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2024-10-21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精选9篇)

1.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一

《推销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633166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 授课系部: 经济管理系

授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64

先修课程:市场营销学等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冯春燕 2013.0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推销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双证书课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瞄准销售员、销售主管岗位要求,为培养学生将来在商务交易活动中推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主要以销售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在了解推销基本礼仪,并对推销活动有初步体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推销活动策划、推销准备、引起客户注意、激发客户欲望、促成交易”等典型工作环节展开。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组织,而不是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推销技能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操作性很强,是一门高职教学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课时数为64学时,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而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紧贴销售员、销售主管岗位工作岗位需要,为后续营销策划等课程服务。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制订推销计划的方法。

(2)掌握寻找顾客的步骤及方法。

(3)掌握约见及接近顾客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4)掌握介绍与展示产品的原则、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5)掌握各种成交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分析指定产品的宏观环境、竞争状况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

(2)能寻找顾客并对潜在顾客进行有效评估。

(3)能根据顾客的基本情况成功约见和接近顾客。

(4)能运用推销谈判的基本理论进行推销洽谈的设计。

(5)能根据顾客的实际问题解决顾客异议。

(6)能识别成交信号并适时成交。

3.素质目标:

(1)学生“用户需求”至上的意识,训练学生和客户交流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遵纪守法,忠于国家与组织,忠于职守。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或项目名称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建议学时

上门推销活动策划

能力

(1)能够对推销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发现推销机会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推销目标

(3)具有制定推销计划,策划推销活动的能力

知识

(1)了解推销环境的基本内容

(2)明确推销目标

(3)学会制定推销计划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上门推销准备

能力

(1)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必胜的信念

(2)具有对客户详细介绍推销商品的能力

(3)培养在实践中运用推销礼仪的能力,提高推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知识

(1)明确对推销人员心理素质和品格方面的要求

(2)憝悉产品介绍要点

(3)熟悉推销礼仪的各项要求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上门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能力

(1)能够根据上门销售的具体业务情景,运用合适的方法找到潜在顾客

(2)能够成功接近,为下一步推销工作创造条件

知识

(1)熟悉寻找潜在顾客的方法

(2)如何约见顾客

(3)学会接近顾客的常见方法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上门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能力

(1)能够熟练运用费比推销模式理论介绍和展示商品

(2)能够自觉地按照有效沟通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

(3)能够熟练处理客户各种反对意见

(4)能够胜任商品销售前台工作与客户的接洽工作

知识

(1)熟悉沟通的基本原理、学会商务沟通主要技巧

(2)掌握爱达推销模式、费比推销模式

(3)熟悉顾客异议的涵义、主要类型及应对技巧

(4)掌握顾客异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上门推销促成交易

能力

(1)能够识别成交机会

(2)能够创造成交机会

(3)能够促成交易的技巧

知识

(1)学会识别成交机会

(2)学会创造成交机会

(3)学会促成交易的技巧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店铺推销准备

能力

(1)能够按照店铺销售规范的礼仪要求接待顾客

(2)能够策划商铺接待顾客的礼仪方案

知识

(1)熟悉店铺销售常见的接待礼仪要求,包括店铺迎宾、结账前、收银与结账后等业务环节的礼仪知识。

(2)明确店铺每日营业前的准备工作要领。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店铺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能力

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恰当地采取相应的接待方法

知识

(1)熟悉店铺销售过程中观察顾客的技巧

(2)熟悉顾客的技巧

(3)明确店铺销售环境中接待顾客的方法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店铺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同上门推销

店铺推销促成交易

同上门推销

电话推销准备

能力

(1)能熟练地向客户推介自己地产品

(2)能胜任电话销售员向客户的推介产品工作

知识

(1)了解电话销售概念;

(2)掌握电话销售心态准备、物品准备、知识准备内容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十一

电话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能力

(1)能够熟练地找到有效的客户资料

(2)熟够练掌握一种以上开场白

(3)能够能胜任资料调查员收集资料的工作

知识

(1)了解保持积极心态的途径

(2)掌握查找客户资料的程序和方法

(3)掌握开场白的设计方法。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十二

电话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能力

(1)能够熟练地找到有效的客户资料

(2)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开场白

(3)能够胜任资料调查员收集资料的工作。

知识

(1)了解保持积极心态的途径

(2)掌握查找客户资料的程序和方法

(3)掌握开场白的设计方法。

素质

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学

十三

电话推销促成交易

同上门推销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 29人,主讲教师2人,实验人员3人。校外兼职教师7人,全部本科学历及以上,其中有10名具有硕士学位,2名具有博士学位。

2.实训基地:

(1)校园一角。

(2)瑞天商厦。

3.课程资源:

本课程已制定课程标准,每学期制定详细授课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每次课都编写教学设计,所有老师均实行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

(三)教材选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 《现代推销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推销技术》

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推销理论与实务》

铁道教育出版社 《推销技巧》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课程综合成绩包括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两种形式,其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

(一)期末理论考试

本课程期末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常用到的推销基本理论知识点为主)、多项选择(主要以推销的方法理论知识点为主)、简答题、论述题等,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70%记入本课程综合成绩。

(二)形成性考核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包括上门推销实践考核、店铺推销实践考核、电话推销实践考核、日常表现考核四种,满分为100分,其分值比例分别为:20%、20%、20%、40%。

1.上门推销实践考核:占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20%,满分20分。考察学生活学活用。任课教师按照上门推销教学情境安排学生以小组选择适当的商品适当的地点进行上门推销实践,以组为单位整理成PPT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提交。

2.店铺推销实践考核: 占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20%,满分20分。考察学生活学活用。任课教师按照店铺推销教学情境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当的商场进行营业员体验,以组为单位整理成PPT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提交。

3.电话推销实践考核: 占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20%,满分20分。考察学生活学活用。任课教师按照电话推销教学情境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当的商品寻找相应的顾客资料进行电话推销,以组为单位整理成PPT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提交。

4.日常表现:占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40%,满分40分。

(1)到课率考核 :占日常表现50%,满分20分。(每次上课有学习委员和老师共同考勤,凡有缺勤者每次扣1分,直至扣完。注:无故旷课者每次扣3分,累计3次该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为0分)

(2)课堂表现:占日常表现50%,满分20分。(上课睡觉、玩手机、MP3、不参与项目小组学习各扣一分,直至扣完)。

六、课程整体设计

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任务

知识点

训练或工作项目

教学重点

教学情境

与教学设计

建议学时

上门推销活动策划

了解推销环境

1.什么是推销

2.推销与营销的关系

3.宏观推销环境

4.微观推销环境

宏观推销环境

案例教学法

制定推销计划

1.确定推销目标

2.策划推销过程

3.制定推销计划

针对校园的学生制定推销计划

制定推销计划

案例教学法、实训练习法

上门推销准备

做好心理准备

1.做好礼仪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

与好莱屋大酒店的签约

推销礼仪

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实训练习法

做好携带产品准备

1.推销员必备工具

2.了解产品

3.相信产品

4.样品准备

练习了解指定商品

了解产品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上门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寻找客户

