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精选13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一
怎样看待宗教泛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09级社会学系 窦锁力(2094051038)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自宗教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信仰宗教的人数与日俱增,原来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依靠没有寄托的老人才信仰宗教,但是,现在看来,信仰宗教的主体已经趋于年轻化和高层次化。许多高校都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从不同层面上为人民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丰富了内容。在宗教泛化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其保持主体的地位。而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有它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宗教并不会自动消亡,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寻找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信仰教育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地位,对待其他既不退步也不排挤,最终的目标是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生,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整个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 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 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 抓住根本。
研究生,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更高一层的知识人才, 随着我国对研究生的扩大培养, 其人数与年递增, 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应更具新的突破。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多年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种社会思想的共识基础,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统领一切思想的基础。
对于研究生来说, 只有树立了牢固地思想基础才能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 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否则, 一切的行为将变的非常茫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已成为了国家的四项基本原则之首, 足以见得其重要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共同的理想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没有理想和追求, 就没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上世纪初期, 从辛亥革命的炮响到大革命失败, 孙中山先生也是在极力找寻着一条道路, 但由于被恶人篡夺了果实导致失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从此在中国这片将近瘫痪的土地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与战争, 穿过黑暗的黎明终于迎来了曙光。
研究生做为现时代的高知识人才, 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已经到来, 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 中国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研究生是祖国的栋梁, 未来的建设者, 如何把国家建设的又快又好是当今的任务, 只有有这个了长远的奋斗目标, 才会精神百倍。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理性报国斗志, 一方面,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继承优秀民族文化,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添彩;另一方面, 引导大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勇担时代新使命, 切合人民新期待, 立足新的起点, 创造新的成绩。要用爱国主义激发青年报国志向, 用时代精神指引成才理性道路,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不断创造扎实有为的实践业绩,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三
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寿财险济南市中心支公司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为了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以便更好的溶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流,笔者一直都很关注有关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解读。由于多年来一直怀着一个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也因为多年来一直受到民族劣根性、信仰危机、文化缺失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人本精神的践踏,更因为近几年来党中央坚持民本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疾苦的高瞻远瞩,常常在我心胸之中激荡碰撞,使得我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家企业的文化、一个人的面貌诸如“软实力”方面的东西,思考了许多……
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本质联系。所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加强我们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她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灵魂,她就会失去生命。就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文化,就将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什么崛起与振兴、强盛与复兴。这对于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个行业而言,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她的作用发挥如何关乎当今货币战争环境下的国家安危。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影响金融的作用发挥呢?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业认同度、金融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内聚力、金融业者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士气,将影响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核心作用的发挥。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艰难过程中,似乎在“形”似方面的追求更多一些,而恰恰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神”似,甚至忽略了中国特色。因为形神兼备才是我们中国金融企业朝着美好愿景齐心协力的保障,并独具中国特色才是中国金融业扬帆远航于世界经济海洋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在中国金融业有着绝对优势的企业,在近几年里都已经先后成功实现了股改上市这一“压倒一切”的阶段性目标。她们接下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条件下,也可以说是在金融服务近乎自由化的条件下,如何来进一步提升各自与狼共舞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的金融企业文化,从而尽快凝聚广
大员工和股东的心力与智慧,在担负起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同时,不断的实现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进,并如愿的将企业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一流国际性金融企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艘艘金融航母。就象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企业文化!
