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2024-11-11

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8篇)

1.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管委会

2012年工作要点

2012年,是推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天津开发区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管委会根据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滨海新区区委一届八次全会的精神与部署,提出2012年工作要点。

一、坚定发展信心,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2012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继续实施“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和“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奋勇拼搏,跨上“两个台阶”,抢占“五个制高点”,实现“三个统一”,聚焦“七项重点工作”,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努力建设先进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高端服务业聚集基地,继续做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2012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00亿元左右,可比增长20%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7100亿元以上,比2011年净增1000亿元以上。出口完成230亿美元,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实现50亿美元,增长15%。财政收入完成480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0亿元,与2011年持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完成天津市和滨海新区下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及氨氮四项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确保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环境投资评价中继续保持第一。2012年开发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抢占“五个制高点”,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抢占科技研发转化制高点、抢占人才聚集制高点、抢占国际化环境制高点、抢占和谐诚信文明制高点。要实现“三个统一”,即: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提升经济规模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统一;提升配套服务,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相统一;调整载体建设模式,实现开发节奏与长远目标相统一。聚焦“七项重点工作”,即:聚焦大项目好项目,聚焦区域开发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聚焦企业服务,聚焦安全稳定和谐,聚焦内部管理和创新,聚焦党建工作。

二、强化投资促进,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继续秉承“三资并重”、“三个一批”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招商机制,优化招商工作模式,加快大项目好项目聚集,夯实区域发展基础。

提升项目质量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捕捉优质项目能力。瞄准重点发展领域,密切关注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动向,持续跟踪国内外行业前沿发展态势,争取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经济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深入研究项目落户关键需求,制定针对性招商方案。力争全年完成合同外资额69.4亿美元,增长10%;内资注册资本实现增长12%。

推动项目建设投产。坚持以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最终目的,提升大项目好项目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要紧盯靠上,逐个击破,全力促进惠普云计算服务中国区总部、腾讯云计算产业基地、三星动力电池、一汽集团进出口基地、路路达润滑油、通美晶体合成等项目签约落户。完善重大项目跟踪负责制,全力确保中俄炼化、中石化LNG、壳牌润滑油、国家石油储备库等项目开工建设。强化在建项目服务力度,全力推进富士康西区生产基地、长城汽车二期、三星视界移动新工厂、诺和诺德胰岛素灌装、新兴重工、约翰迪尔发动机、中石化原油储备库、英伟达研发测试展示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

丰富招商手段方法。拓展招商渠道,加强与国家部委、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各层面的沟通联系,强化与驻外使领馆、境外地方政府等机构的协作;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投资基金、中介咨询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紧密合作的招商工作新格局。发挥驻外办事处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其招商、对外宣传及信息收集、反馈职能,扩大项目信息源,提升开发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产业招商,围绕开发区九大产业规划,加强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接,细分产业门类,开展产业链、产品链招商,提升产业资源的聚集水平。深化企业招商,瞄准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民企,主动出击,对位招商。开展以商招商,挖掘区内企业资源,建立长期跟踪联系制度,提高招商工作的精确性。完善招商政策体系,立足产业细分方向和个性需求,建立健全特色化、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政策。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企业登记注册、外资项目准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招商宣传策划,提高宣传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支持商务秘书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注册难题。

三、加快优化升级,构建高端产业高地

坚持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协同发展,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速实现高端服务业聚集,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坚持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开发区综合实力的基础和保障,横向做大产业集群,纵向延伸产业链,着力引进制造业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关联项目,巩固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继续做大电子产业:深化聚焦“三星”战略,推动三星LED增资和LCM扩产;支持摩托罗拉等龙头企业拓展产品领域,提升配套能力;深挖“富士康”资源,促进富士康“三器”研发项目进驻,推进建设世界级伺服器及周边设备产业集群。

着力做强汽车产业:鼓励一汽丰田扩大产品类型,推动长城汽车增大产量,全年实现整车产量70万辆以上;大力引进汽车电子、汽车变速箱、动力电池和电控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项目,形成涵盖从研发、制造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打造国内重要汽车产业基地。

加速发展石化产业:发挥南港工业区港口优势、空间优势和功能优势,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构建多产品链和多产业群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稳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继续做大高速电梯、大型农用机械、风力发电设备等整机优势产品;积极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努力成为滨海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研发基地。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引进、谋划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争取在更多领域纳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惠普、腾讯、富士康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内重要的云计算设备制造中心、大规模数据中心、先进的展示中心,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基地。依托京瓷太阳能、国韵生物、膜天膜等业内领先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光伏、生物材料、膜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关键设备和产品,建设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药明康德、诺和诺德、诺维信、瑞奇外科等创新平台和企业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药研发外包、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建成全国最大的胰岛素、酶制剂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外包基地,国内重要的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加速高端服务业聚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产业,加强对融资租赁、基金、保理、创投、担保、消费金融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引进。壮大总部经济,鼓励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新兴领军企业在开发区设立各类总部。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借助服务外包园载体资源,发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政策优势,全年实现外包合同额4.5亿元,增长30%。大力发展高端商业,依托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核心区,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推进赛博资讯大厦加快建设,确保三菱百货、伊势丹年内开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保税物流中心政策优势,力争引入3至4家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开发区。支持现有各要素市场做大做强,积极吸引新的要素市场加快落户。

四、统筹开发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优化东区空间布局、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西区贡献能力,加快实现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转入新的阶段,推动各小区加快发展。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精细化”开发建设。完善《天津开发区规划管理手册》、《天津开发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导则》,全面提升规划管理、审批、设计和建设水平。更加注重城市细节,加强对外檐、景观、铺装等要素控制,高品质推进城区建设。加强地下管线管理,确保地下管网安全运行。建设土地登记档案数据库,完善土地登记档案查询功能。

推进东区功能提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拓展城区综合功能。启动老工业区规划调整,开展工业区升级改造区域总体规划编制。加大对闲臵土地清理和回收、回购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建设:核心区整体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建设拓展区F、G、H部分及俊安总部、中石油大厦,启动周大福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滨海名座、服务外包园二期、高尚生活组团、时尚广场等22个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塑造城市特色,加快老小区改造,巩固环境整治成果。深入开展“清洁泰达”、“秩序泰达”、“文明泰达”三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有序推进城区交通环境治理。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启动4#110kV变电站、北海路35kV变电站、泰康路35kV变电站、时尚广场35kV变电站增容等项目建设,完成3#110kV变电站、MSD地下35kV变电站、水厂二期改造、国华热电厂扩建等工程。

