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精选13篇)
1.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 篇一
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实验教材推动课改
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实验教材推动课改
自2004年9月起,格尔木市全地区一至六年级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通过三年的实验,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一套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教材体现了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性质,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教师讲得多,学生重复练习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实现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她明显的优势。按照格尔木市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破解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一、强化培训,加强指导
培训是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我们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形成制度。利用每年的假期或开学初的时间,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教材解读培训,保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在教学中用好教材。
二、认真学习,注重研究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当是研究型的教师,但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加之苏教版教材的设计又有一定的弹
性,因此,我们利用每年假期提前把教科书、教学资料发放给教师,在格尔木市《教育通讯》上告之广大教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网,提醒教师可尽早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这样,便于教师在假期认真钻研教材,对重点章节重点备课,做好,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三、突破重点,加强教研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针对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是促使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效形式。在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时,近两年来,我们注意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通过一课多上或多人同课的形式,促使一些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生成。
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都邀请辽宁营口的优秀教师来格尔木市示范教学,和我市的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探索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与规律,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
题进行分析,为全市数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提供有价值的成果。我们还安排本地的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组织经验交流,通过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五、改革命题,做好评价
“如何考”决定了教师“如何教”,因此,在“考什么,如何考”上要加强研究。我们的命题牢牢把握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注重对双基考察的同时,适当增加情境化试题、生活化试题、探究性试题及数学实践活动试题,从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组织有效的教学探究活动。
六、实行“六个一”工程,推动课程改革
我市自2007年起在各个学校实行“六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上一节优质课,写一篇优质教案、完成一篇教学论文、读一篇教学专著、针对教学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写出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每
位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推进我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总的来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我市的实验工作顺利且富有成效,这套教材在我市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课程改革。当然,我们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希望进一步得到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的关注和支持,并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2.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 篇二
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具有了学会数学知识的能力, 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数学知识只有在能够用时才具有生命力, 才是活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践活动能力, 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 我在教学比例一节内容时, 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有刻度的标杆和皮尺, 让学生测量操场边上的大树的高度。学生开始感到十分为难, 那么高的树又上不到树的尖上怎么测量呢?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只要量一下大树的影子就可以测量出大树的高度。具体的做法是:量一下大树影子的长度, 量一下标杆的长度, 再将标杆立起来, 量一下标杆影子的长度, 并分别记录下来。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学过的比例的内容, 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杆影长度÷树影长度=杆长度÷树高度。通过计算, 同学们不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表面模型供上课用, 这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并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了;看过了, 可能就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是21世纪人类所必备的素质。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 这个时代人才辈出,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才能生存, 不会学习就会被现代信息所淘汰。为了学生的未来, 我们要“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不但让学生“学会”,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放在第一位,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自学,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因为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提问问题的情境, 创设提问问题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 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 得出1/5、1/15、2/11、3/8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1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8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2/1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1份, 也有这样的2份, 却不能化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的价值。
总而言之,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 课堂将思路畅通, 热情高涨, 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会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例如, 我在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数学例子。打动学生童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了解学好数学对于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有着广泛的意义。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30多年的山区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让学生亲历经验, 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读懂教材, 活用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其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3.小学数学课改回眸与反思 篇三
