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2024-06-18

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共7篇)(共7篇)

1.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篇一

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学习心得

从化市民乐中学黄鉴流

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自己先学好”教师要勤奋好学,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教师能力

最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文化艺术素养对人发展的作用在我们教师有更好的体现,因为我们培养着国家未来的人才。

笔者是一名教师,下面试从教师的角度说说如何通过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都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但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自身的形象、气质和各个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 1

会超出所教授的课程之外。正是因此,在专业知识以外,教师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就要有广泛的爱好。我们要对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应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修养,并能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受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使其精神和情感得到发展。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文化艺术修养,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艺术修养,就没有成功的素质教育。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个性。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独立的发展。一个没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可能会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贫乏和无知。教师的个性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包括教师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还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爱好文体活动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往往活泼、开朗、富有朝气,治学严谨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往往处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由此可见,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之大。素质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升学,但要求他们个个成才,而成才就必须有个性、有特长,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达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多读读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读物,了解儿童心理喜好,便于跟学生沟通思想,缩短师生距离,消除“代沟”。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忙,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知识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牺牲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最好的办法是把学习新知识当成自己的娱乐,在“快乐莫过于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中补充自己,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又创新自己的教育天地。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有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不但需要老师会讲、善读、而且要求我们擅长表演。教学中,我有时和学生表演一个故事情节,有时和学生分角色读一段对话,因而使语文教学趣味盎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种表演要适度,不能滥。演的目的为了是帮助学生理解,是为了“助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 读得更好。

有人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对于老师来说,这“第二张脸”太重要了。在以前老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写字,喜欢书法。至今,一有空闲,还提笔练字。备课时,我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对高年级学生,我有时板书用行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行书、草书。常用的字如能教会学生用行书、草书去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方便。而且会启迪他们关注、热爱书法艺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汉字的多种书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经常画简笔画。小时侯喜欢画画,读中学、师范时,又喜欢国画。小时侯打下的绘画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派上了用场。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我常常几笔将其勾勒出来,起到了很好的直观效果,学生很喜欢。看图作文我都是自己画图,有时直接画在黑板上,既便捷,又赢得学生的赞许和佩服。

说话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还有绘画的艺术哪里来?一句话:来自老师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会对一个人的情操、品格、气质、言谈举止以及审美眼光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毋庸质疑的。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一张口、一出手、一投足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连一篇课文都难读好,哪里还谈什么教学艺术呢?不懂一点书法,压根儿不知何谓“颜体”,何谓“魏碑”的人,怎么能为学生写一手好的板书呢?

人是有资质区别的,也各有优秀的潜质,而文化艺术修养是最能激发人的潜质的。我们需要艺术滋养、精神也需要艺术丰富,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篇二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素养, 是指一个人通过教育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一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 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 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5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5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 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使命。语文学习为以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 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但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下, 出现令人堪忧的局面:对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过程淡而无味;教学内容空洞无物;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评定标准, 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单一, 考核模式惟一。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寻求新的出路, 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

一、影视艺术的特点

影视艺术作为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合称, 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 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和特征, 在社会中发挥着日益广泛的作用, 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纪实艺术和表演艺术、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相结合也的艺术。影视艺术是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多门艺术, 融会贯通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的一门独立艺术。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经说过:电影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艺术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的语言结合成为统一的综合体。

2. 逼真性

无论是文学还是美术、音乐、戏剧反映生活时都并受到各类艺术手段的局限, 使其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只有影视作品具有如实地再现生活的原貌, 恢复物质现实本性的艺术手段。影视艺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用不断运动的连续影像来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当然, 影视艺术反映的生活是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是对真实生活内容的升华。

3. 科学性

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明, 一部世界电影史或世界电视史, 既是影视发展史, 也是科技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普通到3D立体,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成果被运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之中。