1.寻找潜在顾客的具体方法

2.顾客资格审查

3.制定客户拜访计划

根据案例分析寻找顾客采用的方法

寻找潜在顾客的具体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约见客户

1.约见顾客的涵义

2.约见顾客的内容

3.约见顾客的主要方法

如何顺利约见到总经理

约见顾客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接近客户

1.接近顾客的原则

2.接近潜在顾客的方法

因地制宜开展一次真实的推销接近活动

接近潜在顾客的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上门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有效沟通

1.沟通的基本原理

2.商务沟通主要技巧

3.爱达(AIDA)推销模式

4.费比推销模式

5.有效沟通的技术

分析“麦克的沟通技巧”

爱达(AIDA)推销模式与费比推销模式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商品介绍

1.商品介绍的原则

2.将特性转换成利益的技巧

商品介绍技能训练

将特性转换成利益的技巧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处理客户异议

1.什么是顾客异议

2.顾客异议通常的表现形式

3.顾客异议的形成原因

4.顾客异议的处理方法

角色模拟处理顾客异议

顾客异议的处理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上门推销促成交易

识别成交机会

1.购买信号的种类

2.购买信号的表现形式

角色模拟练习识别购买信号

购买信号的表现形式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创造成交机会

1.营造有利的成交环境

2.保持积极的成交心态

演练积极的成交心态

保持积极的成交心态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促成交易

促成交易的方法

根据案例说明所采用的成交方法

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店铺推销准备

2.2.1做好心理准备

1.迎宾礼仪

2.买单前礼仪

3.买单后礼仪

4.收银礼仪

去大型商店进行礼仪观察

1.买单前礼仪

2.买单后礼仪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2.2.2做好产品陈列准备

1.营业员准备工作

2.店长准备工作

走访商店营业员

营业员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店铺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3.2.1迎接客户

1.与顾客打招呼的方式

2.规范迎宾用语

3.迎接顾客应注意的问题

去大型商店进行观察

与顾客打招呼的方式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3.2.2观察客户

1.了解顾客在想什么

2.如何观察顾客

3.揣摩顾客心理

4.预测顾客需求

去大型商店进行观察

揣摩顾客心理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3.3.3接待客户

1.接待顾客的关键

2.顾客类型与特征及接待方法

3.介绍商品

去大型商店进行观察

顾客类型与特征及接待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店铺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同上门推销

同上门推销

去大型商店进行观察

同上门推销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店铺推销促成交易

同上门推销

同上门推销

去大型商店进行观察

同上门推销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电话推销准备

做好礼仪准备

1.通话基本原则

2.拨打电话礼仪

3.接听电话礼仪

4.代接电话礼仪

5.提前预约礼仪

6.做好心理准备

训练电话礼仪

1.拨打电话礼仪

2.接听电话礼仪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做好产品介绍准备

1.物品准备

2.知识准备

3.销售规划

训练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十一

电话推销引起客户注意

3.3.1保持积极心态

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

训练积极的心态

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3.3.2找到想找的人

1.分类查找客户资料

2.客户资料的收集标准

3.客户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

4.客户资料的使用建议和意见

练习收集客户资料

客户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3.3.3精彩的开场白

1.开场白的定义及作用

2.开场白的内容

3.开场白的设计方法

练习设计开场白

开场白的设计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十二

电话推销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4.3.1询问对方需求

1.了解客户需求

2.把握客户需求

了解客户需求

把握客户需求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4.3.2介绍推广业务

1.让客户了解产品的竞争优势

2.向客户请教对产品的意见

3.及时说明产品对客户的好处

4.协助客户解决面临的问题

用电话向客户推介商品

协助客户解决面临的问题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4.3.3巧妙化解异议

1.异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2.异议处理的基本步骤

3.异议处理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说明所采用的异议处理方法

异议处理的基本方法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十三

电话推销促成交易

同上门推销

同上门推

运用电话进行一次完整的商品推销

同上门推

案例教学

小组学习

讲授课件

小组讨论

2.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一是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三是学习消极被动, 投机取巧;四是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利用学生善动的特点,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 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 高职教育应该重点抓好实践环节的教育, 改变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 重视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必须、够用”原则, 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要求, 改革《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 删减不必要的且难度大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学习门槛和学习难度,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提高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 满足成本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会计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 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 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 完成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任务;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职业素质, 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二) 课程设计原则

笔者按照“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课程设计理念,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1) 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训练、课外训练、顶岗实习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为原则, 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2) 职业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 突出课程的会计职业性。 (3) 开放性原则。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媒介, 突出课程的开放性。 (4) “教学做”相融合原则。 (5) “任务驱动”原则。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由传统学科体系向以“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为内容转变, 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就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 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三) 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关系分析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需要成本会计实务知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产业, 专业与职业对接, 课程与岗位对接”要求, 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取应该满足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 要对传统《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设计与选取的《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职业标准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四)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应该做到教学过程与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统一, 按照“知识+技能”思路, 以一家典型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照“成本会计制度调查设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学主线, 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工作 (见表2) 。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详细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原则, 按照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 (1) 参观和调查生产制造企业, 访谈企业管理人员, 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 讨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情况,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 (2) 精心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费用的交易。在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 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 并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资料, 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3) 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和计算表格, 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成本核算用“证、账、表”, 模拟仿真成本核算工作。

(五) 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根据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要求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知识, 将成本会计知识融合于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中, 实现教学过程与成本核算过程的统一,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知识需求的分析, 笔者认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现代成本会计内容可暂不列入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主体地位, 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训练, 学生应该具备独立解决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传统的学科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 以粉笔加黑板为媒体, 以满堂灌输成本会计理论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不能将所有成本计算表格在黑板演示讲解, 学生只能以书本表格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 加深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 学习、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应用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 注重实践性、操作性, 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应重点讲授和示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因此, 改革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又称为“电化教学”。

根据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手段配置上, 一要选择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并收集其成本核算会计资料, 作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载体和工作对象, 帮助学生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 组织会计人员 (学生) 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 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二要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三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 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职业能力。

(二) 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实施案例教学, 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以一家典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例, 采用讲授、演示 (示范) 、讨论、启发、练习 (模仿) 、操作 (实践) 等方法, 模拟制造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情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成本会计员”角色, 学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证、账、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技能训练, 使学生成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真正主体。

(三) 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目标是, 能够将所学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中, 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因此, 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成为评价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实施:一是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前, 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访谈, 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在企业实地调查结束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帮助学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合理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和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 通过课堂的“教、学、做”和模拟仿真实训, 帮助学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任务, 加深和巩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成本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三是课程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校内学习后, 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个月的会计课程顶岗实习, 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提高学生会计工作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以前,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实施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 学生学习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后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理论知识, 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以后, 我们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 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 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

摘要: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会计工作需要的具有较高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学习消极被动等特点,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学科型成本会计理论教学模式, 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务,职业标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昌锋, 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4) .

[2] .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3] .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8) .

