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2024-09-25

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8篇)

1.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篇一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强化这两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阐明这两种概念的内涵后他提出的。这一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内涵。20世纪60年代,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 D.Novak在前人概念教学研究基础上提出“概念图”模式。“概念图”模式是促进对历史概念的同化的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图示化概念教学,通过对概念的表征学习来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目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都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对“概念图”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从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看,港澳台地区的发展较快。在大陆,对“概念图”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依然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历史概念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是一种直观有效的历史概念教学方法。而概念图又是图示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来源,因此,对概念图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 D.Novak)提出的“概念图”之后,20世纪80年代,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了以“纲要信号图”为核心的一套新的教学法。“‘纲要信号’图表就是用文字和各种符号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简明扼要地、比较直观地用图示表达出来,以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并得以运用。”这对于文字繁多、知识点零碎的历史教材而言,有利于教师提纲挚领地教学和学生轻松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进入21世纪后,美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森(H.娜nnErickson)《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将概念教学的研究推进了一个新台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从她丰富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即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对其进行整合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她认为历史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堆积进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被一些细枝末节所缠绕,那无异于抹杀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想使学生在这个瞬息万变和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生存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进行超越事实的教学”,用“概念聚合器”(核心概念),培养学生运用高水平综合的抽象思维对概念进行准确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史思维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历史概念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多是从广泛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且是适用于各科的概念教学的广泛研究,对于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则极为少见;同时,从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和相应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而言,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所以,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切实实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大量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与课堂实践进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极有必要的。

2.国内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探讨概念教学理论与实例分析的成果,在历史教学论或历史教学法的一些著作中零星地提到历史概念这一知识点,但对其代表的真实意义和现实意义则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因此,研究规模和影响都还十分有限。于友西在其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1988年版)》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质”一节中,阐述了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仅对历史概念做了理论方面的简明扼要的阐述,并没有给出一节完整的概念教学的实例。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仍值得重视。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学者和一线老师通过对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借鉴,历史以外的学科领域中关于概念教学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多的。相对于数学、物理以及其他理科科目而言,探究符合高中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或是心得体会。

韩国珍在《浅析历史概念教学》中指出“历史概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完成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法、比较对比法、谈话法等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黄海英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历史课堂运用概念教学法的全新探究》中运用概念转变的教学原理,重点分析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进行全面分析。历史概念教学从了解概念到形成认知概念冲突最终在科学的概念教学引导下形成科学历史概念,这三个阶段在历史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引导,才能促成学生科学历史概念体系的形成和建构。但是,依旧是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没有在理解和分析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历史教师在“学生主体性”教学中的借鉴性不够。

朱煌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一文中,通过对赵恒烈先生指出的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误区,提出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义学习。加强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运用变式组织感性材料;重视历史概念之间的比较;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这些具体的措施为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了系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历史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己经深刻意识到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历史概念的学习是他们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适当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同时自身也要不断钻研,为更好地教学做准备。近几年来,一部分历史学科教学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对历史概念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扎堆进行研究,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同时对课本里所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也没有梳理,没有使它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重要的历史概念体系,只是将个别历史核心概念零星地在举例时拿来使用,这类成果主要有马宁的《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02008年)、朱丽云的《历史概念教学初探》02014年)、李鸽的《论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及其策略》02013年)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事物和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总是要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由浅入深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才会真正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些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的研究。历史概念教学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而进行研究的,这方面的文章有马宁的《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02008年6月第116期),作者对概念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了参考;陈龙的《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概念的有效教学》02010年4月),高晓霞的《谈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02015年),主要分析了历史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在老师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历史概念学习的实际情况方面,有姜常虹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历史概念教学》02012年25期),分析了学生历史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应对对策;在概念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是历史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杨舒媛的《概念教学要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02016年),作者通过教学实例,探讨了“对外开放”这一历史核心概念在本课所起的统摄知识和迁移的作用。近年来,高考改革在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上有了新的要求,考试的难度也很大地提高了,有谭攀的《高考历史概念类试题探究》02015年36期),主要探讨了高中历史概念试题的试题类型和应对策略,杜兰平的《高三历史复习中开展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02015年8月第238期),作者主要从史观、感知抽象概念、史料和精编试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概念学习的有效方法等文章探究和分析了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历史概念考察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渐增强,同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朱煌的《历史概念教学中的有意义学习》中对影响历史概念学习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制约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概念的因素,譬如有学生的年龄、教科书的结构、概念的繁简、教师讲述特点,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彭吉芳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中认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除了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训练之外,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教材知识,建构历史框架,也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高考中可以脱颖而出,并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马宁的《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从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和历史概念的分类策略和历史概念教学过程策略三个方面对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和体会。在《“登山型”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概念教学反思》中,由于历史概念的特征,所以十分注重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己知识与经验的一个积累,并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陈连蜀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对历史概念结构关系考查的规律》、邹黎明的《历史概念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作用浅探》、陈维强的《谈历史概念在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中的作用》王剑的《新课程高考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及其对策》凌征伟的《运用历史概念巧解历史高考题》等文章从高考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这一角度对历史概念的重要性和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

