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读情况报告(精选12篇)
1.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一
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班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在书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快乐地成长。可是,同学们在看什么书?课外书里有哪些利于我们的健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调查。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我统计出了以下数据:漫画书:看的人数有9人,占统计总人数的22。5%;文学作品:看的人数有5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2。5%;名人传记:看的人数有5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2。5%;科普书:看的人有6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5%;童话书:看的人数有4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0%;小说:看的人数有6人,占统计人数的15%;其它:看的人有5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2。5%。调查显示:看漫画书的占22。5%;看文学作品的占12。5%;看名人传记的占12。5%;看科普书的占15%;看童话书的站10%;看小说的占15%看其它书的占12。5。可以看出,看漫画书的人数最多。
从而可以得知,我们同学爱看漫画,杂志等休闲类的书。我建议大家多去看看科普书或名人传记和文学作品,读了这些书就可以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是美好的。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选择读物当然因人而异。如果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立足,首先得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知识面,才能在人群中不断进步。
2.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二
中国新闻网消息,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兴起,阅读外延明显扩大,网民阅读的第一途径是手机;在纸质书领域,青少年及儿童书籍占据半壁江山;从地域看,北上广深人均购书最多,说明经济越发达越重视看书。从报告中的“网民阅读指数”来看,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纸质图书,甚至包括电脑。据分析,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通过电脑阅读的人数就开始下降,人们获取阅读最常用的途径就是手机,占比38.7%,位于第二位的是纸质媒介,占比27.3%,第三位的是电脑,占比17.2%,人们选择手机阅读的主要理由是“方便、成本低”。此外,由这份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远低于其他国家,如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的水平;人均每天读书时长18.76分钟,成年国民阅读率58%,与往年基本持平;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均看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3.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三
关键词:职专生;阅读热点;心理分析
在网络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同学们知识来源的渠道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这些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审美观和世界观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脉络和学习态度有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以便于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和鼓励。
一、职专生阅读的倾向和热点
职专生大都处于16-19岁,正是漫长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能很快地接受,当然正处于青年初期的他们,生理上趋于基本成熟,心理上则是多变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此时也正是“自我意识”确立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正是由于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他们的阅读倾向性和关心的热点经常处于波动、多变之中。
日本心理学家版本雪形容过读书倾向的年龄变化。他用追忆调查法对两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将读书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故事期(10-17岁之间);第五阶段为文学期(14~25岁之间);第六阶段为思想期(17-29岁之间)。
职专生的生长年龄就处于这三个时期中,职专生摆脱了初中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打破了初中生的自我闭合心理,世界中的现实,生活中的炎凉已隐隐约约的可以窥见,他们思考着这个世界上的“我”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社会关心的加强,迫切的需要了解社会的想法及动机,是形成职专生读书热点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出于消遣的动机,按照自己的爱好,充分地享受业余时间娱乐读书。那么,当前职专生课外阅读的热点是什么呢?从阅读小说类别来看,有38%的学生对爱情、武打、侦探等题材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反映中学生生活,迎合中学生心理的课外读物占17%。读港台的流行通俗小说,如“琼瑶”、“梁凤仪”、“金庸”、“梁羽生”等小说,在学生中间传阅非常广泛,独占首位,但对国内外的一些名著却知之甚少。
调查的结论是,职专生阅读的热点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由于这些读物的影响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较多地戴上主观的色彩,片面的臆想,并充满着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职专生阅读热点的心理分析
职校时期是学生阅读最为丰盛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他们往往喜欢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为人处事的社会信息,并以此作为认识人生和世界的介体,来体验人生的价值,期望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待人接物,解决矛盾的诸多种启迪与借鉴;同时,也很想从别人的体验中宣泄自我的情绪,平衡自我心态。然而,由于青少年个体成熟的程度,性别、年龄的差异,智能、兴趣的不同,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等方面的原因,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就非常明显地突出这一差别性和倾向性。
(一)年龄心理与隐秘心理
职专生的年龄正处于青年初期,思维的幼稚,思想的波动,使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具有盲目性。课外阅读与学生年龄特征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中学生个体的发育,个性的成熟均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提前一些,快速一些。这些少男少女都极为关注并渴望了解有关择友,交际,求偶情爱,婚姻繁衍等方面的隐秘性的事情。于是他们就大量的涉猎、阅读和关注言情小说,试图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所求的信息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又因为家长和老师往往对他们采取封闭的方法,甚至禁止他们看描写爱情的有关书籍。殊不知,家长和老师的千方百计的禁止,反而更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神秘感,从而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探寻。
以阅读言情小说的情况为例,女生中看此类书最多者已看了几十本,平均每人近十本。男生中看此类书最多者七、八本,平均每人三本,尽管比女生少,但与初中时期相比,男生涉及言情小说的比例已显著增加。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男孩喜欢武侠小说,而女生几乎清一色的迷恋于港台某些作家的言情小说?男生主要是从中学一个“义”字,因为这个“义”字,那些成年奔走江湖的人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和侠肠义胆。虽然这个“义”与我们现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倡导的“义”还有一定的悬殊,但他们好想从中体味到男子汉血腥的张扬。而女生则被书中那些缠绵悱恻,哀怨悲愁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她们从那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寄托着自己对甜蜜爱情的幻想,在这个神秘的领域里,港台作家却细腻、详尽的描绘出来了她们心中的向往。也有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喜欢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二)从众心理与合群心理