影视艺术具有综合性、逼真性、科学性的特点, 而且影视资源内容丰富, 知识面广, 所以影视资源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 弥补了语文教学中知识抽象枯燥的缺点。语文课文的知识信息, 通过影视艺术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而影视资源中的内容, 因为得到升华与延伸, 两者相得益彰,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习的空间, 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素质不仅表现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更应该表现在把课堂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影视艺术可起到互补的作用, 传统的学科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方面, 无论是视觉效果, 还是听觉效果, 都无法挖掘学科知识本身的内涵。它对学生的感知情绪和体验存在着一定的缺憾, 这种缺憾恰好是影视艺术的潜在优势。所以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

1. 将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学生受心理特征影响, 容易对书面语言产生厌烦情绪, 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精彩的影视艺术是对文学作品的有利的补充, 利用电影表现丰富的功能可弥补其学科教学的单调枯燥, 而课文内容又可补充与解释电影提供的精美画面。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艺术, 也会对其对应的文学作品产生学习兴趣。

2. 将影视艺术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记

忆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探究品质

影视是集图、声、光、色于一体的先进教学手段, 它直观生动、具体形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深刻的内容直观化,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它是提高中学生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通过影视把文学形象具体化, 学生通过影视内容直接感受各类人物形象特征, 结合影视背诵课本中的精彩段落, 对文学艺术、人物形象进行再认识与评价, 并能形成书面文字。

3. 将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平台

将优秀的影视片荟萃, 根据课程计划, 与语文课程整合, 展示于学校课堂之中。这对于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桌别具风趣的、极有品味的文化套餐。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的功效, 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认知超载、心理超载、课业负担超载的客观现实也是一种极好的解脱。影视资源走进课堂可以陶冶青少年的心灵, 成为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的多彩园地。

三、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

1. 通过观看影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首次量化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 初中阶段不少于260万字, 高中阶段不少于150万字,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然而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繁重的学习任务, 尤其是高中生, 为了应付高考, 他们没有了周末, 更没有了寒暑假。仅有的课余时间也要来完成繁多的学业作业。第二是阅读兴趣。许多学生不喜欢看文字性的作品, 认为名著太长, 太“土”, 太难懂, 只钟情于漫画, 或是武侠, 言情小说。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调查数据, 中学生最喜欢的小说家前十名是:金庸、席绢、琼瑶、冰心、巴金、张爱玲、鲁迅、凡尔纳、简·奥斯汀、三毛。这种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由于阅读量太少, 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低下, 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观看名著影片是个很好的方法, 在30部必读名著中, 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雷雨、围城、巴黎圣母院、复活, 老人与海等十几部都有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教学中, 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或影片的精彩片段, 通过精彩的影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 其复杂而繁多的叙事结构往往将学生搞得晕头转向。通过先观看名著影片, 理清情节发展顺序与人物关系, 再来阅读名著就轻松多了。名著的阅读过程也是对影视作品的补充, 读到名著的精彩之处, 学生必然会发现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的差别,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影评和名著赏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影视艺术与课文内容的整合, 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我们通过一个研究性学习案例来谈谈影视资源和语文课文的整合。在《边城》一文教学中, 我安排了以下活动:

(1) 先收集资源。收集有关湘西的背景资料,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文集》, 乡土文学的作家台静农, 彭家煌, 废名等的作品, 截取电影《边城》《芙蓉镇》《那山那人那狗》;电视《湘西往事》《血色湘西》《湘西剿匪记》;纪录片《猛洞河》《凤凰古城》等影视资料的相关片段。

(2)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资料, 体会湘西的风土人情与人文背景, 感受湘西文化。

(3) 学习课文《边城》, 结合影视资源与文学内容, 分小组讨论:《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是什么?翠翠成熟的生命中到底缺少了什么?沈从文在他宁静超脱的作品中, 寄寓什么样的主题?如何看待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你眼中的湘西是怎样的一片热土?