一、情境创设:目的明确,切忌牵强附会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不管是计算课、概念课、实践活动课还是应用题的教学都有一个情境的创设。为此,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并非是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数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射线和角”一课时,教师用三个问题来创设情境:你们知道线爸爸长什么样吗?是直直的、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请画一画线爸爸。线妈妈是线段,长什么样呢?也请画一画。线爸爸和线妈妈生了一个线宝宝,猜一猜这个线宝宝长什么样?这个线宝宝,一半像线爸爸,一半像线妈妈,叫做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射线。如此生拉硬扯的情境,你说对学生会有什么帮助呢?因此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年段来创设,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其次,“情境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适时适当,在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小组合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的最有效方式。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是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在班级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同样也会反映到小组学习中,一些优等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
例如:一次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几分钟后,教师叫“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没叫到的学生各干各的,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合作只能是低效的;而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也就只能大打折扣了。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就成了许多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三、算法多样化:倡导优化,不能要求全面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但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
在课改实验中,很多教师都注意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培养和训练,但忽略了在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如今的很多计算公开课,执教的老师总是在算法多样化上大做文章,不但课前教师自己备课要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算法,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反复启发,千呼万唤驱赶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算法,似乎是学生的算法越多,学生主体的体现就越突出、课堂就越开放、效果就越好。我认为:学生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选择自己理解的、喜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优选”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全面化。
四、課堂评价:鼓励为主,不能滥用失真
新课标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但是人们很容易走极端。不压制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无原则地表扬学生。可现在看看周围,特别是听听如今的一些公开课,教师们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真是满嘴涂蜜,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棒,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然后是全班学生的鼓掌声,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有的还能在额头上得到一颗五角星,真是煞费苦心。
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教师已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实上,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迷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错误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并不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敢于在实践中创新。只有这样新课改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4.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一、 从抓教研入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树起航标
几年来,我校一直把教研工作作为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同级交流、汇报展示、经验传授、课例分析等形式,及时为老师指引教育教学方向,不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
开学初,由学校教研组成员依据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共同研究商榷,制定出我校的语数教研大课题,并围绕大课题制定出详细的小课题,每周一按计划进行教研。各老师针对每周教研课题充分准备,在教研时把自己的好方法、好思路以及困惑进行交流讨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我校以“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教研主题,依据这一主题制定出了:如何激发小学生说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一系列子课题。通过几周的研讨,各老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作用,慢慢地放弃了以前以为讲少了就是耽误学生的陈旧观念。
另外,教研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只要有机会,我校经常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回来后利用教研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老师做的很好,每次外出,他们不是抱着游玩放松的心态,而是认真笔记,虚心学习,不断把好思想、好经验带回来,在教研时与全体老师共同分享,也带动着全校教师不断进步,迅速成长。每个人外出学习,都会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很大变化。比如孙红梅老师国培半年回来,她本人的内在素质提高了很多,并且把读书的好经验带回来,在全校很快推广开来,她引导孩子们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后交流,在交流中创造。如今,他们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认真诵读的好习惯,说的兴趣高了,说的话题广了,语言丰富了,内容充实了,整体素质提高了,她本人也从此养成了坚持每天阅读、诵读的好习惯,并带动起好多年轻教师与书为伴,走进诗歌、走进童话、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如今,每天晨诵时间师生共同配乐诵读已成为我校清晨一道靓丽的风景。还有英语老师高伟玲,从北京学习回来,把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习惯传播下来,在交流中,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
教研兴校,的确如此。有了学校领导的.大力督促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我校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今,教学研究在我校已形成风气,不论是办公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经常会看到同级几个教师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些争论,真正反映出教研的境界: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二、以“说、讲、评”活动为途径,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每次“说讲评”活动的开展对老师的成长都是一次促进。每一位名师就是在一次次讲评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起来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成为名师,很快成长起来,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两次“说讲评”活动,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讲评。在讲评活动中,会发现别人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能从其他教师的点评中受到启发,得到点拨,学到经验。
新一轮“说讲评”活动是新模式实施以来第五次讲评活动,也是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我校教师课堂中日趋成熟的一次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们真的可以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效。从说课中,听出教师的设计理念变了,注重了读、说的训练;从听课中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变了,成了课堂的主人;从评课中,再也听不到哪位教师会说:“谁的课讲得真生动,把课文分析的真透彻”之类的评价,而是评价哪个班的学生说的好,提的问题精彩,教师引导到位。细细回忆一下,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有别人可学习、借鉴之处。走进二年级赵萍、李妮、张秦霞等老师的课堂,你会听到细腻温和的语言如潺潺溪水流进孩子们的心田,那一声声稚嫩而天真的话语中,充满了好奇、欣喜与快乐,多么温馨愉快的课堂呀!三四年级刘文良、姚丽、孙红梅、张丽芳、卢秀珍等老师的课,又会把你带入激烈的讨论中,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令人深思,一种种科学的推理令人欣喜,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善于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是六年级阴玲娟、冯江怀等老师的教学风采。李娜老师一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到了高潮,使人从中得到享受。
尽管还有个别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引导者”的含义,整堂课完全带领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预设走,唯恐旁生枝节;尽管部分老师还缺乏教学机智,有些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还流于形式,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他们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步子还没有迈起来,相信通过这次讲评活动,对他们会是一次帮助,一次锻炼。
