病员的维持药量也有所减少,病情逐渐好转。从反映的效果看已表现出分类管理对慢性精神病康复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

4.一、病区管理制度 篇四

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护士长不在由护士组长负责,值班时由值班护士负责。

2、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仪表规范,上班时间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

3、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静、安全。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讲话轻。

4、病室内物品和床位摆放简洁,方便病人使用,易于打扫、消毒。

5、病员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病人使用,统一管理,出院时收回清洁、消毒。

6、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垃圾及时处理,卫生间保持清洁。病房内不准吸烟。

7、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账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护士长工作变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8、9、定期向病人宣传讲解卫生知识,做好入院介绍。定期召开病人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

二、分级护理要点

一、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包括:

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正确实施治疗、给药及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

3、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二、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三、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五、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查对制度

(一)给药查对

1、在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1)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2)七对: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3)一注意:注意用药反应。

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二)输血查对

1、采血时按病历查对输血申请三联单,查医嘱、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

2、采集血样应有两人核对后同时到达病人床边,一人采集,一人核对。严禁一人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血标本。

3、取血者原则上应由受训后的人员承担,应检查血瓶(袋)有无破损,血液颜色、性质有无异常。

4、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三查九对)并签名,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注:三查九对内容

三查:血液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九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份、用血量、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编号、采血日期、血液的有效期。

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必要时送检。

(三)饮食查对

1、每日查对医嘱后,以饮食单位依据,核对病人窗前饮食标志,查对床号、姓名、饮食种类,并向病人宣传治疗膳食的临床意义。

2、发放饮食前,查对饮食单与饮食种类是否相符。

3、餐前在病人床头再查对一次。

4、对禁食病人,应在饮食和床尾设有醒目标志,并告诉病人或家属禁食的原因和时限。

5、因病情限制食物的病人,其家属送来的食物,需经医护人员检查后方可食用。

6、管喂饮食须由护士操作,并严守三查七对原则,尤其要确认病人身份及喂注食物的内容、质量和温度。肠瘘者严格禁忌症。

(四)灌肠查对

1、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即配制灌肠前查、配制中查、配置后查;对床号、姓名、灌肠液名称、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2、配制灌肠液前要检查溶液或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有效期和批号。

3、灌肠液配制中要查对溶液名称、剂量、浓度和温度。

4、灌肠液配制后再次核对确认并在灌肠袋标签上签字。

5、进行灌肠操作前核对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必要时),对手术、昏迷、新生儿及儿童必须核对腕带。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无误时方可执行,并在执行单上签字。

(五)医嘱查对

1、处理医嘱应做到班班核对,每天执行1~2次总查对,医嘱核对后核对者签全名。

2、有疑问的医嘱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如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规范不得执行。

3、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时必须复诵一遍,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用过的安瓿,两人核对后再弃去。

四、值班、交接班制度

1、根据医院和科室的情况实行轮流值班,每班人员运用护理程序针对病人个性化情况实施整体护理。

2、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实施。

3、值班人员必须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项常规工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整理好物品,为下一班做好准备。需下一班执行的医嘱或其他护理措施应做详细交代,与接班者共同做好交接后方可离开。

4、值班、交接班中如发现病情、治疗、器械物品交代不清时。应立即查实、确认。

5、各班交接时均要相互进行书面、口头、床前交接。

五、消毒隔离制度

1、护理人员上班时间应着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整齐、干燥。

2、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或实施护理前后均应用流水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各类物品使用后根据不同性质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

4、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定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记。

5、凡受到污染的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按照污染源的不同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选择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以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6、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做好医院内医疗用品的消毒隔离工作。

六、药品管理制度

各护理单元的备用药品,由病区护士长、科主任及药剂部门负责人根据治疗面宽、副作用少的原则,共同决定种类和数量,便于临床应急使用。具体管理要求如下: 毒麻药品管理

1、定义:它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反复连续使用后能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包括麻醉、一类精神药。目前临床上常备的有:哌替啶、吗啡、布桂嗪、芬太尼、利他林、可待因、阿桔片、盐酸吗啡片、芬太尼贴等。

2、管理要求:

(1)标签颜色:白底黑框黑字。

(2)专人负责保管,专册(毒、麻药品管理记录本)登记,专柜存放、上锁,钥匙随时携带,班班交接,双签名。(3)每次使用时应在专册登记本上记录使用日期,时间、病人姓名、药名、剂量等。

(4)使用后空安瓿及时送回药房,使用不到一支的,剩余药液留在安瓿中交药房回收或在2人在场的前提下,将剩余药液丢弃,空安瓿返回药房,不得给他人使用,一旦发现按相关条例处理。高危药品管理

1、定义:它是指误用后方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药品。

2、种类:

(1)高浓度电解质制剂: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等

(2)血管活血药: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硝酸甘油肌肉、硝普钠等。(3)松弛剂:万可松、司可林等(4)细胞毒化药品