(4)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就以上问题写出书面的评论, 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分析:这个研究性教学案例, 将影视资源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集图片、文字、声音、故事为一体, 把一个有血有肉的湘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集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 提高了课堂效率,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将历史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让学生在影视与文学中搜寻湘西边城那一片淳朴而宁静致远的生活。

3. 通过影视艺术把语文知识形象化

许多说明性文章, 由于对象远离我们的生活, 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 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参观过故宫, 课堂中, 老师先组织学生观看《故宫博物院》的纪录片, 让同学们对故宫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再来学习课文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了课文, 最后让学生来当一当导游, 带领我们参观一下故宫, 在活动中记忆了课文, 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4. 通过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为语文学习提供新的学习平台

影视艺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式多样, 观看影视资源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改编课本剧、课本剧表演、为电影电视配音、写影评等方式来进行整合。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我们将班级分为四个剧本小组来改编故事, 写作剧本, 比较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再分别排演剧本。

四、影视资源与语文学科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影视资源与语文整合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分割

开来, 观看的影视资源必须与语文教学目标相结合, 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要将此整合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纯粹的观看电影娱乐活动区分开来。所以选择影视资源时老师要特别注意, 不是越多越好, 也不是越全越好。要解决好“度”的问题。

2. 影视资源的学习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将它代替课文的品读和课外名著的阅读。

在观看影视资源的前后, 老师要做好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影视资源的量也要适可而止, 做到教学的主次分明。

3. 整合不同于制作课件。

课件教学仅仅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变, 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 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情境, 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独立的思考。

摘要:影视艺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丰富的影视资源引入到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与语文教学进行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结合, 将语文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影视艺术融为一体,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利用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可以加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影视艺术,语文教学,整合,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舒其惠.影视学教程[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声乐教师的艺术修养 篇三

【关键词】 声乐教师;艺术修养;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声乐教师需要具有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结合学生性格、基础、自身条件的不同,因材施教,有效的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就要求声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以自身的魅力来影响学生,正确引导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一、较强专业知识修养

1.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个性特征。所以,在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师应该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等更多方面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为引导学生奠定基础。

2.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声乐教学不同于单独的舞台表演,它需要具有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就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如果想更好的落实声乐教学工作,教师就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伦理学等方面加以提升,准确而恰当的运用心理学来了解学生,运用教育学来展开教学策略,运用伦理学来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的提高演唱技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娴熟的音乐演唱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正确而科学的演唱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并具有较好的气息调控能力。在演唱方面要通畅、连贯、洪亮、集中等,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演唱功底。另外,全面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能够准确听辨节奏、音准,判断学生的发声的正确与否。同时,也应该了解音乐史、声乐发展史,对于作品和曲式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

二、个人魅力影响修养

1.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师德”,教师为人师表,就应该能够作为学生的典范,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也需要在道德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借助教师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以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教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政治、学识、道德、精神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楷模作用,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力较强、人格高尚的人才。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声乐教学是一项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它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同,其声带训练、发声练习等都是不可触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借助于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握自身的发声机能,促进学生正确完美的表现出音乐作品。声乐教学的歌唱技术具有不可感知性,教师需要借助语言来启发思考,了解学生思维和歌唱心理。所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正确的语言来展现声乐作品的规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歌唱技术,同时也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跃,富有感染力。

三、深厚文化艺术修养

1.一定的舞台演唱经验。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舞台演唱经验和曲目积累。结合言传和身教,使得教学有理可依,更加灵活和魅力横生。声乐教师将理论讲述与范唱有机结合,以自身的艺术功底来吸引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了解唱歌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舞台演唱能力,就如周晓燕、沈湘等声乐教育家一样,结合实践促进教学,在教学中自如表演声乐,也更加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扎实的钢琴伴奏能力。教师具备扎实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艺术修养和教学素质的关键。钢琴伴奏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能够完美表现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钢琴伴奏对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扎实的钢琴技能功底是钢琴伴奏的前提。钢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思维和实践活动,结合了脑力与体力、逻辑与形象思维、技能和技巧等综合能力的艺术。教师伴奏,学生演唱,共同完成一部音乐作品,学生也可以在触键音色的变化中,提升音乐技巧和演唱技能。第二,要深入理解作品在表现音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与教师一起进入角色,对作品的内容和深层含义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歌词、旋律、伴奏音型等也进行仔细揣摩。教师在伴奏时引导学生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内在意境,体会音乐深处细微的感情变化,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声乐能力。