三、 把读书活动开展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语言。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会说做好准备。要求学生读书广泛,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博的知识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从特色学校创建以来,我校就把读书,写字,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在时间上提供保障,资源配备上提供支持。从去年开始,我校陆续在各年级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一是方便教师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二是为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学校安排每周早读为诵读时间,师生共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师生共同走进诗歌、走进童话,尽情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每学期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活动,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欲望,提高了师生读书的品味,充实了师生的文化底蕴,使师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丰富了,思路开阔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5.常村小学课改交流材料 篇五
xxx校xxx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不正之处恳请各位指正,今天我的话题是《如何引领新课改》。
首先我说说我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教学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和发展。
学生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多年来,我校一直谋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的突破,办法也没少想,但是收效不大,学校依然存在着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陈旧的
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课程理念的需要。在县教体局的统一部署下,我校以课改为突破口,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的具体做法:
1、教学模式: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有教研组长负责,我们先从我校三年级至五年级的语、数、英三科开始实施改革。
2、各班建立学习小组: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组织——紧张活跃,改善思维,提高能力。在组长带领下,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组织必须坚持“五步三查”的原则(先于自己同层次的同学讨论,在参与集体讨论)。讨论要全员参与,坚决克服假讨论或不用心讨论。课堂上每位同学要踊跃展示,抓住机会展示个人风采,口头展示干净利索,书面展示规范认真。对展示问题点评时要判明正误、说明自己观点、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教师和同学补充和拓展时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活动组织-------制定目标,明确分工,团结协作。
3-5年级各科教案习题汇总,教研组长带领组员完成每项活动,大家共同打造优秀小组,每个成员在优秀的小组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小组评价--------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体验成功。
重视小组评价,用恰当的评价培养小组成员的学习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把评价变为一堂课的佐料,自然顺畅,并利用评价板展示各小组的情况,坚决杜绝为评价而评价。
3、“赛课”活动。根据我校的实际,每周每个教研组有两位教师赛课;地点是在多媒体教室,参与的人员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及本
组没有课的教师,每天有一名教师作课,在每天的下午第二节举行。这样每周就有5名教师参与作课,每节课都定有组织人,责任人负责广播通知及听课的考勤,评课人负责组织评课。同时推出学校领导及教师之间的推门听课活动,以使得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之风和领导的监督检查日常化。
4、集体备课。学校每周开辟一个集体备课的时间,分年级、分学科将任课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讨论设计下周的导学方案。集体备课时,先有中心发言人谈教学思路,然后有其他任课教师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及改进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决定一节课的导学方案。
关于新课改的一些困惑 :
1、课堂要活起来,但教师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时,却感觉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效率有些降低了,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
2、合作学习除了小组学习以外还有哪些方式?在我们学校,这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焦点在于合作学习是否就只能是分小组学习。
以上就是我校在新课改实施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产生的困惑。不论如何,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做探索者,让新课标的理念闪光在乡村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学校今后努力方向:
6.东方红小学课改交流材料1 篇六
课改的实践的摸索与实践
柏庄镇东方红小学张海涛
骨干教师课改经验材料
课改的实践的摸索与实践
柏庄镇东方红小学张海涛 冷静审视我们的各科教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1、起点失真。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感悟,从零起点开始教学。
2、开放不够。课堂中,教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亦步亦趋,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有效彰显;
3、讲得太多。老师“口若悬河”,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自主、感悟、探究等宝贵时间。此外,学生不敢自信的表现,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有效的互助合作等 „„我们的课堂亟需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革无疑成为我们共同的困惑。研究怎样改,从哪里切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力行教育的重大课题。
是改革就会有争议。模式推行我们认为有一点最最重要,那就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他们的成功,直到今天,不是生源竞争的成功,不是设施设备添置的成功,是理念的成功,继而是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一、课改攻坚,培训先行
“课改中没有旁观者”。教师和学生全体都需要在理念上跟进,都需要对模式推行的背景、运作流程、实施要点、期待的课改成效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课改成功模式的共同点:第一,强化自学;第二,强化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三,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第四,重视导学案的设计等。模式是一个载体,我们不更多地在模式翻新上做文章,重要的是模式内涵的提高,每个环节执行力的提高。另外,我们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有它的变式。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就是达到模式学科化,实现学科个性化。
学生的培养、训练对模式的推行至关重要。必须训练学生的合作规则,训练学生敢字当头,敢于表达,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评价。
二、课改的收获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必须探究更有效的模式方法,这是大势所趋。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艰辛摸索,收获如下:
1、对模式的运作流程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模式课堂的形态能有一个基本的呈现。课堂以导学为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新理念能在日常的课堂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2、学生的训练初见成效。新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了,那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度自然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期待,课堂的精彩一定源于学生的精彩。我们看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部分学生在这一点上训练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敢于自信的表达、自信的补充,自信的表现,班级发言面较广,代表小组有一定的发言规范等。
收获虽是点滴,但饱含了教师摸索的艰辛,同时更坚定了我们课改坚持下去的决心。
三、我们的问题模式摸索推行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很多,最突出的三点):
1、合作学习问题教师反响最大。虽然我们也注重小组的激励评价,注重小组长的培养培训,注重分组尽可能科学合理。但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其形,但在“有其质”上需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
2、新模式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也明白应该导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但在具体操作时,这个“度”把握不好,过多地干扰学生的思路或不自觉中被学生牵着走。被学生牵着走造成的结果就是加大时间成本,任务完不成,学习不深入。如何“导”最见教师功力,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提升。