社会文化环境,对职专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从初中开始,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极为强烈,甚至发展到刻意追求流行。进入职校后,朋友间的交际和连带关系比以前更受到了重视,他们会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品行道德和善恶是非标准作为择友、交友的依据。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同样表现出相互的影响和迁移。合群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随大流,即要求自己和朋友集团的动向、话题保持一致,当然阅读的倾向与热点,甚至书目也保持一致,以适应交友的需要并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多才,这种心理状态男生较女生更为显著。
(三)猎奇心态与求新心理
猎奇求新是职专生一大心理特征。追求新奇、崇尚时髦、节奏快速、热情奔放,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趋势性和迁移性。经常转换“主题”,随着电影、电视及网络等视听文化的发展。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片大量投入市场,一时间,古今中外的名著吸引着他们的眼球,成了他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职专生的阅读就从通俗小说、言情小说逐步迁移到阅读名著中去。
一方面,由于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上处于急剧发展变化阶段,另一方面,自从进入职专后,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明显减弱,自满心理增强,在阅读倾向上,寻找刺激、猎奇、追求惊险情节和男女言情。
4.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一.调查目的
我们为期一年的课题《初中英语阅读课课堂活动设计探究》研究已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摸清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我们第二次做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三个年级中分别随机选取x名学生,共发放问卷x份,回收问卷x份,有效率达x%。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封闭式问卷为主,部分问题设开放性选择。
四.调查内容
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主要从英语阅读课课堂活动设计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表现方面设计了十道主客观题。
五.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分别从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随机抽取了各40名同学。其中约有90%的同学认为丰富的.课堂活动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且这些活动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大部分同学(占85%)在英语阅读课上能发挥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剩余15%的同学由于英语基础和词汇量的影响,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或者较低。在阅读过程中,约有72%的同学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而20%的同学用于语法句式理解,还有8%的同学用于词汇意思理解上。约有80%的同学在平时阅读中使用老师教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但剩余20%的同学还不能熟练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约98%)在阅读方面对老师的期望很高,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而且他们喜欢各种各样不同的课堂活动,这就对老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六.调查分析
1.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喜欢上阅读课,课上很积极,但是少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和个人差异而对短文阅读望而生畏,于是不太喜欢阅读课,阅读习惯和效果欠佳,他们在阅读课上的积极主动性一般或者很低。经过我们课题组的探究努力,很多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重要性,他们在不断努力去尝试使用不同策略技巧去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同时,学生也期望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运用不同的课堂活动,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有些老师在阅读课上设计活动较少,注重讲解单词和句型,课堂有些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氛围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阅读效率也受影响。
七.调查结论
5.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篇五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根据我组市级课题子课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方案。我在三到六年级中进行了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工作,相关的数据如下。
本次调查对象是府二学区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共34人发放问卷34份,回收答卷34份,答卷有效率为100%。问卷内容分五个方面。
调查结果概要如下:
一、读书兴趣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能做到主动阅读的同学14人,占调查总数的45%。每天写读书笔记的2人,占调查总数的6%,偶尔写的有15人,占总数的43%,只想读书不想写的有2人,占总数的6%。
二、读什么样的书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喜欢看学习辅导书的18人,占调查总数的48%;转弯或漫画之类娱乐书12人,占总数的30%,喜欢其它书的4人,占总数的22%。
三、读书方式调查
喜欢默读的16人,占总数的48%;喜欢朗读的3人,占总数的8%;喜欢轻胜读的5人,占总数的16%。28%的人朗读时,你会注意语速、语调、停顿、感情。
四、读书习惯调查
调查显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的20人,占调查总数的62%;问老师、父母或同学的8人,占总数的20%;喜欢积累好詷好句读的5人,占调查总数的18‘%。
五、阅读时间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为半小时的20人,占调查总数的60%;每天阅读时间为1小时以上的14人,占调查总数的40%。
6.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③教师对中学生阅读情况看法的调查问卷(语文与英语阅读)
④书店销售情况调查问卷
⑤学校图书馆概况调查
此次我们主要调查对象为我校学生与老师,以及本市的部分书店,课题研究相对比较容易开展。
四、调查结果分析汇总:
通过组员间的协作,我们完成了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本来是我一个人总揽全局完成这份报告,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小组,我们是一个整体,因此,报告的撰写应该每一个人都参与,这样的报告才有意义、有价值。以下是小组成员所做的总结:
7.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七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经济学院等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六百份, 回收有效问卷五百四十份, 有效率达90%。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本次调查所抽取的六百名教师中, 有95%的教师表示其有五年以上的网龄, 属于较早接触网络阅读的一批人。在日均上网时间这个选项中, 50%的教师表示其平均每天会有1-3小时的上网时间, 43.3%的教师选择了3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 这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1]要长。与之相对的是, 在传统阅读时间上, 58.3%的河大教师每天有1-3小时的传统阅读时间, 而仅有15%的教师每天会投入3小时以上的时间在传统阅读上。也就是说, 在时间领域上, 网络阅读较传统阅读略有优势。在阅读内容方面, 如图1.1所示, 新闻时讯以4.8的得分[2]超过了专业期刊文章与课题研究, 并且生活娱乐与交流这一选项的得分也高于教师制作课件的得分。这充分表明, 教师运用网络已不仅仅是用作于教学科研方面的内容, 而是更多的用于了解新闻资讯, 娱乐与交流等生活方面的领域。
综上所述, 河大教师每天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阅读上, 但在内容上, 网络阅读更多地被用在了解更多的生活方面的信息, 这表明, 网络阅读已取代传统的书籍、杂志、报刊等成为了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阅读在教学领域正在崛起
一直以来, 教师这个职业都是以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自古至今, 以读书为首的传统阅读都是教师做学问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阅读的兴起, 这个格局已然被打破。
(一) 网络阅读给教学方式带来全新变革