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写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尚且是如此重要,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难道又能例外吗?文化是无形的资产。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文化来传播,金融企业的形象需要文化来塑造。文化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和谐发展的灵魂。过去,人们只要谈到中国的金融业,就总也免不了要唠叨我们的企业制度太落后了。而今,经过引进各不相同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份制改造,应该说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制度框架了,如公司治理架构中,我们有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陆续实现了公开发行上市。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已经被拷贝进了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可是,治理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现实与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近年来,时常出现的金融大要案件背后,股改剥离后不良贷款显性化的反弹压力,有企业自身金融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我们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因素,更有我们金融企业复制的西方制度与中国金融企业故有文化的强烈冲突和艰难磨合过程中的文化缺位等因素。
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为什么难以在我们的金融企业生根发芽?关键在于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文化这个灵魂;关键在于和谐文化的精神与先进的金融制度尚未实现良性互动,和谐文化的精神还没有磨合、浸润到金融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职业规范之中。实事求是的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大型保险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就也是可惜的,但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的决心更是不容质疑的。
然而,就大型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的确是相对滞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在复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一心一意搞经营和扎扎实实做“形似”所边缘化了,以至出现了许多重经营轻管理轻文化、重业绩轻员工轻文化的危险迹象。
在许多与金融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心中,她们的理想或是愿景,几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以司为家、司兴我荣的思想意识,已经是很少有人惦念了,主要的一些想法就是希望企业能不断做优多拿点钱和实惠维持生计。因此,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魔控制下,任何高明的制度设计都将在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才会有王雪冰、张恩照、余振东、高山、王益等不同职位的“官员”与少数精神脆弱的员工们前赴后继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种一半是海水(员工们比较低调,因为被长期忽略且分享不到多少了以自慰的改革果实)一半是火焰(高管们热情高涨,有数十万数百万的年薪加期权身价飞涨且名利双收)的现状下,涉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金融企业就尤其需要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报告中所传达出来的:正视和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流讯息和精神。
否则,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企业的文化都缺失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肯定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也将岌岌可危!的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党
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四
摘要
本文阐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两个矛盾侧面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创造与享受、贡献与索取、人生义务与人生权利、手段与目的、推动社会进步与自我发展的统一,同时阐明了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人生目的、有价值的人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标准。有了人生目的,我们就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种种斗争、困难我们应以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正确态度去面对,当自己拥有了正确的人生目的,在人生道路中不断进取,才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在生命的长河中,总会有不断的目的出现,在每一个间段出现的目的只是自己人生目的的一小部分,每一个小目的的成败都是为自己人生目的坐铺垫,正如我们小学时的目的是考上一个 好中学,中学时的目的是考上一个好高中,高中时的目的是考上个大学,而现在的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一样。目的是自己的一种理想,我们的理想都会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当现实与理想不符合,当理想与现实离得太遥远,我们只好改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成为一个可实现的目的。
我们的人生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为了自己的目的,我们总在追求,总努力,我们都会走崎岖的路,在失败中成功,在成功后失败,也许当我们走完一段路后,回头看才发现,这一路走得有多么崎岖。不要抱怨人生的千微道路,我们该积极进取,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断努力拼搏,失败了,吸取教训;成功了,提起经验,这样,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精彩,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成败相交,有的人会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继续自己的命相,而有的人却投机取巧,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甚至轻生。我们只有在正确的人生目的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坎坷。当自己稍有错误,应及时回头,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要让人生走得有意义,就该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对待,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其人生价值主要 体现在他们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而。一个家庭培养了一名大学生.他的父母在他的整个学习阶段。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付出了许多.他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儿女毕业以后给子他们足够的回报。包括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慰藉。国家和社会对国民教育的大量投入。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 统一。
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子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就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历史责任,才能明确自己活着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人生中的诸多实际问题.把握好人生的整个过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毕生致力共产主义,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他曾说过:“如果我们能选择一条最适合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它的重压下变得意志消沉,因为我们是在为人类做出牺牲,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狭小的、个人主义的欢乐之中。我们的幸福属于成千上万的人们。我们的事业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它将永世长存。在我们死后.善良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他们的热泪。”说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只有20岁,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所说的话.他的生命因此而炽热,他的人生价值因此才那样无可估量的巨大.直到今人人们仍在深深地怀念他。马克思虽然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但他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永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对待人生,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人生价值中,人生的自我记者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怎样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提高?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个体对 社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 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加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要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导向作用
所谓理想.简言之.就是人生奋斗、追求的总日标。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是鼓舞他们奋斗、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越强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越大;追求的日标越明确.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理想信念又像春天的种子一样确立总会生根发芽.总要影响和规范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轨迹。
例如雷锋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充分展现了人生价值,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有社会属性.个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
值。”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奋斗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如果不是通过给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空言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想法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到头来只能是空 中楼阁、无源之水、无土之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自身价值.片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重要的内容。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在于创造.索取的越多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从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个人存在社会之中,个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提供,如果人人都去索取而不去创造,那样一来人类还能存在卜去吗?社会还能发展吗?同样那种把索取与创造等量齐观的观点从也是不正确的.它模糊了人生的日的和人生的价值.总是把前人创造的则富当成自己的生存条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历史人”,的根本属性。一个人只有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为社会创造
价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平常的岗位上做出了
不平常的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人生发出耀眼的光芒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生甚至走向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是长期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大多时候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主导的,是其决定作用的。所以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大学生,首先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要实现什么样个人目标。其次按照自己的目标来确定个人的行动,要自己明白自己要怎样做才能树立起适合自己的、能实现自身目标的价值观来。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统一,最后就是一切落到实际中,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民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五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共同携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空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共辱共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们从历史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深深懂得:团结是国家富强之本,是民族振兴之本。任何时候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与兴旺繁荣提供坚固的思想纽带,可以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使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共创大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光荣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客观的价值事实或价值关系在人们的主体观念种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动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传授给群众,并使群众将之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动,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 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操发生整体性, 前进性飞跃,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动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1-23.