总体看来,国内在历史概念教学方面的研究仍存在着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首先,就有关历史概念教学的文献比较少,主要是历史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这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历史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内容和观点比较相似,没有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创新;第三就是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的心得体会,用教学实践丰富了历史概念教学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他们提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重复、单一而不成系统,没有充分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规律,进而从理论层面研究高中学生的基本认知特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此外,检验、评价历史概念教学的成果或效果缺乏一种可以供学习这进行操作性的范式。

鉴于这些不足之处,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将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和年龄特征与概念教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具有普遍操作性而又持之以恒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使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有操作的依据,使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和内化关键的历史知识和比较难懂的历史概念,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高中历史学科真正成为一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研究上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鸣.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8(03)[2] 孙奉毅.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探究与实践[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2)[3] 宫少华.培育学科素养,提升教师质量——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4] 苗碧,高志超.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

[5] 李少玉.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13)[6] 王建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7(25)

[7] 于洋.高中历史有效思维课堂的构建——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8] 李卫静.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08)[9] 张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10] 孙诗涵,刘芳.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3)

[11] 黄凯洲.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J].学园.2015(18)[12] 周烨峰.例说强化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13] 徐赐成.论历史学科的概念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4(05)

2.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篇二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双全”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的能力情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高中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校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其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不能以疲劳战术取胜。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概念的理解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多数研究者都能够理解到有效教学概念的主旨:有效教学要实现教学中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的学者则提出有效教学是在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地理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内在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地理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全方位发展。

目前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并且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研究的问题不深刻,层次不清晰。

1. 有效教学的现状。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以偏概全,缺乏有机整合。许多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了思维训练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拓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上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被动学习,缺乏地理思维能力,死记硬背等。

三是教学方法不当,重演绎、轻归纳,缺乏有效的探究。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思维的方法是区域地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许多教师过分注重演绎而忽视归纳,表现在先给出概念、规律和原理,让学生去验证。演绎式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推导能力,但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归纳式教学则鼓励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双主体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要实现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就要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清楚地分析,并加以适当地处理。

(1)部分研究者以实验调查为基础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①外部因素调查分析。社会对地理学科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地理学科发展的意识还不强,这两个群体又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所以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正面引导。②学生心理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因素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兴趣与动机、学习情绪与态度、学习智力与思维、学习意志与自信。其中学习兴趣与动机、智力与思维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③教师行为调查分析。教师行为主要包括爱教育、爱地理、爱学生等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两方面。其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的能力和爱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部分研究者从思辨的角度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影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如下:①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激发学生的质疑、想象和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充分发挥课堂的功效,把培养的理念融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跳出教学只是传输接受现有知识的传统观念。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要能够对教材内容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和整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③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议、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达到最优。但事实上教学艺术要建立在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标题应该和内容密切地对应,不能提而不谈。

3. 有效教学的途径。

在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找到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有研究者提出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从三个侧面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该本着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态度以及和蔼的教学态度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是机械的知识接受者,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交流产生共鸣后,能更高效地促进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开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这是实现有效地理教学的第一个途径。

(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这需要老师能够主动地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以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知识类型而适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产生疲惫、乏味的机率。

(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师在充分阅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基础性、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教学的方式,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不能集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节奏安排学习的节奏。

4. 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有效地理教学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高质量的有效教学设计。有效的地理备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备教材,具体做到统观全局,整体把握;重点解读,吃透教材;加工重组,拓展延伸。二是透备学生,把学生视作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活跃程度。三是活备教法,活动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等形式是目前地理课堂中最常出现的教学形式。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重视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生情感教育结合。四是预备突发事件,在目标与环节方面进行弹性设计,不是一味地主观展示课前教案一成不变。注意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将课堂中易发生的突然思维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以此生成课堂的亮点。

5. 有效地理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有效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有效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评价的概念分类;有效评价标准的确定;有效评价方式体系的建立;有效评价主体的分类;有效评价时机的选择等。对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研究缺乏深度,如果能在上述的具体方面做出更深刻的阐述,则更能推动有效教学实践的发展。

6. 有效教学的调研方法。

进行教学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目前较为常用的调研方法是问卷调查,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为少见。有研究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探究。该问卷调查以江苏省三十个学校的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为对象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根据外部环境、学习心理、老师行为三个类别设计了调查指标,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发现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容易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最后针对结果所呈现的问题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能丰富教学理论,而且更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还比较有限,大体处在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初步研究的阶段。着眼于目前中国教育实际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理论层次比较浅显,研究的角度相互重叠而不全面,研究的方法缺乏独创性和充分的实践性。因此,笔者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有个客观概览,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情况下对有效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8.

[3]侯建成.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6).

[4]马连山,杨春萍.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利学版),2010,(2).

[5]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学实践,2010,(3).