(5)其它类:胰岛素、肝素等

3、管理要求:

(1)标签颜色:红底白字。

(2)高危险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3)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警示提示牌提醒注意。

(4)高危药品使用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准确无误。外用药物管理

1、定义:指不能进入静脉等血液系统的,用于皮肤、粘膜表面等的药物。

2、种类:(1)无菌溶液类。(2)消毒剂类。(3)防腐、剧类。(4)其他。

3、管理要求:

(1)标签颜色:白底红框红字。

(2)标识醒目,分类、定位放置。防腐类外用药应单柜存放上锁。(3)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效期,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生沉淀、变色、过期、药品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应停止使用并报药剂科处理。

(4)使用时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对防腐、剧类药物应用应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准确无误。普通药物

(一)口服药物管理

1、定义:药物经口服被胃肠道吸收和利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2、管理要求:

(1)标签颜色:白底蓝框字。

(2)每种药物应单独存放在防潮、防湿的容器内(瓶、塑料袋)加盖密封闭保存,标识清楚,注明有效期。(3)每次领用不能与原来同种基数药混放,应独立包装,【要求同第(2)条】,并按有效先后顺序排列,做到先领先用,防止过期。

a)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有效期,防止变质、变色、过期等。

(二)注射类药物管理

1、定义:无菌药物经静脉、动脉、肌肉、皮下、皮内注入体内,达到的治疗目的。包括各类大输液、各类针剂。

2、管理要求:

(1)标签颜色:白底蓝框蓝字。(2)标识醒目,分类、定位放置。

(3)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有效期,防止变质、沉淀、过期、药品(4)需冷藏的药品应根据要求按序存放于冰箱,并定期检查。(5)凡抢救车内的药品必须固定在抢救车上,保持一定的基数,编号排列,定位放置,每班检查、记录、签名(封存的抢救药物每周检查),保证随时应用。

(6)使用时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准确无误。

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1、病房小药柜所有药品,只能供应住院病员按医嘱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自取用。

2、病房小药柜,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药和保管工作。

3、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情况时,停止使用并报药剂科处理。

4、高危药品单独存放,并有醒目标识。

5、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分开放置;剧毒药存放位置合理;非抢救性药存量、存放位置合理;并有醒目标识。

6、毒、麻、限剧药品,应设专用抽屉存放,严格加锁,并按需要保持一定基数,使用时,由医师开专用处方,并及时向药房领回。建立管理记录本,每日交接班时,必须交点清楚并双签名。

7、药剂科要定期对病房小药柜检查核对药品种类、数量是否相符,有无过期、变质现象,毒、麻、限剧药品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七、护理文件管理制度

2、病区护士须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病例管理制度》,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3、除涉及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他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4、病区护理文件由护士长负责管理,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护士负责管理。各班护理人员均须按不得泄露患者隐私的要求执行。

5、住院期间的护理文件要求定点有数,各种表格均应排列整齐,用后必须归还原处。

6、病人不得自行携带病历出科室,外出会诊或转院时,可携带病历摘要。

7、病人或家属须复印病历,护理人员要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按医院规定执行。

8、病房交班报告本须按要求记录,全部用完后必须妥善保存一年,以备查阅。

9、护士长定期查阅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等的书写是否符合要求。

八、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要求:保持严肃、认真、积极而有序的工作态度,分秒必争,抢救病人。做好思想、组织、药品、器械、技术五落实。

2、病情危重须抢救者,方可进入监护室或抢救室。

3、一切抢救物品、器材及药品必须完备,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备用状态,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动或外借。护士须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外相符。

4、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各种抢救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用药剂量、方法及病人状况。

5、当病人出现生命危险时,医生未到前,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如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的抢救规程。

7、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的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

8、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所用药品的安瓿必须暂时保留,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并提醒医生立即据实补记医嘱。

9、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应详细、及时、正确记录,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0、及时与病人家属或单位联系。

5.隔离病区管理制度 篇五

2.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督促各校结合“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讲座、板报、广播、微信平台等途径,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家长及时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做好患病学生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学生健康的和谐社会氛围。

3.进一步加强学校晨午检。督促各校在开学入校当天,加强对返校师生健康观察,务必对每一位入校的师生进行体温测试,开学后继续坚持以晨(午)检为核心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切实发挥校医、保健教师和班主任作用,做好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并填报疫情报告统计表,坚决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积极获取专业指导,配合卫健部门,做好传染源的隔离、消毒等处置工作,严防疫情扩散。

5.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各校在开学前,要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传染病为重点,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方位改善学习环境卫生条件,做到日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广大师生创造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

6.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督促各学校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6.病区冰箱使用管理制度 篇六

