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将相和

2024-10-05

教学设计将相和(精选14篇)

1.教学设计将相和 篇一

《将相和》教学设计

燕郊小学周海涛

一、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课文,进行必要的语文教学,还要让孩子们能够对中国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并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开篇文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后续文章的学习要奠定好基础。这篇文章较长,故事也比较复杂,我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可关注点太多,如果求多求全就会造成这篇文章的思路冗杂,孩子也很那理清头绪,“长文短教”应当是可取的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予以明确。

二、教学思路和目标

学习本篇文章,我准备从四个环节入手:第一环节,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背景和故事内容有简单的理解,扫除学习中字词的障碍,明确三个小故事;第二环节,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三个小故事中分别找到可以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用词语对这些描写进行概括;第三个环节是综合上述学习,对故事特殊内容进行回顾和反馈性处理,如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第四个环节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如利用资料袋进行司马迁和《史记》的简要介绍等。

由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帮助孩子解决学问中遇到的难于理解的词句,对重点字词进行强化训练。

2、确定故事主要人物并能够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故事内容和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4、从课文整体上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5、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关,不做重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找到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描写并能恰当概括人物特点。教学难点: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一些需要孩子们重点理解的语句,课外拓展延伸的知识介绍。

五、教学流程

(一)以单元导读入手,引入新课,引导孩子对课题进行质疑(以此激发孩子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将相和》题目中三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和含义,明确两个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由孩子自己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将这些词句先交由孩子们利用工具书或小组研讨自行解决,有难度或解决不了的,有教师进行注解。

带领学生共同明确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概括出三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简单概括三个故事,再进行整合,使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把握。

(三)再读课文,研讨交流。

首先为孩子们出示学习任务:每个小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那个人物,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加以佐证。

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并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继续深化理解,尊重孩子的理解,辅助孩子尽量深挖课文,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展示,小组间进行补充和纠正,以达到进一步深化的目的。

(四)深化、反馈练习

引导孩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连带关系,再次梳理故事内容。强化第一自然段作为故事背景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训练,请孩子们谈一下对文章中人物的认识,归纳梳理人物品质。

(五)课外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资料袋,帮助孩子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并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勇于改过负荆请罪

(顾大局、识大体)

个人语文教学特色及形成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如果说教学特色,自认为还远没有达到,只能说有一些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或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当然,这不仅仅针对于语文教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18年,曾经由于见识短浅,险些将自己带入迷途。刚参加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努力曾经在短时间内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飘飘然的心里是有的。就是一次外出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好的课堂,让我一下子从云端掉到了地上。这让我认识到,不注重学习,不接触新的事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喜欢上了学习,近些年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然而并不觉得累赘,反倒乐此不疲,哪怕一次学习只能给自己带来一点点的震撼或启示,也是极具价值的。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我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当然,这不是教学特色,但我觉得至关重要。

第二,习惯于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质疑。我们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意图来安排教学,牵着孩子向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当然这样的课不会上出惊险,一切都会在自己的驾驭之下,然而我们并比了解孩子的需要,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潜力。我认为让孩子回答问题的效果远不如让孩子能提出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对孩子质疑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三河初涉新模式教学之际,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三部曲,那是我自己引导孩子学会质疑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所能做的事情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给他们机会,他们会给我们惊喜。

第三,关注学法的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觉得远重于学习知识。我在和家长的接触中,也听到不少家长在抱怨孩子学习的东西将来没有用处,当然,这种观点会有一些极端,但也是一种现实,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四,保持一颗童心,有时会以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习作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少有人喜欢习作,应为他们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慢慢形成抵触心理直至恐惧。一直以来我始终教高年级,发现不少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对作文已经形成了恐惧,要想让他们学会写作文,首先是让他们不怕作文,我尝试了三年用玩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玩”作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五,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语文往往没有唯一答案。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抱着教参,带着孩子在教参中挣扎,甚至于对教参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敢擅做改动,把孩子带进了死胡同。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有这种独到的体验,每个人家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有时真的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认识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苦要去难为孩子呢。

第六,关注情感教育和课外知识的拓展。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有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会忽略情感教育。语文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予

以重视。另外,现在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多来自于网络或电视,读书的越来越少,再加上难以将课程开设齐全,许多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缺失的。要在教学的基础上将与课文有关的东西充分地进行拓展延伸,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内容,当然,这与考试无关,不是为了应试的。

以上几点是我近些年教学中的些许认识和做法,很不成熟,还望斧正。

2.教学设计将相和 篇二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中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 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组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 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名著的魅力, 激发阅读名著的乐趣。因而, 在教学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 引导他们课外自觉地阅读古典名著。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通过阅读, 与他人交流和探讨,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

