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改感悟(共14篇)
1.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一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的实施,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改实施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思考,希望与同行共勉。
一、正视现实,展望明天,从实际出发。新课标是站在发展的角度而制定的,是对当今教学将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展望,因而富有前瞻性与时代性。新课标提出有些要求或措施在现实教学中暂时肯定难以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标精神与现实教学之间的落差,必须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教学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尽量向新课标靠拢。
二、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优势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肯定有很大差距,但农村教学也具有城市语文教学不可相比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创造,并能妥善处理运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也是可行的。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从实施新课标的具体现状来看,的确不容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新课标实行要想取得成功,不解决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将成为“海市蜃楼”。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家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语文教学道路。
四、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语文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2.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二
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 所以课改是我校的主旋律。课改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每次活动, 反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动下的教学细节。
一、关于教材的使用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 “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 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 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 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 , 很多时候, 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会更有收获。
二、关于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录音代替教材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氛围, 难免有“做秀”之嫌。
三、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只有教师适时介入, 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 对本文作最后的拓展, 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 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四、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 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 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 任意阐述。
五、课堂教学建议
1. 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 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如画龙点睛, 体现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 化解难点, 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还可以让师生始终围绕教材, 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 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 要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 “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 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 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 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 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地提问, 随意地回答, 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 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要注意适时调控。
3.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感悟
新课改给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我对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了探索。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天天在上课,也经常去听其他老师上课,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场景:一是教师信心百倍,讲得生动精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老师与学生都处于和谐轻松的氛围之中;二则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死气沉沉,毫无反应。所以,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引导。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这种见解非常正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因为一个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就会永远支配着他的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作为教师,不能只给学生讲解数学知识,而应该注重他们数学思想的形成。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观察数学图形,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让学生“会学“”乐学”。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比较省力,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2)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容量进一步增加,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3)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难点有所简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节省了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多媒体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功不可没。
3、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1关心学生
心理学表明:差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样的,对初中生来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差,老师就不关心、疏远,长此以往,学习越来越差,所以关心差生是转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只有这样,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学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我并没有放松对优秀生的培养,我引导学生成立了一个由班级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小组的活动在课堂内容掌握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在小组内建立了激励和竞争机制,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以及对差生的帮助方面作出成绩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把数学学习成绩进步较快的学生及时吸收成为课外小组成员,并大力的表扬,这样,使优秀生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做好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使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强,从而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培养学生的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克服的态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实践证明,在初中约有1/5的学生随着知识拓宽和难度加深,而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工作外,还应经常组织相关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信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2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
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严要求每一个名学生,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符号也不放过,对于经常出现粗心大意问题的学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还对他们给予具体的学习指导。
5、创新教学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本,以学生为主题,以发展创新能力為目标。因为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创新性教学过程也必须围绕一定知识结构和既定的教学材料来展开,因为创新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的在创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以中心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以一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育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具有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利用数学思想进行创新思考的习惯。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设计者、促进者。新课程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拨开新课改这层神秘的迷雾,直接面对教育的真谛,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田阳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1,(1).
[2]巴桑顿珠.浅谈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创新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
[3]孟永芳.创新教学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
4.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篇四
聂堆中学:宋慧芬
一年来,在校领导的指导带领下,我积极投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工作回顾如下: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调研听课的课程中,我们感受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单一传授知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中也透视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好吗?”、“你愿意把答案读给大家听吗?”