一、严格按照低温贮存药品的要求进行冰箱存放。

二、由专人(或固定班次)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除霜,每天检查整理物品,以保持冰箱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三、冷藏室温度应恒定在2~8℃,监测温度;每周使用500mg/L的 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一次;每月除霜一次;若冰箱因停电或发生故障导致不能正常运转应及时维修并有记录签名.四、经常冷冻一定数量的冰盒或冰袋,用于药品的转运或因短时间停电维持冰箱内的温度或备病人降温用。

五、药物应分类放臵,每类药品都应有独立的贮存盒(或篮、框),如生物制品、中成药、抗生素等;存放药品贮存盒外面应有醒目标志,便于拿取。

六、所有存放冰箱的药品和试剂包装上都要有有效期,定期进行效期检查;冰箱内药品数量不可积累过多,节余药品需及时清点定期返回药房。

七、启封抽吸药液后的余量,如放入冰箱,必须注明抽吸日期、时间和签名,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配制过期,及时废弃。

八、冰箱内不得存放任何食品以及私人物品。

九、冰箱周围禁止堆放药品或杂物,保证其正常运转。

新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3-7-18

附:药物相关学习资料

一、药物存放冰箱前查看说明书,熟悉注意事项和禁忌等。

二、需冰箱保存的药物:

1、针剂:肝素钠、胰岛素、垂体后叶素、凝血酶、维他利匹特、水乐 维他、诺和笔。

2、生物制剂(含有“生物”、“活性因子”等字样的药品):各种冻干粉针,疫苗等。

3、血液制剂:人血白蛋白 丙球蛋白等。

4、口服药:部分治疗腹泻药,如:丽珠肠乐、培菲康。

三、其他需要存放冰箱的药物:

1、栓剂因气温过高会软化而不易使用,使用前应放入冰箱,等硬化后取出使用。

2、擦剂含有挥发性溶媒,如炉甘石洗剂等,使用后应拧紧瓶盖,放臵于冰箱中冷

藏,延长保存时间。

3、需要冲泡的混悬液剂型,加水后保存期缩短,一般不超过15天,因此应放在冰箱中冷藏。

4、一些高温敏感的药品,如乳酶生、胃蛋白酶等。按贮存条件这些药品应放在2至15度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如室内达不到此要求,则可放在冰箱中冷藏。

5、某些胶囊或胶丸(如维生素E胶丸、鱼肝油等)类药品受热会出现软化、破裂、漏油,甚至整瓶粘在一起,有时还会发出异味,这类药品也应冰箱保存。

6、外用药品如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洗剂和漱口液等,及外用搽剂。使用后应拧紧瓶盖,同时臵于冰箱中冷藏。

7、悬浮剂视具体情况而言。若以粉末状盛装在容器内,在未冲泡的状态下,在标示的有效期内室温保存即可。一旦加水之后,臵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期限不超过15天。

四、“忌”入冰箱的药物:

1、片剂、胶囊、散剂、乳膏类药物,不要放入冰箱,因为冰箱的潮湿环境会改变这些药物的性状,出现变脆、破裂、结晶,影响药效,甚至发生中毒。

2、止咳糖浆、抗过敏糖浆、解热镇痛溶液或感冒糖浆,一般不需要放在冰箱内,只要在室温下保存即可。因为大部分液体制剂在过低的温度下,可能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

7.病区管理制度 篇七

1 背景资料

2012年3月前, 全院对病区物品管理没有统一规定, 各科室根据科室习惯随意放置物品, 不仅造成物品过期、失效、漏费、积压、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给护理人员带来许多工作上的不便[2]。如物品放置不合理, 操作准备前需多个地方取物, 常因准备不充分而往返病区;各护理单元物品放置位置不定, 轮转人员因不熟悉环境, 短时间内不能熟记各物品放置位置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从2012年3月开始, 结合管理人员去台湾义大医院的学习经验, 我院护理部对病区物品管理进行了改革。

2 方法

2.1 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规章制度

为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护理部主任和病区护士长组成的领导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领导小组全面掌控定置管理的实施, 负责人员调配和职责分工。

2.2 对目前病区情况进行调查、评估

由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院32个病区进行调查, 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 得出相关数据。评估病区的环境, 各物品的作用及放置要求, 各护理单元人员配置及工作程序。确定各单元需要定置的物品种类, 征求护理人员物品位置摆放的意见, 汇总确立物品的最佳位置、定置方式、警示说明等。

2.3 拟定并试行物品定置方案

我院住院楼包括:住院南、北楼, VIP南、北楼, 病房格局基本相似, 有利于对32个病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根据调查评估发现的问题, 我们以10楼南北两病区为试点, 采用场所固定、物品放置位置固定、物品标识固定“三固定”的方法对抢救物品、备用物品、常用物品进行定置摆放[1]。如:两病区的抢救车都放在护理站洗手池位置, 有利于快速定位及取用;两病区抢救车里的物品完全相同, 摆放完全一致, 减少新人适应环境的环节;治疗室里物品的定置要求必须确保护士在30 s内能准确找到所需物品[3], 并要求各病区有统一明确的标识;高危药品用统一醒目的标识来标记, 提醒护士在用该药时需谨慎。试行期间, 相关病区护士长及各岗位护士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随时提出改进意见, 不断完善物品定置管理方案。