伴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硬件设施的普及, 一种依附于网络阅读存在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得到了高校教师的青睐, 据调查显示, 81.7%的高校教师曾使用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且在最近五年中, 在被调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中, 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如图2.1所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仅有36.7%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比例低于1/5 (包括未曾使用过课件的教师) 。更有近50%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网络的比例与传统书籍的比例旗鼓相当。由网络阅读引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正在高校中迅速占领市场。
(二) 网络阅读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尴尬
尽管网络阅读有如此成就, 但是总的来说, 不论是生活信息的获取, 还是教学方面的应用, 网络阅读大体上是作为一个媒介来获取信息, 一旦涉及到信息的严谨性, 网络阅读就面临着一些尴尬。
一方面, 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和检索的快捷以及信息的及时性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 从表中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问及网络阅读的优势的时候皆如此选择。不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 网络阅读的使用率都不算低。而另一方面, 尽管网络阅读被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涉及到二者之间选择的问题上, 当二者的费用等前提条件固定时, 63.3%的河大教师会选择传统阅读, 并且60%的教师选择传统阅读的原因在于其内容的权威、经典。也就是说, 虽然大部分人会选择网络阅读, 但这大多由于客观条件上的制约, 而并非主观意愿的选择。
三、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由于网络自身的高共享性以及数字化产品本身面临的加密方式等技术缺陷, 网络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瓶颈, 在本次调查中, 网络版权问题依然显得尤为突出。
河大教师及其他高校教师大都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 对产品版权这一问题理应有所了解, 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显示, 仅有36.7%的教师在进行免费阅读、下载的时候会考虑到作者的版权问题, 在问及关于国外的正规版权保护问题, 仅有20%的河大教师选择的是基本了解, 甚至在问及教师本身被侵权的问题上, 46.7%的教师表示不担心自己的论文或者书籍等被制作成电子书供人们免费下载。这的确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 高校教师理应接触过网络版权问题, 尚对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版权没有明确概念, 如此不难推测作为一般网民来说, 网络版权意识的确需要提高。
笔者认为, 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网络版权意识如此淡薄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网络机制不健全。我国受国情所限, 互联网起步晚, 但发展快, 特别是近十年来, 中国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大规模超越美国, 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位[3]。但网络制度的发展远不如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 在我国, 虽然有著作权法对作者的版权进行保护, 但是网络监督机制不健全, 各种法律实施仅是一纸空文。例如数字唱片, 作为一种网络出版物, 数字唱片理应受到版权法律保护, 但是网络上各种免费的数字音乐下载软件却大张旗鼓地做广告, 不仅是压缩后的高保真音频, 甚至连数字唱片原版音轨都可以随意下载。截至2008年6月, 我国网民的网络音乐使用率高达84.5%, 网络视频使用率71%[4], 而在本问卷的被调查教师中, 53.3%的教师偶尔会共享一些资源, 30%的教师经常共享资源, 如此高的普及率加上如此高的共享率, 其必然使著作者的版权受到极大的损害, 因为高度的共享性不仅作品在网络上的付费率降低, 甚至严重影响其实体出版物的销售。Ipod+itunes的组合一度拯救了美国的唱片业甚至是数字出版业, 中国也试图走相同的道路, 各种电子书终端的出现也是在重复苹果的套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在中国也走的通, 数字化格式标准不统一和法律机制不健全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两个障碍。各大厂商的相互竞争, 使网络出版物的数字格式不兼容, 导致消费者无法抉择, 加上法律的不健全, 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网民的非法共享和免费下载的管理, 因此来说, 如果无法解决这两大问题, 给网络版权建设一个良好环境, 薄弱的网络版权意识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难题。
四、网络阅读发展前景广阔
网络阅读发展至今, 已经走过了不少的路, 网速的大幅提升, 网费的逐年下降, 网络终端机器的便携化、人性化, 以及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版权的保护等, 都为网络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笔者在这次调查中, 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也透过问题看到了广阔的前景。
终端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88.3%的教师依然选择使用电脑上网, 21.7%的人选择手机, 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设备以及电纸书等新技术, 新兴的便携化, 智能化的终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国内支持无线服务的终端并不少见, 但是能为无线终端提供数据传输的wifi热点却只集中在某些大城市, 因而造成该类设备的使用率低下, 而新兴的电纸书, 面临的则是终端昂贵, 下载付费的问题, 投入大, 性价比低。但这毕竟只是客观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 wifi热点普及, 终端价格下降以及下载付费较高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更新、更便携的终端将在网络阅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版权问题方面,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的版权问题严重, 但是仍有61.7%的河大教师表示不会因为收费问题而明确拒绝下载。这就表明, 以河大教师为代表的阶层已逐步接受网络版权意识, 网络版权问题正在发展。
网络阅读劣势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了网络阅读中存在的一些劣势 (如图4.1) , 其中有损视力, 不适宜长时间阅读是网络阅读的硬伤, 也是制约目前网络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纸书的发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用不了多久, 新的屏显技术发展成熟之后, 随着价格的降低, 这一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总之, 网络阅读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技术与机制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以河北大学教师为例的这次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师这个群体的网络阅读情况, 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反映了现实的群落的生存状态。虽然对于网络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看, 网络阅读必将成为一大主流。
摘要:互联网出现以来, 网络阅读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阅读方式, 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高校教师作为社会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对于网络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本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在河北大学, 网络阅读成为高校教师了解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领域中逐渐崛起。但针对河北大学高校教师来说, 网络阅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网络阅读在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存在的尴尬局面, 网络阅读版权问题堪忧,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随着问题的解决, 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河北大学,高校教师,网络阅读,版权
参考文献
[1][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01].http://www.cnnic.net.cn/.
