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三农(精选10篇)
1.形式与政策三农 篇一
“三农”政策盘点与分析
当前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下半年,一些地区的洪涝旱灾影响了收成,全年农民收入预计增加4。农业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势头是来之不易的。一方面是一些农业扶持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市场拉动的结果。尤其是近段时间,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粮食、油价、棉花包括一些畜产品在前几年一直低迷的情况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价格增长只是一种恢复性的,还没有达到90年代后期最高的水平。而且价格继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目前的状态下起伏。所以,仅靠价格提升还不能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还需要采取一些更积极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今年采取了哪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让农民增收致富。20,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决策,是政策实施密度较大的一年。具体来讲有这样10个方面:
1、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为农民减负。从一些地方的情况来看,这项政策落实到位的话,能减轻农民负担的30。
2、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几年内,在国家的扶持下,要解决好贫困学生就学和贫困地区学校改造。中央财政为每个农民出10块钱,地方政府筹集10块钱,农民自己出10块钱,逐步试点恢复农村医疗体系。
3、扩大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力度,放开市场。一些地方尝试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改革意义重大,为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探索了新办法。
4、启动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今年选择了8个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强自身活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5、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国债资金中专门安排了“六小工程”资金,建设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小型基础设施,如沼气建设、乡村道路、草场围栏、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水电等,这些对改变农村面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始,在11个品种上实施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基本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优质水稻的产业带,黄淮海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的专用玉米的产业带等。对大豆、小麦等实行良种补贴,凡是在优质区域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好,价格也比普通的同类产品要高。
7、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主要开展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一个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力度很大;另外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尽管在财政等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总的原则定下来了,外来务工农民子女要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解决了农民工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8、各地将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国务院已批转了农业部等几个部委的农民培训规划,每年要培训上千万人,国家拨专款,进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9、很多地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进行农民社会保障、保险等方面的探索。这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上海、浙江等地正在按照城市居民社会低保标准,统筹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问题。
10、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今年不少地方有很多突破。
归纳这10个方面,可以看出今年的政策措施的一些特点。一是密度大。包括投资和政策倾斜。二是措施实在。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群众多年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都在开始探索、突破。三是全方位。不仅涉及到农民的生产,还涉及农民的生活;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明年的政策规划
尽管今年农民增收4已是来之不易,但还是没有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和突出:1、城乡差距在继续扩大。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专家测算,已达到1:3.1,是改革开放25年来差距最大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2、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是在中西部粮棉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有的还是负增长。现在省际间的差距有的已达到4到5倍,这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同步发展。3、农户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据统计,我国农村特困户有2600多万,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近1亿人处在贫困线下,这是个大难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经济就没有活力,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就是一句空话。现在近80的人口消费水
平只有不到40。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经济不能发展,扩大内需就要失去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影响。所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心。
现在已有几项大的政策出台,如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把过去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转移到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上,增加农民种粮的收益;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保护价等。明年将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来做,政策力度一定会比今年更大。并且在政策设计、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策落实情况。
制定政策、出台政策仅仅是一个开端,只有把政策落实下去,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所以在制订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为下面执行政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取消农业特产税,考虑到会减少地方政府收入,政府就采取了转移支付的方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采取一些最直接的办法把利让给农民。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实践证明,群众的参与才是最好的监督,今后要按照制度化、民主化去加强监督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定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光靠农业内部来解决是有难度的;仅是一种措施也是困难的。需要多元化、多渠道,通过改革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来促进增收。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2.形式与政策三农 篇二
1.1 历史原因
对于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因素来说相对是十分复杂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即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在抉择、计划、方针上都重视工业与城市, 使农业、农村在外部环境上远不及工业和城市。
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 农耕文化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发展。在古代与近代中国,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一直占主导, 直到今天依然是以农民这样一种基本的生存形式而呈现。小农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分散封闭, 并且它还将农村大批的劳动力群集于土地之上耕作, 生产效率低, 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更接受不了市场经济的冲击,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农民收入水平也相对低下。
1.2 国际背景
1.相对来说,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较早, 并且在工业和城市有所成效时, 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使工业和城镇化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助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一般起步晚, 许多国家更是普遍受战争影响, 市场发展环境不完善, 经济发展过程平缓, 有先天发展的劣势。就中国来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升国家的政治地位, 渴望在经济上追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迅速完成工业化, 所以拟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采用“城市偏向”政策, 农业、农村相应就被忽视了。
2.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人口增长迅猛, 超出经济增长速度, 也超出了制造业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1.3 根本原因
中国“三农”问题究其溯源还是体制障碍导致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 生产效率相对低下,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为了快速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况,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而改革开放前, “一五”期间确立了以军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 将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分割开来, 导致了社会极大的不公平。