2.4 全院病区实施物品定置管理

试行2个月后, 对病区重新进行调查评估, 取得良好效果, 然后在全院推广。由试点病区护士长对其他病区护士长进行集体培训、下病区分片指导;其他病区护士长参观试点病区, 并在晨会中传达给病区护士, 指导其进行统一整顿改进。达到全院病区物品摆放方便、科学、一致性的目的。

3 结果

3.1 实施前后护士站吧台物品管理、治疗室物品管理及急救车物品管理比较, 见表1~3。

3.2 实施前后护士共取物128次, 平均取物时间比较实施前护士取物时间66.35 s, 实施后护士取物时间21.89 s。

4 讨论

4.1 有利于对病区物品更好地管理

实施定置管理前, 病区物品随意放置, 给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常因过期、积压、失效等造成物品浪费;更有甚者, 护士在紧张工作中, 因标识不清, 放置混乱, 没有取到正确的物品, 造成护理差错的发生。实施定置管理后, 对病区物品统一规范放置, 标识醒目, 急救车专人专管, 用后半小时内补充完好, 特殊药品定基数、定位放置。解决了病区物品杂乱放置的现象, 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4.2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实施定置管理后, 物品定点科学放置, 如采血管、采血针统一放置, 护士可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物品,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有效工作时间, 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患者”。从另一个角度讲, 可以避免护士因不能完成工作而加班的现象, 保障了护士充足的休息, 以便护士以饱满的精神去工作, 相对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定置管理后, 各种物品定点放置, 缩短了护士的取放时间, 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保障了医患双方的安全[4];同时, 病区环境告别“脏、乱、差”的感觉, 科学、标准、规范化的管理, 也给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实施定置管理, 关键是实现目前医疗环境下场所、人、物的有效结合, 科学定位物品在场所中的位置是实现物与场所结合的前提, 人和物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核心[1]。定置管理改善了病区的环境、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病区物品管理的有效方法 。方法 成立领导小组, 对目前病区情况进行调查、评估, 拟定并试行物品定置方案, 全院实施物品定置管理。结果 物品规范放置, 降低了差错发生率, 缩短了护士的取物时间,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结论 对病区物品实施定置管理, 是一种科学、系统、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病区,物品管理,定置管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莉, 曾凤屏.定置管理在临时病区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11) :49-50.

[2]田春梅, 张素珍.运用“五常法”加强病区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2C) :70.

[3]李华, 钟华荪, 卢少萍, 等.五常法在病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 :59-60.

8.病区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病区药房管理;服务质量;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125-02

医院药房管理涉及药学、采购、供应、管理、服务等多门学科,其内容丰富、实践性极强、涉及面较广。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及医疗技术的改进,消费者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药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与此同时,药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给病区药房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药房管理和服务水平必须达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求能提供药学服务,还能承接用药咨询,并指导用药,以期全方位、全程保证消费者身心健康和用药安全。

1目前现有管理模式

自医院全面实施计算机联网信息管理后,病区药房可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与住院药库、病区等科室信息共享,主要是以调剂药品为主的工作模式。

1.1摆药管理每天安排病区护理人员核对准确录入医嘱,并传输至病区药房,病区药房符合医嘱后发药,并打印出注射剂汇总数、口服药汇总数列表,药师根据列表进行用药审核和摆药,最后护理人员与病区药房进行核对。其中麻醉用药及精神病类药物需按专用处方进行发药。

1.2药品管理

1.2.1质量管理每天领药人员对药品拨入清单核对领入的药品数量、批号,检查药品外观是否完整,若发现质量问题则放入不合品区域或退回药库,合格药品按照药品储藏要求、在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下分类置于药架之上。病区药房配置药品冷藏箱、温湿度空调调节系统等,保证药品储藏环境,由病区药房工作人员控制冷藏温度及温湿度,并填写记录表,有不符合规定的项目立即进行纠正。所用药品在使用前医师或护理人员均要再次核对其有效期、外观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1.2.2药品请领制度管理在计算机限量管理系统中根据药品日常用量设置限量、请领数量。计算机自动生成药品请领单,并经病区药房传输至药库,根据每月临床药品用量维护系统。一方面提高药师临床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及时采购补充缺货药品,保证药品安全库存[2]。

1.2.3药品保质期管理计算机系统可方便快捷的管理药品有效期问题,但存在的问题是同一品种药物不同批号产品同时存在电脑系统不能遵循先进先出原则而出现报警信息,因此需要药剂人员进行核对和管理药柜内药品保质期,一般每月核查1次,结合电脑系统信息,对接近有效期的药品报警。药房负责人做好药品库存明细表,根据药品使用需要调拨药物。