3.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三

关键词:中高职 会计 会计实务 衔接

一、引言

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包括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衔接,中职的学生毕业时可以通过对口单招和注册等方式进入高职学校,通过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实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不论对于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还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会计实务课程均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实务课程地位相当重要,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配备等诸多环节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对应开设课程一般为《中级会计实务》或《财务会计》或者《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中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开设《财务会计》或《初级会计实务》等,本文简称《会计实务》,针对《会计实务》课程在中高职教学中的有效对接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接策略。

二、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现状

(一)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有重复,教学计划有相似

会计专业的中、高职两类学校各自分析学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制定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但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两类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了《会计实务》课程,出现了重复,且两类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是比较接近的,其教学进度也几乎一样,根本并没有体现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上有任何的区别。多数学生不懂相同的知识为什么要重复学习,都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必然会导致中职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实务》的时候,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有很多理论不能完全理解,而进入高职后又觉得相同的知识自己已经学过,就产生了懈怠,在学习《会计实务》上有抵触情绪,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对于中、高职学校来说,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2、课程标准不分明,教学内容有重叠

对于《会计实务》课程来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各地、各院校都是各自为政,制定了自己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更没有体现出中职和高职区别,这样就使中职和高职在《会计实务》课程衔接上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是《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缺乏衔接。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主要是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缺乏对接,导致各教各的、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整合。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职应注重基础理论和简单的动手实践,高职应在中职的基础上有所拔高,这样即可使知识得以更好的强化,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会计实务》教学目标设计随意。中、高职阶段有各自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差别,从而导致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很多趋同,虽然都突出了技术性和职业性,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并没有凸显各自的培养特点。此外,中职与高职《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和相应的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相结合,缺乏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随意编写,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使得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出现重叠。

(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原因

1、国家对中、高职教学缺乏整盘规划

要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效益,仅靠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是不可能办到的。目前,我国的中、高职管理体制缺少一个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管理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各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指导方案,对中、高职教育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2、普高生与对口生用相同的教学计划

现在,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生源种类比较多,有普高注册入学、普高填报入学、对口单招入学和中职注册入学等,而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混合编班,即使是行政班分班了,也基本上采用的是相同或很相似的教学计划。因为,普高生在学生人数中占多数,由于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基本都从普高生角度出发,以零起点设置《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这也是造成中、高职《会计实务》重复教学的重要原因。

三、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素质的差异和未来就业方向的差异,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会计实务》课程,推进中职与高职的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的协调与有效衔接。

要实现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课程的协调与有效衔接,首先要明确该课程在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四、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衔接的策略

1、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

基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为基准,根据会计证、助理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该课程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1)中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与实训活动,掌握会计核算业务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并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专业品格,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1具体内容知识目标1(1)理解会计实务的目标,掌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

(2)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

(3)掌握财务报告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职业技能目标1(1)能熟练地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会计核算

(2)能根据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实务报告职业素质养成目标1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1会计从业资格证(2)高职会计专业《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课程目标1具体内容专业能力1(1)明确企业会计实务的岗位职责

(2)理解会计实务的相关概念及如何运用

(3)熟练掌握中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

(4)能对各行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并能对经济活动加以控制与监督方法能力1(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3)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社会能力1(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2)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3)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1助理会计师证中、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强调基本技能、特殊业务的掌握,体现了对学生职业能力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培养。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对六大会计要素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对学生处理特殊业务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中、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呈梯形递进的形态,从而实现《会计实务》课程的有效衔接。

2、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材选用的衔接

要加强对中高职教材的统筹,应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相关专家根据《会计实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多个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学或选修的单元和哪些是中职必学或选修的单元,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编及选用,从而提高教材的开发效率。这不但兼顾了学习内容的顺序性和整合性,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状况,使中、高职《会计实务》一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材内容的重复或重叠,实现教材选用的有效衔接。

3、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小企业的收银员、出纳员和会计核算员等,其基本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简单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各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成本岗位和报税岗位等,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还能晋升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或会计部门负责人。究其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和《会计实务》课程的特点,根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思考如下:

技能模块1中职教学内容1高职教学内容会计基本技能模块1会计职业认知、设置会计账户、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等。日常业务核算模块1出纳岗位业务、往来结算业务、简单的财产物资收发存业务、借款业务、资本金业务核算;收入费用;损益结转及利润分配核算等。1存货计划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应付债券的核算、特殊销售的核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等。复杂业务核算模块1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核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业务核算;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等4、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衔接

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会计工作对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为依据,创新《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切实根据中职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標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

首先,分析学生需求。中高职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情感需求、能力需求和实践需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能力需求是指按照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太容易或太难都会被排斥;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才能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中高职学生情感需求和实践需求的强度是不一样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中职学生的情感需求会比实践需求强烈,而高职学生则相反。

其次,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完整的会计工作过程为着眼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其教学方法主要有: 启发引导法、小组研讨法、网络教学法、实地观摩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和工学结合法等。

5、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成绩考核的衔接

实行以课程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以会计职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双重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的进行全程化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同时,注重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加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建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动手实践等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实现课程成绩考核的有效衔接。具体而言,过程考核主要有:考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训等;结果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实践实训考核。期末考试要全面考核《会计实务》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考核是以企业财务案例的实践操作考核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在中职学校的《会计实务》课程应该突出实践操作和技能的考核;在高职学校《会计实务》课程应适当加强理论知识的考核,以适应更高层次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祁金祥.小议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做”合一——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2]于晓泉.中、高职课程教学有效衔接实践与研究——以护理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3(1).

[3]方莉玫.中高职文秘专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建设协调与衔接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4]张晶.对中高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1).

4.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四

1.课程性质

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过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是现代整合营销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广告理论与实务》这门课,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每位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广告这门学科,理解和掌握广告学的相关原理;在课程中,通过对广告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汲取广告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实训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学以致用,能够灵活的将所学的广告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这门课程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管理等课程配合与关联。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置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树立“以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思路。《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针对广告策划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围绕项目导向来选择和组织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广告概述、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媒体策划、广告创作、广告效果评估、广告费用预算等七个学习情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聚集知识,根据财经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课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程贯穿广告,使得学生在广告的顿悟中理解广告,理解广告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3.课程目标

3.1

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应能够掌握广告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广告理论与实务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企业中常见的广告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广告调研和广告策划的能力,以及对广告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

3.2.社会能力

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广告学的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广告调研和广告策划进行掌握,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掌握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方法,为以后的实践提供方法指导,建立起广告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4.课程内容和要求

《广告理论与实务》课程共有七个工作项目,各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如下:

表4.1

“广告概述”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与广告业

了解广告、广告活动的基本内涵及广告活动的主要类别,了解广告业的发展脉络和现状;

能正确把握广告、广告活动的基本内涵及广告活动的类别,正确认识广告业的发展脉络及现状

3课时

广告代理

了解广告代理制的发展及内涵;

能正确把握广告代理的相关制度;

3课时

广告与营销

了解广告与营销活动的关系、整合营销传播的技巧

能正确认识广告与营销活动的关系

3课时

广告管理

了解广告管理的内涵、广告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知识

能正确把握广告管理的相关知识,规范广告行为

3课时

表4.2

“广告调查”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调查概述

了解广告调查的意义与内容;