2 城乡一体化的定义
就城乡一体化的定义来说, 它并不是说把农村改造成城市模样, 也不是说城市往农村的方向发展, 最重要的是将城市和乡村的特质保留下来, 基于此让城与乡之间拥有关系层面的相对平等、经济社会层面的相对协调、生态层面的相对适应。
学术界广泛认同, 城乡一体化是要在生产力水平、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达到非常高的阶段才可能实现。本就应该是城与乡之间借鉴优秀成分而去除落后成分的一种互利互惠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不单是要提高物质层面, 还要丰富精神文明。此外, 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之间毫无差异。所以, 给城乡一体化一个较为具体的界定即为生产力水平达到比较高的情况下, 城与乡形成相互联系, 城市带动乡村, 乡村补充城市, 在各个方面去实现共享, 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来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
城和乡两者之间从来都不是相向而立的, 两者要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并努力实现相依相存、共荣共生的关系。就北京市城乡一体化来讲, 就是四个字:加减乘除, 加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减是简化审批城乡一体化的项目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乘是试点成功以后, 我们推开, 以点带面, 它是一个倍数的增长;除是破除城乡二元旧有体制的一些障碍。
3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众多工作的重中之重。若农民没能走上小康之路, 那么很难使全国人民走上小康之路;若农业没能踏上现代化的道路, 那么很难使全国踏上现代化的道路;若农村没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那么很难使全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惠农富农政策相继出台,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得以实行, 对处理好“三农”问题来说, 这样的一些举措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差别不但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且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随着逐渐发展的形势变化, 国家调整了各项工作的政策, 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永恒发展”的, 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实事求是”。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中央的这个《意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让广大农民参与均衡分配改革的“红利”, 让广大农村共享发展的成果。
4“三农”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4.1 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
探寻农业转型新路径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就当前来看, 处于国际国内双重环境影响下, 价格倒挂问题表现在重要的农产品上, 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农业受到了价格与成本的压力。并且, 日趋减少的资源和不堪一击的生态环境, 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现状发出了警告, 农业发展将迎来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在这样的艰难态势下, 就一定要寻找农业新的发展方式, 运用新的手段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要从之前注重产量和粗放经营逐步到更加的看重数量、质量的提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生态治理, 使农业的成为可持续并集约的发展。
4.2 从内部发力到内外联动:
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
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得富。近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达到了“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减小。但是, 在当今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 对于两类占农民大部分收入的打工收入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说, 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增加变得困难重重。
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已下降为4/1以下, 在这样的形式下, 出台怎样的农业支持政策, 以此来提高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把农民增收的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处, 就要使农业实现内外部的联动即要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放在支持农业发展上, 要将有关农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 建立强效的监督检查体系, 防止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
4.3 从单向突进到综合破题:
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得美。近些年, 我国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但现今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相对还是较低, 所以必须要大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更好发展。
就当前来说, 农村已然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中的一大薄弱之处。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 在水、电、路、气、房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新农村建设要从单向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 不仅要将村子的容貌进行绿化和美化, 并且要使其经济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使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宽和更广。逐渐从注重“物”转向更看重“人”。
4.4 从顶层设计到试点试验:
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
实现农业的强盛、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美丽, 就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并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为农业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要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就要不断使顶层设计更加的完备, 做好试点试验, 实行更多的改革措施。对于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制度、使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宅基地如何改革要逐步提上日程。
我们所说的改革, 就是想要用市场化的方式, 使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 使其达到流动更加有序与配置更加合理, 也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促进农村资源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 让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5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创新
5.1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使农业在发展方式上得以转变、农业转型升级得到跨越式发展, 是我国必须要去关注的大问题。不管是从资源环境制约还是国际竞争压力上来说, 都对我国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 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推动农业产业制度创新, 加快土地产权的流转, 可走农业生态化的道路, 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树立品牌意识,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由此可知, 只有将改革创新作为我们发展的动力, 使农业真正得到转型升级, 才能使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5.2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就当前来说, 大部分的行政村基本都有了公共服务中心。以榆次区近城村为例, 该村就制定了整体规划区的建设, 使村民在生活上得到更大的便利。因留守村中较年老的老人无人照看, 所以就设立了老人日间照留中心, 如此贴心之举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但也要看到是某些村中所设立的公共服务中心建好后就被搁置到一边, 无法发挥其本该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 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5.3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务必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要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 使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顺应时代的大发展, 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方法。一定要把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的事情。要进行通盘的筹划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来破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 使农业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 将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处理的位置上, 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使城乡真正实现共同的繁荣。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三农”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城乡一体化下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定义, 进而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阐述了“三农”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以及城乡一体化政策创新的内容。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何艳玲, 宗成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27卷第2期, 2014, 2.
