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2024-08-03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共11篇)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许并不止一两个,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习得.

作 者:王阳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3)分类号:H3关键词: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二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运用多媒体强大而直观的教学功能,呈现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影片,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注意影片中的某些文化现象,了解和学习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然而,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如果影音资料太难,导致大部分学生都看不懂,会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日后在练习中操练和应用。在观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几个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开展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跨文化意识,为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提供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

为了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该为中学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听说中不断进行真实的操练,体味用英语交流时的各种情感,真正把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语言中。在选取听力练习的内容时,应注意听力内容的生动性及听力内容所体现情境的真实自然性。生动的内容和真实自然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训练英语口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情景,鼓励学生在交流时带上表情,并伴以手势和动作,把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再现出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尽量用英语来进行,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学习环境中,逐渐养成主动用英语思考和交流的意识与习惯。

三、进行跨文化体验

要想学生真正体会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一定要在听说中去感受不同的说话交流方式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表演需要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考虑社会文化习俗和评价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的得体性。通过此类训练,学生可以主动地认识、感受文化差异,增加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来分析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由于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把教师的英语课堂向更深更广处延伸,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教师利用各类材料进行文化渗透,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通过有机的文化渗透,语言教学就与文化挂钩,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标。

3.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教材 阅读教学 词汇教学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个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承担了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外语教师作为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外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就是要学生“可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这套教材在介绍外国文化的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教材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这充分地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应能1.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例如:有些词汇或表达方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2.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例如:文化崇拜或文化歧视);3.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4.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5.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6.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们中学外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却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我们还能再俯首观望吗?下文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尝试。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牛津高中英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都和这个主题相关,所以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可能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例: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reading部分是English and its History。要学习英语当然就要了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因为语言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词汇产生,也有旧的词汇消失。有的词汇虽然没有消失,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的外语词汇融入到英语中,当然也有很多的英语词汇被其它语言所接受。这不仅是语言的相互包容,也是文化的相互融合。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我们让学生找出英语当中的一些从中文中“借去”的词汇,如typhoon, Taichi和中文中由英语“借来”的词汇,如“幽默”、“沙发”等。这种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词汇的意义可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概念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入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

三、在课外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内容本身既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师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就必须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把自己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要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学生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來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至十一,译林出版社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聂森《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万方数据库

*赵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年6期

*张桂珍《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四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抓住目前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作业所体现的文化性的问题,教师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问题,以及什么是美术文化等方面的认识问题展开。

本课首先认识“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针对中小学欣赏、设计制作、绘画等类型课的特点,具体介绍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做法。在课程的最后,对教师提出从学会一种传统美术技能开始的建议,使教师意识到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性。

本课阐述的观点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要从每节课开始。

本课程面对中小学各学段美术教师,采用教学片断分析、教学课件分析、教学资源展示等形式,目的是使老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认识,学有参考。

【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要求,思考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好美术文化的普及,进一步研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探讨,完成本课布置的作业。

2.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眼界,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对普及美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3.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本课讲座中的课例、课件,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自信心,把自己对此问题的新的认识落实在各类美术课教学中。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文化意识的研究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一、话题的由来

目前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生美术创作现象

内容空洞,没的画,不少学生的设计只会临摹外国卡通形象。

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时代感问题),色彩等缺乏对传统的继承(传统性问题)。不少美术课学生作业只是临摹教材图片。

(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欣赏课: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主题班会,政治课。

认为实践课先欣赏作品就是“渗透文化意识”,然而学生作业效果没因欣赏而提高。

(三)对“学习美术文化”的错误认识 认为渗透文化意识即是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把“美术文化”理解为讲美术作品中的故事。本课观点:

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从每节课做起

二、对“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一切物质财富。

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这也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美术文化浩如烟海:汉字、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