实现西区“倍增”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征地及拆迁收尾工作。大力推进西区各项规划编制,完成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加快项目建设,实现产值翻番,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建成富士康西区基地、西区生物医药园二期,实现长城汽车二期、新兴铸管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早做贡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南大街110kV变电站、热源二厂扩建工程,启动燃气第二气源门站及服务站、储煤基地一期等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区域生活配套能力:加快七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建设;启动各组团生活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建成西区中南组团派出所、富士康蓝领公寓、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配套公寓。适时增开公交线路,完善西区区内交通。

促进南港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推动海洋功能区划获得国家批复。启动南港铁路建设。实施渤西管线切改工程。适时启动南港工业区二、三期控规编制。提升港区配套服务能力:建成1-4号通用泊位,完成化工码头主体工程,启动码头罐区建设,全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60万吨。积极筹建南港综合保税区。推进口岸开放工作,拓展口岸服务功能。围绕散货物流中心、中石化LNG等重点项目,继续推动围海造陆和土地整理储备,年内新增6平方公里项目摆放用地,完成吹填施工16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区内配套设施:启动千米桥220kV变电站、南港第一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等项目建设,以及油田东220kV变电站、精细园110kV变电站、润滑油组团35kV变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仓储物流组团供水管网、南港燃气输气门站及分输站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南港工业区一期项目承载能力:围绕基础炼化组团、仓储物流组团、润滑油项目组团、公用工程岛及北部港区等重点区域,促进东大化工、天凯烧碱、瑞田化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启动南港工业区蓝领公寓建设;初步形成大项目云集、基础配套完善、功能齐全、保障有力、形象一流的40平方公里精品示范区域。

焕发各小区生机活力。现代产业区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入区企业早投产、早见效和快速发展,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推进泰达慧谷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泰达慧谷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泰达慧谷体验及滨河公园景观规划方案设计、泰达慧谷建设实施管理细则、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案编制工作。适时启动泰达慧谷起步区一期建设,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高品质承载能力。微电子小区要继续完善园区环境,强化与重点客户的对接服务,努力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精品小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逸仙园小区要继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各方投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园区发展动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精品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南部新兴产业区要继续做好各项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

提高区域集约发展水平。坚持内涵挖潜与空间拓展并重,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全面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推进绿色建筑项目计划和跟踪机制,推广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鼓励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完成现代产业区热源厂新建锅炉脱硫设施建设及现有锅炉脱硫改造工程;完善节能管理体系,启动区域能耗对标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区域及行业能耗标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启动南港工业区土壤地下水监测井工程,开展泰达慧谷规划环评以及重大项目环评的编制报审。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启动“天津开发区生态建设三年计划”,继续推动南港工业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实施一般工业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创新试点项目。加强环保领域国际合作。推动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深化环境保护社会机制。

五、增强创新能力,聚集高端人才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将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驱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研发转化和人才聚集高地。

完善科技促进体系。完成《天津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修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推动和杠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各种科技政策扶持。完善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实施“科技金融专项风险补偿金”等措施,打通科技企业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全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长20%。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建立科技企业管理信息库。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站式”认定和“一企一策”服务。强化上市公司融、投资功能,探索建立科技、财政、金融、招商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多方位、集成化服务。

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加强科技载体建设,全年新增科技载体10万平方米。推动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成国家级孵化器。充分发挥泰达中小企业园、科技发展中心、服务外包园、亚历山大科学孵化器等载体作用。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平台带动作用,增强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物联网、云计算等公共技术平台的产业服务功能,新建1-2个公共技术平台。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聚集,全年新增各类研发机构5家。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双锁定”,强化科技招商,全年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120-150家,新增投资总额12-15亿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20家,滨海新区高新企业40家。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专利授权量突破600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做好驰名著名商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完成技术交易额7亿元。

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发布《天津开发区2012年度重点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和《天津开发区2012年度紧缺人才培养目录》。建立健全人才政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人力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人才的鼓励扶持力度,保持人才政策领先优势。实施“高端人才聚焦工程”,吸引和聚集院士专家、领军人才10名,充分发挥高端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博士后及各类高级人才100名,进一步凸显区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积极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新增进站博士后30人。

打造优势人才载体。利用国家和天津市各级人才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专业化人才服务平台。依托中关村的技术和项目优势,搭建高科技专业人才转移基地,推动中关村高科技产业滨海转移发展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区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学院等资源,开展提高职工能力和素质的专业培训。积极探索与外省基地、院校开展合作培训的新方法,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输送力度。引进专业培训机构和师资,开发针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逐步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

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坚持将企业和项目服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强调注重实效、创新招法,不断提高企业满意度和认同感。

强化企业服务理念。继续秉承“100-1=0”、“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服务意识,以企业满意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靠前服务。巩固“保渡上”、“解促上”、“调增上”活动成果,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发挥区域特点和优势,完善开发区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健全企业服务制度,完善“7×24”小时“全天候”、“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提高企业服务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完善企业服务举措。继续发挥投资促进领导小组、在建项目服务小组、企业服务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对企业和项目的全过程服务。继续做好投资环境调查。坚持走访企业制度,全年走访企业500家。继续做好区情通报会、企业家早餐会、南港企业服务见面会工作。切实提升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服务水平。继续做好政策兑现工作。建成“开发区企业服务管理系统”,实现服务的全天候、全方位、网格化、全覆盖。推进政府服务职能延伸,实现各区域无差异服务。继续办好区内企业产品供需对接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做好对企业的政策宣讲和培训工作。做好与海关、商检、外管、税务等单位沟通与协调工作。办好2012中国国际石化大会暨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第八届世界方便面峰会等活动。

提高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实施“紧缺人才储备工程”,按照紧缺人才目录,从国内“985”、“211”等重点院校引进优秀高校人才1000名到开发区开展实习,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效的互动机制。全年新增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10个,接受见习人员500名。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围绕重点项目和企业需求,依托区内现有资源和海河教育园区优势资源,探索建立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模式,年内培训技能型人才10000名,发挥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业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推动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