3.形式与政策三农 篇三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6-01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背景及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教育与党和国家政策教育的实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国家各部门经过长期的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最终决定在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
1、理论联系实践
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科,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在讲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着重解决的是政治立场问题、观点问题、方法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政策的本质、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也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形势与影响。
2、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强调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进行政治分析、 阶级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确立科学的政治信念,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3、个案教育和系统教育并重
形势与政策课的显著特色就是时效性和针对性。时效性意味着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能够及时回应,针对性主要表现为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上的难点和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对于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每一个新事件、大事件都要及时作出解答。采取个案教学,就能满足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了解这些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也要求掌握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分析和判断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高等教育中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有个别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从而要求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违背教学规律。
2、师资队伍不够强,课程管理不规范
目前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缺少专职教师的状况既不利于骨干队伍的培养,也影响到整个队伍水平的提升,也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且某些高校课程的设置及管理也存在不够严格和不规范的地方,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部分教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
1、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形势与政策要有系统的了解,从认识现象到认清本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成长为“四有”新人。
2、合理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以个案教育进行的,但也要摆脱东一鎯头西一镐的做法,注重系统性。在叙事的时候也要说。
3、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提高。
4、优化师资队伍和课程管理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组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班子,建立教研室和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第二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克服临时性,形成稳定地教学模式。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实现过程监督和评估反馈;在教学结束后实行教考分离,建立成绩和学分评定标准。第三是教育者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
5、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形势政策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与政策,不可避免要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思潮都会进入学生的头脑和课堂,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渗透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宣传部门的相关宣传,教师自身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灿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4.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学期论文范文 篇四
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而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实质、内容、原因、对策
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而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上,“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在“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上,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上,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
在“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上,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5.形式与政策答案 篇五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2)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要靠大量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致富能力强的能人来推动,继续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3)要优化内需外需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大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4)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5)优化城乡区域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注重新农村建设,大力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要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2)是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找准国际产业发展新方向,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选择具备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3)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我国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广阔,我们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调整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3、加快推进自主创新。(1)要坚持自主创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土地、税收、引进设备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营造鼓励创新、诚实守信、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氛围。(3)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要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开拓者。
4、加快推进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变。(1)要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2)把发展工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工促农,以工补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3)要注重企业安全生产,加强对外来职工管理,提高为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5、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1)是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二是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贯彻国家林业政策、执行林业法律法规、拟定全市林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生态建设、管理森林资源的职能(3)相关镇乡和市级部门要大力配合,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6、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是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是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创新就业模式,强化公共就业服务(3)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4)是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7、加快发展文化产业。(1)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是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有自主知识产
权、有市场影响的文化品牌。(3)是加快开拓文化市场。要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加快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
8、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1)积极为广大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情况,通过不断完善吸收外资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及时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行业动态等信息,推进了中国投资环境不断透明化和便利化。(2)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覆盖中国境内所有企业,适用于依法在中国设立的一切外商投资企业,这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条件下的开放式创新。
二、近几年来,中国周边出现哪些动荡?我们如何应对?动荡:(1)在南亚,美国扩大阿富汗战争,阿选举“后遗症”严重,当选总统卡尔扎伊与“占领国”、“占领军”之间摩擦加剧。巴基斯坦重大恐怖袭击接二连三,印度安全部队遭反政府武装突袭,伤亡惨重。(2)在东南亚,泰国政治继续“打摆子”,“红衫军”越闹越大,与政府“对决”的可能性增大。缅甸军政府急于在“大选”之前进一步“收拾”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菲律宾选前角力升温。(3)在东北亚,蒙古爆发反政府示威,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日本鸠山政权民意支持率“跌跌不休”。(4)在西亚,美国加紧从伊拉克“撤军”,而伊国内恐怖袭击不时升级。伊朗选举“后遗症”未消,伊朗核问题即将面临“摊牌”。应采取的对策:(1)最重要的还是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它的国际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其物质实力。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当前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提升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的能力。(2)是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3)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4)是加强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改善我国在周边国家心目中的认识和印象,使我国形象在这一地区更具亲和力。同时要保持我国在战略上的威慑力,努力维持一种平衡。
三、大学生需要有什么样的住房消费观念?