三、对“渗透美术文化”的认识

(一)渗透美术文化是“新课程”的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是美术教师的责任。

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人有文凭、有学历,并不等于就有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了解到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这就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美术教育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小画匠”,而是培养成善于用艺术的眼光、用审美文化的心态去欣赏世界的艺术者,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渗透美术文化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根基,有文化内涵的课提升了课的高度。评价一节课,即使有多条标准,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格调高,立意新,有文化内涵,学生作业不仅有一定的技能,而且有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学生看待问题能进行深入思考。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

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欣赏课——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1.如何在体验中感悟多元文化 课例:初中“艺术的多元化”视频。

视频分析。教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每个问题,达到了解尊重多元文化、培养文化意识的目的。看教师通过什么方法讲清楚艺术是多元的,我们要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

(1)怎样讲解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展示一组壁画,先问: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 再问:可以从作品的什么地方、什么方面来判断?(总结出文化的差异性)。(2)怎样讲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

展示一组图片。先问:中国艺术作品哪些是受西方艺术影响的? 再问:文化艺术的交流对艺术的发展起什么作用?(3)怎样讲解审美趣味的差异,并崇尚尊重理解差异。

教师出示自画像油画的两张复制品,让学生用笔圈出教师自己画像的优缺点。由于学生圈出的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既有认为是优点的也有认为是缺点的。通过开展这个活动,证明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判断也就不同。并总结出要多交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2.如何从课题链接美术文化

课例:小学二年级“小扇子”课件。

课例分析。怎样安排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选材、制作等过程,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历史、种类,材料,使学生了解扇子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不仅可以使用,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扇子有着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扇子大体的结构可以分为扇柄、扇面两部分。以上是本课的知识。本课教师通过五个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知识介绍得非常清楚:一是通过中国古代绘画画面中出现的扇子,介绍扇子的产生时期;二是展示不同质地、造型的扇子,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扇子;三是看京剧和舞蹈中的场面,问扇子纳凉以外的功能;四是通过图片,提问扇子的其他名称;五是看多把扇子说出扇子可以表现什么内容。这部分赏析安排紧凑,为下一步设计和装饰扇子打下基础,让低年级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扇子。因此,本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典范。

3.如何看待文化现象培养文化意识

课改新教材中课程,如“身边的老房子”、“逛庙会”、“门上的画”、“吉祥图案”、“绣在衣服上的画”等。对传统文化要了解、要传承、要发展。

课例:视频“吉祥图案”

(二)设计制作课

1.设计课——认识理解设计理念 设计制作课不能只考虑制作方法、装饰方法,教师要关注当下最新设计,设计课首先要认识各类设计的理念,设计所体现的文化性。高年级学生要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安排,学生的设计才有追求,作业才有灵魂,同时也更激发学生在设计中渗透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建筑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国家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三十四个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香港馆主题:香港——无限城市,智能城市

馆名为“无限空间”,意念来自香港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澳门馆主题:澳门——文化交融,和谐体现

特色:“玉兔宫灯”的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澳门馆设计灵感来自于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

例:吉祥物设计:海宝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四海之宝),通身为海蓝色。寓意吉祥。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吉祥物创意:以“人”为核心创意,人字的造型,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课例:“学做泥塑”课。结合当地的传统民间美术,介绍“惠山泥人”。3.绘画课——文化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文化——主题。崇拜的图腾、追求的意境、吉祥的祝福

文化——形式。扇面、印花布、年画、灯笼都是具有文化性的艺术表现的载体 文化——素材。戏曲人物、剪花样、牌楼、城门

文化——效果。画像砖、瓦当、铜门环、上马石、面具„„的质感、效果 课例:视频“老茶馆”。当地文化欣赏与撕纸的关系 课例:中学《吉祥图案》 课例:小学《吉祥图案》

观摩作业:了解教师在课业设置上的立意。刮蜡画:传统文化主题,新的表现手法。非洲,你好,老北京。有主题的色彩练习。

五、建议——提高介绍自身的文化意识

从我做起,了解—认识—热爱传统文化——选择

一、两种技能——深入研究其创作方法(规律)——在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创作一批有文化内涵的美术作业——总结提升认识——„„形成学习、交流、传承美术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例:一组教师创作的剪纸欣赏。掌握一种传统技法,研究出规律。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刘 洋(北京二中,中学一级)