3课时

广告调查程序与方法

掌握广告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方法

5课时

4.3

“广告策划”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策划概述

掌握广告策划的内涵及程序;

能够正确理解广告策划的内涵及程序,专业地认识广告策划活动;

2课时

广告策划核心策略

了解广告策划的核心策略:(1)USP(独特的销售主张),(2)BI

(品牌形象论),(3)定位,(4)

BI

(品牌个性论),(5)ROI

理论

能够灵活运用广告策划核心策略,进行诉求点的提炼;

6课时

广告策划的原则

了解广告策划的原则:1、求实原则

2、计划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心理原则

5、创新性原则

6、调整性原则

7、前瞻性原则

够将广告策划的原则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4课时

表4.4

“广告媒体策划”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媒体的选择与组合理解不同媒体的优缺点;掌握广告媒体选择与组合的原则与方法;

能有效地进行广告传播媒体的选择和组合;

6课时

广告投放时机和频率决策

掌握广告投放的时间选择及投放频率技巧;

能专业地确定广告投放的时间和频率;

4课时

表4.5

“广告创作”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创意

把握广告创意的内涵、作业环节、原则和主要表现形态;

能进行有效的广告创意,从不同形态进行广告表现

4课时

广告文案

掌握广告文案的内涵、广告文案的构成及其写作技巧、不同媒体的广告文案写作;

能用文字进行有效的广告创意描述、表达,进行广告文案的撰写;

4课时

广告策划书的撰写

了解广告策划书撰写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能撰写广告策划书;

2课时

广告设计基础

了解广告作品设计的基本知识

能进行广告作品设计的鉴赏;

4课时

表4.6

“广告效果评估”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效果的内涵

了解广告效果的内涵

2课时

广告效果评估

掌握广告效果评估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能根据实际情况较专业地进行广告效果评估

4课时

表4.7

“广告费用预算”工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知识内容和要求

技能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广告预算的概念、编制程序及影响广告预算的主要因素

了解广告预算的概念;掌握广告预算的编制程序;了解广告预算的主要因素

2课时

广告预算的编制方法

了解广告预算的编制方法:销售额百分比法,销售单位法,目标任务法,竞争对比法,量力而行法,通信订货法,广告收益递增法

掌握广告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4课时

广告预算的分配策略

了解广告预算的分配策略:时间分配策略,地理区域分配策略,产品(品牌)分配策略,媒介分配策略

2课时

广告预算书的编写

了解预算书的编写格式

能够按格式编写广告预算

2课时

5.教学条件

完成《广告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教学所需要的:

硬件条件为:

(1)案例库、资料库、试题库及多媒体课件

(2)教学环节中全程实用PPT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针对有的重点案例采取视频播放方式。

(3)设置广告实训基地

2、软件条件为:

选取适合职业院校市场营销或酒店管理专业应用的《广告理论与实务》教材。选取教材注重的特点: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

注重内容使用与更新,尽可能增加实用知识与技能内容;

教材中案例的设计,内容要更贴近实际生活;

增加更多的小知识、小资料和小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6.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

6.1

教学组织

根据《广告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每一个具体的章节,分别采用任务驱动、实训演练,以及理论讲授等形式实施教学。

6.2考核评价

(1)评价的目的:通过组织考核,重在了解学生对《广告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

(2)评价的原则:理论够用为度,着重实际应用

(3)考试命题的依据:依据教学内容

(4)考试的形式:课外设计广告海报或闭卷考试

5.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介绍 篇五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学习《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强化会计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于会计业务的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该课程是会计实务工作的重点,学生这门课程学习的效果如何,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今后他们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今后能否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及会计师职称的关键。

本课程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及有关制度的规定,按照会计岗位的设置要求,将《财务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第一模块总论。针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加以介绍;第二模块为资产。本篇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 ;第三模块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第四模块为为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五模块为财务报告。本着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够用为原则,因此,该课程并不是讲解所有的准则内容,而是重点讲解准则中较为广泛应用的准则。这也与我校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同时,也较为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会计领域中新的、前沿理论问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完整会计知识结构复合技能型会计人才。

6.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六

会计做账实操:货币资金业务流程的控制如下:

(一)现金收入的控制流程

对于现金收入,如果单位配有收银机,单位的收款员应于每天营业结束后,在专门人员监督下,将当天营业额中应有的现钞收入数同收银机自动记录的累计数相核对,并填制收款单,连同现金收银机上自动打印的纸带交记账员登记现金日记账。如果发现现钞收入数同收银机记录的累计数不一致,应对差异进行调查。

一般单位,应由营业人员开具一式三联的发票或收据,收款人员收款时,应仔细核对营业人员开给顾客的销售发票或收据的金额与交来的现钞金额是否一致,收款并加盖戳记后,将第三联留下,其余两联,一联交由顾客留存,一联编制营业日报。收款人员根据留存的一联编制收款日报,营业日报与收款日报应核对一致,其中营业日报作为记录营业收入的依据,收款日报作为记录现金日记账依据。

(二)现金支出控制流程

明确规定了现金的使用范围,超过规定限额以上的现金支出一律使用支票。

对于支票报销和现金报销,单位应建立报销制度。报销人员报销时应当有正常的报批手续、适当充分的付款凭据,有关购货支出还应具有验货手续。财会部门应对报销单据加以审核,现金出纳见到加盖审核戳记的支出凭据后方可付款。

付款记录应及时登记入账,一切凭证应按顺序或内容编作会计记录的附件。

1.现金支出

单位各部门的零星开支,如需预支现金,必须首先由各部门填制现金借款单说明预支理由,并经由本部门主管审核,财务经理或经其授权的人,应对预支部门主管签字同意的现金借款单的理由进行审核,出纳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确认的现金借款单,预支现金,会计人员根据出纳签章的借款单登记账。

零星开支的现金报销者,必须填制现金报销单,附上所有原始凭证,交部门主管审核签字,并经财务经理或其授权的人员审核确认,出纳人员对其支付现金。

工薪的现金支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编制工薪支付单,财务部门应根据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签字同意的工薪支付单来提取和发放现金。发放现金过程中,直接支付款项的出纳和会计记账人员应严格职责分工。

2.支票支出

单位支票支出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各点:

(1)所有支票必须预先连续编号,空白支票应存放在安全处,严格控制,妥善保管,有权签署支票人员不得保管空白支票。

(2)每项支票支出,都必须经过授权的支票签署者的审批并签发。

(3)每项支票支出,都必须有经核准的发票或其他必要的凭证作为书面证据。在支票上必须明确地写明收款人和金额,并应与相应的应付凭证进行核对。作为签署支票书面证据的有关凭证,应于签署支票后,加盖“已付讫”戳记,以防他人用来作为重复付款的凭证。

(4)任何有文字或数字更改的支票应予作废。作废的支票必须加盖“作废”戳记,防止被他人使用。并且应和其他支票存放在一起,按顺序号加以留存。

(5)所有已经签发的支票,应于当日及时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中,并应定期与应付款或其他总分类账借方进行核对。