1、要扣除许多传统的消费观念,认为早点买房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将来房价只会涨,买房子保值,但问题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一定如学生和家长的愿,就未必了,而且目前国家已经使用调控政策,高涨房价背后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2、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越早买房子越划算,我对自己的还款能力有充足的信心,对此我们要量力而行。
3、租房比买房更合适,经有关人专家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其省吃俭用去挣钱买房子,还不如开开心心过日子,对此我们要慎重考虑。租房——买中小户型房——换购大户型房”的“梯次消费”模式更为合理
4、需要创业,创业也是一种就业渠道,等我们自己创业了,那买房子就不用说了,因此创业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5、在不少校园里,在校大学生买房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甚至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我们切记不要有这种心理。
6、一直以来高校在校生、刚毕业的职场新人都不是银行贷款青睐的对象,向大学生放贷只是一个噱头,实际上背后的还贷方还是与之“捆绑”的父母,银行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大学生房贷”之名,行学生父母还款之实,实际上是一种“子债父偿”捆绑式的房贷产品
6.形式与政策心得 篇六
摘要:当今世界的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我们的周边形式也变得愈发严峻,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迫使我们必须有一之强大的人民军队来维护国家的权益,虽然我们的军队这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发展,但依然没有与国力对应的战斗力,所以我们要不断通过发展与变革来使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使我们的各项权益都能得到维护,从而很好的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关键词:人民军队、光辉历程、改革强军、新跨越 一、九十年来强军兴军的光辉历程
今年是人民解放军成立九十周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作为后盾,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历尽千难万险、战胜中外强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支人民的军队,从1927年南昌起义,已经度过了90年的征程。
三湾改编从连队开始,形成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1929年,共产党召开了古田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 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人民军队建立初期,我军不断通过打胜仗缴获武器装备来武装自己。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大批新式的武器装备不断的列装部队,甚至世界尖端武器的研发也得以重视,原子弹、氢弹、一大批先进的导弹相继研制成功,武器装备的不断提升,不断支撑着我军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发展。
人民军队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组建了“井冈山教导队”,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院校创立的开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创办了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2017年7月19日,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
从南昌起义之后,我们的军队就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军队维护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各种战争和军事行动,维护了人民政权和国家安全,人民军队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遏制和消除了来自国际上的各种威胁,维护了人民政权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是关键一招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谋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局势也一直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仍然面临着全面安全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现在所面临的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正在不断的变化着,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从国际形势看,应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变革。中国现在的周边局势依然十分严峻,萨德入韩,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依然还没有得到解决。今年早些时候,印军无端越过边境地区,双方对峙了很长时间。所以说,维护国家安全的各种选择中,军事力量始终是保底的手段。
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上看,顺应世界军事发展变革潮流,争取实现弯道超车,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变革。信息化部队作战行动更迅捷,作战指挥更简单,作战保障更便捷,作战能力更强。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努力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质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变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军队强大、过硬。从国防和军队自身来看,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方针、履行好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我军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变革。首先,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其次,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还不够,各级领导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还不够。
三、强军路上实现新跨越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是强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领导体质来看,显得更加高效。改革后的军队坚持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战建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能力。2权利运行体系更加严密,改革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解决对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不够的问题,从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强化监督职能,确保权利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3力量规模结构更加优化,改革要继续裁剪军队,压缩规模;调整结构,改善军种比例、官兵比例、新旧装备部队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增效能,就是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4新质作战能力更加发展,进入21世纪,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联合作战日益成为现实,战场从传统空间向极高、极深、极远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智能、隐形、纳米等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儿。5军事人力资源更具活力,现代战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没有人的活力的释放,就没有战斗力的跃升。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个“重头戏”。这次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分类,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等。通过改革,选人、育人、用人、管人、留人的链条更加清晰,职务、权力、待遇本位进一步向能力本位回归,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更加彰显,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不断形成。6 军民融合发展更加深入。革命战争年代,战争的深厚伟力更多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小推车”上;今天,现代战争军民一体、平战一体、前后方一体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国家的国防实力更多地寓于军民深度融合上。这次改革,着力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解决制约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军民融合统一领导体制,构建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三个体系,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国防潜力更加坚实巩固。
7.形式与政策三农 篇七
1 目标市场的印象