【话题】

主题: 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文化 .谈谈你对“文化意识”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新课程提出“把美术作为文化来学习”,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列举中学、小学新教材,谈谈“美术文化”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课程来渗透的。.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欣赏课实例,谈你对这课的理解,介绍通过怎样的课堂教学,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实践课实例,谈如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普及美术文化。.给各地老师一些建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通过“渗透”使美术课具有文化性。

【案例评析】

一、突出体现人文性,深入研究传统文化。

以吉祥图案为教学主线,深入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本课抓住吉祥图案的核心:

(一)自古至今人们用画笔、用图案来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期盼吉祥、幸福。

(二)大胆想象出全新的形象。

(三)用含蓄的寓意、象征手法表达。

教师应该探讨吉祥图案怎样被现代的学生所接受,让学生了解吉祥图案所蕴涵的丰富的内容和广泛应用,结合自己的体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二、营造淳朴、真情的教学氛围。

淳朴、真情是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独有的特点,也是本课教学所追求的,整堂课贯穿的是浓浓的爱意,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享受吉祥图案所传达出的美,徜徉在期盼、祝福的美好意境中。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说“吉祥语”,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物资料,介绍其寓意,了解到吉祥图案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这些美好的寓意被现代人喜爱。这样把情感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其中。

本课把传统的图案与现代人的追求结合,引导学生将吉祥图案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启发学生“祝国家兴旺、祝家庭幸福、祝朋友顺利,祝长辈长寿、祝自己成才”。学生把美好祝愿寄予在吉祥图案中。最后,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不仅学到了吉祥图案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挚爱态度和乐观精神。

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性。

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帮助学生将吉祥图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作方法、能力,尤其体现出教师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主体作用,起到搭建知识与动手创作之间的桥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吉祥图案稿,教师准备大量吉祥图案复印稿,(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发给各小组,作为吉祥图案创作的素材参考。

(二)重点放在吉祥主题上,复习学过的图案知识。教给学生创作规律,借助已有的吉祥图案中的形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三)作业安排用黑色水笔在圆形彩色纸片进行吉祥图案创作,色彩鲜艳的彩色纸利于表达学生的美好祝愿,圆形纸更适合表现团圆、幸福的期盼。

(四)教师演示起到引领作用,把难度降低,用简洁概括的形象在圆形纸上进行形象组合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掌握表现方法。

(五)一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当场创作,展示个人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的时间内,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对吉祥图案的构思、构图到形成完整的作业,这具体的、灵活的教学策略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的目的。

四、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的水平。

(一)不同音乐在恰当的时间出现。

(二)学生创作时课件上若干吉祥语的提示。

(三)课件中每个图的精心挑选。

(四)资料的摆放方向都冲着每个学生。

(五)板书突出主要知识等。

思考与活动

一、思考

(一)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术,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二、活动

第一步,选择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如欣赏课或实践课的教案,看看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运用了哪些教学方式。

第二步,联系本讲座,思考能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然后,为这个课重新制定一个教学方案。

第三步,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案,收集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映如何,自己做出总结。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课件:画画古树(ppt).课件:小扇子(ppt)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李泽厚:《美的历程》

5.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 篇五

必修一 unit1friendship

宗旨:本篇课文的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和自己的日记里面,我设计的课堂模式是在课文的基础上,升华为现实生活中,不同文化中,朋友之间对友谊的定义不一样,交流方式有差别,重点是在交往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友谊的同时,了解自己朋友的文化,在共同尊重彼此文化中搭起友谊的桥梁。

内容:1:在学生中调查是否有在其他城市或者国家的朋友,如果有的话有没有遇见在赠送礼物方面的小趣事。

2:在朋友生日的时候,如果现在的你会赠送什么样子的礼物?若你在工作后又会怎么样?针对不同的对象你会怎么做?