3.通过练习,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经过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合作, 完成学案中的思考题。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认真思考,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跟大家讨论, 或者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会跟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事件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源]导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集体交流

1. 相关知识链接:课本95页下“资料袋”。

2.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情?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 练一练, 能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要读准。

2. 文中一共讲了三个故事, 请你给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想想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正确认读课后生字。

三、合作学习、集体交流

1. 交流自主学习问题:你给文中三个故事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与同学探讨。

或者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与同学交流。 (教师了解学生讨论交流情况, 相机引导学生讨论课件中预设的问题。)

3. 集体交流。

四、自主测评、集体交流

1. 请任选下面的片段朗读, 自己评价。91页最后一自然段、93页234自然段、92页23自然段、全文倒数两个自然段。

自评: () 通顺、 () 较通顺、 () 不够通顺。

2. 填空:读了课文, 我觉得廉颇是个 () 的人, 蔺相如是个 () 的人。我更喜欢 () 。

3. 我能不能把文中的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 有很多成语就是由历史故事演化来的, 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后来成了两个成语, 它们分别是 () 和 () 。

5. 看课件, 读生字。

6. 集体交流。

五、引导探究、朗读体会

1. 议一议:

在这个故事里, 将相和应该是两个人的事, 为什么对蔺相如的事迹讲述得较多一些?对于蔺相如的形象刻画,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2. 练一练:

找出课文中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人物的语气, 试着在蔺相如每一次说话前, 用一个词形容他的神态。师生互动, 读一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再说说你对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更全面的看法?

3. 说说你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拓展延伸

1. 文中除了廉颇和蔺相如之外, 还有两个人物, 能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吗?

2. 课外阅读

选读一些《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 项羽本纪、苏秦列传等, 也可以读一读蔺相如和廉颇的其他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2.流利准确地认读课后的生字。

二、自主合作

1.小组内试着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2.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好方法。

三、自主测评、交流反馈

1.看拼音写出汉字。

完bì () 归zhào () zhào () 集允nuò () 胆qiè () jù () 绝zhū () 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负 () 请罪同心 () 力理 () 气 ()

攻无不 () 战无不 () 无 () 之宝

3. 本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课文中塑造蔺相如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四、拓展延伸

把自己读的《史记》中的其他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摘要: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 导学案教学主要应用于中学, 小学做的尝试还比较少。这篇导学案从课堂教学的模式、流程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 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3.对《将相和》教学创新的分析 篇三

一、读的训练三部曲

1.初读了解课文

我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大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个正确的把握。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看课文互相提出的,如: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和了?等等。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初读课文更有助于全身心投入学习。

2.精读进一步理解课文

精读全文突出课文的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语言技巧。特别是要求学生找出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爱国精神的语句,并进行推敲。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指定人读、赛读、分角色读等,读出课文中的意、形、情、味、神。

3.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

课文已经熟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正确把握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文章的整体。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了然于胸,这时再让学生来评价人物的品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熟读精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课文是一个好办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采取学生提问与老师提问相结合的办法,问题大部分来源于学生,在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的同时,我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如,在学习“完璧归赵”时,我针对学生的提问和课文的重点词,启发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撞柱子?” “蔺相如真要撞柱子,还是以假乱真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撞字有什么精妙之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中,学生通过读书、推敲、讨论、探究,甚至争论,确实都有很深的感悟。有的小组代表说:“蔺相如不是真想去撞柱子,这是他的计谋。他看准了秦王喜欢这块玉,不会让他把玉毁了,主要目的是吓唬秦王的。”有的小组代表说:“蔺相如不会真撞柱子,因为他答应赵王,要完璧归赵。”有的小组代表则认为:“蔺相如当时有两种选择:如果秦王答应给城,他就不撞了;如果秦王抵赖硬抢,他就会真的撞上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思考,在思考和活动中有不同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读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中,我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即使是文中要求背的内容,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活背”。《将相和》里有许多词语如“撞、拼、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都用得非常巧妙准确,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比较、理解、抄写,进而记住它们。我还尝试让他们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推敲,发现本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之处。这些都是很好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学生已经读了十几遍,早已熟读,这样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了文章中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基本上没有廉颇的语言描述,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此时此刻会说些什么,会怎样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廉颇我会说”为主题写一百字左右的小作文,各小组最后再将自己的小作文“表演”给大家。小组的设计各式各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小组中扮演廉颇的学生说:“蔺丞相,我不应该为了个人的一点所谓的面子,和你闹矛盾,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如果将相不和,秦国趁机来攻打我们,受灾受难的还是老百姓,我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吗?现在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请你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扮演蔺相如的同学连忙扶起“廉颇”说:“廉将军快快起来,你现在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点不晚,让我们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给赵国的老百姓一个永无战争的家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极高。

在本课的结束,我用6分钟的时间开了个“后人评论《将相和》人物”会,我提出问题:“《将相和》里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同学们争先各抒己见,他们大部分都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心胸宽广;不喜欢秦王,因为他霸道欺负弱小;不喜欢赵王,因为他面对秦王的霸道软弱不够勇敢。

4.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四

《将相和》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

肖 鹤

32《将相和》教学设计

淅川县思源实验学校 肖鹤 教材分析:

本文是西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 第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复习导入: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我们还大致了解了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从“和”字,你推想到了什么?(生:曾经不和)

3、读题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呢?