3.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文献综述 篇三

摘要;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已久,纵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研究维度主要涉及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等。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改善策略 G623.2

在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成为现今教育学界的热点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弄清我国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文献数据统计 中国核心期刊2000年至2015年在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教师教学行为”为检索式进行篇名精确搜索共找到文献大约550篇,以“教师教学行为”为检索式进行主题精确搜索共找到文献大约3816篇。图1-1大致反应出国内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期刊论文的增长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发文量较小,教师教学行为文章的收录数量基本上是以一种平稳的速度保持增长的,尤其是最近九年间是发表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文章的高峰期,在这九年间共发表了以教师教学行为为篇名的文章近444篇,占据检索结果的81%,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主题的文章近3174篇,占据检索结果的83%。这一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对教师教学行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不断的持续与深入,也说明我国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

作为我国较早的且较为系统的研究教师行为的学者之一,傅道春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进行中可控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以及控制的教学行为。”唐松林把教师教学行为定义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能够有效地完成其教学任务并达到教育目标的能力。马建华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基于教学系统中,对各种因素的充分考虑,有意识进行选择的行为,是其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定义。广义的教学行为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而狭义的教学行为仅指课堂中教师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行为。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柳夕浪曾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重点,充分运用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借鉴临床诊断方面的相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及分析,并提出了教师教学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林仙、张金华两位学者指出,教学观念作为教学行为内在的基础和依据,而教学行为则是教学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陈永明通过运用学科语言的特点,总结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得教学语言的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划分可以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进行,其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教师个人的教学成长经历,因此,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包括教学大环境的影响。其中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客观因素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师评价制度,主观因素包括教育观念、教师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反思。 四、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黄丽生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完善教学行为的途径,分为以下几点:(1)教学观念要先走进新课程。(2)聚焦课堂,多方配合,注重实效。(3)组织实施“案例分析”和“课例点评”活动。(4)教学实施反思。 林仙、张金华两位学者认为,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行为改进:(1)将关注知识变为关注发展。(2)将教师传授变为学生探究。(3)将关注结果变为关注过程。(4)将单一评价变为多元评价。

综上所述,结合最近几年学者对改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对策研究,笔者认为改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应该从内因和外因综合来看,内因可以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反思来分析,外因可以从大环境下的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入手,包括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五、结语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在国内比较普遍,但其仍处于摸索实验阶段,仍需大量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尽管目前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但教学行为的研究会随着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趋于完善,不断培养出更多高素質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全方面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丽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数学通报,2004(10)

[2]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J].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4).

[3]周巧,罗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适[J].教学与管理,2009(11).

[4]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5]陈茉.数学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D].大津师范人学,2005.

[6]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多媒体教学利弊文献综述 篇四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广泛地运用到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当然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中起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堂中都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有限的40分钟内,老师完全舍弃粉笔和黑板,让学生用电脑勉强地进行无声的、缓慢的、无情无态的“对话”,而舍弃了有声的、即时的、生动活泼的、快捷高效的师生交流、思想碰撞,这又是万万不可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执教者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科学地运用它才会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联系起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才能起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与弊

正文

一.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利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动听的音乐,夺目的色彩,图文并茂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关于这一点,邱轶东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指出:由于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带动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都能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创设,在教学伊始就诱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气氛,就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显然是老师无法用传统教学手段达成的。同时樊胜浩《学周刊》 2012 第六期《谈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谈到: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的板书是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直

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说明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勇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提出: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能够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创建丰富活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巧妙的引入知识点和信息点,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教学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考范围,给学生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并且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的教学要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关于这一点刘彩霞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触》中举例:在七下第六章讲解“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时,为了表明“点左右平移时只是横坐标发生变化,纵坐标不变”这一规律,我采用了几何画板演示,在形象直观的拖动点运动的过程中,结论显而易见,几何画板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发现点平移的规

律,从而清晰地获得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中的作用,邱轶东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特征,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获得知识,在趣味的学习形成技能,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情景,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转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擅长构建二维画面,编辑、操作又非常灵活和准确的特点,设计出美观、直观,又富有逻辑性的板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教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领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转化。这一点几乎是所有科目的教学都适用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是要向学生讲述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或者因为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或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甚至是“越说越说不清楚”的情况,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时,多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功能、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的协同运用就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加深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目的。

(三)加大教学内容 ,使问题具体化,揭示问题规律,提升学生思维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致使上课出现“纸条到处贴,黑板到处挂”的现象。如进入初一年级后的第一堂数学课是《图形与数学》,书本上举了很多的例

子,虽然其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但多数仍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看上去苍白无力。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关于这一点刘彩霞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触》中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九年级下册《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我在送教时真正的感到内容多、容量大,但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快速度、大容量,帮助我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直观的图像对比使学生很快找到了函数和方程的关系,特别是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致。因此,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初中生对抽象的问题难以理解,但是抽象的问题正是锻炼他们思维最好的素材,多媒体应用不但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问题的难度,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更好地接受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可以得以更好的培养,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刘彩霞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触》也提到: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生进行解题、证明的依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可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数学概念是一件枯燥的事。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操作、形象演示,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为浅,降低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时,先用课件播放一些图片:斑马线、笔直的铁轨、激光、广场的灯、输电线、竖琴等,再以动画演示体、面、线、点的形成过程,然后师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比较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同时樊胜浩在《学周刊》 2012 第六期《谈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谈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应用,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之下,可以将数学问题中比较复杂和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转化,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方法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使学生在听课中减少了很多的思想障碍,使数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直观有效。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更好地接受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在此期间,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可以得以更好的培养,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从而调动了积极主动性。他们都说明了用在初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多种技术,把问题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四)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在姚怡所著的《多媒体技术》(第三版)中介绍了多媒体的作用,将其用于学习,能起到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学事实上就是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将教材中可以直观见到和隐性的能感知到知识、技能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当今的教学中,虽然创新思维的要求被不断加强,但对知识点和信息的记忆依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无法忽视的内容。由于多媒体技术将音频、视频等技术融会贯通,能刺激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引起学生很强的注意,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画面形象生动,必要的内容又能停留与分解。它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信息记忆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对概念的信息展现方面。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多样的信息传达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全方位思维能力,使困难枯燥的知识点和概念形象生动化,增强学生记忆知识的兴趣,从而避免枯燥乏味的记忆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和传授,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制作成生动精炼的动画,给学生以感官和形象上的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所传递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