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
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4、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二、教学设计的变化。
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校教师更加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挥教材优势。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再次,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课改推动着教研和教改。为了有效解决在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学习方式、教研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自我反思、师徒互助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采用; 继续开展校内展示课,以更广泛、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达到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共享,还能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互学互帮,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改使广大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问题,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教改实践和新的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困惑、迷惘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无疑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下面就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谈一谈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思想政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教师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俗语说,欲正人必先正已,打铁须得自身腰杆硬。作为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不能对人严格要求,对已松弛懒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工作者终生的座右铭,我们要处处身先示范,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模仿的范例,效法的样板。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具体要求:仪表端庄,衣着得体,不吸烟酗酒,不赌博;教态自然大方,谈吐优雅,符合现代教师的仪表和风范;待人真诚,为人正直,邻里关系融洽,与同事工作配合默契;尊师重教,尊敬领导,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
(2)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由于农村大部份都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要想学生亲近老师,就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拉拢”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老师,因此亲和力对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5.2012初中数学课改小结 篇五
课改在我校已经进行两年多了,通过参观,学习,研讨,实践,“课前导学-展示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这一“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已经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原来讲课时,我们认为要讲好一节课教学设计是关键,只要设计好教案就完成任务,把心思全放在教案设计上了,上课时一心想着教案。而现在我们把备学生当成备课时的重点,只有了解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课改改变了学生,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说、敢讲、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学生的成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成绩中下的同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积极踊跃,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成绩。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对课改的认识
1、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学习无趣又疲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主要表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课前先利用手中的学案进行自学,小组内交流,课堂上学生以“自学 1
导引”“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主要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中,鼓励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模仿我用的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展示,会在课堂上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开始时,学生的评价总是那么生硬,不自然,而现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评价越来越多了,也显得自然了。
二、努力方向
为了让课改越走越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2、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要全面的看到学生各项表现,表扬学生要从其所长去入手,有的学生可能是学习好,有的学生可能是积极性高,有的学生可能是遵守纪律,有的学生可能是爱劳动等等,这些都需要以不同的形式评价学生。
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看,听,说,做的各项能力。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认真学习电脑投影一体机的使用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一切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当然,我们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难,这需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6.初中数学课改误区与对策 篇六
误区一:以学生的全部讲代替教师的全部讲
为了证明教师的讲授时间符合要求, 有些教师用学生讲代替教师讲, 满堂课学生滔滔不绝, 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其实在此过程中, 学生缺少了教师那种合理的设计, 精心的安排, 重点、难点并不懂, 更谈不上把握得准确与否, 且缺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弄得零乱不堪。
误区二: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 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 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 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忽视探索性的培养, 过分偏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 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 企图强化思维定势, 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抓住课程的重点, 设法突破思维难点, 透过教材看到思想方法。
误区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让人们痛恨, 新的教学方法带来了课堂结构与形式的改变。很多教师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导式、探研式、讨论式、活动式、游戏式、合作式、实验式、实践式等等, 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但课堂却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式, 整堂课就是由一些问题组成的, 而且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提问的对象随意性大, 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表面上是启发学生思考了, 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动提问, 学生被动作答, 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
对策:“艺术地问”与“巧妙的点拨”结合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要在“导”字上下工夫, 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教师要“艺术地问”, 如:提问要有趣、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悬念、提问要有过渡性、提问要有梯度、提问要抓住时机、提问要点到为止、提问要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大等等。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要有技巧, 什么时候进行点拨, 这些都要认真思考, 多多实践。要点拨到什么程度, 点拨时教师要怎样表达学生才能理解, 如何巧妙一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只要把“艺术地问”与“巧妙的点拨”相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这种模式。
误区四:以“课件的自动显示”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从来没有板书示范过, 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这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但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教学过程全部是自动生成, 起不到教师教学示范的作用。因为没有教师的板书示范, 所以学生在书写过程时往往就会丢三落四, 很不严谨。
对策:必要的板书不可少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 有其特殊的规范性、准确性, 所以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还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 如:几何中的作图与添加辅助线, 证明过程中的推理步骤, 代数中的计算的必要步骤等等。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思维密度大, 知识联系性强, 能突出方法、思想, 让学生形成一定能力的课, 而不是只追求形式和高的达标率、降低思维的训练量、看上去红红火火的课。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彻底变革, 因为课堂教学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方面, 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能否贯穿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
7.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七
一、“五步三查”的认识要到位
“五步三查”可以这样理解:“独对组,小大展;依进程,查问题;群合力,过难关。”独学是关键,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对学、群学,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得以统一。对学,组学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通过交流合作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解决,既得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交流合作精神和学习品质。
二、环节操作不能死搬硬套
“五步三查”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定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有趣味性强的,也有枯燥难懂的,内容简单的就用不上“五步三查”了,“一步一查”就能解决问题,难度大的,可能“五步三查”还不够,而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就适合教师讲授,学生才能听明白,弄清楚。
三、不能拋弃原有的一切,吸纳、借鉴求实效
改革不是革命,不能推翻一切,重新建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摒弃落后、陈旧的,吸纳借鉴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原来的教学设计和“五步三查”教学设计进行结合,用案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先期课改的: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为例。
(一)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讲解