2011年1月8日~20日, 我随宝应县农技推广站农机购置补贴验收工作组深入到该县的乡村, 就该县农机购置补贴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宝应县地处里下河中部, 苏中腹地, 境内水网密布, 农产品资源丰富, 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90万, 非农业人口就高达70万。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那苏中、苏北的农村就是关键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 发展农村, 提升农村品味, 就成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四化建设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 而农业现代化的命脉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 也就是农村传统劳作由机械替代劳动力。机械替代劳动力, 第一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物化劳动量;第二可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第三可以迅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从而迅速地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农机商品营销调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机商品制造商的一切活动固然要以市场为中心, 调研市场、了解市场、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 但是农机商品面对的是农村, 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日耕夜息已有几千年, 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 要使农机商品走进农村, 解放传统生产模式, 这实际上是一种革命, 这就需要农机企业, 以农村实际需要“以需定产”, “以销定购”,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系营销和服务营销。农机商品不同于日常的日用品, 在农业、农村、农机商品不是必需品, 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置换劳动力的替代品。近年来, 党和政府针对“三农”建设, 就农机新品进行了购置补贴, 其意义之深远, 功在当代, 泽被后人。
3 农村劳动情况分析
农村劳动情况, 实际上是农机商品营销主体的分析。就以里下河地区来说, 该地区是稻麦轮作地区, 单就水稻而言, 5月落谷下田, 6月小秧入田, 再经过100多天的大田管理, 提水灌溉, 喷药施肥治虫, 就收获在望了。传统的劳作情况, 单就一个小秧移植, 每667 m2水稻需要100多天的生长, 需要20个劳动力的物化劳动, 另加运秧、水田搁置、提水, 劳作十分艰辛, 人工收割, 既辛苦又误农时。而1台步进式SPW-48C插秧机, 1 d就可栽插1.33多hm2水稻, 提水由水电喷灌替代, 收获由机械收割。过去, 农村有“三夏抵不到一秋忙”之说, 而现在, 农村基本上看不到青壮劳动力, 大批的青壮劳动力以被机械化置换到城市, 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
4 服务关系营销对农机购置的影响
服务是无形的, 特别是党和政府的的服务, 这几年, 这一种服务具体表现在政策上。国家对“三农”的重视, 对“三农”的扶持, 让国人感觉得到的, 就是资金上的一种补贴。2010年, 宝应县共购置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机具6大类19个品种的机具2 901台。补贴机具销售总额3 964.60万元。由于国家财政补贴以及舆论导向的宣传, 农村农民闲散资金有了一种渠道的汇聚。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这实质是党和国家以政策性扶持, 营造了农机制造商和农民之间的一种共赢氛围, 实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经济建设的一种惠利, 也正是这种惠利, 使得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新机具新技术得到了推广。插秧机的推广, 解决了农民弯腰曲背的难题, 使农民挣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桎梏, 秸秆还田、高效植保机等重点机具的推广, 使农村农业效益得到了提升, 环境得到了保护, 泽被得到了良好的循环, 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单就一个宝应县而言, 由于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就有40万劳动力被置换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
5 政策性农机营销在宝应取得的成效
5.1 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发展
在各级财政农机营销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该县农民、农机服务组织投资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0年, 该县农机购置总投入达到5 100多万元, 增加新动力2.30万k W, 各类农业机械的增加, 使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效、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的新农村建设。
5.2 农业机械更新速度加快
财政农机购置、营销补贴政策使农民购机负担大为减轻, 提升了农机户对农业机械更新的承受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农机户对农业机械更新意识的提高。该县近2年大量购置的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开沟机等机械, 基本上是为了更新原有的老式机械。更新后的机械, 作业效率明显提高, 能耗降低, 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有力地促进了宝应县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3 农机新技术得以较快推广
一是水稻机插秧大面积推广, 促进了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水稻机插秧与常规人工人工相比, 每667 m2节本增效240元左右, 还节约大量人工。2010年, 该县新增插秧机354名 (其中乘坐式32名) , 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2.95万hm2, 机插率51%。二是机械秸秆推广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 该县被江苏省农机局列为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县,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项目双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 大中型拖拉机, 秸秆还田机械以及秸秆还田面积均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该县全年新购70万以上大中型拖拉机254台、秸秆还田机械254名, 实现秸秆还田面积5.93万hm2, 秸秆还田率达55%。
5.4 服务营销得到了完善
农机营销商, 由于要取得购机的补贴, 取得政府的认可营销手段, 势必要取得农民以及机手的满意, 从而才能完成农机补贴机具的销售工作。从这里可以看出, 农机营销就势必要求农机营销商提高服务质量, 严把进货质量关。农民选购机具, 具有多样性, 而质量是关键。农机营销商把持的质量关, 既满足了农民购机情感, 又反过来刺激农机生产制造商提高技艺, 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江苏东洋插秧机有限公司, 生产的PF455S型插秧机, 2006年以前, 占领了江苏、黑龙江、吉林80%的市场份额。由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影响, 2007年PF455S质量差了那一点儿, 当年, 该插秧机在三省的市场占有份额就迅速地下降了。江苏 (苏州) 久保田有限公司生产的SPW-48C插秧机有后来居上咄咄逼人之势。当然这一种逼人, 主要是服务和质量, 特别是质量。东洋公司2007年败绩久保田以后, 迅速调整了战略, 加强了服务性营销, 在有些机件的质量上得到了加强和固化, 从而也迅速地使该厂走出了低谷。
6 农机营销的问题思索
6.1 农机营销机具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有待完善
如何科学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关键是做好新机具推广和农民所需机具的调研, 在保证插秧机、秸秆还田机、高效植保机等重点推广机具需要的同时, 也要兼顾到农民普遍使用的其他各类农机具。在此基础上, 制定营销农机补贴的分配方案, 对农机大户以及农机组织的优扶, 要提高到发展“三农”的高度。在政策上, 实行一刀切的购机补贴方案应该是不科学的。
6.2 农机营销购机补贴工作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农机政策性营销, 不同于其他商品的营销。目前该县级农机部门虽成立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 但到了基层乡镇, 这项工作得到了弱化, 基层乡镇只是盖盖章而已, 乡镇这一级基层组织地位的提高、经费的保障、工作责任的明确有待加强。
6.3 农机营销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地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不应该只图形式, 农民购机政策及补贴机具办理程序, 应该让农民及机手及时了解和知晓。目前虽有宣传, 但在深入乡村调研工作中发现, 农民和机手对国家机具补贴政策还了解不多。
6.4 技术培训, 服务要双方务实
针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 高效、高速农机新机具的推广和农机户队伍的扩大, 对购机者有关机具操作、调试、维修等方面的培训要务实。在调研工作中发现, 目前, 农机部门针对农机户及机手的培训天数不少, 人员也不少, 但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实际培训中, 参训人员坚持培训的不多, 往往是培训开始点卯, 不到中途就退场。农机营销政策性补贴应该为保证机具使用、调试、维修的有效性而服务, 划一定数量的政策性补贴到培训上很有必要。
6.5 营销中间商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工作中发现, 不少机手及基层组织对一些农机营销商有意见, 营销服务能否跟上, 需要对营销商加强监督。农机具的“三包”以及售后服务要督促营销商本着既惠民又亲民的原则, 去把工作做好, 对套用国家政策性资金的虚假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7 农机营销的几点建议