7.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七

1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1.1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 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 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 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了数以千计服务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提升, 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 定位不够精准。经过十余年改革,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影响, 课程体系学科化明显、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二是, 内容交叉滞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 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 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重知识、轻技能;必修课时较多、选修课时较少, 职业方向不清。四是, 课证融通欠缺。课程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铺展面不广, 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

1.2金融服务业发展新要求

“区域发展, 金融先行”。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带动作用, 发挥着乘数效应,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 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市的金融服务业以建设中部金融中心为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指导下, 取得了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机构676家, 年末资产149.60亿元、从业人员5.75万人、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长沙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金融人才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 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 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对接产业和服务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职业技能标准选择及就业岗位分析

《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 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从事技术工种从业人员, 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1职业技能标准选择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地划分工种, 对工种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各工种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对其进行概括和描述从而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 分为国家标准、行业 (地区) 标准、企业标准三级, 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 也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

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有: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基金销售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从业资格、保险公估从业资格、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等。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对接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两个职业技能标准。

2.2就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询招聘计划、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召开毕业生座谈会, 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代理人、金融产品投资顾问、银行柜台业务人员等。主要就业岗位分析见表1。

3课程体系重构

3.1重构原则

3.1.1以高质量对口就业为导向

高质量对口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分析, 了解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 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与学生课堂所学“零距离”对接,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

3.1.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发展, 培养其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发展, 职业岗位变换速度日趋加快, 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间岗位变换尤为常见。因此, 要主动适应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 着眼未来,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其多岗迁移能力。

3.1.3模块化实施, 分层递进

打破学科体系, 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 依此形成课程体系。即解构职业岗位所需能力, 提炼技能单元, 基于工作过程, 按照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课程, 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借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职业标准理念, 从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面组织实施。

3.2课程体系重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核心能力 (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具有普适性。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 、行业通用能力 (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通用的基本能力。面向工种或岗位群) 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 (某种职业自身特有的, 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 。通过就业岗位分析,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构造模块化课程内容, 进而形成三大课程种类: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

4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条件

为保证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必须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4.1队伍———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要坚持“内培、外引”并行策略, 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坚决杜绝因师资短缺导致某些核心课程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有计划选送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短期或中期培训学习;从证券和保险机构聘请大量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

4.2载体———高水平的项目课程教材

传统教材一般以知识、概念为核心, 要将其变革为以证券、保险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教材。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 以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为对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活动载体为核心内容,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材, 为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辅助资料, 全面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4.3场地———优质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应该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 进行基于金融机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全真化设计, 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 深度融合, 利用金融企业的培训基地, 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外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前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4-05-02.

[2]李月芳, 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5) :15-18.

[3]倪中秀, 张勇.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9) :33-35.

[4]薛叙明, 等.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02) :75-78.

8.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篇八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税务实务 “以赛促教”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技能竞赛形式的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逐渐成为高职学校的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通过组织开展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有效促进会计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税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税务处理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引入“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对有效提升《税务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以赛促教”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技能大赛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也成为衡量其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分解为任务内容,并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教师在其中通过对学生参赛进行指导,以弥补自身之不足,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以赛促教”引用于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上。

1.1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职学校举行会计技能大赛,必然要以会计行业相关职位为竞赛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就可以根据行情发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体现一定的实时性和前沿性,实现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

1.2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保证技能大赛达到可行性的效果,高职学校需要购置相关的教学软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逼真的模拟。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教学环境的改善,在课堂上就可以着手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因此,就是可以在技能大赛课堂,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等部分,讲解企业会计的具体工作流程或者处理方法等,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學手段上,高职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在相关的实验场所、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的实践内容。

1.3实现教师素质的提升

技能竞赛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也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平台。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现着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会计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可以说,会计技能竞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察和运用,更是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考验。因此,高职学校必然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促进会计教师不断掌握新技能,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以实现会计教学的改革。

2.《税务实务》课程“以赛促教”的实践探索

《税务实务》是一门融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与会计岗位群中办税员业务岗位直接对应,本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为此,笔者认为,在高职会计专业《税务实务》课程中实施“以赛促教”,实现“赛教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据调查,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只有一项会计技能大赛,其中每个赛队由出纳、成本会计、主管、总账等四个选手共同参赛,四个选手通过老师的指导,团结协作,完成赛事。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税法越重要,而在具体税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仍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够,因而学生较为被动,其积极性和协作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遏制。而技能大赛比的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合作能力。在这一比赛规则下,《税务实务》课程教师可以从中受到教学启发,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技能大赛的引导下,可以对教学过程、教学标准等根据赛项中的具体问题和工作情境,以岗位任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建学生的技能学习社团,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走向企业和税务大厅,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2加大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

《税务实务》教学既不能脱离理论基础进行全实操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一味注重法律理论内容,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时,适当加大对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化。从会计技能竞赛的赛项设置上看,对学生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居多。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具体针对《税务实务》来说,应适当加入办税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项目训练,以任务为导向,实现对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提升,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如可以将税款计缴精准作为赛事引入税务教学,对税务实务进行模块化的细分,使学生在一种开放式的仿真职场氛围中进行税务技能实训。

2.3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会计技能大赛也为广大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教学成果的平台。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具体的会计赛项也会不断变化,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水平要求也越高。这就需要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行业动态,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实现高效教学。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教师也要充分掌握技能大赛的具体规则和过程,参与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必要的示范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对于《税务实务》课程教师来说,也应该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2.4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证学生对技能竞赛产生足够的兴趣,以有效发挥“以赛促教”模式的效力,还必须构建良好和谐的环境,改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实现会计教学资源的整合,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比如说,要对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在保证正常的上课时间开放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进入实验室进行项目的练习,开展技能竞赛实践等,充分发挥实训的价值。同时,高职学校也可以对会计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提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以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现“以赛促教”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有效实践,对实现会计课程改革,提升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税务实务》课程教师,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科学化的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礼红.“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市场论坛,2015,No.13203:59-60+63.

[2]王慧.高职会计专业“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No.68731:63-65.