老师讲评直线l和圆O相交d 直线l和圆O相切d=r,如图(b)所示; 直线l和圆O相离d>r,如图(c)所示. 因为d=r,直线l和圆O相切,这里的d是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即垂线,并由d=r就可得到l经过半径r的外端,即半径OA的A点,因此,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得到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如图(d),CD是切线,A是切点,联结AO与圆O交于B点, 那么AB是对称轴,所以沿AB对折图形时,AC与AD重合,因此,∠BAC=∠BAD=90°。 因此,我们有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4.巩固练习(课本内容) 教师点评。 5.学习内容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 6.作业布置 此模式中学生活动太少,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五步三查”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3.展示学习成果1(师引导) 4.学生互学(15分钟左右) 5.展示学习成果2(师引导) 6.学生群学(10分钟左右) 7.展示学习成果3(师引导) 8.教师引导点拨(展示时) 9.检测(课本内容) 展示评比。 10.检测(印制的检测题) 展示评比(了解学习效果) 11.学习内容小结 学生互动完成。 12.作业布置 此模式中学生活动多,但有些理论知识还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弄明白。对模式的灵活运用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三)两者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3.学生互群学(15分钟左右增加了学生的交流互学) 4.学生找难点 5.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精讲) 6.检测(课本内容) 7.展示评比 8.课时检测题 9.展示评比(了解学习效果) 10学习内容小结 11.学生互动完成 12.作业布置 此模式中学生活动也很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就难点问题进行精讲为辅的教学思想。有继承也有借鉴,增加了学生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互学,交流提升的学习品质。 一学期的摸索实践,很忙很忙,但很充实很自信。将学生的学落在实处,这将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今后我将继续做好教改工作,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过几天的初中数学培训,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近几年来,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内容也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趋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疑问。而恰在这样的时候,培训班开课了,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成员。 在培训期间,我克服了家庭、生活上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每天准时到校,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了一些数学专家、教授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让我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下面是我这几天培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 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哪些是中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坎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组成模块及知识点,明白了各知识点之间又有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法。 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三、通过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中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专家的经典点评剖析,明白了怎样才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中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会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让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日趋成熟。 同时,也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这样加培训学习。 做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就近两年多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我总感觉它的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有些零散,为此,我在反复研究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原来的教材,并对它们进行有理有序的整合。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又使知识变得系统,从而体现数学的逻辑美以及严密性。如:在九年级第二十一章分式中的“分式的的乘除法”接着是“分式的加减”、“分式的混合运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再接着才是“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我觉得应该把“负指数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直接放在“分式的的乘除法”,这样学生学习负指数就觉得比较自然并且容易接受。因此我就这样对教材处理一下,效果果真不错。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如:在教学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③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实际上,在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法独特大胆,很有新意。除了我们原先设定的方法外,有一小组在列表统计了各组的数据之后,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的容积会随高h(即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减小而变大时,继续减小高,体积反而变小。有一个学生想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幸运52》中的猜价格:高了或低了。他们将数据两边夹,与已找到的较大的体积比,最后找出精确到0.1的、能使无盖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的h。在这节课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炯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四边形这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迷宫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3.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奎几年的我校课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更多的是启迪与收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我对课改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了,教法也变了.究竟变了什么,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上.纵观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这令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欢喜了一段时间,可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呆了,学生傻了,为什么呢?我们困惑.其实不仅是学生,老师本身对课改后的教学认识也不够.普遍认为教学设计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情景,课堂热热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的确我们的情感目标可能达到了,但知识目标却经常达不到.通过进一步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所以“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气象。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下面是我对新教材一点体会: (一)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初教新教材时,觉得整个知识体系大变样,心中有些迷茫,不知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但经过亲身任教几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使知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些,这也正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例如,函数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直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新教材则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编排。先是七年级入门以最为基础的一次函数入手,再是八年级设置了反比例函数,最后到九年级学习一次函数,教材将原本集中的难点分散到各学段,由浅入深,各个击破,从而顺利地克服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困难。 (二)新教材在导课、例题、习题等方面大量引入了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再创造空间。 起初总是觉得以实际问题为情境导课过于麻烦,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继而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解决问题,实在是浪费时间,但不知这样对学生受益匪浅。在长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渐长,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恰恰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刻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材在设计《勾股定理》这一节时,首先是以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为背景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来观察地板砖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从特殊到一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分析归纳得出了勾股定理,乃至后面勾股定理的证明,无不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结论的形成与证明过程,所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劝也就更加深刻了。 除了对教材的认识以外,在课改历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与“课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实质的问题。 课改推行以来,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活泼”,摆“花架子”,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我们说数学课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应该强调数学的特点,学生应该学习数学知识、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考。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应该是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而服务。 (三)如何真正更新教育理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一种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感悟、领会。正如目前的课改,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我们不潜心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新课标,就很难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一讲到底,按部就班,没有一点新意,打着课改的旗帜,实质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而教育的病根能否根治,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艳桃 课改工作已经进行几年了,做为一线的老师,都有着实践中成功的喜悦和实践中诸多疑难问题的困惑,下面就谈一谈课改中的做法、想法: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反复循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使学生的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新课的引入: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平行线的引入时,可以引入铁轨、滑雪、双杠等实例。 2、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也作了尝试,深感:(1)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要多加以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该如何与人合作;(2)对内容要进行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层次,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作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的方式要有设计。要有独立的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话说;要有合作,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能从别人种学到东西;要有问题,是每个组合作的目的比较明确。 3、充分利用好教材,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课本中的讨论、思考、探究等栏目,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想好、做透彻、议透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4、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抓住讨论、思考、探究的环节,积极地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询问、指导,也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向老师质疑,老师要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的时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5、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师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综合各种练习册,编制专题训练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如一次函数的学习结束后,我们编制了以下几个专题:①专题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②专题2:函数的图像;③专题3:正比例函数;④专题4:一次函数;⑤一次函数的应用。详见下面训练题: 关键词:数学 课改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39-01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教育系统同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对我们所教的课程进行了改革,课程的改革逐渐的普及到所有的科目。课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局势,对我们教育者来说,课程改革既是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机遇,一方面,传统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教师也好,都必须接受这一挑战,教师改变教法,学生改变学法,传统教育所积累的方法论相应的都要接受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称得上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活力,新课程的设置再不像以前那样设置,而是运用了更为科学的新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课程设置的目的也不在是要求学生纯粹的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以前的那种“一言堂”和“填鸭式”的主角,而是教师在课改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充分的利用教材这条知识线索,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做好学生的配角,起到整个课堂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要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了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这方面讲,新课程的改革,它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机遇,我们要利用好这次机遇,为我们的教育走出一条新路子。 