7.1 关于报废机具回收的价格定位, 目前定点的报
废机具回收单位价格低于市场收购价, 造成报废更新购机者的不满。而报废机具回收单位在在机具回收后, 由于要等有关部门审核等, 不可及时处理, 加大了资金的垫付和机具存放的周期, 回收处理费用大于其他的废品收购商, 也抱怨甚多。同时, 也增加审核工作经费的支出。为此建议, 在目前补贴资金充足的形势下, 可暂时取消收割机补贴仅限于报废的规定, 或改变报废机具必须在定点回收点报废的限制, 或提高报废更新购置机具的补贴标准。
7.2 建议提高部分机具的补贴金额, 如秸秆还田
机、担架式植保机、高性能收割机等, 以符合目前这些机具推广的形势。
秸秆问题, 近年来是个敏感的话题,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 稻麦收获之后的残留秸秆往往是一焚了事, 然而秸秆燃烧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高速公路及机场因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烟雾而关闭的现象时有发生。党和各级政府多有禁令, 但治标不治本, 农民往往是群起而为之, 秸秆燃烧毕竟不是刑事问题, 农民背后的一把火, 有时总让政府奈何不得, 断不能因一亩二分田的秸秆燃烧而捕人以法。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燃烧、秸秆能得到综合利用是关键。建议秸秆采撷打捆, 国家应鼓励一些生物电厂收购这些打捆好的秸秆, 每吨打捆好的秸秆应补贴260元以上, 让农民感觉到收集秸秆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一些生物电厂, 国家应政策性扶持, 从而让这些电厂舍煤求秸秆, 使得秸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再者, 国家对秸秆还田机械应加大补贴力度, 让秸秆还田落实到实处。秸秆还田是一个沃土蓝天工程, 秸秆还田面积的多少和粮食补贴应该直接挂钩。只有这样, 才能让秸秆禁烧工作落实到实处。
7.3 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费用要纳入到财政补贴目录
对农民的培训, 应该纳入公益性事业之中, 只有经过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合格的机手, 才有权利购置补贴机具, 国家应提高农民阳光培训的补贴费用, 阳光培训不能走过场。现在有一些部门, 往往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在培训时间上打折扣、在培训人数上谎报, 假培训、假名册套取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从源头杜绝这些现象, 就阳光工程培训、购机、用机应该结合起来。购机的机手要先申请购机再培训, 领取培训合格证后, 才有资格享受政策性营销补贴, 阳光工程培训要深入到乡村, 要真正地阳光, 让农民得到实打实的培训, 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惠利于民。
7.4 要加强基层农机组织队伍建设
在乡村调研工作中发现, 现在一些基层农机组织形同虚设, 一个五六万人的 (乡) 镇, 只有极少数几人从事农机工作, 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发生的。农机营销, 某种程度上一种公益性营销, 这种营销商行为, 应该摆在基层乡镇农机部门。乡镇农机部门应该强化, 农机的根本在干机械化, 机械化需要由人去管理, 需要人去组织。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农民不稳, 能算是小事吗?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同时, 也要加大资金对基层农机组织的投入, 要增加和录用基层农机部门人员, 农业要稳, 怎样稳?要稳住基层农机部门, 补贴几百台农机具远不如稳住和强化一个基层农机部门重要。基层农机部门是做事的, 而且是做实事的, 稳住和建设好基层农机组织, 可以从源头上堵住不法农机经销商虚假、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
7.5 要加强和提高农机队伍的建设
8.“三农”政策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 篇八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应当按照这一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三农”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促进农村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瞄准农村贫困问题,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出谋划策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如果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既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就很难说在共享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和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扶贫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回顾中国农村的减贫历程、展望中国农村未来的减贫前景,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来看,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让大多数人受益,并摆脱贫困。发展是硬道理,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79-201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这是37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最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减贫效应尤为明显。在1979-1985年的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8%,农业生产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按现行扶贫标准,短短几年间上亿人脱贫,未脱贫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改善,最根本的力量是农村改革释放出的增长潜能。
从包容性增长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帮助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发展机会。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涓滴效应出现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沿海率先开放战略这一外在因素和区位比较劣势这一内在因素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未能及时搭上全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进一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对冲涓滴效应递减,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9年超过东部地区,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从2002年起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2004年起实施农业补贴和主要农产品托市收购政策,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全国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从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看,国家拿出专项资金,瞄准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效果。由于区位条件非常不利、人力资本极度匮乏,仍有一部分乡村和农户,涓滴效应难以惠及,包容性增长难以覆盖,需要靠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早在1982年,中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安排“‘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要对“老少边”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并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9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在过去30多年间,涓滴效应、包容性增长和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各有各的功能、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中国有效减贫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受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影响,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将下降,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将进一步减弱。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如以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十三五”期间使扶贫标准线以下的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是未来更长时期在中国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消除绝对贫困和改善底层40%人口的收入状况,都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的实施力度,特别是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使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方略中,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处于重要位置。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此,一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二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三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四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