3、很关键的一点,教师已习惯于按惯性上课,对新模式存在畏难情绪,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四、我们的展望:
课改是一片广袤的天空,是一条期待探索的路。我们期待,师生在课改中快乐发展,学校在课改中蓬勃向前。今天,我们行走在课改之路上,我们愿做一个行走者,欣赏者,体验者,感悟者,思考者,我们会
7.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七
一、走进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将这门课融入生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学生和地区的特点,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订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有几种圈法,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等等,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 老师有一道不能连,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问一问那该怎么办,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写上正确的得数,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认知高,有的学生认知低,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地关心这个集体,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时常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我们就要把它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教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实行弹性作业,增强练习的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有坡度也有一定跨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于生活中,是 “死”知识。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更让他们动起来,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 “课堂实践”这一栏,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课堂丰富生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在生活中学习,避免数学课产生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评价学生,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8.小学数学新课改热点问题审视 篇八
小学数学新课改热点问题策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素质教育更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应用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课堂更加地生动活跃,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小学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只有不断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热点问题
1.课堂气氛压抑。一般教师和学生会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肃而单调的课程,课堂气氛会比较的沉闷,认为严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若比较自由的环境会使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的发展特性,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更适合在较为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创造,因此要切实地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中,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2.数学教材脱离实际。小学正是发展创造性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时期,如果数学教材的编写严重脱离实际,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数学教学的进行。
3.教学方式落后。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注重理性思维的学科,而小学学生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缺乏生动性,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课堂效率较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创造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得到发展和进步。课堂上一味地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效率低下。
5.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偏于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复杂的理论定力,而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不能真正意义上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本身就是各种理论数字结合在一起的,从课程本身来看,会有一些单调和枯燥,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制、恐惧心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就不能使学生战胜恐惧心理,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积极性。
7.教师思想保守。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过分看重成绩分数,不明确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增强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保障,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与时俱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式较为古板、枯燥,课堂气氛紧张严肃,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心理对数学产生排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热点问题解决方案
1.运用新教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全面地在教学中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教材内容进行了创新和改革,更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时代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教材内容更符合实际,更加地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感受。
2.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结合生活的理论运用,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加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授课时要加强引导,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分析,如用身边实际的物品进行加减的运算,10块饼干,吃了两块,还剩8块,这样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计算,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切实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更自觉地进行数学的学习。
3.创新教学方式。由于数学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材的知识相结合,把数学知识实际化、形象化,通过情境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学会解决问题,注重情境教学方式的深层意义,激发兴趣,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听课的效率。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成绩的高低,不能真正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是一生的基础,使学生养成注重实践,不断探寻的习惯,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
5.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学是一门要不断运用逻辑思维的一门严谨的学科,本身的单调性特点,使课堂氛围不活跃,使学生缺乏积极性。这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
6.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能不断满足时代发展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教师的需求。此外,要增加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链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大发展。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运用北师大的教材,更加凸显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视程度,增强课程的生动与活力以更加地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改的全面深化进行,依据真实情况,对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切实保障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是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立娟.小学数学新课改热点问题审视\[J\].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论坛,2013,(10).
\[2\]黄爱鲜.如何在新课改环境下实施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J\].教法研究,2013,(34).