1 传统教育的利与弊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主教,学生主学,以教材为中心,目的是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在这种传统思维的主导下,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的教法,都是把教师和教材放在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是被动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我们之前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我们传统教学思维也有他的优点,传统教学在很多时候注重学生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会很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同样在过去很多时候也是运用的传统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但是,限制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教学在我国教育历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既具有它的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在课改中,对传统教学的理念进行批判的革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粑,形成具有新元素的教学理念。 2 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推广素质教育以来,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一改以前的教育理念,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了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课改后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也更具有时代性,灵活性,现实性、发展性,目的是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所留下的缺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也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都可以先列举实例,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讲例题进行观察和总结,然后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那些概念和法则全部抄下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最后把所得到的结论再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以便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这样以来,既不会丢弃传统教育基础知识掌握的优点,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能力,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从实践中得出经验 在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中,对于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在书本上已经总结了就不在陈述,虽然很准确,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很好运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如:(-7-5=-12);(+2+4=+6);(-8+6=-2);(+9-3=+6)在这组运算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符号相同的运算结果是两数之和,结果符号是它们原来共同的符号;异号运算的结果是它们两数的差,结果符号是较大数的符号,总结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同号相加取原号,异号相减取大号”,根据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发则:“同号相乘(除)得正数,异号相乘(除)得负数”,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的法则比这些法则具有一般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这些特殊性通过变通可以使用到一般性的问题中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数学当中的很多概念和法则都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得出较为通俗易懂的理论,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们共同研究,就会找到一些简便易行的数学道路。 4 改变教育理念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今天课改后的新课程,我们教育者都要从内心深处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心中放弃一切与功名利禄相关的杂念,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努力鉆研,一心为教,把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和当今教育的优点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努力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奋斗目标,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代背景下,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为我国的教育吹来了春风,对教育体系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把传统教育的优点结合到现代的教育中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我国的教育之路走的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误区之一: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对“精讲精练”缺乏正确认识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绝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过度依赖《教学用书》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 不钻研大纲、教材, 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无针对性。《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 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 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 知识面广, 勇于改进教法, 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 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处理。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 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 (1) 大纲意识: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 (2) 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 (3)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须要不断地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而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利用了多媒体展示落日与地平线的关系;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因为这一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在练习方面进行拓展,加大了容量;在《正比例函数》利用了投影,把一些总结归纳、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教学中,设计一个人在路灯下的影长成比例,随着人向不同方向行走,图形会有什么变化?一盏路灯和两盏路灯又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三、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兴趣就越浓,越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并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技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传授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出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改进数学教法,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获得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范式教学为创新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参与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五、培养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张文霞 一、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数学解题中, 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 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 不管哪道题, 总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做题, 善于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 一定要认真审题, 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 不要忽略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 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 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 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 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我们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 而在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 到了高中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三、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 在分解因式时, 要用到平方差公式, 公式左边的a对应x+2, b对应y,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分解的结果 (x+2+y) (x+2-y) 。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解题。在中学数学中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培养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 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 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 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 我校要扩大校园面积, 需要向镇上征地。镇上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 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 (有条件的话, 可使用水准仪或经纬仪) , 依据一定的比例, 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 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 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 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 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 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 五、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 剥去它质的方面, 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 就可以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 代数是研究“数”的, 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 研究几何要借助“数”, “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 越学下去, “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 叫作“解析几何”。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 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 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整个解题思路, 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体会各类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从基础抓起, 抓思想方法, 多反思来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方程”“对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课改感悟】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08-21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的方案10-05 初中数学数轴09-17 初中数学分式09-18 初中数学研修心得07-16 初中数学经典题型08-10 初中数学课堂效率08-19 初中数学年度总结09-108.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八
9.初中数学教研组课改工作总结 篇九
10.课改后初中数学怎么教 篇十
11.浅谈如何走出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 篇十一
12.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感悟 篇十二
13.初中数学课改感悟 篇十三
14.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