1.2.4滞销药品管理不乏有些药品在应用一段时间后被新药代替或其他原因而不再使用,为降低这种滞销造成的损失,药品巡检员在核查药品时要对滞销3个月以上的药品重点进行处理,汇总信息上报。

1.3出院患者带药管理病区责任护士核对出院医嘱,将药品信息传输至药房,药师审核处方医嘱后打印出院带药清单。发药人员在核对准确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后发药给患者,并向其介绍药品使用方法和剂量。给患者预留咨询电话便于患者询问药品相关知识。对于忘记取走药品的患者主动与其联系,通知患者领取。

1.4退药管理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药房一律不接受患者的退药[3]。事实上,医院作为一个服务性单位应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对药物过敏、处方错误、转院治疗等特殊情况下,在医师开具退方后,药房核对药品类别、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期、外包装等与药品发出时完全相符后,予以退药。为保证药品质量,其他情况下不允许退换药品。

2完善病区药房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现有的病区药房管理模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医学发展,必须完善相关管理和服务模式,将以调剂药品为主要工作的模式转化为以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完善口服药品摆药制度及其操作流程,详细规定摆药工具卫生、药品有效期、分装、服用说明等,保证口服药物质量和服药依从性。同时完善药学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以及考核制度,落实提高药剂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4]。完善病房小药柜的管理、备用药的管理制度,药剂科主任及药房组长每季度检查1次,督促病区药房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具体的药品说明书的电子系统,及时发布新药信息,方便临床医师与护士查询相关药品。对于有特殊使用要求的药品设置信息警示,提醒医师与护士注意遵守。

2.3建立肠外营养药物与细胞毒药物配置工作室我院病区内每天都有患者进行肠外营养,目前肠外营养药物均在各病区治疗室完成配置,不仅无洁净设备,还不能控制配制药物的稳定性,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化疗类患者所用的细胞毒性药物也缺乏质量保证,难以控制配制药物的泄露和污染。因此,加快建立肠外营养药物与细胞毒药物配置工作室非常必要。在药师指导和管理下,在水平层流台、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药物配置,严格无菌操作,保证配制药液的质量。

2.4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静脉药物的配制环节达到无菌操作,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设立用药咨询中心,药师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病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指导病患者合理用药。

9.隔离病区闭环的管理制度 篇九

一、总体要求

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患者诊断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下同)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在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风险。各地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本技术指南要求,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保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按照要求配备培训专业性强的感控人员队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控措施。

二、防控策略

(一)内外同防。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做好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并处置。

(二)医患同防。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额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人物同防。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落实好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强重点部门环境及重点人群接触后环境的清洁消毒。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四)“三防”融合。“三防”,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将“三防”理念融入到诊疗活动中,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风险。

三、基本要求

(一)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各地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78号)等要求,根据新冠病毒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和预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制订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确保各部门各环节步调协同、衔接顺畅。

各地要建立既熟悉政策要求又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感控专业队伍,承担感染聚集事件处置和检查、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

(二)聚焦源头管控,严防感染风险输入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当优化体温检测、核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预检分诊内容和流程,提升预检分诊能力。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流行病学问诊,早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对具有可疑症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规范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严格执行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要求。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态势和防控需要,确定上述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必要时可选择开展血常规、胸部CT、抗体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由疾控等部门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确定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明确需实施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的范围,指导医疗机构尽快落实,控制可能的感染源,有效阻断感染传播。

(三)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水平。

医疗机构要制订细化本机构的感染防控全员培训方案,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意识,将感染防控要求落实到临床诊疗活动各环节。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等,要进一步重视感染防控工作,梳理本机构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员培训基础上,对发热门诊、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内镜室、血液透析中心(室)、CT检查室、核酸检测实验室、手术部(室)等高风险科室和部门制订针对性培训内容,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

(四)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同时,与建筑布局、诊疗流程(见附件1)、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因素密切相关。

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当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含乙醇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储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见附件2),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场所工作,接触到新冠病毒可能性较大的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严格落实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要求。从事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同时,应当指导、监督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以及其他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3.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当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手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实施手卫生。

4.加强清洁消毒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即用即弃;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专人专用。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当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合理配置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建立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使用清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有效消毒剂对环境物体表面,尤其是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规范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患者出院后规范实施终末消毒(见附件3),消毒后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5.合理安置患者。根据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传播方式和特定人员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类型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易感者采取合理的分区分类安置措施,降低不同风险人员因暴露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

6.规范医用织物和医疗废物管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执行《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508—2016);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和医疗废物管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五)加强人员管控,减少人群聚集。

医疗机构门急诊应当合理设置就诊及等候区域,优化就诊流程,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等技术,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对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规范的隔离控制措施。