9.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 篇九
淮阳县外国语实验小学是河南省教科所新课改实验基地学校,是中央教科所“中小学作文个性化”课题实验学校,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分享阅读课题实验基地校,周口市教学教研先进学校。新课改实施以来,为加强课改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改实验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成立了宣传、师训、教研三个办公室,负责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定期向课改领导组汇报工作。
一、校本培训,为教师的成长搭台
我们每周三下午定为数学集体备课时间,周五下午定为语文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节的教研课,正是从集体备课中产生的,它集中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执教老师把大家的教学设计付诸于课堂。课后,大家再次坐下来研究这节课的得失。除坚持好小组听课外,我们还举行校级观摩课活动,各教研组把在小组听评课中发现的典型课例推荐到学校,由教务处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旨在促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坚持写教学反思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至少每周一篇,期中、期末认真收查评比。优秀反思还要推荐到报社或在校刊上发表。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了“三优”评选活动,并先后于2010年集结出版了教学反思录《思想的旅行》,2012年集结出版了《优秀教案集》,收录近年来评选出的语、数、英优秀教案80篇,展示了几年来我校课改实验的优秀成果,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为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每学年都要评选出若干名星级教师、首席教师和功臣教师。三星级以上教师每学期要确定一名青年教师为帮扶对象。在“星级”教师的帮扶下,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很快成为学校骨干力量。如:语文教师王菲已作为县教研室送教下乡讲师团成员多次下乡送课,英语教师王红艳被评为省级优质课教师,并为全市英语教师作示范课。
二、课题推进,为课改实验助力
2007年9月,中央教科所把我校吸收为“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与研究”课题实验学校,该课题针对当前小学生作文成人化、模式化、功利化等不良现象,提出了“真实、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因需要而作文”作为学生作文的内部动力,让学生自主地写作,真实地表达,生发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文。近年来,有124篇学生作文在《作文个性化平台》发表,55篇教师论文在《课题通讯》上发表。学校多次参加课题年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作文个性化平台》、《课题通讯》两家刊物连续报道了我校的实验成果。
2009年9月,我校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提升学习力课题实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了“快速记忆,高效阅读”的研究,从眼脑机能训练、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入手,快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数学中开展了“数学建模”教学的课题实验。经过实践和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超常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6年9月,我们与中国教育学会签订了“共建中国教育学会淮阳外国语实验小学协议书”,根据协议要求,中国教育学会每期要选派语、数、英三个学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学校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专题讲座,帮助老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每期还要选派一名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学校管理专家到学校对班主任及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管理能力。几年来,先后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钱志亮、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北京市特级教师刘莹等到我校讲学做课。我校青年教师与专家同台做课,得到专家的亲点,思想顿悟,方法得以改进。
四、正视问题,把课改做得更加扎实
虽然在市县两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校的新课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自感还有很多不足与困惑,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如:在生本课堂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校级业
10.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篇十
河夹镇中心小学 陈光然
摘 要: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农村是关键,如何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此我谈谈个人的一己之见。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孩子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新理念是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实践者是千千万万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呢?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由此本文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学校情况,谈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让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农村;探索;新理念;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好学,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认真完成;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发扬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优点,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自主思维上、合作探究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大的进步。
一、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3.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我们老师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先进教学理念,更要求老师要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数学”改变为“导数学”。“导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自己去发现、归纳、总结小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合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变“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与交流。
二、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要面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抽象出数学概念,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购物、租车、整理房间、装修房屋、绿化校园等。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 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11.新课改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新技法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学生;新技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11-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口、手、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1.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名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2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2.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2.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3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证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3.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3.2数学问题回歸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The New Class Changes Activ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New Technique
Zheng Lihong
Abstract: The new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e teacher to establish on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e advantageous in makes widely known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the place”, lets student’s individuality in loose, natural, the joyful atmosphere obtain the release, the development life vigo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activ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light of the new technique.