(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2期)《关于多媒体教学与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中》提到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因为信息量多、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传递速度快、能多方位展示的特点,因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成了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的必然途径,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了,学习也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内的学习了,“终身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教材体系内的知识,还必须让学生能够在离开学校之后还能继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媒体技术手段由于具有信息量大,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之后,可以实现最新知

识的快速传播,教师可以随时将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打破教室的界限。首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传统的课本知识的分析消化,更多地转变成了从广阔的网络中实时收集、整理信息,从而逐步地改变师生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与生活在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学习交流的空间,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消除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实现“多主体大众化”的交流与学习,进而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与学习方式。

二.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弊

李鸿新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提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少教师都以计算机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授课时往往是将多媒体作为上课的中心。教师原本的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学生的思维完全由电脑牵制着,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完全是新模式下更深层次的“满堂灌”。”、史显友在《初中数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注意》中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数学内容趣味化、运动变化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无限问题有限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或使用不当等原因,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李林在《论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利与弊》中也提到“多媒体

辅助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形式,已成为影响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动因、新时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尚需进一步转变,现代教育思想尚待进一步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尚有不足,在应用中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于如何把数学教学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思考及建议

(一)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主次关系

李勇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中说:“目前,选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很普遍。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但却容易掩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变成一个会摁鼠标和说话的机械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是辅助性作用,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任何媒体不能代替教师。只有将现代媒体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和学习,实现教师、学生和现代媒体的有效合作。”

(二)传统媒体不能忽视

高淑霞在《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内容,适当地辅以黑板、粉笔,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

体等这几个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设计、运用现有的各种媒体。运用媒体时要适度,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数学中定理及公式推导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导,既方便,又灵活。教师的动作也可能使学生对问题关键之处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处理好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谈锐在《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理性思考》中指出“现代媒体的特点是能够使数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变直观形象,这对于概念的形成、理解是有帮助的,但这些不能代替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在用现代媒体把抽象问题变成形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积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对形象直观思维的有效思考整理变成抽象思维,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四)注意课件容量与教学内容的协调性

朱京曦在《多媒体教学策略》中指出:“多媒体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节省课时,便于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增加。但教师不能一味求多、求全,甚至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掌握好课件容量与难度。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研究,留给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答疑,从而更好地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

李石英在《教师在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只能作用》中认为:“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数学教学课件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先整篇播放出来,再对着片子讲解,否则会导致学生因已看到结论而注意力不集中、不去主动思考。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使讲解和播放课件的速度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同时还应随时根据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

(六)教师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史显友在《 初中数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注意》中指出:“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做复杂的工作,合理利用计算机作辅助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计算机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交流。面授教学之所以比学习者单独面对书本自学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就在于其中进行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道德、品质、人格的体现,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结束语

就目前对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利弊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利弊已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也认识到了数学的抽象性对多

媒体教学的影响。但是,对于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方面如何辅助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出优秀的课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依旧是我们需要钻研和探讨的问题。

多媒体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但同时,过多地使用,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还应该考虑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制作课件之前,教师应当充分明白课件制作的目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课件使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点。

将多媒体技术自然地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将是当今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的学习方式,也必将成为新世纪学校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直面多媒体教学的利弊,通过所有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多媒体数学课件系统,使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科普研究,2012(52)

[2]谈锐.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0(156

[3] 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高淑霞.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 [5]李石英.教师在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只能作用[J].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23)

[6]李鸿新.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J].江西教育,2008,(Z4)

[7]史显友.初中数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注意[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5)

[8]李林.论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利与弊[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9]刘小婉、周彩芬.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4,(05)

[10]杨素霞.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J].教书育人,2008,(S3)

5.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 Internet 的不断普及,使得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的。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可以创造不受时空限制的的多元化学习环境,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网络教学的重要方面。依托现代教学理论,利用软件设计技术,建立辅助教学的网站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是达到资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针对某一门课程开发一个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教学方式仍是单一课堂讲授为主,变化也仅是课件代替了板书,其缺点是缺少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理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同其他课程相比,《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概念多而且复杂,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程序的编写比较困难,算法的思想难于建立。仅凭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往往难于完全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进行编程了。为提高《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开发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网站的构想并付诸实施。

