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岗位职责(精选4篇)
1.邵逸夫医院岗位职责 篇一
2009 年度《药物分析》自主学习总结
——邵逸夫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2006 级药学专业 汪琼玥
组员:金苗苗、朱灵芝、沈莉慧
2008 年 3 月 10 日,我们借着药物分析课自主学习环节,在 98 级药理硕士毕业生赵老师的指导下参观了邵逸夫医院的药剂科,收获颇丰。本文将对此行所见所感与所思进行一个整理与回顾。
一、邵逸夫医院药剂科简介
邵逸夫医院药剂科始建于 1993 年医院成立之际,在医院和中美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以形成一种新的医院药学服务体系,实现了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型向临床药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型的转变。
目前药剂科员工总数 87 人,其中主任药师 2 人,副主任药师 8 人,主管药师 18 人,药
师 28 人,药士 30 人。除门诊药房、病区药房、配置中心、制剂室等常规工作外,药剂科还开展了多项药学监护服务,包括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师查房,合理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等。
二、参观过程
我们一行坐车至红菱新村,步行来到邵逸夫医院。透过门前的“小桥流水”与来往人群,我们看到了“邵逸夫医院”5 个金色楷体大字,刚劲有力,与红色大理石地面交相辉映。它的两边写着两家合作单位的名字,分别为浙江大学和美国罗马琳达大学。沿着里面的走道,我们对医院环境进行了简单的了解,面积不大,但是布局紧凑、利用度高;医务工作者们各司其职,整体情况井然有序。
由于离约定时间还有些早,我们便在门诊大厅里稍作休息。这个环状大厅设计得很有特色,白色的墙
壁、红色的柱子,各式的绿色植物沐浴在从头顶射入的阳光中,温暖而又宁静。开阔的环境,温馨的格调,宁静的氛围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
后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门诊病房——病区病房——配置中心——药剂室的顺 序对药剂科进行了整体参观,并对各个科室的职能进行了解。
门诊药房位于门诊大厅右侧,负责为门诊病人配药发药。开阔的柜台式设计和上面的电子公告牌都方便了药师和病人及时有效地交换信息。药房里面柜架林立,药品总类五花八门,这些药品按照功能不同被放置到不同区域,并且和药品库存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药师的基本要求就是熟悉药房里药物的摆放顺序,能够快速准确地取用。药师在前面负责发药,并且为病人提供用药方面的咨询,这也是药剂科的基础工作。
走出门诊大厅我们直走到达住院大楼,病区药房就在入口处。这个病房主要负责为住院病人配置和提供每日的药品,所以它的设计和前面一处有着明显区别——前台变小了,主要工作是在前台里面的药品配置室进行。这里的药师需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病人基本信息、相关
检验室数据、各类申请单)对医生开具医嘱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准确无误后才进入发药环节,这和单剂量用药联合作用,共同优化了给药流程,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病区药房也是药师参与临床药学服务的一个关键平台。
借着我们参观了医院的配置中心,它的位置相对独立隐蔽,负责配置所有静脉输液。这里开展了化疗药物、TPN①、普通静脉药物配置(包括急诊留观、ICU②)工作,实现了从药物标签生成到药物使用的全程条码化管理。从电脑中接受医生组方后由药师进行审查,确定安全有效后安排配置计划,然后打印标签再由专门人员分组排药并且互相检查对错。在确认病人付费后配置中心检查排药后开始配置输液并且包装后打上标签。然后输液再送到病房护士手中,由其检验并且确定无误后才给病人使用。从医生开方、药师检查、排药检查、配置检查、护士检查这多重的审核方案来说,医院对于药房的合理性以及用药安全型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保证了正确率和效率。但是实际上错误也不能百分百的避免,由于每日的工作量很大,还是会有一些疏漏,但是每次发现后都会及时纠正,并未造成很大的事故。
由于药剂室当天没有开门以及临床血药监测等环节已归并到检验科下面,很遗憾我们并未参观,之后我们到临床药学室和赵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临床药学室目前配备了专职临床药师 4 名,由药学博士,硕士和资深药师担任,作为专科临床药师在 ICU,心内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工作。据相关资料表明,每年提交有价值的临床用药咨询 1000 余条,合 理用药建议 500 余条,临床医生对药师合理用药的建议采纳率达 95%以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例数每年 300 例左右。制定了多项合理用药监控措施,保证了医院合理用药处于较好水平,药品比例始终控制在 38%左右,抗生素比例 19%左右。
三、药学学科在医院中的发展方向
到医院走一趟,对药学学科的理解有所拓展。平时接触到的是实验室的药物设计和基础药理研究,是药品产业链的初段,一个药物要从实验室被创造再到被临床应用接受,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也绝非简单地提供药物,而要更多地朝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个体化用药。医院逐步开始建立临床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用药学科研工作指导医院药学的实践。邵逸夫医院目前开展了临床药师工作模式、PIVAS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探索等应用型研究、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生物利用度比较、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邵逸夫目前还申请了肿瘤药物的三期临床试验资格。
同时掌握药物和药学信息是发展医院药学的重要手段,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良好药学服务的必要条件。医院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建立临床药学网、及时与临床交流个方面的药物信息,开展远程药物咨询等就是很好的应用。
四、药学人才在医院发展
1:药剂科的工作有着很明确的分工,对各种工作的要求一般也不同。从药士、药师到药师主管,再到主任药师,从配药到拥有处方审查权,这其中需要工作经验和资历的逐步积累。
2:临床药师主要负责为病人服务,为医生和病人提供药物使用咨询和病人用药情况的了解、检测,对出现的问题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
3:毕业生初到医院药剂科,所从事的基础工作与专业相干性并不大。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一步步成长。
4:药剂科的工作量大,工作的准确性要求极高,需要耐心、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好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总结
这次邵逸夫医院的药剂科参观之行,让我们对医院的药剂科设置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药学在医院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医院药学工作者的职责,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①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 TPN)TPN 系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外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②ICU 是英文 Intensive Care Unit 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英语为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 为其缩写),是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的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它是在符合 GMP 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置,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