12.浅谈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
新时期, 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而且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 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了我国立足国际的最佳选择。而人才战略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 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 新课改更是在全国推行,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学教育处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 对于学生日后学习兴趣以及性格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更是以其逻辑性而著称, 是小学生初级学习的难点, 也是新课改的重点。也正是由于小学数学严密的逻辑性, 才使得创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上进行贯彻。小学数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究其如何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实现其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进而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进行了简单阐述。
一、新课改条件下小学数学所面临的新的教学指标
1.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其最初应该从小学生培养起。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 通过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至关重要。相比语文、英语等课程, 数学对于学生整体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 是一门颇具智慧的学科, 故而其也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课堂。要想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老师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穿插生活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多思考, 进而不断提高其整体创造力。
2. 关注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没有语文课堂那么具体, 但是数学课堂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我们常见的买卖会用到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更是一切生活的基础, 比如建筑。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能够善于应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上数学。
3. 知识与素质并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而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个人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一点与新课改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一致。小学对于学生整个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此时学生的性格尚未成形, 有很强的可塑性, 进而在该阶段教学时, 一定要将知识文化传播与学生性格培养同时重视起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创新性体现
1. 人性化
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在了解先前教育的基础上, 进而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辅导。故而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模式, 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同时对于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 联系两者的联系建立对于要学知识的兴趣, 而不是一种恐惧感,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由于学生对于前后知识连贯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教师课堂教授中就会迫切希望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答, 理解的地方得到展示,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过程中,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整个的教学课堂时间也会大大缩减, 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更加合理, 也减少因为教师拖堂所造成的学生厌学情绪。
2. 生活化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教学的深入, 其整体对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有了新的要求, 尤其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传统教学课堂大都是对于课本知识的一种传授, 而且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联系实践的意识, 使得学生仅仅是学习了课本知识, 会做题, 但却不知道实际意义, 进而造成了知识与实际的脱节。故而教师自身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要能够将所教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书本知识的事例, 进而爱上数学。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使得学生学会对于知识的举一反三。
3. 趣味性
小学对于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教师只有顺应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爱上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课堂所带的趣味性密不可分, 故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一定要充分注意营造课堂的趣味性。小学课堂作为一门逻辑性强又不乏趣味性的课堂, 使得小学数学老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更能够很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具体学生趣味性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发散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年龄进行举例, 小明哥哥今年9岁, 小明6岁, 小明经过多长时间可以跟哥哥一样大? 很多学生都会回答3年, 这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小明与小明哥哥都在成长, 如果是小明单纯年龄上达到9岁, 的确是3年, 但是小明哥哥与小明一块长大, 小明永远不会与哥哥一样大。通过上述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培养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爱上数学, 进而实现新课改创新性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4. 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增强
根据著名的艾斯浩宾学习曲线, 知识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与复习, 就会导致知识自身的遗忘, 失去学习的效果, 当然数学知识也同时如此, 这也给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要想让学生能够深层次的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 达到永久性学习的目的, 教师就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实际生活实际情况,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进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相关教学知识探究过程中, 可以有意识的加强思想能力锻炼, 结合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让知识更加深入的被学生所掌握。而且, 学生之间的合作, 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日后的合作能力, 让小学生摆脱过度依赖症。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 (22)
[2]田世清.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 (11)
13.小学数学课改论文8 篇十三
──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综述
本刊记者 熊 华
为了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研发工作,加强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展示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一线教研员和教师探索、实践、创新的成果,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于2006年5月22—24日在湖北省襄樊市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将课堂教学观摩、专家讲座和经验交流有机结合,给教研员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多向交流、信息共享的互动平台。
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级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杨刚、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副主任王永春、中学数学室编审田载今以及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出席了本次经验交流会。会议开幕式上,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襄樊市教育局的领导分别到会致辞,热情洋溢地欢迎各地代表来到古城襄樊,展示各地实验区探索、创新的成果,交流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人教社社长助理杨刚首先传达了教育部近期对推进课程改革的部署,介绍了人教社近期的努力方向和争创主流教材的决心,同时还介绍了人教版教材在全国实验区的使用情况,并且针对小学数学课改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他还对各地教师、教研员在人教版教材实验工作中付出的辛劳和对人教社的一贯信任与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在致辞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研究交流主题──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研究观摩──课改成果展示