ASP和ASP.NET是WEB开发领域比较流行的动态WEB开发技术。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即活动服务器页面,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利用它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 X元件建立和执行动态的、互动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ASP.NET并不是ASP的简单升级,而是全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实现系统,它是微软发展的新体系结构.NET的一部分,是ASP和.NET技术的结合。ASP.NET提供基于组件、事件驱动的可编程网络表单,大大简化了编程,还可以用于建立网络服务。

我们从一些具体方面对ASP和ASP.NET进行比较。

一、开发语言不同。ASP的开发仅限于non-type脚本,且使用的是VBS/JS这样的脚本语言混合HTML来编程,而那些脚本语言属于弱类型面向结构的编程语言,因此在使用ASP和WEB唐家代码时容易出现代码杂乱。而ASP.NET本身就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此类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切特性,因此它不仅摆脱了ASP使用脚本语言编程的缺点,而且,ASP.NET允许用户使用strongly-type编程语言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和.NETFramework开发。

二、开发方式不同。ASP是一种把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混合在一起的开发方式,后期维护起来会比较困难;而ASP.NET则是一种把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以不同文件分离开来的开发方式,复用性和维护性得到有效提高。

三、运行机制不同。ASP是解释解释运行的编程框架,执行效率相对比较低;而ASP.NET则是编译框架,程序所运行的是服务器上已经编译好的公共语言,效率方面会相对比较高。

ASP.NET和ASP最大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功能的增强,而在于编程思维的转换。下面,就从语言方面和功能方面来分别参数传统ASP产生的问题:

在语言方面。首先,ASP的代码逻辑混乱,难于管理。由于传统ASP是吧HTML内容和ASP WEB页面的源代码紧密的集成在一起。因为没有分离代码和HTML的内容,所以很难看清代码的逻辑关系。而且随着程序复杂性增加,使得代码的管理十分困难,甚至超出一个程序员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次,代码的可重用性差。由于是面向结构的编程方式,并且混合HTML,所以可能页面原型修改一点,整个程序都需要修改,更别提代码重用了。再者,弱类型造成潜在的出错可能。ASP的开发仅局限于non-type脚本,且使用的VBS/JS这样弱类型面向结构,而非面向对象的编程脚本语言与HTML语言混合编排的,因此在使用ASP给Web添加代码时容易出现代码杂乱。尽管弱数据类型的编程语言使用起来方便一些,但相对于它所造成的出错几率是远远得不偿失的。

在功能方面。首先,安全性差。ASP是微软(Microsoft)所开发的一种后台脚本语言,它的语法可以像SSI(Server Side Include)那样把后台脚本代码内嵌到HTML页面中。虽然ASP简单易用,但是它自身安全性较差。目前在微软的.NET战略中新推出的ASP.NET借鉴了Java技术的优点,使用C#语言作为ASP.NET的推荐语言,同时改进了以前ASP的安全性差等缺点。其次,缺乏完善的纠错/调试功能。而且,功能弱。一些底层操作只能通过组件来完成。

微软推出的ASP.NET,是全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实现系统,是微软发展的新体系结构.NET的一部分,是ASP和.NET技术的结合。此外,还可用ASP.NET建立网络服务。ASP.NET摆脱了以前ASP使用脚本语言编程的缺点,理论上可以使用任何编程语言包括C++,VB,JS等。当然,最合适的编程语言还是MS为.NETFrmaework专门推出的C#。首先它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所以它具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一切特性,比如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等。封装性使得代码逻辑清晰,易于管理,并且应用到ASP.NET上就可以使业务逻辑和HTML页面分离;继承性和多态性使得代码的可重用性大大提高,你可以通过继承已有的对象最大限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度保护你以前的投资,并且C#和C++、Java一样提供了完善的调试/纠错体系。一个全新技术诞生的时候,总是充满困难的。

通常对于一个新技术,总会听到好与坏两方面意见。从传统ASP到ASP.NET的转变,它便利的功能弥补了ASP的不足。然而,ASP.NET并不是Web应用技术的终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还会向更新更好的发展方向前进。

谭浩强的《ASP的动态网页设计》一书中在谈到ASP.NET的工作原理时讲到:我们可以吧ASP.NET页面看层一般的HTML页面,当安装.NET时,本地IIS Web服务器自动被配置成.ASPX文件,且用ASP.NET模块aspnet_isapi.dll文件来处理。ASP.NET 模块分析ASPX文件内容并将文件内容分解成单独命令以建立代码的整体结构。完成此工作后,ASP.NET模块将各命令放置到预定义的类定义中。然后使用这个类定义一个特殊的ASP.NET对象Page。该对象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生成HTML流,这些HTML流可以返回到IIS,再从IIS返回到客户。简言之,在用户请求IIS服务器提供一个页面时,IIS服务器就根据页面上的文本、HTML和代码建立该页面。

在网站的建设与实现过程中,HTML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在张金霞的《HTML网页设计手册》一书中见到HTML语言是制作网页的基础语言。本书由最基本的HTML语法开始讲解网页设计的基础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网页制作的标记;最后以应用最广泛的Dreamweaver为例,介绍网页设计的方法。在讲解中配有大量范例,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制作网页。