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宜居泰达

坚持将社会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效保障,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大力促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维护区域和谐稳定,使全区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改善民计民生。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长15%以上。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强化对职工“五险”征缴和农民工综合险审核力度。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帮扶力度。健全社会慈善机构,成立开发区慈善协会和社区慈善工作站。切实维护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臵、残疾人和老年人工作。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安全体系化建设达标率达50%以上。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涉海施工等安全生产监管,实现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场所安全监管的100%覆盖和100%纳控。坚决遏制死亡事故,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做好消防工作。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力度。通过国家级安全社区评审。推进南港工业区“责任关怀”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区管理“泰达模式”,建成华纳、时尚广场等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建设规范性指标体系,提高社区整体服务水平。启动第三大街鲜蔬市场建设,方便群众生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提升法律援助工作,完善信访和法律援助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大调解”体系,完善社区调解机制。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依法柔性调处的原则,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调处体系,提升案件调解比例。探索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培训及老企业因“关停并转”引发的员工问题的指导,实现各项隐患排查常态化,夯实劳动关系隐患防控体系。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强化公寓管理,完善“1+N”的政策体系,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和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做好社团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促进公安、交警、武警、海事、边检、边防等单位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推进文化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现代公民文明生活理念,弘扬“开放开拓、创新创业”的泰达精神。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以泰达职工艺术团为核心,大力发展和培育职工文化。推进建设“泰达数字图书馆”。深入开展“流动课堂”、“流动书屋”进公寓活动。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东区、西区、北区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体育事业发展。举办开发区第十届运动会、南港文化体育节等系列活动。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机制创新,实现“推进发展国有民办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等6个试点项目先行先试。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完成国际学校改扩建(一期)、国际学校国际部和第一中学改造,建成第三小学、第七幼儿园、泰达保育院并投入使用。着力引进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着重提高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水平,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好职业技术学院转制管理工作。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优化医疗卫生体制,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成泰达医院“三甲”评定,提高公立医院为区域服务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继续推进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改革,确保在全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提供便捷就医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泰达普华医院开诊和泰达新世纪妇儿医院开工建设。启动西区、微电子工业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妇幼保健事业,认真抓好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综合保障能力。

八、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深入落实《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全面提升改革创新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提升区域经济运行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形势和政策研究,提升区域经济运行分析能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好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适时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修订准备工作。做好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的前期论证。继续做好南港工业区专家咨询会工作。着手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切实落实“三上”企业一套表报送制度。做好能源价格调整工作。加强物价监测调控,强化价格执法。

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做好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扩大财政收入和可支配财力。按照“借用管还”的要求,创新融资模式,规范政府融资平台,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推动南港银团贷款实质性放款。完成富士康公寓、三星OLED厂房、新一代运载火箭公寓等重点项目建设融资。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审计。强化预算执行审计,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严肃性。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重点开展南港工业区、西区和泰达慧谷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做好管委会直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

加强机关建设。优化行政审批体系,统筹现场集中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代办审批等机制,建立行政审批信息化系统,提升审批效能。切实做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维护,提升管理标准化程度。加强政府督查督办工作力度,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完善泰达政务网站建设,提高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加强和完善人事管理:做好南港工业区、南部新兴产业区、泰达慧谷等单位机构设臵与编制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加强对事业单位管理。进一步完善合同制雇员聘用、考核、激励和晋升等制度。做好保密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和分级分类管理,推进国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委属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泰达控股公司要加强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泰达控股公司要积极参与开发区各区域开发建设,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开发区发展作出新贡献。国资公司、南港开发公司、泰达科技集团、泰达发展公司要继续加强内部管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发展能力,为区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九、做好党建工作,增强区域发展凝聚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党中央、天津市委和滨海新区区委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管委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全面推进组织建设。完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选举工作。继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着力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开展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活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新时期统战和对台工作。加强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建功立业评比活动。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标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搭建以课堂教学、社会调研、集中讨论为主的三维立体培训体系,全面做好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老干部工作,适时出台“天津开发区离退休人员特困帮扶救助办法”。

切实强化作风建设。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环境氛围。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的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继续抓好纠正政风行风工作。深入推进工程建设、出差出国、公务用车、接待活动等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2.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湖南省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去年获得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调研工作一等奖, 今年前8个月已被各级媒体发稿46篇, 其中《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发稿上8篇, 预计今年被各级媒体发稿数将突破60篇。

邵阳县农综开发宣传调研工作成绩斐然, 于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领导十分重视分不开的。一是领导重视带头写。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成立以主任为组长的宣传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写稿。去年, 该办主任、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分别在市、省、国家级媒体上发表调研文章。二是责任明确推着写。该办建立农综开发宣传调研工作责任制, 坚持把宣传调研指标具体量化到各科室, 任务分解到人, 科室有目标, 人人有任务, 激发了大家写稿的主动性。三是激励机制督促写。该办把宣传调研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规定未完成宣传调研工作任务的不得评为优秀、先进。

该办三举并措不但激活了宣传调研工作, 而且促进了各项工作。去年, 因农综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也被评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3.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一、陕西省土地流转情况

土地流转对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奠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建设管理体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截至2013年11月底,陕西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40.9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1.8%,其中转包233.2万亩,转让38.5万亩,互换53.5万亩,出租163.2万亩,股份合作9.7万亩,其他形式42.8万亩。

根据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和典型调查,陕西省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转包、租赁、互换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97%;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或者农民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不依靠农业收入的地区;三是从流转主体看,以农户间流转为主,农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的现象还不十分普遍。

二、陕西省通过财政投资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做法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市场交易中提高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费。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南县一个项目区面积4000亩,项目实施前不具备灌溉条件,一亩地流转费仅100—150元,有的地块甚至免费租用。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生产条件,2013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上涨到700—800元,每年为项目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约280万元,成为未来10余年项目区农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二是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持股龙头企业,获得股份分红收益。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者经营权的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入股龙头企业,企业根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其中,政府投入龙头企业的财政资金,按股份比例量化分配给合作社,增加农民持股数量,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如陕西省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该公司建设葡萄基地过程中,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生产管理成本和绩效管控等难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以3年的土地经营权现金折价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方式运作,依据经营绩效进行分红。2012年公司申报财政扶持项目13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财政资金70%(91万元)按照流转土地亩数量化,作为农民股金计入合作社入股资金。目前,基地已建成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将按照股份分红。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持股涉及政策面广,有些问题超越了农发办职能。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化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及流转费确定、农民股权的利益表达与公司决策参与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法律界定权利和责任。

二是农民股权落实存在难度。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企业领办或村组干部组建较多,并不完全代表普通农民利益,财政投入形成的股权很难完全落实到普通农民身上。