4、出示导学提纲

(1)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行为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分别写下你的体会。(2)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5、学生自主学习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2、展示评价

预设a课件出示句子:“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1)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2)谁读读这句话,要读出不畏强暴、理直气壮的语气来。同学们,蔺相如的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了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作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士大夫。b课件出示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我就跟您拼了。”(1)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不畏强暴)(2)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用怎样的语气“逼”秦王击缶?谁来读一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内容,学习写作的方法)

四、拓展训练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将相和好的原因是()。

5.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五

1、揣摩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

2、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练笔。

3、激发学生走近名著的兴趣。

课前激趣:由小小作家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一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呢?(生说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我们也认识了“将”(廉颇)“相”(蔺相如),文中讲了他们由和到不和最终又到和好。

二、品读形象,劝说廉颇

1、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课件“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你们再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写出了廉将军的不服气!相机指导 自己试着把廉将军这种不服气读出来.4、看样子廉颇是很不服气了,你们说他这样说对不对?(不对)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呢?(有)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5、学生交流,课件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a、“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你觉得璧有毛病吗?那他为什么要说璧有点小毛病呢?

(引导学生说出秦王没有诚意拿十五座城换璧,是想骗璧,蔺相如已看穿,表现了蔺相如机智聪明)

b、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的意思

他的“理”在哪里?(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还有他要完成他的使命,完璧归赵。)

c、“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抓住“一定”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d、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e、(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抓住“拼”来体会

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f、(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你们看看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可是却被廉颇误解着,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劝劝廉将军呀?

要想劝服廉将军,我们就得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你们怎样劝廉将军。讨论之后,组长动笔把你们对廉将军的劝说写下来,一会交流,看哪个小组的组员能被评为小小作家!老师还要看哪个组既快又好!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7、小组合作

8、全班交流

三、通过描写,体现人物特点

1、廉颇听了你们这些话心服口服了,于是 课件: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2、这能看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3蔺宰相和廉将军见面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课文中没有写,你们能不能帮作者补充完整?

4同桌两讨论他们见面后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待会上台表演.课件(见面后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5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语言,指导学生怎么写!怎样用词!

6由于时间问题,不能一一表演,同桌两一起把他们见面后的场景写出来!注意格式

课件提示:

仿照《半截蜡烛》的形式把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写出来。伯诺德夫人

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

(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

(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

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

(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7学生动笔写 “对话”。

8学生交流

四、课外拓展:

1、看蔺宰相是多么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廉将军又是这样的知错就改,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副对子课件“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插荆”

2、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蔺相如和廉颇,其实在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还有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等等。(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6.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六

1.理解课文资料,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此刻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好处。

3.这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出示“完壁归赵”挂图)

2.思考讨论:

(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带给的文章〗

教学要点:

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资料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

(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

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资料是什么?

教师讲解“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有为尊。能够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4.思考、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能够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能够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复习总结;复述课文第三部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复习总结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指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导书写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与“谦”相区别。

侮:右面是“每”,不要写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记写撇。

2.指名说说“理屈”“能耐”‘示弱”“绝口不提”“完壁归赵”等同语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写两遍。

五、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能够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7.汉乐府相和大曲音乐形态考略 篇七

一、汉乐府相和大曲在我国古代音乐形态中的地位

汉乐府相和大曲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较好地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乐舞风格,同时后世许多音乐均受到了相和大曲的重大影响。而在音乐文学方面,相和大曲前承《诗经》、《楚辞》的韵味,后续唐宋诗词和元杂剧的经脉。在相和大曲的音乐组织结构方面,其继承了《诗经》、《楚辞》之中的“引子”“、尾声”“、少歌”“、倡曰”“、乱曰”等组织模式,并且还将此模式予以适当创新之后逐步发展成为“艳”“、趋”“、解”等新型的组织结构,此种结构被后来魏晋时期的清商大曲继续沿用,甚至在唐大曲的结构之中均能找到其影子,在宋元时期的南戏北曲中也有其原形。在相和大曲的表演形式上,开拓了歌舞大曲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清商大曲、隋唐时期的燕乐大曲提供了表现形式方面的有益借鉴。而唐大曲就是在借鉴了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因素发展而来的。相和大曲的出现还对乐器的表演性提出了挑战,有效地促进了乐器的改良、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相和大曲在创作手法上喜欢采用顶真、叠句等手法,成为此种修辞手法的滥觞,不仅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和大曲对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贡献,还在于其在音乐形态上实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相和大曲的产生,使我国的音乐从先秦时期的乐舞时代进入到了汉唐时期的歌舞伎乐时代。相和大曲逐步演化为清商大曲,发展到后来形成了唐朝时期的燕乐大曲。为此,在整个歌舞大曲时代,相和大曲处于一种独领风骚的先导地位。