8.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为了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关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拓展的实用性,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2010年寒假,我们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统一的规划下,分别走访了重庆市的一些中小学,对这些学校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了解了众多孩子的心声,对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标
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当前城乡中小学生之间的课外阅读特点;造成城乡学生课外阅读差距的原因,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提供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通过走访重庆市内的一些中小学校,对这些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参与此次调查的成员通过多次集中讨论,针对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调查方案。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的前提下,调查组成员分散到重庆市的各个区县,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下,通过问卷调查、当面交流等形式展开了调查。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在走访的中小学校中进行,随机发放。其内容主要包含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书籍来源、阅读内容的理解情况等几个方面。
2.走访部分学生家庭
与学生本人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流,通过不断的引导和激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说出自己的阅读现状和阅读想法。同时,我们也与学生父母进行了交流,就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了解和对孩子的课外阅读的态度充分交换了意见,这些调查涉及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自身。
3.走访部分中小学老师
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中小学生的阅读环境,我们在走访的中小学校与学校老师进行了交流,就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与上课学习关系上的看法和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交换了意见。
四、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监护人、老师等人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理性分析显示,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阅读内容、阅读数量和阅读难度上均有较大差距。
1.课外阅读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到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素质发展的引导和重视,相当大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具有很明确的课外阅读动机:75%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的作用是为了学习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25%左右的人没有明确的课外阅读动机,在平时也很少读书。
同时,我们发现:在这75%左右有很明确的课外阅读动机的学生中间,50%左右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心很重。受到“学而优则仕”观点的影响,很多父母及老师变相地逼迫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并向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照成学生阅读动机的畸形。
2.阅读内容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显示:课外阅读的内容跟学生年龄和学生的知识层次有非常大的联系。小学生中年龄较小的学生,知识层次较低,喜欢看一些思维量比较少,诸如画报、漫画等图文一体的、视觉享受较大的书籍;年龄较大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开始有了一定的主观意识,积极地去学习知识,这段时间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识普及方面的科学书籍;而初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则开始趋向于看一些蕴含哲理、文学的书籍,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所以,我们认为:在教育环境相同的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会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增长。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以及学生受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课外阅读的内容上看:城镇大多数学生趋向于看一些反映科幻、卡通、冒险、想象等方面的休闲类书籍;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则偏爱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书籍和一部分的经典名著。
另外,在对初中生的调查上我们还发现:男女生在课外阅读种类的选择上呈现出盲目单一的选择:女生大多喜欢文学类的作品,以小说为主;男生则对科学作品、军事刊物以及政治类的读物较为敢兴趣。
3.阅读内容的理解情况
对于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对其没有较大的挑剔和排斥,仅凭个人兴趣和长辈的推荐进行阅读。中小学生毕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所以对很多书中内容的理解上存在较大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城镇学生在遇到阅读困难时,往往会采取询问家长、老师,或者上网进行查询等方法,所以,阅读中产生的疑惑
较为容易解决;而农村学生遇到阅读困难则较为被动,只能选择询问老师等身边的知识分子,解决途径较少,获得解答的效率和满意度上都相对城镇学生较差。
4.课外阅读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存在较大的差距,而照成此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的阅读来源一部分来自有点知识的亲戚家里;一部分来自教师看过的较老的书籍。在重庆市的大部分农村,不少父母很少花钱给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学校的“图书馆”也不过是城镇学校的“图书角”,所以,他们的阅读量相对于城镇学生来说很具有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五、针对调查的理性思考
(一)关于中小学生良性课外阅读方式形成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改革开放人才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让其形成良性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1.正确培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热爱阅读的关键。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应在课外阅读方面,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
2.增加教育投入,营造更为科学、理想的课外阅读环境
加大对学校图书馆等阅读场所的建设和完善,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对各个学生聚集地的阅读资源的平衡分配,公平对待每一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
3.帮助学生端正阅读动机
通过教师培训会、家长培训班等形式,端正老师、家长的阅读动机,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宣扬阅读的作用,改造社会舆论,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二)针对当前城乡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差距的建议和意见
当前,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的主流都是积极向上的,同时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城乡中小学生之间在阅读内容、阅读书籍来源、阅读内容、阅读量的理解情况等几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1.加大教育的均衡投入
当前的中小学大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可是由于受到教育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社会对学生升学情况的关注度极高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阵地,遭遇了目前较为尴尬的局面——学生求知欲较高,但却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较多的阅读书籍。
加大教育的均衡投入,是兼顾教育公平的体现,是为了农村学生素质拓展的需要,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大教育均衡投入,有利于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同时给学生一个相对均等的阅读机会和学习机会。
2.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一些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农民用于教育的闲置资金很少,再加上政府的一些优农、惠农政策一时间很难切实让广大辛勤劳作的农民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好处。
经济上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当地教育的发展。进而致使大批农村的中小学生未能及时阅读到新鲜的文化知识,其课外阅读更是没有了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村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学生才有更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
3.转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观念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更多的是学生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当前,农村较为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一定的转变,很多农村家庭过上了较为充裕的日子。但是其教育观念依然落后,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还仅仅限于纪律和学校学习,而对学生的智育和德育意识依然淡薄,他们很少会投资去发展孩子的课余爱好。同时,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发展相对滞后,学校在其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上,都局限于学生课本知识的的学习。
9.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九
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为语文科组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实践准备。
调查对象:本学区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本学区的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2.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我们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共设计了30个学生问题(全是选择式),涉及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品质、阅读方向、阅读活动、外部影响和开展条件;共设计了5个家长问题(全是问答式),主要是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认识关注程度。
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2012年5月,我们向上述学校的有关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并说明了填写要求。历时一周,我们共发出问卷843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
4.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与思考:
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
(一)课外阅读的心理品质:
1.主动性品质:
(1)关于兴趣:
“双休日,你最喜欢干什么?”选择“看电视”的学生占