聚焦农民增收问题,为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拓思路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促进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尽管1979-201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6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但2015年按新口径计算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仍高达2.73、按老口径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高达2.95。
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不同维度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会有不同的底线要求。第一,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来看,要求在“十二五”年均9.6%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4.8%。第二,从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来看,要求在“十二五”GDP年均增长7.8%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6.5%。第三,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来看,要求在“十二五”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7%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不低于6.7%。根据这三个维度推算的农民收入增速底线都具有约束力,因此,“十三五”农民收入年均增速的底线是不低于6.7%。
需要重视的是,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增长乏力。受农民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增速下降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受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国内去库存的影响,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快速增长。受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影响,农民通过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增速也会放缓。受集体资产存量分布不均、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需要时间的影响,财产性收入很难成为大多数农村地区增收的推动力量。这四大增收动力衰减的苗头已经出现,今后一个时期甚至可能加剧。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索。
第一,要处理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实行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将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增强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弹性、改变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有利于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轮的政策调整是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政策调整的势必是市场价格下滑。这要求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帮助农民渡过调整的“阵痛期”。
第二,要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在总结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以增强农业就业密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分享价值链比例为目的,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有利于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要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树立终身离农的志愿。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抓住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贡献智慧
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农民正是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农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紧紧扭住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住房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基本保障,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坚决守住底线。”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来,解决农村基本民生问题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民生保障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在教育方面,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由公共财政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校舍维护和公用经费等办学投入;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从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起步,分步扩大到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最终从2006年秋季入学起全国农村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2016年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医疗保障方面,从2003年起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初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只有10元,2016年已提高到420元,国务院已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在养老保障方面,从2009年起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起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4903.6万人,2015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931.5亿元、人均补助水平1766.5元,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助倍差为2.15,小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低保补助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出了贡献。
在住房保障方面,从2008年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年累计解决了2000万贫困农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尽管如此,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基本民生问题仍是短板;与城镇居民已经享有的民生福祉相比,农村基本民生问题仍需加强。要按照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织牢农村社会保障网。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要促进就业公平,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分割和身份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要促进社会保障公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实际补助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
9.形式与政策 篇九
现实的迫切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比较完备的法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不少混乱现象,如失信毁约、制假贩假、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破坏了市场秩序,干扰了国家建设,损害了群众利益。这些都与我们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以及执法不力有直接关系。