二、汉乐府相和大曲的组织结构

1.汉乐府相和大曲的组织结构概述。汉乐府相和大曲的组织结构“艳”“、趋”“、解”“、乱”等基本形式,长期以来就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并且产生了诸多具有争议性的焦点。在沈约所著《宋书》、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均没有将相和大曲与曹魏大曲两者区别开来,但是曹魏大曲的组织机构以及基本风格上均和相和大曲保持一致,所以,人们对大曲的论述,实际上均对今人研究相和大曲有所裨益。在《乐府诗集》中,郭茂倩说道“:又诸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尤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1]376”对于上述相类似内容,在邱琼荪的《历代乐志律志校释》的“大曲”中提到“:汉大曲之组织,大致为:艳,此为序曲,……”[2]230虽然表述内容不尽一致,但要表达的观点内容却大致相同,我们均可从这些表述中得出“艳”“、曲”“、趋”“、乱”是构成汉乐府大曲的基本组织结构,其中“,艳”为序曲、但曲、歌乐“,曲”为慢速的歌、舞、乐,而“趋”为快速的歌、舞、乐“,乱”为但曲、煞尾。除此之外,从《宋书》中可以看出,其“乐志”部分所记录的15首大曲中全部属于由歌舞构成的乐曲,而在歌词上,每一首大曲的歌词均使用“解”,并且每首大曲至少有2处“解”,最多的大曲甚至有8处“解”。大曲中的这些“解”均用在大曲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正曲部分。除了“解”固定地使用在大曲的正曲部分之外,其余的“艳”“、趋”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每首大曲必须使用2处或者2处以上“解”之外“,艳”、“趋”等组织形式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视整首大曲的情形而定。比如,有的大曲除了使用“解”之外,仅仅只使用了“艳”和“趋”,而有的大曲仅仅使用了“趋”,甚至有少数大曲只使用了“解”,并不使用“艳”“、趋”。概而言之,也就是说,任何汉乐府大曲必须使用“解”,无“解”不成曲,但也并不是所有使用了“解”的歌诗就属于大曲。

2.汉乐府相和大曲的具体组织结构。(1)相和大曲中的“艳”。关于“艳”,《中国音乐词典》的解释是“:汉魏相和大曲曲式结构的一部分。一般用在一曲的开始,偶尔也用在一曲的中间。但并不是每一大曲都用到‘艳’。”[3]449通常情况下“,艳”作为序曲而存在,也就自然居于大曲的前面,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居于大曲中间位置。从功能上看“,艳”通常发挥了对整个作品进行简单介绍的作用,或者对整个大曲作品的基调做好铺垫,为“正曲”的出现做好充分准备,防止“正曲”的出现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其类似于今天歌剧的引子、序曲。(2)相和大曲中的“解”。关于音乐之中的“解”,《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的《相和歌辞》中对其进行了解释:“凡诸调歌词,并以一章为一解。……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犹诗《君子阳阳》两解,《南山有台》五解之类也。”而到了隋唐时期“,解”作为音乐结构其在组织形式上获得了充分发展,并且出现了“解曲”“、解音”等新的一些概念,“解”体现出了音乐情绪上对比和转换的功能。简要地概括说,汉魏时期的“解”源自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本土文化,其相当于多段体乐曲中的“过门”,所以按照大曲段落的不同可能使用若干次“解”,其在具体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并不表现出具体内容。修海林对“解”的功能概括说“:特别是它在音乐审美功能上形成的对比性和引起情绪转化的心理效应,正是一种具无限生命的曲体功能。”[4]6(3)相和大曲中的“趋”。邱琼荪校释的《宋书·乐志》的“大曲”部分中,对相和大曲中的“趋”做出的解释是“:趋,此犹唐大曲中之徹。有音乐,有歌,且合舞,一如正曲。”由此可以知道,相和大曲中的“趋”也就是“正曲”,其与“曲”是基本相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也有着不同之处,在节奏上来看“,趋”比“曲”有可能更快,此外,“曲”必定有词,而“趋”可能仅有器乐和舞蹈。通常而言“,趋”也是融合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速度较快的完整音乐艺术,通常能够发挥总结全曲中心思想、烘托正曲思想、促使全曲达到高潮的作用,是情绪最为激烈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人们提出了“趋必置于曲后”的观点,此种观点具有一定道理,因为全曲的高潮也一般居于曲后,而“趋”作为促使全曲达到高潮的重要因素,确实在一般情况下就是置于曲后的,但是此种观点过于绝对化,因为也有部分“趋”居于其他位置。(4)相和大曲中的“乱”。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提出“:‘乱’在大曲中比较少见,它可能是‘趋’的另一名称。”[5]119杨荫浏认为“趋”和“乱”是相同的,将两者视为大曲的相同组织形式,只不过,杨荫浏本人也认为“,趋”属于一种歌舞形式,而“乱”属于大曲中的歌乐形式。虽然目前对于“趋”和“乱”是否完全相同还无定论,但笔者认为杨荫浏的观点是较为合理、较为科学的。这是因为,我们从“趋”和“乱”在大曲中的位置和功能来看,两者在通常情形下居于曲之后,并且都具有加快节奏、促使全曲达到高潮的功能。