47.4%,选择“出去游玩”的学生占27.95%,选择“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占11.23%,选择“看书”的学生占13.52%。
(2)关于动机:
在如何看待课外阅读的意义上,5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14.2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 1
文化素养,22.47%认为可以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作文水平,20%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堂阅读的不足。
(3)关于态度:
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程度,选择“很喜欢”与“喜欢”的占51.78%,选择“喜欢,但很少读”的占38.9%,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占9.32%。
平均每天坚持读书一个小时及以上的12.05占%,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占40.82%,偶尔读一读的占35.62%,一点不读的占11.51%。越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坚持读书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越大。
(5)关于阅读心理需求:
从学生关于课外阅读的愿望来看,15.34%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阅读内容的推荐帮助,53.98%的学生希望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6.58%的学生希望得到来自长辈或老师的监督,26.03%的学生希望有一个读书交流场所或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2.专注性(注意)品质:
区别不同年段阅读能力,每个年级段每天阅读量按200或300字级差为准,低段达到200字及以上的为32.73%,中段达到200字以上为37.8%,高段达到500字及以上的为53.95%。
总的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外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段每天阅读量不到200字的达26.75%,而六年级尤甚,高达34.53%。
3.持久性品质:
(1)以能否读完一本书为例,随便翻翻的占14.52%,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47.95%,能认真读的仅占37.53%。
(2)从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总量来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要求,调查反映,各年段(以双年级为准)已达到阅读量要求的百分比分别是:低段9.4%,中段22.5%,高段17.27%。而六年级阅读总量在30万以下的,高达65.47%,距离小学毕业应该达到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相去甚远。我们还发现,在自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较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4.探索性品质:
(1)关于读书方法:
81%的学生会用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圈点批注、讲述、边读边思考想象等读书方法,但选择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写内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读后感的学生仅6.3%。阅读中遇到问题,63.29%的学生能查阅工具书或是问身边的人。
(2)关于阅读理解:
2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但能读懂,还有自己的想法,60.82%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能读懂,而只有9.32%的学生表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且主要集中在本身识字不多的低年级段。这反映出学生识字、理解等阅读的基本能力整体较好。
(二)课外阅读外部影响:
1.给予学生课外阅读影响的人:
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教师,为27.94%,父母,为27.12%,同学,为16.99%,伟人、名人,为13.42%。
2.学生反映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否定的为11.51%,不介入的为11.23%,赞同的,占77.26%,其中表示会主动为孩子筛选或购买的的仅23.29%。
父母最支持看的课外书依次为作文选,为59.45%,名著,为17.26%,百科全书,为14.79%,其他诸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为12.33%,卡通漫画为5.75%。
(三)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
1.关于日常课外阅读:
18.63%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读课外书,68.22%的学生反映老师偶尔要求读课外书,13.15%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课外阅读。
2.关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18.08%的学生反映班里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64.93%的学生反映班里偶尔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16.99%的学生反映根本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四)课外阅读方向:
1.关于图书图文形式:
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低段喜欢读纯图画的图书或图画为
3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占78.19%,中段、高段逐步转向喜欢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或纯文字图书,分别占75.6%和
85.53%。
2.关于图书内容类型:
读教辅作文类的占36.71%,读文学故事类的占31.51%,读科
普类的占21.64%,读卡通漫画类的占32.87%,读报刊杂志的占
7.4%,读其它类型的占10.14%,其中读教辅作文类的高居榜首。
二、家长问卷统计结果:
(一)关于孩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观察者,25.5%家长认为孩子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47.12%的家长反映孩子有课外阅读行为,27.38%的家长反映孩子没有读课外书。
(二)关于课外阅读活动意义:
96.99%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有益的,只有3.01%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有什么明显帮助。但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的家长高达58.08%。
(三)关于亲子阅读:
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只有13.42%,偶尔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有35.34%,没有亲子阅读经历的有51.24%。大多数家长反映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四)关于课外阅读困难:
69.32%的家长认为孩子课外阅读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能力不强(而低段多反映学生识字量不足,影响孩子阅读),40%的家长反映孩子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五)关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93.97%的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明确表示支持,只有1.1%的家长明确表示不赞同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态度积极。调查结果反映出真正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并不多,不到百分之十。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对我们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能否长期坚持。不过,我们调查发现,二年级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学
4生比例高达20%,这是令人忧虑的。它提醒我们,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缺乏,表现在年龄差异上,越到高年级,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越少。另外,遇到困难,有相当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放弃与逃避,不能正视。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二是家长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片面认识与要求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家长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看作文书的高达
59.45%),三是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特别是动画片的巨大影响。
(三)学生课外阅读意志品质不强,阅读量小。调查发现,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课外阅读专注性品质即注意力,不爱读课外书,且有愈来愈烈之势。直接导致课外阅读总量小,无论哪个年级,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很少很少。而且,相当多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量距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这说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意志品质的锻炼,提高其自控能力。
(四)学生课外阅读畏难情绪较大,能力较低,方法不多。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学生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但是思考程度不高,能够综合运用的很少,即使是高年级,相当多的学生也不愿采用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语言内化与思考程度要求较高的读书方法。家长们反映,很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认真,怕吃苦,持续时间短,懒于动脑思考,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五)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单一,种类少。在内容选择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是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和漫画卡通类课外书籍。
(六)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片面。相当大部分家长急功近利,希望课外阅读能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是作文水平。而不少学生受家长影响,对课外阅读同样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就是冲着能提高学习成绩、作文水平而读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阅读卡通漫画类纯视觉读物。
(七)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氛围差,无书可读。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缺乏阅读习惯,亲子阅读经历极少,不能给学生树立身边的读书榜样。同时,由于农村生活习惯与经济限制,大多数家长也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另外,家长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阅读比较陌生,也不利于孩子阅读视野的拓展。而更严重的是,学生无书可读。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班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角(挂上三五本或是几张报纸,那不叫图书角),学生个人藏书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把家里所有课堂以外的书都算上了,数量也很低)。
(八)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图书室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做到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三是任课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很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各种书籍。所以,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尽管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实际借阅率并不高。这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丧失、阅读积累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九)广大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这次调查起到了一个认识引导作用,激发起了家长们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与思考,家长明确表态支持课外阅读的百分比高达93.97%,明显高于学生问卷反映出来的(过去时支持态度)77.26%,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作了比较到位的前期宣传、动员准备,有利于学生和家长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施行。