三是农民股份权益保障机制还需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不具备行政执法权,不能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项目实施后企业是否按约定向农民分红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采取收取企业保证金方式分红,或者约定农民持股为优先股,定期领取固定股息,则需征得企业同意。

四是市场中介机构及市场环境培育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在土地流转、农民持股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注册、工商变更登记、资产评估、增资扩股等,需要借助市场中介机构的力量,促使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依据法律解决潜在问题。目前,市场中介机构对合作社业务经验不足,龙头企业对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也存在一定疑虑。

四、建议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够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完善创造条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让土地在租赁、转包、入股或自用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也为入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同时,优先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进行立项开发,优先支持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创造条件。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为农民持股龙头企业打造更多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股份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负着直接扶持农民、服务农民的重要功能,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帮助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营收入;另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为增加社员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只有产业作为支撑,有规范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农民才能够实现向股民的转变,增收才能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确有必要。考虑到该项工作政策性强,按股分红涉及企业经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建议在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基础上先行试点。试点方案不仅要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经得起财政监督、审计等内部外部的检查,更要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必要时试点方案要进行法律合规审查,避免在项目运行中由于分红或者财产分割发生纠纷。在试点地区选择上,可以在土地流转比较多、面积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好的地区先行开展,待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后再行推广。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农民持股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持股获得的财产性收入由于涉及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农发资金参股和分红等问题,因此,项目建成后的监管问题十分重要。农发机构在监管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在立项审批前,要重视对合作协议的法律合规性审查;在立项实施后,依靠社会中介加强协议执行情况的检查和信息披露;在发生协议纠纷时,尽可能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以推进这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4.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08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2007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三、贫困人口分布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5.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2010-06-29 18:36:1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2)

立足新阶段 全面推进xx扶贫开发工作

xx侗族自治县位于xx最西部,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辖7镇16乡297个村。境内聚居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1956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较早成立的民族县之一。xx地理区位偏远、立地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全县现有110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近5万余人也是xx省重点贫困县之一,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极为艰巨。在当前,xx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

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薄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贫困人口数额较大、隐性贫困现象严重,扶贫产业规模较小、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必须立足新阶段、研究新形势、采取新举措,才能加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进程。

新阶段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

一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国家的扶贫标准将调整至1067元,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从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调整为新标准以下的全部人口,并对其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从此不再区分绝对贫困与低收入的概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也不仅限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而是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目前我县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300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83至944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23240人。国家上调后的贫困线标准1067元计算,我县的贫困群众还更多,贫困面更大,需

要扶助的贫困群众将多达5万余人。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十分困难,扶贫开发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扶贫开的工作难度更大。受自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势头严重受阻,外向型企业生产萎缩,我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新的转移外出就业十分困难。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人数已多达57999人,占外出务工农民总数的%,而且返乡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农村劳务转移输出困难,返乡人数增多,将导致我县农村人口、资源及各类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变得更为困难。

三是扶贫开发的工作要求更高。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开发扶贫和救助扶贫两轮驱动阶段,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局面正在形成。国家扶贫战略、扶贫政策体系即将进一步调整完善。以专项扶贫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大扶贫”的格局,实行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将是今后较长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政策取向。对此,作为基层民族贫困县,必须在工作中更高更严要求,在基础数据收集、基本政策研究、基层举措探索上做更多、更细、更扎实的工作,为上级的扶贫战略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基本依据。

立足于以上形势,xx扶贫开发办将从四个方面着力,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即坚持以提升xx扶贫开发层次为重要目标,积极应对新阶段、新情况和新问题,从高处着眼、从重点入手。要深入抓好抓实扶贫工作调研,全面掌握新形势、新标准下我县的贫困状况,充分听取并掌握贫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深入研究新时期新形势

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并积极为市、省和国家制定新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扩大我县扶贫开发规模,扩宽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范围,全面推动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出成绩。

二、突出两项重点。一是研究开发扶贫项目。针对我县贫困农村现状、发展需要和农民愿望等实际,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重点研究开发一批能够较快、较稳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大项目,丰富我县扶贫开发项目库。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扶贫项目研究、开发、储备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强对外宣传,用好项目、好前景、好效益争取企业投资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通过项目建设,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农民多增收,快增收,稳增收。

三、抓好三项工程。一是基础先行

6.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省扶贫开发办并州委、州政府及县委、县政府:

6月27日至6月30日,在永顺县扶贫开发办田志贤主任带领下,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湖南扶贫开发网总编辑刘明,湘西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田景安等一行4人,先后深入到列夕乡、泽家镇、高坪乡、松柏镇和芙蓉镇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农车村、拔古村、若西村、场坪村、马鞍村、坝古村、兴棚村、花桥村、松柏居委会及河畔新区。

我们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农户、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这些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不同地理位臵,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比,令人感慨,并由此产生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永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些想法。现汇报如下。

一、永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顺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本世纪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机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以去年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村推进村基本脱贫。永顺县第一轮整村推进村有30个,其中国扶村25个、省扶村5个。全年共为25个国扶村下达财扶资金3431.36万元,村平97.3万元,且每村均超过50万元省定标准,为5个省定村下达财扶资金324.12万元,村平64.8万元,且每村均超过30万元的省定标准。同时,30个整村推进村共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01亿元,村平330万元,年底,30个村人均纯收入达2970元,绝大部分村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2、产业开发有了新突破。去年,永顺县共投入财扶资金350万元,整合资金1030万元,为贫困村实施猕猴桃、烤烟、罗汉果、杜仲、中药材等产业开发14220亩。全县全年完成烤烟19.7万担,名列全省第二,使项目区农村人平增收400元,猕猴桃市场均价达1.6元/斤,农民高标准、高规格,自发开发热潮迅速高涨,开发面积达5700亩,使该产业总面积达7万亩,成为继柑桔以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永顺今后主推的重点产业。

3、精细化扶贫深得民心。永顺去年完成两项制度贫困户在册登记1.16万户,4.3万人,9月底,1620万元的专项资金全面打卡发放到乡镇、到村、到贫困户。经统计,有1700多户,4400人经扶持达到了脱贫的目标。雨露计划共扶持基地学校在校学生478人;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共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发放救助金140万元,扶持贫困大学生464人;实施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1.6万人次,发次技术资料1.1万多册,有力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种养业水平。

