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24-11-26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一

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0.75-3/51/6+0.4学生练习。

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近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因为第一题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第二题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小结:

数与分数相加减,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老师,第二题也可以化成小数计算……”

我不悦地打断道:“当然可以,但刚才已经的同学说了,算出的值是近似值而不是精确值。”

那位学生沮丧地坐下了。

……

课后,我还是忍不住询问那位学生:“你对第二题是怎么想的?”那位学生拿出他的练习本,我一看,他是这样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数计算答案也不是近似值,妙!

我为课堂上的草率感到遗憾,如果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全班同学既可学到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而这时教师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1/7+0.2(题中的1/7能不能化成循环小数)该怎么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路也得到拓宽,对计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节课的课堂也会变得更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而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更会为自己的独特解法感到高兴、自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个片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平等地与之商计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的理,都应行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二

一、抵消规律

1.例子 (来自人教版四五年级书本题目, 下同) :49+8-8, 0.3-1.5+1.5, 130×4÷4, 8.7÷0.3×0.3, 20-x+x=9+x (化简后得20=9+x) , 80÷x×x=2×x (化简后得80=2×x) .

2. 规律: 一个数先加上a再减去a或者先减去a再加上a, 还得原数;一个数先乘上a再除以a或者先除以a再乘以a, 还得原数 (a非0) .

3. 解题实例:975 - 299 = 975 - 300 + 1, 975 + 299 = 975 +300 - 1;“-300 + 1”、“+300 - 1”, 用了此规律, 三年级学生总是学不好, 是因为没有抵消规律的正式学习.

二、同一级运算, 可以带号搬家

1.例子:545-167-145=545-145-167, 实际“145”带着“-”搬家了, 将“-145”直接搬到545后面.2.7×0.8÷0.27=2.7÷0.27×0.8, 实际…

2. 规律:同一级运算 (无括号) , 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但减数或除数不能搬到式子最前面.

3. 解题实例:一辆客车有7 人, 途中有4 人下车, 又有8人上车,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7 - 4 +8”、“7 + 8 - 4”、“8 - 4 + 7”, 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各有不同, 体现了同一级运算这一规律.

三、去括号规律

1. 例子: (1) 判断对错:123 - 68 + 32 = 123 - (68 + 32) ; (2) 计算7.6 - (9.8 - 3.4) = 7.6 - 9.8 + 3.4, 2.07 - 0.69 - 0.31 =2.07 - (0.69 + 0.31) , 326 ÷125 ÷ 8 = 326 ÷ (125 × 8) .

2.规律:去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加号或乘号,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符号不变;去括号时, 括号前面是减号或除号, 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变符号;……这些用字母表示会简单:ab-c=a- (b+c) ……

3. 解题实例: (1) 小荣带51.04 元买菜, 买白菜用了2.68元, 买肉用了9.32 元.余下多少元? (2)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56 立方米, 它的长是2.5 米, 宽是0.4 米.它的高是多少?

四、乘方运算顺序

1. 例子:12=_____, 33=___, 1.62=_____, 43=_____, 0.73=_______.

2. 运算法则: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 先算乘方 ( 平方、立方) , 再算乘除法运算, 最后算加减法运算;括号里面有乘方 (平方、立方) 的, 先算.

3. 解题实例: (1) A正方体的棱长是3 厘米, B正方体的棱长是2 厘米, A正方体的体积是B正方体的几倍? 33÷ 23. (2) 一个圆环, 外半径3 厘米, 内半径2 厘米, 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3.14 × (32- 22) .

上面所列四个规律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 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别以为从练习题中找几道练练就能掌握, 记住特例就能应用转化成技能, 这会在感性学习材料到识记和运用上存在着脱节问题.

3.《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应试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57-01

义务教育新教材改变了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同时学生的训练量大大降低,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了。而实际上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是先“知道”,再“应用”。 我们不能只通过机械训练和反复强化达到目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改变以往在计算课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计算课的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在教学时,首先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将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同时体会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使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如:教材第4页例题3。

成人衣服78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从教材插图中可以看出已知条件:1、一共要213元。2、共买了1件成人衣服和3 件儿童衣服。)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1、213-78÷3 2、(213-78)÷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哪一个算式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通过探究后得出结论:要想酸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必须知道3件衣服的总价,也就是说要先算213-78,就必须加上小括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同时还从买衣服的现实情景中,真切理解到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进而全面了解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其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以解决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新课程中,“应用题”这一名称已逐渐淡出教材,“解决问题”这一新名词、新题型已走向教学的前台,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和知识是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统一。”计算课要走出单纯的计算题巩固练习的误区,必须设计有广度和深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方面能力在应用中提高。所以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有多种个性的解题策略,并倡导算法多样化。

如:

小芳每天植树8棵,小明每天植树9棵,他们俩5天共植树多少棵?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1、(8+9)×5 2、8×5+9×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里的每种算法都反映出一种具体思路,学生既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获得多种计算策略,巩固了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对学生的不同算法加以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思维更加得到发展,不断追求更新颖、更简便、更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创新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一些老教材中的计算题很多都是“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计算时正确率低,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计算题时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计算题产生厌倦心理,而且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应用题,并穿插一些计算教学,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很浓,对新知识就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愉快。

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四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是在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学习了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复习导入:由几道整数混合运算引入复习得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新课授入:出示两道分数混合运算题,分析与整数部分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先由学生试做。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提问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什么关系?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完全相同的。练习巩固:分层练习,从易到难。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虽然本节课按照步骤下来了,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都比较好,明确运算顺序,但是却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异分母的加减法以及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错误较多,导致练习部分的时间过长,整节课的节奏就慢下来了,最后的总结也有点来不及。从整节课来讲,课前练习准备不充分,对分数加减法以及对分数乘除法计算训练不够。

5.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五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的下方标上运算步骤.(可用课件演示.)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可协助完成.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

23- ×+÷

2.请你用、1、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板书设计

例1: + ÷ 20- ×

= + =20-

=1=20-

=19

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例2: ÷[( + )× ][4-( - )]×

= ÷[( + × ]=[4-( - )]×

= ÷[ ] =[4- ]×

= =3 ×

=3 =

=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学的.依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给一组算式进行分类,设置疑问,导入新课.第二层,重点依据学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算式依据数的特征分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方法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第三层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任意编出二、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这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新知识.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6.《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六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7×20=

10×60=

400×6=

200÷5=

400÷50=

4800÷400=

0 ×550=

×4=

125×8=

18×5+3=

40+60÷30=

二、知识点拨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同级

左→右

异级

先“×÷”后“+-”

有括号的 先()内,再[

],最后算括号外的。

三、组织练习1.下面的计算对吗? 63+27÷96 =90÷3 =30 15+25÷5×5 =15+25÷25 =15+1 =16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规定:“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计算„„”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根据题型特点,打破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正确率高。2.对比练习: 30 +8×125 -5 30 +8×(125 -5)25×4÷25×4 34+66-34 +66 200÷(51 -46)×4 200÷[(51 -46)×4 ] 3.综合练习: 1289-125×8+21 25×4+(185-87÷3)420÷[15×(351-347)] 整数混合运算计算时的注意点:

一看:看清数据与符号

二想:顺序(同级、异级)合理简捷

三算:仔细(心算、笔算、简算)

四查:一步一回头(估测到验算)4.解决应用问题:

一个打字员5分钟打了560个字,照这样计算,他再工作18分钟,就能把一份稿件打完,这份稿件一共有多少个字?

班庄二小四年级原来有6个班,平均每班80人,搬到新教学楼后,平均每班人数减少20人,班庄二小四年级现在有几个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计算练习,你对自己的计算能力作个评价吧!

五、检测反馈

160-60÷4×3

(45+55×2)÷5

7.《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七

片段一:加减法, 从本质上找联系

师: (手指黑板上的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四则运算。四则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

生:加、减、乘、除。 (竖着板书:加、减、乘、除)

师:有哪几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生:整数、小数、分数。 (横着板书:整数、小数、分数)

师: (出示作业纸上第一题) 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题目。请同学们看一看。 (停顿10秒) 你觉得哪几道题比较容易?

生1:我觉得 (1) 35+416 (2) 3/4+2/5 (3) 51.7-3.48比较容易。

生2:我觉得 (7) 4/5×2/3 (8) 2/3÷1/18也比较容易。

师:刚才同学们点到的题有 (1) (2) (3) (7) (8) 。看来有部分同学觉得像这样的 (手指 (1) (2) (3) ) 加减法比较容易。为什么?

生:因为只要数位对齐算就行了。

师:你们指的数位对齐算是指——— (手指黑板上的三类数)

生:整数、小数。 (在“整数”和“小数”下方板书:数位对齐)

师:为什么要数位对齐呢?

生:数位对齐, 计数单位就统一了。

师:也就是说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在“数位对齐下方”板书:相同的计数单位)

师: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只要数位对齐就能算了, 那分数的加减法又是怎么算的?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

师:除了分母相同的情况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生:分母不同先通分, 然后再加或减。

师:为什么要通分呢?

生:为了统一分数单位。

师:看来所有的加减法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方法简单, 道理一样, 这是你们喜欢加减法的原因, 对吧?