四、专业教学能力修养

1.专业的声乐教学能力。教师专业的声乐教学能力也是教师艺术修养的关键。教学需要从学生出发,探究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方案。声乐教学能力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第一,综合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教师要从自身素质提高出发,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有效引导学生。第二,要具备灵敏的耳朵。声乐教学中,耳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敏锐的听觉去判断音色、音质、节奏、、读字等情况,通过听正确的辨认学生表现的水平。第三,声乐教师需要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诊断分析,适时纠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将自己对学生的爱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记忆或想象。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氛围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高职学生已经基本成熟,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思想,对待感情问题、自尊心方面也是特别敏感,由于学生之间性格、背景、智力、基础等存在不同,从而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才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建立起心与心的桥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学生也会约束自己,不断提升。

3.因材施教和心理调控。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以人为本教学理论的核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嗓音特点、音色条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悟性能力等。对于每个学生,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他们的优势,找出他们的劣势,有效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抒情、戏剧、美声、民族等方向寻找自己的音乐特色。

另外,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饱满的激情也是声乐教师需要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学生个性不同,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和调节。同时,声乐教学也具有技巧性。教师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才能的提升。

高职音乐教师应该从理论上丰富自己、实践上加强自己,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因材施教,找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用心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①刘远.论声乐教师的素质与修养[J].戏剧之家.2011(8)

②胡菲莉.声乐教师修养刍议[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10)

4.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 篇四

关键词:钢琴教师 教学能力 艺术修养

钢琴伴奏是一门较复杂的表演艺术,不仅需要钢琴技能与演奏技巧的掌握,更需要演奏者进行艺术创造,对创作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钢琴伴奏教师教授的不仅是演奏技巧,更是音乐鉴赏力与艺术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平以及较好的艺术鉴赏力。

一、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钢琴伴奏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技术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对于音乐形象的掌握能力,这不仅来源于教师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是教师的勤学善思,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作品的美学内涵,知晓与他人怎样合作才能够展现作品的艺术与精神形象,提升作品的美感。为此钢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自己掌握美学形象的能力:

(一)感受音乐中的美感

音乐源于生活,有感于生活的美感而产生发展,所以与生活相似想通之处便是具有起承转合的波折与转变,有着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或喜悦或悲伤。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意志通过旋律传达表达出来,不仅是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感染听众、吸引学生的根本途径。

(二) 对作品进行构思的能力

通常来讲一首完整的乐曲包括前奏、间奏以及后奏几部分,是乐曲的骨干以及支撑,在伴奏的时候要以及伴奏的场合以及条件,临场发挥自己的创作以及编配能力。

前奏出现于表演进入主题之前,起着向观众传达舞蹈表演或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气氛以及主要旋律的作用,其引领表演的风格特征,帮助表演者调整情绪,不同的前奏选择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在声乐表演中通过结束句旋律的重复,听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坚定有力的调式。用第一句作为前奏,则可以直接突出主题,丰富音乐内容,深化听众印象;选择高潮部分的乐曲作为前奏,则可以突出编演特色,增强艺术感染力。

间奏主要用于乐曲间的衔接与转换,适用于音乐形象丰富的大型艺术表演,起着对表演的节奏、速度以及情绪氛围进行变换的作用,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复前一句的旋律或是在尾音上补充旋律音。

后奏是乐曲的补充说明部分,不是所有的表演都需要后奏,只有那些结束不完满的乐曲才需要使用后奏对作品的余意进行补充,可以直接使用前奏来作为后奏,做到前后呼应,也可以用声乐表演的结束句作为后奏,都可以很好的起到音乐的补充效果,增强乐曲的完满性。