[2]李亚彬.高扬旗帜统一意志凝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03-01.
[3]赵存生.熔铸和谐中国之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07-04-06.
[4]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N].人民日报,2005-10-31.
[5]钟青林,张国斌.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问题[J].理论界,2004(1):64-65.
[6]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2-20.第01版.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 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是我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调研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调研以山东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社会现状认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理解、大学生对加强核心价值观领悟等方面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发出720份, 回收713份, 有效回收率达99.02%。其中, 在参与本次调研的同学中, 男生占41.57%, 女生占58.42%, 其中文科生22.89%, 理科生77.11%。具体调研及分析如下:
1.在大学生对社会现状认知一项中, 有26.83%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时政新闻, 3.65%的学生表示对时政新闻完全不关注。根据性别与学科进行分析, 发现男生非常关注时政的人数要大于女生, 文科生非常关注时政的比例高出理科生。
2.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一项中, 发现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来获取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3.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一项中, 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了解不全面或者有误。
4.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理解一项中, 90%以上的学生心态较为正确积极, 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价值观的决定因素与意义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且价值观念受社会环境与父母亲人的影响最大。
5.在大学生对加强核心价值观领悟的相关举措所提建议一项中,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道德模范的评选和学习实践活动、形势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宣讲和社会宣讲活动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超过70%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具有积极导向教育作用, 也可看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大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 让思想政治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几个举措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领悟认同及践行情况, 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发扬与学习程度, 这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想诉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追求的工作目标。针对调研情况与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革与创新,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内涵的理解, 为今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风气。
1.因材施教, 专业熏陶。因事施教, 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为契机, 紧密依托广泛普遍教育进行团体引导和谈心辅导, 对学生进行党史国情教育感染和形势政策教育熏陶, 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因业施教, 构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 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高效结合的新型教书育人规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因人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 以一条集中思路为主线, 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教育内容, 进行跟踪式人才培养和专业化辅导, 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 实现一对一针对性教育引导。
2.氛围浓郁, 文化熏陶。将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结合。理论结合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影响与熏陶。通过举办各色校园特色文化与爱心活动, 如:爱心支教行、“爱心走进敬老院”之行、“三下乡”暑期实践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 利于未来与目标道路的更好筹划。
3.深刻领悟, 注重实效。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教育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使之在学生群体中更具有实效性与吸引力。通过各种特色教育活动, 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根据不同形势下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 如:“诵三字箴言, 传语言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三字经撰写活动、“诚信友善”新生演讲比赛、“最美之星”评选活动等。由老师带领优秀参与个人重走红色革命路线, 体悟红色革命浪潮, 感受中国魂、中国梦, 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具体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紧跟党和时代的号召,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4.创新媒体, 强化宣传。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引入交流,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现如今, 新媒体的运用在大学生中最为普遍, 而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功能对其进行宣传与教育也是一个新的突破,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根植于学生内心, 充盈于学生生活, 努力实现“融入活动全过程”的网上网下结合、虚拟现实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总[M].人民出版社, 2012.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人民出版社, 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总[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七
2008级康复班
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当今中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时期,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大力而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雷锋胸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人格的人。他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给雷锋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有着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在今天,这种理想信念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那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执著奋斗的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也未发生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攻坚的关键时期,继续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所有这些正是构成雷锋精神的重要元素。雷锋精神彰显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体现着我们的时代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锐意进取,刻苦钻研;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就是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典范。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就是为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九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不断优化重组的社会变化中,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第一,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给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多方面影响。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两种境况, 一是全球化产生的文化同质化趋势弱化侵蚀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 破解了一元价值观体系的整体认同, 部分学生对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由此而造成民族共同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压力促进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凝聚, 激发了民族价值主体的自觉意识, 强化了民族精神的重新崛起与凝聚, 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唤醒大学生民族主体自觉意识, 他们表现出民族自强自立的强烈归属感,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主体导向。
因此,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关键要充分利用好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力发展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民族意志等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努力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性与地区性之间的关系, 既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求同存异, 又不断创新中国人社会主义的思想行为和价值模式, 只有如此, 才能够理性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保持自身的民族本色、民族创造性和民族自信心。