3:了解同学的答案,回来汇总出自己赠送礼物的标准,或者说是你期望收到什么样的礼物?汇总后给出个合适的总结。

4:看看在其他人的心里收礼物是什么个形式,找出区分。

总结:在中国收礼物是很常见的,可是有的礼物并非是真正的出于细心的挑选,而是互赠的形式,如果出去的话,应该用心挑选自己的礼物,并且告诉对方,这是你精心挑选的,当然如果你是收礼物的人,应该当众打开,并给与赞扬。礼物重要的是那个心意,不是在乎它的金钱价值。

形式: 采取出样调查,讨论,采访,收集信息。

6.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六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以及路径,以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路径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内涵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自古至今,除了权力之外,文化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扮演着一个地位突出、显而易见的角色,而对什么是文化,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尽管这些解读存在着许多细节上的分歧,但总的说来,文化可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以及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也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所以,通常来讲,我们所讨论的西方“文化”即指广义的文化而非狭义的文化。目前,文化已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活的一切侧面,无不受文化的触动和改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层面,它与文化是一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同时语言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即语言之中隐含文化,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正如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就体现在了解文化必须理解语言,而同时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是外语教学理论,同时辅以各种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由于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翻译成英文即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他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所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或一种互动。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物质生活、社会及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语言环境的不同就导致了语言习惯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体现在交流沟通中,就是人们总喜欢用自己民族的说话方式或思维模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导致对非本族语者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从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即是通过对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交际者能够在跨文化这一活动当中自觉排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和困扰,并进而有效、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1]。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学国际化的需求,众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它开始产生兴趣,这一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我们大学英语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顶多是表达不准确、不清楚而已,但文化错误则会导致两个人的误会甚至决裂。交际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力增加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使其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第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其实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此外,客观上,本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应试性的要求也让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宗教文化等经典名著,而这些则是语言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目的。第二,能够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减少语用失误的比例,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并继而推进文化融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之主动学习他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上,学生自身文化知识的丰富上,从长远观点看,它更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学生对多元文明的理解,从而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路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最好的途径则是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氛围当中,因为语言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而恰巧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或生活,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根据现有的学习环境,并通过网络等教育资源手段,同时辅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我们知道,教学相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起着一个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的教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文化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如果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修养,或有必要参加一些跨文化教育培训[3]。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并能够适当地让学生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利用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兴趣,教师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对比,并进而评价文化以及思考文化差异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比如,中西方颜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节日风俗文化的不同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他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又进一步深刻理解了本国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了他们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和适应性[4]。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会话和角色扮演操练,即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中西文化,对学生进行实地、实时、生动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他国文化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加深了对本国以及他国文化的理解,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以及当前网络资源里面丰富的文化场景或事件,以之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以这种直观的观影方式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政治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陈述自己理性的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判断。再次,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政策去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比如,教师可申请开设与文化有关的选修课程,或者申请与文化相关的拓展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教师可自由且能充分地进行专业的文化教育教学。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西文化差异并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精心细致的规划以及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教师要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语言以及语言所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以及语言文化的兴趣。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教师则更容易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最终达到语言的实用性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5).

[2]霍翠柳.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3]郝平.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2.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

7.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七

跨文化交际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在这一交往活动中, 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来自不同的文化, 他们分别受到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里,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都是一种信息。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传递和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 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 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误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常常会在英语文化方面犯错误。尽管中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语法, 但常常受到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自身的文化知识、汉语思维等方面影响, 而产生一些文化误区。

(一) 词汇中的误区

在英语中, 有些英语词汇的背后, 隐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 就会望文生义, 势必产生误解。例如:

Green-eyed嫉妒, 而不是指“绿眼的”。Busy boy不是指“忙的孩子”, 而是指“爱管闲事的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指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Black tea是指红茶, 却被误解为黑茶。