礼贤小学
10.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要实现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 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业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开展训练和实践、达到学习目标的内容 (鲁子问2015) 。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业的内容应该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基础上, 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记忆理解和实践探究相补充, 使作业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一、课型及话题介绍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20节初中英语展示课布置的作业内容, 参赛教师来自11所中学。本次展示课竞赛活动的课型均为阅读课, 供20位参赛教师选择的课题共有六个。每位教师最终的参赛课题如表1所示:
二、作业布置情况汇总
本研究只针对本次阅读课的作业布置情况, 因此刻意忽略了对20节课的教学过程的介绍, 仅列出20节课的作业布置情况并进行分析 (见表2) 。
三、相关数据分析
(一) 教师布置作业时使用的课堂时间
从教师布置作业所用的时间来看, 14名教师 (序号:2, 3, 6, 7, 9, 10, 11, 12, 13, 14, 17, 18, 19, 20) 用时1分钟;一名教师 (序号:1) 用时3秒 (这位教师只说了一句“Here is the homework.”之后就宣布下课了) ;四名教师 (序号:4, 8, 15, 16) 由于授课时间过长, 来不及给学生布置作业;一名教师 (序号:5) 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
据此, 笔者将这些教师分为四类:用1分钟将作业呈现并读出来的称为A类教师;用3秒钟单纯将作业呈现但没有读出来的称为B类教师;没有时间布置作业的称为C类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作业的称为D类教师。这四类教师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70%的教师进行了作业布置, 而另外25%的教师由于时间不够, 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 还有5%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来复习、巩固和运用当天所学内容, 如果没有作业, 学生很可能从这次课结束到下次课开始都不会再回顾当天所学。所以, D类和C类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适当缩短授课时间, 给布置作业留出足够的时间。可能C类教师会说这次课是一次竞赛,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如果是平时的授课, 他们可以延迟一到两分钟进行作业布置。但必须注意的是, 上课时间结束时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 这属于教学事故, 说明教师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另外, 作为学生, 他们最不喜欢教师延迟上课时间, 如果延迟时间布置作业, 学生不会专心听讲, 教师此时有关完成作业要运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为什么要配置这种作业的说明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而B类教师只用了3秒钟让学生自己看PPT上呈现的作业, 教师没有将作业读出来。这么短的时间, 学生不可能记下这些作业, 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如何做作业进行正确的指导, 最终会导致作业记录不完整,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会太高。A类教师虽然用了1分钟来布置作业, 但是时间也是在课堂结束的前一分钟, 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对作业内容及要求进行说明。所以,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布置作业的时间, 切实让作业起到其应有的复习、巩固和运用之功效。
(二) 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从A类教师和B类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可以看出, 有6位教师 (序号:1, 3, 6, 12, 13, 20) 只布置了一项作业, 另外9位教师 (序号:2, 7, 9, 10, 11, 14, 17, 18, 19) 布置了两项作业。前者占总数的40%, 后者占60%, 具体如图2所示:
只布置一项作业的教师中, 3号教师要求学生上网查询中英生活方式的不同;6号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If I become famous, what should I do?12号教师让学生写一篇游记;13号教师请学生写一篇与自己旅行相关的内容;20号教师让学生写一篇80词左右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这五个作业中, 只有一个是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拓展知识面, 其余四个是让学生写作文。
不可否认, 写作能力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但前提是学生有东西可写, 并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写作。12和13号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写相关的作文, 但没有写出具体的要求, 比如词数、需要运用的短语、句子、语法以及简单内容提示等。教师如果在布置作业时列出这些内容,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有明确的目标, 他们会感觉这篇作文能写、会写。否则, 一方面会使学生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的预期和现实产生较大的反差,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作业内容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2, 7, 9, 10, 11, 14, 17, 18, 19号等九位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内容也更丰富了, 但这些作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2号教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Write an ending of the passage, 这项作业值得学习,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项作业是让学生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glish way of life。该项作业没有指明学生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搜集这方面的内容, 缺乏方向性。7号教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让学生Review the comparative degree。该项作业与课堂所授知识紧密联系, 能起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但是review这个词比较宽泛, 怎样review以及review比较级的哪些内容都没有说明, 这容易给有些学生钻空子的机会、应付了事, 教师后期的作业检测也无从下手, 即此项作业缺乏可检测性。第二项作业是让学生Finish your letter, 既然是完成书信的写作, 那么按照真实性任务教学的原则 (鲁子问2001、2003) , 写完后可采取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将信件寄出, 这样也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9号教师布置的第二项作业欠妥当, 原因在于Read a book about friends hip中关于友谊的书籍有哪些, 学生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书籍, 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借阅, 这些内容该教师都没有考虑在内。另外, 如果是一本很厚的书, 一天肯定是读不完的。所以, 笔者建议该教师提供若干本相关读本, 让学生自由选择, 并规定什么时间读完, 读完后形成读书报告向学生分享展示。10号教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Review the article and the reading skills, 仍然属于指令不明确。学生如何复习, 教师又该如何检测都没有提及。存在相同问题的还有11号教师, 该教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Use the skills a lot, 如何运用以及运用到什么程度才算是a lot都没有说明。
相比之下, 14, 17, 18, 19号等教师布置的作业更具体了一点, 作业完成的方式多少都有涉及, 但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作业的可操作性欠佳和作业没有分层。例如, 17号教师的第二项作业是让学生Make a thankfulness tree to share your thanks, 且不说该项作业与本节课的内容不太相符, 单说a thankfulness tree的制作就让人费解。我们知道有Christmas Tree, 还没听说过有a thankfulness tree, 假设这是该教师自己发明的, 她应该向学生说明用什么材质、如何制作。在什么都没说的前提下, 该项作业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作业没有分层是这九位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九位教师都设计了两项作业, 但他们没有提及让学生自由选择做第一题还是第二题, 即这些作业每位学生都需完成。
廖干喜 (2008) 指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 如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等级进行作业设计。既让优等生有发挥的空间, 又保证‘学困生’在努力后能够得到成就感。”课后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一部分, 其内容应该在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记忆理解和实践探究相补充, 长时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相联系, 这样会使作业不单单具有知识性, 而且还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也会使学生乐于做作业, 同时也实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结束语
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来巩固和运用当天所学内容。但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必定也会产生差异,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差异性, 布置两三道不同层次的作业, 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完成的作业。在作业的内容上, 需要考虑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在复习课文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当天所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完成相关项目。这类作业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动手实践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长远来说, 这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 使其终身受益。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到作业内容的意义, 不单纯是练习巩固语音、词汇、语法, 更要关注其语用和语义价值。总之, 作业布置的内容需要具有可选择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摘要:作业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预习探究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复习与预习双重目的的达成与否。本文对20节初中英语阅读课展示的作业布置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以期引起初中英语教师对作业布置的重视及对相关细节的完善。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作业内容,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廖干喜.英语作业设计的优化方法.广西教育[J].2008, (5) :37.