【设计意图: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 拿着自己出的练习题叫学生指出最喜欢算哪几题?最不喜欢算哪几题?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算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的乘除法;不太喜欢算小数的乘除法。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答案很简单, 容易算。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粗粗分有12条, 细细分就更多了, 如果一条一条讲显然太单调、太枯燥。更何况有些计算方法学生不会讲或讲不完整, 但不代表他不会做或不理解。基于以上的几点考虑, 我决定不一条一条回忆, 让学生从各种算法之间的共同点着手, 找到算法与算法之间的联系, 把有联系的算法进行沟通, 达到更好、更快、更简单的掌握各类算法的目的。同时又在原有旧知上有所提升, 从“旧”中出“新”。课一开始直接揭题, 接着抛出两个问题:“你觉得哪几道题比较容易?”“为什么?”找到整数、小数加减法算法的共同点“数位对齐”, 本质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接着再沟通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共通点“通分, 本质也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样一来就透过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算法的不同表象, 发现了相同的本质, 使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

片段二:乘除法, 从转化中找联系

师:这些题目中你们觉得哪几道题比较难?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小数乘除法比较难。为什么?

生1:小数乘法在计算时要把小数化成整数。

生2:小数点容易点错。

生3:计算小数除法时, 要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 再计算, 转化时不小心会搞错。

师:看来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都要—————

生:转化。 (在“乘”“除”法右边板书:转化)

师:同学们对这样要转化过再来计算的题目, 觉得比较烦, 觉得比较容易出错。那么对这样容易错的题目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生:小数点不要移错。

师:带着这些注意点, 拿出作业纸, 静静的完成作业纸第一题。

(学生做题, 校对, 对错题进行纠正)

师:刚才同学提到这两道题 (1.25×1.3, 5.6÷0.35) 比较容易算错, 其实这两道题容易错在哪儿?

生:小数点。

师:谁能结合1.25×1.3这道题来说说, 积的小数点怎么确定的?

生:先把1.25化成整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2位, 把1.3化成整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1位, 得出答案之后再移回去。

师:扩大了, 后面要怎么样?

生:缩小回去。

师:所以小数点的这个点点在哪里, 跟谁很有关系的?

生:跟两个乘数里小数的位数有关。

师:乘数里面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里面就要点出几位小数。

师:那小数除法又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师: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同时向右移动几位。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性质?

生:商不变性质。

师:乘除法中小数点还要跟原来的对齐吗?为什么?

生:因为在计算的时候是转化过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片段中通过“这些题目中你们觉得哪几题比较难?”这个问题, 引出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法是先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 而小数除法也是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 因此在这一个片段中我想以“转化”为关键词对小数乘除法进行沟通和联系, 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除法算之前都要先“转化”。同时体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因为小数乘除法学生易错, 计算方法用文字描述起来也较复杂。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我又把这两道题做为重点, 结合学生的竖式回忆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以及可以这样转化后再算的道理。跟以前所学的知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性质”进行沟通, 揭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 解决难点。】

8.例谈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常见错误 篇八

[关键词]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 常见错误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62

明显的运算顺序,有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是一级运算,也就是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忽略了这些要求,下面是几个错例。

错例1:4.3-1.6+0.4=4.3-2=2.3

错例2:12÷1.5×2=12÷3=4

以上两个错例中,学生都忽视了运算顺序,只是看到后两项似乎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就先计算了后两项,没有考虑在一级运算中,应当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正确答案1:4.3-1.6+0.4=2.7+0.4=3.1

正确答案2:12÷1.5×2=8×2=16

错例3:11.5+1.5×4=13×4=52

错例4:7+0.5÷0.5+7=7.5÷7.5=1

以上两个错例中,学生忘了有两级运算时,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能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正确答案3:11.5+1.5×4=11.5+6=17.5

正确答案4:7+0.5÷0.5+7=7+1+7=8+7=15

错例5:15×0.2-(1.5-1)=3-1.5-1=1.5-1=0.5

这个错例较为典型,有些学生认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只要计算完其中一级运算,就可以把另外一级的括号去掉。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而不要投机取巧。

正确答案5:15×0.2-(1.5-1)=1.5×0.2-0.5=3-0.5=2.5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常规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不容易出现计算错误,但是一旦题目中出现较为特殊的数值,如错例1、4所示,学生就容易被带偏而出现错误,教师需要指出这点,让学生认清题目中的陷阱,选择正确的计算方式。

二、运算定律错误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涉及的运算定律包括加法和乘法定律,其中加法包括了交换律和结合律,而乘法除了以上兩个定律之外,还包括了分配律。在这些定律的应用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

错例6:15.8-10.2-0.2=15.8-(10.2-0.2)=15.8-10=5.8

在运算中,加法可以使用结合律,也就是a+b+c=(a+b)+c=a+(b+c),但是减法并不适用,学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造成计算错误。