第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必然带来经济组织模式、利益分配格局以及就业方式的诸多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等不断调整创新, 他们以一种全新的开阔眼界观察世界, 思考人生, 衡量社会, 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目前, 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 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 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和多样化的分配方式的产生, 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呈现出多样化, 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化趋势不断增强。于是, 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 它们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同一政策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活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等一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民族意识冲击较大, 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热衷于功利化、世俗化的个人价值取向, 过多地强调个人目的, 忽视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 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等正走向成熟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 他们接受新事物较快, 且具有思维敏捷, 富有创造性等优点, 具有较高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 自身表现出极强的价值可塑性。但当代大学生也同时具有情感丰富且脆弱, 实践能力薄弱, 价值观念内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困惑。
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特点对民族精神培育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今天的90后大学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富于创造性,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可塑性较强。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另一方面, 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行为功利化、社会责任感薄弱, 以及信仰危机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现象给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时代变迁与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双重夹击下呈现出多元性、个体性、务实性, 可塑性、矛盾性的鲜明特征, 使他们的价值观与其前辈表现出巨大差异, 这些差异凸显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上的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则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和文化内核。重新审视特殊性背后的价值意识和价值预设, 就会探索出大学生是如何通过不断创新的价值体系培养路径, 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 从而铺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受众群体的主体性与超越性。
“历史的进程早已表明, 青年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从来都呈现着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变革的年代, 价值活动的优化重组极大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的同性质统一, 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解认知和现实路径建构, 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只有深入地考察其中内含的主客观因素, 才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相关对策
积极探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规律, 以期更有效建构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一, 在微观领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的全貌是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伴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青年大学生的学识、认知、心态、思想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崭新的变化, 这些改变是其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因素。而对于这些微观领域的调查分析必须全面、完整、准确,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把握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 由此准确得出科学的结论。密切注意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和选择的现状, 深入探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青年人价值认同的规律性, 努力构建新形势下中国青年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确立的路径与模式, 为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第二,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 准确定位和诠释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规律, 填补价值研究的某些空白。价值认同规律是伴随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隐性机制, 它需要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实践调查、理论分析、现实引导等方式的综合作用, 及时总结出内在机制、规律模式, 因而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跟踪调研和持续分析过程。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十
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当前这个越来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判断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坚守既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反映历史进步要求的道德原则,确立正确的人生标杆和道德准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引导青少年树立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关系、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我们要通过富有说服力的教育和引导,使广大青少年认清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觉担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目标。
引导青少年树立核心价值观,要注重方法,入情入理。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力避空洞、抽象的说教,变硬性灌输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要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多以讨论的方式,通过交流互动,让青少年在思考中接受核心价值观。
引导青少年树立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实践锻炼。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过程。
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十一
——对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思考
吕志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迅速兴起和泛滥就可以管中窥豹,诸如“追星”现象、“网迷”现象、“哈日哈韩”现象、“洋节”现象等,是其典型的代表;“超女”风靡全国,同样也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盛行和传播,势必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这就给青少年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如果不从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学校教育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主阵地,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直击青少年流行文化
所谓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指青少年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独立价值和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形态、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有人将青少年流行文化归为三类:流行新品、流行产业和流行话语。流行新品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如手机短信文化、网络游戏文化和网络聊天文化;流行产业是指以制造流行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如欧美大片、日韩剧、卡通片、《大
1话西游》等。流行话语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汇,如目前流行的“网络聊天语言”(只管读音正确或相近,不管汉字是否正确)。这些流行文化,各有特点,形成源头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进步性。但低格调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淡化青少年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盛行和广为传播,导致一些青少年政治信仰淡薄,要么对政治漠不关心,要么在全球化影响和西方思想渗透下,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产生认同心理,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持怀疑态度。当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也造成青少年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其次,青少年沉溺流行文化,影响其学业与健康成长。
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了促进文化商品的消费,流行文化总是通过各种缤纷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刺激人们的欲望需要,不断向人们推销消费至上的理念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如美国的“哈利波特”,从电影到书籍、电子产品、玩具、游戏,几乎渗透了所有的文化产品领域。这些又大大地刺激了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消费欲望。如今,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视节约俭朴为美德的观念淡化了,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上相互攀比,追逐名牌;“我的地盘我做主”、“玩的就是心跳”,几乎成为青少年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信
2条。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容易吞食青少年的心灵,使其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健康成长。
再次,流行文化混淆价值标准,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危机。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一股潮流、一种时尚、一种环境、一个氛围,使得青少年的兴趣、喜好和口味日益趋同。齐一化的特点消灭了文化本应具有的思想丰富性和价值多样性,造就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单面特征。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膨胀,也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辨别能力减弱,产生价值观颠倒、扭曲。一些青少年不知何者为荣,何者为耻,荣耻不辨,善恶不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膨胀发展使得一些青少年为人处世完全从自我感受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产生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又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危机。当前强势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时尚也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体现了出来,如当前青少年中流行过“洋节”等现象,往往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念,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