4、各级资金投入创了新高。去年,省州扶贫办共为永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00万元,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共计6000万元,是向上争取资金最多的一年,为2011年3000万元的2倍,是2010年2000万元的3倍。全年共为整村推进村、高寒山区村及面上村办实事、好事467件。

二、永顺扶贫开发启示深刻。

永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也是湘西州面积最大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7.1%。人多山高地少,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无疑给我们深刻启示。

1、国家扶持政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永顺调研,无论是广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没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不可能取得重大实效。近年来,国家和省州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项目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以去年为例,永顺一年共争取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上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00万元。高坪乡连续3年共计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也有300余万元。

2、加快产业发展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要素。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越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效果越明显。以松柏镇为例,1997年,开始种植猕猴桃,当前,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8万亩,去年产值过9000万元;2009年,发展现代烟草,今年,全镇种植烤烟达1.55万亩,产值5000多万元;松柏有“湘西粮仓”之称,去年,2.3万亩优质水稻,收入4780万元。仅三项收入相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永顺乃至湘西最富裕的乡镇。

3、实施整村推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方式。永顺以贫困村为重点,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小额信贷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上半年,永顺共争取财扶资金960万元,为28个第二轮整村推进村每村安排40万元,其中每村基础设施建设28万元,产业开发12万元。目前,项目资金已到乡到村,各乡镇、村、驻村工作组正按项目相关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4、开展“造血”型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长远之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积极开展以政策、资金、项目为支撑的“输血”型扶贫的同时,坚持走“造血”型发展的扶贫路子,充分发挥扶贫对象参与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主建设”的转变,对继续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以高坪乡为例,乡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加大投入契机,通过“产业带动基层设施、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大户带动群众,科技支撑产业”等措施,从过去的“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充分调到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振奋。

5、做好大户带动、片区开发是很好的扶贫方式之一。“富不富,看干部,只有自己有能力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是经济条件发展较好的乡村,其必然有一些致富带头人,而他们又大多是村干部。如高坪乡场坪村支书李宗校,多年来,一直就是村里产品发展的带头人,且带动了一大批村民纷纷发展红提葡萄、蔬菜种植、猕猴桃、油茶等产业。同时,以高坪、松柏、石堤西和芙蓉镇为核心的产业片区开发,也是永顺一大特色,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气候、土壤、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片区整体脱贫。

三、永顺扶贫开发工作难题不少。

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扶贫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为永顺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感到欣慰。充分肯定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永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国家新扶贫标准从农民纯收入1274元提高到2300元,按照这个标准测算,全县还有26.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49.4%,全面小康实现度69.7%,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

2、扶贫难度仍然较大。永顺崇山峻岭,溪谷纵横。贫困人口大多零散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干旱缺水,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问题突出,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

3、扶贫面仍相对狭窄。十二五期间,永顺整村推进村为81个,同样贫困,甚至更边远差的村尚有96个,十三五期间,有150个村需要给予扶持,如不拓宽扶持范围,势必无法完成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巩固成果仍然较难。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脱贫基础仍不牢固,一旦遭遇较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容易返贫,扶贫成果巩固难度较大。

5、整合资金难度较大。永顺财政十分困难,各单位的资金压力都较大,从2011-2012年的整合资金情况看,部分单位没有完成任务,个别单位甚至因为政策原因,投入到整村推进村的资金项目很少。

6、地方财政无力支撑。去年,永顺财政收入3.12亿元,实现翻番,但人均582元,比全国平均低了8074元。经济总量很小,去年生产总值41.42元,人均7731元,比全国平均低3.06万元。财力拮据,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有限。

具体来说,造成永顺农村群众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永顺等级公路率仅6%,与县外大通道未形成,绝大部分村组道路尚未硬化。农网改造仅为23%,电网承受负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大部分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损毁,有效灌溉率不足40%,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还有28.5万。我们在泽家镇拔古村走访,该村9个自然寨,行路难,用电难,喝水难,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2、科技信息滞后。“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闭塞的交通状况和落后的通信条件,使得贫困农民无法在生产生活中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足够的信息,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愈加明显。我们在泽家镇和列夕乡一些农村发现,不是当地农民不勤劳,也不是不能吃苦,关键是缺少对科技信息的了解,靠天不能吃饭,只能远走他乡。

3、自身素质较低。贫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但影响到科技信息的接收,更是他们走向城市务工的“硬伤”。泽家镇拔古村资料显示,全村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约占6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约占80%,初中文化程度约占1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由于文化程度低,导致贫困人口素质不高,脱贫能力低下,严重制约脱贫进程。

4、企业带动不强。农民收入,除了外出务工外,很大一部分靠特色产业,而产业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永顺乃至于湘西,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十分稀少。就拿老爹公司来说,去年在松柏镇收购的猕猴桃不过500多万公斤,约占产量的七分之一左右。至于椪柑,由于果贱伤农,永顺长官一带出现了大面积毁果树现象,情况堪忧。

四、永顺扶贫开发工作相关建议

永顺是湘西州面积最大的县域,也是人口第二大县,为中国土家族主要聚集地,境内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其扶贫开发工作直接关乎湘西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永顺扶贫开发工作的财政支持。永顺是贫困大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5%,但全县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仅名列全州第5,远少于龙山、凤凰等县,甚至比人口只有永顺四分之

一、面积只有永顺三分之一的古丈县都少。建议州委、州政府考虑永顺实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永顺也应不遗余力地搞好配合。

2、进一步加大对永顺劳动力资源的培训支持。中国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民进城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分量很重。如列夕乡农车村,全村885人,常年外出务工农民达392人,人均收入过万元。而这些人,大都接受过州劳动局上世纪90年代初的对口扶贫培训。这种培训不但送技术,也是送法制送信念。永顺有职业中专,但目前学校条件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建议州委、州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3、进一步完善永顺两项制度工作的政策支持。2012年,永顺扶持的在册贫困人口4.3万名,但是,真正将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的不多,甚至个别村还存在撤拼户或平均分配等现象。近17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还没有到村资金500万元的效果好。同时,由于“僧多粥少”,26.2万贫困人口只给4.3万名指标,为贫困户评定带来了难度,群众意见大,建议压缩扶持面。

4、进一步整合永顺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的力量支持。扶贫资金包括多个门类,这些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等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不明显。同时,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报要求限制,难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难。