9.药品标准实务总结 篇九

一、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1、中国药品管理法规

意义: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 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它是专门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法律。《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GAP

2、国际药品注册管理法规文件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 意义:ICH遵循一切为了保护公众健康的利益,以科学、有效和经济的方式开发优质、安全和有效新药的原则。ICH的目的是通过协调一致,使三方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上取得共识;为药品研发、审批和上市制定统一的国际性技术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加快新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发使用;以使新药及改进的产品尽快用于患者。

二、药品质量标准内容及主要术语含义

1、质量标准内容:药品标准也是对药品的质量(限度)、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一般包括药品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内容,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药品质量是否稳定均一。

2、主要术语及含义

正文:药典收载的正文就是药品标准。

药典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药品名称: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为药品通用名称。制法:制法是对药品生产制备的重要工艺和质量管理的要求。

性状:性状是对药物的外观、臭、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的规定,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鉴别:鉴别是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包括区分药物类别的一般鉴别试验和证实具体药物的专属鉴别试验两种类型。

检查:检查是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的状态所进行的试验分析。包括反应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试验方法与限度、反映药物制备工艺的均一性和纯度的要求等内容。

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是指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药品(原料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一般可采用化学、仪器或生物测定方法。

贮藏: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限直接受其贮存与保管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贮藏项下的规定,系为避免污染和降解而对药品贮存与保管的基本要求。

标准物质:药品标准物质,是指供药品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三、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

1、研究内容

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在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基础上进行,更注重于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稳定性、杂质与纯度控制。

制剂的质量研究在原料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制剂处方工艺,则更注重其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

稳定性。

2、原料药的结构确证:

样品要求:结构确证研究中,首先要严格控制供试品的纯度,只有使用符合要求的供试品进行结构研究,才能获得药物正确的结构信息。方案制订:

(1)一般项目:药物结构确证一般均采用有机光谱分析法。常用的分析测试项目包括: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或)单晶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2)手性药物:手性药物除进行一般项目化学结构确证测定外,还应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单一对映体的绝对构型确证常用的方位为比旋度测定、手性柱色谱、单晶X-衍射,以及旋光色散或圆二色谱等【注:圆二色谱法(CD):CD测试通过测定光学活性物质(药物)在圆偏振光下的COTTON效应,根据COTTON效应的符号获得药物结构中发色团周围环境的立体化学信息,并与一个绝对构型已知的待测药物结构类似药物的cotton效应相比较,极可能推导出待测物的绝对结构】。其中,单晶X-衍射为直接方法,可提供最直接的信息。

(3)药物晶型:药物晶型测定方法通常有粉末X-衍射、红外吸收光谱、熔点、热分析、偏光显微镜法等。(4)结晶溶剂:通过热分析研究,结合干燥失重、水分或单晶X-衍射等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上可以达到确证药物中是否存在结晶水/溶剂,或吸附水/溶剂的目的。

四、药物的性状

1、定义:药品的性状既是其内在特性的体现,又是其质量的重要表征。

2、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常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精致工艺或制备溶液等所需要的常用溶剂进行溶解度考察试验。

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

(1)熔点:药品的熔点须照药典附录规定的测定法进行,依待测物质性质的不同,分别有适用于易粉碎固体药品,不易碎固体药品,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熔点测定的三种方法。

熔点第一法(易粉碎固体药品的测定法):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按标准进行干燥。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结晶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告诉为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放入盛装传温液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2.5cm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当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在温度计的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2)比旋度:除另有规定外,旋光度测定法系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旋光度,测定管长度为1dm,测定温度为20℃0.5℃。使用读数至0.01℃并经过检定的旋光计。

测定旋光度时,将测定管用供试液体或溶液冲洗数次,缓缓注入供试液体或溶液适量(勿产生气泡),置于旋光计内检测读数,即得供试液的旋光度。使偏振光向右旋转为右旋(+),向左旋转为左旋(-)。用同法读取旋光度3次,取平均值,照公式计算出供试品比旋度。

(3)吸收系数: 百分吸收系数应取精制品采用数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并统计处理确定。

仪器:选用5台不同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溶剂:溶剂对供试品应化学惰性,保证制备的溶液稳定。

最大吸收波长: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范围扫描或测试吸光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吸收池:吸收池应配对使用,并扣除溶剂空白,或由仪器自动扣除空白。

供试品溶液:直接采用精制供试品进行精密定量实验,再按其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结果与分析:各供试品溶液应同时精密配制3份,并控制测定环境的温度(25±2℃)。同一台仪器测得的吸收系数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所有仪器测得的吸收系数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5%,以平均值确定为供试品的吸收系数。

五、药物的检查

1、安全性检查:药物的安全性系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不应引起与用药目的无关和意外的严重不良反应。体现药物安全性的主要指标包括:异常毒性、热源、细菌内毒素、升压物质、降压物质、无菌、微生物、过敏性等。

2、有效性检查:药品内在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条件下,能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需求。制剂必须符合中国药典Ⅰ制剂通则的要求。制剂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中有关的检查项目进行控制。如崩解时限、融变时限、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最低装量、片剂脆碎度、吸入剂的雾滴(粒)分布、贴剂黏附力等检查或测定。

3、均一性检查:药品的均一性是指药物及其制剂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生产的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其质量的规定,满足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药物制剂的均一性则体现为各单位剂量之间的均匀程度。如片剂等固体制剂的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溶出度等。

4、纯度检查:药品的纯度检查系指对药品中所含的杂质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使药品达到一定的纯净程度而满足用药的要求。药品质量标准中规定进行检查的杂质系指在按照规定的工艺和规定的原辅料生产的药品中,由其生产工艺或原辅料带入的杂质,或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杂质;不包括变更生产工艺或原辅料而产生的其他杂质,也不包括掺入或受污染而引入的外来物质。药品标准中的杂质检查项目,应包括药物在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中检出的,并在批量生产中出现的杂质的降解产物。

六、药物的含量(效价)测定

1、定义

含量测定:凡采用理化方法对药品中特定成分的绝对质量进行测定称为含量测定。

效价测定:凡以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对药品中特定成分以标准品为对照,采用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等进行的生物活性(效力)测定称为效价测定。

2、含量测定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化学原料药一般首选容量分析法;药物制剂在色谱法中采用率最高的是HPLC法。

3、含量测定方法验证要求

容量分析的验证要求:用规定的方法平行测定五份样本。(1)精密度:RSD一般不应大于0.2%(n=5);(2)准确度(以回收率表示):一般应在99.7%-100.3%之间(n=5)。HPLC的验证要求:

(1)精密度:RSD<2.0%;

(2)准确度:高、中、低三个浓度,每一浓度平行做三份,结果统计处理,回收率在98.0%-102.0%之间;(3)线性范围:配制系列浓度对照溶液(n≥5),用色谱响应(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应大于0.9990,截距应趋于0;

(4)专属性:要考察辅料,有关物质,或降解产物对成分色谱峰的干扰,如有干扰应设法排除;(5)灵敏度:即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以S/N=3和10时的检测浓度或检出量表示。

七、药品稳定性试验原则和内容

1、药品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

2、原料药稳定性试验的内容

影响因素试验:高温试验(60℃放置10天,第5、10天取样);高湿度试验(25℃,相对湿度90%±5%放置10天,第5、10天取样);强光照射试验(4500lx500lx放置10天,第5、10天取样);破坏试验(PH及氧及其他对药物稳定的影响)

加速试验:加速试验是将药物置于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考察。3批,市售包装(40℃2℃,相对湿度75%5%,放置6个月,1、2、3、6月末分别取样)

长期试验:长期试验是将药物置于接近实际贮存的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考察。3批,市售包装(25℃2℃,相对湿度60%10%,放置12个月,0、3、6、9、12月末分别取样)

3、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的内容 影响因素实验:药物制剂进行影响因素的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制剂处方、生产工艺和包装条件的合理性。1批,除去外包,置敞口容器中分别进行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