三、汉乐府相和大曲的乐队编制与主要乐器

1.汉乐府相和大曲的乐队编制。相和大曲的乐队编制,是对相和歌的乐队编制进行改进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和歌的乐器本来就比较丰富,其至少有笛、琴、笙、琵琶、瑟、筝等多种乐器,同时还有打击乐器“节”。对这些乐器,《乐府诗集》进行了记载。上述乐器之中,除了打击乐器“节”之外,其余的乐器均属于丝竹类的乐器。乐队们在演奏大曲之时以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其乐器的安排就显得十分灵活便利,用哪些乐器可以演奏出动听的大曲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在大曲演奏的何种阶段使用哪些乐器进行演奏,是较有讲究的。在“艳”和““解”等部分,只能用部分乐器进行演奏,而在“正曲”部分,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全部乐器同时演奏。实际上,在“艳”“、趋”“、解”等组织形式之中,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四种左右的乐器,只有在“正曲”部分使用七种或者八种乐器同时演奏。至于在“艳”“、趋”“、解”中使用何种乐器进行演奏,是按照大曲情绪的不同进行动态性调整的。比如,在比较抒情的阶段,倾向于使用琵琶、筝、琴等弦乐器演奏,而在“趋”的高潮部分,因为此阶段为全曲中音量最大、节奏最快,应该充分考虑乐队合奏。

2.汉乐府相和大曲乐队编制中的主要乐器。(1)琴。古琴是一种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民族弹弦乐器,在《尚书》、《诗经》等典籍中就有关于琴的记载,其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汉中期开始,随着汉乐府相和大曲的逐步兴起,琴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相和大曲的演奏中,并且对琴的形式和性能进行了改进,增强了琴在汉乐府相和大曲中的表现性能。(2)筝。古筝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只不过那时候的古筝只有五根弦,其表现性能是后来逐步被改进的。汉乐府相和大曲的发展促进了乐器的改进,在此期间,筝的演奏性能和形式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汉乐府相和大曲中筝的演奏性能已经接近瑟。(3)笛。笛是一种竹管制作而成的吹奏乐器,其属于吹管乐器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是汉乐府相和大曲演奏中的重要乐器。(4)琵琶。汉朝时期的音乐实践中,琵琶这种乐器已经被应用到相和大曲的演奏中,不过其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相和大曲的发展、乐器的逐步改良,琵琶也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摘要:相和大曲的产生,使我国的音乐从先秦时期的乐舞时代进入到了汉唐时期的歌舞伎乐时代,相和大曲逐步演化为清商大曲,发展到后来形成了唐朝时期的燕乐大曲。在整个歌舞大曲时代,相和大曲处于一种独领风骚的先导地位。

8.《将相和》个性化阅读案例评析 篇八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我在讲“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分析“秦王不讲信用”和“蔺相如不辱使命”,展开了一场关于“信用”和“蔺相如能够不辱使命的根本原因”的讨论,把学生引入了深入挖掘、多元感悟的个性化阅读轨道。在总结完璧归赵小故事时,引起了小小的波澜:

师: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揭穿了秦王的阴谋。蔺相如说如果秦王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和他换,如果没有,就一定把和氏璧给带回来,结果真给带回来了。蔺相如是讲信用的、热爱祖国的。

生:秦王不讲信用,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理屈;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保卫了赵国。

生:蔺相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着,这时——

生1(突然站起):老师,蔺相如也没讲信用,不值得我们学习。

师(惊愕):为什么呀?

生1(接着说):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能交出来。秦王在举行典礼时,蔺相如却叫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了,这不是不讲信用吗?