赢得青少年就意味着赢得未来。青少年群体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宝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面对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引导,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多样价值观的泛化,拜金主义、以“无厘头”为代表的“犬儒主义”以及颓废自恋的“享乐主义”迅速粉墨登场,消极混世、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的腐化观念正在逐渐蔓延。青少年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
3观念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抉择。如何立足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青少年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民族性、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指导。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青少年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第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乘机进入国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要针对部分青少年在不良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政治信仰淡漠,是非观念混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功利化”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跟党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第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集青少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他
4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但在理想上容易迷惘。在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民族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论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少年,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推动这一共同理想在青少年中深入大脑,扎根人心,引导广大青少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第三、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少年。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使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繁荣昌盛,就必须始终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少年。青少年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最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拓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和创新能力。
第四,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青少年。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它旗臶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建设社
5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青少年群体年龄小,臵身于流行文化的炫目光环里,有一些青少年迷失自我,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往往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对此,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明白“八荣八耻”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要求,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要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仪容仪表整顿”、“安全文明岗”、“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要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要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如组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事迹,引导青少年从盲目崇拜明星的追星狂热中走到学习历史英雄、时代英模的正确轨道上来,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远离网吧和黄、赌、毒的诱惑,努力锻练成长为有远大理想、美好心灵、健全人格、高尚品质和健康体魄的新一代公民。
总之,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我们对其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因为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积极的、健康的成分;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自流,因为其低俗内容和消极思潮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不论是学校、家庭、社会,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青少年的流行文化阵地,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面旗臶。
单位:麒麟区第六中学
通信地址:麒麟西路208号
邮编:655000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篇十二
唐村中心小学
沈亚凤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大力弘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越性和领导性,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学习领悟,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个倡导”和实际相结合,做好本职工作,尽好本职力量,真正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队伍当中去。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一、忠诚教育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二、关爱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宽容相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爱好和习性……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的心灵亲密接触。
三、教书育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四、为人师表
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五、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代精神 篇十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实际而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要意义
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党传统的政治优势。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强调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此相适应,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从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蓬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辉煌胜利。马克思主义正是靠着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精髓,才会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使我们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理论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了过去在理想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错误,但仍然不愧为不负历史重托、人民选择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中国共产党具有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因而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品格。只有中国
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风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祖国的统一和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要爱国就必须保持民族的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其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开放式的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两者不可偏废。民族精神离开了时代精神,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就无从谈起;时代精神离开了民族精神,就寻找不到民族的承载体,就会失去民族特征,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同样也无从谈起。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
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贬褒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胡锦涛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际,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中公民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三、坚持不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决定》指出:“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容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理想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含义相同的两个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另一词叫共产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分阶段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有了这种共同理想的激励,就会视野宽广、心胸开阔,就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就能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社会创新的前列。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世界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接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同其他三个方面的基
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推荐阅读:
中西方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警醒、影响与启示09-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的中国梦11-30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7-04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09-20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09-22
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09-07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友善好少年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