有些英语谚语与其相对的汉语谚语在形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例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 曹操到。

(二) 交际中的误区

在中英方人们交际中,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背景不同, 在问候用语、称呼语、赞美、隐私、打招呼、介绍、表示关心与体贴、接受礼物、建议、请客吃饭、寻找话题等方面, 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

1. 问候用语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lunch?等, 人们并不希望得到对方明确的答复, 只是见面寒暄而已。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如: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这些很少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2. 面对赞美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夸奖常常谦虚一番, 甚至予以否认。例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Oh, no!”而英美人士对于赞美之词, 则回答“Thank you.”就行了。

3. 接受礼物

当中国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是放在一旁, 等客人走后, 才拆开。接受礼物时则说:“哎呀!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 一般当着客人的面打开, 并连声说好, “Very beautiful!”“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三) 文化背景中的误区

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是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也是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学生对这些差异不甚了解, 自然产生一些理解错误。例如: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一起, 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 他们无依无靠, 美国政府开办的一种为他们服务的社会项目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如果学生对这一社会现象不了解, 就会理解错误。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遇到的文化误区, 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克服“汉语的思维+英语的形式”, 掌握英语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以此来克服语言理解中的障碍。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所选择, 注意把英语文化教学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 尽可能将文化背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 不能机械地将一些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将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 学生才能领悟到学习英语文化的作用, 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灵活运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运用注释讲解法

在教学中, 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 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知识的特点及其运用的环境。例如:

在词汇教学时, 教师要把中英文词汇意义差别大的区别出来。如:dog, 在英语中, 往往含褒义, 可以用来指某种人, 相当于fellow, 而在汉语中, 则往往指骂人。dragon,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龙是吉祥物, 而在英语中,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把这些词汇区别后, 中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还可以结合英语谚语、格言、俚语、幽默笑话等, 学习词汇, 进行中英比较, 这样, 既学习到英语文化, 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本教学时, 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 教师要结合课文教学, 加强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了解问候用语、称呼语、赞美与谦虚、隐私、打招呼、介绍、建议、寻找话题等方面不同的语用规则, 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选择一些与文化知识密切的英语文章给学生阅读, 如英美国家的广告、报刊文章、宣传手册、人物介绍、菜单以及网页等真实的材料, 并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有关文化知识, 体会和感悟所读材料的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 运用融入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 或者可以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校本教材, 开设校本课程。这种类似于大学英语的《英美概况》, 可以让学生较具体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学校教育、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教师收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理解能力, 选编成校本教材, 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介绍。跨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 运用实践体验法

在英语教学、课外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报刊、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作品、观看英语影视、表演英语小剧目、听英语广播、网上英语聊天、英语角对话、与英语人士直接交流等途径, 给学生创造多种学习、运用英语的机会。这些文化交流活动都是真实的, 学生易于接受的, 在这些真实的活动中, 学生们亲自体验, 交际运用, 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从而增强他们的英语文化交际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例如, 在观看英语影视过程中, 学生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 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英语交际中常见的体态语,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服饰和穿戴习俗,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有效地理解和领会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八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

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内容的教学,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前提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责无旁贷” [1 ]。因而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汉语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理解力和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的成功率。

一、课堂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主要场所,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要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方式技巧等方面就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灵活多样地进行文化推广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数量庞大,词义丰富,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并不多,其中有的是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如“龙凤”“中秋”“虎符”“四书五经”等,而更多的词语是间接反映文化内涵的,比如:熟语(绿帽子、二百五、愚公移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象征词语(梅兰竹菊)、颜色词语(黄色、走红、白事)、委婉词语(长眠、有喜、失足)、典籍文化词语(红娘、鸡肋、折桂)等等,这类词汇仅凭字面含义、脱离隐藏其后的文化意义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这类词语的教学往往是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要在讲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还要介绍其非理性义,使学生从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留学生在学习某一词语时常常会拿母语中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或直译,然而两种或几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的两个词语常常是不对称、非等值的,可能在概括范围、感情色彩、搭配关系、联想信息等方面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是文化在词义上的反映。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除了适时适量介绍中国文化,还要提高学生对汉语和母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就更能增强其跨文化的比较意识。综上所述,从词汇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文化渗透,有目的地培养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有利于他们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的。