加强病区人员管控,对新入院患者落实“应检尽检”要求,设置并合理使用过渡病室,通过采取核酸检测筛查和隔离安置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定点医院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定点医院不探视、非必须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前应当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小于0.8米,禁止加床。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六)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检测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频次,开展体温和呼吸道症状等主动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参与相关诊疗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可集中封闭管理,并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和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需要时可合理开展胸部CT、血常规、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七)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感染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完善本区域、本机构感染信息化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基于临床症状或症候群的感染病例、感染聚集事件的预警报告机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应当按要求及时报告、做好相应处置。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监测预警,发现疑似感染暴发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报告处置。

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各类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征。提高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和调整用药前病原学检测标本送检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接诊的发热或/和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在明确病原学诊断前,慎用抗微生物药物、退热药物等,防止不合理用药掩盖症状。

(八)加强患者教育,开展健康宣教。

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及陪同人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指导正确实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治疗期或康复期的患者早期运动、合理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或动作幅度过大的运动。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一)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6号)等有关要求。

2.发热门诊诊区应当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清洁通道(医务人员和清洁物品)、污染通道(患者和污染物品)(见附件1)。各分区之间应当有物理隔断,各区域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

3.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室应当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

4.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

5.医疗机构应当将有发热或/和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明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分诊或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对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均应当进行核酸、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胸部CT检查,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结果反馈前,应当将患者安置在发热门诊进行留观。接诊儿童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热门诊设置单独的儿科诊室或儿科诊区,满足发热患儿就诊需求。发热门诊接诊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转往定点医院,并及时报告。

(二)急诊。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规定路线引导发热或/和有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完善重症患者转诊、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合理设置符合隔离救治要求,可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就地急救服务的诊疗区域或急救室。

3.加强人员管控,规范设置等候区域并加强管理,避免人群聚集。

(三)接受诊疗措施时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门(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诊疗、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等)。

1.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当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诊室通风良好,必要时采取机械通风或动态空气消毒措施。

3.实施易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诊疗不同患者应当合理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4.进行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患者实际情况,可先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四)血液透析中心(室)。

1.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入诊疗区需测温、查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问询。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应当规范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

2.加强预检、候诊、接诊等区域的管理,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候诊面积、合理安排功能空间以及减少人员聚集等感染防控措施。

(五)普通病区(房)。

1.规范设置过渡病室,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者隔离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过渡病室不需按“三区两通道”设置。

2.过渡病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通风良好,标识明确,应有防护用品穿脱空间。应单人单间安置患者。

3.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病区(房)内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和转诊。

(六)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定点医院及病区。

1.各地应当合理确定定点医院,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好、技术水平高、感控基础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同步确定备用定点医院,制定完善的定点医院启用和综合保障预案。定点医院和备用定点医院应当制定本机构启用及管理方案。

2.定点医院及隔离病区的建筑布局、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标准和规范,配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原则上储备量应当满足定点医院满负荷运转30天需求。

3.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护服、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加穿),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

4.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单人单间隔离安置,无症状感染者、确诊患者可分别同室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定点医院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单人单间隔离安置(带独立卫生间),进一步减少不同病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

5.污染区内应当配有独立包装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箱,呼吸道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见附件4)应当在明显处张贴,以供应急情况下使用。

6.进入定点医院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防控需要,可选择增加血常规、抗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

定点医院隔离病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务、管理、安保、保洁、餐饮、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等人员)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工作人员(包括专门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服务的影像学检查等医务人员、闭环管理人员的通勤车司机等)应当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工作期间安排单人单间集中居住,所有人员在驻地与定点医院间两点一线出行,固定通勤车辆,不得在定点医院内安排驻地。

(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操作,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 疫情防控病区管理制度

★ 病区工作人员守则

★ 病区护士工作制度

★ 隔离酒店工作总结

★ 消毒隔离制度

★ 病区护士长工作职责

★ 隔离点医务人员心得

★ 心身医学病区的应用初探论文

★ 病区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10.病区管理制度 篇十

一、全院使用规范、统一的安全警示标识,如药物过敏、防跌倒、注意防滑、安全出口、安全用电、禁止吸烟等,标识清楚、醒目。

二、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伤病员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三、病区应备有护理安全约束工具及轮椅、平推车等,并保持功能良好,使用安全、方便。

四、定期对病区护理用具、仪器、安全通道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督促维修并做好记录。

五、有完善的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持续改进管理办法和上报流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潜在隐患缺陷须及时上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组织讨论、分析,吸取教训,制定有效整改及防范措施。

六、各病区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如坠床、跌倒、烫伤、压疮、药物外渗、停水、停电、火灾等,医护人员人人知晓,熟练运用。