二、钢琴伴奏教师应具备的修养

(一)较好的艺术修养

1.增广见闻,提高修养

钢琴伴奏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表演艺术,不仅需要教师积累自身的演奏经验,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吸收国外的艺术水平以及表演理论,让自己在更加开阔的空间内进行成长,获得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经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其他的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钢琴伴奏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对音乐的内涵以及相应的情感能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完美的诠释,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音乐的综合能力。

2.与人协作,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钢琴是乐曲编演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的演奏表演者进行协作与交流,这就需要钢琴教师不仅要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还要对和声理论有所了解,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和声的特色以及其与钢琴伴奏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合作认识。

(二)较强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稳定伴奏者的情绪、让伴奏者体会到音乐深层的情感与内涵,使得伴奏者的情感更加细腻,增强伴奏者的自信,促进伴奏者的状态渐入佳境,进而对声乐演唱者以及舞蹈表演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表演的美感。

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视奏的锻炼以及背奏的尝试来实现,具体方法为:

1.视奏环节

伴奏教师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熟练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练习的积累与锻炼,勤于练习的伴奏者可以在视奏能力以及速度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一种自信,能够达到完美的伴奏效果。视奏能力的提高可以识谱读谱能力的提高来实现。

乐谱是演奏的依据,正确读谱识谱是演奏的基础,需要伴奏者正确识读乐谱的音符以及节奏的标识,明确高低音以及节奏的要求,避免出现读谱环节的基础性错误,才能正确演奏乐曲,实现伴奏效果。

2.背奏环节

相较于面对着乐谱进行演奏,背奏考验的是伴奏者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需要教师在练习以及实践中给予着重的锻炼。背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锻炼听力。在熟练的视谱伴奏之后,伴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伴奏中的听力,形成对节奏以及音符的敏锐听觉,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便可以自然的将乐谱记在心中,并形成敏锐的反应。

(2)借助于电脑音乐制作程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背谱是目前提高教师背奏能力一种有效办法,通过熟悉整首樂曲的旋律,掌握了基本的音乐形象,然后删除乐曲中的主场部分,跟着伴奏进行唱奏,可以确立自己良好的乐感,锻炼自己的听觉。

(3)重视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伴奏教师的音乐素养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实际经验,这其中情感表现力的经验是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师能否真正的让学生受益。

为此,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职业地位,注重在伴奏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烘托、对氛围进行渲染,不仅可以实现自己在团体协作中的价值与作用,还可以通过表演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加深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

三、结语

钢琴伴奏培养的不仅是学习者的钢琴演奏技巧,更多的是演奏者创造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关系着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而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视奏与背奏的训练与实践,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为钢琴伴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孔越.论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张威.浅析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与艺术修养[J].家教世界,2013,(16).

5.语文教师的影视艺术修养 篇五

关键词优秀影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事半功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所以,理应说,“基础”课因其针对性、实效性很强,应该是大学校园中吸引力、感染力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在2006年秋季第一次开课后的一次无记名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5%的学生认为该课非常有用,应该好好学习:而45%的学生认为该课没有那么重要,上课是一种调节与休闲。不用动脑,坐一坐,学分就混下了:30%的学生认为该课可有可无,自己不犯法就行了,那些生硬的道德说教大家都清楚,应减少课时:甚至有10%的学生则表示对该课非常反感,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应该取消。如何让“基础”课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功能,我们在随后的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途径,那就是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基础”课教学。优秀影视作品以其“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将优秀影视引入“基础”课教学,使其作为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各种积极作用,能使“基础”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优秀影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作用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其实质是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而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会影响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全国通用“基础”课教材创造性地把“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放在第一章讲授,凸现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我们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采用简单刻板的信息传输方式,无法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力、认同感和多姿多彩的逼真生活体验,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克制,也就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基础”课的教学瓶颈。借用《大决战》、《开国大典》、《毛泽东》、《邓小平》、《改革开放三十年》等优秀影视却可以将教育思维由传统的号召型、管制型向立场体验型、吸收内化型倾斜,将教育方式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转变。通过观赏影视作品后。把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唯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必须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等本来应该是抽象的政治理念,通过影视的引导,化有形为无形,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优秀影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激发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的行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族文化观等有所弱化或淡化,再加之目前的在校学生大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出生、生长在和平环境中,没有上辈人受外强欺侮凌辱、食不果腹、忧患重重的凄惨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爱国热情没被完全激发出来,甚至有部分学生感到爱国主义仅是无关紧要的口号式的提法而已。为唤醒大学生心中爱国主义的“睡狮”,可以选择被称作“每个中国人必看的一部电影”的《东京审判》。当听到中国代表梅汝墩先生说:“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时,当看到总检察官最终在询问冈村宁次:“如果你们在今天被宣布无罪释放获得自由,你们还会不会对以前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津津乐道,还会不会继续回到那片土地上烧杀抢掠”后者答案“是”的时候,学生必然会通过感官,投入情感直接触摸到历史跌宕起伏的胸怀,“正义之声振聋发聩,历史长河的警示之音永久回荡”。从而激起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有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其教育效果自然远非纯粹概念文化教育可以比肩的。