师(默然):这是机智……

生1:机智,也得讲信用呀!

生2:不这样,秦王夺走和氏璧怎么办?

生1(笑着说):等到举行典礼时,他还可以“以头撞璧”呀。反正秦王是喜欢和氏璧的,不忍心看到有人把它弄坏。

师(点头默许,夸赞):这不失为另一种方法。你给蔺相如想到了一种又讲信用,又能完璧归赵的好方法。不错,大家鼓掌。

生:老师,秦王答应蔺相如举行典礼时以城换璧,是不是也在揭穿蔺相如不想交出和氏璧的计谋呢?

师(意想不到):你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生:秦王是一国之主,他既然知道蔺相如指出的和氏璧瑕疵是假,那么他也会料定蔺相如是不会给他璧的,蔺相如和他约定举行典礼时交出,秦王答应了,这也是他的将计就计吧。

生:秦王也不简单,他也挺聪明的。

师(再次点头):不,这不叫聪明,这叫狡猾。

生:为什么?

师:用在坏人身上这就得叫狡猾。

生:老师,您说蔺相如揭穿秦王的骗局,让秦国理屈,完璧归赵,从而保卫了赵国。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师:(见学生有新的见解,于是顺势利导)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呢?你说说看。

生:秦国还没有准备好,军事实力还不够强。

生:赵国还很强大,秦国不敢进攻赵国。

生:老师,你看课文的开头“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可见秦国进攻别国是不需要理由的。过了几年以后,秦国把赵国给灭了,那时秦国也没有什么理由呀,也是理屈呀。所以秦王不在乎是否理屈,没有进攻赵国,使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根本原因是赵国还没有衰败,而秦国此时实力还不足够大,没有准备好,或是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我心里不禁一惊,对呀,秦国先灭掉的是韩赵魏,这时也的确没有什么充足的进攻理由呀,我不禁汗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深透,是我所始料不及的。我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夸他对问题深入思考。

师: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气壮地说要用头撞璧,让秦王既恼怒又害怕,说明他聪明、勇敢,是不是呀?

学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让生读蔺相如的话)。这不是说明他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吗?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

教完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深思。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走进殿堂寻找自我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阅读,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思维多元化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实现平等阅读

在阅读文本时、师生对话中,教师始终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敲击学生的心灵之窗,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之门向自己敞开。在这堂课中,我始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对课文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顺势引导,旨在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广阔的空间。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让思维多元化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文本后个性化的反应和多元化的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人物和主题自主深入的挖掘,鼓励这种勇于探究的精神。

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维。是这堂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9.《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篇九

一、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齐读课题)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将”是指谁?“相”指?(板书)“和”的意思是?

2、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邻秦国,是一 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3、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解决本课的生字词。

4、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同桌互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谁还想读?都想读,我们男女生合作来读。

5、生字都会了,课文读懂了吗?谁来概括一下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A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B谁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只会耍嘴皮子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标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秦王会这么轻易地交换吗?他想干什么?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赵王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 你体会到什么?机智过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你找到了哪句话? B蔺相如真的要撞璧吗?

C这句话中有个词写了当时蔺相如的态度。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D你能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吗?

E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机智勇敢、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F蔺相如此时说话的语气是理直气壮的,他的一系列动作也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G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蔺相如凭借自身的勇敢机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自身的机智和勇敢)

H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师: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你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渑池之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什么?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舍身救主。(板书)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③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当之无愧。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他不畏强权、舍身救主的品质)

师:可是为什么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真的是因为害怕廉颇吗?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②蔺相如是怎么做的?(“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③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说明他对敌狠,对友和的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师:廉将军呢?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认错、知错就改)(板书)

四、回归整体,迁移运用(课件10)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三个故事各有情节,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便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在旦夕。这在他们的言语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0.《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由于故事年代久远,因果关系错综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为学文做好铺垫。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将(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2)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以此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几个故事。

4、学习“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题,引入主题 导入,检测预习情况,提问:

1、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有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你给这三个故事分别取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

3、课题中提到的:“将”是谁?“相”是谁?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那为什么“不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不和”的原因。

师: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而没有其他的能耐呢?

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语段一: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常常”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语段二: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师:秦王不知道国土的重要性吗? 何以见得?

赵王接信后是什么反应呢?从书中找到句子读一读。

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君主,秦王的一封信怎么就让赵王怕成这样呢?

这可真让人为难,和氏璧到底要不要送去呢?送了会怎样?不送又会怎样?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语段三: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

赵王怎么做的? 为什么不用请呢?

默读第六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想了一会”是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

你从他的语言、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可他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是因为秦王太专注于欣赏这件宝物了吗?

这种情况蔺相如想到了吗? 面对霸道、无礼的秦王蔺相如是怎样和他斗智斗勇的呢?