七、病区各类物品、仪器设备等应固定放置,严防患者碰撞跌倒受伤。

八、病房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必要时放置“防滑警示”标志,以防伤病员摔伤。

九、按要求配备和使用消防设施,将消防知识列入住院教育内容,全员(含伤病员)培训消防知识,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

11.病区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医院;病区药房;药品;数量;效期;管理

药品有效期系指药品在规定的储藏条件下能保持其质量的期限。它是直接反映药品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特定的贮藏条件,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才能保证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1]。因此,加强有效期药品的管理,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条件,且不可忽视。

1药品效期管理的重要性

药品由于各自理化性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药品,如抗生素、生物制剂、酶制剂等,因其自身性质不稳定和不可避免的外界自然因素(光线、湿度、温度等)的影响,即使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其质量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化[2]。超过药品有效期的药品一律不得再使用,因超过效期的药品即使在正常的储存条件下,其疗效也会下降,甚至会增加毒性,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因此,药品的有效期是药品质量要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效期药品的管理对于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有效性,保障人们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1.1.1直接标明有效期如某药品的有效期为2008年2月14日,表明本品至2008年2月14日起便不得使用。国内多数药厂都用这种方法。

1.1.2直接标明失效期如某药品的失效期为2007年12月15日,表明本品可使用至2007年12月14日。一些进口药品可见这种表示方法。

1.1.3标明有效期年限,则可由批号推算如某药品批号为990514,有效期为3年。由批号可知本产品为1999年5月14日生产,有效期3年,表明本品可使用到2002年5月13日为止。

1.2药品效期管理原则为规范药品效期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药品损耗,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药品效期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建立药品效期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②在预测药品使用量的基础上合理采购,避免积压、浪费;③药品验收时填写与药品效期管理有关的信息;④有效期6个月内视为近效期药品,一般不予入库,特殊情况另行处理;⑤对效期药品有效日期控制可用手工“效期药品一览表”或计算机进行管理,定期查询;⑥专人进行药品养护,定期检查,近效期药品现行内部进行调拨;⑦如出现近效期药品积压,应在到期3个月前与原购入经营企业协商解决;⑧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立即撤架封存,并填写报告按程序逐级上报,禁止销售;⑨调剂效期短于3个月的药品时:应向患者说明药品效期情况,给以提示。短于1个月的药品一般不再调剂应用;⑩拆零药品置入摆药瓶中使用,再次补充药品时,一定将瓶中的药品用完,防止不同批号的药品混装[3]。

2药品数量与效期管理措施

2.1药品数量管理措施药品数量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库存管理,对病区药方中有效期长、需要皮试且用量较大的药品,根据药物使用量的规律进行规划调整领药的次数与数量。将领出药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保存,将外科手术应用的贵重药品进行零贮备管理。配合药品效期管理,对药物数量进行调整。对药品摆放进行有序管理,确保药品发出的基本原则。数量点收要逐批点收。检查入库药品与入库凭证或随货单据上所列的供货单位、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数量、生产批号等是否相符,如有不符或破损应做好原始记录,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处理[4]。特殊药品验收必须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验收验点到最小包装。

2.2药品效期管理措施

2.2.1有效期药品的存放管理药品应按批号集中堆放。有效期的药品应分类相对集中存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并有明显标志;同一货垛中有效期药品混垛的时限不应超过1个月,并设置专用卡片或挂牌示意,以便于对药品实施有效的进出库控制及养护管理。

2.2.2有效期药品的养护管理有效期药品的储存,对温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保管。如:一般来说,抗牛素类药品最主要是控制温湿度,所以必须熔封或严封,保存于干燥通风或阴凉干燥处。

2.2.3有效期药品的养护文件管理对近效期药品应建立月检、月報制度,设立专用账卡,按月填报效期报表;企业对近效期的药品应进行重点养护,对法定效期较短的品种还应建立药品养护档案;药品保管员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近效期药品的状况,按月填写“近效期药品催销表”,报业务销售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及仓储部门,对近效期药品实施重点质量控制并及时催销,以避免药品过期失效。

2.2.4有效期药品的出库管理有效期药品出库时,应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以免药品在仓库过期失效。

3结束语

合理的药房管理确保了药物在领用、调配、存放与发放的合理性,通过进行药品数量与效期的科学管理,提高了我院病区药房的工作质量。同时,我们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服务,积极改善工作方式,提高药剂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爱兵.住院药房药品效期的管理[J].安徽医药,2009,13(9):1131-1132.

[2]林谦.我院住院药房的药品效期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130-3130.

[3]刘玲.我院门诊药房药品的效期管理[J].中国药业,2010,19(10):68-69.