加速实验:药物制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制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为处方设计、工艺改进、质量研究、包装改进、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依据。3批,市售包装(40℃2℃,相对湿度75%5%,放置6个月,1、2、3、6月末分别取样)

长期试验:3批,市售包装,进行长期稳定性试验,照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条件同上。

八、质量标准的分类

1、国家药品标准(主要)

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我国特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并明确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即法定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临床试验用药品、监测期药品标准

2、企业药品标准

由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制定并用于其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称为企业药品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

九、中国药典的内容与发展

1、内容

凡例: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正文:药典正文即为其所收载的药品标准。正文(药品标准)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絮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附录: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索引:为方便使用和检索,中国药典均附有索引。索引可供方便快速地查阅药典中的有关内容。

2、中国药典2015版的进展(新版药典的主要变化)药典收载品种增加,收载品种增幅达到27.4%。

通过药典凡例、通则、总论的全面修订,使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健全了药品标准体系。药典附录(通则),辅料独立成卷,构成《中国药典》四部的主要内容。药用辅料品种收载数量显著增加,增长率高达97%。

十、药品检验

1、检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药品检验总所

2、检验程序:取样,检验,留样,检验报告

3、各个步骤的具体要求:

取样:检验目的明确、包装完整、标签批号清楚、来源确切。常规检品收检数量数量为一次全项检验用量的三倍,数量不够不予收检。特殊管理的药品、贵重药品应由委托单位加封或单面核对名称、批号、数量后方可收检。

检验:常规检验以国家药品标准为检验依据:按照质量标准及其方法和有关SOP进行检验,并按要求记录。检品应由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的人员检验,见习期间人员,外来进修或者实习人员不得独立进行检验分析。留样:接收检品检验必须留样,留样数量不得少于一次全项检验用量。剩余检品由检验人员填写留样记录,注明数量和留样日期,清点登记、签封后、入库保存。留样室的设备设施应符合样品规定的贮存条件。检验报告:药品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作出的技术鉴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药检人员应本着严肃负责的态度,根据检验记录,认真填写检验结果,经逐级审核后,签发“药品检验报告书”,要做到:依据准确,数据无误,结论明确,文字简洁,书写清晰,格式规范;每张药品检验报告书只针对一个批号。

十一、药物鉴别

1、对于化学药物常用的鉴别方法: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生物学法,对于中药材及其提取物和制剂还有显微鉴别法和特征图谱或者指纹图谱鉴别法。

化学鉴别法:根据药物特征的化学反应现象来鉴别药物;

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来鉴别药物 光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一定的光谱区的特征光谱来鉴别药物

生物学法:利用药效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技术来鉴定药品品质的一种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略)

2、光谱鉴别法的常用方法有:紫外光谱鉴别法,红外光谱鉴别法,近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法,核磁共振法,质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红外光谱鉴别法

(1)固体药物常用方法:压片法

取供试品约1mg,置玛瑙研钵中,加入干燥的溴化钾或氯化钾细粉约200mg,充分研磨混匀,移置于直径为13mm的压膜中,使铺布均匀,抽真空约2min后,加压至0.8~1GPa,保持2~5分钟,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目视检查应均匀透明,无明显颗粒。将供试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并扣除用同法制成的空白溴化钾或氯化钾片的背景,绘制光谱图。要求空白片的光谱图基线应大于75%透光率;除在3440cm-1及1630cm-1附近因残留或附着水而呈现一定的吸收峰外,其他区域不应该出现大于基线3%透光率的吸收谱带。

(2)药物制剂常用方法:

A.直接用有机溶剂提取主成分,去除辅料干扰后做红外光谱与对照图谱比较;

B.对于有机酸的碱盐或者有机碱的酸盐,可以相应的加酸液或碱液来使有机酸或碱游离沉淀,直接取陈定干燥或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有机酸或碱并干燥后制作红外光谱与相应的有机酸或碱对照图谱比较。

C.对于主成分为有机酸的品种,可先加碱使主成分溶解,再加过量的酸使主成分游离并沉淀,干燥后做红外图谱与对照图谱比较;

D.对于未加辅料或辅料干扰较小的制剂,可直接取样品制作红外图谱与对照图谱比较。E.其他方法 质谱鉴别法

(1)原理:质谱法是将被测物质离子化后,在高真空状态下按离子的质核比大小分离而实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常用的鉴别方式为:用准分子离子峰确认化合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推断结构化合物的断裂机制,确定碎片离子的合理性,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推测化合物分子结构。

十二、杂质检查

1、杂质检查的常用方法原理

化学方法:显色反应检查法;沉淀反应检查法;生成气体的检查法;滴定法 色谱方法:TLC,HPLC,GC,毛细管电泳法

光谱方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 其他方法:热分析法,酸碱度检查法,物理性状检查法

2、TLC法 主要的方法有:

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杂质对照品的情况。方法:根据杂质限量,取供试品溶液和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除主板点外的其他斑点与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杂质对照品溶液的相应主斑点进行比较。判断药物中杂质限量是否合格。

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法:适用于杂质的结构不确定,或者虽然结构已知,但没有杂质对照品的情况。方法:先配置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释稀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所显杂质斑点与自身释稀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3、HPLC法 主要方法有:

外标法:适用于有杂质对照品,而且进样量能够精准控制的情况。方法:配制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取一定量注入色谱仪,测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杂质峰的响应,按外标法甲酸杂质的浓度。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杂质的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直接载入各品种质量标准中。在常规检验时,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杂质的校正因子用于校正该杂质的实测峰面积。方法:将杂质对照品和药物对照品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行色谱分析,分析后,按内标法求出杂质相对于主成分的校正因子。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适用于没有杂质对照品的情况。方法: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量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调节检测灵敏度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进样,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各杂质的峰面积,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含量。

4、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的温度下,精确记录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物质在受热过程中所发神的晶型转化,熔融,蒸发,脱水等物理变化,或热分解,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以及伴随发生的温度,能量或重量改变的方法。常用方法有: 热重分析(TGA)

(1)定义:热重分析法是利用热天平在程序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记录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从而准确的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及变化速度。

(2)原理:当被测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有升华、气化、分解出气体或失去结晶水时,被测的物质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热重曲线就不是直线而是有所下降。通过分析热重曲线,就可以知道被测物质在多少度时产生变化,并且根据减失重量,可以计算失去了多少物质。

(3)意义:TGA法可以区分药物中所含的水分是吸附水还是结晶水,其优点是样品用量少,测定速度快,较适用于贵重的药物或空气中极易氧化的药物的干燥失重测定。差热分析(DTA)

(1)定义: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的温度下,测量试样与参比物(一种在测量温度范围内不发生任何热效应的物质)之间的温度差ΔT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2)原理:许多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产生热效应,其表现为该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温度差。如果

参比物和被测物质的热容大致相同,而被测物质又无热效应,两者的温度基本相同,此时测到的是一条平滑的直线,一旦被测物质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热效应,在差热分析曲线上就会有峰出现,热效应越大,峰面积也就越大。