开幕式后,代表们仔细观摩了由湖北省襄樊市胡青华、荆门市李慧玲、武汉市的陈瑶老师带来的三节观摩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植树问题”和“减法”,每节课后执教教师就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执教体会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说课”。三节观摩课颇具代表性,分别涉及了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三节课充分展示了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所发生的变化,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每节课都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等等,给与会代表们提供了可学习、可研讨的丰富资源。当然,观摩课中也有一些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情境的有效设置和利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等。当然,这也是所有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牵涉到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的问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质就是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问题。
会议第二天,来自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代表(江西省邓慧、重庆市郭莉、河南省席争光)也向湖北省的代表展示了三节观摩示范课──“数学广角”“用字母表示数”和“圆的周长”。
二、专题报告──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卢江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2006年9月,新课程改革的首轮国家级实验区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年,省级实验区也要进入五年级。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应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提供怎样的帮助,将是高年级教研员和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为了使新课程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获得促进学生发展的富有成效的成果,我们把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作为本次经验交流会研讨的主要议题。为此,本次大会邀请人教版初中课标数学教材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田载今作了专题报告《对初中数学中几个问题的介绍》,介绍初中数学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举措以及对学生学习基
础的要求;同时,还邀请小学数学界的知名专家曹培英老师就此课题作了专题报告《试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个问题》,为与会代表深入研究此课题提供了参考。
田载今编审的报告首先介绍了这一课题提出的缘由:从原来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但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模式和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课标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了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使七年级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新学段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关注一个问题──新课标下的二、三学段(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
报告中,田载今编审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领域介绍了第三学段数学课程的主要知识,并着重分析了第二、三学段数学内容的主要变化。从数系扩充、由数字到字母、由算术式到方程、函数──反映事物的变化与联系的模型;从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建立图形与坐标的联系、图形变换──以运动观点看图形;从认识统计思想和概率──对可能性的数学描述,等等;田载今编审详细分析了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接下来,他还介绍了第三学段数学课程中的两个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模型化和公理化。建立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的基础,田载今编审结合具体实例讲解了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出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最后找出实际问题的解答。而公理化的体系结构包括公理(基本事实)和定理(经证明为真的命题),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和谐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在此基础上,田载今编审分析了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的一些变化。到了第三学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增加,并且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减少,自主探究加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学习任务弹性更大,这样个体差异就会更趋明显。最后,田载今编审强调,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因此,了解第三学段数学课程和学习方法,并在此前有针对性地为第二、三学段的教学衔接进行准备,对于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田载今编审的报告,使小学教师从更高的角度理解了中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的一些变化情况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进入中学的数学学习作好相应的准备。
接下来,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曹培英老师进一步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作了题为《试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曹老师首先从哲学层面、培养目标、课改理念等方面阐述了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曹老师提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换位思考,看看中学数学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通过问卷与座谈调研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接着,曹老师就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作了整体分析,并从数与代数以及空间与图形领域,分别作了详细的阐释。他强调,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数与形两大方面的相互衔接,要求小学的教学必须注意“顾后”,当然,也要求中学的教学必须注意“瞻前”。最后,曹老师着重就教师们最关心的中小学衔接中教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指出:要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结合研究与实践,曹老师从以下五方面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着眼于“衔接”的主要教学改进措施与教学策略: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方面,曹老师都结合具体的案例给与会代表作了翔实的分析。
曹培英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既有理论研究的支撑,又介绍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使广大教研员和教师深受启发、获益匪浅。不仅为教师们深入研究此课题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分组研讨,互动交流
根据大会安排,第二天上午与会代表按省分成三组进行经验交流。交流的议题包括:对课程改革的体会和经验、对专家报告的感受以及对试验教材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代表们踊跃发言,就这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达到了互相交流的目的。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还就本组的讨论作了详细记录,在下午的大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第一组的代表重庆市教研员李光树老师在发言中说到,本组代表对专家的报告和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既是一个一直受人关注的老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好的难点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五年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把这个问题作为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体现了教材研发单位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家认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怎样搞好中小学衔接,代表们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从教材内容进行衔接;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注意学习方式的衔接;要注意从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作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让学生进入初中能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代表们还就关于课前预习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区分数学广角和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的不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到底是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为好,以及计算课中的情境创设问题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第二组由河南省教研员梁秋莲老师代表发言,她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了代表们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总体情况的感受,大家认为课程改革将完成五个学年的实验,新的理念及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些改革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更可喜的是,课堂教学的变化已经彰显出这些新的理念开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次会议以“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为主题,大家认为很适时,有针对性。