12.病区管理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药物,安全,管理

药物是医务人员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用药安全是每位患者的基本需要,加强药物的管理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而且我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无论过期、变质或保管不当导致药效降低的药品,均属伪劣药品,用于病人危害健康,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管理好专科病区备用药物,不但可以使患者安全、有效用药得到保障,同时又可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差错或纠纷的发生,从根本上保护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利益。在此我们通过药学人员对护理干预来加强专科病区备用药物安全管理,减少用药安全隐患[1,2,3,4]。

我院是有着1500余张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要进行三级甲等医院的重新评审,因此2010年开始全院开始全方位的自查自评工作,现将我院在病区备用药物管理的自查自评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

1.1 备用药品超基数

病区部分积压的药品大大超过规定基数,积压药品不论批次和品种,混装贮存,近期或过期药品也不及时清除。而且品种数量过多,久而不用的也不及时退回药房而造成过期浪费。

1.2 片剂药物无法确定其有效期

病房药柜自备了部分片剂以备急用,用统一的棕色瓶盛放,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等,急需时先给患者使用,再从药房领药补充,因常为数片药物,领回时通常无包装,无法确定其有效期。

1.3 有特殊要求的药品未按要求贮存

药品的有效期是相对的,有效期不是保险期;需特殊保存的药品有效期会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如不按药品的性质要求贮存,就会缩短有效期,使药品效价降低或变质,影响药品疗效甚至出现毒性反应。如在检查中发现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一直在常温下保管(1~30℃),未按要求在“室温下不超过20℃”保管;硝普钠无外包装放置在冰箱内,400单位/瓶的胰岛素注射液按医嘱抽取相应剂量后未及时放入冰箱贮存。

1.4

病房与药房,护理人员与药学人员缺乏交流与沟通,护理人员对药物的有效期和贮存知识缺乏,更不知药物在有效期6个月前可返回住院药房调换新批号而导致过期作废,造成药物资源浪费。

2 对策

2.1 确立专科备用药物的管理目标为:

药品种类存放合理,数量充足,标识清楚,无过期、失效及变质药品,护士取用药物方便、快捷。

2.2 确定病区备用药物种类,设定药品基数:

根据临床需要合理设定药品基数,基数浮动范围为±50%,保证病区当时的备用药物数量至少为基数加患者夜间使用量,便于临床应急使用。建立病区专科备用药物交接本,治疗室护士每天班班清点交接。特殊药物如毒、麻、精药,要按药物管理规定做到“五专”,每班交接。口服药基数10片,为保证药品使用在有效期内,每年6月份统一更换所有备用口服药。

2.3 药物基数及时调整:

病区备用药物基数是以常用用急救药物为主的,但随着医疗用药的迅速更新换代,常用药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变化。因而要有专人负责病区药物使用动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变更的常用药物,合理调整病区的备用药物种类及药品基数,久而不用药物的及时退回药房。

2.4 药品专人管理:

设立两名药品专员,由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负责每周整理、每月清点,对药品的数量、效期和质量进行检查。定期(每月)检查病房贮存药品的有效期。各类药品按照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生沉淀、变色、过期、药瓶标签与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经涂改者,不得使用。在有效期6个月前可返回住院药房调换新批号,如发现新领取成批药品变质、失效应报告上级,并做好记录。专人负责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工作,设立专柜(保险柜)贮存,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2.5 各类药品(瓶)开启后需注明时间、用法,药品使用有效期为: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液体2h内,静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2小时,胰岛素注射液无菌封口冰箱贮存1个月,外用无菌溶液24h内。

2.6 改进抢救车封条管理模式:

病区抢救车仍实行封条管理,仍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每周检查1次。但责任护士改为每个月轮换1次,让每名护士都有接触抢救车的机会,以避免护士因长时间不接触抢救车而产生遗忘。并将抢救车内药物按摆放位置列出清单,粘贴在交班报告本内侧,方便护士查看。

2.7

病房与药房,护理人员与药学人员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药物管理质量,避免药物的过期、变质和浪费。

2.8 培训和指导:

未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不了解,不能充分认识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为此我们药师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药品管理知识,并定期检查病区备用药品管理情况,就药物知识给予适当的指导,规范病区备用药物管理。负责将各区主要药物说明书收集起来,建立药物说明手册,保证重点药物均有说明书原件,方便医护人员查询,做到有章可循。从而使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 讨论

通过三级甲等评审的自查自评工作,我院在病区备用药物管理上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法律法规找出相应的对策,使得无论在抢救患者还是在日常工作中,病区专科备用药物品种、数量和质量均能满足临床使用,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通过药学人员适当干预,规范病区备用药物管理,通过对药品管理知识的培训学习亦增长了护理人员对药物安全管理的认识,减少了潜在可能的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必须受到重视,规范、科学、合理的药物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淑慧,张志清,黄德财,等.最新全国医院药学内控管理制度及管理规范[S].2010.

[2]攸江华,苏云,刘玉平.临床科室的药物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41.

[3]房金芳,贾冬云,汇霄.病区专科备用药物的安全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3):426-427.

上一篇:二手房买卖合同按揭下一篇:门诊输液室服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