正确答案6:15.8-10.2-0.2=5.6-0.2=5.4

错例7:12÷(2+4)=12÷2+12÷4=6+3=9

这个错例是典型的误用运算定律,在运算定律中有乘法分配律,如12×(2+4)=12×2+12×4。但这个定律在除法中是半成立的,如(2+4)÷12=2÷12+4÷12,相反12÷(2+4)≠12÷2+12÷4。

正确答案7:12÷(2+4)=12÷6=2

由于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定律大多只适合部分情况,因此学生必须要分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只有厘清各种运算定律,学生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计算,而不是恰好的“蒙”对了答案。

三、运算性质错误

在小学阶段,主要涉及的运算性质是除法和减法性质,其主要错误类型有以下两种。

错例8:74÷2÷0.5=74÷(2+0.5)=29.6

错例9:3.5-(1.8+1.5)=3.5-1.8+1.5=3.2

以上两个错例,就是没有分清加、减、乘、除的运算性质,在加法和乘法中,这种性质并不明显,但是一旦涉及除法和减法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式。在错例8中,由于整个式子都涉及除法运算,所以在后两项合并时,对应变式为乘法,而不是加法。在错例9中,由于减去的是1.8和1.5的和,因此去掉括号后就要分别减去1.8和1.5,而不是减去1.8再加上1.5,学生如果没有认清运算性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正确答案8:74÷2÷0.5=74÷(2×0.5)74÷1=74

正确答案9:3.5-(1.8+1.5)=3.5-1.8-1.5=0.2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厘清以上三种常见错误,找准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率。

9.《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九

瓜州县河东中心小学 席英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定律。

2、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学会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会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与分数乘法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能找到等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关于分数混合运算,我们都学习郭哪些主要知识?

2、学生回忆,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和整理的能力】

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

1、出示题目(课件)

2、完成书中的练习,并集体订正

3、说一说运算顺序

4、集体归纳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2)、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做练习时,不能盲目进行,先看是否符合简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要简算,不能简便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计算时,先约分后计算,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练习,巩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三、解决问题

1、列式计算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2)、列式计算,并思考这属于我们学习过的那种类型,(3)、思考:你是怎样想的?(找关键句,找单位“1”,看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1(4)、看图列式,并思考:为什么都是多 4,解答的方法却不一样?(找单位“1”,看单位“1”是否已知,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方程解答。)

(5)、分析总量与部分的问题,回归到“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基本知识回顾)

2、连线(根据条件选算式)

(1)、给学生发放题卡

(2)、学生合作完成,并集体订正(3)、总结归纳方法

3、解决问题,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增强数学意识。】

五、课堂回顾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各自深刻的认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0.《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

清流民族小学

敖娥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混合运算》第1课时《运算顺序》。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只要理解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这一点,即可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合作探究主动发现并总结运算顺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更符合发现学习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接触,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采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法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

六、学习过程:

一、铺垫练习谈话: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在座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数学问题,在探索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快板儿歌。●.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之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拍手唱读儿歌,感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计算课,孩子们计算会吗?老师想考考你们。先来一组已经会的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练习题:

1、自主训练: 200-﹙35×3+63﹚ 200-35×3-63 30÷〔36÷﹙10-4﹚〕 思考: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并根据经验归纳出四则运算法则。

3、课件出示 200-﹙35×3+63﹚ 200-35×3-63 20-(3.5×3+6.3)20-3.5×3-6.3 大胆猜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揭示课题:数学要务实求真,正确的结论必须通过我们的事实证明,今天这节课就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小数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师:1)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观察,列出算式,在小组中汇报思路。2)并说出在解决问题中的发现。3)做好的同学可以思考在这到题中,我们这组哪位同学会在哪一个环节可能会出错,我应该怎样去帮助他呢? 教师巡指导,观察学生的不同解法。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什么? 提问:结合问题观察这里两题的运算,你能说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对学生说的不够完善的知识点,老师进行有效的补充讲解。

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也就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三、完成尝试练习

16.5-1.2+3 16.2÷8.1+1.9×0.2 16.5-1.2÷3 16.2÷(8.1+1.9)×0.2(16.5-1.2)÷3 16.2÷〔(8.1+1.9)×0.2 学生思考各题的运算顺序,再指名说说,有效改正。

四.达标检测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5×0.2-0.2÷4 43.8-1.76÷0.8×1.25 1-0.09÷(0.12+0.88)0.36÷〔(6.1-4.6)×0.8〕 学生先独立解答

交流:这题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小组互评,最后小组展板展示,对错题进行有效订正。

说明:再解题的时,一定要注意:一看(看有哪些运算)二想(想运算顺序)三算(正确的计算)四查(计算是否正确)。

五.总结反思

1.回顾总结。

1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找出未知数在方程中相当于四则运算中的哪一种数,找出相应的关系式,