鲁子问.2001.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性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运用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6.
鲁子问.2015.作业的功能与形式.mp.weixin.qq.co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十一
(四) 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
图书馆是人类积聚知识的宝库,是传播、交流知识和信息的中心,是大学生求知的第二课堂。从调查阅读书籍来源情况,我们可以深信图书馆在学院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并且反映了我校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是比较好的。从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人数所占比例为73%,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重要性是愈来愈重要。网上阅读的人仅占2.1%,说明网上阅读的方式并不是主要的阅读方式,仍停留在以“纸”为主的阅读方式上。从本次调查中“您是否认为上网阅读的方式是一种时尚?”一题可以看出,认为“上网阅读方式是一种时尚”的所占比例为49%,剩余的51%的人仍是以纸质媒体阅读为主。但是二者的比例相差不大,说明网上阅读方式的比例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升。
(五) 课外阅读的目的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不可一日不读书”;“科学书籍培养、训练人的智慧,文化书籍培养、训练人的智慧和感情”等警句、名言都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阅读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院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何在。
上图说明了在课外阅读中,人们的功利意识并不是太强。比如说;并不是单纯为了提高考分,拿到学分为目的而读书的。大学的考试中可以“不挂科”,但是要上升到一个高度,即为自身发展,提高自己的素质,全面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格。另外,19%的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才进行阅读的,说明大学生生活中的无聊与空虚的心态,从而使一些人从无意识的状态转向有意识的阅读。另外,拓展自身知识(占36%)是教育学院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其次是陶冶情操(占30%)。对于学生而言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课外阅读的补充和调节,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但总的说来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六) 课外阅读的影响及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
1.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出,认为课外阅读对自身帮助很大的学生高达61.4%,一般的占30.2%,不大的占7.3%,没有的占1.04%。读书固然可以使我们的文化修养、思想意识有较大的影响,但不是说对为人处世、人格的完善影响较小。因此,教育学院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身的影响很大(61.4%),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 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
通过本次调查,44.7%的人认为是因为没有时间阅读,11.4%是因为没有兴趣,13.5%不善于阅读,17%的人不知读什么或如何选择,13.5%的人认为是外界打扰、读了记不住、课程太多,给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意义不大等原因。
四、对策或建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坚实而宽厚的基础,广泛阅读是形成这个基础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广泛的阅读不但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因此,针对本次调查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或建议:
首先,学院要加大导读力度,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学院要经常了解学生阅读兴趣,对在学生中形成热点,影响较大的图书,可以聘请有关教师讲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建议把读书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各专业针对自身实际,指定学生在校期间必读或选读的书籍,建立导读中心,并且展开读书系列讲座与座谈会、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规划和调整学生的阅读结构,以专业为主导,其他为辅,全面发展的局面。
其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应该在学生入校时认真作好入馆教育,针对大学生阅读需求重实用,轻人文,阅读思想修养方面的图书较少等倾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向他们推荐健康向上的、有价值的书籍和学术性较强的文献等。并且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图书馆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学院图书馆网上的资源,这一点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网上资源正在建设和发展之中。
再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读书计划,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建议文史类的学生读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经典书籍,理工类的学生应该读学科知识最前沿的书籍。根据我校图书馆统计借阅书籍前十位的书名,可以看出,娱乐、消遣性的书籍是我校学生主选的读物,更多的是关注与国家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热点、焦点问题的信息,而对专业上的学术信息需求相对较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成熟、完善的文献。
最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国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顺利发展。尤其是作为未来的教师们,不能不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
12.中国阅读情况报告 篇十二
**县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县政府的委托,汇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请审议。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实践
1、建设实绩。按照人大决议和县委县府的总体部署,2008年我县全面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08至2012年五年,全县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建设的覆盖面达95.7%以上,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并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五年来,179个村共实施了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103个,完成项目投资19.07亿元,其中08年完成450个,投入资金2.73亿元,09年完成578个,投入资金4.69亿元,2010年完成674个,投入资金5.08亿元,2011年完成255个,投入资金5.37亿元。2012年完成146个,投入资金1.19亿元。初步建成了“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精品观光带沿线的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四条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的全线贯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进一步打响,美丽乡村已上升为全省战略。
2、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目标分解、规划引领、考核跟进”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①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它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要求,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考核指标,以此为大类细化的36项考核标准,指标标准均高于全国、全省,空间上全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行动纲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②坚持规划引领。在四项目标指导下,以“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纬度、推进上求经度”为架构,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坚持规划为引领,研究制订《**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为全县农村风貌的营造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适宜的技术指导。各创建乡镇、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③推行联动考核。即坚持“一个标准、三个档次、捆绑考核、动态管理”。“一个标准”,就是4大方面36项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三个档次”,就是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划分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三个档次,达到考核分值给予相应奖励补助;“捆绑考核”,就是创建村考核结果,与所在乡镇发展贡献奖考核、与结对部门创新发展奖考核相挂钩;“动态管理”,就是实行每月督查通报、半年会议推进、年终总结考核。二是落实“计划、个性设计、项目管理”科学推进的建设路径。①安排计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指令创建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和安排创建村计划。②凸显个性设计。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因村制宜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杜绝简单复制。③科学管理项目。在制定了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的同时,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由县农办、发改委(现为发经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现为规划局和住建局)及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着力提高项目绩效。三是构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合力争创的共建模式。①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四大工程组;实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顾问,成立专家指导组;建立各级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工作考核;逐步完善修订《**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五年来,县乡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达7.1亿元(其中县财政以奖代补5.1亿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4亿元,其中带动村集体投入7.71亿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1.24亿元。②以农民为主体。层层宣传发动,召开全县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开展“美丽家庭”创评活动,举办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培训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③社会参与共建。完成15个重要经济职能部门与乡镇、125个部门与132个建设村、179家企业与169个行政村的结对共建工作。同时,建立与省发改委的项目对接长效工作机制,争取到省财政厅对美丽乡村建设为期五年的专项补助机制。2010年,共上报省发改委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储备项目25个,其中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17个,总投资近17亿元。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与复旦大学共同成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08年,县级财政共向乡镇(开发区)预拨启动建设资金1500万元,乡镇财政配套下拨创建村建设资金1992.2万元,村集体向农户补助资金达2585.3万元;2009年,县财政注资县信用联社1200万元作为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1.45亿元建设资金贷款,用于美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9个乡镇授信贷款1.2亿元,有效推动和加快了建设进程;2010年,我县又不断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机制,单笔融资达3个亿,推进美丽乡村核心区的建设。与此同时社会工商资本也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四是实施“村庄建设、村庄管理、村庄经营”三位一体的推进办法。①建管并重。研究制订了县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具体实施范围及责任主体,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总体要求,着重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②提升经营。在建设过程中,提前考虑经营要素,抓好产业培育和发展,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抓好村级资产的盘活和开发,引导村级通过规划和建设,增加土地、房产等资产性收入;抓好农业改革与发展,将创建工作与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复垦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进创建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提升。