语段四:蔺相如看这情形,„„.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这块璧真的有毛病吗?

既然没有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对秦王撒谎呢?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假如你是蔺相如,你会怎样说?

可是身无半职的蔺相如怎么就这样理直气壮呢?

朗读训练:“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蔺相如可是真够胆大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敢撞? 秦王听了他的话是怎样做的呢?

既然蔺相如的要求秦王都答应了,蔺相如为什么还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呢?

面对没有了璧的蔺相如,秦王除了无奈恐怕也没有任何办法了,让我们找出秦王无奈的句子读一读。

小结: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三、参照板书,复述故事

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而折服,相信同学们也都希望把这个故事有条有理的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试一试吧。板书设计

将相和

进宫献宝——设计取回——完璧归赵——据理力争 教学反思

课前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导入生态模式,从预习指导——情境创设——学生质疑——解决目标——反馈拓展等方面设计教案,征求同事意见,认真设计布置预习作业,总体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广泛的参与。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说说他们不和的原因,这也是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了解,然后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并在课中贯穿读议两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较好的复述故事,说明课堂上确有所获。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能按教案和教学设想进行,但也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

1、我本来打算用“先扶后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但课堂上只重于不断引导学生,却没有很好地“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参与面不够大,学生积极性应进一步激发,3、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导致复述故事这个环节能够参与的学生比较少。

11.湖光秋月两相和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讲练结合;高段;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不免心生感慨,有的教师强调了课堂的巩固,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然而收效甚微,学生在疲惫不堪的习题中走向“迷失”,淡化了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一味迎合新课标的改革方向,给予了学生过多的宽容和自由的空间,使得学生连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进行有效掌握。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谓既不能放松学生接受知识点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科学这门人文学科发挥它的价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减负高质”的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所匮乏的。如何让鱼和熊掌兼得?笔者认为,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困惑,然而怎样把握讲练结合的度,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讲练结合?以下是笔者关于这个主题的几点探索:

一、及时巩固,有效生成:讲练结合注重“度”

结合笔者的听课经历以及与同行的探讨发现,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语文课堂成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主导。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将教学讲解与课堂练习相互分离,使得教学没有办法及时进行巩固。在讲解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重点知识点反复讲、不断强调。在课堂练习时,教师也要针对知识点不断循环让学生加以练习,这些方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的教师抱着让学生多练习,进行题海战术式的演练,学生苦不堪言。在我看来,教学应该掌握一个“度”,关于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两者可以有效结合,但是这个结合要注重一个“度”。

学习《渔歌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在品读古诗文的时候,要联想文本所构建的情境,这也是我们写作时头脑中所需要的想象,只有这种大胆的联想才能让我们在写作时自由发挥。我引导学生们结合《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象,试着描写一下春天的句子。

春天,像一位仙女,挥动了一下手中的魔法棒,春天就变幻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树儿吐出了嫩芽,花儿绽放了芬芳……

春天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可谓“碧玉妆成一树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里淅沥的春雨下起来了,我们不必打伞,不必疾走,可以享受贵如油的春天的滋润。

我引导学生将阅读和文本结合起来,并且用多种符号来标记学生的“创作”,使得学生们觉得阅读课堂趣味横生。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讲练结合注重“效”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讲练结合要注重效率、随时关注效果。为了营建和谐、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模式对难点、易错解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讨的方式共同探究。这里的“讲练”不一定是传统的单一的模式——教师讲、学生练,可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比如小组代表讲、小组学生共同练的模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相互之间博采众长。

以《学会合作》为例,阅读时学生们了解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的价值,课堂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了证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文本中列举了两个事例,如果只举例一个够吗?为什么?想一想你们平日在写作时,一般通过怎样的举例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的?合作能让我们共赢,大家试着回想一下我们平时通过合作完成了哪些事?请大家不妨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下一起随堂完成课后的练习。

三、还原精彩,学科原味:讲练结合注重“味”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形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让这些知识对学生内蕴、素养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讲练结合的过程中,教师没必要单调、机械地讲解、布置练习,而是可以通过讲练结合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自由化、民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在这个平台中,尽可能还原学科的精彩,这时候的讲练结合要注重语文味的呈现。

学习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还不是很过瘾。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关于“三打白骨精”的片段,让学生思考:课外读的《西游记》片段与我们课文文本上的《三打白骨精》有何不同?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们通过交流发现,《西游记》原版的任务个性更加显著,情节铺陈更加曲折、有味,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精彩。我用多媒体将原著与课文文本内容进行对比,布置当堂的练习:原著和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时有何不同,都是如何描述的?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作业,完成了“文本”向“经典”的“取经”之路,让语文味深深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总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实施讲练结合,有助于真正实现“减负高质”的语文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内蕴,小学语文课堂在讲练结合的课堂模式中实现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王莲萍.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4).