5、进一步实施永顺扶贫开发异地搬迁的项目支持。针对永顺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在边远山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极其落后。全力改善投入过大,也很不现实,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又容易返贫。因此建议在充分调研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群逐步分批实施异地生态搬迁扶贫。

6、进一步增加永顺扶贫开发工作办公的经费支持。贫困仍然是永顺最大的县情。县扶贫开发办的重要职能,就是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当好县委、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但据了解,永顺县扶贫开发办每年工作经费只有20万元,建议相关部门增加至50万元,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调研人:田志贤 刘 明 田景安

7.利津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篇七

利津县位于黄河下游、渤海西南岸, 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地热作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并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 是继风能、太阳能后的又一重要绿色能源, 它有着煤碳、石油等传统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 应用广泛, 易于开发, 已普遍应用于供暖、生活洗浴、热水理疗、温池游泳、温水养殖、温室种植等领域,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 地热地质特征

从区域地质条件分析, 该区具备成热条件, 地热资源属热传导类低温地热资源, 地温梯度3.5~5.0℃/100m。在2000m以浅的经济开采深度内, 自上往下分布新近系馆陶组, 古近系东营组及寒武-奥陶系热储3个热储层。明化镇组上段和第四系平原组地层构成巨厚的热储盖层。

3 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现状

3.1 地热资源勘查工作

进入21世纪以后, 利津县区域上进行了大量的地热资源调查 (普查) 、地热钻探、物探等工作, 并提交了相应成果报告及图件。

2014年陈家庄地区施工了干热岩勘探孔揭露的新近纪馆陶组989~1243m, 厚254m, 热储砂层厚度145m, 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 富水性较好, 其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和开采价值。

3.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利津县目前已施工了6眼地热井孔, 部分已经投入开发利用。开采深度均在1000m~2000m之间, 主要取水层位为馆陶组和东营组, 井口温度在50~70℃之间, 该地区的地热资源属于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和热水范围。根据调查利津县地热井主要用于供暖及洗浴, 利用方式较单一, 尚未形成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模式, 利用率比较低, 且开采量全年分配不均, 采暖期 (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 热水主要用于供暖、洗浴和生产养殖等, 其开采量占全年用水量的90%以上。非采暖期 (3月16日~11月14日) 主要用于洗浴。

4 地热资源及其潜力分析

4.1 地热资源量

区内地热资源主要赋存在新近纪馆陶组热储和古近纪东营组热储中, 经估算地热地资源量及可采量分别如下: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总量 (Q) 1.569×1019J, 折合标准煤5.351×108t, 地热水储存量 (Qw) 为7.243×1018J;岩石中储存热量 (Qr) 8.445×1018J, 馆陶组可采量为62160m3/d (2.2688×107m3/a) , 可布井37眼, 单井影响面积17.77km2, 合理井距4758m。地热田产能为128.310MW, 为大型地热田;开采一年可利用的热能6.744×109MJ, 合2.301×105t/a。东营组热储地热资源总量 (Q) 5.608×1018J, 折合标准煤1.913×108t, 地热水储存量 (Qw) 为2.247×1018J;岩石中储存热量 (Qr) 3.360×1018J, 东营组可采量为20160m3/d (7.358×106m3/a) , 可布井14眼, 单井影响面积18.84 km2, 合理井距4899m。地热田产能为48.4483MW, 为大型地热田;开采一年可利用的热能2.546×109MJ, 合8.687×104t/a

4.2 地热水水质

本区地热水水温较高, 并含有锶、溴、碘、钡、偏硼酸、偏硅酸等大量有益的微量元素, 其中钡、锶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溴、碘、偏硼酸、偏硅酸含量达到了矿水浓度;地热水水温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温度。因此, 区内地下热水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可作为供暖、洗浴、疗养用水或医疗保健用水。

另外利津县施工的大部分地热井孔的单位产量都在5~50 m3/d.m之间, 说明该地区属于地热资源的较适宜开发区。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本区地热资源可作为供暖 (间供) 、洗浴、种植养殖、疗养或医疗保健等用水。以地热供暖为例, 地热井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0~50年。初步估算, 在保证投资资金以5%年利率增长的条件下, 地热供暖30年末产生1460.42万元的纯利润, 8年内可全部收回前期投入, 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且投资风险极小。

5.2 社会效益

地热资源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还可为下岗职工和适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可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职工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5.3 环境效益

地热资源具有绿色环保、污染小的特点, 其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常规燃料 (煤) 的需求和灰、渣、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排放量, 并相应减少城市运输量。若发展以地热资源为基础的开发利用, 则可避免污染, 既节约了能源, 又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 并节省了环境的治理费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 工作区地温场特征主要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其次受盖层及岩性变化影响, 大部分地区的地温梯度为3.50~4.50℃/100m。

(2) 地下热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锶、溴、锂、硼、硅等微量元素, 其中锶、溴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具有一定的理疗价值, 可作为洗浴和理疗保健。

(3) 工作区热水为强腐蚀性水, 对砂土类普通水泥均无分解性侵蚀和结晶性侵蚀作用。地热井水不能做为农田灌溉用水;也不能直接用于渔业养殖。

(4) 地热资源在工作区内的开发利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同时也容易引起热污染、水化学污染和地面沉降等问题, 因此, 要加强对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

6.2 建议

(1) 合理科学布设地热井。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地热开发规划中确定的井间距审批地热井, 根据当地热储层类型分布的实际情况, 不同层位热储地热井交替排列, 尽量做到平面上同层热储井位均匀分布。

(2) 严格地热井开采量。地热井实际生产量不得超过批准的允许开采量。通过对超过规定取水量的部分征收高额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方式, 控制超量开采。国土资源部门宏观控制地热水取水量的平面分配, 尽量避免不同地段地热水开采量长期悬殊过大。

(3) 加强地热水的动态监测工作。新施工地热井须安装地热井监测设备 (测水管、压力表、流量表及温度计等) , 对地热井压力、水温、水量及水质进行定期观测与上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摘要:利津县热储层为新近纪馆陶组热储和古近纪东营组, 馆陶组热储分布于利津县全县, 底板埋深12002100m, 热储厚度一般50120m, 热储中心温度5060℃, 可采量为62160m3/d, 地热田产能为128.310MW。东营组热储底板埋深15002500m, 热储厚度0200m, 热储中心温度5662℃, 可采量为20160m3/d。地热田产能为48.4483MW, 为大型地热田。

8.开发区工作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石油开采;生态变迁;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153-04