3、基本成效。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打响了一个品牌。从2008年创建以来,先后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浪网专门开设专栏,深度报道**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成功举办2009中国(**)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被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民革中央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2010年成功举办“小镇发起论坛”,着力建设首个县域大景区。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会搭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多年努力,我县成为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87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15%。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580户,床位数11000余个,年收入3万元。②形成了一个示范。按照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有所创新的原则,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了各方公认的操作原则和规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在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将全面建立标准体系,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召开,并决定2011年全省范围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③建设了一批村庄。目前,全县187个村(社区)已成功创建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形成了“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12个乡镇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农村的便民服务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幼儿教育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更加完善。通过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共建成如章村镇的郎村村、报福镇的上张村、良朋镇的迂迢村、皈山乡的尚书圩村、昆铜乡的上舍村、梅溪镇的马村村、上墅乡的龙王村、高禹镇的南北湖村、鄣吴镇的鄣吴村、天荒坪镇的港口村等一批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展示方式的村落文化生态展示馆30个,为经营村庄,发展休闲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打下了基础。④完善了一批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整治河道、沟渠473.36公里,建河流拦水坝设施1358处,除险加固整治病险山塘1233只,防洪埂砌筑37.8万米,沿路护埂砌筑15.5万米,修补村级各类道路1117公里,硬化349万平方米,新增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3592处,受益农户56844户;在环境美化亮化上: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93户,房屋整修26722户,立面粉刷455.06万平方米,实施庭院改造33439户,庭院植树142万株,庭院绿化62万平方米,庭院增设盆景6.94万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5281只,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707处,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改造围墙45.11万米,村庄道路两旁及中心村植树192.7万株,绿化17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563盏,新增广告宣传牌9868块;在公建设施完善上:共有186个村新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23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其它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建筑29.5万平方米,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6134处,新增垃圾中转设施815处,新增垃圾箱14206只,新建公厕340所。⑤锻炼了一批干部。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威信、办事能力、工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6名优秀创建村党组织书记破格提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涌现出了一大批林萍式的杰出和优秀的基层支部书记。⑥营造了一股正气。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观念的改变,对各种陋习产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农村形成了一股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浩然正气。⑦培育了一批产业。强化了产业支撑,一二三产实现统筹推进,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引领了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了农业的“接二连三”转型。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三年的创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发展家庭工业,有效地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仍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高。尤其是当前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延伸扩面,实现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在资金上存在严重不足。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继续下功夫。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建设推进的难度在增大。我县西南山区地理环境、经济实力等条件比较优越的村均开展了创建,余下的25%的创建村集中在平原土斗区和西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环境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实施难度比较大。受原有土地利用规划限制,部分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村可用土地极少,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和宅基地的办法不多。尤其是由于建筑市场的原材料涨价,建设成本的大幅度上张,使得原本建设任务重的创建村,建设的难度更大,应不断创新破难,积极加以探索和研究。
4、长效机制建设和成果转化难。**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从08年开展以来,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乡镇村巩固建设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卫生保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修缺乏资金和人员保障。另外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经济的相应的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整个县域的旅游环线尚未形成,相关设施还不配套,不少地方经营村庄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下步打算
2011年是“奋战五年,再造**”的冲刺之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转型之年。经过三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两年完成了美丽乡村前五年的计划创建目标,呈现了上级支持、基层拥护、群众欢迎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国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全省示范和“国家标准”,为了使**的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从全面创建向全面提升过渡,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稳定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建设扩面的同时,积极转化创建成果,全力拓宽经营路子。
一是合力攻坚薄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薄弱区域攻坚力度,重点支持平原土斗区、偏远山区创建。按照《**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对剩下的19多个待创建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攻坚,争取分两年完成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实现187个行政村全覆盖。今年安排新创建村11个,建成精品村8个左右。
二是持续深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既定目标,做好建成村巩固提升和接点连线文章。突出提升“一中心,七乡镇”,重点打造环灵峰山区块,形象全面展现;加快启动天荒坪、报福、章村、鄣吴、山川、昆铜、皈山等七个乡镇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层次由村庄环境建设向景区建设提升,完善经营配套功能。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工程,提升培育精品村6个左右,建成全覆盖乡镇2个。
三是强势推动美丽乡村经营。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推进乡村经营大提速。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总体建设框架,进一步确立县为主导、镇(乡)为主体、村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补、功能互补、资源互补,高效优质推进建设。使
“一环四带六区”整体经营框架全面形成,全县经营村庄局面全面打开。通过强化宣传,拓展理念,加强宣传,使各级明确和树立起“通过经营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好了美丽乡村经营文章”的大理念,推动面上经营工作的全面展开。
四是强化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先进物业经验进农村,引进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继续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复评。切实加大建城区范围内城郊结合部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开展脏、乱、差环境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中国阅读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10-02
《中国墨》阅读及答案06-18
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08-31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11-21
《永远的中国心》阅读答案06-29
中国寓言故事阅读小报09-04
中国魂阅读答案六年级09-17
《中国第一桥》阅读答案10-21
《中国式生命》阅读及答案08-21
《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阅读附答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