2.邵逸夫医院岗位职责 篇二
邵逸夫, 1907年农历10月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 2014年1月7日, 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 终年107岁。这一年, 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 已经过去了87年。
这位晚清出生的宁波镇海人, 没上过大学, 却闯过上海, 飘过南洋, 最终在香江一畔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 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 集娱乐圈教父、富豪榜常客、慈善大家三重身份于一身, 打造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 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这位娱乐业大亨所经历过的百年, 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新加坡媒体评论说:“邵氏兄弟公司的成功, 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神话故事。兄弟三人的发迹, 显示了邵逸夫在生意场上绝顶的聪明和艰苦的努力。”
众人皆知邵逸夫事业成功, 然而却很少人知其创业艰辛。1929年到1933年, 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 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 但是, 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 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 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 舍不得拍有声电影, 我们正好乘虚而入, 捷足先登!”
1931年, 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 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 在茫茫大海上飘了一夜后获救, 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 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 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年轻时, 邵逸夫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 其余时间便是工作, 我根本没有时间生病”。上世纪60年代, 他创下了每天工作16小时的纪录。
在这87年里, 他有57年在香港度过, 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 疆域横跨电影电视, 登上娱乐圈的最巅峰。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这87年里, 他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 他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 始终在内心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 光耀门楣, 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 TVB的女星, 会说上海话的都得到他的欢心。
邵逸夫曾经对才子黄霑说, 很难估计自己家产究竟几何, 甚至不知如何处理之:自己不赌不嫖, 就算居住用最好, 所赚也一生一世花不完。这个时候, 他把目光投向了生他养他的家乡。
邵逸夫从1985年起, 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 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全国各地的3万多座逸夫楼, 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20多年来, 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0多亿港元, 兴建了5000多个敎育和医疗项目, 目前, 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逸夫楼”。
香港的大学, 也同样到处都是“逸夫楼”。香港中文大学, 更有一所“逸夫书院”。Run Run Shaw这个看上去好像“邵跑跑”的名字, 是邵逸夫的英文名。坊间相传, 邵氏兄弟当初为了影视业, 甘愿放弃律师、银行家、会计师等职业, 冒险投入电影界。那是50多年前, 当初电影业还不像现在那样是赚钱行业。但为了梦想, 在南洋打拼, 邵逸夫抱着邵氏出品的电影胶片, 经常奔走于各大戏院, 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 才为邵氏冲出了一片天地。这也就是他英文名Run Run Shaw的由来———所谓“Run Run”, 即跑腿的意思。“邵跑跑”的一生, 真的是跑来跑去。内地改革开放后, 邵逸夫到处去考察。据说邵逸夫对慈善投资极为认真谨慎, 绝不道听途说, 一定要实地去看。
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 为此, 多年来他尽心尽责, 不遗余力,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 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表达邵逸夫中华情结和中国心的捐赠获得了最好的社会效益, 邵逸夫基金教育是当前海内外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时间最长、捐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捐赠项目, 在中国大陆有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近些年来, 邵逸夫基金教育重点支持了中国中西部教育设施的建设, 由此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了“千万不要忘记”的恩典形象。这无疑是邵逸夫的一生完成的最为辉煌的业绩。
毫无疑问, 邵逸夫是个巨大成功的商人。造就这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 勤奋, 规矩, 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 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邵逸夫的巨大成功赢得了世人的认可。1977年, 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 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0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敎育事业的贡献, 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 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1月7日早上8时许, 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 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 可惜抢救无效。