再比如报刊阅读课,报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最理想的书面材料。进行报刊阅读课教学,首先是筛选材料,一是要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选择那些具有社会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的新闻作材料,二是应选择能激活跨文化意识、迎合学生的阅读倾向、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其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材料中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常常既宽泛又复杂,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小到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启发或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跨文化思考的意识习惯;另外,在报刊材料中蕴藏着大量有特色的词语,包括古语词、外来词、成语、专有名词、民间俗语,而这些词语在其他课型中很少能集中大量呈现,它们体现了中国社会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教师可选择性地适当介绍。报刊阅读课可以使留学生在了解了大量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能自然地比较自己本国当前相关方面的情况,从而理解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现代文化方面的相似相异之处。

开设中国文学课也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美学和人文精神,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性格、风土人情、思想观念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一个从小就未受到耳濡目染的外国人要跨越文化障碍通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是很艰难的。所以,首先可选取典范的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经典段落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在授课时一般需要先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次,涉及文学史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涉及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则以学生感悟为主;再者,教学形式的设计可多种多样,教师可先设置一些有关文化层面的问题,请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或主题讨论,也可通过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鲜活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请学生将自己对作品中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写成读后感相互交流。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对作品中文化现象的兴趣或敏感度,留学生与教师之间、各国学生之间的多种文化碰撞、交流和理解使他们切实感悟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文化共鸣。

二、语言实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同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一样,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课堂外的语言实践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加以辅助,即“语言实践” 环节。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语言实践中,留学生既能将课内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灵活运用,又能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设语言实践课,二是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课”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而开设的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特殊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同,语言实践课形式灵活,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倡和开设的语言实践课不是强调单纯的汉语技能训练,而是要将文化要素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其中。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节日、民族风俗、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所以在中国开设文化实践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做的是把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点摘取出来,同时根据这些文化点的特点及教学要点设计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创造最佳的第二语言、文化学习环境” [2 ]。文化实践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那些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

“语言实践活动”是在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在校园内举办各类竞赛和表演、办学习园地、组织辩论会、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在校外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城市街道、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品味中国美食、体验节日气氛等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在许多语言实践活动中留学生真实地进入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汉语环境里,他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所隐含的文化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预料和难以模拟的,这有利于培养和加深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锻炼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可是,如果教师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计划和准备不够,开展时把握和操控也不足,再加上活动中遇到“文化冲突”,结果就可能导致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热闹,甚至产生“文化反感”。所以,学校和教师在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做好周全的准备和计划,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化解个别学生出现的文化不适应症。

因此,跨文化意识不是靠机械地学习文化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使外国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 [3 ] ,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各种语言交际障碍时都可轻松应对了。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57.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66.

9.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九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教学等问题,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通过自身在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刮痧》,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同时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应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的实践还不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最终面临的是考试,文化教学根本没必要,造成“高分低能”等现象。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投入多,效果差,应试能力强,交际水平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语言、文化与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正如L.A.White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得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

2、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而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迥然不同的语系——前者为印欧语系,后者为汗藏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所负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文化的必要性。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

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如在SeniorEnglishforChinaBook3中Festival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尝试:

(一)词汇渗透。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因此,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直观教学。直观法要求教师对教材之中出现有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特别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时可以直接阐述或利用物品、图片、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和外国友人逛超市发现一种洗发水名叫“uglygirl”,翻译成中文就是丑小鸭,形象代言人是李小璐。当时这位朋友很不理解,明明很漂亮的小姑娘为什么叫丑小鸭,而且她说如果在国外,这种产品绝对卖不出去。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词或知识点产生误解。我们知道,在中国,“uglygirl”意味着可爱,讨人喜欢,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但是在英语中“uglygirl”却是令人讨厌的说法,听话者会因此而生气。于是,我以此为例,将这瓶洗发水带到了教室,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解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学生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三)讨论式教学法。“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沟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了解。

(四)模拟角色。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的英语的主要场合。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MillionPounds”,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使学生感受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2~73

10.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篇十

为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乡镇小学英语教研员教学教研能力。市教科研中心于10月20-22日在兰山区召开全市第三期乡镇英语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及培训。在市教研员尹老师的带领下,会议拉开了帷幕。会上来自广东东莞的邓凤娇老师及本市六位老师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丰实的课堂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马老师的教材分析,深入浅出,有典型的游戏及事例,使我们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框架性的认识。而来自亚美欧教育研究院外籍专家Chris Hemming的报告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说实话在以前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我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根本不怎么重视,老觉得在课堂上传授什么文化意识无疑是浪费时间;其实并非如此,有了相应的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对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确不容忽视。

谈起英语教学,人们往往会想到语音、词汇、语法或听、说、读、写等术语。这是传统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结果。而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了具体描述。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这充分肯定了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准确、无误和得体的交流,必须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更应该重视文化教学,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渗透文化意识呢?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没有将文化知识单独列出来,而是通过语言知识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激活

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具有文化特意性的内容加以介绍讲解。

1、利用词汇教学,传授文化知识。

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除了运用图片、实物、游戏这些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要努力探索,另辟奚径,挖掘单词所蕴涵的文化知识,将单词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讲解给学生,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更好的掌握所学单词,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的异同。如在教授有关数字单词时,为了避免单词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字所承载的西方风俗、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讲解给学生,以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深刻理解。如“13”这个数字被西方一些国家和民族视为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西方国家一些地方的高楼没有13层,房牌号没有13号。其中的原因据说来源于宗教典故,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客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在教授有关食物的单词“sandwich,cookies,ice cream”等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中国孩子经常吃的食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2.通过课文对话,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内容,尽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学到最自然、最地道的英语。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也最丰富,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对话内容适时介绍以英语作为母语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师在教授“Would you like some....?”这一句型时,可以同时介绍一些西方的就餐礼仪。结合对话告诉学生当和外国朋友一起就餐时,当他问你是否需要哪种食物时,需要就说“Yes, please.”, 不需要就说“No, thanks.”.千万不要抱着别人这么热情,不要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反而会让你很尴尬。因为西方人认为,凡是放到自己盘子里的都必须吃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后,不仅能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游刃有余。

3、将文化教学融于歌曲教学中。

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动听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旋律优

美,歌词活泼有趣,除了供欣赏之外,里面还蕴藏着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如果将他们很好的融于英语教学之中,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如“`Old MacDonald”一歌,通过欢快的曲调,形象的动物声音给我们呈现出农场里生机勃勃的欢快景象。在初步学唱歌曲后,教师介绍给学生西方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农场,因为西方国家一般是地广人稀,一个农业家庭一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农场,因为劳动力少,生产高度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动。这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差异。通过介绍,学生通过比较,认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的斗志。

二、在课堂活动中营造文化学习氛围

中国人学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积极的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前的“Duty Report”就是一个易操作且效果好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提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后收集资料积极准备,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值日汇报。学生可以唱英文歌曲,讲英语故事,介绍国外著名的景点等,让学生上课伊始就置身于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二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要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部分文化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圣诞节快到了,为了制造浓郁的氛围,商店的橱窗都贴出了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图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汇报、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圣诞老人的由来、圣诞节的传统食物等与圣诞节有关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此外西方国家其他一些重大的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独立日等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课时少,任务重,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恰当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例如,开展主题为“英语文化窗”的手抄报展览,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文化内容,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另外也可以通过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角等形式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实在在体验异国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外教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真实地道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异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努力为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2012年10月24日