现在不论是做软件还是做网站,后台数据库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王珊,萨师煊的《数据库系统概论》加强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讲解,特别是SQL的内容紧跟标准的发展。而后讲到的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还更新了数据库安全性的部分内容;加深了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的内容;讲解了应用开发所需的ODBC、JDBC等概念和方法。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查阅网站建设的相关资料、文献等,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看法,对其中的问题也有了大致的解决方法,并且也有了初步的规划。这对我接下来项目的实际实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我的技术水平还不扎实。也不太到位,对本篇论文的很多问题还没有深刻的了解,难免文章中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给予宝贵意见,谢谢老师。

河北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金霞.HTML网页设计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Java Web整合开发实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 徐国平,JSP网络开发实务.北京:电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 Tomcat与Java Web开发技术详解(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 王剑南.Java面向对象B/S后台开发精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 周颢.网络编程语言JSP实例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 洪丹丹.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安全Web架构研宄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

6.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篇六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12、在课堂教学中,还比较多的存在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

3、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较少,相应的地理教学基础设施短缺。

4、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认识了解与评价存在模糊之处。

2.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根据周卉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队伍现状堪忧,目前从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就其所具有的从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学技能、专业教学技术来说,绝大多数是无可非议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实施至今,地理课程教学的师资配备虽然有所改善,但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地理专业的教师奇缺!如果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教学状况要有所改善,质量要想有个大幅度的提高的话,那么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就应亟待提高。

3.教学设备问题

地理课不仅具有综合性和空间地域性的特点,而且也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作为地理教师,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能力,同时应用好必要的教学仪器,如地理挂图、地球仪、经纬度模型等。但从各类文献研究资料看,除少数东部地区重点中学以外,大部分如西部,西南部地区中学都存在地理教学仪器奇缺的现象。

4.教学内容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以偏概全,缺乏有机整合。许多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忽视了思维训练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拓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上的问题直接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被动学习,缺乏地理思维能力,死记硬背等。三是教学方法不当,重演绎,轻归纳。缺乏有效的探究。

5.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对策研究:

总结以上各类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经验提出相关对策:

1、适当提高地理课程教学在高考特别是中考中的学科权重及升学分额比重。

2、充实和改革学校地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地理课程教学时数。

3、编写出版优质地理教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4、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应的地理教学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学校地理教育作用。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加强有效教学,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概念的理解多样,没

有形成统一的深刻认识。多数学者能够理解到有效教学概念的主旨:有效教学要实现教学中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一。有的学者则提出有效教学是在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地理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内在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地理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的全方位发展。但目前学者们对有效教学的延吉只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并且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研究的问题不深刻,层次不清晰。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来看,我觉得主要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案例教学:首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以及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等特点,案例教学能丰富好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以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注重地图的使用,地理制作,以及办地理墙报等。

结论: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现状,无论是学科地位认知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教学设备问题,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决策者与民众引起足够的认识,从多方面来认识和改革地理教育,可观的了解并摆正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客观实施地理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上述诸多问题则基本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苗长虹中学地理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仇海庚.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思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3)

【3】 霍海洲.地理课题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J].地理教学,200(05)

【4】宫作民.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和展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4)

7.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 篇七

(以“题名”为检索词, 采取“精确匹配”方式)

一般来说,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关注最多的是起点公平问题, 即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类研究占据绝大多数。对于体现教育过程公平的“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以下简称“教学公平”) , 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 围绕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仅有一百多篇。

本文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对100篇关于“教学公平”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

一、关于“教学公平”研究内容的现状

(一) 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涵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 在规定的时间内, 对一个有固定学生人数的班级、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选择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又称为教学公平, 属于教育过程公平范畴,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教学公平”的概念, 人们的理解大同小异。徐建慧认为, 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2]郭元祥认为, 教学中的公平主要是对待的公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公平, 二是师生关系中的公平。[3]

综合各方观点, 教学公平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平等性。

它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地位平等和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权利两个方面。二是要求教师“一视同仁”。

2. 差异性。

它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之间“千差万别”。二是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 因材施教,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发展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二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 使学生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

(二) 课堂教学 (不) 公平的表现形式

1. 课堂空间资源分配 (座位安排) 不公平

课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 只是表述稍有差别, 如有的称课堂座位 (位置不公平) [4,5]教师编排座位的不公平[6,10]、课堂空间上的不公平[7]等。

课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平主要指每个座位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平等和教师有意识地在安排座位时不公平地对待某些学生。对于前者, 有些教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传统的秧田型课堂, 坐在中间靠前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教师关注, 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成了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不过, 这种学生座次的排列并无优待与歧视的寓意。[8]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教师常常把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和与自己有特殊化关系的学生安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 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学生放在后排。这样一来, 学生座次就代表这学生班级中的地位和身份, 蕴含着明显的歧视和不公平”[6], 违背了“平等性”的教育公平原则。

2. 学生发言、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不平等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采取选择性交往, 与部分学生互动频率较高, 而与另一些学生则很少有互动机会, 主要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发言机会不平等、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不平等。有的教师依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分类并据此对学生区别对待[5]。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到学生差异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 教师可以将同一种内容以同一种方法同时教给很多不同的学生。”[5]这看似公平和民主, 但是却违背了“差异原则”。对于知识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 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待不同个性的、禀赋资质不同的学生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10]