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解。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基础和思维能力来选择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只单纯地为了与初中解方程内容的衔接,不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二、教师驾轻就熟

对教师来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对依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来解方程有多年的经验,教师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新知识,并让学生牢牢掌握,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所以,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教师会驾轻就熟。

三、学生思维不再受到局限

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解方程,学生就可以理解并正确解答形如a-x=b、=b的方程,学生的思维也不再只是局限在形式如“ax=b和ax±b=c”这类方程的解答,使学生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会出现学习了解方程一些方程却解不了的问题,这与开放性教学也是相对应的。

四、学生书写方便

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解方程,书写过程要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方法简单,学生在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解方程

时,不必需要再一步一步写出等式两边的变化情况,只需要找好未知数在方程中相当于四则运算中的哪一种数,找出相应的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将方程变为简单方程,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解。

对于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我有如下教学建议:(1)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方式,在整体上,教材可以恢复课改之前的编排方式,在具体编排上,把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关系解方程作为主线。(2)教学方法要应用得当,注意强化,教学时先给出“过渡题”然后逐渐强化,练习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3)教师应该加强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应在较高层次把握教材,把握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浩川.谈如何整体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14(3):15-17.

12.《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函数四则运算的定义域

函数的四则运算不局限于一次或二次运算,它可推广到有限次,例如f(x)=f1(x)+f2(x)+…+fn(x)或f(x)=f1(x)f2(x)…fn(x).若fk(真)的定义域为Ak(k=1,2,…,n),那么函数f(x)的定义域为A=A1∩A2∩…∩An.

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则必须满足解这个不等式组并求交集得函数的定义域为(-3,-1)∪(-1,1) U(1,2].

例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3),求函数g(x)=f(x+a)+f(x-a)的定义域,其中a>0.

解:由,由a>0知,只有当0

二、函数四则运算的奇偶性

一般地,若函数f(x)在D1上有奇偶性,而函数g(x)在D2上有奇偶性,且D=D1∩D2,那么函数y=f(x)+g(x)与y=f(x)·g(x)在D上的奇偶性如表1.(为了研究方便,这里只研究y=f(x)+g(x)与y=f(x)·g(x)的奇偶性)

例3已知函数f(x)和g(x)都是奇函数,f(x)<0的解集为(m2,n),g(x)<0的解集为(),若,且f(x)·g(x)>0的解集是()

解析:由题知f(x)·g(x)为偶函数,所以要求f(x)·g(x)>0的解即可先求的解,然而关于y轴对称即可得问题解.易求得的解为(m2,),根据奇偶性可知(D)正确.

例4已知f(x)是奇函数,g(x)是偶函数,且,则(f)x=x=.______,g()______

解析:因为f(x)是奇函数,g(x)是偶函数,所以f(x)+g(x)的奇偶性不确定.但由f(x)与g(x)的奇偶性从已知式可得另一对偶式.由题可知:

,利用奇偶性

可得

三、函数四则运算的单调性

为了研究的方便,这里只研究y=f(x)+g(x)与y=f(x)·g(x)的单调性.若函数f(x)在D1上有单调性,而函数g(x)在D2上有单调性,且D=D1∩D2,那么函数y=f(x)+g(x)与y=f(x)·g(x)在D上的单调性如表2规律.

例5已知函数.(1)证明f(x)在(-1,+∞)上为增函数;(2)用反证法证方程f(x)=0没有负根.

解:(1)令g(x)=ax,,因为a>1,显然g(x)在(-1,+∞)上为增函数;因为,设x1,x2∈(-1,+∞),用定义法易证得h(x)在(-1,+∞)上也是增函数(略).所以f(x)在(-1,+∞)上为增函数.

(2)设存在x0<0(x0≠-1),满足f(x0)=0.①若-10与f(x0)=0矛盾.故方程f(x)=0没有负根.

例6已知f(x)=x2+1,g(x)=x4+2x2+2,φ(x)=g(x)-λf(x),问是否存在实数λ,使φ(x)在(-∞,-1)上是减函数,并且在(-1,0)上是增函数.

解:假设存在实数λ,使φ(x)在(-∞,-1)上是减函数,并且在(1,0)上是增函数.由题意得

由①②要使φ(x)在(-∞,-1)上是减函数,只要4-λ≥0,即λ≤4.同理可证,当λ≥4时,φ(x)在(-1,0)上是增函数.综上,当λ=4时,φ(x)在(-∞,-1)上是减函数,并且在(-1,0)上是增函数.

四、函数四则运算的周期

设函数f(x)和g(x)都是周期函数,且最小正周期分别为T1,T2,为了研究的方便,这里只研究y=f(x)+g(x)与y=f(x)·g(x)的周期性.下面给出二个问题:

问题1:若f(x)和g(x)都是周期函数,且最小正周期都为T,则f(x)+g(x)和f(x)g(x)是否为周期函数?T是不是仍是它们的最小正周期?