三、优秀影视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渗透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也处于新旧体系相互交替的转型阶段,转型中所带来的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道德缺失及引发的许多道德问题对大学生有很深的影响,他们对“基础”课中宣讲的集体主义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持某种怀疑态度。仅依靠课堂的“灌输”已不能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要进行有效的道德观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的基本品格是善于模仿。优秀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带有直观性,最容易成为群体性模仿的途径和标志。优秀的影视作品,虽超越生活却决不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在其中。弘扬着人性中的永恒光辉:关爱、奉献、责任、进取、勇敢、合作、互助等等,利用优秀影视作品的渗透作用。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去引导大学生潜隐于灵魂深处的那种共鸣,很可能像一股涓涓细流,悄然与大学生的意识相融合。在他们主动的思辨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和升华,并在自身主体人格的代谢中,更透彻的从感知到渴望到践行。具有道德教育渗透作用的影片,既可以24小花》、《紫日》,也可以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暖春》《张思德》《疯狂的石头》,甚或《阿甘正传》、《大长今》、《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黑暗中的舞者》、《喜剧之王》《巴伦》等等。

四、优秀影视对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警示作用

转型期中。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直接侵蚀,加之教育的某些失误,管理的软弱无力,法制教育在某些层面的缺位,让某些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我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前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

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探索对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新的途径已是刻不容缓。而很多优秀影视作品都从不同的视角印证着社会“人治观”与“法治观”的冲突与交融关系。大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去区分英雄与懦夫、正义与邪恶、神圣与卑微的同时,也从中体会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给人类带来的全新理解和追求。例如影片《被告山杠爷》,其中反映了一个偏远山区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故事,影片把现实生活中人们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漠、把法律与道德浑然一体等借用银屏再现了出来。利用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影片,并适当地加以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点拨,必然能让学生感觉到法律距离现实生活并不遥远,使“基础”课的法制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结为一体必然能引起学生对法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思考,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必然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能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

五、优秀影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我国目前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创新,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改革创新,而当代大学生更是,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仅是他们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更是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基础”课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却培养了学生同样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受到抑制,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优秀影视作品正好是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个性和独创性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优秀影视作品,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声、光、形、影组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电子技术形象化。通过影视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观赏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既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感知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进而在观赏过后。他们会借用各种方式,比如拿起手中的DV,去记录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去反映自己对生活独立的思考。自觉地站在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判断应当用手中的DV“表现什么”,该“如何表现”。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学生的很多作品能够聚焦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点,直接表达出大学生们对生活直率的评价,敢于用社会的认可与否作为检验自己作品价值的尺度,寄托出他们对“未来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的期待。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新的过程。而这样的成效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