(3)意义:差热曲线的各种吸热和放热峰的个数、性状和位置与相应的温度可用来定性地鉴别待测物质或其多晶型;亦可检查待测物质的纯度。差示扫描热分析(DSC)

(1)定义: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程控制的温度下,测量输给待测物质和参比物的能量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分为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

(2)意义:DSC曲线同样可用于待测物质的鉴别、晶型鉴别、纯度检查以及熔点和水分的测定。DSC较DTA更适用于测量物质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中焓的改变。药物熔点测定时的DSC曲线可用于鉴别药物真伪。

十三、含量测定与方法验证

1、光谱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特点:

(1)简便易行:本法使用的仪器价格较低廉,操作简单,易于普及。

-7~-4(2)灵敏度高:本法灵敏度可达1010g/ml,适用于低浓度试样的分析。

(3)准确度较高:本法的相对误差约为2%~5%,适用于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有较高要求的试样的分析。(4)专属性较差:本法通常不受一般杂质的干扰,但对结构相近的有关物质缺乏选择性。

适用范围:由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以上特点,故本法较少应用于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可用于药物制剂的含 量测定,但更多应用于药物制剂的定量检查。仪器校正

(1)波长: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仪器的波长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500nm处±2nm。(2)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3)杂散光的检查:按照下表所列的试剂盒标准,配制水溶液,置1cm石英吸收池中,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透光率,2、色谱分析法:HPLC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人装有填充剂(固定相)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法。系统适用性实验:

内容:指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实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要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引子等四个指标。要求:

(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2)色谱峰的分离度(R):用于评价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或难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效能的关键指标。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色谱系统的重复性:用于评价连续进样中,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能。采用内外标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4)色谱峰的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峰高定量时T应在0.95~1.05之间。

十四、方法验证的内容和要求

1、准确度

含义: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来表示。

数据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九个测定的结果进行评价.2、精密度

含义: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时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标准偏差(SD)或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表示。验证内容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数据要求:精密度验证中所测数据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3、专属性

含义: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的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要求: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

4、检测限(LOD)

含义:指试样中被测物质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含量。

要求: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试样,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检查限目的标值,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检查限。检查限的数据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查限的结果。

5、定量限(LOQ)

含义: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由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数据要求:附测试图谱,并说明测试过程和定量限,以及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6、线性

含义: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线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要求:要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形图。

7、范围

含义: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别。

要求: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

8、耐用性

含义:指在测试条件有小的变时,测试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要求:为使分析方法可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该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实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

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校正因子的测定

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

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

(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4)吸收系数比值法:对于UV检测器来讲,两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实际上也是两物质以流动相为溶剂,在检测波长处的紫外吸收系数E1cm1%之比,故可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法的相关技术要求测定各自吸收系数,如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0.3~0.8之间、至少5台不同型号的UV分光光度计、2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仪器2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3.校正因子的应用

根据杂质研究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为确保杂质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超出该范围,如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即“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以保证杂质定量的准确性;如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表明杂质与主成分的UV吸收相差过大,校正因子的作用会受到显著影响,此时应改变检测波长等检测条件,使校正因子位于上述范围内,或使用结构或UV吸收与该杂质接近的另一标准物质为参照物质(如对照品易于获得、标准已采用对照品外标法定量的另一特定杂质),重新确立校正因子;如校正因子仍无法调节至适当范围,需考虑采用杂质对照品外标法等适当的杂质方式定量。

校正因子的应用同吸收系数的使用类似,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相同的检测波长、分析方法、色谱条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杂质的保留时间差别较大时,峰形及峰面积会有较大差别,对校正因子的校准作用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要相对恒定,质量标准需要对相关特定杂质的色谱峰规定相对保留时间的限定。

在目前的申报资料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定杂质直接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没有进行校正因子的研究以及测定结果校正前后的数据对比,无法判断定量方式的合理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测定的校正因子超过指导原则中不需校正的范围,仍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如某药物中杂质I、II、III校正因子分别为2.02、1.47、1.70,但质量标准仍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包括上述三个杂质的各种杂质。

(3)测得的校正因子不能有效校正测定结果,在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如某青蒿素质量标准中去氢青蒿素的定量使用相对于主成分的校正因子为0.019,该数值校正能否准确定量杂质,没有相应研究工作的论证和对比检测数据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2、关于强制降解试验中物料平衡的问题

1、首先,主成分峰降解强度为10%左右,不超过10%。

2、有杂质对照品时,计算出校正因子,将校正因子代入计算。

3、做主峰的峰纯度检查(DAD、MS),二极管阵列检测的作用不仅是峰纯度检查,另外,还反映出杂质及主药的总体紫外吸收情况,可以计算在不同波长处的物料平衡情况(按具体品种而定)。

4、计算方法:具体做法:建议取一定量的样品溶解,作为母液,分别从母液中取一定量进行多个因素的降解试验,再与此母液做的正常样(减小误差)对照,通过与正常样的总分面积对比。

3、峰纯度检查

1、归一化比较光谱:分别取色谱峰的前沿、峰顶和峰尾处的光谱图进行比较,如果色谱峰是纯净物形成的,那么在色谱峰各点所得的光谱仅在振幅响应上有差别,用归一化方法,所得的紫外一可见光谱应完全一致,用匹配因子来衡量,其值应接近于。若在色谱峰的不同部位得到的吸收光谱中,吸收最大值或最小值发生了位移,则证明该色谱峰中有杂质存在。要使杂质含量低于,则纯度匹配因子应在以上。这种鉴定方法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物质和杂质的光谱区别、相对吸收度及保留时间的差别。最近等人汉通过直接计算吸收光谱对之间的相关系数,有效地鉴定了多吠的重叠峰。

2、吸收比法:对于任何在紫外一可见光区有吸收的纯物质在两个选定波长下的吸收比为一常数,且与浓度无关。在组分的洗脱过程中,吸收比应恒定。以这一比值对分析时间作图,纯物质应是恒定值的方波形。杂质存在将使其产生扭曲。比值图不仅可以用于估计峰纯度,而且还可确定峰种类。吸收比法的可靠性依赖于波长的选择及吸收值的差别,波长应尽量选择在具有最大吸收差别处。

3、光谱抑制法:简称光谱抑制法是吸收比法的进一步发展,本法测定二波长的信号差△A对分析时间t作图得到差示色谱,纯物质应为零信号,杂质则将产生非零偏差。应用光谱抑制法,至少要知道一个洗脱组分的光谱,而且光谱差异要大。

4、MS分析:对产生的碎片离子峰进行对比,便很清晰的知道峰的纯度。

注:前三种方法采用的DAD检测器,根据DAD得到时间—波长—吸光度三维图谱的原理。

4、现场确认 1 时间链

原料,对照品采购发票时间 2 物料平衡

样品生产记录、研究消耗用量,剩余量 对照品购买量,每次研究的消耗量 3电子图谱

参考2008年下发的《化学药品研究资料及图谱真实性问题判定标准》 用Excel核对每一张图谱的进样时间,保密相片机上拍照时间 4仪器使用记录

上一篇: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下一篇:大项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