解析:令H(x)=f(x)+g(x),由H(x+T)=f(x+T)+g(x+T)=f(x)+g(x)可知,H(x)为周期函数.T不一定是它的最小正周期,现举例说明:设f(x)=sin2x-sinx,g(x)=sinx,显然这两个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π,而f(x)+g(x)=2sin2x,它的最小正周期为π;又如,设f(x)=(1+sin4x)tainx,g(a)=cotx,易得这两个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π,这时f(x)·g(x)=1+sin4x,(,k∈Z),它的最小正周期是.

问题2:若函数f(x)和g(x)都是周期函数,且最小正周期分别为T1、T2,则f(x)+g(x)和f(x)g(x)是否为周期函数?

解析:两个周期不一样的周期函数,它们的和与积不一定是周期函数·例如;f(x)=sinx,g(x)=sinπx,则f(x)+g(x)和f(x)g(x)都不是周期函数;又如:f(x)=sin2x,g(x)=cos3x,可以证明f(x)+g(x)和f(x)g(x)都是周期函数.

五、函数四则运算的图像

基本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经过四则运算后所得的函数的图像问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现选两题进行探析.

例7已知f(x)=ax3+bx2+cx+d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A) b∈(-∞,0)

(B) b∈(0,1)

(C) b∈(1,2)

(D) b∈(2,+∞)

解:因为函数y=f(x)过(0,0),(1,0),(2,0)三点,

所以有解得:,所以f(x)=a(x3,-3x2+2x),又f(3)>0,所以a>0即b=-3a<0.故选(A).

例8函数y=f(x)与函数y=g(x)的图像如图2,

则函数y=f(x)g(x)的图像可能是图2中的()

13.《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运算定律,能应用其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

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把教材87页上边的表填完整。

学习例1

观察例1这个算式的各个数什么特点,能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生独立解答例1,并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定律的。

小结: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试做87页的“做一做”。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说明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请同学们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请学生独立完成例2

小结: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应做到:一看,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有哪些数?二想,这些运算和数字有何特点,是否可以简算?三算,动笔计算。四检验,检查各计算是否正确。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0页第7题。学生做完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简算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4/7+4÷4/7+4计算结果是         A  1        B    11 4/7       C   12

8×( 6+ 1/4)=8×6+8×1/4=48+2=50的计算依据是()

14.《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篇十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联系计算过程归纳运算顺序,发展归纳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认真严谨、细致计算的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规则意识,培养按规则办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计算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说说每题先算什么。52—36÷3 20×3÷4 20×2+72 82—9+18 提问:第一组:加减乘除法在一起,先算什么? 第二组:只有加减或者乘除,怎么计算?

明确:(1)先乘除,再加减;(2)同级:从左往右,依次计算。2.引入新课

揭题:我们已经学过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掌握了运算顺序。今天,就以原来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1.理解题意

很多同学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位同学在买棋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演示例题,指名说说: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计算(1)要求:你能列分布算式解决问题吗? 指名说,前两步算的是什么?

明确:要求一共要多少钱,可以用3副中国象棋的价钱加上4副围棋的价钱,也可以用4副围棋的价钱加上3副中国象棋的价钱。先算象棋或者先算围棋都可以。

(2)要求:列出综合算式你会吗?试一试。指名说算式,试着算一算。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60 =36+15×4 =96(元)=36+60 =96(元)

比较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价钱。4.问题:4副围棋比3副象棋贵多少元? 学生讨论、交流。

5.比较12×3+15×4和15×4—12×3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指出:二级的乘法位于一级的加减法的两头,两头的乘法可以同时先算,再算中间的加减法。

除法位于加减法的两头,也是这样。6.试一试

同桌讨论交流:先算什么?明确计算顺序。独立完成计算。

7.回顾今天所学,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在书上画出运算顺序,同桌说一说,完成计算。2.练一练第2题 找出错误,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15.《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五

以8086/8088系列机型为例, 用多字节表示的大数进行运算。在进行定点数四则运算程序设计时, 要注意用足够多的字节数表示运算数的大小, 以避免运算结果产生溢出而造成错误。