6.影视声音的艺术魅力 篇六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然而,先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却经历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伟大的哑巴”时期,直到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后》诞生后,才跨入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时代”。声音进入电影,使其摆脱了单一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介发展成为视听媒介;由画面艺术转变成为音画结合的艺术。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后继而上的电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为当代影视声音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视听觉形象包括三大要素:台词(人声)、音乐、音响。台词是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段,在此不再赘述,现就影视作品中音乐与音响的运用来体味影视声音艺术的无穷奥妙。

音乐是最富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在表露人物种种微妙的感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方面,音乐是最为活跃、最具表现力的。由于其内在要素的高低起伏、长短快慢、强弱变换,它可以组织成不同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的曲谱来表现和抒发创作者对于外界对象的某种感悟、情绪。它们可以创作出各种听觉形象,进而转化为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感。因此,音乐对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与交融性,同时,这种渗透与交融又是含蓄的、若即若离的、存在于潜意识的,这些特性赋予它无限的艺术美与想象美。作曲家赫尔曼曾經说过,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而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最好的音乐是使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音乐。影片《诺丁山》中,安娜与塞克在秘密花园中拥吻时的那一段音乐令人十分震撼:静谧的天空下,绿草的掩映中,两人静静地拥抱在一起,没有任何语言,镜头由两人头顶渐渐拉远——俯拍,主题音乐《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像是从幽蓝的天空、碧绿的丛林深处缓缓流溢出一般,又像是真实的发自内心,来自灵魂深处一般,渐渐充斥了整个天地……当画面中的人物已逐渐模糊,唯美的音乐仍在绕梁,仿佛并非声为画而作,倒似画为声而附了。那一刻,音乐成为苍穹中的应有之声。

我认为,在一部富有艺术美感的影视作品当中,声音与画面是不分主次的,它们同为表现主题这一主旨存在,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二者的关系可分为三种:

音画同步(音画合一):即音乐同画面紧密结合,音乐的情感和画面的内容保持一致,两者节奏相吻合。其中,最为严格的音画同步是画面内有声源的画内音乐,如电影《红高粱》中“我爷爷”自己吼唱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史密斯夫妇》中开场舞会乐队演奏的探戈旋律(此旋律后来在影片中被多次运用)等。这些音乐的运用强化了画面所提供的视像内容,烘托、渲染画面的气氛情绪;而画面则赋予音乐以具体性、确定性。

音画对立:即有意识地使音乐的情绪、节奏同画面内容、气氛相悖,造成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间矛盾对立,从而产生某种寓意性及别样的艺术效应。此手法颇似鲁迅先生在其文学作品中惯用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手法。

音画分流(音画分立、音画并行):即音乐既不配合、协从画面,也不和画面内容形成对立,两者各行其道,互相分流。如电影《骆驼祥子》中,多次采用了京韵大鼓音乐,乐器以民间说唱文艺常用的三弦为主,在很多情节,这种音乐处理手法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并无直接联系,有些观众也许以为换作其他音乐表现力更强,更妥当,实则不然,此处正是音画分流的范例,其运用结果扩大了音乐的容量,使音乐成为相对完整的主体,意在全局,凸显了整部作品的时代感、地方性,彰显了浓厚京味。

此外,音乐还能够相对独立于画面之外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如影片《城南旧事》中,主题音乐《骊歌》作为情感基调的代表旋律,将段与段连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性;美国影片《大独裁者》中,当独裁者悠闲地舞弄着大气球时,背景音乐采用了改编的瓦格纳歌剧主题音乐,借用了歌剧中凸显野心的音乐背景,一方面暗示并影响情节发展(阐释潜在情节),另一方面提高了影片的艺术品位,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效果(话语声、环境声等)旨在营造银幕视像的空间纵深感,增添环境的情感气氛,从而形成身临其境的艺术通感。除了打造环境、增强真实感等实际效用外,音响运用的一大特殊作用在于代替视像来交代剧情。如在影片《百老汇的旋律》中,女主人公同其爱人产生矛盾,对于其爱人的愤然离去,影片未从正面诉诸视觉形象:当女主人公倚在窗边时,创作者引入了关门声、马达发动声、车轮旋转的启动声等一系列音响效果,通过观察女主人公痛苦的面部表情,我们得知,她的爱人已经离她而去。这样的手法含蓄而自然,看似无意,实则匠心独运。