再次,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教育发展。比如,我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收养法等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道德义务转化为公民的法律义务,从而增加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这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改善。又如,我国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把严重破坏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或行政违法行为,并对违反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制裁和处罚,直接保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最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宏大的系统工程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多方面努力。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现在,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所处环境和队伍结构已经发生许多重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间,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审议通过了400余件法律或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近1000件行政法规,各地出台了约8000件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有关地方政府还发布了3万多件规章。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立法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严格执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在我国,约有80%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法则是惩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最终有效手段。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做到公正司法。
10.形式与政策论文 篇十
专业班级还是被作者删了姓名被作者删了学号被作者删了
现代的社会是变化莫测的,局势的变化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论是娱乐,体育,还是国际,事情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从2012的下半年以来,世界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喝了酒的醉汉,变化万千。
事件1:辽宁号航母正式交付中国海军。
都说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应该是十分显赫的,这点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就可以不难看出,尽管俄国的经济实力实在不怎么样,但是由于前苏联所遗留下来的强大军事技术,俄国的影响力显然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国际无核武器条约的拘束下,常规武器的先进与否就成了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衡量标准,在诸多的常规武器中,航母又是居于首位的。
美国现役有11艘航母,占世界航母的半数,然后最近又爆出美国正在建造福特级航母新型航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航母的重要地位。
我们若想加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军备无疑是必须的,特别是海军力量。虽然我们的辽宁号航母是常规动力的航母,没有像核动力航母一般具有超长的续航能力。但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中国拥有了航母之后其影响力的变化却是显著的。另外据报道中国在继辽宁号之后还在建造核动力航母,这也说明我们的国家的实力也在不断发展。
事件2: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中美关系一直是国际形势关注的重点,而美国的总统往往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成功击杀了基地头号本拉登,奥巴马终于又走上了美国政治的最高端。而众所周知,奥巴马的对华态度却是非常强硬的,虽然较以前的小布什他已经显得有些温和,但是在一些诸如对台军售等重大问题上依旧十分强硬。
并且在击杀了本拉登之后,美国完成了其打击基地组织的任务,继而将工作重心转向亚太,这对于我们国家大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按照美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说法,美重返亚太战略主要有六大目标:一是“加强双边安全联盟”;二是“深化我们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三是“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四是“扩大贸易和投资”;五是“打造一种有广泛基础的军事存在”;六是“促进民主和人权”。具体分析看来:
加强双边安全联盟”。这里的“双边”是与美国有同盟关系、准同盟关系或者与美国存在附庸关系的国家。所以,肯定不是中国。“加强双边安全联盟”是因为“中国是最大威胁”,原因是所谓的“中国的发展战略不确定”、“中国的军力不透明”、“中国的意图不明朗”,所以要“加强双边安全联盟”。显而易见,是对付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纠集一切可以纠集的力量,无所不用其极,遏制中国,对抗中国。
“深化我们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这一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建设作用。这些年,亚洲国家发展全球最快,经济增长质量也不错。而美国却恰恰相反,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理所当然地要与这些国家深化“关系”。因为只有深化“关系”,才能分享这些国家因为发展而带来的巨大的蛋糕。
“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美国从来不甘寂寞,更不容忍自己被其他组织排斥在外,所以,哪里有热闹,哪里就有美国人的身影。如联合国组织,如北约组织,等等,都有美国;其他的,如东盟组织,美国来了;如太平洋岛国开会,美国也来了,不论是什么会议,美国总是要插上一腿。
接下来的两条其实与前两条差不多,都是加强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监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
“促进民主和人权”。在美国公布的2011年人权报告中,美国称中国是“独裁国家”,说中国的人权状况“极为糟糕”。这种情况下,美国“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对象不言而喻便是中国。但是显然像伊拉克利比亚那般通过军事手段对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国队中国的所谓人权战略也只能依托于文化入侵的软实力。
事件3:朝核问题。
近期国际最关心的无非就是朝核问题了。朝鲜这块地方一直就没消停过,每年国际粮食组织都要投入大量金钱来支援朝鲜,中国每年对朝鲜的援助每年也有近二十亿美元。尽管如此,朝鲜这块人口只有两千多万,国土面积比浙江省大不了多少,GDP却只有浙江省10%左右的国家却一直没放弃核试验,从金正日到金正恩,金家一直把核计划放在国家工作的重点,甚至一直都与伊朗唱双簧。
2012年,朝鲜第三次核试验成功,朝鲜也高调对外宣布单方废除朝韩停战协议,并且全名进入战时警备状态以抗议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
综合外国媒体消息,韩美两国启动军事演习以来,触发朝鲜高调反击,导致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3月14日,朝鲜媒体称国内已有百万余名青年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保卫国家的圣战。朝中社3月14日报道,在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后,全国各地报名复队或参军的青年学生达100多万人。这份5日发表的声明称,“在这第二次朝鲜战争难以避免的时刻”,朝鲜将行使对“侵略者老巢”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的权利。朝鲜方面还宣称,不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且中断板门店代表部的所有活动。朝鲜媒体报道说,在平壤市,20余万名青年学生报名参军或复队。全国数十万名年轻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示决心站在祖国保卫哨所。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亨稷师范大学等全国大学、专科学校进行了参军、复队志愿集会,数十万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军。朝鲜各地中学的众多应届毕业生也踊跃报名参军,应试高考的学生也表示自愿当兵。另外,全国青年同盟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向人民军军人送了17万件援军用品。最为一名大学生,我无法理解的金正恩这位29岁的国家领导人到底在想什么,朝鲜这个穷的叮当响的国家为什么每年还是投入20%的GDP到军备发展。从上一阵子的朝鲜发射火箭到核试验,朝鲜似乎把世界上的和平局势捅了个大窟窿,从而也将世界的仇恨也引向了朝鲜,朝鲜的高调行事似乎有点太不计较后果了点。公然对抗世界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尽管,朝鲜媒体发布视频,扬言,若是美国等掺与朝鲜的核试验,那么就以“更精确的核打击”将华盛顿变成一片火海,这些高调的言论似乎听起来十分骇人,但是仔细看来还是吹牛成分居多。暂且不论朝鲜的远程核导弹能否穿过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的防线,单是朝鲜的远程导弹的航行能力就令人怀疑,再者就是朝鲜的第二次的核试验的爆炸当量为一到两万,不到当年的广岛原子弹,更不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核弹的几千万的爆炸当量(美国大概是3500万)。还有就是美国的飞行器能成功穿越朝鲜的空防体系,从朝鲜的阅兵看出朝鲜的防控体系还是十分薄弱的,而美国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机完全可以穿越其防线打击其核弹发射井。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但是从上面的几点便可以看出朝鲜根本是无力对抗世界的,唯有处于危机的只有韩国了,朝鲜手中唯一的筹码也只有韩国的安危。
总结:
【形式与政策三农】推荐阅读:
形式与政策论文 辉煌十一五12-08
农业科技三农政策11-01
形式与政治12-04
营销培训: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08-01
形势与政策作文08-10
国家形势与政策08-14
就业形势与政策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