数据段中有如下两组数定义 (其中低位数放在低地址, 高位数放在高地址) 。

DATE SEGMENT

DAT0 DB 3BH, 77H, 0BBH, 16H, 90H, 0B4H, 3DH, 59H

LENGTH EQU$-DAT0

DAT1 DB 17H, 4DH, 88H, 0A7H, 25H, 0CCH, 8FH, 7FH;任意得一组数据

RSLT DB LENGTH+1 DUP (?) ;结果空间预留

DATA ENDS

同时, 我们设置了3个参数, 分别用下面3条命令送入相应的寄存器中。

LEA SI, DATA0

LEA DI, DATA1

LEA BX, RSLT;送偏移地址

MOV CX, LENGTH

1.1 加法运算

加法计算我们是从低位算起, 用加法指令实现字节相加运算, 而多字节相加用循环程序实现。首先从低字节开始加, 每循环一次完成一个字节的加法运算, 然后再进行高字节加法运算, 依此类推。循环次数即参加运算的字节数。需要注意的是, 高字节相加时应考虑低字节相加可能的进位。

1.2 减法运算

减法计算思路同加法运算几乎一样。对较大的数据, 同样采用多字节运算, 一样需从低字节开始减, 每循环一次完成一个字节的减法运算, 然后再进行高字节减法运算, 依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 多字节减法运算也要考虑低字节向高字节的借位, 故应用带借位减法指令SBB实现。

1.3 乘法运算

乘法指令对有符号乘法运算和无符号乘法运算是不同的, 编程时需注意指令的区分。不超过一个字长度的乘法可以直接用乘法指令完成。对于多字节乘法运算, 需用循环实现。

将DATA0所代表的数做被乘数, DATA1所代表的数为乘数。①先取DATA1中的第一个数, 依次与DATA0中的每一个数相乘, 然后结果保存到RSLT中。只是保存的数应该是乘数每次与较高字节的乘积还要加上低位的进位, 这个过程像普通的乘法运算一样;②把得到RSLT中的数转存到RSLT1中;③取得DATA1的未被乘过的次高位, 执行和①一样的循环乘法运算, 结果保存到RSLT中;④RSLT和RSLT1中的数据相加, 结果存放到RSLT1中;⑤判断DATA1中的字节数有未取完, 否, 则继续执行①、②、③、④是, 则结束循环, RSLT1中的数据就是两大数相乘的结果。

1.4 除法运算

同乘法运算一样, 除法指令对有符号乘法运算和无符号乘法运算也是不同的, 编程时应注意区别。对于多子节大数除以单字节数, 只需将被除数中的每一位作为被除数由高到低依次除以单字节的除数, 而余数作为下一位被除数的高位即可, 用循环实现完成。

2 汇编语言源程序实例

下面给出实现的汇编源程序, 均为子程序方式, 为了简明, 略去现场的保护与恢复操作。

2.1 加法运算

加法指令不区分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 该子程序对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运算都是适用的。当被加数与加数不等长时, 可将短者进行扩展 (如补0或符号位等) , 使之等长。

2.2 减法运算

减法运算同样要考虑有符号数的溢出问题, 而无符号数也要考虑被减数向进位标志CF的借位情况, 以表明最终结果的正负。同时, 该子程序对数据段存放结果的RSLT要求只需要和LENGTHD等长即可, 而LENGTH的长度为被减数或减数中的长者。

2.3 乘法运算

两多字节大数相乘的基础和关键是2.3的第一部分, 因此为了问题的清晰性, 我们只编程实现此部分。其他的实现可以通过调用此子程序和3.1的加法子程序通过循环实现, 在此不再赘述。

2.4 除法运算

本子程序实现了大数除以单字节小数, 至于多字节除以多字节, 比较复杂, 限于篇幅, 在此不做讨论, 留给读者去思考。

3 拓展应用

对于没有介绍的非压缩的BCD数运算, 亦可以直接调用上述子程序, 只需要在相应的位置加入BCD码调整指令即可;对于压缩的BCD数的加、减运算, 加入相应BCD码调整指令也可直接调用, 但对于乘除, 由于没有直接的调整指令, 还需要另想它法。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大数四则运算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实现思路, 并给出了相应的编程实现。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子程序即可。

摘要:在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时, 常用到四则运算, 而汇编语言是低级语言, 用它来实现四则运算较为困难, 尤其是大数据。文章论述了在汇编语言中大数据四则运算的实现思想, 并给出了算法实现。

关键词:汇编语言,大数,四则运算

参考文献

[1]沈美明, 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2]唐瑞庭.微机原理、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16.《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练习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极具系统性,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原有基础知识上的加深和拓展,哪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学习好、掌握好,基础没打牢,将影响到下一阶段知识的学习,因此,长期任数学教学的老师有这样的感慨:数学知识像铁链子,无论断了其中哪一环,教学中都将困难重重,必须在后面的教学中把上一环补上,整条“铁链子”才能得以延续。

一、课前复习(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讨论并明确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1.2×0.7

(2.4+3.6)×0.5○2.4×0.5+3.6×0.5

通过亲自计算出每组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或者直接观察每组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左右两边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学习例7(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巡视

2.交流看法,为什么这样做,比一般做法有什么优点?