说到音响效果,不能不提到纪录片。在这种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中,为了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甚至粗糙的原生态,常常由非职业演员进行演绎,不要求他们在声音上作修饰,同时采用同期录音,把背景中各种音响全部收录,有时噪音甚至使对话变得时断时续,表面上似乎违背了影视声音的规则,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着规则,因为这种声音效果会以格外鲜活的方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大千世界无限精彩,各种各样的声音元素更是丰富而奇妙,如何把握好、利用好这一元素,对于视频形象的塑造、视频作品的表意是至关重要的。在音乐的殿堂中,我们只是刚刚入门,在影视声音表现艺术的漫漫之旅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7.舞台音响师艺术修养的养成 篇七

舞台音响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音响美学修养,而要提高这两种修养,首先要了解音乐的美学内涵。音乐的美学感受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话题,受民族、地域、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种感受既有差异又有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人们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感情。比如,蒙古人喜欢“马头琴”,新疆人喜欢“东不拉”,西北高原有秦腔,江浙地区有 “越剧”,这些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产生的音乐美学感受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的人,生理感官却是相通的。人类正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音乐之美,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连串的联想画面。比如当人们听到马头琴的声音时会联想到内蒙古大草原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音响美学修养,才能欣赏、发现和创造美的音乐,这也就是音响师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名合格的舞台音响师,要有一定的声乐学知识。因为扩音系统主要是对音乐进行扩音,这就要求音响师对音源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否则就很难完成对音色的修饰和处理。合格的音响师要能保证让不同的音乐流派呈现最具风格的音色状态;在器乐中,交响乐、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爵士乐以及摇滚乐这些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音乐特性,合格的音响师应该了解不同流派的音色结构和特性,从而对不同音色的频率结构进行修饰和处理;在戏剧中,音响师要熟悉整个剧情和表演环节,并能根据剧情发展设计各类音效,与剧情同步且恰当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音响师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的表现能力。舞台音响师必须做到乐队演奏和演员演唱时的声部平衡,在音量分配上有主次,注意主声部和副声部的声部平衡;独奏和伴奏的音量平衡;不同乐器的种类、力度和音色频率的平衡。比如,在弦乐组中的小提琴,一般音域为g—d4,如果扩音师在扩音过程中,不了解小提琴的特性,随意调整成EQ,就会导致小提琴音色浑浊而刺耳。即使同一只拾音话筒,处于不同的拾音位置,拾取的音色也不同。比如交响乐演奏《浏阳河》,在弦乐组拾音时,如果采取高架向下拾音,弦乐就会融合圆润,若再添加混响效果,将使弦乐连绵不绝,和声玲珑律动。对于舞台音响师来说,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及音响美学修养,就必须强化对音响感觉的灵敏性和对声音分辨能力的训练。音响师通常面临的是自然声、人声、音乐声和其他各种杂声的复杂的听音环境,而舞台艺术追求的是和谐悦耳、婉转动听的声音,这就要求音响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拥有博览的基础,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声音的辨识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看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二是在扩大声音的同时,注重艺术性和美感的展现。三是要与广大的同行交朋友,熟悉各门表演艺术的风格,从而掌握各种表演不同的特点,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四是注重艺术修养在音乐调试中的体现。作为舞台音响师,要学会掌握音乐通过声音的旋律、节奏、节拍、声调和音色等形式来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大致了解各种乐器的特色,曲目风格、地域特点等。

总之,舞台音响师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多与各类艺术家交流,了解不同表演形式对声音的不同处理要求,提高自己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音响美学修养,既要精通声音调试技术,又要深刻领悟艺术作品内涵,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能给观众呈现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上一篇:个人先进现实表现材料下一篇:高等数学上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