临沂市第三期乡镇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会

——心得体会

沂城街道中心小学 李海霞

10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金雀山中心小学召开的“临沂市第三期乡镇教研员研修暨三年级教材培训会。”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详细地剖析了教材,而且还有关于新教材的各个课型的展示,以及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专家对于三年级教材的解析,让我对有了更加清晰、更明确的认识。修订后的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新教材增加了Letters and sounds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来学习字母的音、形、序,以及各种字体辨认,让学生熟悉各种字体,熟练掌握26个字母,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词汇量的削减和话轮的减少都更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完成教学。通过两节Letters and sounds的课堂展示,也让我对Letters and sounds的教学有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蒙阴孙海萍老师的课,非常值得我借鉴。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孙老师是一位非常有心的老师。她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善于开动脑筋,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转化自然流畅、而又不生搬硬套、索然无味,注意到每个字母教授的艺术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求知的气氛,活跃,生机勃勃。

其次,听了邓凤娇老师的课,非常令人振奋。邓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活泼、生动、激情四射,神采飞扬,课堂紧凑,过度自然,环环相扣,各个环节节奏高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就掌握了。邓老师的整个课堂,给我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感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再次,词汇教学和对话教学我们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先学词汇,或者先学对话,也可以融词汇于对话课教学之中。对于词汇课的教学,我们要做到“音-义领先-形随后”,强调音素-字母(组合)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还要学会结合Phoneme categorization(音素分类)规律,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词汇的Practice每步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设计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所学内容。对话课教学,要从局部到整体。通过两节对话课的教学,让我对对话课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点到面,抓住重点单

词和句型,进行反复的操练和运用,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不离章”。

最后,任务型教学要落到实处,真正打破常规的授受式教学。只有让带着任务去思考,带着任务去学习,课堂才更加有效。同时,我们还要整体把握教材,对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其环环相扣,层层相接,有张有弛。

总之,本次培训对我理解、使用新教材起到了引领作用,我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改善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1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 教材 学生 文本资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牛津英语教材语言鲜活,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教师挖掘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使学生达到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牛津英语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生用书中介绍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并在教师用书中以背景知识的形式进一步补充相关话题材料,丰富文化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延伸,体验文化

在教学中挖掘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适度扩展和加深其内容,形成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

在学习Ben’s birthday时,以Ben的生日聚会为主线,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制作、播放一段完整的生日聚会的动画,并延伸到Ben收到朋友们的礼物,会当面打开朋友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也许,Ben还会在第二天给朋友们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出席和礼物的谢意。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的一种礼仪。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适度扩展和加深。在学习Holidays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再讨论Ben喜欢的节日,学习西方国家的节日: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并通过观看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感恩节、愚人节等和国际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这些无声、静止的文字材料生动、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颇为深刻地体验到了各种节日的魅力,弥补了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寓教于乐。最后通过书面作业继续延伸关于节日的内容。

总之,我在遵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延伸,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扩展和深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二、对比,感悟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载体,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在三年级学习colour时,在明快的Colour Song中,欣赏有关颜色的习语:black tea(红茶), green tea(绿茶), brown bread(黑面包),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等,在比较中以小见大。

学习英语习语时,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的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造成理解失误。如为什么要将“a piece of cake”译成“小菜一碟”呢?这得从中、英两国的饮食文化谈起。众所周知 ,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甜点,如蛋糕 、布丁等,而中华民族则以会做菜而闻名于世。因此“a piece of cake”和“小菜一碟”均指做某事毫不费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和培养文化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三、体验,培养意识

在教学中设置含有文化知识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英语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学习5A Unit 4 Halloween有关节日“Halloween”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的图片,例如:Halloween Pumpkins,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在小组中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 ,散发着无限魅力,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培养文化比较、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作文 学会生存-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下一篇:会计证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