调查地点:黑龙江省大庆市及其所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2日-4月22日

调查人:王楠

见证人:付同保、王连学、张福伦

调查目的:通过大庆石油开采前后生态变迁的调查,希望找出变迁的原因,为今后的生态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

调查的基本结论:人们在开发过程中的无意识破坏导致了大庆油田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调查缘起

1959年“松基3井”(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开始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被发现。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1],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三个第一”,即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截至2006年底,大庆油田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19.1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9734亿元,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石油的开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2011年4月,笔者对大庆市及其所属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活背景下的3种类型人群的口述资料,发现大庆油田开发前后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大庆油田开发前的生态环境

大庆油田位于松嫩平原的中部,隶属于黑龙江省。所在地清初时为蒙古族杜尔伯特旗的游猎地。大庆油田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和西北两大探区,共计14个盆地[3]。

笔者在调查期间,共走访了不同时期、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3类人群,他们分别是1960年最先来到大庆开采石油的工人和干部,当时他们到大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所以这一批人被称为“老会战”。第二类是大庆油田正式投入开采后,陆续前来工作的工人和干部,他们都被称为“大庆人“。第三类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希望通过他们的回忆和见证较全面的把握大庆开采前原生生态系统的状况,再结合当今大庆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实,展开比较研究。

1955年1月,中央政府将松辽盆地列为主要含油远景区之一,当时的地质研究基本假定这里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具有石油开采远景的重点地区之一,并开始进行勘探式钻井。1959年“松基3井”喷油,此前的假设获得了证实。于是,1960年2月20日中央批准正式组建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紧接着4万多名职工、科技人员和转业官兵开始集结大庆,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20世纪50年代的大庆地区,荒无人烟,自然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困难,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我特地走访了一些“老会战”,他们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外乡人到达大庆,下车后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地方太荒凉了。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虽然这句顺口溜调侃的是,当时前来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女性很少,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一望无际的草滩,苇塘和水泡零星散布其中,诸如兔子和狼等各种野生动物成群结队,栖息于此。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调查中得到例证。

被调查人:付同保,男,78岁,老会战,现已退休。

我是响应《中央决定动员3万名退伍兵给石油部》的指示,于1960年3月28日到的大庆,在大庆石油会战的核心地带萨尔图的火车站下的车,放眼望去,蓝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草甸,狂风呼啸,鲜有人家。 3月的时候这里还很冷,没有解冻,地上覆盖着厚厚的冻土层。前来参加会战的几万人的突然到来,使得住首先成了一大难题。零下30多度,我们一无住房,二无床铺,有的住在牛棚、马厩、地窖或临时支起的帐篷里,有的直接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在草原上过夜。我在住了几天草甸后,就开始和一些战友建“干打垒”(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我们就地取土,土被冻上了太硬挖不动,就烧芦苇或者原油把冰融化了,再挖土建房。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干劲十足,当时就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迎面刮风沙,遍地冰雪滑;北上闹会战,艰苦算个啥”。

在这段回忆当中,除了个人的感受外,实际上客观的反映了当时原生生态系统的某些基本特征。“萨尔图” 在蒙语和满语中分别是“多风之地”和“大酱缸”的意思,这个名称实际上就是当时大庆油田生态系统最生动的写照。这片地区地处风口地带,每年冬天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都从这穿过,所以是一个“多风之地”。大庆油田所在地区属于寒温带草甸生态系统,容易形成很多“水泡”。“水泡”是当地的俗语,就是周围有水生植物环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水洼。大庆地区的水泡很多,比如杨树林泡、龙王庙、泡亚门气泡、敖包泡等,这是当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特征性的景观之一。在寒温带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降解很不充分,会形成泥炭一样的物质,也就是腐殖质,将水映衬的很黑,并且蒸发形成大量的沼气,不断向外冒着气泡,就像一缸酱一样,所以被称为“大酱缸”。正因为这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寒温带湿地草甸生态系统,且多风地带水最不容易保存,“水泡”的吸热能力又很强,到了解冻期也不容易融化,所以温度的提升很慢,寒冷的时间持续较长,也才有了“迎面刮风沙,遍地冰雪滑”的打油诗出现。

nlc202309011427

这位老会战又介绍了夏天的情况。这里的夏天与冬天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黄羊、狍子等野生动物在草原上奔跑,芦苇都长到了人的胸口那么高,芦苇的下面是比较矮的草,走近芦苇丛会看到其中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泡”。“水泡”里的水直观上看是成深黑色的,水底有很多又软又滑的淤泥,走路时都要十分小心,否则就会陷进泥坑中,再有出不来。水面漂着“浮萍草”,水里的野生鱼类比较多,水鸟盘旋其上,偶尔还能听见“呱呱”的青蛙叫声。很显然这样的水泡在当年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水平极高的特征性的生态系统。

大庆油田所处嫩江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春秋两季北风强劲,冬季寒冷多雪。由于当地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地表水的存积量极大,因而降温和升温都很难,即使到了初夏,有的地方冰雪还不能完全融化,难怪当地的老大庆们都说,大庆油田开采之前这个地方冷得太厉害,他们的这种感受确实反映了当地原生生态系统的部分特点。

被调查人:王连学,男,51岁,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干部。

我今年51岁,与“石油大会战“同龄,我家在大庆下属的一个县城里,直到上大学考到大庆石油学院就留在了大庆。在我小的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到了冬天很冷,风很大,经常早上起来后门都推不开,因为雪都把门堵住了。雪积的很厚,都没过了脚腕,经常会把裤子和鞋弄湿。不过我们一大帮孩子还是很喜欢下雪的,不用太费力就可以堆起一个雪人,打雪仗也玩得很尽兴。

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以前,当地由于“水泡”很多,降雨量比现在要多得多,降雪量也随之加大,融雪时间比现在也要迟得多,他的这段回忆就证明了这一点。

会战时期的大庆油田远离大中城市,村落也很稀疏,物质资源匮乏,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食品供应紧张。原住的一些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就是自给自足,主要种植白菜、土豆等蔬菜,家禽饲养也很少。在当地,生产规模最大的是蒙古族的游牧活动和狩猎活动,但是在大会战开始之际,国家已经把矿区的土地征用了,根据政策的要求,蒙古族离开了他们的栖息地,因而当时参加会战的石油人与蒙古族没有什么接触,要获取肉类食品也会感到非常困难。