[2]赵亚芳.语文课堂评价的多元化[J].新课程(小学

版),2008(01).

12.教学设计将相和 篇十二

与此同时, 为电视剧躬身服务的宣传媒体也在为这些电视剧助威、叫场。对报纸、杂志、电视台而言, 商业效益同样是它的生命线, 是他们办报、办刊、办台的纲领, 那些劣等电视剧并不是他们客观、科学评价和帮助提高的对象, 反倒是支援他们胡编乱造的工具和材料。不管什么一类电视剧只要能“抄”出名堂, 就可以增加发行份额和收视率, 就可以弄着钞票。如在报纸、杂志的封面上捧上个美女, 下面注上几条花边新闻, 或者假新闻, 再找个无聊的专业撰稿人在里面写上几句哪位“丑星”在电视剧拍摄前减肥了几斤, 或者哪位“大牌美女明星”忍着异味拍摄完接吻镜头的“敬业精神”一类的“喷溅”, 再捎上几句介绍古装服饰里有几个漏洞的专业知识, 以构织成他们叫卖的最新消息, 就可以成为卖点。媒体提升电视剧的名, 电视剧供养媒体, 双向互补, 团结合作, 愚弄观众, 推动着古装电视剧的“繁荣发展”。

霹雳一声天地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 中国的影视界也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一部《亮剑》让2005年的中国荧屏一下子鼓荡起了阳刚之气。《亮剑》一出, 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争看《亮剑》, 教师和领导干部也争看《亮剑》, 家家户户看《亮剑》, 老人小孩看《亮剑》。在不久前央视一套公布的电视剧排行榜上, 《亮剑》傲视群雄, 高居榜首。后来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 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被称为2005年度大戏的《汉武大帝》和《太祖秘史》都没有取得这样高的收视率, 令同时播出的豪华阵容亮相的《京华烟云》也黯然失色。可说是冷落了才子佳人, 抛弃了帝王将相。“亮剑”一词, 也在网络上成为广为使用的流行语, 连医学广告也打出了“向高血压亮剑”的招牌, 由此可见《亮剑》的影响之大。

在今日中国, 电视剧应该更加丰富起来, 应该适合各种层次人群的审美欣赏需求。古装戏并不是不能演, 那些好的古典力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末代皇帝》等都是我们喜欢的优秀电视剧艺术品。但是, 你看那些充斥着屏幕愈演愈列的上百种古装戏, 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 就是从其它地方模仿下来的。每天拿着遥控器连着转换频道, 满眼都是那些长袍大褂, 不学死人说话就张不开嘴, 题材重复, 情节类似, 无非是帝王将相的不凡成长史, 或者是宫廷的阴暗争斗, 再就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 市井小人的插科打诨。所以, 对古装戏而言, 不论是正剧还是戏说, 看多了, 总会腻的, 都会令人郁闷的。为什么会出现让古人、死人占居屏幕的现象, 因为拍古装戏风险小, 用劲少, 而且相对来说有较为固定的观众群。所以, 每年申报电视剧, 古装戏都占相当大的份额。2005年, 国家广电总局对申报电视剧的题材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古装戏比例有所下降, 但风头依然强劲。

13.教学设计将相和 篇十三

好,咱们一起欣赏《将相和》这篇文章。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么“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团结的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自学收获。

1、检查生字词(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绝口不提、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思考: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体会到: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2)、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使学生知道: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二、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咱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总结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导朗读,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1)、机智勇敢;(2)、热爱祖国;(3)、胸怀宽广;(4)、顾全大局;(5)、不畏强暴等。

2、廉颇:(1)、英勇善战;(2)、热爱祖国;(3)、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1)、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2)、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三、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有条件的可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14.教学设计将相和 篇十四

1、 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

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

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 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

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

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

“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 指名读。齐读。

(2) 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

(3) 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

(4) 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

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

(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

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

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

(1)指名交流。

(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

(1)第一层的意思是: 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

2 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

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这就是“战功赫赫”)

2 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

2 出示词卡:居功自傲 (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

(2) 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

(3) 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板书:为难

(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

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

小结: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男生齐读。

(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

1、 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

(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

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4、渑池会上,秦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

(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

出示:

“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出示:瑟、缶的图片

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

(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出示词卡:声色俱厉 )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

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

2 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占不了便宜。)

2 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

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

(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

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 板书:顾全大局

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

6、引读。

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总结。

板书: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英勇善战) 廉颇 蔺相如(有勇有谋)

为难 知错就改 避让 顾全大局

上一篇:校园劳动基地使用情况下一篇:法学专业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