这样做,可以使计算简便。数字由繁到简,便于口算,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数字特点、运算符号的良好习惯,学会寻找和探索数学规律。

三、练习

(一)基本性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4.2×1.69=____×____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7.2×8.4+2.8×8.4=(____+____)×____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二)总结提高性练习

要求:请把练习三中的一些计算题按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归纳成两类,比较两类后发现什么规律?

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的: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

比较两类简算发现:乘法结合律算式中,只有乘号一种运算符号,可以想方设法把算式变换成连乘法;乘法分配律算式中,有乘加或乘减,可以想方设法把算式变换成乘加或乘减。例如:

(三)作业展示、优化算法

54.9×0.38

=54.9×(0.4-0.02)

=54.9×0.4-54.9×0.02

=21.96-1.098

=20.862

把0.38看成(0.4-0.02),0.4和0.02都可以看成一位数,有利于口算,计算简便。

第一组两种拆法:9.8=9+0.8,9=10-0.2;第二组两种拆法25=5×5,25=20+5,都可以把拆成的数看成一位数,有利于口算,计算简便。可见,数学计算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掌握了要领,计算时就可以百花齐放。

(四)纠错练习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如此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巩固了乘法运算定律,并且把整数的相应知识迁移到小数乘法的运算来;区分了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了清晰的概念,为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

17.《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七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习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习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习,练习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习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习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18.《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八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8—30页 信息窗5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创设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与交流,体验运算顺序先与后的道理,发现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感知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3.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自学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熟练地使用小括号。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情境,创设问题。

这些天我们一直跟随着小红的青岛之旅学习了一些数学知识,今天她要带我们到一家纪念品DIY手工坊参观体验一下,在那里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加工纪念品,小红兴奋极了,她要亲自给每个好朋友做一条手链。(课件出示:一条项链要用48颗珠子,做一条手链比项链少23颗珠子。以及下面图片)

师问:看到这儿,你收集了哪些信息?有想解决的问题吗?(学生进行提问,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板书:做4条手链一共要用多少颗珠子?)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收集信息,思考,列式计算。

2、组内交流。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讨论,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小组代表汇报

4、.回答预设 方法一:

(1).一条手链用多少颗珠子? 48-23=25(颗)(2).4条手链一共要用多少颗珠子? 25×4=100(颗)方法二:

(48-23)×4 =25×4 =100(颗)

方法三:

(1).四条项链一共用多少颗珠子? 48×4=192(颗)(2).四条手链一共少用多少颗珠子?

23×4=92(颗)

(3).4条手链一共要用多少颗珠子? 192-92=100(颗)综合算式: 48×4-23×4 =192-92 =100(颗)(学生汇报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板书各种计算方法。)

5、.小组讨论,探究小括号的作用

学生结合板书,观察、比较不同算式,小组内说一说算理及运算顺序,总结小括号在算式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算式中有减法,有乘法,要想先算减法,我们要用什么运算符号?

(小组交流、讨论。)三.汇报交流,总结提升。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算式中有减法和乘法,要想先算减法,我们要用一个小括号把减法括起来,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56-8×5 16×7×9

(24+56﹚×7 568+56×9

﹙36-12﹚×9 28×﹙46-37﹚

(指名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计算,同桌订正。)

2.课本第30页2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时,对本题第2问着重说说为什么加上小括号?)

3.新课堂第24页3题。(两名学生分别板演(1)、(2)问,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订正时,着重说说算理及运算顺序。)

4.新课堂第25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算理和运算顺序。)五.课堂总结,揭示课题。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方法一: 方法三:

(1).一条手链用多少颗珠子?(1).四条项链一共用多少颗珠子?

48-23=25(颗)48×4=192(颗)

(2).4条手链一共要用多少颗珠子?(2).四条手链一共少用多少颗珠子?

25×4=100(颗)23×4=92(颗)

(3).4条手链一共要用多少颗珠子?

方法二:

(48-23)×4 48×4-23×4 =25×4 =192-92 =100(颗)=100(颗)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在三年级两个教学班进行了运用,回顾课堂情景,体会深刻、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切合生活实际,富有连贯性。

从第二单元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小红到青岛旅游的情境,这一情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到海边城市旅游充满了渴望,对旅途中发生的每件事都极其向往,这节课我延续使用这一情境,小红带着同学们到了一家手工坊,发现可以自己为好朋友做手链,从而引发问题的产生,同时学生们也感受到生活中的情趣。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没有小括号的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此基础进行学习的因此,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接着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展示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感,并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首先为学生出示了“说

192-92=100(颗)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题目,以巩固基础知识。接着出示了两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更加熟练了小括号的运用。

2、使用建议。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小括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因学生对小括号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建议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上一篇:中心领导在团年晚宴上的讲话下一篇: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基本程序(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