被调查人:张福伦,男,83岁,老会战,现已退休。

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吃不饱肚子。刚开始会战的时候,基本吃的粮食能按工种定量供应,副食品从黑龙江省和南方调进,吃的还算过的去。但是到了1960年九十月份,在全国大环境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的定量被减了下来。同时副食品明显减少,肉食几乎没有供应了。当时在为数极少的自由市场上,土豆按个卖,甜菜切成片卖。有的职工没办法就跑到冻土地里拣冻白菜帮子和甜菜叶来充饥,还有的靠开水里加点酱油度日。我的大女儿是1961年出生的,我老婆怀孕的时候就没什么吃的,等到孩子出生,我想怎么也要吃点有营养的,于是托了好几个人,才到萨尔图的一个农户家买了几个鸡蛋,本想多买几个,可农户家就养了几只鸡,下的蛋自己家还要吃,只好作罢。

这段回忆所反映的内容,除了与当时全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环境有关外,其实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性的联系。大庆油田所在的这个地区在此前是蒙古族的游猎地,但是狩猎要有专门的技术和知识,狩猎的季节也要做正确的控制,狩猎的工具更具有特殊性,然而去参加会战的外乡人根本不了解这些本土知识,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只能看着野生动物到处跑,却无法用狩猎的方式加以获取,满足生活的需要。因而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当时的肉类供应极其困难,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肉食供应的困难更趋加大。

三、大庆油田的生态环境现状

如今的大庆,在湿地上崛起,市区繁华、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建筑别致、广场宏大,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但是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巨变。

由于大庆是重工业城市,生产所排出的废气悬浮在空中,天空的颜色由湛蓝变成了铁灰色,灰蒙蒙的天空也影响了人的心情,而且有的地区刺鼻的气味时有出现。大庆人所得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大庆人纷纷在外地购房居住。在城市一片繁华的背后是空气质量的下降,水质的污染,以至于很多在大庆工作生活半辈子的人并不热爱大庆,在退休后千方百计的迁往外地养老。

据在大庆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讲,现在大庆的冬天虽然也很冷,也要下雪,但是降雪的程度远远比不上30年前。这可能是因为大庆现在的湿地面积大大减少,湿度降低了,雨量就少了,导致降雪量也随之减小,并且城市发展很快,高层建筑多了,就会形成热岛效应,下雪时,雪落到地上就会融化,形不成积雪。

老一代的人在回忆当年生动的野生动植物场景时,年轻人简直无法想象,那样的情景只存在记忆中,不可再现。现在也只有在某个保护旅游区或者动物园中才能看到被圈养起来的动物。植物也就是路边或者小区里所长的黄花菜、蒲公英等野菜。对比大庆城区投入建设后,现在虽然是绿树成荫,但是树的种类很单一,而且都是人工种植的。原本大庆油田所在地区是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现在广泛种树,已经退化成了荒漠草地系统,这样做浪费了水资源,使得整个松嫩平原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着周围的几个大中城市。

作为大庆外围油田所在地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本是畜牧大县,但是现在真正游牧的牧民数量已经很少了,牧民都留在家里,开办蒙古族风情园,大搞旅游业。为了开展骑马等旅游项目过度的使用草原,造成了草原的退化。为了保护残存的草甸系统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自治县建成了“当奈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7万亩,据考证,是目前亚洲已知仅有的两块原生态湿地之一。现在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原始风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生物类别多种多样,这里有丹顶鹤、大雁、野鸭等珍贵鸟类200多种。每到夏季,蓝天碧水,芦苇荡漾,群鱼戏莲,百鸟欢歌。 由于地势低平,小兴安岭流下来的乌裕尔河和双阳河在这里滞留成湖,演变为大片湿地,总面积达45万亩,湿地周围水域生态系统交错替代形成半湿润半干燥的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是大片草原和芦苇沼泽,在数万公顷浩浩芦苇荡中,苇林如海,水网如织,景象壮美[4]。

nlc202309011427

大庆开发前的生态环境和当奈湿地是比较类似的,但是当奈湿地现在也有来自各方的干扰,尤其是周边环境的变化对它的冲击是很巨大的。

四、生态变迁原因初探

从以上调查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庆油田开发前后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具有多重性,有的是对生态保护根本没有概念,有的是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有的是生活中的习惯误区,这些都是人们对生态环境无意识的破坏。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这个大环境下,石油开发的初期,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原油,让国家甩掉“贫油国”的帽子,所以人们去建造“干打垒”时,直接就地挖土;露天埋锅做饭,割芦苇充当柴火;钻井喷油时不对钻台及其周围做必要的防护,原油直接喷出,会有一些散落在地表,渗透到土壤里;运输所使用的汽车在草甸上随意行驶。。。这一切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地表的风化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腐质层消失,土壤裸露,极易土壤沙化。野生动植物大量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持续都是很不利。石油开发后期,随着人越来越多,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探明出丰富石油的储量,建市就势在必行了。马路变宽了,居住区多了,为城市配套的设施基本完备了,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于利益的渴求更加迫切了,新兴产业前景光明带动了很多人转而投身其中;空气污染了,生活垃圾多了,湿地减少了,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五、结论与思考

20个世纪的中国,人们普遍对生态保护没有概念,也没有意识去保护,更遑论大庆这个为了解决新中国能源问题而产生的石油矿区。我们现在不能去评价为祖国石油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和劳动者们的做法正确与否,我们只能改变观念,从现在做起,在历史的教训中,改弦易张,有意识的去保护我们的环境,还世界一片蓝天沃土。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4076.htm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621818.html

[3]baike.baidu.com/view/24076.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1350359.htm

[责任编辑:罗康智]

Survey of Ecological Changes in Daqing Oil Field before and after Its Development

WANG 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Daqing is still an important base for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previous wetland meadow 50 years ago has become an oil industry city since its discovery and exploitation. With its decline of the total reserve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bound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fter complete deple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logical burden is enough to trigger a concern of all mankind. To provide detailed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na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thought for future ecosystem restoration, the author conducted a fieldwork for a one month in Daqing and Duerbote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interviewing the elderly who took part in Battle for Oil, consulting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and technical staff currently in charge of oil exploitation, and talking with the descendants of the native Mongolian herdsmen. Their memorie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provided witnesses to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ver half a century.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was then sorted to reflect the specific changes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style so as to offer reliable social inform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il mining; ecological chan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上一篇:《体育耐力素质练习课》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大学学生会组织部工作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