邵逸夫走了, 他的事迹仍然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回荡, 他的名字依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回想。邵逸夫先生一生热衷慈善, 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一条微博说, 在百度地图上输入“逸夫楼”四个字, 跳出的结果密密麻麻, 遍布神州大地。由此可见, 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之一斑。邵逸夫的“中国心”深深地感染了全球各地的华人, 人们深情的怀念诉诸笔端:“虽然邵逸夫先生走了, 但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足够我们享用一生。”
邵逸夫用80余年打造起一个价值超过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可以说, 在香港乃至中国的文化史上, 邵逸夫注定是一个即使再过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他的赚钱方式浸透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法则, 而他的花钱方式透视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
邵逸夫在同时代的华人富豪之中, 更是以“道德楷模”居于翘楚。贵为影坛大亨, 不少女性都希望成为邵逸夫身边的女人, 而邵逸夫亦一直没有掩饰他的风流性格。早年接受名嘴黄霑访问时, 邵逸夫更留下一句名言:“我风流而不下流, 我like to风流, but never下流。”自言风流不下流的六叔, 人到老年一旦出场皆是美女相伴。2006年初出席新春活动的时候, 邵逸夫大赞穿着低V裙子的港姐亚军陆诗韵皮肤白皙。近年最令人记忆犹新的, 是曹众1993年成功取代该届港姐冠军莫可欣, 搀扶邵逸夫出席TVB台庆。至于为何邵逸夫老板对她特别好, 曹众说她也不明白, 唯一可解释的就是邵老板说上海话, 而她也说上海话, 交谈起来比较容易吧。
邵逸夫曾说, “一名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慈善家”。去世之前立下遗嘱, 按照平民百姓的规格举办葬礼, 邵逸夫并没有当中国最大的“土豪”, 将个人积累的财富“东藏西藏”, 而是主要地用于在大中华地区进行的公益和慈善事业。邵逸夫两个儿子在TVB悼念特辑中出现, 怀念父亲并称“以他为荣”。在香港, 他几乎是唯一可以被左中右以及男女老少都敬重的富豪。确实, 多少年之后, 当今天这些热衷于财产纷争的大富豪们都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时, 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那些建筑将永远会是一座座慈善事业的纪念碑。
3.邵逸夫名人故事 篇三
邵逸夫
大清光绪33年,他出生于宁波的一个富商之家,他没有继承家业,而是投身热爱的电影。
30年代,他和哥哥背着放映机跑遍了整个南洋,后因日寇侵略而惨淡收场。
50年代,他在天命之年赴港创业,在一片荒山野岭中成立了邵氏影业,开创了东方好莱坞的巅峰时期。
60年代,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视时代的来临,创办了TVB。如今,香港的传奇巨星都曾时这里怀揣梦想、摸爬滚打的小学员。当面大家都尊称他“六叔”,背后却说:没见过这么小气的老板,盒饭加个菜都要算计半天。
70年代,他开始投身慈善,从香港到内地,到处可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院、教学楼、图书馆,总投入超过百亿港币。他说:我见过中国最为衰弱的时候,这些钱能用来为民族培养人才,我很欣慰。
4.邵逸夫医院岗位职责 篇四
素材1:将中国人带入“有声时代”
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逐渐站稳脚跟。美国的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邵逸夫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好莱坞带回了“讲话机器”。
1932年,邵逸夫任制品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人“有声时代”。香港精神:“懂得捱”和“能吃苦”„„„
素材2:邵逸夫是一个“有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这双重身份令他“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的“悭吝”早已传为佳话。创业时期的他曾经连剧务去外面用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卖的馒头一个才l毛钱。20世纪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甚至古稀之年,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邵逸夫于花甲之年创办’rvB,40多年来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的代表。创建传奇的“TvB王国”„„.素材3: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逐渐萎缩,邵逸夫将事业重点转移到了当时新兴的电视产业上面。他以参与合资的形式,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由他成立的无线艺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等大批顶尖巨星,几乎撑起了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1980年,邵逸夫开始集中力量经营TVB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并使两台收视率长期独占鳌头。TVB实现了从本地新闻节目为主到本土制作节目和电视剧为主的转变,逐渐成为香港本土电视文化的主流力量。人生态度:要做就做到最好„„„.素材4:邵逸夫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精通,而影片的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他更是行家里手。早年经营邵氏电影时,邵逸夫请来邹文怀和何冠昌两位高材生,后来,他们都成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心甘情愿地为他的事业付出自己的所有。“抢”出一片市场„„„„素材5:当亚视靠外购剧《还珠格格》创下30点的最高剧集收视纪录后,邵逸夫加紧推出《创世纪》,彻底瓦解了亚视的攻势。邵逸夫还大力推行免费电视,让电视走近广大普通群众,以精彩的剧集和节目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速用片段1:追求完美
邵逸夫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你是否有发现,走到最后的胜利者,都有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
速用片段2:成功需要“变”
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成长与兴衰,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成功需要“变”。一成不变与坐享其成的保守思想,注定让你成为时代浪潮中的牺牲品。革新,才有机会。
速用片段3:走近伟大心灵
我们在人生之初,往往能瞥见人生之末的影子。邵逸夫的伟大在于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诠释了“香港精神”,更将这种精神坚持始终。
【邵逸夫医院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逸夫中学文学社章程10-02
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10-19
逸夫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06-22
医院导医岗位职责06-29
医院客服部岗位职责07-02
医院教务部岗位职责07-11
医院行政文秘岗位职责08-29
医院岗位职责制度考试09-12
医院业务主管岗位职责11-10
医院护士职责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