大会安排的两位专家的报告给大家以很大的启发。田老师的报告让与会代表了解了中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便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瞻前”“顾后”;曹培英老师的报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具体策略,使教师们受益匪浅。代表们还就三节观摩课谈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代表们还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并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如何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抽象的矛盾;如何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如何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主动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外,代表们还对活动组织和人教版教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第三组的代表辽宁省教研员李晓梅老师在作总结发言时,首先代表大家感谢人教社小学数学室选择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召开此次会议。大家认为在课程改革历时五年的今天,从改革初期的兴奋、盲从逐步走向清醒的今天,在广大教师和教研员从迷茫、困惑逐步走向冷静的今天,选择“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这样一个主题召开第四届经验交流会是有价值的,是及时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次会议的三个板块内容的安排──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报告、分组交流研讨,不但交流了各地在使用教材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通过田老师、曹老师两位专家的引领,使大家意识到,小学的数学教学应如何站在一个高的基点上来设计教学,通过学生扎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但具有即时价值,更能体现出延时价值。所以说,这次会议为广大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大家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应该做得更好。接下来,代表们重点围绕“对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意见和建议”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五年的实验,大家一致认为人教版教材具有较强的适切性,是一套适合中国广大城乡地区使用的好教材。代表们列举了五个方面的优势:(1)教材辩证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突出了“实”“稳”“新”的特点;(2)科学地处理了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与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关系;(3)合理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4)有效地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关系;(5)辩证地处理了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关系。为了让教材更加完美,代表们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1)要进一步突出教材的系统性、精确性;(2)教材中的“主题图”,不仅要承载引出新知的作用,还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
在教学用书中要在“本体性知识”方面为教师作专业引领;(4)在教学用书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引领。最后,代表们还对人教社实验教材的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大会结束前,卢江主任还对2005年开展的小学数学优秀课改论文的评选工作情况进行了说明。她指出,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通过共同的学习、研讨和交流,对课改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在本次论文评选中就能体现出来。本次参评论文在质量上较往年有所提高,空谈理论的论文少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谈改革措施及对改革措施的理论思考的论文增加了,其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有自己观点的文章或研究报告。比如,有些论文能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由恰当的实例加以说明,有明确的观点,使人读后深受启发,如湖北武汉市罗秋宏、张志平的论文《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河南焦作闫永芳的《依托实验教材转变学习方式》,北京陈凤伟的《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等等。有的论文则能从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学习的参考。如云南西双版纳魏东菊的《农村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反思与改进策略》;广西南宁梁伟芳的《对课改中课堂活起来的冷思考》,江西吉安陈琴华的《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启发我们应该把握平衡,辩证地思考问题和处理课堂教学的各种措施。还有一些专题研究,显示了我们小学数学教研员和教师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开始进行数学教学的更细致化的研究。如,浙江杭州蔡武娟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数学试卷编制改革的研究》,重庆张莉的《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习题的认识与使用策略探究》,山东安丘周凤娟、刘英的《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以及安徽芜湖陈瑛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等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湖北武汉陈瑶、陈平的《精彩不容错过》一文,从对一节课的实施全过程的研究,叙述了怎样用新的教学理念统领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了一线教师的科研落脚点,是非常真实的、有理论、有实践的以小见大的好文章,应该作为小学一线教师研究、写研究论文的范例,并且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些高质量的课改论文反映出实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对课改的前景充满信心,特别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理性发展充满信心。另外,为了鼓励大家在课改实验中的辛勤工作,本次会议还特别评选出优秀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各350多名,并予以表彰。
在对此次经验交流会进行总结时,卢主任认为,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可以说进入了稳步发展、理性思考的阶段。前几年,大张旗鼓地宣传,风起云涌地促进,已进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研究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的阶段。虽然我们认为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距离社会公众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存在着差距。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一度出现形式化、表面化泛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情况。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经验,各地教研员和教师的思想已接近统一,已经开始追求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与创新、自主探索与有效指导、体验感受与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使数学教学在更高层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本次大会中,在三节研究观摩课中闪动着、在专家报告中提到的、在互动式研讨中争论的许多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卢主任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这样的信息带回去,传播开来。她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前行,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研究,需要我们在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体现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小学阶段的课改进入高年级后,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方法和习惯。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才能切实有力地推动课改的发展,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让我们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热点透视06-14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06-20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交流会感想09-29
关于举行东莞市小学数学先进教研组经验交流10-13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论坛交流材料06-28
初中数学课改感悟09-28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工作计划09-10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