4. 教学评价不公平

教学评价不公平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等方面。贺同柱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单一化,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且考试内容多为“记诵之学”, 答案具有唯一性, 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学生以及其他方面发展有优势的学生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就拿不到高分。[15]

另外, 还有人提出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不平等[5]、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公平等的现象[10]。

(三) 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 也有外部社会的原因, 包括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因素四个主要方面。

1. 教师因素:

(1) 公平意识缺乏。[12] (2) 教育观念陈旧、落后。[10,9] (3) 人格与师德缺失。谈论最多的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12,17]、市场经济的浸染[26]。 (4) 教学能力不足及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因教学能力所限不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教学公平而造成教学不公。[9] (5) 认知偏见、个人偏好。王福显[9]、潘业旺等[8]提到教师的四种认知偏见:外貌偏见、性别偏见、考分偏见、“同类相惜”偏见。杨文娟认为, 教师偏见从心理上表现为有意与无意两种情况。[14]有人特别分析了教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15]。 (6) 教师情绪稳定性差。[9]

2. 学校因素:

(1) 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人数多) 。辛继湘认为, 班级授课制由于其高效率而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平等, 但却因其难以因材施教而无法做到过程的平等。看似平等对待的同一施教, 只适合部分学生发展而不适合其他学生。[11] (2) 课堂空间座位安排 (互动少) 。我国大多采用‘秧田型’课堂空间形态, 导致教师在单位时间里与每个学生的交往互动频率下降, 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对不同学生予以必要指导。[9] (3) 教师评价制度 (应试导向) 。“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行评价机制使升学率几乎成为衡量学校质量和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 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进行“精英教育”。[9] (4) 学生评价导向 (应试倾向) 。教师以“分”看人, 把学生按“考分”分成优、中、差, 给予区别对待。[26]杜德栎和张俊列从三个方面谈教学评价对教学公平的影响。首先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其次评价方式单调化;再次, 主要是终结性评价。[6] (5) 课程设置等。课程体制在管理上权利过于集中, 要求过于统一, 授课教师缺乏根据学生差异灵活安排和处理教学内容的主动权, 只能按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统编的教材来执行课程。[11]

3. 社会因素包括:

(1) 家长期待和功利主义。“学历主义”误导了价值和学生对文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社会和家长评判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的高低。[10] (2) 社会人际关系等。教师处在亲情、友情、利益等多种关系包围之中, 最常见的就是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经常向教师送礼。[15]

(四) 教学公平的实现路径

1. 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公平的原则和要求

提到比较多的原则和要求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发展原则等。 (1) 平等原则。[16]每个学习者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 在教学中应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 差异原则。也可以称为积极差别对待原则[16], 又称为平等差异原则。[23,24]“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3) 补偿原则。由于学习者的天赋和身心特征等差异或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教学应给予这些差异以某种补偿, 给予环境不利学习者更多特殊关照。[16,24]

(4) 发展性原则。又称为终极性原则[24]。促进所有学生的适当发展, 这是教学公平的最终目的。[16,23]杜德栎和张俊列认为教学公平的核心是差异发展, 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公平。[6]

2. 其次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研究者提出的对策大致分为三个层面:政府和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

(1) 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对策。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10];教育管理部门要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社会、媒体和舆论导向也是促进课堂公平的有效手段。[18]

(2) 学校层面的对策:师资配备对每个学生来讲要公平[25,18];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促使教师健康成长;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监督和控制, 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和评价体系;[18]加强师德建设, 提升职业素养;[9]增强教师公平意识;[26]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13]

(3) 教师层面的对策: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 最主要的力量还是教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包括教学公平的观念和现代的学生观和师生观;[16]树立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观念;[27]合理地进行座次编排, 倡导班级规模小型化[26,21];完善教学组织形式[16]。教学方法方面要灵活多元, 如运用合作学习, 促进教学公平;[4]通过项目驱动, 指导学生在合作中求知;[21]采取个性化教学[23]、差异教学、自然分材教学[22]、分层教学[6,19];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20]等。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教师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公平;[25]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做到教学弹性化、评价弹性化、作业弹性化。[21]在教学评价方面, 应注意以下几点:坚持正向评价原则, 以鼓励引导为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实际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17]陈蕾、杜德栎、李润洲、胡双喜、潘业旺等提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7,6,13,16,17]陈蕾还着重分析了杜绝教师偏爱, 促进教学公平。[13]

二、关于“教学公平”研究方法的现状

表2显示, 在100篇以“教学公平”为题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的文章中, 有17篇博士硕士论文, 83篇专题文章。其中, 近七成的研究都是纯思辨分析, 包括宏观描述、经验分析、介绍评论。有11%的研究是结合自身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更为缺少的是实证研究, 仅有1篇文章是调查研究。17篇博士或硕士论文均是结合思辨、实证和实践三种方法的研究。

三、文献研究小结

1.从研究内容来看, 人们对“教学公平”的内涵、教学不公平现象的分析、影响教学公平的因素、实现教学公平的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研究框架比较完整, 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对一致的看法。

2.从研究方法来看, 思辨分析占大多数, 实践研究和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为此, 一些看似一致的研究结论, 并无实证数据支撑, 体现出“教学公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8.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文献综述

当下不少小学数学课堂因为一味追求学习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的花哨,导致了知识教学缺乏智慧深度,学生的活动缺乏思维深度,师生互动交往缺乏情感深度,以至于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得课堂教学肤浅、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献资料显示,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优质化,很少从教学程度的视角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为此,笔者开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借助中国知网,输入篇名为“深度教学”,时间是1962年至2014年,共搜索到国内44篇文章(另有一本专著),其中硕士论文3篇,期刊文章41篇;国外的文献没有搜索到。笔者对文献进行了阅读、分类、筛选、分析,试图对四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借此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支撑。

一、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

依据文献,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学科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1962年5月21日《历史教学》中分别刊登了王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接受能力是根据范围、广度、深度,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桂逢禄的《大、中学的基础知识只有深度广度上的差别》、沈阳市二十八中历史组的《广度是指史实的范围,深度是指对史实的理触分析程度》,这三篇文章都写得很简单,但不约而同谈到了历史知识教学中的深度问题。可见,这个阶段人们对学科“深度教学”的关注度不足,只是在历史学科方面有所体现。

二、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以1992年1月《唐都学刊》发表师长泰的论文《从培养能力入手,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代表。文中提到,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以培养能力为基点,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有四点建议:贯穿“史”的线索,教好基本知识;用比较方法,开拓学生思路;注重揭示规律,交给学生“钥匙”;介绍学术信息,扩大学生视野。可见,语文学科开始从能力的角度,关注深度教学。

三、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

21世纪初是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以2006年1月《陕西教育(教学)》刊登陆亚彬的《利用几何画板实现深度教学》为代表。作者认为将几何画板充分运用于初中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达到深度的教,学生达到深度的学,这样的理想境界,不失为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数学课堂中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举措。可见,这里的文题首次出现“深度教学”,是基于数学学科,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达到深度的教与学。

■四、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应用阶段

从2009年至今,是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初步的应用阶段,开始出现有关“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涉及多种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推动“深度教学”向纵深发展。需要提及的是,有关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少。

1. 深度教学的理论探索开始起步

理论开拓上,主要对深度教学的背景、意义、含义、特征、实施条件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代表作是5篇论文: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的论文《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9.11)、姚林群和郭元祥的论文《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1.5)、首都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张伟娜撰写的硕士论文《深度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农玉娴撰写的硕士论文《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生李平撰写的硕士论文《为深度学习而教——深度教学的理性追求和实践策略研究》。具体内容是:

在《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一文中,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立场中的知识,是基于前人的认识成果,通过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的意义系统。知识依存于社会背景和种系经验,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互相关联构成的整体。要实现教学的丰富价值,必须由表层的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提出4R教学是深度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一文中,作者指出三维目标的落实并非很理想,与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的符号教学大有关系。深度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应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策略。深度教学的实现,需要在知识观、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及教师角色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深度教学研究》是一篇较完整的深度教学理论研究,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为教学现实的诊断分析,作者认为教学目标、知识教学和师生关系缺乏深度;第三章为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什么是深度教学,二是深度教学的表现: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四个方面;第四章为深度教学的实施条件以及深度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研究》是一篇基于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理论研究,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为何谓语文深度教学;第三章为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之必要;第四章是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之缺失,即符号表征的传递基本落实、逻辑形式的教学有待完善、知识意义的生成亟须加强;第五章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缺失之归因,即教师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第六章为实现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之策略,即深化知识教学、完善思维教学和加强意义教学。

《为深度学习而教——深度教学的理性追求和实践策略研究》是一篇基于深度学习基础上的深度教学理论文章,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为深度教学的理性追求,即深度教学的含义、理论基点、实践价值;第三章为对课堂教学深度层面的现实考察,即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分析、诊断分析;第四章是促进深度教学的实践策略,即教师素养的个人修炼、教学设计的全面拟定、教学过程的智慧生成、教学评价的多元组织、教学反思的强化调整;第五章是结语。

2. 深度教学的案例研究较为丰富

实践运用上,有39篇文献和一本专著主要谈在语文、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教学中如何实施深度教学,表现为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以及一些具体做法等。其中以山东淄博特级教师王玉强出版的专著《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出版)为代表,全书没有给深度教学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是通过近年来60篇教育随笔,引领读者领悟优质高效的语文深度教学案例,即深度教学是讲规律、重方法的教学,深度教学是讲过程、重体验的教学,深度教学是有思想、有味道的教学。

整个文献只有三篇文章谈到了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都是谈“资源设计”问题。第1篇是黄利顺的《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新课程》,2013),文章指出,实现小学数学的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多样化的、探索性的教学资源,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第2篇是郑姝、陈玲、陈美玲的《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中国电化》,2013),文章提出:1∶1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这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和参与度,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都属于硬件技术工具,它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同时能力也得到发展。第3篇是徐巧玲的《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模式分析》(《才智》,2014),文章指出:1∶1课堂教学环境强调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该种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扩展教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可见,较全面地研究“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文章寥寥无几。

上一篇:班主任期中考后寄语下一篇:畜牧业调研报告开头范文